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贸易顺差的原因,影响及趋势_第1页
我国贸易顺差的原因,影响及趋势_第2页
我国贸易顺差的原因,影响及趋势_第3页
我国贸易顺差的原因,影响及趋势_第4页
我国贸易顺差的原因,影响及趋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文库我国贸易顺差的原因,影响及趋势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我国贸易顺差规模也持续扩大。2005年,我国的贸易顺差突破千亿美元,我国贸易顺差问题成为国内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本文首先对贸易顺差的相关概念进行了介绍和我国贸易顺差的绝对量分析;然后对我国巨额贸易顺差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接着对巨额贸易顺差给我国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最后就对外贸易顺差的趋势进行分析。关键词:进出口;贸易顺差;原因;影响;趋势The Cause, effects and trend of trade surplus in 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Chinas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growth, Chinas trade surplus scale also expands continuously. In 2005, Chinas trade surplus exceeded 100 billion U.S. dollars, Chinas trade surplus has become the domestic and global focus.In this paper, the trade surplus related concepts are introduced and Chinas trade surplus the absolute quantity analysis; then Chinas huge trade surplus and the causes are analyzed; then the huge trade surplus the influence which brings for our country are studied; finally the foreign trade surplus trend analysis.Key words: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surplus; cause; effect; trend目录摘要2Abstract31 绪论42 我国外贸顺差的现状52.1 相关概念介绍52.2 我国贸易顺差的绝对量分析63 我国巨额贸易顺差的成因73.1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发展,是中国持续贸易顺差的国际背景73.2发达国家对中国的高新技术出口存在重重限制,影响中国进口能力83.3当前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83.4中国政政策的大力支持和中国国内要素优势的综合释放93.5中国国内有效需求的不足93.6 人民币升值的预期104 巨额贸易顺差所带来的影响104.1 巨额贸易顺差带来的正面影响104.1.1 贸易顺差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104.1.2 贸易顺差能够加强中国经济的号召力和安全性114.1.3 贸易顺差有利于维持我国的经济总量平衡114.1.4 提高了中国的经济实力,是中国经济更具活力114.1.5 增加了外汇储备,改善了中国的国际收支124.1.6 消化了国内的过剩产能,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124.2 巨额贸易顺差带来的负面影响134.2.1 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损害出口竞争力134.2.2 加剧央行稳定货币供给压力,引发通货膨胀134.2.3导致贸易摩擦升级,恶化我国出口贸易环境134.2.4 持续的经常项目顺差导致国际贸易环境恶化144.2.5 持续扩大的贸易顺差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144.2.6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加大央行货币政策执行难度154 我国贸易顺差的发展趋势156 结束语18参考文献191 绪论自二十世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经济一改往日面貌,连续出现了对外贸易方面的顺差。近几年来,这一趋势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引起国际乃至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海关总署于2011年1月10日公布了关于中国2010年全年进出口贸易的情况。据海关统计资料所示,2010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值达到二万九千七百二十七点六亿美元,比往年同期(下同)增长了三十四点七个百分点。其中出口贸易额达一万五千七百七十九点三亿美元,比往年同期增长了三十一点三个百分点;进口贸易达到一万三千九百四十八点三亿美元,比往年同期增长了三十八点七个百分点;进出口贸易额顺差达到一千八百三十一亿美元,减少6.4%。综观全球经济发展状况,2010年这一年来,中国进出口贸易顺差占GDP比率远远高于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也远远高于东亚的韩国、印尼、泰国等发展中国家,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持续顺差成为了引起了全世界瞩目的问题。这般规模巨大的、连续的、绝对的贸易顺差,引发了国际各方面专业人士的广泛关注和评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国外人士持指责态度,他们认为中国贸易顺差的不断迅速的澎胀,给外国利益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并指责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的保护主义和有关人民币汇率的制度;还有部分国内言论却过于显得乐观,只是简单地将目前大额的贸易顺差当作是政府部门的工作业绩和成就来看待。