邢台市新河县土地整理项目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_第1页
邢台市新河县土地整理项目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_第2页
邢台市新河县土地整理项目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_第3页
邢台市新河县土地整理项目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_第4页
邢台市新河县土地整理项目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家庄经济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摘 要对土地整治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能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对项目区造成的影响,保证土地整治项目的顺利实施。本文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对新河县杨十、徐十等2个村的土地整治项目进行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首先根据项目道路建设、灌排设施建设、农田防护林建设工程、土地平整等建设内容建立了土地整治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选择适当的评价标准和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项目区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并对通过的评价结果进行验证分析,发现项目是合理和可行的。关键词: 土地整治;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层次分析法ABSTRACTTo ensure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 carry on successfully,this paper analysis,forecast and assessmen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impact after land consolidation to prevent or mitigate the adverse environmental the impact of the project area.At first,depending on road project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soil improvement project.It builds an indicator-system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selects appropriate indices standardization method ascertains the weights of every index, calculates the eco-environment comprehensive index of the projection zone, and analysises evaluation results idepthly. Finally through the evaluation of the results of the validation analysis,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project is reasonable and feasible.Key words: land arrangement ;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ssessment ;AHP 目 录1 项目区概况11.1 自然条件11.1.1 地形地貌11.1.2 水文地质11.1.3 土壤植被11.2 社会经济状况21.3 土地利用现状21.4 土地利用限制因素32 土地整治的内容设计32.1 道路工程32.2 灌排设施32.3 防护林建设42.4 土地平整43 土地整治对项目区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过程43.1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43.2各评价指标的具体含义和计算方法53.3 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73.5 综合指数的计算84 评价结果与生态效益分析94.1 对评价数值结果的分析94.2 项目区生态影响综合评价10结论1致 谢2参考文献39石家庄经济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新河县土地整治项目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土地整治是一项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性基础工程。进行土地整治是改善土地利用现状,提高土地质量,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的有效方法。但是大多土地整治工程重视的是整理后项目区的社会经济效益,不利于土地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生态环境影响的角度对土地整治项目设计进行评价,对土地整治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保护项目区生态环境,目标是将项目区建成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区。1 项目区概况新河县位于河北省南部,隶属河北省邢台市,地域辽阔。地理坐标在东经11504251152654和北纬372340373446之间,全县总面积854km2。东与冀县相望,南部与南宫市、巨鹿县毗邻,西部与宁晋县相连,北与宁晋、冀县接壤。全县所辖6个乡镇,169个行政村,全县人口16.85万人,耕地面积19800公顷,人口密度453人/km2,人均耕地面积0.12公顷/人。该县地处河北平原东南黑龙港流域,滏阳河纵贯南北。滏阳河以西为山前冲积、洪积扇前沿倾斜平原,以东为黑龙港流域河流冲积、湖泊沉积平原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1.1 自然条件1.1.1 地形地貌新河县地处华北平原东南,黑龙港流域境内,自西向东东西贯穿滏阳河、滏东排河、滏阳新河和西沙河四条河流。属冲积泛滥平原区,组成物为河流沉积物所冲填。