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Ancient Chinese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课程学时:102学时课程学分:6学分一、 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课程模块中属通识模块。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课程在学习之前一般应先修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掌握汉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相关的概念、术语,为古代汉语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本课程设置目的有三:一是培养和增强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二是提高学生运用和分析现代汉语的能力;三是掌握从教中学语文的能力。古代汉语是一门工具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克服古书阅读过程中语言文字的困难,提高古书阅读能力,批判地继承我国几千年文明流传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学习古代汉语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从而加深对现代汉语各种语言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对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同时增强民族语言的自豪感。三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培养从教的基本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以及开展语文教育研究作好必要的准备。二、 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古代汉语课程内容共分六单元,每单元包括文选、常识、词义分析举例三部分:文选选取了语言有典范性的作品九十二篇(首)(不包括汉魏以后诗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常识部分包括古代汉语的文字、词汇、语法以及修辞表达、文体特点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相当精炼,重点突出,又比较全面;词义分析举例注重教给学生分析词义的方法,有举一反三之效,而且在内容上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在方法上有一定的独创性,对古汉语词义研究起了促进作用。学好古代汉语,原则上上述内容都须认真对待,但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对教学内容作了如下调整:文选部分,精讲教材上的作品三十篇(见后)。作品的讲授是古汉语教学的基础和重点,每一篇文选的讲授,都须使学生从语言到思想比较透彻地理解此篇作品,并掌握其中主要的语言现象,且词汇教学,主要通过文选的讲授来进行。我们要求学生熟读这三十篇典范的古文,先秦两汉的部分篇章要会背诵。剩余部分文选列入学生课后自学,但教师要有必要的检查措施保证学生的自学效果。常识部分的讲授与文选的讲授穿插进行,力求与文选的内容相配合,使常识中讲授的知识与文选互相印证,以便更好地解决古文献阅读中的有关疑难问题。 词义分析举例部分,不在课堂上专门讲授,一般是与文选中的词义分析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而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学,要求学生注意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并结合阅读的需要适当辨析同义词、同源词等。具体安排如下:第一单元:文选:(带“”为教师课堂精讲篇目,其余列为学生课后自学。)精卫填海 掌握 夸父逐日 掌握巫山、巫峡 掌握王子坊 掌握女娲补天、蝜蝂传、桃花源记、蓝田县丞厅壁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庐山草堂记、岳阳楼记、大龙湫记、游天都、传是楼记。通论:1.怎样查字典辞书 了解2.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掌握3.古今词义的异同 掌握4.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掌握第二单元文选:郑伯克段于鄢 熟练掌握齐恒公伐楚 熟练掌握鞌之战 熟练掌握子产论尹何为邑 熟练掌握范雎说秦王 熟练掌握燕昭王求士 熟练掌握孙膑 掌握张骞传 掌握吕相绝秦晏婴论季世、句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鸿门宴、陈涉起义、韩信破赵之战、汲黯、西门豹治邺、华佗传、肥水之战、张中丞传后叙。通论:5.词类的活用 掌握6.古代汉语的词序 掌握7.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掌握8.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掌握9.副词 掌握10.代词 掌握11.介词 连词 掌握12.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了解第三单元文选:谏逐客书 掌握论贵粟疏 掌握报任安书 掌握答李翊书 掌握出师表、同学一首别子固、戊午上高宗封事、艺文志诸子略、知实、典论论文、神灭论、送孟东野序、封建论、留侯论、读史方舆纪要总叙、原臣。