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句子的分类.doc_第1页
第六节 句子的分类.doc_第2页
第六节 句子的分类.doc_第3页
第六节 句子的分类.doc_第4页
第六节 句子的分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节 句子的分类一、句子分类概说句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划分。例如从句型(结构类型)的角度、从语气用途的角度、从修辞效果的角度等等都可以对句子进行分类。根据句子的语气分出来的类别叫句类,根据结构分出的叫句型。句类分类表:句类例句陈述句天气十分寒冷。疑问句你明天来吗?祈使句我们逛街去吧。感叹句星湖的风景多美呀!句型分类表:句型例句单句主谓句名词谓语句今天星期一。动词谓语句同学们认真做作业。形容词谓语句肇庆的端砚十分精美。主谓谓语句河边绿草茵茵。非主谓句名词性非主谓句大象! 大年初一的早晨。动词性非主谓句下雨了!是。形容词性非主谓句好!高!实在是高!叹词句哈哈!嗬!拟声词句呼!呼!复句从略,看复句一节二、句类人的语言交际总是有一定的语用目的的,这种语用目的就是句子的用途,例如陈述一件事、提出一个问题、表达请求或发出命令、抒发一种情感等等,句子的这种语用目的和用途是由句子的语气来反映的。语气又是通过语调或语气词等手段表现出来的。句类就是根据句子的语气对句子所作的分类。句类不同于句型,语气是决定句类的因素,跟语气无关的因素都是非句类因素,像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句法成分的配置方式和多寡、语义关系的样式和语义成分的多少等都不影响句类的划分。从语气角度看,一般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类,分别表示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一)陈述句叙述或说明事实的具有陈述语调的句子叫陈述句。它有时可带语气词“了、的、呢、罢了、嘛、啊”等。陈述句是思维的最一般的表现形式,也是使用得最广泛的一种句子。例如:1)他们在上课。2)我哥哥已经结婚了。3)他明天不去上海。4)今天是星期六。5)这孩子很可爱。“双重否定”可以用来表示肯定的意思。陈述句常在一句话内用两个互相呼应(抵消)的否定词,如“不不”、“没有不”、“非不”等。我们明儿一早老地方不见不散。(见了才散)没有哪个不喜欢她。(每一个人都喜欢她)这事非这样做不行。(事情一定要这样做,口气坚决、确定)但要注意,双重否定的句子跟相应的单纯肯定的句子的意思并不完全一样。尤其是有些有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并不等于肯定,有些则等于肯定。比如:不能不去=必须去能去不可不去=应当去可以去不可能不去=一定会去可能去不应该不去=应该去(以上双重否定句口气更坚决、确定)不该不去=该去不肯不去=一定要去肯去(跟表示肯定的句子意思差不多)不会不去=会去(双重否定句比较委婉些)不敢不去=只好去敢去(双重否定句的口气略显无奈,带有“情势迫使”的意思)口语中还有“非得去”、“非要说”等说法跟“非不可”的意思相同,但形式上没有“双重否定”。这种说法就是从“非不可”变来的。你非得把课文给我背下来。在书面语言中常见“无不、无非、不无、未必不”等说法,形式上也没有“双重否定”。例如:观众们无不为主人公的坎坷遭遇叹息。搞错无非道歉就是了。老爸的话也不无道理。大家未必不知情。“无不、无非”都比相应的肯定的意思加重,“不无、未必不”则比相应的肯定的意思减轻些。(二)疑问句疑问句的作用是提出问题。疑问句主要是表示询问的,有疑而问的叫询问句,询问总是希望听话人或被问人作出回答,因而疑问句是希望听话人用言语反馈的句子,所以“问”总是和“答”相联系的。如:你姓什么?我姓吴。无疑而问的叫反问句。提问的手段,有语调、疑问词、语气副词、语气词或疑问格式,有时只用一种手段,有时兼用二三种。其中语调是不可或缺的。一般来说疑问句句末用升调的多,不过不同的疑问句句末语调不完全一样,用不用语气词,语调也会有所不同。书面语中,疑问句句末用问号标示。疑问句内部又可细分为四小类: 1.是非问句形式上跟有的陈述句、祈使句没有什么区别,只是要用疑问语调或兼用语气词“吗”“吧”等(不能用“呢”)。它一般是对整个命题的疑问。回答时可以只用“是”、“不是”或点头、摇头来回答。例如:他就是小张?你认识他吗?小李在家吗?是非问句形式既可以表示有疑而问,也可以表示半信半疑和无疑而问,你知道这件事吗?(有疑而问)是小李求你办的吧?(半信半疑,是测度疑问)从来如此,难道就一定对吗?(无疑而问)没有语气词的是非问句,句末用上升句调,问话者对事情有一定猜测;有语气词的是非问句,一般用降调,靠“吗”负载疑问信息;如上例。2.特指问句句中一定有疑问代词,以表示疑问。回答时不能只用“是”、“不是”或点头、摇头来回答,而要作出具体回答。