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20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20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20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20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20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文阅读导语 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点,每卷必考。考试大纲要求我们能阅读一般的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前面的古诗文阅读使你如沐春风,感叹不已,现代文阅读也会令你耳目一新,轻松自如。但也须牢记:在轻松中要去做深层次的探索,在明白如话的字里行间品出个中真意。 本部分考查的具体内容如下: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 5.把握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7.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8.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9.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86页,2010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社会科学类文章的命题考查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其中能力层级为B级,能力层级为C级。,近几年,高考试题将社科文放在第卷考查,综合近几年的试题情况,社科类文本阅读考查有如下的特点: 1.与科技类文本阅读相比,社科类文本阅读有强化趋势 近几年社科类文本阅读有强化趋势。为什么要强化社科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一方面有人认为多年的科技文阅读考查陷入了文字游戏之中,很多试题背离了阅读考查的本质;另一方面,社科类文本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人文性加大了阅读考查的区分度,很切合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的特点,从考试实际情况看,社科类文本阅读的难度普遍大于科技类文本。,2.命题材料丰富,凸显文化含量、人文价值、教化作用 近几年各地高考试题所选的社科文,涉及社会科学的广泛领域,包括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教育学等等。这些社科文,尽管内容丰富,但体裁相对单纯,都属于社会科学小论文(有的是社科论文的节选)。这些论文,大多出自社会科学大师之手,或是青年才俊得意之作。选文作者都有高深的学术造诣,他们往往站在人类终极关怀的高度,审视历史,关照现实,把学者的深思和睿智融进大气磅礴缜密精确的文字之中,体现出一代学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执著的人文情怀,表现了他们总揽历史的高度和体察现实的热忱。因此,高考所选社科文通常以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人文性见长。 3.“提炼、概括”和“拓展、推断”成为考查的重点 与科技文忠实于科学事实的客观性相比,社科文因其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人文性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因此,阅读科技文重在“搜寻、筛选、整合”,阅读社科文重在“提炼、概括”和“拓展、推断”。事实上,近几年高考试题大量集中在理解文句、把握主旨、想象推断上,很能切合社科文阅读的本质特征。,根据对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在本考点的命题分析,结合2010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特对2011年高考作如下展望: 1.社科文因其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人文性,决定了阅读考查的重点在于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以多数试题的选项都会涉及到对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转述,让考生去分析和判断这些转述的正确与否。 2.其选材仍会以关注社会、注重人文为主。 3.在题量的设置上可能仍会3题9分的客观形式,不过也不排除有向上海、北京卷题型靠拢的可能,即将客观题和主观题混在一起来考查。,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86页,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社科文的阅读考查主要涉及以下五个考点:,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科技文中的重要词语主要是一些关键概念,明确科技概念的主要方法是下定义,而且主要是科学性定义。社科文中的重要词语主要是一些社科术语,明确这些术语的方法主要是拟定一个操作性定义。所谓操作性定义主要是在篇章语境中,为了论述方便,赋予术语以特定的内涵的方法。这种内涵多数是临时的、具体的,不具备普遍性和概括性特征。,(2009年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断桥”考 唐代诗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中有“断桥荒藓合,空院落花深”的诗句,这被视为今日西湖十景之“断桥”的最早文献记录。 