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咱们就开始学习先秦诸子选读。那么什么叫先秦诸子呢?在这里所说的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 春秋时期,教育开始普及,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叫新士人。他们能文能武,博学多才,多给大夫做家臣。这个阶层还包括大批受过教育最终抛进平民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族。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他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 二、先秦诸子散文概论 先秦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阴阳等,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主要学习儒、道、墨、法四家的著作。 下面就儒、道、墨、法四家及其代表人物作一些简介。 1、儒家是由孔子开创。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论语孟子 、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墨子 、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庄子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韩非子 先秦的诸多经典,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从文体上看,它们都基本上属于议论文。以它们所代表的文章,对于后人来说,可以说是具有无穷的魅力。这些著作流派众多,而且其中充满了卓越的智慧。这一时期就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深、影响这远、原创作之强而言,是空前的,也可以是绝后的。 三、儒家思想及其论语: 1、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2、关于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ln:编纂。 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四、整体感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五、小结:略 六:作业:熟读课文,生字正音并释义 【板书】1、儒家是由孔子开创。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论语孟子 、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墨子 、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庄子 4、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韩非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前三小节、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教学过程】 (一)翻译第一小节 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八佾篇) 【注释】 (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把他引见给孔子。 (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4)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评析】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借仪封之口,用“木铎”喻孔子,高度赞美孔子勇于担当的高尚精神。 (二)翻译第二小节: 【原文】长沮(j)、桀(jie)溺(n)(1)耦(u)而耕(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长沮曰:“夫执舆(y)(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同“欤”)?”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y)之(5)?且而与其从辟(6)(b)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而不辍(chuo)。子路行以告。夫子怃(w)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微子篇) (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3)问津:津,渡口。寻问渡口。 (4)执舆:即执辔(pi)。 (5)以:与。之:它。 (6)辟:同“避”。 (7)耰:音,用土覆盖种子。(8)怃然:怅然,失意。 【译文】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评析】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三)翻译第三小节: 【原文】 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2)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3)而辟(4)之,不得与之言。(微子篇) (1)楚狂接舆: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本书采用第二种说法。 ()殆(di):危险。 ()趋:快步走。 (4)辟(b):通“避”,躲避。 【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 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评析】:既有接舆对孔子品格的尊重,又有对孔子人生选择的讥嘲;既有对孔子的最后规劝,也有对当时执政者的斥责。连用三个“而”表示斥责、贬斥之深。 表现隐士对现实的不满,也表现孔子对隐士的尊重。 三、小结:略 四:作业:习题二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四、五小节的内容及其进一步理解掌握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朗读并翻译第四小节 4、【原文】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h)蓧(diao)(1)。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2),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sh)(3)而食(s)(4)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微子篇) 【注释】 (1)蓧:读,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 (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说这是丈人指自己。分是粪;不,是语气词,意为:我忙于播种五谷,没有闲暇,怎知你夫子是谁?另一说是丈人责备子路。说子路手脚不勤,五谷不分。多数人持第二种说法。我们以为,子路与丈人刚说了一句话,丈人并不知道子路是否真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有可能说出这样的话。