句子往往用升调。例如:谁刚才给我打电话了呢?(特指问句)特指问句只有有疑而问和无疑而问,没有半信半疑的,如:你看,这事是谁做啊?(有疑而问)我们这里谁还配讲规矩?(无疑而问)特指问常用语气词“呢、啊”,但是不能用“吗”。3.选择问句问话人提出几种可供选择的情况,要听话人作出回答,其基本询问方式是“X还是Y”。例如:今天是星期三还是星期四?他想去北京还是上海,还是广州?-你想喝可乐,喝咖啡,还是喝红茶?她个儿高,还是矮,还是不高不矮?4.正反问句问话人只提出肯定与否定两项,要求听话人在肯定与否定之中作出回答。基本询问方式粗分三种:(1)V不V(去不去);(2)V不(去不),省去后一谓词,(3)先把一句话说出,再后加“是不是、行不行、好不好”一类问话形式,常用语气词“呢、啊”等。例如:你明天去不去北京呢?(1)一会儿看电影,杏儿去不?(2)下星期去广州不?你帮帮我,行不行?(3)疑问句末尾常常用疑问语气词“吗”、“吧”或“呢”,来增强疑问语气。句末疑问语气词在使用上有分工:在是非问句末尾,用“吗”或“吧”,不用“呢”; 在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反复问句末尾则用“呢”,不用“吗”或“吧”。例如:25)他们在上课吗 / 吧?26)这是谁告诉他的呢?27)他究竟去了福州,还是去了广州呢?28)他去没去学校呢?例(25)句末用“吗 / 吧”,属于是非问句;例(26)(28)句末用“呢”,分别为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和反复问句。注意,下面两个问句看上去很像是非问句(因为句中没有疑问成分),其实不属于是非问句:29)我的笔呢?30)你一个人病了呢?例(29)、(30)实际是特指问句的一种省略形式,可以补出疑问代词。请看:a.我的笔在哪儿呢? b.我的笔到哪儿去了呢?你一个人病了怎么办呢?有时句末用“呢”的也相当于正反问的省略形式。例如书本第114页的例A、B、C。就疑问程度来看,即使是“有疑而问”的疑问句本身也有疑问程度的差别,一般来说,特指问句因对所询问对象全然不知,所以疑问程度最高;其次是是非问句;再次是选择问句和正反问句。如果这样,就可以从疑问句的疑问程度角度构成一个降级疑问序列:特指问句是非问句选择问句/正反问句测度句反问句练习:指出下列疑问句的结构类型。1那本书你买了没有?2、明天会下雨吧?3、你的衣服呢?4、你到底去不去?5、你到底打算怎么办?6、我们是看电影,看话剧,还是看球赛?7、你们那儿还有谁要去么?8、你是谁都可以去么?(三)祈使句句子传递信息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类是使信息储存的句子,像陈述句、感叹句都是使信息储存的句子,使信息储存于听话人的大脑中;另一类是使信息反馈的句子,疑问句和祈使句就是使信息反馈的句子,要求听话人有所反应。疑问句要求听话人用言语反馈,祈使句要求听话人用行动来反馈。可见,要求对方做或不要做某事的句子叫祈使句。如:请坐!冬天别喝凉水!大家静一静!让他走吧。小王你来一下。祈使句可分为两大类:1、表示命令、禁止的。表示命令、禁止的祈使句都用降语调,但在语气词等的运用上略有不同。表示命令、禁止的祈使句一般带有强制性,口气强硬、坚决。相对来说,表示禁止的句子因为使用了否定词或助动词,口气没有命令句强硬。出去!站起来!出发!抓住他!(表示命令)不许大声说话!小孩子不能这样跟大人说话!别动!不要踏入草地!(表示禁止)2、表示请求、劝阻的。表示请求、劝阻的祈使句包括请求、敦促、商请、建议和劝阻等等。也用降语调,但往往比较平缓。表示请求时,多用肯定句,常常用上语气词“吧”或“啊”。表示劝阻时,多用否定句,常用“甭、不用、不要、别”等词语和语气词“了、啊”等。表示请求的祈使句语气比命令句、禁止句舒缓一些,常使用语气词“啊”、“吧”,常使用敬辞“请”或“您”、“诸位”、“各位”,有主语的句子也相对多一些。例如:请多多美言!各位请慢用啊!诸位请多包涵!请您过来一下。您老人家就不要来了吧! 表示劝说的祈使句语气更为缓和、委婉,一般用语气词“吧”,也多使用敬辞:“您”、“各位”、“诸位”等,有主语的句子多一些,还可以有否定词“别”、“不好”、“不要”、“不好”等。如:各位去休息一会儿吧!您老少说几句吧!你们不要再生气了!表示催促的祈使句含有催促他人立刻或尽量、尽快做某些事的意思,句中常用“快”、“快些”、“快点儿”、“倒”、“倒是”等词语,或重复,语气舒缓的催促句,句末常使用语气词“啊”、“吧”或使用敬辞“请”、“您”等,也常有主语:快点做啊!说!说啊!你倒是快点儿说呀!您倒是快去啊!快!快!快点儿!表示商议的祈使句因对要办的事是协商着办的,语气缓和,常用语气词“吧”或用敬辞“您”,常用“让”构成兼语句,也常用主语。如:您请等一会儿再来吧!这事就让他试试吧!要不就这么定下来吧!请各位稍等一会儿吧!表示许可的祈使句含有同意、认同听话人做某事的意思,常用语气词“吧”,也常用主语和表示许可的助动词,句子也常有主语。