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思考题.doc_第1页
经济学思考题.doc_第2页
经济学思考题.doc_第3页
经济学思考题.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思考题:我们幸福吗?何为幸福?亚当斯密认为,经济发展应当以公民的幸福生活为目标;一个人一生只要身体健康,没有债务,问心无愧,已是无比幸福之人。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则提出一个关于幸福的公式是:幸福=效用/欲望。而关于欲望,中国有首不足歌有形象描述: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思娇娥美貌妻。娶的美妻生下子,又思无田少根基。门前买下田千顷,又思出门少马骑。厩里买回千匹马,又思无官被人欺。做个县官还嫌小,要到朝中挂紫衣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一日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来下棋。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坐下,阎王发牌鬼来催。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历史上关于幸福的观点有哪些?你怎么看?答:何为幸福:没钱绝对不幸福,但有钱并不一定幸福。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在人的幸福中由金钱带来的幸福仅仅占20%,甚至更少。对低收入者,金钱与幸福的关系更为密切;但对高收入者,金钱与幸福的关系就要淡得多。其实人的幸福并不是效用或收入的一元函数,而是一个多元函数。决定幸福的不仅仅有金钱,还有其他因素。比如,美满的家庭生活、带来乐趣的工作,受到别人和社会的尊重等等。如果人的效用是既定的,那么,欲望越大,人越不幸福。如果欲望无限大,有多大的效用也不幸福。幸福是人的一种感觉,一个人幸福还是不幸福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感觉。历史上关于幸福的观点:幸福存在于生活之中,而生活存在于劳动之中。列夫托尔斯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列夫托尔斯泰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穆尼尔纳素夫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难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徐特立我认为:快乐的心情.健康的身体.惬意的生活就是幸福。幸福不是等来的,要靠争取,幸福莫过于心理上的满足,比如;一场愉悦的朋友聚会,看一场如意的电影,和心仪的人开心的在一起.二、 案例分析题1.聪明地工作从前有个奇异的小村庄,村里除了雨水没有任何水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村里的人决定对外签订一份送水合同,以便每天都能有人把水送到村子里。有两个人愿意接受这份工作,于是村里的长者把这份合同同时给了这两个人。 得到合同的两个人中有一个叫艾德,他立刻行动了起来。每日奔波于1里外的湖泊和村庄之间,用他的两只桶从湖中打水并运回村庄,并把打来的水倒在由村民们修建的一个结实的大蓄水池中。每天早晨他必须起得比其他村民早,以便当村民需要用水时,蓄水池中已有足够的水供他们使用。由于起早贪黑地工作,艾德很快就开始挣钱了。尽管这是一项相当艰苦的工作,但是艾德很高兴,因为他能不断地挣钱,并且他对能够拥有两份专营合同中的一份而感到满意。 另外一个获得合同的人叫比尔。令人奇怪的是自从签订合同后比尔就消失了,几个月来,人们一直没有看见过比尔。这点令艾德兴奋不已,由于没人与他竞争,他挣到了所有的水钱。 比尔干什么去了?他做了一份详细的商业计划书,并凭借这份计划书找到了4位投资者,和比尔一起开了一家公司。六个月后,比尔带着一个施工队和一笔投资回到了村庄。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比尔的施工队修建了一条从村庄通往湖泊的大容量的不锈钢管道。 这个村庄需要水,其他有类似环境的村庄一定也需要水。于是他重新制定了他的商业计划,开始向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村庄推销他的快速、大容量、低成本并且卫生的送水系统,每送出一桶水他只赚1便士,但是每天他能送几十万桶水。无论他是否工作,几十万的人都要消费这几十万桶的水,而所有的这些钱便都流入了比尔的银行账户中。显然,比尔不但开发了使水流向村庄的管道,而且还开发了一个使钱流向自己钱包的管道。 从此以后,比尔幸福地生活着。而艾德在他的余生里仍拼命地工作,最终还是陷入了“永久”的财务问题中。 多年来,比尔和艾德的故事一直指引着人们。每当人们要做出生活决策时,这个故事都能给人以帮助,所以我们应时常问自己:“我究竟是在修管道还是在运水?”