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专项训练.doc_第1页
文言文专项训练.doc_第2页
文言文专项训练.doc_第3页
文言文专项训练.doc_第4页
文言文专项训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标文言文16篇专项训练:一、 解释下列加点字,翻译下列划线句,给划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音节并翻译(每句至多划两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n),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x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文学常识:论语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 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孔子,名丘,字仲尼, 时期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理解默写:论语十则中表现真正有修养的君子应具备的风格语句是: , ?论语十则中表明孔子欲与友人相见时心情的句子是: , ?论语十则中孔子认为作为教师应具备 的能力。在生活中,要表示善于随时向有长处的人学习的意思时,常引用孔子的话: ,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要虚心向发达国家学习,但发达国家有长处,也有短处,那么我们所持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 (用论语十则中的句子回答)论语十则中使你终身受益的警句是 , 。论语十则中“ , ”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弟子归中有句经文:“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论语十则中也有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 , 。课内阅读曾子曰:“吾日三省(x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一则从哪三个方面反省检查自己?注意其中前两句与第三句之间的内在联系。曾子所说的“道”是什么意思?孔子认为“温故而知新”的人可以做老师,你同意他的见解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的看法?联系你自己的学习实际,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谈谈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二.桃花源记 陶渊明(东晋)解释下列加点字,翻译下列划线句,给划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音节(每句至多划两处):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文学常识:本文作者 ,又名潜,字元亮,是 (朝代)文学家,著名诗人。我们还学过他的 一诗。理解默写:1.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桃花林美景是“ , , , 。”2.桃花源记中交代源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的句子是: 。3.桃花源记一文中,表明桃源里老人和孩子幸福愉快生活的语句是: , 。4.桃花源记中与“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5.陶渊明笔下桃花林之奇,奇在: , 。6.桃花源记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 , 。7. 残酷的地震摧毁了汶川的家园,但我们坚信,像陶渊明笔下所描写的“土地平旷,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鸡犬相闻”的美好家园必将重现于美丽的天府之国。8.桃花源记展现桃花源人美好生活情景的句子是: , , , , 。9.桃花源记中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 。10.桃花源记中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 , 。11.陆游的游山西村中“ , 。”两句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12.苏轼在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句子,在桃花源记中,与之类似的句子是: , , 。13.请用桃花源记中的一个成语补充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使之完整成句:在这儿,在这 的仙境中,有了人世喧嚣的声音。 这部传记小说,虽然摆在书架上,却根本 。课内阅读理解:1.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2.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3.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4.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5.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6.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7.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请结合选文作答。8.根本文章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_”,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_”。离开桃花源时,他“ ”,但再来寻找时还是“_”。9.从第二段第三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 ; ;_;_三.陋室铭 刘禹锡(唐) (2006年中考河南题).解释下列加点字,翻译下列划线句,给划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音节并翻译(每句至多划两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文学常识: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用韵。本文作者_,是_代诗人、哲学家。理解默写: 陋室铭中以比喻起兴的句子:_,_。_,_。陋室铭中最能说明陋室不陋的一句话是:_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雅致的句子是:_,_。陋室铭点明主旨的语句:_,_。陋室铭中表现作者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欣喜的句子是:_,_。本文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_,_。四.爱莲说 周敦颐(北宋).解释下列加点字,翻译下列划线句,给划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音节并翻译(每句至多划两处):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m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y)!菊之爱,陶后鲜(xi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文学常识:作者_,字茂叔,_哲学家。“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_,可_,都是为了阐明一种道理。理解默写:中国人都喜欢用爱莲说中的“_,_”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铭。为人处世要洁身自好、不媚世俗,应像“莲”那样“_,_”。我们诵读诗文,是在与先贤对话,与智者交流。周敦颐的“_,濯清涟而不妖”,告诉我们要坚守高尚的节操;曾子的“士不可以不弘毅,_。”告诉我们要有远大的抱负;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_”,告诉我们要有充分的自信;而毛泽东的一句“俱往矣,_,_”,则给我们道出了万丈豪情!为人处事要洁身自好,高雅庄重,应像爱莲说中的“莲”那样“_,_。”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意相反的句子是:“_,_。”爱莲说中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_,_。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_,_。请从爱莲说找出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并把它完整地抄下来:_,_。课内阅读:阅读本文,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哪些语句?为什么?根据上文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文中的莲花比喻什么样的人?