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南少数民族古老葬俗.doc_第1页
贵州黔南少数民族古老葬俗.doc_第2页
贵州黔南少数民族古老葬俗.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州黔南少数民族古老葬俗“崖洞葬” 2015-06-15 崖洞葬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古老葬俗,即人死以后,将殓尸棺木放入崖洞中的一种葬法,葬地大多数选在山腰或山脚的天然崖洞,不少崖洞葬地点就在村塞附近。因其葬地的选择与山崖有关,所以被称之为“崖葬”或“崖洞葬”、“崖洞墓”等。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些神秘的崖洞葬俗便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和关注。人们不断探索这些葬俗与现今生活在我国南方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历史上行这些葬俗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黔南崖洞葬遗址20多处近年来,黔南州有关部门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全州境内神秘崖洞葬遗址达20多处,遍布都匀、福泉、长顺、惠水、龙里、贵定、独山、三都、罗甸、荔波等黔南大部分县市,黔南苗族和瑶族在历史上都流行崖洞葬习俗,清代“改土归流”之后,才渐渐改为土葬,但在边远地区,依然保存古老的葬俗。苗族洞葬数量最多的是都匀,有3处洞葬遗迹。3处洞穴都位于都匀市石龙乡和贵定县尧上乡交界处,位于石龙乡其和村的洞穴口朝天,用绳索系住身体才能下滑进洞。洞内增有木棺材约1500多具。1960年,当地村民进洞,失火引燃木棺,连烧了13天烧毁木棺约500具现存仅1000多具,其中还有绝无仅有的两具裸尸木棺。石龙乡有一处无主洞葬。与其他地方不同,附近居住的苗族、布依族都不认为洞中所葬的是自己的先人。洞葬最奇特的是长顺交麻天星洞。这里,干贷河穿洞而过,必须乘般而入,攀缘石壁而上,才能进到崖墓处。洞中的棺木按死者的死亡时间顺序放置在台地上,其中不少棺木是珍贵的金丝楠木,贵州省博物馆还在洞内棺中发现唐宋蜡染。这种水上崖墓在现今少数民族洞葬中独一无二。葬洞最大的是龙里摆省乡果里村的崖洞,高达几十米,深约800米,内分3个洞厅,其中一个约有3000平米,接近一个足球场大小,洞里最早的棺木有600多年,根据棺木上的木架,可以分出死者的性别,有6根桩的是男性,4根桩的为女性。当地人称,这里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前后才改洞葬为土葬。惠水摆金有两处葬洞,一处被火烧毁,棺木所存不多,另一处仙人桥洞,则是黔南存放棺木最多的葬洞,将近2000具。洞中的棺木用木架支撑县置,每层木架安放两具棺木,高达8层,目前是我国已发现保存最完整最壮观的洞葬。三都羊福的崖洞葬与黔南其他各市县都有不同,不是放置在洞中,而是放置在悬崖上的人工开凿出的洞窟中,只求能够避风挡雨即可。罗甸有另一种更为奇特的悬棺洞葬。先人们利用大山悬崖裂缝将棺排放置进去,一层一层的棺木非常壮观。原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政协文史委主任刘世杰告诉记者:黔南所拥有的崖洞葬遗迹,无论从数量、规模和分布来看,可称得上是“中国崖洞葬博物馆”。黔南洞葬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至今世界上仍保留这种习俗的民族已不多见,这些神秘的葬俗对研究当地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荔波瑶族沿袭崖洞葬俗人们都认为,崖洞葬离我们现代人已经很远了,而在荔波县瑶族至今还在沿袭崖洞葬。6月中旬,记者与来自西班牙、中央电视台等海内外多家媒体记者在黔桂交界的荔波县瑶族聚居的瑶麓乡一大山洞里看到,数百具新旧“井”字形棺木按照一定规则排列着,棺木上还雕刻着一些图腾和文字等。据陪同考察的当地有关研究人员介绍,这里的瑶族至今还沿袭着古老的悬棺洞葬葬俗,已有300年以上的历史了。是目前世界上罕见的少数民族悬棺洞葬的族群。在荔波有瑶山和瑶麓两个瑶族乡,两个乡相距不过几十公里,但他们语言不同,服饰也不同。