“我是在拼命地工作还是在聪明地工作?”请问,在案例中你看到什么?请用经济学原理来分析。答:同样是送水销售,一个是一担接着一担地挑,长年累月,不辞辛苦,而比尔则是建送水系统,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吃水之困,而且还使每桶水的价格大幅降低,使用起来比过去方便。“聪明工作”的故事给企业新产品开发的启示是“后来者居上”,在开发新产品时,不要去追求什么天下第一,领先潮流,而应采用“慢半拍”的方式,紧跟别人的新产品,研究其不足,研究消费新需求,从而开发出市场需求更大的适销对路的产品。 2. “1根针和4 800根针”斯密的国富论形成于18世纪下半期英国工业革命即将开始的时期,他从事教学的大学所在地格拉斯哥又是当时苏格兰的工业中心,制铁工业和纺织工业都很发达,这使斯密有可能实地观察工业区的经济,为他进行写作提供依据。他考察了一个最平凡的生产大头针的工场。当时制针的过程,从绞铁条到拔细抛光,再磨细针头,装针后边的那个小球,然后包装到一个纸盒里,共18个环节。在分工不完善的工场里,至少有一个工人师傅要干两个以上的环节。通常每天最多生产不会超过20根针,有可能每人每天仅仅生产出1根针。但是,有一个典型的手工工场,它有18位师傅,都没受过多少教育,但他们组成一个有效的团队,分工做18样工作,每人只做一件事:第一个工匠拉出铁丝,第二个工匠把它弄直,第三个工匠把它剪断,第四个把它磨尖,第五个把另一头磨平这样下来,每个工人平均每天能生产4 800根针。这意味着劳动生产率提高了至少240倍,如果不是4 800倍的话,也就是说,分工和专业化使劳动生产率成百上千倍地提高。这个案例说明什么?对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有什么启发?答:这个案例说明他们善用了分工机制,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业学习一种特殊技术,那么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可能制造二十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两枚也制造不出来,这就是分工的高效作业诀窍。分工促进劳动生产力的窍门就是因为劳动者的技巧专业而日进,再就是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会浪费掉很多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解决他们工序转换时间浪费的问题,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只有在分工的基础上才能完成。有人说过:“一个中国人是龙,一群中国人是虫。”我不认同此观点,这是形容中国人到外国之后的表现,一个中国人出去艰苦创业,取得成绩,是一条龙。可是一群中国人在一起,就会互相排挤,自相残杀门就是一群虫了。真值得我们中国人好好思考一下了。所以大家要有大局意识和协作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协同合作,让全体成员有凝聚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共同完成任务目标,而明确的分工,就是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则产生了真正地内心动力,这样才会使一群虫变成一群强大的龙。三、 判断说明题:假定有两个老人都有购房行为,其中一个老人说,我攒了一辈子钱,昨天总算买了一套房,住了一夜就来到了天堂;另一位老人说,我也很辛苦,住了一辈子的房,直到昨天才还清买房的贷款,今天就来到了天堂。如果真有这样两位老人,你认为哪位老人聪明些?为什么?答: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关于老百姓储蓄、投资和通货膨胀的关系。 首先,我们看储蓄和投资的关系。每个居民都有收入,没有任何人会吧所有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费或投资。但是到底是投资好还是储蓄好呢?这要分很多情况,首先,投资的增加会使得国民收入有倍乘的增加,反过来拉动很多企业进行生产,增加了居民就业,使经济得到很大提高,内需旺盛,收入又会增加,这是一个好事情,所有,就我个人来看我鼓励人们去消费而不应该把钱存得过多。文中的第一个老人是储蓄,而第二个老人是投资,我认为投资比储蓄好。 另一个方面就是通货膨胀,我们想象,在过去一角钱可以换一个冰棍,而如今呢?也就是说现在的钱已经在货币量的增加的过程中贬值了。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原因很简单,就是说,如果一个公务员在过去能挣到600一个月而如今5000一个月,看似是增加了,但是购买力是不是增加了呢?显然不是,因为现在的物价已经比以前提升了好几倍,所以,钱会贬值,这是一种货币幻觉,存着还不如当即消费了呢。所以,当第一个老人用以前低收入的储蓄购买现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