断桥在南宋咸淳年间因隶属宝祐坊而改称宝祐桥。因“断桥”不断,当时也出现了用谐音“段桥”解释为“段家桥”的说法,如周密武林旧事卷五“断桥”下就说“又名段家桥”。但因为在“断桥”不断的问题上没能达成共识,所以后来人们围绕“断桥”的名义问题聚讼纷纭。 翻阅典籍,除西湖断桥之外,诗文中说到“不断之断桥”的还有几例。如金赵秉文暮归诗云:“行过断桥沙路黑,忽从电影得前村。”明邵经邦断桥诗云:“闻道桥名断,从来金勒过。”清顾于观南楼四咏诗云:“门前空有断桥在,十日人无款竹扉。”可见“不断之断桥”在古代是比较常见的,并非杭州西湖所独有。,然而桥既不断,为什么称为“断桥”呢?据考证,这里的“断桥”实即“簖桥”,而“簖桥”则是与捕鱼蟹之“簖”相伴的一种桥,它主要是用来协助捕鱼蟹的。每年秋冬之交,螃蟹会进行生殖洄游,到江海交界的浅滩中繁殖后代,渔人便利用螃蟹的这种生活习性加以捕捉。他们把用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的“簖”插在江河之中,挡住螃蟹向下游行进的路,然后螃蟹必沿“簖”爬上来,以求越过下行,而渔人就在“簖”侧的桥上捕捉它们(当然也有划船前往捕蟹或收笼的)。这种捕蟹方法在江南一带尤为常见,陆游稽山行有“村村作蟹椴,处处起鱼梁”(“椴”亦可作“簖”)之语。清潘衍桐两浙车酋轩续录载海盐才女李壬由武原至梅里诗云:“沿塘两岸遍桑麻,画舫朝移日又斜。望见簖桥心便喜,急收帆脚到侬家。”这里的“簖桥”就是指与放置鱼簖、蟹簖有关的桥,这种说法在部分地区至今还有。但因放置鱼簖或蟹簖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近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兴起而逐渐被淘汰。,杭州西湖为钱塘江的泄湖,在中唐以前,钱塘江与西湖的水域连成一片,湖中水流因孤山分流,携带的泥沙逐渐形成了“白堤”。流经孤山的两股水流在宝石山东南端合流而出,“白堤”也便成为一道天然“鱼梁”。渔人在“白堤”东端设簖来捕鱼蟹,而且依簖设桥,以方便捕捉鱼蟹和到孤山的交通,这样的桥叫做“簖桥”,也在情理之中。张祜的诗句中写作“断桥”,因为那时“簖”字或许还没有产生,或许很少有人使用。五代以后,特别是自吴越王钱镠筑垾海塘以来,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游的现象消失,渔人也就逐渐不再用簖捕捉鱼蟹了。随着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断桥”已失去设簖捕捉鱼蟹功能的本义,但“断桥”之名却由于文人作品的称颂和民间口耳相传而得以沿用。 (节选自关长龙“断桥”考,有改动),【注】 金勒:金饰的带嚼子的马笼头,这里借指骑马者。,下列选项中关于“簖桥”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簖桥”是与渔人用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捕鱼蟹的“簖”相伴的一种桥。 B.“簖桥”的主要功能是方便渔人用簖捕捉鱼蟹。 C.“白堤”东端的“簖桥”即今日西湖断桥,原是为方便渔人捕捉鱼蟹而设。 D.“簖桥”在张祜的诗中写作”断桥”的原因是那时“簖”字可能还没有产生,也可能很少有人使用。,【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解题时要根据题干所给的信息,结合对文中概念的理解,判断其选项与原文之间的表述是否一致。原文中说“而且依簖设桥,以方便捕捉鱼蟹和到孤山上的交通”,主要功能应该有两种,而此处B项只说了一种,这就犯了概念缩小的错误。 【答案】 B,解答此类问题时需要注意:(1)要审清题干。看清是要求选正确的一项,还是选错误的一项。(2)对概念的理解应抓住它的本质特点,也就是要注意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点。文中对概念特点的解释可能有多个,但一定要筛选并出最本质的属性作为定义中的种差。筛选的范围一定要准确,范围有时是一段,有时是多段。(3)对概念的解释要准确全面,符合论说文的特点。,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命题角度一般包括: (1)主旨、观点句。命题者常常从那些能体现文章主旨的语句出发,让考生通过理解这些句子的含意,感知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以及事物的特征、成因、用途、发展,体味文章表达的中心等。 (2)文章总结句。命题者往往从这些语句来命制对文意的探究理解试题。 (3)结构复杂句。文章中总有一些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在试题命制上也大多涉及这类语句。比如文章中有含丰富附加成分的语句,并且起修饰限制作用的附加语对句意的表达又有着特殊的作用。命题者常常以此来命制对句子多层内容进行探究与把握的试题。,(2008年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白日梦” 白日做梦,一向是个带有嘲笑、挖苦和讽刺意思的贬词。殊不知,常做白日梦的有截然不同的两种人:凡夫俗子和超尘拔俗者。一个懒汉,每当他穿过荒野总是幻想能踢到裸露在地表上的一块黄金而成为富翁,这便是典型的世俗白日梦;而超尘拔俗的“白日梦”则往往是科学、艺术和哲学创作的发酵。第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都是一些杰出的醒着做“梦”的人。 牛顿就是这种人。他因看到苹果落地而联想到月球绕地球的运动,联想到苹果的加速度同月球的加速度是同属一类的观念,发现重力仅仅是万有引力的特例。牛顿作这一从地到天的联想需要有何等宏伟的想象力啊!在常人看来,那仿佛是疯狂,是幻觉,是梦中才会出现的情景。 物理学的理想实验按其性质也是绝妙的“白日梦”。惯性定律就是一个。因为它不能直接从现实世界中的实验得来,只能从观察中再根据想象和推理作出。我敬爱爱因斯坦,就是出于我把他看成是个白日梦幻者理想实验大师的缘故。,艺术作品的“白日梦”性质更突出。浪漫派诗人、音乐家和画家爱梦幻世界远胜于爱现实世界。艺术世界比现实世界好,因为它更富于理想性,更接近人所追求和向往的境界。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哲学家也是醒着做白日大梦的人。