海拔高度在2427.5m之间全县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坡降1/7000。项目区地处新河县东北部,地貌类型为平原,项目区地势平坦,地势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相对高差较小,局部略有起伏,海拔高度在24.11m之间。1.1.2 水文地质新河县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水资源贫乏,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0610万m3,可利用的只有9400m3。新河县地下水呈咸淡兼杂分布,县内有滏东排河、滏阳河、滏阳新河、西沙河四条河流的过境水。1.1.3 土壤植被项目区土壤类型为潮土,主要为轻壤质潮土。土壤耕层质地适中,土体结构良好,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性强,抗旱性好,适宜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多种作物。项目区自然植被稀疏,零星生长着少量草本、灌木和乔木,林木覆盖率低,生态条件差。乔木主要以杨树、柳树、榆树、槐树为主。人工种植作物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小麦、玉米为一年两熟,棉花为一年一熟。1.2 社会经济状况项目区涉及新河县仁里乡杨十户村、徐十户村2个行政村。2个村的人口共计1225人,人均收入2781元。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较差,机械耕作程度较低,缺乏电力设施。各村社会经济情况详见表1-1:表1-1 社会经济情况统计表名称户数总人口 人 耕地面积 公顷 粮食播种面积 公顷 粮食总产量 吨 粮食单产量 千克/公顷 人均收入 元 杨十户村295871170.14182.60928.6622.602806徐十户村11035468.2074.20315.8118.922756合计/均值4051225238.34256.801244.4720.7627811.3 土地利用现状根据全国第二次调查成果及土地勘测定界结果,项目区总面积133.9333hm2,主要以农业为主因此耕地面积比重最大,其中耕地类型主要水浇地。此外项目区未利用地面积比重达到34.26%,因此未利用地开发应是土地整治的一项重要内容。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见表1-2:表1-2 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表 单位:hm2, % 村名地类杨十户村徐十户村合计比例耕地水浇地35.574627.976863.551447.45旱地5.00393.67668.68056.48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农村居民点3.35810.37483.73292.79交通用地农村道路0.59130.87861.46991.1水域河流水面01.29161.29160.96水库水面00.450.450.34坑塘水面0.097700.09770.07沟渠2.13542.25094.38633.27水工建筑物04.38414.38413.27未利用土地荒草地6.99137.095714.08710.52盐碱地9.091616.224825.316418.9沙地5.61410.87146.48554.84合计68.45865.4753133.93331001.4 土地利用限制因素项目区土地利用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了解这些制约因素有利于因地制宜的进行土地整治工程规划,实施土地整治工程。经过实地调查,总结出一下几点制约土地利用的因素。水资源因素:项目区年主要为水浇地,地区降水量较少,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风沙天气和春、夏季干旱较多,干旱缺水将成为农业生产和当地群众生活的制约因素,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和生产造成极大的影响。土地资源因素:土地资源有限,随着住房、交通等非农业用地的不断扩展,土地数量不断减少。同时,项目区可开发的未利用地数量大,土地利用潜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土地质量偏低,粮食产量不高,需要提高土地肥力。经济因素:项目区所属各村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经济条件在全县居中等偏下水平。粮食产量低,耕地质量差,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实施土地整治力不从心,以至于土地得不到充分利用,使农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所以资金不足是制约项目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1。项目区内基础设施不完善,无统一规划布局,不能有效防范各种自然灾害,土地得不到有效开发利用,经济发展受到一定限制。2 土地整治的内容设计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土地整治活动实质是一个打破了原有生态环境系统,然后重建新系统的过程2。土地整治的内容设计是依据项目区现状通过一系列工程措施对水、田、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项目区的环境、土壤环境、植被环境、大气、生物等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土地整治的具体实施既要达到项目区土地整治的目标又要满足可持续发展。本项目总平面布置的基本思路为:把耕地、道路、机井、管道、电力设施和村庄等结合起来考虑,全面规划,合理安排。以村镇定路,以地形定排水沟,路沟结合划块定方。先修路,搭好骨架,然后打井架线、挖排水沟、平整土地、配备输水管道,进行方田建设。建成后的项目区将成为田成方、路成网、基础设施完备、整体功能较强的高标准田块。2.1 道路工程项目区内有多条原有路,与项目区外道路相连,连通性较好,但项目区内道路均为土路,大部分为当地村民长期行走自然形成,宽窄不一,缺乏统一规划,且路面坑洼不平,遇上雨天,道路泥泞不堪,无法满足机械作业,需统一规划。田间道包括土方填筑和路面硬化,采用机械挖运和机械碾压的施工方案。通过土地整治项目预计修建田间路4条,与生产路在项目区内纵横交错,使项目区外各条农村道路相连,形成了良好的交通路网。2.2 灌排设施项目区目前采用土垄沟输水,无节水灌溉措施,水资源浪费严重,土地整治工程对现有可利用机井采取节水措施,合理布置机井,形成井、泵、机齐备的灌溉系统,将新打机井7眼(徐十村3眼,杨十村4眼)并安装配套设施,并对新打机井安装潜水泵及泵管等配套设施。使有可利用机井总控制面积达到40hm2左右。