写菊花和牡丹有什么作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作为文章的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香远益清”“不可亵玩”等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文中写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作者独爱莲各有什么意义?这篇文章有什么现实意义?古人往往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的理想情怀。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_表达_,韩愈在马说中借_表达_;周敦颐借“莲”表达_。五.三峡 郦道元 (北魏)解释下列加点字,翻译下列划线句,给划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音节并翻译(每句至多划两处):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文学常识:郦道元, 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著有 一书,此书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理解性默写: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 , , 。写山高峻的句子: , 。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 。 写水势凶险的句子: , 。写水流湍急(水流急速)的句子: , 。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 , 。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 , ,_, , 。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引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 。三峡中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风高霜洁,水落而石出”与三峡中所写的景物“_,_。”学过的古文中,你认为集写山水树于一体而又最壮观的句子是:_,_,_。课内阅读理解: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突出了这些季节的什么特点?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_,_合写春冬的目的在于:_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_欣赏: (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回答以下问题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开放性试题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古诗文中描写三峡的名句还有哪些?六.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北宋)1.解释下列加点字,翻译下列划线句,给划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音节并翻译(每句至多划两处):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h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文学常识:文章作者_,是_(朝代)杰出的文学家。他与其父苏洵,苏辙并称“三苏”,同属“_八大家”之列。我们还学过他的诗词_等。理解默写:苏轼在文中暗写寺中月色的句子是:_,_,盖竹柏影也。文中,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的语句是:_,_,_。文中点明事件起因的句子是:_,_。文中表明张怀民与作者具有同样的愁思的句子是:_。文中最能表现文章主旨的语句是:_?_?_。或_。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语句是:_。苏轼是写“月”的高手,他有很多描写“月”句子。有的句子尽管是疑问,却不需要回答,如_(用文中的原名回答);有的发出疑问,需要回答,如:_?_(用水调歌头中的语句答)文章中表现作者欢欣之情溢于言表的句子是:_作者感叹知音稀少的憾意的句子是:_文章中显示与好友“心有灵犀”喜悦之情的句子是:_课内阅读与理解:文中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绘“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比较阅读:A甲文记承天寺夜游与乙文柳宗元小石潭记比较阅读:甲文在不明写月光,但体现月光意境的高度传神的句子是:_,_,_。文中描写在月光下从容漫步的句子是:_乙文在写潭中鱼时,既有动,又有静的句子是:_,_,_。文中描写潭中景致来写人凄苦孤寂的心境的句子是:_,_,_,_。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写出水的_、_特点,运用了_的描写方法。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甲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文: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B甲文记承天寺夜游与乙文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比较阅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处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试简要赏析其妙处。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时所作,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有所不同,试作分析。C甲文记承天寺夜游与乙文袁宏道的西湖游记二则第二则 比较阅读:这两文都写了“月景”,描写月景的句子分别是什么?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七.马说 韩愈(唐)1.解释下列加点字,翻译下列划线句,给划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音节并翻译(每句至多划两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中的_,马说是其中的第四篇,作者_是_(朝代)文学家,属“_八大家”之列理解默写:文中强调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_,_。文中描绘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命运的语句是:_,_。 优秀的人才常常需要识才的慧眼去发现,韩愈发出人才常有而发现人才的人不常有的感叹的是:_,_。在生活中,有才能的人比比皆是,但是能慧眼识人才的人并不多。可见,世上不同缺乏人才,而是缺乏能发现人才、识别人才的人。这正如韩愈在马说中所说的:“_,_。”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怀才不遇的人感叹道:_,_。才华横溢的他,偏偏遇见了那个黑暗的时代,没有人赏识他,更没有人重用他,最后只能是_,_ (用韩愈马说中的文句填写) 。有一首诗中有这样的句子“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马说中与这两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写一段话,表现一个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不少于50个字)马说中提示千里马被埋没原因的句子是:_马说一文中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课内阅读与理解: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短文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从文中看来,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安求其能千里也?”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八.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明) (09年中考副卷)1.解释下列加点字,翻译下列划线句,给划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音节并翻译(每句至多划两处):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补充省略的两段: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譔zhun长书以为贽(zh【字义】:1.古代初次拜见尊长所送的礼物),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文学常识:本文作者_,字景濂,是了_(朝代)文学家。“序”是古代一种文体,它有“序”和“赠序”之分,本文是一篇_。理解默写:天气十分寒冷,宋濂仍然坚持学习的句子是:_,_,_,_。文中表现宋濂讲诚信的句子是:_,_,_。文中表现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原因的句子是:_,_。文中表现德业有成的关键在于个人的勤奋努力的句子是:_,_,_,_,_!宋濂尝趋百里外求学的原因是:_,_。宋濂求师要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可以说是:_,_(用补充文段中的话来回答)。