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阳新区故地上的屯堡.doc_第1页
金阳新区故地上的屯堡.doc_第2页
金阳新区故地上的屯堡.doc_第3页
金阳新区故地上的屯堡.doc_第4页
金阳新区故地上的屯堡.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阳新区故地上的屯堡:o_走遍_:藿:誊誊:曩蓦蓦金阳新区故地上的屯堡口何静梧金阳新区是贵阳市锐意开发建设的城市新区.它位于贵阳城区西北部,以金华,阳关一带为中心,东临黔灵山脉,南接三桥马王庙,西靠百花山脉,北跨绿化隔离带,接艳山红铁路专线.按照规划要求,到21世纪中叶,用地100平方千米,大体包括了金华镇,朱昌镇,野鸭乡,麦架乡两镇两乡的部分地区.在金阳新区的故地上,明朝洪武年间曾建立了许多屯堡.600多年来,这些屯堡及其下辖的哨,铺的发展,从一个侧面揭示了金阳故地社会经济的变化,形成了绚丽多彩的金阳历史长卷.明朝肇始之际,贵州省尚未成立,贵阳也没有设立府,县;贵阳是少数民族居住地,实行土司制度,为水西安氏和水车宋氏两大土司的统治范围.贵阳地区为人滇要道,素有滇之喉,黔之腹之称,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深知欲征服滇省,必先打好贵州基础.明朝初年,中央王朝占领贵阳后,为了打通入滇通道,稳定后方,立即在贵阳地区整治驿道,推行军事组织卫所屯田制.据(明实录?洪武实录>记载,在贵阳地区,明洪武四年十二月(公元1372年1月)设置贵州卫指挥使司,洪武十五年正月(公元1382年1月)设置贵州都指挥使司,洪武二十四年八月(公元1391年9月)设置贵州前卫指挥使司,贵州卫,贵州前卫皆辖于相当于省一级的军事机关贵州都指挥使司.按照明朝兵制的规定,贵州卫,贵州前卫之下,都设有左,右,前,后,中五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下辖1O个百户所,以百户所为单位设立屯堡,屯堡之下设哨.贵阳地区应设100个屯堡,明(嘉靖)<贵州通志>记载,贵州卫,贵州前卫屯堡站铺官军分别为5397丁口,6237丁口,然而实际上因为士兵逃亡,贵州卫,贵州前卫的兵力没有达到要求数.这种卫所的屯田称为军屯,规定官兵三分守城,七分在屯住种,人有定名,田有定额,岁各递增,以纳子粒,余之为官兵口食.卫所屯田制既解决了防守问题,又自行解决了戍守官兵口粮.同时卫所堡,哨多设在驿道附近,驿道沿线每隔1O至2O公里设铺(即递铺),也派卫所屯田官兵驻守,以保证传递公文,运输,行军和接送官差,使驿道畅通.据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嘉靖)<贵州通志>,郭子章<黔记>及(万历)<贵州通志>记载,今金阳新区所在的两镇两乡共设有13个屯堡.其情况如下:野鸭乡的土地上设有5个屯堡,其中贵州卫辖杨官堡,五里屯,十五里屯3个屯堡,贵州前卫辖金官屯,浑水屯两个屯堡.杨官堡又称杨官屯,后演变为阳关堡,其地在今野鸭乡阳关村老寨;五里屯又称头堡,其地在今野鸭乡金鸭村厂背后;十五里屯其地在今野鸭乡茶园村五里屯;金官屯又称金官堡,后演变成金关,其地在今野鸭乡金关村;浑水屯其地在野鸭乡龙泉村,今名回水屯.在这些屯堡之下,现在可以查到的有中伙铺,阿江铺,小箐铺,头铺4个铺,以及阿江哨,汤粑哨,高坡哨,上湾子哨,下湾子哨,太平哨,凉水井哨,凤?13?凰哨,黑石头哨9个哨.金华镇土地上设有上卖糕堡,下卖糕堡,何官堡3个屯堡,皆属贵州卫管辖.上卖糕堡,其地在今金华镇上铺村;下卖糕堡,其地在今金华镇下铺村;何官堡,其地在今金华镇何关村.在这些屯堡之下,现在可以查到的有三铺,旧时为贵阳至清镇的第三个驿站,其地在今金华镇三铺村三铺.