瑶山乡的瑶族丧葬是立“图腾柱”式的碑记实行土葬,而瑶麓乡的瑶族却仍然实行崖洞葬,成为目前全国唯一传承洞葬的族群。瑶麓乡的瑶族是一个封闭在荔波喀斯特原始森林深处的民族,崖洞葬按家族氏摊分着山林里的山洞,作为亡灵安息的洞窟。当老人去世了,族人们砍来树木,解成木板,做成“井”字形的棺木。瑶族画师用矿石颜料和蓝靛为亡灵描绘有天堂、人间、古钱、海洋和地狱的月牙形图腾及鱼形图腾的木板,嵌置在棺木上。家人们为死者煮一包糯米饭和一块烤肉给他当枕头,放在棺木内。后生们围着棺木,烧起篝火,敲着木鼓,唱起古歌,围绕着棺木跳起“打猎舞”。待到太阳落下,月亮升起,几十个后生抬起棺木,全村人打着火把将亡灵送出村寨。女人们在村寨口停下脚步,跪着火把消失在茫茫的喀斯特原始森林中。亡灵黑夜上路,是要亡灵不再认识回村的路。后生们抬着棺木,走进原始森林。按古规,他们不许走有人过的路,也不准许用砍刀开路,必须钻刺蓬踏荆再现棘,走一条陌生山路。几十个人抬着棺木钻刺蓬攀悬崖,前拉后推,将沉重的棺木送进半山上的亡灵洞中。他们照古老的规矩,按姓氏把棺木放置在洞窟里。然后一齐转身离开洞窟。此时,任何人都不能回头再看一眼亡灵洞,而且从此任何人也不再走进这个亡灵安息的地方。在瑶族人心中,亡灵安息的洞窟里是一个圣洁的地方,有些人的棺木是不允许进洞的,只能摆放在洞外原始森林的野地里,如儿童非正常死亡及在外死的人。亟待抢救和保护的崖洞葬近日,记者与来自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有关民俗考古专家到距离都匀市区70多公里的石龙乡小冲崖墓考察看到,位于半崖的岩洞呈弧形状,地面呈锅底型,宽如一个篮球场,高约10米以上,洞厅内数十具棺材被人为地撬开,棺盖和棺合横七竖八,死者的骨骸和遗物散落满地,有的棺材被乱石淹没,有的棺木有被火烧的痕迹,整个崖墓没有一具完整的棺材。据当地群众介绍,以前整个洞内堆满了数千具葬人的棺材,清朝曾被大火烧毁部分棺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期间,洞内约有1500具堆放整齐的葬人棺材,“大跃进”期间,附近村民在洞中熬硝失火引燃棺材,延烧13个昼夜,烧毁棺材1000具左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期间,洞内尚有葬人棺材500具左右,有大胆青年进洞撬开棺材“寻宝”,以此将棺材抄得乱七八糟,满地一片狼藉,同时,还发现大部分尸体保存完整;更有甚者将棺材偷出去,或加工成木板,或用油漆粉刷修饰一番后充当好棺材高价出售。有关民俗考古专家初步考察认为:黔南拥有众多崖洞葬遗址,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不多见的,崖洞葬是黔南从事粗放农业耕作兼营狩猎和采集的少数民族的葬俗。对进一步了解该民族葬地选择、文化内涵、历史渊源和传承关系、族属以及所反映的宗教观念等方面情况均有十分重要意义。目前,荔波县将瑶族崖洞葬俗及葬洞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名录之列。但是,惠水、龙里、都匀等众多原来规模宏大、民族文化内涵丰富的崖洞葬如今人为破坏严重,十分可惜。专家说这应该引起当地有关部门的重视,及时抢救和保护。神秘的崖洞葬文化黔南崖洞葬的葬法严格按氏族和家族区分,一般是一个家族同葬一个崖洞,也有同一氏族中几个家族同葬一洞,但在洞内各家族棺木摆放的位置均有规定,不得混淆。因此崖洞葬中每个洞至少几具、十几具棺木,许多崖洞多达几十具乃至数百、上千具。黔南崖洞葬的葬具全为木质,但棺木形制大多为木板拼合式,而整木挖凿成的棺材十分少见。其中有木板拼合式高架棺,整个棺身外加木制棺架固定,棺架分圆形和方形两种,大多数棺架立柱顶部加工成牛角形或菱形等。有栓棺式,棺身由大块板拼合,棺盖、棺底和两棺侧均用木栓固定,另有一种形制只是用两条木栓插入两棺侧板尾部所凿的方孔中将整个棺身固定;有弧背形汉式木板拼合棺;有整木挖凿的圆形棺,即棺盖、棺身为同一段整木剖开,棺身刳空,以仅容一具尸体为限,棺盖和棺身两端用竹篾、藤条捆扎固定。自古以来,黔南苗瑶族同胞大多居住大山深处区,在远古社会生产力低下时期,人类多以天然洞穴为居住之所,至今有部分苗族仍居住山洞。生时既以崖洞为家,死后依然归葬崖洞,在云贵高原岩溶地貌发育良好的石灰岩山区崖洞与溶洞较为普遍,这为实行崖洞葬的民族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考古学资料表明,黔南是我国崖洞葬分布最集中的地区,荔波县瑶麓乡的瑶族至今尚保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