所以,我们同意第一种说法。 (3)黍:音,黏小米。 (4)食:音,拿东西给人吃。 【译文】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丈说:“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是谁?”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 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评析】过去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这一章中老丈所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判等等。这恐怕是理解上和思想方法上的问题。对此,我们不想多作评论,因为当时不是科学研究,而是政治需要。 其实,本章的要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后面子路所作的总结。即认为,隐居山林避世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 二、朗读并翻译第五小节: 【原文】子路宿于石门(1)。晨门(2)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宪问篇 【注释】 (1)石门:地名。鲁国都城的外门。(2)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译文】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评析】反映了孔子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三、思考问题。 1、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的为人。 知道时代不太平,难以实现心中的理想,但是他能够努力坚持去实现去维护思想的核心礼。 孔子的人生态度:积极入世;勇于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2、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而本文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如何看待孔子与孟子的这种差别。 (课后P12练习一) 提示:可以考虑提出者不同的出发点。言之成理即可。在我国传统中,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都是先秦儒家的大师。他们的人格和人生追求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模式。在修身为立足点上,无论是进还是退,两者并无差异。但是,孔子对治国、平天下的追求更为执着。 3、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不同?(P12课后练习二) 答案明确:这两类人都强烈不满于混乱污浊的现实。但孔子力图改变它,并且不屈不挠,而后者则选择了避世,洁身自好。前者更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对自我的考虑较少,相比之下后者不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 (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因为世道太乱,因此躲起来,他们属于消极避世之人。孔子知道世道不太平,但是他敢于去改变(积极入世),虽然有时候这种努力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是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四:小结:题目意思为: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选文展示孔子主张入世救国,以改变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品质。 五:作业 :写一篇600字的文章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的。 六、板书:略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导学案卡片摘录 【作者作品】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潜心致力于古文献整理,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即“爱人”,倡导推行“仁政”,且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 “名”;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其深远。 现存论语一书,记载有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背景剖析】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原有的政治规则和伦理道德逐渐被颠覆,礼崩乐坏,诸侯割据,互相征伐,周王得不到重视。孔子对社会的动荡深感忧虑,希望借助周朝原有的礼仪,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统治秩序,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反对暴政,强调“仁者爱人”,要求各人以自我克制和礼让的态度调和社会矛盾。所以他一方面教授各国弟子学习礼仪,一方面积极入世,希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真是踌躇满志。他最初做中都宰,一年之后,升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先是用外交手段,收回了被齐国占领的鲁国的城池,后又诛杀了乱臣少正卯。治理国家仅仅三个月,路不拾遗,四方之客都宾至如归。齐国害怕孔子执政,会使鲁国强大,威胁自己,所以送了一些美女给鲁君,鲁君于是耽于享乐,不理朝政。孔子见自己抱负难以施展,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国,开始了十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常遭困厄,但都不受重用。最后只得返回鲁国,专心修订诗书礼乐,教授弟子。鲁哀公16年(前479年),孔子卒。 孔子的一生,总的来说,是郁郁不得志的。这是因为那个动荡的时代,诸侯崇尚武力,大国君主希望通过武力建立霸业,而一些弱小的国家要想自存,也不得不重视武力,这样诸侯之间的战争就在所难免了。而孔子提倡的“礼治”、“文教”,则未免太过温和了,他提倡大家遵守周礼,自己“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只能使人感觉很滑稽,不符合时代潮流。理想与现实这样格格不入,他的失败和挫折是难免的了。 