通论:13.古代的姓氏和名号 了解14.古代的职官 了解15.古代的地理 了解16.古代的历法 了解17.古汉语常用工具书 了解第四单元文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熟练掌握季氏将伐颛臾 熟练掌握子路从而后 熟练掌握小国寡民 熟练掌握谋攻 熟练掌握逍遥游 熟练掌握齐桓晋文之事 熟练掌握许行 熟练掌握天论 掌握五蠹 掌握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秋水、劝学、历山之农者侵畔、兼爱(上)、去私。通论:18.古书的注解 掌握19.古书的标点问题 掌握20.古汉语今译问题 理解21.古代的文体 理解第五单元文选(部分): 登大雷岸与妹书 掌握情采 掌握别赋 掌握文选序、离骚、哀郢、刺世疾邪赋、归去来兮辞、敌戒。通论:22.骈体文的构成 掌握23.辞赋的构成 掌握24.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理解第六单元文选(部分):关睢 掌握七月 掌握氓、静女、伐檀、蒹葭。通论:25.古今语音的异同 掌握26.上古音简说 了解27.古书的读音问题 掌握28.诗律 掌握29.词律 了解三、 学时分配章节教学内容讲授学时实践学时第一单元(16)文选6精卫填海、巫山巫峡钴鉧潭西小丘记21夸父逐日、王子坊庐山草堂记21通论101.怎样查字典辞书32.汉字的结构和发展33.古今词义的异同24.词的本义和引申义2第二单元(35)文选15郑伯克段于鄢、齐恒公伐楚、晏婴论季世、21鞌之战子产论尹何为邑、吕相绝秦21范雎说秦王、燕昭王求士、触龙说赵太后21孙膑、陈涉起义、韩信破赵之战21张骞传华佗传鸿门宴西门豹治邺21通论205.词类的活用36.古汉语的词序217.古汉语的判断句28.古汉语的被动表示法29.副词210.代词2111.介词、连词212.语气词、词头、词尾21第三单元(12)文选9谏逐客书论贵粟疏艺文志诸子略21报任安书、留侯论21答李翊书送孟东野序典论论文21通论313.古代的姓氏和明号 14.古代的职官 15.古代的地理 16.古代的历法 12第四单元(23)文选1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季氏将伐颛臾、子路从而后21齐桓晋文之事、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小国寡民21许行兼爱(上)21天论、去私21谋攻、五蠹21通论817.古书的注解318.古书的标点问题219.古文今译问题220.古代的文体1第五、六单元(16)文选4情采文选序哀郢2登大雷岸与妹书、别赋七月2通论1221.骈体文的构成222.辞赋的构成223.古汉语的修辞方式224.古今语音的异同 25.上古音简说 26.古书的读音问题327.诗律328.词律自学四、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说明1、坚持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原则。即持基础理论知识讲授模块(通论教学环节)、理论知识印证模块(文选教学环节)与古书阅读指导模块(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课外辅导每学期不少于10课时,学生课外自学不少于20篇。要指导学生自学,要结合研读课和课外活动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并适当背诵一些古文名篇,以增加语感,提高教学效果。2、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为主,加重具有应用价值的内容和方法论的内容,加强教学要点的可操作性,突出重点、难点、疑点,多演示如何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抽绎出条理,使学生听得懂、学得进、有兴趣、受启迪、用得上。在精讲文选时,始终扣住古文学习的文字、词汇、语法等要点,帮助学生顺利地通过“文字关”;对这些要点,教师不但讲清各有关概念,还演示辨析它们的具体步骤,使同学们也能规范地操作,从而把知识转化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甚至让学生走上讲台试讲。可通过专题讨论、随堂议论、课堂提问、课外辅导等形式,多环节、多途径、多手段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古代汉语”。3、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课时有限,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又要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教学中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对文选的教学,教师精讲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教师精讲语言有典范性的作品若干篇,取举一反三之功效,其余内容由同学课下自学,但教师适当抽出时间予以指导解疑。还可以教师讲授与学生讲授相结合。教师选取少量作品请同学预习准备,让学生上台实践教学,最后教师总结补充,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他们对古代汉语的兴趣,提高了自学的效果,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以积极负责、乐于奉献的精神,强化课外,开辟第二课堂。