老子的梦是有关宇宙的本原和根本法则,即不可捉摸的“道”。柏拉图将人比做洞穴中被捆缚住、只能朝前看的囚犯。其身后有一堆火,他们只能从墙上看到自己和身后物体的影子,并把这些影子看成是实在的。当一名犯人逃到阳光底下,第一次看到真实的世界时,才认识到他过去一直是被影子欺骗的。真正的哲学家正是从洞穴中逃到真理阳光下的囚犯。 精神病患者的幻觉症也是一种白日梦。那么,它同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有何不同呢?区别之一是:前者是个不可逆过程,后者是可逆过程。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创作是从现实世界出发最后又能落脚到现实世界。当舒曼的梦幻曲一回到现实,萦绕在千万人的心坎,人们即能分享到“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的美感和魅力。精神病患者自认为就是女皇的幻觉则是不能实现的,别人无法同它发生共鸣。 (选自赵鑫珊哦,美丽的“白日梦”,有改动),下列对“前者是个不可逆过程,后者是可逆过程”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都是可逆的,而精神病患者的白日梦是不可逆的。 B.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都是可以实现的,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是不能实现的。 C.“可逆过程”的白日梦都具有魅力,能给人美感,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不具有魅力,也不能给人美感。 D.“可逆过程”的白日梦都能使别人同它发生共鸣,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却不能使别人同它发生共鸣。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本题中这个句子既是问题的答案,也是一个具有指代意义的过渡性的句子,关键是对“前者”和“后者”的理解。结合前后文的内容,可以确定前者指的是“精神病患者的幻觉症”,后者是指科学家等的“白日梦”。 【答案】 A,解答理解句意的题目时:(1)注意句子本身的结构(特别是修饰、限制成分)。(2)考虑句子在文章中所处的地位:A.若是总领句,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分析;B.若是过渡句,那就要注意审视上下文段的意思;C.若是总结句,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去看,去找相关的信息。(3)要抓住句子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区”内寻找答案。,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命题角度主要包括: (1)文章的基本观点、最新知识和基本概念。文章论述的基本观点、最新知识和基本概念是一篇文章的主要价值所在,也是阅读中首先要关注的地方。阅读时要注意辨析、筛选出这些内容包含的深层意义。 (2)阐述重要概念、知识的材料。论述类文章中,对概念的解说、知识的阐述大多使用事例说明的方法。有时对有关材料进行的辨别或评价,表现在阐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上,这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和难点。要在抓住主要信息,把握概念本质特征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具体辨析、认真筛选信息。 (3)体现作者观点或作品主旨的句子。文章的语言材料中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思想倾向和观点态度,如在作者的评说中一般蕴含着文章的主旨,在对事物的评价中体现出作者的观点。做题时要准确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与思想倾向,用探究概括的思维方式进行整合。,(2009年山东卷)(原材料见本专题例1) 题目:下列不属于用“簖”捕捉鱼蟹的方法逐渐被淘汰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古代官府对在河流及湖面放置鱼簖或蟹簖有所限制。 B.近代以来,人工养殖业的兴起。 C.五代以后,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游的现象消失了。 D.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 【解析】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C级)。原文第四段中说“但因放置鱼簖或蟹簖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近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兴起而逐渐被淘汰”,第五段中“五代以后,特别是自吴越王钱镠筑垾海塘以来,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游的现象消失,渔人也就逐渐不再用簖捕捉鱼蟹了”,这两处都明显在说明用“簖”捕捉鱼蟹的方法逐渐被淘汰的原因,而D项是解释随着时代的发展,“断桥”这一概念已失去本义,演化成了新的意义。 【答案】 D,正确地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可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科技文要探究文章中出现的基本概念和解说概念的材料;论述文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第二步,确定筛选信息的区间。 信息筛选的依据主要是题干和文本。做题时,认真分析题干,明确命题的指向至关重要。明确题干要求后,就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与试题的选项对应的原句。