2 我国外贸顺差的现状2.1 相关概念介绍贸易顺差,我们也叫它“出超”,就是特指在特定的年份里一个国家的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的情况。贸易顺差了则说明当年该国的进出口贸易正好处于国际贸易的有利的地位。在特定年份里一个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活动的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进出口贸易的顺差的大小来反映的贸易差额则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年,或半年,或一季,或一月等特定的时间段内进出口总值之间的贸易差额。 贸易差额系数,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对外进出口贸易的不平衡程度,目前国际上最常用的表示方法是用顺差或逆差所占贸易总额比重来表示,一般说来进出口贸易的差额系数比重如果小于10%的话,这种情就当属于基本平衡。加工贸易,从我国对加工贸易的相关定义的规定出发,本文所述加工贸易专指从国外保税进口部分或全部的原辅材料、包装所用物料、元器件、零部件等,再经国内企业进行加工装配以后,最后制成成品,重新出口国外的经营活动模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结构。2.2 我国贸易顺差的绝对量分析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对外贸也曾经历过从“逆差”到“顺差”的缓慢的转化过程。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进出口贸易一年出现了平衡,两年出现了顺差,其余的七年里全是逆差,逆差总额合计达四十二点九亿美元。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情况得到了彻底的改变,除1993年外,中国进出口贸易总是处于顺差地位,并逐年呈现出增长的发展态势。一九九六年到二0一0年的15年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累计顺差额达一万一千一百九十一点一一亿美元。从以下一九九六年至二0一0年以来中国进出口增长和贸易差额情况综计表可以看到,中国进出口贸易顺差从一九九六年起不断增高,而且数额不断增大,特别是2005年中国进出品贸易顺差额更是突破了千亿美元大关,一直到2009年起才有所回落,但分析其顺差额数值同样在超过千亿美元。表1 20002011年以来中国进出口增长和贸易差额情况(单位:亿美元)年度出口进口贸易顺差顺差/进出口(%)20002492.02250.9241.15.120012661.02435.5225.54.420023256.02951.7304.34.920034382.34127.6254.73.020045933.25612.3320.92.820057620.06601.21018.87.220069689.47914.61774.810.1200712180.29558.22622.012.1200814285.511330.92954.611.5200912016.7100561960.78.9201015779.313948.318316.220111898617434.61551.44.26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3 我国巨额贸易顺差的成因衡量一个国家能否始终保持对外进出口贸易的顺差,常常是作为该国的商品是否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标志。一直以来,中国都拥有很好的政治经济环境,最近几年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为中国积极利用外资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形成了以“ 加工贸易“为主要贸易形式、以外商投资或中外合资企业为对外贸易主体的有中国特色的进出口贸易结构。中国在经济上积极融入外资的政策方针和独有的对外贸易结构,大力发展进出口贸易,大力拓展出口,使中国从一九九六年以来一直坚持着对外贸易顺差态势。二00五年,中国贸易顺差额第一次冲破了千亿美元大关,中国对外贸易顿时成为国内外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二00六至二00八年,短短的三年里,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依然持续增长,到2008年对外贸易顺差额已达到二千九百五十四点六亿美元。目前,是否能科学地分析和认识中国对外贸易顺差急增的主要因素,早已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3.1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发展,是中国持续贸易顺差的国际背景当前,商品、服务、生产要素和信息等跨国界流动性加强,跨国企业蓬勃发展,为了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产业分工演变为产业链条、产业工序的分解和全球化配置,非流动性生产要素成为决定国际产业转移方向的重要因素。继上世纪80年代,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国际产业转以后,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发达国际开展了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而中国经济恰好形成基本开放的态势,自然而然的融入到这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中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法律环境日趋完善,加之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中国成为制造业产业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外商投资企业跃升为中国外贸出口发展的主力军。由于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全球产业链条低端加工环节的重要地位,被世界各国称为“世界工厂”。反应在贸易结构上,就是中国与东南亚临近国,尤其是中国台湾地区、日本、韩国等呈现大额贸易逆差,而与美国、欧盟等呈现巨额贸易顺差,中国从临近东亚国新兴国家和地区进口原料和零部件,再利用本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完整的产业配套能力经过简单加工组装,再出口的美国、欧洲等地区,形成巨额贸易顺差,而日本、韩国和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对欧美的贸易顺差则逐年减小。