另外按照“十年一遇,三日暴雨,五日排除”3的农田排涝标准在田间路两侧开挖排水沟,解决项目区无系统的排水设施困难。2.3 防护林建设为建立良好的农田生态系统,有效防风固沙,土地整治过程中将在田间路两侧种植适宜当地生长的杨树建设防护林,规划在田间路两侧各种植乔木1行,株距3.0m,需乔木958株。农田防护林增加了森林覆盖率,减轻了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可有效降低针对道路建设中的道路开挖或路基对地下水流的影响,以及在道路运行过程中汽车废气的排放和噪声导致的大气污染。而且可以涵养水源,有效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2.4 土地平整土地平整工程是农业机械化生产和农田水利、道路等基本建设的实施基础,土地平整的目的在于使平整后耕作田块的形状、长度、宽度、面积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方便田间管理,便于机械化耕作,提高机耕质量。平整土地是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的重要措施,又是发展旱田灌溉的前提。土地平整与否,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很大。项目区平均坡降2左右,整体地势平坦开阔,局部略有微小起伏。土地整治中计划通过局部平整方式,采用土方开挖,进行平整土地,田块规划。田块规划中按照防风蚀、防沙化、节水灌溉、机械化作业等要求,依托农田道路将项目区分成12个田块进行规划。3 土地整治对项目区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过程土地整治工程将对项目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土地整治对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影响因素不是单一,而且各影响因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多目标的决策问题。因此本文将借助科学的评价方法对土地整治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根据各个环境影响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选取影响较大的因子作为评价指标4,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生态生态环境影响各指标的权重5,采用指数法确定单因子指数,最后采用综合指数法进行综合评价。3.1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土地整治项目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的决策问题。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方法)6,是美国运筹学家A.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对方案的多指标系统进行分析的层次化、结构化决策方法7。通过对项目区当地现状的分析建立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全面分析生态环境各影响因子,比较各生态影响因素对本项目区的影响程度,最终确定本项目区适用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8。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明确要分析决策的问题,并把它条理化、层次化,理出递阶层次结构。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的层次递阶结构一般由目标层、准则层、措施层三个层次组成。表3-1:表3-1土地整治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准则层措施层生态环境A水环境B1水质指数C1水量供需平衡能力C2灌排保证率C3土壤环境B2土壤肥力指数C4土壤污染状况C5植被环境B3林地覆盖率C6系统承灾能力C7社会经济环境B4人均耕地面积C8土地利用率C9农田设备完备度C103.2各评价指标的具体含义和计算方法本文结合项目区现状及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从四大方面即水、土、植被、社会经济环境作为土地整治过程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准则层,选择对项目区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10个评价指标作为本文评价指标。Cl水质指数:水质指标是指水样中除去水分子外所含杂质的种类和数量,它是判断和综合评价水体质量并对水质进行界定分类的重要参数。以土地整治前为基准值1,土地整治期间施工排放污水会暂时影响水环境,但整理后不会造成影响,水质无明显变化,则整理后取值为19。C2水量供需平衡能力:水量供需平衡能力是指可利用水量是否与需要用水量匹配。项目区可利用水量为38.84万m3,经计算农作物灌溉需水量为38.21万m3,供水量大于需水量,农田灌溉有保证,指数为1。C3 灌排保证率:通过对项目区农田水利设施的改造和新建,预计增加新增灌溉面积60hm2基本满足项目区生产生活需求。以灌溉设计保证率85为标准值,整理前灌排保证率只能达到45%,单因子指数为整理前灌排保证率与灌溉设计保证率标准值之比0.53,整理后为1。C4土壤肥力指数:是指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水、气、热的能力以整理前为基准值1,通过土壤培肥增加养分、水分、通气状况和温度状况壤肥力可以明显改善,指数为2。C5土壤污染状况:是指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的程度。以土地整治前为基准值1,土地整治不会造成影响则整理后取值为1。C6林地覆盖率:有林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反映地区森林资源的丰富程度及绿化程度。以的目标值12.6%为标准值10,土地整治前林地覆盖率指标为0.23% /l2.6%=0.02,土地整治后项目区林木覆盖率达到0.43%,则林地覆盖率指标为 0.43%/12.6%=0.03。C7系统承灾能力:可通过灾害发生率来间接表示。以土地整治前为基准值1,通过道路工程、防护林工程、梯田工程、灌排设施工程、土地平整工程等的建设,生态系统承灾能将明显增强,取值2。C8人均耕地面积:指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项目区土地整治前人均耕地面积0.059hm2/人,整理后人均耕地面积将达到0.1002hm2/人。