五、 考核方式(一)考核的原则考核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古汉语水平的全面提高;考核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抓住关键,提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考核应充分发挥检查、诊断、反馈、甄别、选拔、激励和发展等多种功能;提倡考核的多元化,合理组织学生自评、教师考察和学校考评,立足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问题和反思不足从而调整和完善教学过程。(二)考核的方法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有平时作业、期中考查、期末考试等。平时作业以教学重点和难点为主要内容,重在提高学生对古汉语语言的实际阅读能力。期中考查以古汉语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内容,要求学生翻译短文或撰写学科论文为主。短文要包括所学知识点。论文要求至少列出5篇参考文献,并有3处引文,以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和良好的学风文风。期末考试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两个方面,基础知识包括课程的所有知识点。基础知识的考核,约占30%左右。实践能力主要指运用学过的古汉语通论的理论和方法对给出的古汉语材料进行分析解释和标点翻译,约占70%左右。(三)考核的重点考核的能力可以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面。评价的重点是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识记”层面的考核要求学生对古汉语通论常识有一定程度的认知,一般以填空、名词解释的形式进行考核。“理解”层面的考核要求学生对古汉语通论的重点能够清楚掌握,能对类似问题进行举一反三的解释,一般以选择、判断和简答的形式进行考核。“应用”层面的考核要求学生对古汉语知识能够清晰掌握并能熟练应用。分为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两种。一般以分析论述和标点翻译的形式进行考核。能力层次在考核中各部分比例为:识记占10%;理解占20%;应用占70%。考核的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层次,在考核中的比例以2:3:3:2为宜。试题的难易度最初由试题编制者拟订,以后再根据考核成绩的统计分析结果加以修正。六、 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建议教材:古代汉语(修订本)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著 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版教学参考书:古代汉语(修订本)王力主编 中华书局1999年版古代汉语语法学李佐丰著 商务印书馆 2004版古代汉语语法康瑞琮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古代汉语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古代汉语(第二次修订本)荆贵生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古代汉语通论王宁等编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古代汉语知识教程张双棣、张联荣等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古代汉语教程洪成玉主编 中华书局1990年版古汉语词汇纲要蒋绍愚 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音韵学教程(第三版)唐作藩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文字学概要裘锡圭著 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汉语史稿王力著 中华书局出版1980年版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杨伯峻 何乐士著 语文出版社1992年版马氏文通马建忠著 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说文解字注许慎撰 段玉裁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1年版 制 定:古代汉语教研室执 笔 人:吴义江审 定 人:李明制定时间:2008年9月汉语史(语法部分)课程教学大纲History of Chinese (grammar)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学时:32课时课程学分:2分学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拓展课,在课程模块上属于能力课。本课程主要为高年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设,要求学生必须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基础课程的训练与学习。其目的和任务是弄清汉语在不同历史时期语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了解汉语语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探索这些发展变化的特点和原因,揭示出汉语语法发展的内部规律。