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主要心理问题现状的调查.doc_第1页
中小学生主要心理问题现状的调查.doc_第2页
中小学生主要心理问题现状的调查.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 中小学生主要心理问题现状的调查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督促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下,已越来越受到学校、家庭的重视。尤其是最近几年,各个学校都在探索、制定并落实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举措,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有的学校则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设置健康教育课程,培训师资,加强管理考核,使这项工作正逐步走向规范科学的发展轨道。但是,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班主任,我认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还很突出,这些问题更亟待解决。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堪忧首先是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并有日益加重的趋势。日前,我在近700名五、六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了200人做了一项心理问题的专项调查,结果发现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高达76%,其中程度比较严重的(已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占3%。这些心理问题的主要症状是自我封闭、自卑、焦虑甚至恐惧、胆怯、厌学、妒忌、敌视甚至仇恨等。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来自四个方面:因客观因素(如家庭、出身、长相等)造成的自卑自弃心理;因学习压力等因素产生的倦怠心理;因与他人(同学、家长、亲友、老师等)的关系问题引发的逆反、对立、妒忌、敌视心理;因信心缺失和前途渺茫等因素导致的迷惘心理。对于上述心理问题,90%的学生表示可以自我控制,70%的学生表示平时能找到自己觉得有效的排遣办法。 调查表明,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了一个共性的问题。这方面,学校德育工作者深有感触,由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且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又很难找到切实有效的措施,学校的德育工作显得更加艰难。令许多教师苦恼的是,往往琢磨不透学生的所思所想,教育工作显得力不从心。 而更为严重的是,近几年,因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导和矫正而产生的校园伤害事件呈上升趋势。如某校一初三学生因不满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教育,竟在教室里纵火以求解脱,造成了数万元的经济损失,并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秩序;某校一初一女生因家庭不和且在学校得不到重视竟“自编自导”绑架事件,在社会上造成的不良影响,严重影响了学校声誉;某校两名小学二年级学生因不满老师的管教,竟密谋在学校开水瓮里投毒,幸好发现及时未产生恶劣后果,但其低龄化和恶性程度发人深省。这些事件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引发了我们对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冷峻思考。 其次是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力度不够。 尽管现在社会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关注,但其重视程度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还不完全匹配。社会对基础教育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仍然是教学质量,对学校评价的衡量尺度依然是升学率。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强调的不少,但督导落实的办法和措施还不得力,至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与督查体系。 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理应扮演最重要的角色,但学校仍然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摸索,对教育质量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因而,学校在这方面显得比较被动。当问题发生了才引起重视,日常的教育工作还很不到位,其管理水平与师资培训力度还不能适应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家庭是学生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背景,但家庭暴露出来的问题十分突出。许多家庭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不少家庭的氛围不利学生的心理成长。我们在几期家长培训中作了调查,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是学生的成绩,其次是身体健康和安全问题,只有四分之一的家长把学生的心理问题摆在最关注的位置,高达75%的家长对学生青春期的教育科学不了解、不关心,高达80%的家长对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不懂。这就很难保证每一个家庭能给学生一个有利于心理成长的家庭环境。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会是无中生有的。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往往来自其生活、学习的成长环境。只有正视这些问题,才能找到症结及解决的办法和途径。1、社会环境问题 学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环境问题必然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当前社会问题比较多,有些消极的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良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例如,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使一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心理压抑之中;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导致这些家庭的学生得不到完整的家庭关爱,严重的已造成学生的心理扭曲;社会的主流人才观与新课程理念相悖,一部分学生在社会评价中屡遭挫折,其心理自信及成功期望不能正常建立;等等。 现在,进城务工的人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比如“留守孩子”的问题就是一个特殊的例证。 2、学校教育问题 学校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就目前而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还不健全,远不能适应学生心理教育的严峻现实,还不能有效地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学校的管理重心在智育而不在德育。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向来不敢在教育质量尤其是教学质量上有丝毫马虎。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说得多,做得少。学校在重视智育的同时未能有效地实施德育,使管理重心向教学倾斜,忽视了德育,尤其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疏于指导、研究和教育。这样,学校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工作的理念、一个科学的管理机制、一个得力的人员保障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并实施有体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师资培训问题教师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主体。但他们在这方面起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论储备和实践经验;二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和专家指导;三是教师教学工作量太重,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接受了大量的新课程培训和学科专业培训,零散地接受了少量的心理教育培训,但不成系统,且具体要求也不够明确。现实中,教师“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比比皆是,教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同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由心理健康的教师来实施,而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也令人忧虑,这就更难保证教师可以科学地开展这项工作了。北京晚报报道说,“一项全国范围内的教师心理调查显示,30%40%的教师经常处于情绪波动之中,15%的教师有心理问题,7%的教师有心理障碍。这些数据表明,已经开始悄悄地逼近中国教师。北京市曾对500余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70%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烦燥、忧郁、易发火等不良情绪,一些教师因此对学生进行体罚,甚至出现过教师咬掉学生耳朵的事情”。不可否认的是,有些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可能比上述情况更为严重。现在,北京市已在全体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把“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列为必修课程,以期对教师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培训。 4、家庭环境问题 家庭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生中许多积淀已久的心理问题追根溯源大多都能找到家庭的原因。在许多家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