以新河县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一2020人均耕地面积的标准值0.088hm2/人,则整理前人均耕地面积指数为整理前人均耕地面积与人均耕地面积标准值之比0.67,整理后人均耕地指数为整理后人均耕地面积与人均耕地面积标准值之比1.14。C9土地利用率:整理前未利用地面积为45.8889hm2,土地利用率为已利用土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百分比65.57%,通过土地整治,未利用地面积减少11.6289hm2(新增耕地50.5207hm2),土地利用率为74.42%,以新河县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一2020目标值81.2为标准,则整理前土地利用率指数为整理前土地利用率与土地利用率标准值之比l.06,整理后土地利用率指数为整理后土地利用率与土地利用率标准值之比1.2111。C10农田设备完备度:土地整治前项目区农田设备破旧,通过土地整治进行一系列农田水利工程,农田设备齐全完备,以整理前指数为1,则整理后指数为2。项目区土地整治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分值见表3-2。表3-2项目区土地整治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分值生态环境A指标名称单因子指数 整理前 单因子指数 整理后 水环境B1水质指数C111水量供需平衡能力C211灌排保证率C30.531土壤环境B2土壤肥力指数C412土壤污染状况C511植被生物B3林地覆盖率C60.020.03系统承灾能力C712社会经济指标B4人均耕地面积C80.671.14土地利用率C91.061.21农田设备完备度C10123.3 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在评价系统中有许多因素是无法直接量化的,而层次分析法可以通过分层并逐层比较各种关联因素的重要性,构建判断矩阵,求解判断矩阵特征向量,求得每一层次的各元素对上一层次某元素的优先权重,最后采用加权和的方法12递阶归并各备择方案对总目标的最终权重。选用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对同一层次的要素以上一层次的要素为准则进行两两比较,采用1-9标度方法,对不同情况的评比给出数量标度。假定A层因素中ak与下一层次中Bl、B2、B3,Bn有联系13,构造判断矩阵14一般形式如表3-3。表3-3判断矩阵akB1B2BnB1b11b12b1nB2b21b22b2nBnbn1bn2bnn按判断矩阵的每一列元素作归一处理,其元素的一般项为然后按行平均求得权重wi的值。判断矩阵构造完成后,需要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第一步,计算一致性指标为最大特征值15,-n愈大,CI愈大,矩阵的一致性愈差。第二步,查表确定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16。表3-34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标准值 矩阵阶数12345678910RI000.580.91.121.241.321.411.451.49第三步,计算一致性比例CR进行判断当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不符合一致性要求,需要对该判断矩阵进行重新修正。按照层次分析法计算各因子的权重,并经过检验证明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权重分值如表3-5所示:表3-5各层次指标因子权重水环境指标因子土壤环境指标因子植被环境指标因子社会经济环境指标因子C-A权重B-A权重0.1420.2620.0980.497水质指数C10.1430.020水量供需平衡能力C20.2860.041灌排保证率C30.5710.081土壤肥力指数C40.330.086土壤污染状况C50.670.176林地覆盖率C60.750.074系统承灾能力C70.250.025人均耕地面积C80.4430.220土地利用率C90.4430.220农田设备完备度C100.1140.0573.5 综合指数的计算综合指数法是指在确定一套合理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各项指标个体指数加权平均,计算出综合值,用以综合评价效益的一种方法。根据上文中确定的项目区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各指标的标准化分值和权重16,生态环境质量分值即因子权重与对应指数乘积,所有因子的生态环境质量分值之和就是项目区土地整治生态环境的综合指数值。见表3-6:表3-6综合指数因子权重单因子指数生态环境质量分值整理前整理后整理前整理后水质指数C10.020110.0200.020水量供需平衡能力C20.041110.0410.041灌排保证率C30.0810.531 0.043 0.081土壤肥力指数C40.086120.0860.172土壤污染状况C50.17611 0.176 0.176 林地覆盖率C60.0740.020.030.00150.0022系统承灾能力C70.025120.0250.050人均耕地面积C80.2200.671.140.1470.251土地利用率C90.2201.061.210.2330.266农田设备完备度C100.05712 0.0570.114综合指数0.8301.173通过计算,整理前项目区环境综合指数为0.830,如果按照规划进行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项目区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将达到1.173,而且各影响因子的变化趋势都是正向的17。说明该土地整治项目的规划,可以提高项目区的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效应,该项目土地整治工程是科学合理的、可以进行实施的。4 评价结果与生态效益分析4.1 对评价数值结果的分析对项目区进行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并得出相关数据,通过对这些数值结果的分析有利于我们科学的评价土地整治工程,总结其利弊进而更好的进行新农村建设。土地整治活动中,环境影响因子受到的影响来源并不是单一的。通常情况下一个影响因子会受到若干开发活动的影响,而且不同的开发活动对其影响也是不同的18。通对矩阵表进行分析发现环境影响因子与土地整治开发活动之间的联系,找出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土地整治活动。反之,在进行土地整治前根据土地整治工程对水、植被、土壤、社会经济活动影响的预测,结合土地整治目标合理安排和调整土地整治中各项工程的实施。结合实际情况,项目区年降水量较少,缺水已经制约了项目区的发展。因此,灌溉工程对水环境具有影响,加大灌排设施的建设是项目区土地整治的重要方面。增加耕地面积也是项目区土地整治的目标之一,而进行土地平整工程能有效提高耕地面积。