重点讨论现代汉语语法中几个重要的语法格式和语法现象的源头和形成过程,以期更好的为汉语学习尤其是现代汉语的学习提供理论事实,为深入了解和正确使用现代汉语、为理解现代汉语方言、为普通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提供帮助,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二、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绪论(2课时)1、汉语语法史的研究目的、意义及观点、方法 (理解)2、汉语语法史的分期及研究材料(掌握)第一章 远古汉语语法概况 (3课时)1、构词法的发展主要内容:什么是构词法;词义构词与语音构词;远古汉语的构词法(了解)2、词类系统远古汉语中词类系统的形成;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基本面貌(掌握)3、远古汉语句法概貌远古汉语产生的几种重要的句法结构(了解)第二章 上古汉语语法概况(3课时)1、构词法的发展上古汉语中构词法的发展及其原因;语音构词的几种形式;什么是语法构词;语法构词的几种格式及其产生(掌握)2、词类系统的发展名形动三大类的发展;量词的产生;虚词的发展(掌握)3、句法的发展句子的分类;上古汉语中判断句的格式;被动句的格式;汉语动补结构的产生等(掌握)第三章 中古汉语语法概况(3课时)1、构词法的发展语音简化与构词法的发展;结构构词的发展(掌握)2、词类系统的发展已有词类的发展;动量词的产生;虚词进一步发展(掌握)3、句法的发展判断词“是”的产生;“被”字句的扩展;处置词“将、把”的虚化;使动用法的逐渐消失等(掌握)第四章 近代汉语语法概况(3课时)1、构词法的发展现代汉语构词法在近代汉语中的表现(掌握)2、词类系统的发展现代汉语词类系统在近代汉语中的表现;现代汉语常用虚词的来源(掌握)3、句法的发展现代汉语中一些特殊的句法格式的形成,如“连都/也”句式等。(掌握)第五章 汉语史专题讨论(18课时)专题一:词头“阿、老”;词尾“子、儿、头”的产生与发展(3课时)名词词头“阿、老”的产生时代及其过程;词尾“子、儿、头”的来源及其过程;词头、词尾的判断标准等 (掌握)专题二:系词“是”的产生与发展(3课时)上古汉语“是”的几种意义与语法分布;判断词“是”产生的语法环境;判断词“是”最终确立的标准;“是”字句的语义扩展;语法化理论解释(掌握) 专题三:“被”字句的产生与发展上古汉语几种被动表示法;“被”字句的来源及其发展;语法化理论解释(3课时)(掌握)专题四:“把”字句的产生与发展(3课时)上古汉语中处置观念的表达;处置标记“把/将”的来源及其语法化解释(掌握)专题五:“着、了”的产生与发展(3课时)关于“着、了”的研究现状;动词词尾“着、了”的来源及其产生的过程;“了”的不同语义表达(掌握)专题六:结果式动补结构的产生与发展(3课时)动补结构的分类;动结式研究的不同观点;动结式的产生及其对现代汉语语法体系的影响(了解)三、学时分配章节教学内容课程时数分配讲授学时实践学时绪论课程性质、目的、材料、方法1学时1第一章远古汉语语法概况1学时2第二章上古汉语语法概况1学时2第三章中古汉语语法概况1学时2第四章近代汉语语法概况1学时2第五章专题讨论一、词头、词尾的产生与发展1学时2二、系词“是”的产生与发展1学时2三、“被”字句的产生与发展1学时2四、“把”字句的产生与发展1学时2五、词尾“着、了”的产生与发展1学时2六、结果式动补结构的产生与发展1学时2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本课程分概况介绍与专题讨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的教学方法;后一部分主要采用学生讨论与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法。本课程作为一门高年级的专业提高课,主要是以学生的参与为主,教师讲授只是指导性质的,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具体办法是:在概况介绍阶段将后面涉及到的专题部分提出来,设置一些讨论的主题,提供相关的参考文献,为下一阶段的讨论服务;学生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提倡有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研究,在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期中论文。这样做主要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专业论文写作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与研究的兴趣。为了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完成艰巨的教学任务,我们主要借助于多媒体教学,不仅老师要有多媒体课件,同时要求学生在讨论的时候也能运用多媒体。五、考核方式考查:可以采取课程论文;专题答辩;专题辩论等形式。考核范围为本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六、教材及各章节主要参考文献教材:汉语史稿(中)王力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参考文献:论著:1、汉语语法史王力著,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2、王力语言学论文集王力著,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3、汉语语法论文集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4、近代汉语指代词吕叔湘著,江蓝生补,学林出版社1985年版。5、古代汉语语法学李佐丰,商务印书馆,2004年6、简明汉语史向熹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7、汉语语法史概要潘允中著,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8、汉语语法史纲要史存直著,华东师大出版社,1986年版。