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三招教会规范答题(讲稿).doc_第1页
古诗鉴赏三招教会规范答题(讲稿).doc_第2页
古诗鉴赏三招教会规范答题(讲稿).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鉴赏三招教会规范答题(讲稿)一、导入同学们,高考诗歌鉴赏复习到今天已经接近尾声了。之前,我们结合考纲认真讲析了诗歌的形象、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表达技巧以及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并且也结合相关内容作了一些的配套练习,但是,从两次月考,诗歌鉴赏题全班平均分都不到三分的情况来看,同学们对这一题型的掌握情况还是不尽如人意的。当然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同学们本身古诗词的积淀不够,对古诗词的表现手法不懂之外,我想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同学们在鉴赏诗歌时没能做到“两意”。那什么是“两意”呢?“两意”:一是指切中题意,二是指辞能达意。所谓“切中题意”,是指答题首先要吃透文本,我们只有先吃透文本,读懂诗歌,才能解答题目。所谓“辞能达意”,是指答题一定要注意流程,要做到分点论述、思路清楚、条理清晰。所以针对这种情况,今天老师要教你们三大招,同学们只要掌握好这三大招,就能在高考中比较顺利地拿下诗歌鉴赏这6分。那么,是哪三大招呢?简而言之,就是三读、三看、三答。其中三读、三看是为了答题时能够切中题意的一些阅读诗歌的方法;“三答”是为了解题时能够做到“辞能达意”的一种解答题目的方法。好,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具体来解释什么是三读、三看、三答。二、三读1、读诗题。古代诗歌中,有的题目就是主旨,比如我们刚做过的一首诗谢亭送别,“送别”二字就点名了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的是诗人对离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有的题目则标明了所咏物象,比如我们做过的李商隐的流莺;还有的题目则寄寓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比如你们书本里面所举的陆游的秋旱方甚,七月二十八夜忽雨,喜而有作,通过题目,我们明白了诗人写作的背景(秋旱忽雨),还知道了诗人所表达的心情(喜)。所以从题目中,我们可以获取一些有用信息,帮助我们读懂诗歌。2、读作者。“知人论世”是古诗阅读解题的一把钥匙。其实所有的诗歌都是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诗人的审美情趣、人格理想、时代影响等往往体现在其诗歌创作中。如杜甫的忧国忧民,李白的飘逸豪迈,李煜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人生剧变,南宋诗人的山河破碎之感,等等。联系作者的身世境遇、思想品格,就能更准确地理解诗歌主旨,进而准确答题。比如,王维的诗歌,在语言方面,清新自然,诗中有画;在内容方面,主要写山水隐逸生活,特别是清静优美的自然景物。如果考试的时候,选用的是一首王维的诗歌,我们就可以朝这些方面去思考。3、读注释。粗心的同学常常会忽视文本后面的注释。其实,不起眼的注释里时常包含答题内容,有时甚至隐含着命题的旨意和答题方向。比如,板块二练习的那首流莺,注解里说:流莺是一种不知所往、飞落无依的黄莺鸟;李商隐是一位颇具才华,但倍受冷遇排斥、终身潦倒的诗人;凤城是指长安。那么,结合了这些注解,我们再读诗歌就明白了,这首诗李商隐是托物言志,借流莺自比,抒发自己漂泊无依的境遇,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感慨,不为人赏识的苦闷之情。所以,做题时,诗歌的注解我们一定不能轻易放过,要认真阅读,好好利用。三、三看1、看题干题干就是题目里的问题。多数题干是直截了当地提出具体的问题,但有时也会在提问之前有所提示。这些提示既是对诗歌的注释,也是对答题的导向。比如,你们书本72页里的那首早梅。以前我们做练字型的题目时,鉴赏过这首诗的“一”字,但这里它不考你诗歌的练字,而是问你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什么感情。那么,这首诗的尾联本身很含蓄,如果没有题干的提示:诗人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途,颇有抱负,但科举失利,时有怀才不遇之慨。又说尾联是语义双关,“望春台”既指京城,又有望春的含义,我们便很难把握这两句诗的感情。因此,我们在做题时,也不能忽视题干,要对题干加以利用。2、看意象“意”是诗人的情感;“象”指一些客观的人物、景物、事物。意象即寄托了诗人感情的物象。在经年累月的磨合之后,很多意象已经有了特定的内涵。如“菊花”常表坚强清高,杨柳寓离愁别绪,流水喻绵绵愁思所以平时注意掌握一定量的意象内涵,对我们鉴赏诗歌是很有帮助的。不过,要注意的是,一个意象在不同的诗词中也可以表示多种感情。如“白雪”这个意象,它有纯洁、美好的内涵,同时也有可能用来影射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因此我们赏析时一定要作具体分析,切不可生搬硬套。3、看关键词古诗词最讲究的是炼字。我们品味诗歌的语言就要抓住那些所炼之字,理解句子的含义,进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比如,书本72页里的那首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诗的前两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寒”字说明在诗人看来风吹梧桐叶,梧桐叶发出的声音是带有寒气的;“客”字点名了诗人的身份,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因此,抓住了这两个关键词,我们便可以理解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作客他乡的孤寂凄凉和思念故乡的感情。四、阅读方法举例过渡:好,以上就是我们针对“读懂诗歌,切中题意”支出的两大招,具体讲是六小招。(课件打出六小招)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这几种方法阅读以下一首诗。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你是从哪里得出这一结论的?村夜(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问题:这首诗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赏析。【解析指导】第一步,找出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霜草苍苍”、“虫切切”;“月明荞麦”、“花如雪”。第二步,仔细审视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想景语皆情语,以景传情。你看前者冷清、愁苦;后者明亮,美好。第三步,抓住能体现人物心态的词语,如“行人绝”“独出门”等,尤其从“独出门”可以发现诗人情感上有一个转变过程。表现在首句和尾句上,尤其是“霜草苍苍”和“花如雪”,两种景象截然不同。(分析时结合“阅读技巧指导”)【赏析】这首诗没有惊人之笔,也不用艳词丽句,只以白描手法画出一个常见的乡村之夜。信手拈来,娓娓道出,却清新恬淡,诗意很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绝迹,万籁无声,两句诗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这里虽是纯然写景,却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萧萧凄凉的景物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韵味。“独出门前望野田”一句,既是诗中的过渡,将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又是两联之间的转折,收束了对村夜萧疏暗淡气氛的描绘,展开了另外一幅使人耳目一新的画面: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月明荞麦花如雪”,多么动人的景色,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他暂时忘却了自己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这奇丽壮观的景象与前面两句的描写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诗人匠心独运地借自然景物的变换写出人物感情变化,写来是那么灵活自如,不着痕迹;而且写得朴实无华,浑然天成,读来亲切动人,余味无穷。无怪唐宋诗醇称赞它“一味真朴,不假妆点,自具苍老之致,七绝中之近古者”。五、三答好、读懂了诗歌,接下来我们就应该解答问题了。刚才我们说过答题一定要“辞能达意”、要注意流程,要做到分点论述、要思路清楚、要条理清晰。所以,我们要把握“三答”。 所谓“三答”,就是答题的三个步骤,即简要回答题干要求+结合诗句分析+总结回答要点(总分总)。题干要求联系全诗进行赏析的题目,更须要按此流程答题。例如我们刚刚读过的这首村夜,下面请同学们拿起纸笔根据问题按步骤书写答案。我请两位同学上台来写。明确:这首书写了诗人由孤寂到喜悦的情感变化过程。(简要回答题干要求)诗的前两句写苍苍霜草,切切虫吟,行人绝迹,万籁无声,景色凄凉,寂静,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