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儿童阅读环境》读后感.doc_第1页
《打造儿童阅读环境》读后感.doc_第2页
《打造儿童阅读环境》读后感.doc_第3页
《打造儿童阅读环境》读后感.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打造儿童阅读环境读后感 艾登钱伯斯是英国当代著名青少年文学大师, 艾登钱伯斯的不仅为儿童写书,并因此获得了安徒生奖,还用了30多年的时间研究儿童阅读的推广。我手中这本打造儿童阅读环境就是他的研究成果。这本书实际上包括两个部分:打造儿童阅读环境和说来听听:儿童、阅读与讨论,旨在指导家长和老师通过活动、提问等技巧,帮助孩子亲近图书、自主而愉快地阅读。这本书为常年与儿童、图书打交道的老师和家长而写,它能有效地帮助我们规划、建立一个让孩子能快速进入状态的阅读环境,学习、实践一种让孩子与别人分享阅读并拓展个人阅读的方法。 钱伯斯在这本书中告诉我们: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自动自发”地阅读,但这其实是需要引导的。如果有一位值得信赖的大人为孩子提供各种协助,与孩子分享阅读经验,孩子就可以排除各种障碍,尽情地遨游在阅读世界中!对于具有教师和家长双重身份的我来说,这实在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从书中的案例可以看出我们中国推进课外阅读比外国至少晚了二十年,但现在起步能有更多的经验可以借鉴。近年国家读书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国民养成自主阅读习惯的阅读率只有5%,少而又少,一个人的阅读习惯是需要从小就进行渗透和培养的。语文课标明确规定:小学课外阅读总量达145万字。只有喜爱阅读的孩子,才能自得其乐,使阅读成为一种内在的需求,一种愉快的享受过程。因此,语文教师怎样帮助学生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显得很重要。一位诗人说:童年不是一个静止的房间,它是一段有浪漫到精确,由粉红到天蓝的彩色阶梯。二年级和四年级,不是相近的两个教室,而是隔了几重天地的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因此,每一年的阅读,也就应该是符合它们各自的不同特点的。 摘要:每次阅读,我们都在经历一定的阅读循环。选书是阅读活动的开始。阅读的第一步就是要有一批有用的藏书,这些藏书要包括我们感兴趣的种类,而且这些书是随时可以拿得到手的。这些书如何陈列也是一个关键,我们很可能因为一本书的陈列展示情况而决定是不是拿起它来阅读。感受: 原先我以为,藏书的数量和种类越多越好,希望孩子们能像蜜蜂采蜜一样,采不同类型的蜜。现在看来,这种想法是不太妥当的。只有激起孩子的阅读兴趣以后,才有可能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引导逐渐拓宽阅读的范围。 说到让身边的藏书可以随时拿到手,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自己小时侯发生的例子。其实这种类似的情况依然存在。就拿我所在的学校来说,学校不惜耗费血本,派专人去浙江一带购买来大量的图书,图书馆的藏书非常丰富。而且按照设想,孩子们在新建的宽敞舒适的现代化阅览室可以席地而坐,随心所欲地专心阅读,享受其中的乐趣。可是实际上,孩子们到这里来的机会很少,能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的机会当然是更少了。虽说每个班都有自己的图书角,里面是孩子们自己和学校的部分藏书,但相对于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还是远远不够的。还有自己,身为母亲,非常重视女儿的课外阅读指导,也时常为孩子寻觅各种合适的课外读物。但是迫于实际环境的局限,有时也为了省事,当书架上放不下时,我会把书放在纸箱子里。那么放在纸箱子里的书,反复阅读的机会明显就少了很多。如果可以,我也希望为女儿建造一个能存放大量藏书的独立空间。 “最是书香能致远,阅读之乐乐无穷。”我们渴望从“心境”和“情境”两方面为所有的学生提供最佳的内部、外部条件。因为每一种人类活动,不管是独自参与的还是多人合作的,参与者愉悦与否就取决于“心境”和“情境”两个因素。如果我们有合适的环境,有好的心境,从而自发地想去阅读,就很容易进入状态并乐在其中了。