9、汉语语法学史稿邵敬敏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10、汉语历史语法要略孙锡信,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11、中国语历史文法太田辰夫著,蒋绍愚、徐昌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12、汉语史通考太田辰天著,日本白帝社,1988年版,江蓝生、白维国译,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13、近代汉语研究概论蒋绍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14、中国语中世纪语法研究志村良治著,江蓝生,白维国译,中华书局,1995年版。15、近代汉语助词曹广顺著,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16、近代汉语语气词孙锡信著,语文出版社,1988年版。17、近代汉语虚词研究刘坚等著,语文出版社,1992年版。18、近代汉语语法赵克诚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19、近代汉语法问题研究冯春田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20、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柳士镇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21、先秦汉语研究程湘清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22、两汉汉语研究程湘清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23、魏晋南北朝汉语研究程湘清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24、隋唐五代汉语研究程湘清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25、宋元明汉语研究程湘清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26、汉语史论集郭锡良著,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27、古代汉语语法变化研究孙良明著,语文出版社,1994年版。28、古汉语虚词词典王海荣等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29、古代汉语语法分析李林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30、古代汉语语法论集郭锡良主编,语文出版社,1998年版。31、古代汉语语法及其发展杨伯峻,何乐士,语文出版社,1992年版。32、古代汉语语法研究论文集何乐士著,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33、先秦汉语助动词研究刘利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34、楚辞语法研究廖序东著,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35、殷墟甲骨刻辞的语法研究管燮初著,社科出版社,1952年版。36、西周金文语法研究管燮初著,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37、左传句法研究管燮初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38、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蒋绍愚、曹广顺主编,商务印书馆,2005。39、左传虚词研究何乐士著,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40、课余丛稿王绍新著,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41、甲骨文虚词词典张玉金著,中华书局,1994年版。42、两周金文虚词集释崔永东著,中华书局,1994年版。43、古代疑问词语用法词典海荣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44、文言实词李佐丰著,语文出版社,1997年版。45、敦煌变文语法研究吴福祥著,岳麓书社,1996.46、近代汉语探源江蓝生著,商务印书馆,2000.47、汉语介词词组词序的历史演变张赪著,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论文:郭锡良 1980 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起源和发展,语言学论丛,第6辑1987 古汉语词类活用浅谈,汉语史论集(1997),商务印书馆1988 先秦语气词新探,古汉语研究,创刊号1989 试论上古汉语指示代词体系,语言文字学术论文集,知识出版社 1996 远古汉语的词类系统,薪火集,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宋绍年、郭锡良2000 二十世纪的古汉语语法研究,古汉语研究,第1期贝罗贝、吴福祥2000 上古汉语疑问代词的发展与演变,中国语文,第4期杨建国 1979 先秦汉语的状态形容词,中国语文,第6期姚振武 1996 汉语谓词性成分名词化的原因及规律,中国语文,第1期朱德熙 1983 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方言,第3期 