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下马关节水灌溉区生态移民二期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报告.doc_第1页
某县下马关节水灌溉区生态移民二期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报告.doc_第2页
某县下马关节水灌溉区生态移民二期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报告.doc_第3页
某县下马关节水灌溉区生态移民二期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报告.doc_第4页
某县下马关节水灌溉区生态移民二期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综合说明1.1绪言为了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进程,党中央提出,在西部大开发中,对一部分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化、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生态移民,这是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宁夏地区的生态恶化问题尤以宁南山区最为典型,属生态脆弱带、黄土高原丘陵沟壑贫困区,而同心县处于这一地区,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其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大部分干旱缺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1.0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332.2立方米,是全国平均值的1/8,耕地亩均地表水占有量53.0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平均值的4.4%;而且天然降水量少而不稳,加之工程措施少,可利用的量极少,且干燥多风,常有“十年九旱”之说。据统计,1950年至1999年的50年间,平均每4.8年就有一次大旱。大旱之年,人畜饮水都十分困难,因此,干旱缺水成为同心县贫困的主要因素之一。不仅如此,风沙、洪涝、冰雹等自然灾害也相当频繁。多年来生态环境遭受重创,水土流失、植被退化、土地荒漠化、盐渍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环境污染等所有生态问题在这一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加剧了贫困问题,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极大的压力,严重地制约着区域经济、社会、资源、人口的协调发展,为了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必须建立一种人口与资源相协调的理想的人类生态环境。通过对生活在不适宜人类生存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搬迁,达到消除贫困和改善生态的双重目标,实施移民搬迁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一是从政策设计的角度,注重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同心县处于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地区,一方面水资源短缺,另一方面人口严重超过资源的承载能力。因此,生态移民从政策设计上,就必须考虑从资源的的合理承载能力入手,实施人口转移,减轻环境资源压力。二是从政策效益方面,力求实现“双赢”甚至“多赢”。实践证明,生态移民是从根本上解决剩余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和发展的良策,通过改善迁入地的生产条件,创造发展条件,既帮助移民摆脱了贫困,又缓解迁出地的人口压力,恢复和保护了迁出地的生态环境。同时,在引扬黄灌区周边实施移民搬迁,既达到了扶贫移民的目的,也促进了引扬黄灌区的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也使投资效益得到了最大发挥。三是在区域经济发展上,体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同心县移民搬迁对象是无水源的干旱山区,搬迁到有水源条件的扬黄灌区,优势特色产业基地,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和劳务产业,既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的长远发展问题,又为安置地特色产业、工矿企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因此,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把扶贫工作和生态恢复建设更为密切的地结合起来,对于从总体上减少贫困人口,促进同心县山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维护生态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四是在生产生活方式上,实现根本转变。