如:您可以进来了。能让他走了。就进来看看吧!你就这么办吧!表示号召的祈使句多见于标语、口号,祈使对象泛指,一般是非主谓句。如:要珍惜每一寸土地!为四化建设而努力学习吧!表示提醒、警告、威胁的祈使句旨在要听话人防备什么事情、警告对方不该做什么或者威胁对方。可以使用语气词,多有主语。如:当心受骗!您小心点!你等着瞧吧!你敢说!祈使句要使用祈使语气,祈使句在语调上有两个特点,一是句尾一般用降调,稍长一点的句子后面几个音节语速加快,二是整个句子的语音强度一般都比陈述句重些。在书面语中,当祈使语气特别强烈时,句末一般用感叹号,若语气不太强烈,是一般性的命令、请求、劝止时,句末也可以用句号。祈使句有时也可以用语气词“吧”、“罢”、“啊”、“呀”、“哇”、“哪”等。(四)感叹句感叹句用来抒发某种强烈的感情(如喜悦、愤怒、惊讶或悲哀等)。由于感情的不同,感情的强烈程度也不同,因而表达方式也有差异,感叹词、感叹语气词、某些副词、某些句式都可以帮助表达不同的感情,语调更是主要的表达方式。一般来说,感叹句的语调是尾音拉长而下降(用降调),不过表示斥责感情时也可以用高升调(人的身躯又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表示惊讶或意外等时也可能用曲折调,所以感叹句的语调(句调)往往随感情的变化而有变化。表示喜悦、愤怒、惊讶的感叹句一般用高而平的句调,表示悲哀的感叹句一般用低而趋降的句调。书面上感叹句末尾多用感叹号(!)。例如:1)这风景多美啊!2)你给我滚!3)蛇!1.有的感叹句由叹词构成。又叫叹词非主谓句。不过,叹词句往往作为始发句,要跟后续句组成句群。如:呸!你不要血口喷人!唉哟!疼死我了!啊!我心中的绿洲,你在哪里啊?有的叹词,只是独立语,用在句首。如:哈哈,真是有意思得很!呵,我的小白杨啊!有的叹词,它所代表的感情,我们一听就知道,如“呸”表示鄙视:“呸!(不要脸!)”但是有的叹词表示什么感情,则要看前后的话才能确切知道。请看下面的例子:哎呀,你可吓死我啦!(表示惊讶)哎呀,好香啊!(表示赞赏)哇,真不要脸!(表示斥责)哇,太好了!(表示喜悦)2.有时是用一个名词(“天”、“妈”、“娘”、“上帝”或名词性短语等)跟“啊”结合起来表示感叹。这些名词往往感叹语气词结合起来表示感叹,这时名词便失去实在的意思,成了纯粹的感叹语,作用同叹词。例如:天哪,这么大呀!我的妈呀,你到底来了!上帝啊,你睁开眼睛看看吧,这是个什么样的世道啊!3.有的感叹句只是一句口号,有的是祝词。例如: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英雄们永垂不朽!祝您生活幸福,万事如意!4.更多的感叹句是句尾有语气词或常有副词、代词“多、多么、好、真、太、可、这么、怎样、什么、何等”等跟语气词配合使用。句末带感叹语气词,这是常用的表达感叹语气的方式。如:长城,我心中伟大的长城啊!太了不起啦!我是多么幸福,多么自豪,多么激动啊!你可真有人缘哪!好美丽的城市啊!这是何等幸福的生活呀!多么壮丽的河山呀!这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哇!“好”还可以做定语表示感叹,“好一个”是专职表示感叹的。如:好小伙子!好一个武松!好一张脸面!“这么”、“怎样”、“什么”做定语也表示感叹语气。如:这么大的蛋糕啊!这是怎样的场面呀!什么东西!此外,有主语和谓语的感叹句还往往采用倒装句的形式,来突出对谓语部分的感叹。如:多么伟大啊,我们的时代的歌手!太好啦,这项计划!三、句型句型指句子的类型,也就是句子的整体格局。句型研究的目的意义在于要求我们能从宏观的角度、总体的角度去观察和把握句子,从而掌握句子的不同类型和它们的表达功能。 (一)主谓句由主语、谓语两个成分构成的单句叫主谓句。主谓句是较为常见的句型。谓语是句子结构的核心,因此对主谓句下位句型的划分主要的依据是谓语的功能。根据充当谓语的词语的功能的不同,可以把主谓句分为三个下位句型:名词性谓语句、动词性谓语句、形容词性谓语句。1.动词谓语句动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叫动词谓语句。动词性短语类型多,结构复杂,所以动词性谓语句可以按照充当谓语的动词性短语的结构的不同分类。动词单独做谓语在句法上受到限制。动词谓语句的常见形式是动词前面有状语或后面有宾语、补语或动态助词,也可以是这几个成分同现,就是说,谓语动词对它前后的成分有一定的依存性。例如:我爱热闹,也爱冷静。(主+动+宾)桃花开了。(主+动+动态助词)!你脸上又添了新伤疤了!(主+状+动+定+宾)春天悄然爬上树梢。(主+状+动+补+宾)小王说明白了。(主+动+补)他最近又读了一遍红楼梦。(主+状+动+补+宾)我借图书馆一本书。(主+动+宾+宾)有些动词就要重叠一下,例如“我们研究研究、大家考虑考虑”。单个及物动词做谓语是有限制的,主语是受事,或者施事泛指,或者对举句,如:饭好吃钱难挣。饭做了开水烧了。(对举)门开着呢。录取名单落实了。(施事不明、施事无须说出)小王的书出版了。