基础积累 【识字记音】 木铎( ) 桀溺( ) 长沮( ) 执舆( ) 荷蓧( ) 黍 ( ) 怃然( ) 殆 ( ) 八佾( ) 见其二子( ) 耦而耕( ) 耰而不辍( ) 答案: du n j y h dio sh w di y xin u yu chu 【解释实词】 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使子路问津焉: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往者不可谏: 今之从政者殆而: 不仕无义: 答案: 担忧 渡口 参与 匡正,挽回 危险 出来做官 【通假举要】 长沮、桀溺耦而耕: 是鲁孔丘与: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答案: “桀”通“杰”,形容高大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而”通“尔”,你;“辟”通“避”,躲避 【一词多义】 (一)实词 见 悠然见南山 项伯即入见沛公 吾未尝不得见也 于是见公输盘 汝真女子之见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其二子焉 才美不外见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答案:看见,望见会见谒见,拜见召见,接见见识,见解表被动,被介绍,引见显露出现 (二)虚词 而 蟹六跪而二螯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植其杖而芸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吾恂恂而起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答案:表并列 表递进 表承接 表转折 表假设 表修饰 表因果 表目的 通“尔”,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句末词气词,相当于“罢了” 【词类活用】 耰而不辍: 子路从而后: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答案:名词活用为动词,用耰耕地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落在后面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止,留下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洁,使乱 【古今异义】 遇丈人 古义: 今义: 子见夫子乎 古义: 今义: 答案:古义: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今义:岳父。 古义:旧时对老师的称呼。今义:是指因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含讥讽意。 【文言句式】 子路曰:“为孔丘。” 而谁以易之? 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答案: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介宾短语后置句 省略句 【名言名句】 ,来者犹可追。 士志于道, ,未足与议也。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 不以言举人, 。 答案:往者不可谏 而耻恶衣恶食者 敏于事而慎于言 不以人废言 合作探究篇合作,一种崭新的学习模式 重点剖析 【中心主旨】 本课5则选文均体现了孔子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通过孔子的言行及别人的评价,我们不难看出孔子极力主张入世救国,以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为己任,具有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更具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与坚韧的品质。 【问题讨论】 1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赏析: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感,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辞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2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赏析:儒家认为,隐居山林是不对的,老人与他的儿子的关系尚且仍然保持着,却抛弃了君臣之伦;想要使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样做完全是主次不分、本末倒置。这种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是缺乏社会责任心的表现,历来为儒家所反对。 【艺术特色】 1运用侧面烘托和对比的方法来表现人物形象。 选文1、选文4和选文5,通过对仪封人、荷蓧丈人和晨门等人的语言的描写,从侧面表现了孔子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品质;而选文2、选文3和选文4将长沮、桀溺、接舆、荷蓧丈人等人的消极避世与孔子的积极入世进行对比,从而更加突出和丰满了孔子的形象。 2相关人物的动作或行为富有个性。 选文2中用“耰而不辍”四个字来描写桀溺的情态,使人物格外生色。接舆劝孔子一段,在他唱完之后,写了这样一个场面:“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之后戛然而止。孔子想说什么,接舆又为何躲避,都不得而知,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 点拨迁移 课文内容 点拨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借仪封之口,用“木铎”比喻孔子,高度赞美孔子勇于担当的高尚精神。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既有接舆对孔子品格的虚假尊重,又有对孔子人生选择的讥嘲;既有对孔子的最后规劝,也有对当时执政者的斥责。连用三个“而”表示斥责、贬斥之深。 表现隐士对现实的不满,也表现孔子对隐士的尊重。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发散迁移 思考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则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1、孔子与荷蒉者以及本课中长沮、桀溺、荷蓧丈人有什么不同?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 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 2、阅读本段,结合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的为人。 参考答案: 1荷蒉者、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因为世道太乱,因此躲起来,他们属于避世之人。孔子知道世道不太平,但是他敢于去改变,虽然有时候这种努力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是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2孔子知道时代不太平,难以实现心中的理想,但是他能够努力坚持去实现去维护思想的核心“礼”,圣人之所以为圣,皆出于此。 训练落实篇听来终觉浅,绝知要躬行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仪封人请见(jin)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 B长沮、桀溺耦而耕(u) 耰而不辍(yu) C夫子怃然(w) 趋而辟之(p) D以杖荷蓧(h) 杀鸡 为黍而食之(s) 答案:B 解析:A项“见”读xin;C项“辟”通“避”,读b;D项“食”读s。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仪封人请见 见:引见 B而谁以易之 易:改变 C往者不可谏 谏:匡正 D趋而辟之 趋:快步跑 答案:D 解析:D项“趋”,快步走。 