朱昌镇土地上设有朱昌堡,郝官堡,李官堡,窦官堡,赵官堡5个屯堡,朱昌堡归贵州前卫管辖,其地4个屯堡属贵州卫管辖.朱昌堡,其地在今朱昌镇金钟村堡子;郝官堡,其地在今朱昌镇郝官村郝官;李官堡,其地在今朱昌镇郝官村李官;窦官堡,其地在今朱昌镇窦官村窦官;赵官堡,其地在今朱昌镇赵官.麦架桥乡附近设有鸡场哨.鸡场哨,又名野鸭场哨,其地即今白云区大山洞附近.在明初卫所屯田制度下,以百户所为单位建立起来的屯堡,最初只是为了屯田戍守,保证驿道畅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屯堡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影响着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首先,屯堡是汉族移民的根据地.金阳新区故地上原是少数民族的居住地,这里居住着仡佬族,苗族,仲家(即布依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明初实行卫所屯田后,大批汉族人以官兵及其家属的身份来到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在这里戍守,耕种,生息,繁衍,金阳故地两镇两乡的地域内建立的13个屯堡中,杨官堡,金官堡,何官堡,郝官堡,李官堡,窦官堡,赵官堡7个屯堡都是以屯堡百户首领汉族姓氏命名,反映了汉族移民痕迹.按照明朝兵制的规定,一人在屯,阁家前往.这13个屯堡有1300户,以5人为一户计算,就有6500人.虽然有些官兵刚来时并无家属而是单身汉,但最低汉族移民数也不会少于三,四千人.有些屯堡不但是官兵全家来此,而且是聚族而至.例如窦官堡就是窦姓家族聚族而来,到明末清初之际已发展至七,八百窦姓人,只是由于战乱遭到?14?大屠杀,所以至今窦官村已无窦姓人.屯堡的汉族移民以湖南,江西,湖北等邻近的外省人为主,也有来自江浙,中州地区的汉族人,如金华镇苍坡村的杨家庄就是从河南来的杨姓人家.从现在的地名中,可以找到屯堡及其下属铺,哨汉族移民的踪迹.野鸭乡大凹村的盖家坡,董家坟,养马村的周家寨,彭家寨,上寨村的杨家湾,大关村的朱家湾,李家湾;金华镇上枧村的肖家坡,何家院,任家湾;朱昌镇窦官村的肖家冲,方家沟,高寨村的国家湾.上述这些以汉族姓氏命名的地名,向人们展示了汉族移民的扩展情况.其次,屯堡是农业生产的大本营.屯堡建立后,经过汉族移民的多年经营,屯堡及其所辖铺,哨地区,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推广牛耕和使用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军屯法令规定发给屯军耕牛,屯堡的汉族官兵原是穿军装的汉族农民,他们到来后即大规模推广牛耕,繁殖耕牛,改变了过去少数民族刀耕火种的粗放式农业经营.大明会典>载:农具,凡屯种去处合用犁,铧,耙,齿等器,着令有司拨官铁炭铸造发用.若木植,合卫军于生产山场自行采办造用.于是汉族的先进农业生产工具开始传人屯堡地区并广泛使用.二是注重农村,改进耕作技术.随着屯堡汉族官兵的到来,盛行于汉族地区的农历和二十四节气亦跟着传人,什么谷雨不雨,麦苗不起,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等农谚逐渐传播开来.汉族重视施肥,灌溉,挖塘治水等耕作技术也传人少数民族地区,如朱昌堡附近的苍坡村汉族胡姓人来后,即挖辟池塘,种植菱角.三是种植业,养殖业得到迅速发展.据明(嘉靖)贵州通志>记载,到了明朝嘉靖年问(公元1532-1566年),贵阳地区包括金阳故地在内,宣慰司统治的土司地区谷物类已有稻,黍,稷,麦,豆,莜,蔗等种植,蔬菜类已有茄,青菜,白菜,油菜,胡萝卜等30个品种,水果类已有柑,橙,桃,李,杏,梨,金桔等30个品种.