孩子的作业完成了。(施事做了受事主语的定语)由连动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他放下行李走过来跟我说了几句。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屋里有人轻轻地哼着小调。一般说来,谓语动词对它前面的成分的依存性并不很大,状语的应用主要取决于语义的需要,有时也能满足动词在句法上的成句要求,特别是表示时间、频率的副词和能愿动词常常用来帮助成句。例如“她会开车。”状语还常常牵涉到动词谓语句的句式变化。(后面会讲到这一点)动词谓语句在日常交际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是汉语的常见句型。2.形容词谓语句形容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叫形容词谓语句。主要的作用是描写主语的性质状态。如:天晴了。吸烟对健康不利。(性质)学校里十分安静。(状态)单个性质形容词作谓语时,一般要求有对举句(有比较意味)或前后句,或者在问答句中。如:小王胖,小李瘦。这件贵,那件便宜。我喜欢女孩,女孩文静。天气冷,出门要多带些衣服。哪间房子大?一一这间大。形容词做谓语也常常用复杂形式。如:天气冷极了。(形+补)表演真精彩啊!他对业务很熟悉。(状+形)这小姑娘确实乖得很。(状+形+补)这孩子老实憨厚。他谦虚谨慎。(两个以上的形容词并列)状态形容词做谓语时常加“的”: 外面冷清清的。房间里干干净净的。3.名词谓语句名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叫名词谓语句。现代汉语名词性词语充当谓语是有条件的,尤其单个的名词充当谓语限制更多。名词直接作谓语主要是用在说明日子和天气的短句中,如:今天端午节。昨天晴天。明天元旦。普通名词直接做谓语在语义和句法上都有些特殊要求,有的只有在对举的情况下才可以说,且这些名词往往表示身份、职衔、学历、职称等。例如:王刚连长,李铁营长。名词性短语做谓语的句子,以说明数量、年龄、价格、容貌、籍贯、所属等为主。例如:小王才讲师。小陈都教授了。(名副、名,表身份、职衔)鲁迅浙江人。(名名、名,表籍贯)苹果五个,葡萄十块。(名数量短语,表数量、价格)这学期共18周。(指量副、数量,表时量)小王都15岁了。(名副、数量,表年龄)一米100厘米。一人就一本。(数量数量,表数量)这个姑娘长长的眉毛,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梁。(定中短语定中短语,表容貌)山下一片草地。(方位短语数量、名,表存在)他在市场卖菜的。(名介词短语,“的”字短语,表类属)名词语一般是不能作谓语的,只有在以下四种条件限制下才能充当谓语。(1)句式上,只能是肯定句,不能是否定句;(2)形式上,只能是短句,不能是长句;(3)风格上,只能是口语句式,不能是书面语句式。(4)内容上,限于说明时间、天气、籍贯、年龄、容貌、数量等。从它表示否定时必须加动词看,实际上应该看成动词谓语句的变体或省略形式。如:今天端午节。今天不是端午节。昨天晴天。昨天不是晴天。明天元旦。明天不是元旦。从有四种条件限制看,名词谓语句与前两种无条件限制的句型不同,属于不完备的句型。4.主谓谓语句重点是主谓谓语句,它是由主谓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叫主谓谓语句。主谓谓语中,全句主语叫大主语,全句谓语叫大谓语;句子谓语内的主语叫小主语,谓语内的谓语叫小谓语。例如: 中国人民 志气高。 大主语 大谓语 小主语 小谓语观察主谓谓语句这类句子,可以从全句的主语(大主语)和主谓短语里的主语(小主语)是施事还是受事以及其间的关系等等方面来看,大体分为下面五种:(1)大主语是受事,小主语是施事,全句的语义关系是:受事施事一一动作。例如:这件事我知道。那本书我看完了。造成事故的原因,我们调查清楚了。那个看法我认为有些片面。孩子上学的学费嘛,我来出吧。你说的那种材料我们已经买回来了。那本书我给了小李了。一点饭他也没吃。谁他都敢骂。大主语可以说原来是谓语里的一个成分,由于表达的需要,移位到句首当主语。有时候,大主语只是大谓语中某个动词(不一定是小谓语)的受事,大主语只和一个动词发生施受关系。如:小王我已经派人去请了。你要的那些材料我已经叫人到图书馆去找了。这类句子都是谓语中某个成分移位到句首做主语的,带有明显的话题性质。这类句子大多可以把主语回移到谓语中,使句子转换成“主动宾”格。分析下列两个句子的结构a 小王 作业 做完了。/b 作业 小王 做完了。(2)大主语是施事,小主语是受事,全句的语义关系是:施事受事一一动作。例如:他名山大川都走遍了。梁老汉什么活儿都会干。我们任何困难都能克服。他一句话也不说。我报纸看完了。明明作业还没做呢。这群姑娘眉头也没皱一下,扛起锄头就干起来了。这种句子的受事有时有周遍性(指所说没有例外),有时表列举的事物,例如:我们任何困难都能克服。