那么在校时间我们如何给孩子营造温馨宁静的阅读环境和心境呢?学校氛围就是一种语言,她无声地告诉蕴涵着巨大的潜在的教育意义,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独特作用。如:校园里学生能在清清的小池边、绿绿的草坪上读自己心爱的图书,感觉就是不一样。全校人人安安静静地读书,那轻轻地翻书声伴着情不自禁的唏嘘声,是校园里最美的乐章。校园里可以张贴一些师生的“阅读心语”。图书室,也是开放的港湾。每个教室里还有一个开放的图书角,孩子们可以随时看,班与班也可以经常流通,给学生一个“图书室就在身边”的感觉。我们还提倡漂书,这不过是交换图书的一种新名词,提倡学生间交换、师生间交换、班际交换、年级交换等各种形式,让学生随时随地与书为伍!另外,读书节也是推进阅读的好机会。 适合儿童的“阅读环境”,我以为,是一种阅读的“场”,什么是“阅读场”,我无法用专业的术语来表达,那是一种氛围,一种容易让人沉浸、专注于阅读的氛围。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班级,这种场的力量都无可比拟。每个晚上,我们一家都会靠在床上,各自捧着书,沉浸其间。从前,只是我一个人,或者是给女儿读故事,这些天,先生专注于三国演义的研读,时常会慨叹的确有点意思,边看边查阅字典解决一些生僻字,他说,等这遍扫清了障碍之后,再来回读上几遍。女儿有时看戴小桥和他的哥儿们会情不自禁咯咯咯地发笑,梅老头的语言风趣到无与伦比,他似乎摸透了孩子的行为和语言习惯,绕出来的话让人忍俊不禁。在班级里,形成这样的阅读场需要一段时间慢慢进入,一开始可能还有说话声,还有孩子因换书而来回走动,但渐渐地,整个教室就会安静下来,师生一起浸润在无声的却缤纷的世界里。在这样沉静的繁荣状态形成之前,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付出很多的辛劳,把一个对书本不感兴趣的淘气孩子,带到书本中来,用这本书中的话来说,需要一个有协调能力的大人。这个大人自己必定是爱好读书的,而且确切地知道读书对一个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有多么重要赋予我们无穷的想象力;让我们能化身为不同的人物体验不同的生活;引导我们探索、追寻及重新审视人生的意义,经历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人生,透过文学,我们将更能宏观而诚实地洞悉生命中所有的脆弱。文学的力量强大到可以打败一切,让一个人拥有最富足的内心。通过讲故事和朗读故事作为有效引领,带领孩子进入书的世界。仅仅是读字还不够,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这一点,同样要求这个有协调能力的大人,通过自己的丰富的阅读经验,带领孩子穿越文字的表象,到背后去寻求深意。闲聊和讨论是到达这个神秘背后的路径。同伴之间的“煽动”,会让孩子去看好朋友看过的,喜欢的,常常津津乐道的那本书,彼此之间的交谈不仅可以加深读这本书的兴趣,观点的交锋和碰撞更促使他们不断地阅读思考,甚至想说服对方。“浏览”时间是不容忽视的。这一点,我前先存在错误认识,我总是功利地希望每一个孩子能够充分地享受手中的那本书,越是深入地阅读越好。当孩子喜欢把书换来换去的时候,我就反感,甚至会用眼神制止。也许,我们的确应该给予一个固定的交换浏览的时间,正是在这样随意的浏览中,孩子可能寻觅到自己喜欢,并且能够看了就淫浸其中的适合自己的书。“阅读时间”安排也有讲究,书上提供了这样的参考建议:7岁左右的小朋友,一次大约15分钟(一天可安排两次);9岁以上的小朋友一次大约30分钟;13岁左右的小朋友,一次大约40-45分钟。整段时间都用于阅读,不应该包括准备、调整心情安定下来以及老师指导的时间。这段时间应该不受干扰,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有的时候,好不容易营造起来的比较安静的阅读氛围,因为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生,而陷入嘈杂和混乱。关于“阅读笔记”,本书中提倡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阅读过的书目情况记录下来。我以为可以独创一些方式,比如,做成各种小卡片,张贴于阅读角,教室里可以开辟专门的“领地”,划分不同的区域给孩子,既能够促进彼此的阅读进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