移民搬迁后,生产方式由传统农副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靠天吃饭向节水高效设施农业转变,逐步由“温饱型”移民转变为“致富型”移民。移民搬迁后,从根本上解决了子女上学难、出行难、喝水难的问题,通过加快安置地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拓宽移民增收渠道,明显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生活质量。五是在政策配套方面,力求统筹协调。为了进一步加强生态移民安置区的建设,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生态移民享受扶贫优惠政策的通知,明确了生态移民享受子女入学、农村低保、大病医疗救助、民政救济、项目扶持等各项扶贫优惠政策,维护了安置区的社会稳定。1.2项目区范围与土地开发规模本次设计的移民项目区位于距同心县城以东及罗山东南侧广大地区,介于东经1060010630、北纬37003720之间。涉及同心县下马关1个乡镇,灌区范围北以红寺堡五干渠为界,南到达郎顶为界,东与苦水河相毗,西与城沟为界,灌区南北最长约27.3km,东西最大宽度14.6km,地面高程14401700m,土地总面积41.24万亩。扣除起伏较大的丘陵和不能利用的冲沟面积,可供开发的土地面积31.17万亩。其中在下马关长城以北已发展节水灌溉面积6.0万亩,本次根据需要,只考虑发展9.1万亩。根据项目区土地开发实际及安置移民的要求,下马关节水灌溉项目区生态移民二期建设工程土地开发规模9.1万亩。1.3扶贫移民开发目标通过下马关节水灌溉项目区生态移民二期建设工程的建设,合理安置易地扶贫移民,治理与保护同心干旱山区日趋恶化的生存生态环境,确保安置群众“搬的出,稳的住,能致富”;合理开发与优化配置水资源,建立起节水型发展模式,将项目区建设成为满足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需要的高标准的新型生态绿洲与扶贫移民基地,为同心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支撑与保障。1.4移民用地标准、移民迁出区选择及移民安置方式同心县下马关节水灌溉项目区生态移民二期建设工程就地旱改水人均分配标准为4.0亩,生态移民用地标准采用人均2.0亩考虑。迁出区移民整村搬迁,采用集中安置方式,移民搬迁数24288人,5780户,迁出区为同心县干旱山区的马高庄、张家塬、田老庄3乡21个村的贫困人口。1.5扶贫移民开发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同心县下马关节水灌溉项目区生态移民二期建设工程项目由水利工程、农业工程、移民村居民点工程、供水工程、供电工程、道路工程组成,主要建设内容如下:1.5.1水利工程本工程改造泵站2座,新建泵站1座,压力管道长9.0km,项目区布置支干管2条,长20.2km,支管道4条,长度为36.0km,田间斗管长度906.67km,移动软管长度750.0km,滴管带长度15000.0km,建总库容为365万m3调蓄水池1座,开挖排洪渠28.0km,配套各类建筑物413座,给水栓4717个,农田防护林4900.0亩,生产道路170.6km,平田整地32000亩。1.5.2农业工程共净面积为9.1万亩,建牛棚5780座,沼气池5780座,日光拱棚5780亩,太阳能灶5780座。1.5.3居民点工程项目区安置移民24288人,5780户。建移民新村5个,小学4所,卫生站5座,村委会5座,农机服务体系综合站5座。1.5.4供水工程为解决项目区群众生产、生活用水,根据项目区实际规划新建50m3容积的砼水窖5807眼。1.5.5供电工程 10kv的供电线路28.14km,380v线路长49.25km,220v线路长126.695km。1.5.6道路工程项目区建入村道路长度为60.99km,其中沥青硬化道路长度为41.79km,建下马关至白家滩公路17.2km,建下马关至刘家滩公路14.15km,移民二村至移民九村10.44km,连通移民八村,移民九村、移民十村、惠平公路四级砂砾石道路长19.2km,建主干道长度为10条,总长度为15.474km,巷道87条,长260.1公里。1.6工程总投资与资金筹措本工程总投资41151.2万元,其中水利工程部分投资16881.63万元,移民基础设施工程投资19336.82万元,其它费用2248.8万元,临时工程724.37万元,基本预备费1959.58万元。第二章 项目区基本情况2.1 自然概况2.1.1 项目区位置及面积同心县下马关节水灌溉项目区生态移民二期建设工程位于距同心县城以东50km罗山东麓的南部,介于东经1060010630、北纬37003720之间。涉及同心县下马关1个乡镇。灌区范围北以红寺堡五干渠为界,南到达郎顶的1700m等高线以下,东至苦水河,西与城沟为界,灌区南北最长约27.3km,东西最大宽度14.6km,土地总面积41.24万亩。