有周遍性的受事,可能前面有任指性词语,后面有“都”或“也”相呼应,有往大里夸张的意味:梁老汉什么活儿都会干。或者用“一”和“不、没有”相呼应,有往小里夸张的意味:他一句话也不说。前面第(1)种句子的受事也可能有周遍性,例如:一点饭他也没吃。谁他都敢骂。第(1)种句子和第(2)种句子有的能互换,例如:他名山大川都走遍了。名山大川他都走遍了。谁他都敢骂。他谁都敢骂。但不一定都能互换,例如:你说的那种材料我们已经买回来了。我们你说的那种材料已经买回来了。(3)大主语和小主语有广义的领属关系。例如:他身体健康。沙漠地区空气干燥。全世界人民心连心。他们你帮我,我帮你。小王确实身材高大。同志们此时情绪高涨。这出戏,主角是姐姐。小王啊,稍微性子急了一点。他投篮很准。这个小姑娘唱歌很好听。他待人很诚恳。他工作很努力。这类句子因为大主语和小主语之间有领属关系,有的大主语和小主语之间主可以添加上“的”,例如:“他的身体健康。沙漠地区的空气干燥。”变换成一般主谓句。但如果因此认为这是偏正短语做主语的主谓句,则不妥当。加“的”不 加“的”应视为两种不同的句型。理由有二:其一,并不是每个这类句子都可以添加“的”,如:全世界人民心连心。全世界人民的心连心。他们你帮我,我帮你。他们的你帮我,我帮你。其二,部分这类句子在大主语和大谓语之间或者有停顿、有句中语气词,或者可插入副词等状语隔开,这些句子都不能加“的”,这些正是主谓关系的标志。例如:小王确实身材高大。同志们此时情绪高涨。这出戏,主角是姐姐。小王啊,稍微性子急了一点。(4)谓语里有复指大主语的复指成分,例如: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这是多么宏伟的建筑。母亲,这是多么亲切、多么伟大的名字啊!这孩子,我也疼他。前两例的大主语和小主语是复指成分。后一例的大主语和谓语里的宾语是复指成分。这类句子有争议。有学者认为这类句子不是主谓谓语句,大主语是提示成分,是句子的特殊成分。(张斌)本教材句子成分中不设提示成分。(5)大主语前暗含一个介词“对、对于、关于、在上/中”等等。大主语如果加上介词,就变成句首状语了。这类句子的大主语表示范围、对象、关涉的事物,例如:厂里的事儿,我不在行。(范围)这次考试,小王得了第一名。(关涉的事物)这个问题,我有新的看法。(对象)这个地方,他并不陌生。(关涉的地方)西班牙语,我一窍不通。(关涉的事物)以上的主谓谓语句里的小谓语是动词语或形容词语,其实还有这多见于口语短句用名词语的,只有肯定形式,可以随语境而出现省略了的动词,例如:苹果,五块钱一斤。(五块钱买一斤)这小伙,身高一米九。(身高有一米九)商品房,一般每平方米三千元。(一般每平方米卖三千元)主谓谓语句是凭结构定的类名。因为它是汉语很有特点的一类句型,而且这种句子的类型越来越多,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放在主谓句一起谈便于了解它的特点。若照功能分类它应归入谓词谓语句,即按小谓语的词性来分类,小谓语是动词的,归动词谓语句(谁他都敢骂。)。小谓语是形容词的,归形容词谓语句(今天天气晴朗。)。小谓语是名词的,由于这种谓语名词有表述性,有的又能加状语,这种句子的否定形式必定是动词谓语句,因此,论功能,可算谓词谓语句。(二)非主谓句分不出主语和谓语的单句叫非主谓句。它由主谓短语以外的短语或单词加句调形成。这类句子大都要在一定的语境里才能独立成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动词性非主谓句动词性非主谓句大都由述宾短语或其他动词性短语构成,单个动词用得比较少。这种句子并不是省略了主语,而是不需补出,或无法补出主语。它不需要特定的语言环境就能表达完整而明确的意思。例如:下大雨了。起风了。着火了!下班了。在1998年7月的一天下午发生了一桩抢劫案。请!严禁随地吐痰!欢迎光临!起立!打倒帝国主义!卖鱼啦!收买烂铜烂铁!走吗?走!这种句子通常用来说明自然现象、生活情况、祈望、叫卖、问答,有的是口号。还有一些兼语句、连谓句也是非主谓句。例如:有辆小车停在门口。上车买票!。2.形容词性非主谓句形容词性非主谓句由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构成,往往用来表达说话人的态度和感情。通常由一个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形成。例如:行!漂亮!太美了!真糟糕透了!安静点儿!3.名词性非主谓句由一个名词或定中短语形成。按照表达的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种:(1)用于剧本或小说、散文,以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景和景象、人物描写。如:1997年7月1日。北京的一家五星级酒店。一个仲夏的傍晚。江南。人群。红绿灯。高高的个子,四方脸,浓眉,大眼,笔挺的西装。