1988 关于先秦汉语里名词的动词性问题,中国语文,第2期 1990 关于先秦汉语名词和动词区分的一则札记,汉语论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曹先擢 1992 汉字的自动义和使动义,纪念王力先生九十诞辰文集,山东教育出版社陈 涛 1998 上古汉语某些名词活用为动词质疑,郭锡良主编古汉语语法论集,语文出版社李佐丰 1983 先秦汉语的自动词及其使动用法,语言学论丛,第10辑 1994 先秦的不及物动词和及物动词,中国语文,第4期 1996 古代汉语教学中的使动与活用,中国语文,第2期刘 婉 1996 使动意动用法辨析,古汉语研究,第1期史震己 1998 词类活用和名词“意动用法”, 郭锡良主编古汉语语法论集,语文出版社徐通锵 1998 自动和使动,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2004 编码的理据性和汉语语义语法形态的历史演变附论语言结构异同的比较研究与语言理论建设,语言学论丛,第30辑张 猛 2001 论先秦汉语中“门”的谓词用法,中国语文,第6期张家文 1999 古汉语名词活用说的再认识,古汉语研究,第3期张联荣 1998 关于词类活用的两个问题,郭锡良主编古汉语语法论集,语文出版社大西克也1998 并列连词“及”“与”在出土文献中的分布及上古汉语方言语法,郭锡良主编古汉语语法论集,语文出版社大西克也2004 施受同辞刍议史记中的“中性动词”和“作格动词”,载于意义与形式古代汉语语法论文集,Lincom Europe洪 波1998 论汉语实词虚化的机制,郭锡良主编古汉语语法论集,语文出版社江蓝生 1992 助词“似的”的语法意义及其来源,中国语文,第6期 1999 从语言渗透看汉语比拟式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1999 汉语使役与被动兼用探源,见近代汉语探源,商务印书馆蒋绍愚 1999 临摹原则与抽象原则在汉语语法史中的体现,古汉语研究,第4期 2000 内动、外动和使动,语言学论丛,第23辑 2001 使动、意动和为动,语苑集锦许威汉先生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梅祖麟 1986 关于近代汉语指代词,中国语文,第6期 1987 唐、五代“这、那”不单用作主语,中国语文,第3期 1988 北方方言中第一人称代词复数包括式和排除式对立的来源,语言学论丛,第15辑1998 汉语语法史中几个反复出现的演变方式,郭锡良主编古汉语语法论集,语文出版社 1999 先秦两汉的一种完成貌句式,中国语文,第3期沈家煊 2004 语法研究的目标预测还是解释,中国语文,第6期吴福祥 2005 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检讨与反思,汉语史学报,第5辑 2005 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目标,古汉语研究,第2期李廷安 1994 近十年对词类活用的研究,聊城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张伯江 1994 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中国语文,第5期李思明 1985 水浒全传红楼梦中人称代词复数表示法,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 1986 水浒全传中的指示代词,语文研究,第1期 1986 水浒全传中的疑问代词,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张惠英 1995 金瓶梅中的人称代词,语言学论丛,第18辑唐作藩 1980 第三人称代词“他”的起源时代,语言学论丛,第6辑曹小云 1996 西游记中人称代词前缀“是”,古汉语研究,第4期陈治文 1988 元代有指物名词加“每”的说法,中国语文,第1期董绍克 1998 试证元曲的儿化音,中国语文,第3期董为光 2002 称谓表达与词缀“老”的虚化,语言研究,第1期冯春田 1995 试说祖堂集景德灯传录“作么生”“怎么生”之类词语,俗語言研究(2) 1997 汉语复数词尾“们”来源试说,俗語言研究(4)冯玉涛 1997 “阿堵”的意义及流变兼论“阿”“阿谁”的意义,宁夏大学学报,第4期江蓝生 1995 说“麽”与“们”同源,中国语文,第3期黎新第 2001 也说“们门们”的反复变化,重庆师院学报,第1期李艳惠、石毓智 2000 汉语量词系统的建立与复数标记“们”的发展,当代语言学,第1期梁晓红 1998 禅宗典籍中“子”的用法,古汉语研究,第2期刘 慧 2001 唐五代时期的词尾“头”,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第2期刘瑞明 1988 “家”是古汉语历史悠久的词尾,天津师大学报,第3期秦炯灵 1984 “兀那”的“兀”并非词头,中国语文,第3期石 锓 1996 近代汉语词尾“生”的功能,古汉语研究,第2期孙锡信 1990 元代指物名词后加“们(每)”的由来,中国语文,第4期萧黎明 1997 从郭璞注看名词“子”尾的产生,中国语文,第4期王云路 1998 谈谈词缀在古汉语构词法中的地位,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辑杨荣祥 2002 副词词尾源流考察,语言研究,第3期杨天戈 1991 名词词缀“阿”探源,中国语文,第3期张耿光 1984 汉语名词附缀成分形成发展中的几个问题,宁夏教育学院学刊,第3期张惠英 1993 “兀底、兀那”考,方言,第2期 1995 复数人称代词词尾“家、们、俚”,中国语言学报,第5期朱茂汉 1983 名词前缀“阿”和“老”的形成和发展,安徽师大学报,第4期冯春田 1984 从王充论衡看有关系词“是”的问题,两汉汉语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冯胜利 2003 