,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这里需要了解命题者命制试题干扰项时常用的方法:删减原文中的某些修饰、限制成分,从而造成原文内容的减损或扩大;改变原文中某些词语或句子的顺序,从而导致原文语句含意的变化;改变原文的说法,将未然说成已然,部分说成全体,个别说成一般,主观说成客观,诸如此类;在保留原文基本内容的前提下,看似不经意地漏掉原文中的某个词语,实际上是“暗藏杀机”;在拼凑原文某些语句时,命题者常常无中生有地加入自己的“私货”,从而造成干扰。 第四步,整合信息,判断作答。,四、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主要考查考生在充分理解并正确把握原文基本意思的前提下,根据阅读材料的有关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推断”即推测断定,要求根据材料提供的显性或隐性的已知信息,调动大脑中的知识储备,对事物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或对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推测等。推断要合理,主要是指推断的前提要正确,推断的过程要合乎逻辑,推断的结论在文意允许的范围之内,符合事理。只有这三者具备,推断才是合理的、正确的。“想象”即在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合乎事理、情理的延伸,得出符合材料事实或情感的结果。能够设置“推断和想象”题的材料往往是:文中没有直接给出现成结论的材料;作者在文中对某一事物的发展给予暗示的材料;文中多角度多层面说明某项内容的材料;表明作者对某种现象的个人看法的材料;文中所述是与现实生活或科技发展等相关的常识材料等。这类题的高考侧重点是考查我们的思维方法、思维品质、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开放性的思维能力。,(2009年全国卷)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甲骨文的“王”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上面不加一横,董作宾称之为“不戴帽子的王”(图13),见于武丁卜辞和武乙、文丁卜辞,另一种上面有一横,为“戴帽子的王”(图46),行用于其他各时期。孙诒让契文举例所依据的刘鹗铁云藏龟以武丁卜辞最多,其中的“王”字,孙诒让释为“立”,卜辞无法通读。到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才释出此字。罗振玉首先把说文解字所收的古文和金文进行对比,释出“戴帽子的”是“王”字;接着指出,其异体作省其上画的形式,“亦王字”,“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 “王”字释出来了,使一大批卜辞可以读通,也证实了这是殷王室的遗物。但是这个字的构成一直困扰着古文字学家们。有的说,此字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所以是“王”;也有人说下面像火,火盛像王德,故以为“王”。如此等等,其说不一。直到1936年,吴其昌根据青铜器丰王斧的铭文和器形,并列举甲骨文、金文很多“王”字的写法,第一次提出“王字之本义,斧也”,才解决了这一问题。,从字形看,“王”字是横置的斧钺的象形。从甲骨文、金文(图79)的写法中还可以看出,最下一笔的初形不是平直的“一”,而是具有弧刃之形,上端的一横或两横像柄或金属斧钺阑。“王”字像斧钺之形是因为“王”这个称号是从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演化来的,国家出现以后,才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名。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发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史记殷本纪记载,殷王曾封周族首领姬昌为西伯,”赐弓矢斧钺”,授予他对周围小国的征伐之权。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用横置的斧钺呢?这也是由它产生的时代决定的。横置是斧钺实施砍杀功能的状态,而最早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荷马时代的希腊人领袖握有的权力不大,亚里士多德说:”假如阿伽门农王获得在战场上杀死逃兵的权力,那么在战后的评议会上却只能忍受责骂。”这就是“王”要用一个正在执行斩杀的横置斧钺来表示的原因。 但这一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说文解字“王”字下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这显然是后人的臆测了。 (摘编自罗琨甲骨文解谜),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孙诒让之所以未能释出“王”字,一个原因是刘鹗的铁云藏龟中所收“王”字字形单一,难以进行比较研究。 B.在罗振玉之前,由于未能释出甲骨文的“王”字,所以人们无法证实卜辞是三千年前殷王室的遗物。 C.从甲骨文、金文看,最早时候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不但荷马时代的希腊如此,中国也是如此。 D.甲骨文、金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不然的话,许慎是可以释读出甲骨文的“王”字,并正确解释它的字形结构的。 【解析】 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这类题,推断和想象的前提条件是,要熟知文章的内容,准确地找到文中的已知信息,然后提取出有效信息,获得充足可靠的依据。D项中“不然的话,并正确解释它的字形结构的”这句话在原文中没有依据。 