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中医资料8针灸治疗小儿麻痹(痿症)临床体会总结.doc_第1页
1959年中医资料8针灸治疗小儿麻痹(痿症)临床体会总结.doc_第2页
1959年中医资料8针灸治疗小儿麻痹(痿症)临床体会总结.doc_第3页
1959年中医资料8针灸治疗小儿麻痹(痿症)临床体会总结.doc_第4页
1959年中医资料8针灸治疗小儿麻痹(痿症)临床体会总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重视中医中药之下,整理“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也随着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遗产而掀起。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针灸治疗小儿麻痹(痿症)临床体会总结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祖国医学文献里有“痿”、“软脚瘟”、“发痿”以及“小儿中风”里的风热症候一部分等记载,研究其发病前后的经过及后遗的症状与小儿麻痹症极为相合。古代医学限于当时学识条件,未能作出详细系统分析的记述,因此很可能把小儿麻痹症罗列在瘫痿症之内。中医对致成痿症的学识分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因发病的起始每有发热、烦躁、嗜眠等症状,而此时则属于温病症象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温病的表症已解除,而所表现的症状仅遗留下来的肢体痿软瘫痪。元代,李杲,湿热成痿肺金受邪论说:“六、七月之间,湿令大行,子能令母实而热旺,湿热相合而刑庚大肠,故用寒凉以救之。燥金受湿热之邪,绝寒水生化之源,源绝则肾亏,痿厥之病大作,腰以下痿软瘫痪,不能行动,行走不正,两足欹侧,以清燥汤主之。”此言致痿的病因,及湿热盛的时候用寒凉救燥,这是在初期的治法。清代戴麟郊说:“时疫初起,胫腿痛酸者,太阳经之脉郁也。兼软者,属湿温,俗名软脚瘟,往往一、二日即死,宜白虎加苍术或苍术黄柏。未经汗下,则解表之大势。”他对这种季节流行的软脚病认为是疫病的初起,足见已有传染的认识。病起属于湿温,每有一、二日即死(可能是指现时所谓上行性麻痹症),因为在此时是温病的见证为多,他亦主张以白虎加减,或者汗下以解表的大势,这也是痿症的初期治法。他随后又明显地说:“表症已解,惟留此症,当专治之,而见虚症,亦以补肾为主。”他的经验说法,已明确地指出软脚的初期以温病治法,而遗留下来的软脚症状,应当作专门治疗,如见虚症,则以补肾为主要。这种记载与小儿麻痹的前后症状是极一致的。因此中医对此病的治法就分为二个阶段。针灸治疗的小儿麻痹症,绝大多数已无表邪,而仅有肢体的痿软瘫痪症状,故针灸也是依据治痿的方法来着手的。一、临床一般麻痹的症状342例患者都为未成年的大小儿童,症状少数为不同形式的运动障碍,多数已成痿软瘫痪症状,大部分已经过其他治疗诊断后转来或介绍前来,未经治疗的初发病例很少,其中仅有9例尚在发热时而已发生下肢不能运动就来诊治,三例有并发腹泻,二例小便频数,一例小便不利者外,其他病例具有不同程度的四肢缓纵性瘫痪或颜面瘫痪颈项活动障碍等症状。在就诊时据患儿家长或伴同人代诉,瘫痪症开始之前都有不同的发热经过,个别病例有昏迷现象,但为时甚短,各病例的发热瘫痪也都迟速不一。