3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B何以战 C作师说以贻之 D遇丈人,以杖荷蓧 答案:C 解析:C项“以”为连词,其余各项皆为介词。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而谁以易之? B晨门曰:“奚自?” C孔子曰:“何陋之有?” D子路宿于石门。 答案:D 解析:D项为介宾短语后置,其余各项均为宾语前置。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58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杖荷蓧 荷:背负 B植其杖而芸 芸:除草 C明日,子路行以告 明日:第二天 D行其义也 义:正义 答案:D 解析:D项,义:道术或主张 6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子路拱而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A与相同,与不相同 B与不相同,与不相同 C与相同,与相同 D与不相同,与相同 答案:B 解析:B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下列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语录体,记述的大都三言两语,少数几章也只记了谈话时的场景。上述文段不仅有时间的推移、有子路等人活动场所的变换,而且具备了一定的情节,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情节、通过有关人物的言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人生观和政治观。 B丈人带讽刺的话语,说罢便“植其杖而芸”的行动,表现出他的态度倨傲,自认为比孔子高明,德行比孔子高尚。另一方面,他留子路食宿,并让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又表现出他对孔子师徒风餐露宿周游列国的同情。 C子路认为自己对隐者恭敬有礼,隐者便款待自己,并让儿子出来相见,这说明隐者没有废弃“长幼之节”;但他不出仕,放弃了臣子对君主应尽的责任,即君臣之义,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 D孔子的话(包括子路根据孔子的意思说的话)和他叫子路回去看丈人的举动,表现出他对丈人过隐居生活的某种赞赏的感情,而对丈人那种逃避现实“不仕无义”的处世态度,却给予严历的批评。 答案:B 解析:B项,“又表现出他对孔子师徒风餐露宿周游列国的同情”不正确。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答案 他便留子路住下来,杀鸡、做黍米饭给子路吃,把他的两个儿子叫来拜见子路。 (2)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答案 孔子说:“他是个隐士啊。”让子路返回去看望他。子路到了他家,他却走开了。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文,回答912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厘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释:帐目清楚,收支平衡。:官名。羖:公羊。累绁:用绳索捆绑。粥:卖。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诫其嗣懿子曰 诫:告诫 B已而去鲁,斥乎齐 去:到达 C昔秦穆公国小处辟 辟:偏僻 D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乡:向往 答案:B 解析:去:离开。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斥乎齐,逐乎宋、卫 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B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孔子遂行 遂拔以击荆轲 D鲁大夫孟厘子病且死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答案:A 解析:介词“在”/介词“对”;B都是介词“把”;C副词“于是,就”;D都是副词“将要”。 11下列各组句子,分别说明孔子“执政才能”“好礼有才”的一组是( ) A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 孔子适齐,为高为高昭子家臣 B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 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C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 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D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 吾即没,若必师之 答案:B 解析:A项中“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说明的孔子的经历,并未说明“好学有才”;C项中“于是反鲁,鲁复善待”说明的是鲁国对孔子的态度,并未说明“好学有才”;D项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说明的是孔子对职位变动的态度,并为说明“执政才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是圣人的后代,他年少时就好礼,得到了鲁国的大夫厘子的赞誉,厘子要求自己的儿子拜孔子为师,向他学习。 B孔子一生中做过管理仓库、管理牧场的小官等等,后来他由大司寇代理丞相职务,他喜形于色,这说明孔子从内心来讲是很想做官的,只是生不逢时,没有尽早地得到重用。 C孔子曾离开鲁国出游齐国,但受到了排斥;到了宋国、卫国,却被驱逐;在陈国、蔡国又遭受围困;政治主张受挫,无奈又回到鲁国,却受到了善待。 D孔子有辩才,他的施政策略深得齐景公的赏识;然而他对音乐的喜爱,对韶乐学习的情不自禁和痴迷以及齐国人对此的赞赏,却让齐景公感到了宝座的倾危而没能重用他。 答案:D 解析:齐景公不重用孔子的原因是齐大夫欲害的影响使齐景公感到自己年事已高,不能保证他所喜爱的孔子在自己退位后仍能被赏识而受到迫害。 【参考译文】 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孔子十七时,鲁国的大夫厘子病重,快要死了,厘子告诫自己的后代懿子说“孔丘,是圣人的后代,我听说圣人的后代虽然不一定能当国君执政,但必定会有才能显达的人出现。现在孔子年少而好礼仪,他不就是要显达的人吗?我就要死了,你们一 定要拜他为师。” 孔子家境贫寒,社会地位低贱。成年后,曾经在季氏的门下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官,出纳钱粮计量公平准确;又曾担任管理牧场的小官,畜牧繁殖增长。由此,担任司空。不久,他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斥,到宋国、卫国遭到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围困,于是又返回鲁国,鲁国又很好地对待他。 鲁昭公二十年,孔子已经三十岁了,齐景公和晏婴来到鲁国,景公问孔予:“从前秦穆公国家小,又处在偏僻的地方,他能称霸是靠什么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然小,但是他的志向很大,虽然处于偏僻的地方,但施政却很得当他亲自推举用五张羊皮赎回的百里溪,授予他大夫的爵位,把他从拘禁中解救出来,和他谈了三天的话,然后让他执掌国政,用这种精神治理国家,就是称王于天下也能做到,他只称霸还小了一点。”