2.1.2 气候同心县下马关节水灌溉项目区生态移民二期建设工程位于同心东部,地处内陆,为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基本特点是:日照长,太阳辐射强,干旱少雨,蒸发强烈,风沙大,气温多变,年日差较大,无霜期短,年际多变,据同心县气象站1961年2005年的40年气象资料,主要气候因素如下:(1)日照太阳辐射日照充足,年平均为2882.1小时,年平均日照率为65%。太阳辐射强,年太阳总辐射量为5865.54MJ/m2,57月的太阳辐射量是111月的2.2倍,月最高值为6月,最低值为12月,生理辐射(植物光合作用中可同化的光能)每年为65千卡/cm2。 (2)温度与热量年平均气温为8.8,以七月最高,月平均气温为22.8,一月份最低,月平均气温为-6.8,气温的年较差大,平均为29.6,气温的日较差也大,为14.0左右。热量丰富,年平均有效积温(10)为3144.10,且春温上升快,秋温下降迅速,因而积温的有效性较高,种一季有余。无霜期较短,多年平均为188天,一般在10月6日左右出现初霜,翌年4月22日左右终霜,无霜期2有140170天,有霜冻危害。(3)降水与蒸发年平均降水量仅258.7mm,且降雨集中,各月降水量相差较大,79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1.7%,122月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2.2%。蒸发强烈,年平均蒸发量为2334.5mm,是年平均降水量的9.3倍。由于干旱少雨,蒸发强烈,没有灌溉就没有稳定的农业。(4)灾害性天气风大沙多,年平均风速为3.3m/s,一年中风速大于或等于3m/s的月份,占全年的9/12,全年大风日数平均为16天,沙暴多发生在春季,沙暴日数年平均为8天左右,最多年达24天,由于土壤风蚀严重,农作物难以着苗。2.1.3 地形地貌项目区地貌属罗山洪积扇区,地处韦州下马关盆地南端,甜水河东岸小罗山、青龙山之间。灌区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向东北倾斜的洪积倾斜平原。以长城为界,以北地域海拔高程在14381550m之间,地形起伏变化较大,沟壑遍布其间;长城以南海拔高程在15501700m,地势平坦开阔,连片集中,土壤条件较好,地面坡度为1/401/100。下马关地区位于“下马关韦州盆地”的南部,地处甜水河的上游。甜水河是项目区最大的沟道河流,沟道长65.4 km,流域面积1193km2,河谷切割深度1020m,沟谷宽100250m(含级阶地和河床),无长年性流水。河谷切割深度一般1020m,沟谷宽100250m(含二级阶地和河床),无长年性流水。2.1.4 土壤项目区土壤主要以普通新积土、淡灰钙土、砾石土等3个土类为主,其中:以新积土面积最大,约占土壤总面积的80%,其次为灰钙土约占12.6%。项目区大部分土壤有效土层厚0.3m1.0m,土壤质地以轻壤土为主,具有一定的持水、保肥能力,适宜开发利用。土壤中有机质与各种矿质养分,除钾素和锌、铜的有效含量较高外,其余均属缺少水平,有机质4.72g/L5.32 g/L,全氮0.35g/L0.51 g/L,速效磷3.5mg/L6.1m g/L。根据土壤详查结果,项目区无盐化土地含盐量3.0-6.0g/kg,盐化土地底盐性型占69%,通体型占20%,表聚型占11%,荒地,土壤类型为盐化固定风沙土,表土质地为沙壤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可适宜各种作物生长。2.1.5 地下水资源项目区位于罗山-青龙山地段,大部分补给基岩裂隙水,因而裂隙水丰富,仅出露的泉大达30余处,总流量为930m3/d,富水性不均,一般泉流量为10m3/d,大者可达120m3/d,小者仅1m3/d。从富水程度看,大罗山强于小罗山,西侧好于东侧,单井涌水量大罗山为100500m3/d,个别钻孔可达795m3/d,小罗山为10100m3/d,水质良好,矿化度多小于1g/l,属HCO3Ca和HCO3SO4Mg水。2.1.6 植被项目区为旱作农业区,由于气候干燥,降雨较少,天然植被稀疏,覆盖度小于5%。人工栽培植被有春小麦、糜子、谷子、油料、豆类等。野生主要植被有苦豆子、牛心薄子、油蒿、胡枝子等沙生植物。2.2 区域地质概况2.2.1 地层岩性工作区出露及工程揭露,分布的地层岩性由古生界和新生界组成,古生界地层为奥陶系中统米钵山组(Q2m),岩性为灰色厚层灰岩夹板岩,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岩性为深灰、灰黑色粉砂岩、粘土岩,中细粒砂岩夹煤层。分布于调蓄水池左侧约1km。新生界地层为上第三系(N1)岩性为褐红色泥岩、砂岩。第四系上更新统(Q3PL-aL )岩性土黄色砂壤土、壤土、青灰色碎石、角砾层。2.2.2 地质构造及地震工作区主要为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体系的脊柱贺兰褶带的罗山云雾山隆起带。罗山云雾山隆起带在本地区主要表现为罗山背斜,它是由奥陶系地层组成的复式背斜,轴向为南北向,长达40余公里,宽35km。本地区的地震活动较强烈,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地震。1561年7月25日,红寺堡以西约6km处发生 7.25级地震,震中裂度为;1981年1月19日10月27日,仁城水一带共发生12.6级地震8次。以上地震均与本地区新构造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1:400万)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0.20g,地震基本烈度值为度。