临床所见的体征分为几类(见疗效统计表)。麻痹症状,多数为肌肉弛缓或萎缩,腱反射消失或减退,趾反应微弱或消失,皮肤知觉一般良好,有七例患肢作痛,都无红肿现象,痛感的面积大小颇不一致,有的可按到痛点,有的痛感则无从肯定部位。一般病例患肢都为软弱无力,轻的运动障碍,重的完全失去活动能力,下肢多数厥冷,关节缓纵不收,有些踝关节牵强,或者足跟不能着地,麻痹后遗症则足呈内翻或外翻,也有关节呈半脱臼状,多见于肩关节,少数是髋关节致患腿较健侧形象伸长,有的麻痹后遗患者骨干已呈畸形现象。有一例双下肢麻痹已四年多,两足内翻足底皮肤已成焦黑坏死,针刺恐已无效,当令考虑改作外科手术。单纯双上肢麻痹者从未见到,这也是小儿麻痹症中的一个特点。二、治疗方法在初期时遇有发热与腹泻等并发症者,先令其服药解除后再行针治。后来为了求得实验,对并发腹泻和发热的,也完全采用针刺疗法。但是在严重的发热不退时,才结合药物治疗。关于治疗取穴和针刺手术方面,有发热症状时,先以“解表清热”,兼有疼痛的引用“止痛移疼”,部分对症治疗采取“经络接续”方法,同时结合古代文献取穴。治痿多取阳明经穴,视痿状的表现引用补荣通俞的取穴,有的运用左取右,右取左的“巨刺”方法。针刺的手法是每次观察患儿就诊时的体质强弱来决定运用补泻的。配穴法:一、解热:合谷、大陵、间使、风池、大椎、下髎。二、吞咽不利:少商、合谷、扶突、照海。三、内脏失司:内关、支沟、足三里、悬钟、公孙。四、二便不正:合谷、外关、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天枢、气海、关元、大肠俞、膀胱俞。五、颜面瘫痪地仓、颊车、翳风、迎香、丝竹空、攒竹、太阳、合谷、太冲、至阳、厉兑。六、项腰软弱:风池、天柱、大杼、肾俞、委中、绝骨。七、上肢瘫痿:大杼、肩中、曲垣、肩龋、曲池、外关、中渚、腕骨、合谷。八、下肢瘫痿:肾俞、中髎、环跳、风市、中渎、伏兔、阴市、阴陵泉、足三里、曲泉、绝骨、丘墟、三阴交、行间、内庭。九、体质衰弱:肝俞、脾俞、天柱、气海、关元、阴陵泉、三里、三阴交、太谿。上列几项配穴,系属大体情况,而在临床针疗时须依据症状类别与兼见,和麻痹面积灵活加减配合,或轮流运用。针刺部位:针刺的部位,在初诊时一般都先采用针刺患肢,如经数次针治还未能获效的就改变针刺部位,以先针健侧后针患侧,或者用独针健侧的“巨刺”方法,每次观察症状的改变情况而灵活运用。针刺手术:针刺的手术,一般都采用轻浅刺激法(刺儿法):泻法(抑制刺):进针较快,撚运角度稍大,进入适当深度,停止捻针数秒钟,不久留针;而后继续撚运退针,退针时捻转的角度仍较大而缓慢退出。此法适用于止痛解热或针刺健侧。补法(激法刺):轻微撚运地稍慢进入皮肩,进针后仍轻微撚运至适当深度,持续捻运,而出针将针尖插入少许后,迅速提针山皮肤,适用于激发作用。通导法(调正刺):微微撚运进针抵达适当深度立即出针,适用调正作用。灸疗法:灸疗法一般以二种:艾条灸:在穴位皮肤上燻熨后再用雀啄法,以使皮肤呈潮红为度,运用于未能合作的小儿。温针灸:用艾叶装于针柄上燃烧,每次烧灸二、三壮,此法都适用于已能合作的较大儿童。这两种灸法在初期麻痹伴有发热时不适用,而适用于麻痹后遗症肌肉萎缩久不改善的症状。针治疗程:针治的疗程,一般以十次为一个疗程,每隔一、二日针治一次,治满一个疗程,休息一周至十天,再继续针第二个疗程。但在一个疗程将完的时候而症状有显著改善现象者,则不休息而连续针治、如针治已逾三个疗程,而症状迄无改善者,其预后就较难令人满意。三、临床疗效分析近期麻痹病案:冯,男,4岁,住南京市,门诊39324号,1956年10月6日。主诉:口眼向左歪斜已半月多.