(2)表示感叹,一般由名词性短语构成。如:多好的小伙子啊!多俊的姑娘啊!(表示赞叹)(3)表示突然出现或发现的事物。如:大象!血!快撤!(4)表示招呼、应答、问答、斥责。如:小李!谁?我!什么东西!此外,还用于标题和表示祈使、叫卖等。如:现代汉语语法身份证!油条!煤气!4.叹词句由叹词形成,例如:“哼!哇!喂!”5.拟声词句由拟声词形成,例如:“呼!啪!” 四、几种动词谓语句(一)“把”字句 1、什么叫“把”字句一般指在谓语动词前用“把”引出动作的受事加以处置的一种主动句。所谓“处置”,指的是甲主动对乙施加某种影响,由于甲的某种行为,使得乙发生某种变化或处于某种状态。例如: 你把行李放在架子上。“你”是动作的发出者施事,所以是主动句;“行李”是受事,接受动作的“处置”,结果位移到了“架子上”,“在架子上”也可说是一种状态。 用介词“把”介引的词语(介词所介引的词语可简称“介引成分、介引对象”。但为了从众,称它为宾语也可以,也有教科书把介词短语叫介宾短语)。绝大多数介引成分都能移后作动词的宾语。例如:老大娘把受伤的战士背回自己的家中。老大娘背受伤的战士回自己的家中。他把我的腿踢破了。他踢破了我的腿。同学们还没把会场布置好。同学们还没布置好会场。小王把家具买回来了。小王买回家具来了他把衣服撕破了。他撕破了衣服。 “把”字句是运用介词“把”将谓语动词涉及的事物(即宾语)置于动词前做状语的一种句式,值得一提的是,有部分“介引成分”在一定的句子格式里不能移到(复原)动词后面。例如:大家把工作搞得热火朝天。不少人往往把一级一级地晋升职务当作工作的唯一追求。同学们都把为班级争光看作自己的事。前句是动词后有主谓短语做补语的句子,第二、三句是动词后另有宾语的句子,其中的介引成分不能移后作动词的宾语。与此同时,也并不是所有的主谓(动宾)句都可以变换为“把”字句,例如:老人心疼儿子。小晴买了一本书。我听说了这么一件事。有时候使用把字句也表示一种“致使”或强调动作的范围宽广。例如: a 他把大伙儿弄得莫名其妙。 b 我把该找的地方都找遍了,也没找到那串钥匙。a句的动词“弄”,对“大伙儿”来说,谈不上是“处置”,因此可以看作“致使”。b句主要是强调动作“找”的范围宽。类似的又如: 你把客人请来。(使客人来) 那孩子把他爸爸急得满头大汗。(使满头大汗) 她把大大小小的商场店铺都逛遍了。 (“逛”的范围宽) 2、“把”字句的特点(1)动词前后总有别的成分,动词一般不能单独出现,尤其不能出现单音节动词。通常后面有补语、宾语、动态助词,或者是动词前面有状语,至少也要用动词的重叠式。例如:你把土豆削削。(动词重叠式)我们誓要把敌人消灭干净。(带补语)小王把我们大家的错误都往自己一个人身上揽。(前有状语)我们把门都锁了。(前有状语,后有动态助词)小王把教室整理了一遍。(后有动态助词和补语)他把头低得很低。(后有补语)他把头梳了梳,把衣服又整理整理,才走出门。(重叠动词)我们把消息说给老王听了。(谓语部分是连动短语)我们把书给了小王。(后有动态助词和宾语)少数动补结构的双音节动词动词,可以单独进入“把”字句的谓语部分。如:我们要把那个反动政权推翻。洪水很快就把他们村淹没。我一拳就能把他打倒。韵文中可以不受上述限制,如可以说“把水挑、把戏演、把洞房闹”之类。(2)“把”的宾语一般说在意念上是确定的、已知的人或事物。从语用上看,“把”字的后置成分即“把”字的宾语是谓语处置的对象,有的教科书称为“有定”的人或事物,所谓“有定”是指说话者认为或假定是听说双方都已知的事物。有定的事物往往有一定的标志,如有“这”、“那”修饰、有一定的其他修饰语或者是专有名称、是泛指事物或周遍性事物。例如:我把那件衣服买来了。(听说双方都已知的衣服)即使是单个的普通名词或有数量词的名词短语,用在“把”字后边也要是听说双方所已知的某一或某些特指的事物。例如:他把孩子丢了。(特指“他”的孩子)他把房间打扫干净了。(特指某一或某几个房间)如果用不确定的、泛指的词语,常是泛说一般的道理,例如:不要把事情看得太绝对,凡事都有例外。(3)谓语动词一般都有处置性,就是动词对受事要有积极影响。有些动词是不能进入“把”字句的谓语部分的,如:表示关系的动词:是、有、没有、像、姓、好像、标志着、意味着等,表示心理、认知活动的动词:爱、喜爱、记忆、感觉、感到、觉得、认识、知道等(你可把我想死了等是述补短语做谓语部分),能愿动词:能、会、可能、能够、得等,趋向动词:来、下、进、出等,不及物动词:盛产、劳动、示威、飞舞、着想、搏斗、呻吟、旅游、散步、弥漫、出现、行动、微笑、发生、死等,非动作性及物动词:遇到、显得、懒得、免得、见面、涉及、遭到、遭受、合乎、在于、善于等。只有动作性强的及物动词才有可能进入“把”字句的谓语部分。例如:他把蛇剥了皮。泰森把霍尔菲特的耳朵咬下了一块。即使是动作动词,单个动词也很难进入“把”字句的谓语部分,尤其单音节动词更难。如:小王把信寄。小王把那碗饭吃。小王把手里的东西搁。在这些动词前后添加适量成分,句子就成立了。如:小王把信寄走了。小王把那碗饭吃了。小王把手里的东西搁地上了。没有处置性的动词比较少见,例如“你把事情记清楚啰,别回头做的时候又什么都不知道了。”