【答案】 D,五、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对论述的社会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一般说来,论述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明确的。但有的文章作者的观点态度就不够明显。有的文章从总体上看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明确的,但具体到对文中的某一部分内容的观点态度,如引用、转述多人观点时作者本人的意图就比较隐蔽。在论述文中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1)辨析作者在文中总的观点和态度,试题要求从全文的角度把握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用已有的知识辨析作者观点、态度的特点。 (2)概括作者对文中某一内容的观点和态度。 (3)比较在文中转述的多人观点。一篇文章列举了多种观点,如介绍一个新事物时,可能有很多人持有不同的意见。作者把不同的观点都罗列出来后,一定有自己的看法,设题时就要求考生从旁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等多方面进行辨析。 (4)分析比较选文的信息材料与作者的观点的异同。,(2009年浙江卷)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这一概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专家与知识分子这两个概念并不重合。术业有专攻,固然是重要的,但未必就能从中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天下关怀的人生态度和敢于怀疑、敢为天下先的批判精神。如果大学只能培养出与社会的多元职业结构相一致的各类专家,那么,我们民族的精神存在将不再可能在一个特定的人群中获得其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一旦民族的所有成员都被充分融入到社会的利益体系中去,社会的良知就将失去其表达器官,民族的命运将被无声地操纵于资本逻辑之手。,大学通识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守护知识分子代代相继的可能性。而这个目标,在今天已被逐渐地遮蔽了。对大学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评价标准,已被纳入了学分制的轨道。这是一种单纯的功能主义的教学体制。要限制其弊端已经非常困难。因此,对于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的探索,正是一条可以救治眼下的机械、呆板的学分制弊端的现实道路。,年轻一代的大学生不得不在市场经济中获取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是十分现实的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与志存高远的人生理想相矛盾,绝不意味着他们将来仅仅是能够谋生或得到较高收入的专业人士。真正的青春饱含生命的热情,能够运用思想、提出理想并且为实现理想而从事生命奋斗。 守护中国知识分子的继续存在,是理解大学推行通识教育意义的必要高度。通识教育成功与否,将对中国大学的前进和它们在全球化背景中的国际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个没有文化自觉的大学,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在根本上就是可疑的。如果我们更关注的只是大学的当下排名,却遗忘了在这种排名背后的真实基础,这将是令人感到悲哀的。任何一所大学,其国际排名的真实基础,都在于有一个卓然自立、具备文化创造力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存在,这个群体能够为自己民族的文明发展、并仅仅因此也能为人类文明的进展作出贡献。,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在于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知识分子而非术业有专攻的专家。 B.通识教育的价值之一在于突破单纯功能主义的教学体制,力保知识分子群体的存在。 C.目前大学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偏离社会良知,导致民族命运被操纵于资本逻辑之手。 D.通识教育的推行,能够提升中国大学的国际地位和大学生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整体把握原文,找出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再与各选项进行比较,排除错误项。A项错在“而非术业有专攻的专家”,依据是第一段的第二句,第二段的第二句。C项讲“目前大学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偏离社会良知”,言过其实。D项“通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强化知识分子的民族意识,促进民族的文明发展,而不是本选项所讲的提升大学生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答案】 B,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语句。这方面主要是抓“文眼”,抓关键句和中心句。这些语句,论述类文章常在开头,或在段落的起始句、终结句。抓住这些句子,就能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作者写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文章内容,因而阅读时,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有时还需要对文中各段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把握好作者的观点态度。 