通过对各指标权重及指数变化分析,对比土地整治前后各指标的数值变化,可以预测项目区土地整治的成果,评定土地整治对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影响。根据上文得到的表3-3,第二层次的评判对象水环境、土壤环境、植被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的权重大小依次为社会经济环境土壤环境水环境植被环境。清楚表明了土地整治对个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由综合指数表可知,对项目区进行土地整治项目区环境综合指数将会从0.83变化为1.173。其中灌排指数、土地肥力、系统承灾能力、人均耕地面积、农田完备程度在整理后权重变化几乎是整理前的一倍,说明该土地整治对项目区的生态环境改善的作用显著的。整理后土地整治前后各指标指数的变化趋势说明土地整治对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影响是正向的、有益的19。土地整治前后指数变化越大说明土地整治工程对其影响程度越大。4.2 项目区生态影响综合评价通过对项目区进行一系列工程设计规划完备农业设施,如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道路工程、农田防护工程等20,为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奠定基础,将大大提高项目区农业水平。灌排设施经改造后,可以大大改善项目区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方便居民的生产生活。改善灌溉条件,节约用水,提高输水效率和灌溉保证率,保证水量供需平衡。同时提高土壤肥力,减少中低产田面积和水土流失面积。在土地整治中进行防护林建设对提高项目区林木覆盖率,改善地面植被使项目区林木覆盖率以及涵养水源、促进项目区生态平衡起到积极作用。土地整治前的项目区未利用土地中自然植被覆盖率较低,改造后可植多种农作物,提高田间植被覆盖率,增强了项目区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能力,可有效遏制水土流失。还缓解了当地人、畜、田的用水矛盾,为当地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也改善了局部生态环境。 道路工程改善了交通条件,为大型机械进入田间提供了便利,提高机械作业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率。项目区内道路纵横交错,与项目区内、外各级道路相互贯通,形成良好的交通路网。沿道路两侧设置防护林进行绿化, 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对烟尘和粉尘产生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同时能产生声散射,有效降低噪声等污染。同时可以吸收雨水,固结土壤,减少暴雨冲刷,涵养水源,改善植被,减少沙尘暴的危害。 通过土地整平、深翻、秸杆还田和推行优化配方施肥技术,可使项目区的土壤肥力逐年增加,土壤理化指标得到改善。另外平整土地对合理灌溉,节约用水,改进地面灌溉方法,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发挥机械作业效率,以及改良土壤,都有重要的作用。平整土地后,通过施加有机肥土地进行土壤培肥,将有效促进土地肥力的提高,增加作物产量。结论本文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结合项目区土地整治目标,从生态系统层次上,对土地整治过程中各项工程对水、土壤、植被、社会经济等环境要素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加以评价总结,识别土地整治生态环境影响因子,合理选择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并用综合指数法计算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指数,结合新河县土地整治项目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对项目区进行评价表明本项目实施土地整治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是明显的,达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完成了土地整治的目标。不足之处:土地整治活动具有长期性、累积性的特点,对其效果预测只是在理论的基础上,实际中可能存在一些不可知的影响因素。加之时间的限制和资料收集来源的局限以及本人自身学识的限制,对于土地整治中的环境影响分析还不够深入和全面。致 谢回首过去,在这里四年里我挥洒过汗水和泪水,也收获了果实和欢笑。大学生活即将画上句话,但我们的人生却将迎来新的开始。值此论文完成之际,向那些帮助与支持过我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祝福!在这里要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齐志国老师从论文开题到整个论文完成过程中的耐心指导和悉心关怀。此外,感谢在论文资料收集及撰写整理中所有帮助我的同学和朋友们。最后感谢大学四年来所有教过我的和使我受教的老师们,你们不仅传授了我知识更教会了我日后在社会中如何做人做事,这是一笔可以受用终身的财富。参考文献1 范德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土地整理症结及对策A.资源与产业,1673- 2464 (2008) 01-0087-04.2 张璐.我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现状及展望以河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例 J .水土保持研究,2007,14 (4) : 443 - 4451.3 胡廷兰,杨志峰农用土地整治的生态效益评价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5):2752804 汤青慧.土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武汉人学,2004.5.5 蒋一军,于海英,王晓霞.土地整治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探讨卿.中国软科学,2004,(10):131.346 廖琴兰, 仵宗卿, 伍黎芝. 关于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J. 资源与产业, 2007, 9( 4 ): 67269.7 杨晓艳.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