起始时曾发热39.0C,并发生呕吐,在儿童医院治疗,经注射后热即退去;在发热同时已发现口眼歪斜,又住传染病医院隔离二星期,诊断为小儿麻痹症。体检:体温37.3C(肛),脉浮滑,舌苔浊腻,腹软,肝脾未触及。症状:口眼向左歪斜,在哭笑时更为显著,有流口水,右眼不能紧闭,纳食尚好,二便均正常。病机:手三阳之筋入络于颔颊,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热邪侵入于颔颊之筋,筋纵致而口眼斜。治法;针灸治疗以激法泻热为法。治疗经过:取穴:颊车、地仓、迎香、丝竹空(右侧),针刺用轻补法:合谷(双侧),针刺用泻法.先针合谷后刺面部诸穴。第二、三诊(911日);口歪较有纠正,但哭笑时仍为明显,流口水已减少,右眼闭合还不紧,治疗:均以原穴法进行。第四、五诊(1316日):口已渐趋纠正,在哭笑中已不大明显,口水已不流,右眼紧闭已日恢复,脉转细滑,苔呈薄白,二便正常,其他一般良好,热邪转平,治以激法为主,取穴:地仓、颊车、迎香、阳白、丝竹空(右侧)、合谷(双侧)轻补浅刺法。第六、七诊(1820日):右眼闭合已正常,口也不显著,而人中线似有左斜之象。治疗取穴:颊车、地仓、迎香(右侧)、禾髎、合谷(双侧),针法同前。第八诊(10月23日),双目紧闭已对称,口歪完全消失,人中左斜已纠正,两侧面部活动正常,取穴:地仓、颊车(右侧),合谷(双侧),针刺用调正法,痊愈停针。 麻痹后遗症病案:余,女,7岁,住模范路7号,门诊18012号,1955年12月16日.主诉:母代述,两腿软弱无力,行走困难,已四年多:症起在3岁时,发热一星期,便致二足不能站立与行走,而后逐渐稍能行动,但萎软乏力,左腿萎细变形,前曾针灸过十次,未获改善。体检:体温37.2C(口),脉象平,舌苔薄白,腹软无异常。症状:两腿软弱无力,行走提举困难,右腿肌肤无异常,左腿瘦小,肌肉萎缩足厥冷,踝关节畸形,足跟骨细长,足掌呈凹形,如高跟皮鞋状,肌肉与腱骨均痿弱,知觉甚好,腱反射征弱,趾反射右正常,左减弱。病机:两腿软弱少力,行走困难,左腿痿症毕露,病起发热之后,历时已有四载,始为湿热相搏伤于太阳之筋,日久脏气失司,营卫精液转输失恒,煦养不足,以致肌骨发育不正,渐呈痿软细小畸形。治法:针灸,治以和营通络为法。治疗经过:取穴:风市、阴市、足三里、光明、解谿、内庭(双侧),用补法,单刺不留针。第二次(1956年1月4日):针后,隔日左肢关节部曾一度有疼痛感觉,腿活动时有牵引感,局部肌肉无异常,现痛感已消失,肌肉萎缩与无力尚未改善;右腿已有力,活动正常。治疗取穴:环跳、中渎、阳陵、阴市、足下廉、解谿(左侧),针法如前。第三次(1月6日):自诉感觉腿脚能用力,已能提高了,且现在可以跳舞,行走也较稳快。治疗:原穴法续治。第四六次(11-20日):自感脚力渐增,可以用劲着力地跳跃,参加运动,除能跳舞之外,现能跳二、三尺高的橡皮筋游戏,惟肌骨无甚改变,取穴:环跳、风市、阳陵、绝骨、解谿、中封(左侧),连治三次,针法同前。第七至九次(23-2月1日):近日跳跃游戏活动,更为有劲,可以快跑,并且很自如,足趾厥冷已转温暖,肌骨仍无改善现象。治疗取穴:中髎、环跳、中渎、阴市、足三里、绝骨、丘墟(左侧),三次后,改用调整刺法,不留针。第十次(2月3日):近日跳跃运动俱已自如,活动表现较前大有进步。昨夜起,感有发热、四肢痛、小腹也痛,大便二日未解,现体温37.9C,脉数,舌苔白厚。病机:多于活动,劳累过甚,外冒风寒,内停积滞,胃肠运动欠强。治法:以疏解运化兼予激法,取穴:大椎、合谷、足三里、照海(双侧),用泻法;阴陵、绝骨(左侧),用调整刺法。第十一次(2月6日):发热治后即退,大便也通,腹痛已除,左腿未曾影响,行走活动渐入正常,表邪已解,再以治本。