2.2.3 水文地质项目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没有常年性流水沟,只有雨季时沟内有洪水流过。地下水主要由小罗山基岩裂隙水及大气降水补给,类型主要有第四系孔隙潜水及基岩裂隙水两大类。第四系孔隙潜水主要分布在沟谷及凹地,埋藏浅,水量较小,水质差,且不连续。基岩裂隙水受裂隙影响,分布不连续。项目区内为第三系泥质岩类,水量不大,水质较差,受大气降水及第四系潜水补给,在表部处于第四系潜水有水力联系。2.3 社会经济规划的下马关节水灌溉项目区生态移民二期建设工程范围涉及下马关镇8个行政村,34个自然村,2529户,2008年总人口11241人。人口密度116.5人/Km2。其中,非农业人口1078人,占总人口的9.6;农业人口10163人,占总人口的90.4;回族人口2540人,占总人口的22.60。劳动力5862人,占农业人口的57.68,大家畜1951头、羊19166只,现有生产窖1863眼、生活窖1775眼。2007年农业总产值23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20元。当地种植业属半自给性的,受年份降雨量影响,具有广种薄收,产量低而不稳特点,作物以种植小麦、糜谷等粮食作物和胡麻、麻子油料作物为主。旱地粮食亩产一般年景只有30kg,丰水年可达50kg,若遇自然灾害则颗粒无收,项目区社会经济状况见表2.1。表2.1 下马关生态移民区社经情况统计表乡镇名称序号行政村名称自然村个数(个)总户数总人口羊只(只)大家畜(头)耕地面积(亩)下马关镇合计342529 11241191661951105315.21刘家滩村4391 1524160029112802 2郑儿庄村4421 1713512317714389 3池家峁村4248 10239711848593 4白家滩村2328 1351286127011348 5窑坑子村5462 1860193633215624 6五里墩村658 1211160931517500 7王古窑村4316 130216807614500 8申家滩村5305 1257338630610559 2.4 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项目区附近有红城水机井灌溉工程。目前,共有机井23眼,用于农田灌溉和人畜饮用,灌溉面积近万亩。在灌溉高峰期(180天),日开采量达22920m3/d,远远超出地下允许开采量12500m3/d的1.8倍,超出静储量允许值1.4倍。由于集中过量开采,地下水位较70年代初期下降了1520m。为逐步恢复罗山地区的生态环境,保证同心东部引水水源,自治区政府的决定将红城水井灌区纳入红寺堡扬黄灌区,逐步关闭所有农用机井。2.4.1 红寺堡灌区工程红寺堡灌区位于宁夏中部的大罗山脚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75万亩(后经规模调整为63.5万亩),目前实际灌溉40万亩,涉及中宁、同心、吴忠三个县(市)。灌区的综合净灌溉定额为279.3m3/亩,灌溉水利用系数0.69,综合毛灌溉定额405 m3/亩。设计水平年(2005年)灌区灌溉毛用水量3.04亿m3,非灌溉用水量0.05亿m3,共计引黄水量3.09亿m3。年最大灌溉用水天数157天。工程自宁夏卫宁灌区七星渠系的支干渠高干渠取水,设计流量25.0m3/s,布置5座主泵站,9座支泵站,主泵站最大累计净扬程265.74m,总扬程302.86m,泵站总装机容量8.4万kW。布置扬水干渠5条,总长97.67km,干渠建筑物237座,其中渡槽20座,总长4.15km;支干渠13条,总长162.89km,渠系建筑物471座。灌区的水利骨干工程于1995年11月开工,2005年10月建成通水。2.4.2 同心县东部引水工程同心东部引水工程是国家第二期农村饮水解困项目,北起同心县下马关镇红城水村井灌区,南至张家塬乡,西到田老庄乡梁家川,东到马家高庄乡。设计供水规模2200m3/d,年供水量80.3万m3,供水人口6.03万人。工程于2003年10月开工建设,2005年10月建成通水。在红城水上垣村打了3眼井,成井深度96.21141.0m,井径为D254D305,出水量8871288m3/d,静水位2946.4m,动水位41.8054.15m,3眼井的总涌水量为3274m3/d。根据水质化验,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平均0.726g/L(最高1.175g/L、最低0.442g/L),F-1含量平均0.597mg/L(最高为1.40mg/L),满足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同心东部引水主管线上共布置三级加压泵站,总扬程642.56m,主管道全长62.86km;供水支管道共26条,总长103.35km。供水管网采用DN250DN50的UPVC(或PE80)管、RPMP玻璃钢夹砂管。2.4.3 下马关节水灌溉供水工程下马关节水灌溉供水工程于2006年4月开工建设,并于当年建成通水,工程控制高程在1600m以下,下马关节水灌溉供水工程为三等中型工程,输水管道及主要建筑物级别为4级建筑物,次要建筑物和临时建筑物级别为5级,泵站防洪标准按20年一遇设计,50年一遇校核,输水管道及其建筑物的防洪标准按10年一遇设计,30年一遇校核,下马关节水灌区灌溉面积6.0万亩,设计灌水率0.125m3/s/万亩。工程由下马关一、二泵站及其输水管道、两座调蓄水池五部分组成,年供水量为540万m3。