这里特别值得提出的是玉米,即俗称的包谷.玉米原产南美洲,明朝始传人中国,明末清初之际传人贵州,由于屯堡汉人的引进,至清代已开始在金阳故地上广泛种植.玉米耐早,对土地的要求也不高,朱昌堡等各屯堡逐渐扩大种植面积,成为该地区除稻谷之外的主要粮食作物.养殖业方面,猪,牛,羊,马,鸡,鸭在屯堡人的经营下,呈现繁荣之势.四是农村土地进一步开垦.据明(嘉靖)贵州通志记载,屯堡官兵耕种土地,总旗1人领种24亩,小旗1人领种22亩,军士1人领种18亩,贵州卫,贵州前卫又设置有样田,由富有种植经验的士兵耕种,作为样板田示范,然后推广.二卫共有样田138亩5分.经过屯田官兵的耕种,贵州卫已有水陆田地44869亩9分,贵州前卫已有水陆田地37056亩8分7厘.第三,屯堡是民族融合的接触点.如金华镇,原来主要是苗族居住地,翁井,翁贡皆苗语,摆标,摆芒,摆岗,打摆,苗沙洞,西苗寨都是苗族地名,自上卖糕堡(今名上铺),下卖糕堡(今名下铺),何官堡建立后,汉族移民迁入,这里成为汉族和少数民族(主要是苗族)共同开发的地方.随着民族的融合,这里既保存有苗族四月八,跳花场,吃新节,过大年的习俗,同时也盛行汉族过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的风俗.又如朱昌镇,原为仡佬族,苗族,仲家,彝族,蔡家等少数民族居住地,随着朱昌堡,郝官堡,李官堡,窦官堡,赵官堡的建立,汉族和各少数民族错杂相居,互相融合,到1982年,其所辖朱昌村,形成汉,苗,布依,仡佬各族杂居,以汉族为主,全村310户1566人中,有苗族104人,布依族7人,仡佬族5人.赵官村赵官,现居民多姓赵,汉族为主,1982年,全村621人中,有苗族208人.第四,屯堡及其下辖铺,哨,后来大多发展为重要乡镇,成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野鸭乡是以十五里屯为中心发展起来的,由杨官堡演变来的阳关,由金官屯演变来的金关成了交通要道上的集镇;金华镇的上卖糕堡现在成了上铺村,下卖糕堡成了下铺村,何官堡成了何关村,三铺成了三铺村,而地处屯堡之间的狗场(又名龙场),因为地当交通要道,逐渐形成街市,成为重要的农村集镇金华.而朱昌镇成了贵阳西北郊颇具名气的乡镇,郝官堡,窦官堡,赵官堡都演变成了村.在金阳故地上的屯堡中,朱昌堡的发展十分典型,明朝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建成了周围四里,有东,西二门的朱昌城,当时是贵阳郊区两个较大的石砌城之一(另一个是青岩城),民国十九年(1930年)设朱昌镇,民国三十年(1941年)后设朱昌乡,解放后1958年设星火公社,1961年设朱昌公社,1983年恢复乡的建制,其后又恢复设镇,2000年朱昌镇辖朱昌,金钟,高寨,郝官,麦乃,石头,窦官,青龙,茶饭,长冲,赵官11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面积56.33平方千米,人口24771人,工农业总产值16321万元,盛产粮食,白酒,猪,煤,居民以汉族为主,苗族,布依族为辅,成为贵阳西北郊重要的中心乡镇和交通枢纽.金阳新区故地原是少数民族居住地,自明朝洪武年间实行卫所屯田制建立众多屯堡后,作为汉族文化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屯堡文化,在这里得以传承和发展.金阳新区故地上的屯堡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深入挖掘,对发展旅游业,丰富地方特色文化内涵,促进新区经济的发展,有一定意义.