古汉语判断句中的系词,汪维辉译,古汉语研究,第1期郭锡良 1990 关于系词“是”产生时代和来源争论的几点认识,王力先生纪念论文集,商务印书馆洪 诚 1957 论南北朝以前汉语中的系词,语言研究,第2期洪成玉 1980 判断词“是”的来源,河北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洪心衡 1964 孟子里的“是”字句研究,中国语文,第4期黄 斌 2001 元明口语中的“判断句(的)便是”结构,古汉语研究,第1期梁冬青 2002 出土文献“是是”句新解,中国语文,第2期刘世儒 1957 略论魏晋南北朝系动词“是”的用法,中国语文,第2期石 峰 2000 睡虎地秦墓竹简的系词“是”,古汉语研究,第3期石毓智 2005 论判断、焦点、强调与对比之关系“是”的语法功能和使用条件,語言研究,第4期石毓智、徐杰 2001 汉语史上疑问形式的类型学转型及其机制焦点标记“是”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国语文,第5期唐钰明 1991 上古判断句的变换考察,中国语文,第5期 1992 中古“是”字判断句述要,中国语文,第5期 1993 上古判断句辨析,古汉语研究,第4期汪维辉 1998 系词“是”发展成熟的时代,中国语文,第2期王 力 1937 中国文法中的系词,清华学报,12卷1期;又见王力语言学论文集,商务,2003.肖娅曼 2005 上古“是”判断句与“此”判断句之比较,古汉语研究,第3期宋金兰 1999 古汉语判断句词序的历史演变,语文研究,第4期贝罗贝 1989 早期把字句的几个问题,语文研究,第2期陈初生 1983 早期处置式略论,中国语文,第3期蒋绍愚 1997 把字句略论兼谈功能扩展,中国语文,第4期 1999 元曲选中的把字句,语言研究,第1期魏培泉 1997 论古代汉语中几种处置式在发展中的分与合,中国境内语言暨语言学,第4辑吴福祥 1997 唐宋处置式及其来源,东亚语言学报,第2期向 熹 1958 水浒中的“把”字句、“将”字句和“被”字句,语言学论,第2辑祝敏彻 1957 论初期处置式,语言学论丛,第1辑朱冠明 2004 中古译经处置式补例,中国语文,第4期曹广顺、遇笑容2000 中古译经中的处置式,中国语文,第6期刘子瑜 2002 再谈唐宋处置式的来源,汉语史论文集(宋绍年编),武汉出版社梅祖麟 1990 唐宋处置式的来源,中国语文,第3期曹小云 1999 论衡被动句式研究,古汉语研究,第2期崔宰荣 2001 唐宋时期的特殊“被”字句,语文研究,第4期董志翘 1989 中世汉语被动句的发展和衍变,河南大学学报,第1期郭锡良 1997 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中国语文,第2期;又见汉语史论集赫 琳 2001 先秦“被动式”、“见动”式再认识,古汉语研究,第3期洪 诚 1958 论古汉语的被动式,南京大学学报,第1期江蓝生 1989 被动关系词“吃”的来源初探,中国语文,第5期蒋绍愚 2002 “给”字句、“教”字句表被动的来源兼谈语法化、类推和功能扩展李思明 1990 水浒中的积极被动句“蒙”字句,安庆师范学院,第1期刘瑞明 1994 从泛义动词讨论“见”字本不表示被动,河北大学学报,第5期桥本万太郎 1987 汉语被动式的历史区域发展,中国语文,第1期唐钰明 1987 汉魏六朝被动式略论,中国语文,第3期 1988唐至清的被动句,中国语文,第6期 1991 汉魏六朝佛经“被”字句的随机统计,中国语文,第4期吴金华 1983 试论“R为A所见V”,中国语文,第1期谢质彬 1989 被动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若干特殊句式,河北大学学报,第3期许绍早 1956 水浒中的被动句,东北人文科学学报,第3期许仰民 1990 论水浒全传的被动句,古汉语研究,第1期姚振武 1988 古汉语“见V”结构再研究,中国语文,第2期 1999 先秦汉语受事主语句系统,中国语文,第1期袁 宾 1987 近代汉语特殊被字句探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第6期 1989 祖堂集被动句研究,中国语文,第1期岳立静 1999 元明之间的“被”字句,古汉语研究,第4期张惠英 1989 说“给”和“乞”,中国语文,第5期周清海 1992 西周金文里的被动式和使动式,中国语文,第1期曹广顺 1988 试论汉语动态组词的形成过程,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辑曹广顺 1987 语气词“了”源流浅说,语文研究,第2期曹广顺 1986祖堂集中的“底(地)”“却(了)”“著”,中国语文,第3期曹广顺 1998 元典章刑部中的“讫”和“到”,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一辑曹广顺 1999佛本行集经中的“许”和“者”,中国语文,第6期曹广顺 1999 试论汉语动态助词的形成过程,东方语言学报(法国)蒋绍愚 2001 世说新语齐民要术洛阳伽蓝记贤愚经百喻经中的“已”“竟”“讫”“毕”,语言研究,第1期李讷、石毓智、1997 论汉语体标记诞生的机制,中国语文,第2期刘勋宁 1985 现代汉语句尾“了”的来源,方言,第2期梅祖麟 1981 现代汉语完成貌句式和词尾的来源,语言研究,创刊号 1988 汉语方言里虚词“著”字三种用法的来源,中国语言学报,第3期 1998 朱子语类和休宁话的完成态“著”字,语言学论丛,第26辑 1999 先秦两汉的一种完成貌句式,中国语文,第4期石 锓 1998 浅谈助词“了”语法化过程中的几个问题,汉语史研究集刊,第2辑孙朝奋 1997 再论助词“着”的用法及其来源,中国语文,第2期吴福祥 1998 重谈“动词了宾”格式的来源和完成体助词“了”的产生,中国语文,第6期赵金铭 1979 敦煌变文中所见的“了”和“着”,中国语文,第1期刘 坚(等)1995 论诱发汉语语法化的若干因素,中国语文,第3期 胡敕瑞 2005 动结式的早期形式及其判定标准,中国语文,第3期蒋绍愚 1995 内部构拟法在近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中国语文,第3期 