。“处置”意义使得处置后果成了交际双方关心的重点,因而,跟一般主动宾句相比,“把”字句的语义重心或焦点在谓语部分,“把”字句正是显示句尾焦点的一种常用句式。父亲把眼睛一瞪,气冲冲得走了。(4)“把”字短语和动词之间一般不能加能愿动词、否定词,这些词只能置于“把”字前。例如:不把事情做完就不走。请原谅,我没把孩子教好。但也有例外,例如:“能把工作不当回事儿吗?”。有时候, “把”的介引成分跟动词没有多少语义上的联系,而是跟动补短语有联系,整个短语用来说明使介引成分怎么样。例如:巧克力把我的牙吃坏了。那些脏衣服把小姑娘洗怕了。 (二)被字句(与被动句不是同一概念)汉语的被动句按有无被动形式标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标志的被动句,或叫意义被动句、概念被动句,如:“饭小李吃完了。”“饭吃完了。”另一类是有标志的被动句,“被”字句就是有标志的被动句中的典型。 1、什么叫“被”字句 一般指在谓语动词前用介词“被(叫、让、给)”引进施事的被动句。“被”字句有如下类型:(1)由“被”引进施事,格式是:受事+被十施事+动词性词语。如:教室被我们打扫干净了。许云峰被特务盯上了。(2)“被”后边施事没有出现,格式是:受事+被+动词性词语。由于“被”后边没有宾语,此处的“被”字是助词。如:大楼被炸倒了。课被推迟了。车子被骑走了。(3) “被所”固定格式:受事+被+施事+所+动词性词语。这种格式一般只在书面语中使用,是从“为所”演变而来的,也可以使用“为所”式或“由所”式和“受所”式。后面的动词多为双音节。如: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同学们深深地被老人的话所感动,决心好好学习。她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三十年。新的软件系统为广大用户所关注。文学家在阶级社会必受自己的本阶级的阶级意识所支配。局势的发展是由各种因素所决定的。(4)“被(让、叫)给”固定格式:受事+被+施事+给+动词性词语。如:突然觉得手被什么东西给划了一下。我的书被小王给拿走了。话要让他给听见了,怎么办?花瓶叫她给打碎了一个。(5)“被把”格式。这种句式里的两个受事往往有领属、同一等关系。如:那年修反帝渠,他被炸药把一条腿给炸掉了。(“他”和“一条腿”都是受事,两者有领属关系)他不在村里,叫人家广聚把他撵跑了。(“他”和“他”是同一对象的关系)表示“不如意”的”被”字句是多数,可近几十年来,书面语里的“被”字句使用范围扩大了,也有少数句子是中性的,甚至带有如意、高兴的色彩。如:小刚被调走了。(中性的)王玲被吸收入党了。(愉快的)孩子被逗乐了。(愉快的)猴子被耍了一顿。(难说愉快不愉快)他被人从洪水中救了上来。(愉快的、如意的)下列一些没有明显状态变化的“被”字句也很难说是如意的还是不如意的:快餐逐渐被中国人喜爱。这样的作品很难被人理解和欣赏。这本书被重印了。“地”常被写成“的”。可见,现代汉语中多数“被”字句有不如意、不愉快的感情色彩;但,中性的或表示如意的、愉快的“被”字句在现代汉语中也是存在的。 2、如同“把”字句一样,“被”字句也不能由任何主动句变换而成,也有自己的构成和应用条件:(1)动词一般是有处置性的,跟“把”字句里的动词差不多。能进入“被”字句谓语部分的动词一般不能是简单形式。动词后面多有补语或别的成分。如果只用一个双音动词,前面就要有能愿动词、时间词语、否定副词等状语。例如:他们没有被土匪收买。(前面有否定副词)孩子们一定会被感动。(前面有副词、能愿动词)风浪中行船的人随时会被风浪吞噬。(前面有时间副词、能愿动词)病人被他们不负责任地往地上一丢。(前有状语)他被老板看中了。(后有动态助词)他被打伤了。(后有补语和动态助词)小王被骂了一顿。(后有动态助词和补语)地里被种上了粮食。(后有宾语)孩子被老师喊走了一个。(后有补语、动态助词、宾语)进入“被”字句的动词比“把”字句宽泛些,像部分心理动词、认知动词等也可以进入“被”字句的谓语部分。如:他的意图竟被我们感觉到了。他的行踪被特务知道了。但也不是所有的心理认知动词都能进入“被”字句充当述语,如“怕”、“希望”、“害怕”、“主张”、“觉得”等就不能进入。综合起来看,不能进入“被”字句的动词有:关系动词:是、有、没有、像、姓、等于、属于、意味着等;助动词:能、会、可以、应、应该等;趋向动词:来、起来、出、进来、上来等;部分心理认知动词:懂得、怕、生怕、后悔、小心、妄想等;不及物动词:生活、劳动、前进、死、旅行、病、落、出现、消失、发生等非动作性的及物动词:敢于、勇于、从事、懒得、免得、乐得、乐于、生于、加以、给予、给以、适合、符合、备有、依从、遭受、遭、予以等。(2)主语所表示的受事一般必须是确定的。“被”字句的主语要求具有有定性,这点和“把”字的后置成分要求具有有定性是相同的。就是要求主语必须是交际双方共知的或说话者假定双方共知的事物,有的有指示代词修饰,有的有其他修饰语,有的是专有名称,有的是周遍性事物。如:那些学生被老师批评了一顿。