一是独特的石头建筑艺术.金阳故地上的屯堡是石砌城堡的艺术品,不仅屯堡由石头块石或片石砌筑,而且屯堡内有石板铺设的街巷,民居有条石屋基.为了长期戍守和屯住的需要,还用石头砌井.大抵离贵阳城越远,石头建筑保存得越好.朱昌镇的窦官村窦官,原是窦官堡所在地,这里的古城堡建有东,南,西,北四f-j,门洞原有厚重的木门,昼开夜闭,至今西门尚存.郝官村的李官,原是李官堡所在地,居民以李姓,刘姓为多,在铺砌石块的街上,刘姓居民几乎占了半街,过去有刘半街之称.赵官村的赵官,原是赵官堡所在地,寨前的石砌水井,古朴斑驳,留下岁月痕迹,旁有赵官堡石碑,虽是清朝竖立,却是地方历史的见证.二是古老的汉族民风民俗.金阳新区故地上的屯堡,是汉族移民的聚居地,这些移民迁来少数民族地区后,他们的语言,住房,服饰,节日庆典,?15?婚丧嫁娶等仍然保存着原来的风俗习惯,而且世代传承下来.象窦官堡,赵官堡,李官堡等屯堡,多是聚族而来,有着严密的宗族关系,彼此差不多沾亲带故.据查,有的人家至今还保留有世代相传的家谱,记述家族的源流发展,迁徙过程以及子孙的繁衍分布.注意搜集屯堡人的家谱,服饰和一切有关的遗物,包括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是当前必需抓紧进行的工作.三是寺庙的兴起和崇文风气.金阳新区故地上的屯堡,铺,哨,寺庙宫观兴起较早,屯堡文化在宗教文化上反映突出,儒,释,道的寺庙都已出现.清(道光)<贵阳府志>记载,明朝万历时(公元1573-1619年),窦官堡建立了中大庙,李官堡建立了高峰寺,永兴寺,阿江铺建立了祖师殿;崇祯时(公元16281944年),朱昌堡建立了元天宫,观音寺;太平哨于明朝时建立了五显庙;其后,窦官堡还建立了东门庙,西门庙,北门庙,中伙铺建立了真武庙,下卖糕堡建立了碧云山寺.屯堡建立后,兴办学校,崇尚文化,渐成风气.象朱昌堡的乡绅黄金钟,他不仅创建了颇具规模的朱昌城,还兴建了元天宫,观音寺,今日朱昌镇金钟村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对屯堡文化的发展和贡献,值得认真研究.四是别具一格的农村商业文化乡场.屯堡建立后,在金阳新区故地上,由于人们交换的需要,原有的自给自足封闭的自然经济开始被打破,出现了一种特有的农贸市场乡场.乡场以地支和与其相应的12生肖命名,有固定的集场时间和地点;设有场主进行管理,负责解决纠纷.据明朝贵州地方志记载,明朝贵阳城外设有卯(兔),申(猴),子(鼠),寅(虎),午(马),戌(狗)六场市,其中戌(狗)场,卯(兔)场在金阳新区地域上,狗场即今金华镇所在地,兔场在大小关附近,而虎场离金阳新区不远.到了清朝,朱昌场,仁和场(今属朱昌镇窦官村),皂角垭场(今属野鸭乡下麦村)也兴旺起来.乡场上有店铺,可以买到盐,农具,种子,少数民族人民多携带农副产品来此出售,屯堡人亦多去乡场购物.?16?_O_ll峥_嵘岁周恩来总理口卢义生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最崇敬的周恩来总理,离开我们已经27年了,但他在花溪时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花溪人民心中.1960年4月,周总理访问缅甸,印度,尼泊尔等14国回国后,到贵阳花溪作短暂休息,这是花溪人民极大的光荣和幸福.4月30日中午11点过钟,周总理和邓颖超同志(提前赶到昆明)乘坐的飞机从昆明抵达贵阳磊庄机场.花溪的天气好象也懂得是欢迎周总理,特别晴朗.总理下机后,满面笑容地与前来迎接他的省委,省政府负责同志一一握手问好.然后由省交际处车队的政治指导员陈永淮驾驶的苏联吉姆车开到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