在现如今国际分工背景下,中国的贸易顺差可以说是必然,而且,中国由于贸易顺差所受的指责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代人受过”,中国并没有从巨额的贸易顺差中得到相应的贸易收益。3.2发达国家对中国的高新技术出口存在重重限制,影响中国进口能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持续的贸易顺差,积累了大量外汇,而且由于发展民族经济的决心,中国迫切需要大量引进先进技术。可以说,中国对于高新技术既有旺盛的需求,又有足够的购买能力,但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却以国家安全等理由,迟迟未对中国敞开技术市场的大门。由于欧美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出口管制,中国的进口能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自然加大了双方的贸易不平衡。以美国为例,美国虽然宣称已逐步放宽对中国技术出口的限制,但在政策规定和执行中,歧视性条款仍大行其道,比如不仅划分了严格的“受控商品”范围,还要求进口“受控商品”需作出额外承诺,如对最终用户实施许可检查及到货后核实的要求,对出口许可证也附带各种苛刻条件。这使得中美间可能达成的技术贸易项目流产,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数据表明,由于实施对中国高技术出口管制,美国每年丧失35亿至135亿美元的出口机会,无疑加剧了中美贸易顺差。3.3当前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即便“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仍是国际结算的主要货币,美国只有保持贸易逆差,才能使美元流入其它各国,而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又导致美元的贬值,也就是所谓的“特里芬难题”。美国可以无限制的印制货币,用以换取其它国家的真金白银和商品,供美国消费,而发展中国家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风险,不得不大量积累外汇储备。在国际贸易计价、世界外汇储备及国际金融交易中美元分别占48%、61.3%和83.6%。正如巴菲特所说“中国人每日辛勤劳作生产产品给美国人用,而我们却给他们一些纸片,当他们想使用这些纸片,却发现这些纸片达不到他们想要的目的。”这样的体系下美国可以发行大量国债用于国内消费,而中国却以大量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以支持美国的消费同时中美间保持了大量的贸易顺差。3.4中国政政策的大力支持和中国国内要素优势的综合释放中国改革开放后一直实施大力发展出口和吸引外资的政策,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贸易顺差的增长。中国在对外贸易上一直实行“奖出限入”的政策,进口也是为了提高出口的能力,而且对产品出口实施出口退税政策,这些政策都极大的促进了出口的发展。而且,中国对外商投资企业实施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大量吸引了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加工贸易的发展。总的来说,中国的贸易政策是服务于“拉动经济增长,减轻就业压力”这一内部目标,而忽视了外部平衡。同时由于中国已经开始政策调整,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部分企业在政策调整前突击出口,也造成某一时期外贸顺差激增。中国国内要素禀赋优势非常明显:首先,中国人力资源优势十分明显,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随着中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中国劳动力素质相对较高,能提供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源。再次,中国产业综合配套能力强,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顺延迅速,配套供给能力提高;而且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这是其它一些新兴劳动力提供国家和地区所不具备的优势。第三,中国的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低,而且为了吸引投资,很多土地无偿或廉价提供给外商投资企业使用,这些都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3.5中国国内有效需求的不足中国国内市场广阔,但有效需求释放不足。中国经济连年持续高速增长,但中国居民消费市场却一直平淡,缺乏活力和持续点。劳动者特别是广大农民工收入偏低,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费用持续激增,农民和城镇低收入人群的社会保障性缺失等都制约着中国居民的消费欲望。而且由于投资增长产能扩张,制造业不仅大量出口而且取代了部分进口产品。国内消费不足,而且产能快速增长,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大量涌向国际市场。3.6 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国际上一直存在人民币低估说,人民币升值压力很大,普遍存在升值预期。虽然,一般说来,货币升值会减少出口,增加进口,降低贸易顺差,但对中国来说,却并非如此。据世界清算银行统计,自2005年7月起,人民币累计升值21.2%,但中国的贸易顺差却一直居高不下。但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却加剧了中国贸易顺差的增长,大量国际资金为了套利、套汇,以隐蔽曲折的方式绕过资本管制,通过经常项目(主要是贸易渠道)流入中国,致使贸易顺差激增,同时形成人民币升值的理由,造成恶性循环。总得来看,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是在要素禀赋决定的国际分工背景下,中国优势生产要素集中释放所造成产业转移的必然结果,中国国内的政策鼓励和消费不足加剧了这一进程,人民币汇率低估并不是中国贸易顺差的决定性因素。