下马关一泵站自红寺堡五干渠15+650右岸取水,设计流量为0.8m3/s,控制灌溉面积为6.0万亩,泵站前池设计水位1436.54m,出水高程为1528.00m,净扬程为91.46m,总扬程为108.2m。泵站主机3台,2用1备,总装机容量2400KW,总运行容量为1600KW。总运行轴功率1401.4KW,输水管道为DN1000的PCCP、PCP,长8km,压力等级为0.41.2Mpa,有3.0万m3调蓄水池1座,输水管道上各类建筑物25座,有35KV的变电所1座。一泵站田间配套管线为2条,从一泵站压力管道取水,管径均为250mm,长度分别为600m、1000m,有两座蓄水池,蓄水池容积均为2000m3,控制灌溉面积为0.5万亩,下马关二泵站自一泵站调蓄水池取水,设计流量为0.6m3/s,控制灌溉面积4.5万亩,最高扬程76.0m,最低扬程72.0m,总扬程88.66m,泵站主机3台,2用1备,总装机容量1350KW,总运行900KW,总运行轴功率808KW,输水管道为DN1000、DN800的PCP,长6.6km,压力等级为0.41.2Mpa,有2.0万m3调蓄水池1座,输水管道上各类建筑物54座,有10KV配电室1座。 下马关二泵站节水灌区建设田间配套工程,其中一支管线为DN400UPVC管8.0km,建2000m3蓄水池8座,二支管线为DN400UPVC管6km,2000m3蓄水池7座。2.5 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2.5.1 土地面积根据下马关灌区土壤调查报告统计资料,灌区土地主要分布在红寺堡五干渠以南至下马关镇之间,地面高程14401700m,土地总面积41.24万亩。扣除起伏较大的丘陵和不能利用的冲沟面积,可供开发的土地面积31.17万亩。土地分布面积见表2-2。表2-2 下马关地区土地面积统计表高 程(m)总面积(万亩)可发展灌溉面积(万亩)备 注分布面积累计面积分布面积累计面积143814804.712.94148014951.934.711.462.94149515101.956.641.514.40151015506.998.594.95.91155015807.5615.585.6010.811580168016.3023.1413.4616.41168017001.839.441.329.87合 计41.2441.2431.1731.172.5.1.1 土地面积及利用现状下马关地区现有土地41.24万亩,现有耕地27.6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6.94%,农业人口人均耕地12.96亩,荒地9.8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3.90%。灌木林地0.6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49%。下马关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及面积表2.3。表2.3 下马关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及面积表 单位:亩项目土地总面积(亩)土壤面积(亩)非土地面积(亩)小计水浇地旱耕地荒地灌木林小计居民点冲沟下马关412400380766.60276068985606138.531633.411127.720505.7根据1:10000地形图量算,在下马关项目区14601680m高程之间,土地总面积41.24万亩,可开发利用面积31.17万亩,规划开发净面积19.6万亩,其中,已建的下马关扬水在14601580m之间已开发净面积为6.0万亩,还需高程在1580m以上地区开发净面积9.1万亩。下马关项目区土地面积详见表2.4。表2.4 项目区土地开发面积分布表高程或范围总面积(万亩)可开发面积(万亩)净面积(万亩)备注1460158016.812.566.0下马关节水灌溉项目区1580168024.4418.619.1新开发项目区合计41.2431.1715.12.5.1.2 土壤类型及土壤肥力本区土壤总面积41.24万亩,土壤类型主要有普通新积土、淡灰钙土、砾石土等3个土类, 5个亚类,8个土属,33个土种。(1)新积土在土壤类型中,以普通新积土为主,总面积34.18万亩,占本区土壤总面积的82.88%,一般较平坦,土层深厚,是目前的主要耕作区。 (2)灰钙土灰钙土总面积5.37万亩,占本区土壤总面积的13.03%,是本区第二大土壤。灰钙土又分淡灰钙土和淡灰钙性土。(3)砾石土砾石土0.89万亩,占本区土壤总面积的2.16%,位于下马关北片,不宜利用。(4)底盐新积土底盐新积土面积约0.60万亩,占总面积的1.47%,不宜利用。(5)流动风沙土流动风沙土面积约0.41万亩,占总面积的1%。主要分布于下马关南片,不宜利用。2.5.1.3 土壤盐化下马关地区土壤盐化状况较为复杂,有的易溶盐呈明显的表聚性,则称为表聚型,表土层(020cm)为积盐层,有的其易溶盐主要聚积在剖面中下部,称为底盐型“积盐层”,底盐型又可细分为以下2种,一是“积盐层”在剖面20100cm之间出现,称为中位底盐型,二是积盐层在剖面100cm以下出现,称为深位底盐型;此外,部分盐化严重的土壤,全剖面易溶盐含量均很高,其“积盐层”自表土起连续厚度达100cm以上,则称为通体型。按“积盐层”的盐化等级、部位等项因子划分的不同类型的盐渍化土壤。灌区主要土壤的盐渍化类型及面积见表2.4。