3.通过对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辨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有两种方法:(1)正反对比:要通过上下文来对比两者或几者的观点,分析作者的观点。(2)相似辨析:有些观点不是明显的对立,而是相容、相交、发展、递进,这要仔细辨析,方可取胜。,(2009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自由和科学 爱因斯坦 我知道,要对基本价值的判断进行争论,是一件没有希望的事。比如,如果有人赞成把人类从地球上消灭掉作为一个目标,人们就不能从纯理性的立场来驳倒这种观点。但是如果有某些目标和价值是大家一致同意的,人们就能够合理地来议论达到这些目的的手段。现在,让我们来指出两个目标,凡是读到这篇东西的人大概都会完全同意的。 第一,为维持全部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所必需的资料应当由总劳动量中尽可能少的部分来生产。 第二,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固然是美满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但只做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为了得到满足,人还必须有可能根据他们个人的特点和能力来发展他们理智上的和艺术上的才能。,其中第一个目标是要求增进一切有关自然规律和社会过程规律的知识,也就是要促进一切科学工作。因为科学工作是一个自然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彼此相互支持着,虽然支持的方式还没有人能预料到。但是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具有不受限制地交换一切结果和意见的可能性在一切脑力劳动领域里的言论自由和教学自由。我所理解的自由是这样的一种社会条件:一个人不会因为他发表了关于知识的一般和特殊问题的意见和主张而遭受到危险或者严重的损害。这种交换的自由是发展和推广科学知识所不可缺少的,这件事有很大的实际意义。首先它必须由法律来保障。但单单靠法律还不能保证发表的自由,为了使每个人都能表白他的观点而没有不利的后果,在全体人民中必须有一种宽容的精神。这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是永远不能完全达到的,但如果要使科学思想、哲学和一般的创造性思想得到尽可能快的进步,那就必须始终不懈地去争取这种自由。,如果要保证第二个目标,也就是要使一切人的精神发展成为可能,那么就必须有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人不应当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的程度。而没有这第二种外在的自由,发表的自由对他就毫无用处。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到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可能性。 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还需要另一种自由,这可以称为内心的自由。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这种内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追求的一个目标。但社会也能做很多事来促使它实现,至少不该去干涉它的发展。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权威的影响和强加给青年过重的精神负担来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由鼓励独立思考来支持这种自由。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由此,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才有可能得到改进。 (选自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赵中立、许良英编译),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促进一切科学工作是达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一个目标的要求。 B.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理智和艺术的能力就能够得到发展。 C.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对于科学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D.法律的保障和全体人民的宽容精神对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具有重要意义。 E.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就完全能够达到。 解析:B选项中“就能够”,E选项中的“只要就”语意绝对化。把可能说成一定是选择错误项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毛病。 答案:BE,2.下列对第二种“外在的自由”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工作之余还有可能从事个人的活动,属于第二种“外在的自由”。 B.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二个目标的基本前提。 C.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相辅相成,都有助于科学的发展。 D.