取穴:阳陵三里、绝骨、解谿、五墟(左侧),调正刺法。第十二次(2月21日):左腿活动跳跃俱已有力,行走稳快,跑跳能自如,肌肉趋丰满,可以参加各种运动。软弱无力,行走困难,已全解除。治疗取穴:环跳、风市、阳陵、三里、绝骨、解谿、五墟(左侧),针法如前。四年多来软弱无力,行走困难已得改善,健步跑跳并无拐跛之状,而骨骼之畸形迄未变化,现劳动可以无甚妨碍,停诊观察。四、临床观察和体会针灸治疗小儿麻痹症,不但对麻痹病灶确有促进机转和恢复的效果,同时对整体其他的机能调整亦有良好的治效,仅就我们针治此病三年半的临床观察体会。不论麻痹程长短,只要肌肉不极度萎缩,关节、骨骱无畸形变化,在治疗期间不受外因影响,不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应用针灸治疗一般都有良好的不同程度效果的。一、麻痹病程短的针治后,收效速,恢复快,一般都可以免除后遗之患。经过一、二疗程治疗若效果缓慢不著,其恢复非但迟缓且易有后遗症。肌肉萎缩者针后,如肢体活动已渐恢复,而肌肉不随着改善,就较难完全复原。二、病程长久患者,肌肉未极度萎缩,如能经过长期针治,有的还能得到丰富而有弹力的改善,关节呈脱臼状和骨头畸形的病例,虽经长久针灸并治,终于改善不著。特别是肩关节下垂的患者。骨头畸形的病例,针后一般症状得到解除,而畸形的骨头则仍不改善。但在表面也难现出其有无变化。三、针灸治疗小儿麻痹不能脱离辨证法则,因它对治效有极大的作用,如辨证本病属风热或湿热就有其重要性。我们曾遇到一个口眼歪斜伴有小便频数日行60余次的病例,试用灸百会而患儿家属认为多灸可易解决溲频问题,便擅自连灸两晚,每次一支灸条,复诊时发现两目赤红,烦躁不宁,口歪更着,立即改用针刺,仅3、4次小便立即恢复正常,口歪也渐纠正。还有一例二腿瘫痪不能站行,经针几次大有改善,后来发现针治非但不效,反见二足呈浮肿现象,追询曾否做过其他治疗,据说仅以温热水每晚睡前浸洗半小时,经制止后再予针刺,效果渐著而趋恢复。我们认为古代学说,半身以上者多风热,半身以下者易湿中,症多湿热而战,故灸火,水湿浸洗都不合宜,是有道理的。四、针灸的疗效与外因刺激有很大关系,有些病例经针治后,运动能力逐渐好转,突然遭受气候寒冷侵袭,能使活动现象减退,有的甚至完全消失,继续针治与气候转暖,就又能逐渐恢复。五、小儿就诊,大多数不能和医生合作,除较大的儿童尚能合作外,幼小的儿童且易哭吵乱动,施术者,须要镇静细心,同时运用熟练的刺针手技迅速的给予对症适当的刺激,如掌握不妥,针刺慢,遇哭吵乱动的小儿,非但进针困难,往往易致针体弯曲损伤局部组织,刺激也难适当,就会影响疗效。六、针制采用体位可灵活运用,我们的体会,一般先针患侧如不收效,就改以先针健侧,后针患侧,其疗效较其它针法为显著。七、针刺取穴,由于小儿不能得到刺激反应的回答,目前视麻痹面积的范围,以多点激发“经络接续”上下连接配法为主,故取穴较多,但每次以十穴左右为度。八、针刺与护理,须要相互结合,无论病程久暂与病情轻重,在针疗期中,都宜注意调节寒温,饮食营养,多予休息等,都有相助治效的重要作用。护理适当的收效快速,如护理不当,寒温失调,饮食不慎,营养不良,致成正体不强,易为外因感染,而再为发生其他病 患。以致中途停止针治,不能连续治疗就会影响疗效,且拖延治期,易致症状发生变化,治疗效果就难令人满意。九、体质强弱与疗效有很大影响,体质强的收效速,弱的收效缓慢,尤以时常便泻的患儿为显著,或为吸收营养不够而引起体弱关系,这与古法治痿“取阳明”的说法是暗合的。十、持久针治有一定的收效,凡四肢瘫痪或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