4 巨额贸易顺差所带来的影响4.1 巨额贸易顺差带来的正面影响4.1.1 贸易顺差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外贸易的最根本目的就是盈利,顺差越大,盈利越多,表明这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对外贸易也能够达到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一方面,经常性贸易顺差能够刺激经济的增长,经常性贸易顺差是净出口增加的结果,净出口的增加扩大了国内总需求,国内总需求扩张带动了国民经济增长,另外,进出口增加具有贸易乘数效应,在贸易乘数的作用下,经济的增长能够数倍于贸易顺差的增长,从而拉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增加国民收入和扩大就业,另一方面,我国的资本性贸易顺差直接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外商在中国的直接投资,为我国经济的增长需求带来了丰裕的资金,资金的净流入推动了投资需求的增长,在外贸乘数的作用下,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贸易顺差是每个国家进行国际贸易的追求,我国巨额的贸易顺差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支撑,其对我国经济的增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4.1.2 贸易顺差能够加强中国经济的号召力和安全性 贸易顺差带来了巨额的外汇储备,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有利于进行国际融资以及吸收更多的外国资本。巨额外汇储备表明了中国具有较好的偿债能力,因此,能够更加容易的在国际上发行国债等筹措资金,国际上的流动资本也会认为中国经济比较安全从而愿意到中国来投资。此外,贸易顺差加强了中国抗击经济全球化风险的能力,有助于国家经济安全。连年的贸易顺差使得中国外汇储备增加,使得中国成为国际上的债权国。因而,中国不仅有足够的外汇满足对外经济贸易的需要,而且增加了中国对外清偿能力、保证对外支付,还有利于应对国际金融风险,提高了国家抵抗各种经济风险的能力。 在巨额外汇储备面前,中国可以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有能力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具有引导性的决策,甚至在欧债危机上有能力对深陷债务危机的发达国家提供外汇上的帮助。4.1.3 贸易顺差有利于维持我国的经济总量平衡 最近几年,我国实行的是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遏制住经济危机的同时,也让财政赤字逐年扩大,在我国储蓄没能完全转化为投资的情况下,贸易顺差的增加,特别是净出口增加部分地弥补了财政赤字。因此,贸易顺差有利于维持经济总量的平衡,避免财政赤字带来的紧缩,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4.1.4 提高了中国的经济实力,是中国经济更具活力贸易顺差最大的一个作用就是拉动经济增长。消费、投资、净出口被普遍认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在中国,国内消费绝对数额虽然有所增长,但占GDP的比重却逐年下滑,这说明消费的增长滞后于经济的增长。中国的经济增长,更多的依赖于投资和出口的拉动。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无疑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认为规模经济已经成为推动贸易发展的主要原因;许多产业只有达到一定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效益(Economics of Scale),才能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商品多样化,提高竞争能力。中国由于现阶段国内需求不足,无法仅靠国内市场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中国通过大量出口,拓展国外市场,增加产业规模,以便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另外,大量的出口促进了技术引进,出口产业的技术外溢效应使得非出口产业发生连锁反应,大幅度提高了国民经济的质量和数量。生产规模的扩大、大量技术的引进和大量出口参与国际竞争极大的促进了中国国内的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使市场机制和市场观念深入人心,极大的提高了中国经济的活力。4.1.5 增加了外汇储备,改善了中国的国际收支中国的外汇储备自2004年起开始快速增长,到2006年2月底,中国大陆的外汇储备总额为8537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一;2006年10月,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2007年底首次突破1.5万亿美元,2009年4月突破2万亿美元,世界银行预计,2010年中国外汇储备将达到2.818万亿美元。持续巨额的贸易顺差是造成中国外汇储备增长的主要原因。外汇储备的增加,极大的提高了中国的对外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增强了综合国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例如,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中,中国的外汇储备为中国和中国香港的经济提供了有力的后盾支持,从而增强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4.1.6 消化了国内的过剩产能,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离不开投资的快速增加,然而投资增长快速,国内消费能力增长速度却远远低于投资的增长速度。导致我国供给能力远远大于国内需求,产能过剩问题正逐步凸显。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在中国国内消费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大量的出口对于消化国内产能的相对过剩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而国土面积有限,人均自然资源占有率并不具有优势,国内,特别是农村地区,大量劳动力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出口贸易的大量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的发展,吸收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加上投资的增加,使得劳动力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因此,巨额贸易顺差意味着出口产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缓解了国内的就业压力。