表2.4 下马关地区主要土壤盐渍化类型及面积 土壤盐渍化类型面积(亩)层位代号下马关小计土壤面积412400无盐化面积W395500盐化面积表聚型中盐渍化26140.5底盐型中位底盐中盐渍化26036深位底盐中盐渍化24258小计16434.5通体型465.5合计169002.5.2灌区范围项目区位于同心县城以东50km的小罗山东麓,涉及同心县下马关1个乡镇,灌区范围北以红寺堡五干渠为界,南到下马关王古窑子的1700m等高线,东至苦水河,西到城沟,土地总面积276.13km2(合计41.24万亩)。下马关节水灌溉项目区生态移民二期建设工程本着“先易后难、先近后远、先集中后分散”的原则,选择红沟以西地势平坦,集中连片,供水水源距离近,交通便利的总面积19.6万亩,净面积15.1万亩土地实施供水。本次新开发的9.1万亩中,在面积构成中,其中旱耕地面积为80341.3亩,占88.29%,村庄占地9896.7亩,占10.88%,坟地为762亩,占0.84%,见表2-3。表2-3 下马关灌区土地面积统计表高 程(m)总面积(万亩)本次开发灌溉面积(万亩)备 注分布面积累计面积毛面积净面积累 计净面积143814804.712.942.65148014951.934.711.461.312.65149515101.956.641.511.343.96151015506.998.592.010.75.3155015806.5615.581.311.186.01580168019.122.149.237.927.18合 计41.2441.2419.615.115.1第三章 工程任务和规模3.1 项目区实施扶贫移民开发项目指导思想、原则及总体任务3.1.1实施生态移民开发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易地扶贫移民开发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坚持易地扶贫与生态建设相结合,有组织、有计划,积极稳妥地转移安置贫困人口,加强项目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产业开发和项目带动的战略,有效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项目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开展易地扶贫开发工作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处理好迁出与迁入方的关系。既要加强迁出地和迁入地各级政府部门的紧密合作,又要协调好迁移人口与迁入地群众之间的利益,及时化解可能出现的矛盾,保持社会稳定。 处理好自愿迁移与组织领导的关系。在坚持农民自愿迁移原则的基础上,做到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坚决避免搬迁移民过程中的无政府主义倾向。 处理好国家扶持与自力更生的关系。既要多渠道增加易地扶贫开发的投入,又要教育搬迁群众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引导他们依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建设家园。 处理好发展粮食生产与建设支柱产业的关系。既要帮助迁移人口尽快解决温饱,又要积极引导农民走产业化开发的路子。 处理好扶贫移民开发与生态建设的关系,迁出区和迁入区都要制定生态建设方案,及时封育、退耕还林草。(2)将就地扶贫开发应与全区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扶贫开发工作相协调,实施中要注意做到四个结合: 与重大扶贫措施相结合,特别要与人畜饮水、基本口粮田建设、危房改造等农村“五通”、教育扶贫工程相结合。 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帮助移民进行规模化的产业开发,创造条件增加移民收入。 与培育区域支柱产业相结合。积极引导移民参与当地资源开发和农业开发建设,使易地扶贫开发真正成为开发式的扶贫。 与积极发展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搞好小城镇规划,移民人口适当集中。3.1.2指导思想(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县内移民为主,优先搬迁居住分散、无水源条件,就地难以脱贫的人口,发展特色产业和设施农业,实现脱贫致富,按照人跟水走的原则,树立以人为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同心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关于实施国家易地扶贫移民开发试点项目的意见为依据,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政策协调、讲究实效”指导方针,遵循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客观规律,以改善当地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出发点,以脱贫致富奔小康为根本点,实现移民的安居乐业与改善生态环境的双重目标。(3) 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环境保护与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相结合,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同心县人口、资源、经济、环境的协调、快速与持续发展。