迟到的学生都被老师叫去了。小郭被老师给喊走了。所有的学生都被放回家了。即使没有有定标志,在具体交际中也是确知的某一事物或某些事物,如“手电被儿子拿走了”的“手电”一定是确定的“手电”,而不是泛指的。当然,在实际语用环境中,也存在由不确定的事物做“被”字句的主语的情况,如:她一推开门,发现一个人已被警察按倒在地。开学后,有一名同学被开除了。星期天他收拾厨房时,一只茶杯被他打碎了。这三个句子,第一句的“被”字式做了“发现”的宾语,“发觉”、“看见”、“见”、“预知”等动词后的宾语中的“被”字式的主语可以是无定的;第二句是在“有”字的后面,“被”字句的主语实际上是兼语,兼语可以是无定的;第三句的主语“一只茶杯”实际上是确指厨房里的某一个“茶杯”。可见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有条件的。(3)能愿动词和表否定、时间等的副词只能置于“被”字前。例如:这事可能被人发现了。我们决不能被洪水吓倒。大家的意见已经被领导采纳了。他也许让小梁叫走了。说“被”字句的主语表示受事,正如说“把”字句里的介引成分表受事一样,都是就最常见的情况说的,其实其中也有表间接受事的。例如:箱子上被孩子们捆了两道绳子。(主语“箱子上”是处所)他被大蒜吃得满嘴臭气。(主语“他”是施事、“被”的宾语“大蒜”是受事)绳子被他们捆箱子上了。(主语“绳子”是工具)那块布被他给做成了一套西装。(主语“那块布”是材料)上几例以及“他被小说迷住了”、“他被孩子的学费愁死了”等句子中的主语就是表间接受事的。不过,绝大多数“被”字句还是直接体现了施事和受事的关系。“被”字句跟“把”字句、一般主动宾句有变换关系。如:我们打败了对手(主动宾)我们把对手打败了(主/施状/把+受动)对手被我们打败了(主/受状/被+施动)。跟“把”字句一样,“被”字句的信息焦点一般也在句末。 (三)连谓句 由连谓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就叫连谓句。连谓句的谓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我们在连谓短语部分已经讲到了,这里不再重复。只是要注意连谓句的层次分析。分析如下: 她 站起来/提上篮子/ 上 街 /买 菜。 主谓 中 补 动 宾 动 宾 动 宾 中 补 (四)兼语句 1、兼语句及其分析 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就叫兼语句。兼语句中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我们在前面兼语短语部分已经讲到了。应注注意兼语句的层次分析。例如: 连长 派 我 去 请指导员来 接 电话。 主谓 兼语套连谓 2、兼语句与主谓短语做宾语的句子的辨别 1)停顿和加状语的地方不同。兼语句不能在第一个动词后面停顿或加状语。而主谓短语做宾语的句子则可以在第一个动词后面停顿或加状语。如: 我请你去。(兼语句) 我请V你去。 我请明天你去。 我请你V去。 我请你明天去。 我希望你去。(非兼语句) 我希望V你去。 我希望你V去。 我希望明天你去。 2)两者第一个动词的性质不同,支配的对象不同。 兼语句的第一个动词支配的是一个人,不是一件事;而主谓短语做宾语的句子则相反,第一个动词支配的是一件事,不是一个人。 3、连谓与兼语结合的句子: 你出个通知叫大家 吃完饭 来食堂开会。 (连谓套兼语句) 你 叫他立刻打电话请老王来这儿。 (兼语套连谓句) (五 )双宾句 1、什么是双宾句 一个动词后边带了两个宾语的句子就是双宾句。例如: 我送他 十本书。/ 叶老师教我们 英语。 那人偷了人家 一匹马。 物业公司收户主 三百元。 我称他 “喜子”。/ 我吃他 一个苹果。 两个宾语中,一个宾语离动词近,叫“近宾语”,一个宾语离动词远,叫“远宾语”,远宾语是动词直接涉及的事物,又叫“直接宾语”,近宾语是动词间接涉及的人或单位,又叫间接宾语。能带双宾语的动词不多,从语义上讲可以分成三类。如下: 1)表给予的:给、赔、教、赠、卖、嫁、借、租 2)表取得的:买、收、赚、偷、借、租、请教、娶 3)表称谓的:叫、称、骂 要注意的是: a “借、租”等动词既可以表给予,又可以表获取。因此: 我借他五千元。(有歧义) 这个句子可以理解为“我借了他的钱”,也可以理解为“他借了我的钱”。 b “他”作为近宾语,有时意义已经虚化。如: 我跟你比,差他十万八千里。 c 双宾句的两个宾语之间没有任何语法关系。 我 借给他 一本英语书。 主谓 动宾 动 宾 定 中 d 应当注意,不要把联合短语做宾语的句子同双宾句混同起来。试比较: 告诉 爸爸 好消息。(双宾句) 告诉 爸爸 妈妈。(非双宾句) 动宾 动宾 动宾 联 合 (六)存现句 1、什么是存现句 全句表示什么地方存在、出现或消失了什么人或物的一种句型。句首有处所词语做主语,宾语则表示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