1999 汉语动结式产生的时代,国学研究,第6辑梁银峰 2001 先秦汉语的新兼语式,中国语文,第4期刘承慧 1999 试论使成式的来源及其成因,国学研究,第6辑刘子瑜 2004 汉语动结式述补结构的历史发展,语言学论丛,第30辑梅祖麟 1991 从汉代“动、杀”、“动、死”来看动补结构的发展兼论中古时期起词的施受关系的中立化,语言学论丛,第16辑沈家煊 2003 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施春宏 2004 动结式形成过程中配位方式的演变,中国语文,第6期宋绍年 1994 汉语结果补语式的起源再探讨,古汉语研究,第2期魏培泉 2000 说中古汉语的使成结构,中研院史语所集刊,72/4吴福祥 1999 试论现代汉语述补式的来源,汉语现状与历史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徐 丹 2001 从动补结构的形成看语义对句法结构的影响,语文研究 第2期 2005 谈“破”汉语某些动词的类型学转变,中国语文,第4期周迟明 1958 汉语的使动性复合动词,文史哲,第4期祝敏彻 1958 先秦两汉时期的动词补语,语言学论丛,第2辑 1963 使成式的起源和发展,兰州大学学报,第2期 2003 再谈使成式(动结式)的产生时代,古汉语研究,第2期制 定:语言教研室汉语史(课程组)执 笔 人:陈祝琴审 定 人:李明制定时间:20080807 汉字学教学大纲Study of Chinese Philology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学时:27学时课程学分:1.5学分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的拓展课程。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较全面、系统、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汉字,正确地分析和使用汉字,从而提高阅读古籍的能力,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对汉字的分析和应用能力。同时,使学生受到汉字文化的陶冶,培养民族文化自豪感。二、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 文字概说(了解)第一节 汉字的新生第二节 关于文字概念的解说第二章 汉字的特点(理解)第一节 汉字的形体及结构的特点第二节 汉字记录语言的特点第三节 汉字对语言和社会的其他功能第三章 汉字的起源(了解)第一节 汉字的起源第二节 汉字产生的时代第四章 汉字的演变(了解)第一节 汉字的发展第二节 汉字的变化第五章 汉字结构分析(理解)第一节 汉字结构界说第二节 汉字的构件第三节 整字的结构第六章 汉字的构字方法(掌握)第一节 造字方法概说第二节 据义构字第三节 据音构字与假借第四节 音义合成构字第五节 转注第七章 文字异形现象分析(掌握)第一节 古今字第二节 通假字第三节 异体字及其类型第四节 繁简字第八章 汉字基本字素分析(理解、掌握)三、学时分配章节教学内容课程时数分配讲授学时实验学时第一章文字概说1第二章汉字的特点3第三章汉字的起源2第四章汉字的演变4第五章汉字结构分析4第六章汉字的构字方法7第七章文字异形现象分析3第八章汉字基本字素分析3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本课程基本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的教法。讲授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本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用此方法,教师可以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文字学的一般基础知识。在用讲授法教学的同时,并辅之以讨论式、提问式的教法,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参与机会。在学生了解掌握一定基础知识后,还可确定基本议题,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相关文献材料,研究相关问题,形成观点,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教”“学”互动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说课课件搭配中的学问
- 红酒原料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2025品牌代理授权合同
- 2025《合同法》主要内容解析
- 建筑装饰工程合同书细节说明
- 标准化合同评审管理工具
- 企业行政采购需求与计划申报模板
- 个人数字生活服务平台运营合作协议
- 影视版权交易免责合同书
- 商务合作协议之电子产品联合推广计划
- 市热电厂清洁生产审核报告
- GB/T 239.2-2023金属材料线材第2部分:双向扭转试验方法
- 四年级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案
- GB/T 3505-2009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廓法术语、定义及表面结构参数
- 《廉洁从业》企业文化培训课件
- 《教育魅力-青年教师成长钥匙》
- 《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国际组织课件
- 绪论(遗传学)课件
- 滴定管使用课件
- 单片机应用技术项目教程C语言版ppt课件(完整版)
- 公司金融课件(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