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合理分工和技术进步的先决条件。 解析:D项表述的内容与倒数第二段末句“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到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可能性”表述的意思不同。 答案:D,3. 根据文意,可能影响“内心的自由”的主客观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 解析:“内心的自由”是相对于两种外在的自由而言的。答题区域在最后一段,客观因素指来自外界的影响,主观因素则指个人自身的言行思想等。 答案:权威、社会偏见、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社会(学校)的促进或干涉。个人认识和自觉追求的程度。,4. 根据文意,怎样才能使“创造性思想”尽可能得到发展? 答: 解析:本题须从全文思考,要明确什么是“创造性思想”,概括要点要准 确、全面。特别要注意第一、二种“外在的自由”与“内心的自由”的 区别与联系。 答案:始终不懈地争取两种“外在的自由”。不断地、自觉地争取“ 内心的自由”。,在具体阅读解答每一篇论述类文章的问题时,要做到如下四个步骤: 1.整体把握,微观勾画 (1)阅读原文后,可提出如下问题:本文说明或论证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最新成果或最新观点?今后的发展前景如何?作者对此新成果或新观点的态度和看法如何? (2)理清全文的脉络,把握主要内容,迅速提取每一节的主要信息。 (3)微观勾画是指随时勾勒一些关键词语,以备答题时所用。特别要关注指示代词、关联词语(如“一旦”“如果”“因此”“但是”“然而”等)、副词(如“凡是”“全”“将”“基本上”“已经”“也许”“可能”等)以及一些修饰性的词语。 此外,由于论述类文章中有些内容表达起来比较抽象,为了说得具体,有时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理解时要找出其“本体”。要确切理解含有修辞的句子,要注意前后对照,特点对应。,2.紧扣语境,把握内涵 要准确理解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就要紧密联系语境,注意上下文的修饰、指代等暗示条件,从而把握其内涵。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的词语往往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词语要么是关键信息点(如指代性词语、概念性词语),要么就或承前或蒙后省略了相关内容。这些词语往往已突破了其原来的意义限制,与具体语境结合而有了新的意义。因此,阅读中要对这类词语慎重考虑。可采用如下方法: 瞻前顾后法。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义项。 比照辨析法。仔细比较辨析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同义词、近义词在语言运用中的差异。 参考语境法。根据语境揣摩词语的语境义、比喻义、借代义等,分析词语派生或隐含的内容。,论述类文章中重要的句子有如下几种:一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二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三是与文章中心和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如文眼句、中心句、过渡句等)。对于第一种,可以用“抽取主干法”,抓住句子主干,理清那些修饰、限制等附加成分,进而理解其含意。对于第二种,应该按照“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上下文语境,仔细领会,整体解析。第三种句子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有的画龙点睛,有的承上启下,有的阐明要旨。要理解这些句子的含意,既要注意它在文中的位置,还要看清来龙去脉。,3. 抓住概念,识别混淆 论述类文章阅读题目,在设置选项上具有很大的迷惑性,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其干扰项的设置方法主要有: (1)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有意混淆。选项在概念的外延上做文章,或是外延过小,以偏赅全;或是外延太大,判断过宽,以“面”代“点”。阅读时要特别留心材料和选项中的“凡”“一切”“全”“都”等修饰词语。 (2)偶然、必然有意混淆。即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尔”说成“往往”。 (3)指代上的混淆,颠倒主客,偷换概念。选项偷换概念,用形同义异词或形近义异词来迷惑考生。解题时,要注意选项是否混淆了概念的所指对象,是否颠倒了陈述主体与修饰语,是否省略了一些关键的修饰词,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4)现实和设想的混淆。选项在对概念的判断上时间超前或滞后。把已经成功的现实和没有成为现实的设想或可能性混为一谈。 (5)肯定和否定、主要和次要关系上的混淆,无中生有,牵强附会。有些选项的设置,把肯定说成否定,或把否定说成肯定,有些混淆主要和次要关系,有些属于无中生有,牵强附会。解答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切忌主观臆断,望文生义。 (6)条件和结果、原因和结果的关系的混淆、颠倒。有些选项在设置时,将条件说成结果,或把结果说成原因,或强加条件及因果关系。要重点辨析,找准答案。,4. 筛选判断,逐步排除 论述类文章阅读出的是选择题,让你判断辨别。对这类题型要分析、比较、选择,首先排除明显错误的选项,然后分析剩下的选项及与之相关的语言环境,瞻前顾后,寻找有效信息,并归纳信息的要点,进行筛选,再次排除干扰选项,剩下的便是正确答案。这样做题,可以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基本方法如下 (1)复位验证法。