(4) 项目区建设以节水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走兴水治旱与节水灌溉之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 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将项目区建设成为高标准的人工生态绿洲。3.1.3规划原则根据国家、自治区新时期开放式扶贫的方针政策,借鉴宁夏扶贫扬黄一期工程易地移民经验,结合项目区实际,确定规划原则如下:(1)坚持扶贫与生态环境保护及建设相结合的原则;(2)坚持群众自愿的原则;(3)坚持统筹安排、政策保障的原则;(4)坚持先开发、后搬迁的原则;(5)坚持因地制宜、讲究实效的原则;(6)坚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7)坚持移民新村与原村庄相结合的原则;3.1.4规划目标通过下马关节水灌溉项目区生态移民一期建设工程的建设,有计划、有步聚的改旱地为节水灌溉区,合理安置易地扶贫移民,治理与保护同心干旱山区日趋恶化的生存生态环境,遏制土地荒漠化,确保安置群众“搬的出,稳的住,能致富”以及实现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发展,合理开发与优化配置水资源,建立起节水型发展模式,将项目区建设成为满足同心县干旱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需要的高标准的新型生态绿洲与扶贫移民基地,为同心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支撑与保障。节水灌溉区建设的主要目标是:(1) 兴水治旱,完成下马关旱改水面积9.1万亩,新发展灌溉面积9.1万亩,灌区规模达到15.1万亩;(2) 以水治穷,解决下马关当地1.12万人饮水困难与温饱并向小康迈进;安置易地移民2.43万贫困农民,总计实现3.55万贫困农民的脱贫致富奔小康;(3) 通过开发下马关节水灌溉项目区,治理土地荒漠化面积15.1万亩,保护草原面积与封山育林面积9.67万亩。(4) 通过搬迁与安置同心县干旱山区的马高庄、张家塬、田老庄3乡2.43万贫困农民,腾出耕地21.08万亩,保护草原与封山育林14.36万亩;(5) 因地制宜进行生态建设布局,提高林草种植比例,使下马关节水灌溉项目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彻底改善与治理当地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生态环境;(6) 灌区综合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90以上,全部实现节水灌溉;3.1.5项目区范围与土地开发规模同心县下马关节水灌溉项目区生态移民二期建设工程位于距同心县城以东50km罗山东麓的南部,介于东经1060010630、北纬37003720之间。灌区范围北以红寺堡五干渠为界,南到1700m等高线以下,东至苦水河,西到城沟,灌区南北最长约27.3km,东西最大宽度14.6km,土地总面积41.24万亩。本次开发净面积9.1万亩。3.1.6移民用地标准、移民迁出区选择及移民安置方式同心县下马关节水灌溉项目区生态移民二期工程净面积为9.1万亩,考虑移民工作顺利开展,确定就地旱改水人均按4.0亩考虑,就地旱改水共用地42420亩,移民搬迁人均按2.0亩分配,共用地48580亩。迁出区移民选择尽量考虑整村搬迁,采用集中安置方式,同时新建村庄尽量和老村庄相结合,以便基础设施共用,减少投资。移民搬迁数24288人,5780户,迁出区为同心县干旱山区马高庄、张家塬、田老庄3乡贫困人口,土地分配见表3.1。表3.1 下马关生态移民土地分配表类型户数人数人均标准(亩)小计(亩)村庄占地(亩)基础设施占地(亩)合计(亩)就地旱改水2529112414.036963.542101246.542420移民搬迁5780242882.037630.748669.862279.448580合计83093552974594.2412879.863525.9910003.2 项目区综合用水3.2.1灌溉用水量本项目供水对象是农业种植,采用管道输水加田间穴灌的灌溉方式(或供水),一部分考虑蓄水池拉水灌溉,发展特色种植和设施农业种植。对于农业灌溉供水由泵站、输水管道或蓄水池直接供水。灌溉设计保证率采用75%。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3.1.12条规定,管道水利用系数为0.95;灌区灌溉方式采用管灌灌溉方式,蓄水池水利用系数为0.95;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90。下马关节灌区原设计灌溉净面积6.0万亩。原规划种植地膜马铃署、地膜西甜瓜,地膜玉米、地膜葵花,种植比例分别为67%、10%、15%、8%,作物每年灌水34次,每次净灌水量20m3/亩。综合净灌溉定额为净灌溉定额为80m3/亩,毛灌溉定额为90m3/亩,设计灌水率0.125m3/s万亩。下马关节灌区的净灌溉水量和毛灌溉用水量分别为480万m3和540万m3。其灌溉制度见表3-2。 