景公听后很高兴。 孔子三十五岁时,鲁国发生动乱。孔子到了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通过高昭子的关系接触景公。孔子和齐国的乐官谈音乐,听到韶乐,就学起来,三个月竟然尝不出肉味来,齐国人称赞他这种专心致志的精神。齐国的大夫想害孔子,孔子知道了。景公说:“我老了,不能任用你了。”孔子于是辞行,返回了鲁国。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了,他由大司寇代理丞相职务,脸上露出喜色。他的弟子说:“听说君子大祸临头不惧怕,大喜来到不喜形于色。孔子说:“有这个话,但不是还说乐在身居高位而礼贤下士吗?”于是杀了扰乱政治的少正卯。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不敢哄抬别人丢失的东西;四方的游客来到鲁国的城池,不必向当官的求情送礼,都给予借贷和照顾,直到他们满意而归。 孔子七十三岁时,鲁岁时,在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去世。 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 写作审美提升篇世事皆学问,人情即文章 角度一 如何认识孔子 角度分析:孔子为圣,圣者之圣。纷争之春,多世之秋,乱世间,圣人傲立。其对自身的感怀,对社会的关注,对文化的贡献:仅有一项便可傲立于天地,何况全才乎! 【写作示例】 至圣 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传至今日,是因其在教育上的贡献。孔子七十二门生为贤人,另有三个人感其教化。孔子身体力行的教学,是无愧于先师的称号的。他的学生有的富甲天下,有的潜心学问,有的能通灵于天地,有的傲立于庙堂。孔子注重文化的传承,其修春秋诗虽是为儒家而修,对诗的内容也有一定的曲解,但无疑将中华的文化传了下来。否则哪有“关关睢鸠”的千古绝唱?孔子是个文化人。他回望是历史,低首是现今,远望是将来。汉代的独尊儒术使其学术的传承初见成效;传至宋代,程朱理学的高峰,也是孔子精神的续扬。一门能傲立千年的学术以其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以及能代代相传不断创新,证明了它在华夏的生命力,无人可挡的生命力!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的精神,他的学说也随川前行,奔流不止。 孔子为圣,圣者之圣。纷争之春,多世之秋,乱世间,圣人傲立。其对自身的感怀,对社会的关注,对文化的贡献:仅有一项便可傲立于天地,何况全才乎! 角度二 话题:变。山的沉稳,水的灵动 角度分析:“变”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话题,其基本意思是“和原来不同,变化,改变”。大千世界、万事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写作时可就人、事、物、理等方面选择一个角度写深写透,只要与“变”相关就“符合题意”。要学会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世界(包括人、事、物、理各方面),在我们的生活中,“变”的结果可能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但它比起思想僵化,固步自封,抱残守缺总是一种进步。“文章合为时而著”,写“变”这话题,要在思想上、意识上、精神上、风貌上表现出新的时代气息,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求进步,求发展,求创新。 【写作示例】 永远的葱郁,永远的中国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多年来许多人都认为,儒家学派的一大特点是保守、守旧,以上古为黄金岁月,只重视“先王之道”而不关注事物的变化,而孔子则是一个方正迂阔的学究。其实,“信而好古”的孔子是用自己对道德的理解,结合自己对时代的期望,对经典作了新的阐释的。他既将“如山”的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他不但极其诗意地阐释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收受弟子,用实际行动改造灵魂。如果他畏惧“变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会成为一位灵魂工程师,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教师。他作为中国哲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变化”如同万物生长,是一种无声而自然的过程,他心目中理想的发展,不是斩断传统的脉络,而是以传统为根基,如山中树木,生长不息。 我想,孔子不会惊讶,因为今日的中国仍是那座山,林间的长啸仍是当初的潇洒。中国是稳健中发展的仁者。山林间生命代代更迭,真正不变的,是生机,是百折不回呈现出绿色的能力。这,才是最大的智慧。寿哉,仁者!当仁,不让于师教案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重点字词、句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认识孔子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端正从师态度,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1. 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本文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文中关于师生学习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出示目标: 掌握本文重点字词、句式,进一步认识孔子形象。 二、学案导学: 结合注释,阅读本文,掌握如下基础知识。 1、为下列划线字注音 喟然()莞尔()饥馑()哂笑()沂()牖()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君子一言以为知知通智 道之斯行道通导 夫子矢之曰矢通誓 毋吾以也以通已 鼓瑟希希通稀 莫春者莫通暮 3、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师生教育信息化应用合作协议范本
- 2025年酒店内部员工饭堂承包经营合同范本
- 2025年新能源设备采购合同谈判与签订服务协议
- 2025版航空设备定期检修与维修合同
- 2025年度新型节能环保项目保证合同范本
- 2025年二手车维修保养服务买卖合同书规范文本
- 2025年度新能源电动车关键配件经销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城市绿化建设项目房屋拆迁安置合同
- 2025版铝单板仓储物流与销售代理合同
- 2025版智能水电系统施工维护劳务服务合同模板
- 广东省湛江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政治试卷(含答案)
- 2025-2030中国汽车玻璃水行业竞争优势与前景趋势洞察报告
- 厨房刀具安全培训课件
- 私密抗衰培训课件
- 2025年全国高中物理竞赛试题及答案
- 2024风电项目开工管理办法
- 供热企业运营管理制度
- 2025年高考真题-英语(全国一卷) 含答案
- RocketMQ分布式消息中间件:核心原理与最佳实践
- 绿色矿山服务合同协议书
- T/CIE 170-2023企业级固态硬盘测试规范第6部分:环境适应性测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