文中最能表现作者幼时抄书之苦的句子是:_,_,_,_。文中写作者幼时信守诺言的语句是:_,_,_。文中对所求之师进行正面描写的语句是:_,_。文中说明作者不辞艰辛,求师勤学的原因的语句是:_;_,_;_。文中描写同舍生的语句是:_,_,_,_,_,_。文中总括上文,直言道出自己求学艰苦的一句话是:_。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同学们很多都追求时尚,追求名牌,我们应有宋濂的“_,_。”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角色也在发生改变,不像宋濂时代的老师“_,_。”课内阅读与理解:第一段叙述了作者勤苦求学的哪两件事?阅读文中“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联系实际,谈谈你所得到的启示。本文的“德隆望尊”的意思是:_,它与现代成语“_”的含义基本一致。古人读书像本文作者一样勤奋刻苦的人或事不胜枚举。请写出两个能表现艰难求学或勤学苦练的精神的成语典故。请写出两则关于苦读、勤学的名言警句(课内外不限)。文中写“同舍生”的目的是什么?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B描写富农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贵,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选段依次从_、住、食_四方面写出了求学的_情形,但这些之所以未动摇他的求学意志,那是因为“_”(用文中原话回答)。文中说:“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求学精神和态度?九. 小石潭记 柳宗元(唐) 11年河南中考题解释下列加点字,翻译下列划线句,给划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音节并翻译(每句至多划两处):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文学常识:文章的作者_是_(朝代)文学家、哲学家,_八大家之一。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解州镇)人,世称_。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理解默写: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和小石潭记中的_,_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趣和水的清澈。文中写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的句子是:_,_,_。文中,作者坐在小石潭边突出的感受是:_,_,_,_。文中突出“卷石底以出”的四个短句是:_,_,_,_。文中点明小石潭方位的句子是:_文中写小石潭位置之隐蔽的语句的有“_,_”和“_,_”等。柳宗元发现小石潭是先闻其声的,那种水声“_”优美动听,使他很高兴,从而欣然前往。文中描写小石潭岸上优美景色的句子是:_,_,_。文中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是:_。文中描写游鱼动态,勾勒出一幅鱼乐图的句子是:_,_。文中描写这个小石潭源头的神秘莫测,“_,_”其实也寄寓了作者当时被贬的处境。写小石潭源流的溪身和岸势时,文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子是:_和_文中写作者凄凉感受的语句是:_,_。十、岳阳楼记 范仲淹 (北宋) 10年河南中考 这篇文章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作者贬到邓州时。全文通过描写洞庭湖壮美之景色引发感慨,继而托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和抱负,文章层层展开,匠心独运,表现出作者难能可贵的精神境界。文章骈散兼行,铿锵朗炼,精彩纷呈,是难得的名篇。【正文】1.解释下列加点字,翻译下列划线句,给划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音节并翻译(每句至多划两处):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余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吼,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荣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文学常识:本文作者是_代文学家,政治家_。著有_。本文中的“_,_。”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理解默写:古今中外,凡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他们在成功与挫折面前始终保持着“_,_”的心态。范仲淹在文中表达了“_,_”的政治情怀,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把它作为座右铭,心系苍生,立志为民造福。文中“_,_”两句体现了范仲淹为官几十年所坚持的政治信念,表现了他以天下为已任的崇高境界。文中描写夜晚洞庭湖波光月影的语句是:_,_。在我国历代文人中,许多人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的“_,_。”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就是这种高尚情操的具体体现。文中的“_,_。”表现了“古仁人”在不同处境中都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范仲淹心系天下,笔画江山。岳阳楼记里,洞庭湖波汹涌澎湃,“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_。”渔家傲中,边塞落日雄奇壮美,“_,_。”成功与失败,欢乐和痛苦,是人生的常态。面对生活,我们应拥有“_,_”的胸襟气度。范仲淹在文中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_,_。人生路上,我们不要因一时的成功而洋洋得意,也不要因为一时的挫折而垂头丧气,只有保持一种“_,_”的良好心态,才能勇攀高峰,实现生命的价值。十一.醉翁亭记 欧阳修(北宋) 09年河南中考1.解释下列加点字,翻译下列划线句,给划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音节并翻译(每句至多划两处):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中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文学常识:本文作者欧阳修是_代的文学家,“_八大家”之一,字_,号_,又号_。理解默写:有的家长寒暑假让孩子出去打工,正如醉翁亭记中所谓“_,_”目的大多不是让他们“挣钱”,而是要他们去体验和感悟生活。醉翁亭记中所表现作者意在彼不在此的语句是:_,_。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_,_。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林之奇,奇在“_,_。”刘禹锡的“陋室”环境之雅“_,_。” 欧阳修所描写的山间朝暮景色多变,变在“_,_。”醉翁亭记中描写秋冬景色的句子是:_,_。苏轼说“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物了然于心者。” 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以神来之笔捕捉到四时之景的诗情画意,其中描写春夏之景的两个句子是:_,_。欧阳修的醉翁亭记“_,_。”为全文写景抒情奠定了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文中描写四季景色的句子是:_,_,_,_。醉翁亭记一文中描写花草芬芳的语句是:_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清晨之景的语句是:_醉翁亭记中表现饮酒旨趣并不在酒的是:_,_。欧阳修在最初写醉翁亭记的时候,写到了滁州四面的景色,最后修改的时候,只用了五个字一言以蔽之,总领了滁州的山水自然环境的特点:_醉翁亭记中表现作者将游览之乐融入到宴饮之中的语句的是:_,_。醉翁亭记中描写太守喝醉后的形象的句子是:“_,_”此句与上文中的“_,_。”醉翁亭记中抒发作者被美景所吸引的欢乐心情的语句是:_,_,_,_。醉翁亭记中写山间夕照下全景的句子是:_,_。_,_。十二、出师表 诸葛亮(三国) 2010年河南中考副卷1.解释下列加点字,翻译下列划线句,给划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音节并翻译(每句至多划两处):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xi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y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 罚臧zng否p ,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y、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ng 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zh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wn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u 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