表3-2 下马关灌区灌溉制度及灌水率表灌水时间(月日)灌水天数(d)下马关灌区灌水定额(m3/亩)灌水率(m3/s万亩)地膜马铃薯(67%)地膜西甜瓜(10%)地膜玉米 (15%)地膜葵花 (8%)4.104.2213102020200.1184.255.8145.95.15720200.0605.165.2914100.0555.306.1315152020200.1256.146.2714150.0836.287.111415200.1007.127.25141520200.1217.267.2727.318.45200.0698.148.185生育期小计1178080808010.2911.2017合了充分利用水资源,增加当地群众种粮的积极性,规划调整项目区种植结构,种植作物分别为枣瓜间作、枣署间作、马铃署、日光拱棚,种植结构比例为:设施农业按户均1亩控制,种植面积为1.5万亩,占规划种植面积的9.93%;枣、薯间作种植面积为4.76万亩,占31.52%;马铃薯种植面积为4.08万亩,占总面积27.02%;枣、瓜间作种植面积为4.76万亩,占31.52%。项目区种植结构规划见表45。表33 下马关项目区种植结构规划表序号种植作物面积比例()下马关节水灌溉项目区新开发项目区小计1设施农业0.301.201.509.932枣薯间作2.162.64.7631.523枣瓜间作1.503.264.7631.524马铃薯单种2.042.044.0827.02合计6.009.1015.10100.004.2.2灌水定额本项目属补灌性质,作物灌水定额主要根据种植及灌水方式,结合自治区内已建类似项目的用水实际,综合确定。(1)枣薯间作种植该种植模式下,枣树的株行距为35m,马铃薯的株行距按0.50.7m计算,亩均定植枣树45棵,马铃薯2000株左右。全年补灌5次,每次补灌8.0m3,则灌溉定额为40m3/s。(2)枣瓜间作种植该种种植模式下,枣树的株行距为35m,瓜的株行距按2.01.0m计算,亩均定植枣树45棵,瓜300株左右。全年补灌5次,每次补灌5.0m3,则灌溉定额为25m3/s。(3)马铃薯种植该种种植模式下,马铃薯的株行距为0.50.7m,亩均定植马铃薯2000株左右。全年补灌5次,每次补灌7.0m3,则灌溉定额为35m3/s。(4)设施农业(日光拱棚)设施农业主要种植辣椒、西红柿等蔬菜作物,全年灌溉13次,综合灌溉定额为120m3。4.2.3灌水时间及灌水次数作物灌水时间及灌水次数主要根据下马关地区的气候特点,结合作物生长对水的敏感性确定,在作物需水的敏感期灌关键水。枣树灌水按3次设计,第一水在4月上中旬前后浇催芽水,第二水在5月下旬6月上旬灌花期水,第三水在7月上旬开始灌膨果水。马铃薯灌水按3次设计,第一水在4月下中旬5月上旬浇好种植前的底墒水,第二水在5月下旬6月上旬浇保苗水,第三水在6月下旬灌开花现蕾水。瓜的灌水按3次设计,一是底墒水,二是保苗水,三是催蔓水。设施农业(日光拱棚)自4月下旬至9月底,灌水间隔为10天左右,灌水次数按20次计算。4.2.4灌溉制度枣瓜、枣薯间作、马铃薯的灌溉定额分别采用25m3/亩、40m3/亩、35m3/亩,设施农业采用120m3/亩,综合净灌溉定额39.97m3/亩,毛灌溉定额44.42m3/亩。设施农业按膜下滴灌设计,日灌水时间采用24小时。大田补灌作物(枣薯、枣瓜、马铃薯)主要采用人工点灌的方式,按白天灌水考虑,不考虑夜间灌水,日平均灌水时间12小时。大田补灌作物的关键水在6月底灌完,每轮灌水1015天;自7月以后,主要靠自然降水。大田补灌作物的关键水在6月底灌完,每轮灌水1015天;自7月以后,主要靠自然降水。根据上述分析,拟定本项目灌溉制度见表44。表44 下马关高效节水补灌灌溉制度表灌水定额(m3/亩)灌水率日均净流量灌水时间灌水天数枣署间作枣瓜间作马铃署灌水时间灌水天数设施农业(m3/s/万亩)(万m3/d)(月日)(d)31.52%31.52%27.02%(月日)(d)9.93%2.52.106120.025 3.332 2.152.20680.017 2.221 2.253.2680.017 2.221 3.73.12680.017 2.221 3.173.22680.017 2.221 3.274.2680.017 2.221 4.14.15158574.74.12680.067 12.852 4.174.226100.021 2.776 4.205.5168574.275.16100.068 12.257 5.55.20168575.65.106100.068 12.257 5.155.206100.021 2.776 5.206.5168575.255.306100.068 12.257 6.16.66100.021 2.776 6.56.201685700.047 11.216 合计402535120计算最大日均净流量12.852万m3/d,按灌溉水利用系数0.9、日平均灌水时间12小时计算,相应的最大流量为1.62m3/s。下马关一、二泵站设计流量分别为0.8m3/s、0.6m3/s,3台机组全开时最大流量分别为1.03m3/s、0.9m3/s。可见,即使只按下马关项目区的节水补灌用水量进行计算,现状供水设施的供水能力也不能满足项目区的补灌流量要求。因此,必须在对来水进行调节的同时,增加向灌区供水的供水设施的供水能力,才能满足灌区供水要求。3.2.5灌溉需水量下马关生态移民区高效节水补灌工程项目区的年净灌溉水量和毛灌溉用水量分别为632.2万m3和702.44万m3。3.2.6 农村人畜饮用水量项目区到稳定年,累计8309户,35529人,均为农村人口及乡镇居民。用水定额均按40L/d人分析,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农村人口年用水量为63.91万m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