在理解文中的重要概念时,如果对自己的选择没有十分的把握,可把选出的答案“复位”到原文中“验证”一下,如果语意连贯、意思准确则该项即为正确答案。 (2)事理分析法。在论述类文章中,常会遇到事理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选择关系等,要紧紧抓住表示事理之间逻辑关系的关键词语,作出正确的判断。 (3)巧用选项法。在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命题中,命题者常常在句中确定两个考查点,每个考查点按两种理解列为四个选项。遇到这种题目,可以巧妙地利用选项提供的“方便”,根据自己对某一个考查点的正确理解,排除错误的选项。,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92页,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古典小说的界域里,最让林语堂倾心折服、进而上升为一种浓烈的生命情结和重要的文学资源的,还是红楼梦。关于这点,我们读林语堂的传记资料以及作家本人的一些作品,不难看到一条清晰的脉络。1916年,林语堂来到清华园任英文教员。有感于以往教会学校对中文的忽略,他开始认真在中文上下工夫,而这时候,红楼梦就成了理想的教材。用作家在八十自叙里的话说就是:“我看红楼梦,借此学北平话,因为红楼梦上的北平话还是无可比拟的杰作。袭人和晴雯说的语言之美,使多少想写白话的中国人感到脸上无光。”从那以后,红楼梦便成了林语堂常读常新的一部著作。而正是这样持续地读“红”,使林语堂不仅获得了语言和文化的营养,而且丰富了写作的材料和灵感。后来,他的中国人的家族理想论泥做的男人家庭和婚姻小说等一些散文随笔,均与红楼梦保持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随着对红楼梦的情感日深,林语堂萌生了将其译为英文的想法,然而又担心巨大的时空差异会影响西方读者的兴趣和理解,所以决定直接用英语创作一部红楼梦式的现代小说,于是,便有了完成于1938至1939年旅美期间的京华烟云。也许是因为写仿“红”小说尚不足以表达自己对红楼梦的酷爱和兴致,20世纪五六十年代,林语堂干脆直接作起了红学研究,先是写出了6万多字的平心论高鹗,发表于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9本,然后又有论晴雯的头发再论晴雯的头发说高鹗手定的红楼梦稿论大闹红楼等一系列文章披露于“中央社”特约专栏。1967年到台湾定居后,林语堂对红楼梦的兴趣有增无减,他发表演讲、接受采访,红楼梦常常都是重要内容。这种对红学的迷醉似乎一直延续到林语堂的晚年,从其次女林太乙提供的资料看,在林语堂逝世的1976年,台湾的华冈书店仍然有林氏的中文著作红楼梦人名索引出版。,林语堂的红学研究,走的是以考证为主的路子,而且把重心放在了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及其成书情形和文本评价上。坦率地说,林语堂做这样的学术选择,多少有一些兴趣至上的意思。因为围绕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著作权及其艺术成败问题,自清代至今天的红学界,一向见仁见智,各有所持,而事实上,如果没有新的坚实的第一手材料作支撑,已有的种种说法充其量不过是既无法证实,亦难以证伪的一种推论和揣测,其学术价值不会太高。林氏的红学研究大抵可作如是观。他在平心论高鹗等文中所强调的红楼梦后四十回不可能是高鹗所续,而是他在曹雪芹残稿的基础上修补而成;高鹗的功劳和成就不在曹雪芹之下,而在他之上云云,固然可以开阔人们的思路,但是想作为学术定论,无疑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倒是在以上过程中,林语堂表现出的小说家特有的对艺术感觉和创作经验的注重,以及企图将这一切融入文学考证,用于解决作者是谁的问题的努力,似乎有着方法论的启示。这才是林氏对红学的真正的贡献。 (选自林语堂的红楼梦情结,有删节),1.下列各项中,不能表现林语堂有浓厚的红楼梦情结的一项是 ( ) A.看红楼梦学北平话,盛赞小说中袭人和晴雯说的语言之美。 B.笔下的论泥做的男人等散文随笔,均与红楼梦有联系。 C.1938至1939年旅美期间完成一部仿红楼梦的小说京华烟云。 D.把红学研究的重心放在了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及其成书情形和文本评价上。 解析:是作者对林语堂红学研究的评价,并不能表现林语堂有浓厚的红楼梦情结。 答案:D,2. 对“这才是林氏对红学的真正的贡献”中的“真正的贡献”的理 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写出了6万多字的平心论高鹗,探讨高鹗对红楼梦 的贡献。 B.写出了论晴雯的头发、说高鹗手定的红楼梦稿等 一系列文章。 C.在晚年出版了中文著作红楼梦人名索引。 D.从小说创作经验和艺术感受的角度考证红楼梦的作者 问题。 解析:“这才是林氏对红学的真正的贡献”一句中的“这”指代 的内容就在这句话之前,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内容可知D项正确。 答案:D,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林语堂开始读红楼梦,是因为林语堂被红楼梦高超的艺术水平折服。 B.林语堂深入研读红楼梦,使自己拥有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 C.林语堂写的小说京华烟云,是模仿红楼梦用英语写作的,其成就不及红楼梦。 D.林语堂在红楼梦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这些成果的学术价值却不一定很高。 解析:“林语堂被红楼梦高超的艺术水平折服”说法有误,林语堂最初读红楼梦是因为想在中文上下工夫。 答案:A,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蓝牙”(Bluetooth)本是十世纪统一了丹麦的国王的名字,现取其“统一”的含义,用来命名意在统一无线局域网通讯标准的蓝牙技术。1998年5月,爱立信、诺基亚、东芝、IBM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