4.2 巨额贸易顺差带来的负面影响4.2.1 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损害出口竞争力巨额的贸易顺差为我国带来了巨额的外汇储备,在中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下,外汇市场上供过于求,导致更多的外币来换取更少的人民币,大规模的贸易顺差将会导致人民币的需求增加,这样会导致人民币升值。人民币的升值使得我们能够在国际市场上购买更多的外国商品,然而,却让中国出口产业的产品失去了价格优势,加大了出口产品的成本,损害出口竞争力,最终将严重影响中国的出口产业,而中国的经济严重依赖出口,很不均衡,所以升值后,出口受创,企业将会面临倒闭风险,工人将失业,社会将动荡。这正是中国不愿让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另外,人民币升值相对的就是外汇贬值,这样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也会在人民币的升值中不断的缩水。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又加大了外资流入和贸易顺差的扩大,进一步增强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4.2.2 加剧央行稳定货币供给压力,引发通货膨胀外汇的大量流入使得央行不得不印刷更多的人民币来购买外汇,随着大量的人民币被动地投入到流通领域,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账户更加受制于外汇的流入,不但削弱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效应,还会引发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存在会导致国际上的热钱更多地流入到中国,这也无疑将加大我国流通领域的货币量,加大通货膨胀压力。贸易顺差异致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民族经济发展空间狭窄,出口结构难以调整。通货膨胀带来的后果最终是却由老百姓来买单,这将会引发社会矛盾。过多的外汇储备同时也会增加社会的闲置资金,使得资金不能得到充分应用,生产资料和人力资源的闲置导致社会资源利用率下降,高失业率与通胀并存。4.2.3导致贸易摩擦升级,恶化我国出口贸易环境 国际上其他国家在面对对我国长期的逆差,不得不采取措施来保护自己国内的产业发展,因此,贸易伙伴国在对我国的贸易中动辄采取反倾销和特别保护措施等来对我国的出口产品进行各种闲置,恶化了我国的出口贸易环境,最后反过来打击的还是我国的出口产业,损害我国的经济发展。近几年,欧美国家对我国采取的非贸易壁垒措施给我国带来的出口损失已经超过了反倾销带来的影响,WTO其他成员国对我国采取的各种限制出口措施,使得各种贸易摩擦不断升级,这对于还处在发展道路上的我国来说,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沉重的打击。4.2.4 持续的经常项目顺差导致国际贸易环境恶化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进出口贸易顺差的快速增称长,中外贸易之间磨擦也在不断增多而且这种磨擦所产生的矛盾正在不断地加速升级,使得目前我国的一些产业与企业所面临的对外环境越来越严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节器控制也因此在一定程度受到了的很大的影响。贸易顺差的过高会导致贸易之间摩擦的猛增,促使中国的企业生产与经营面临着更加巨大的不稳定性和更高的资本投入。提高对外出口型市场的可预测性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有利因素,它有利于促进企业及早形成相对稳定的生产与经营模式以及其预期回报的可望性。然而伴随着世界贸易磨擦的激励增长的同时,许多发达国家则采取了众多违反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和自由贸易相关精神的许多不合理的措施对其加以限制,并且滥用权利制造了许多不同形式的贸易壁垒和经济政策。就目前来看,中国同美国、欧盟等许多主要的贸易经济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并逐步从企业、产品等微观经济层面上升到宏观的经济政策、方针、体制以及制度层面并呈不断延伸的状况,这样大大降低了企业对外出口型市场的可预测性,给企业对内对外投资以及生产与经营带来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从一个方面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和成本投资。4.2.5 持续扩大的贸易顺差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根据世贸组织的统计,自对外贸易总额从一千亿美元上长到一万亿美元的过程中,美国用了二十年时间,德国则用了二十六年,而中国却仅仅只用了十六年的时间。中国贸易尤其是对外出口贸易经济的发展如此之快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其低价格所占的竞争优势。但是,此类出口模式所带来的通常是项目的顺差,其代价是其有限的环境与资源。像这样下去,它必然会使其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与潜力造到严重的破坏,非常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健康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国往往是以牺牲其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来作为换取对外贸易顺差的代价的。从中国出口商品的结构来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的顺差,虽然近几年来中国对外出口商品的结构得到了明显改观,突出表现在机电产品的对外出口在对外出口总额中所占据的比重的不断上升,从二000年的四十二个百分比上升到二00七年的五十七点六个百分比。但是,相当大的部分对外出口的机电产品都是由外商投资企业自外国进口的半成品,到中国境内组装后再出口到外国的。这样一进一出所带来的贸顺差,却是中国企业在耗费了大量的能源、土地和水资源的基础上,才获得的少许的组装加工费,在一个方面也给中国环境造成了更严重的污染。另外,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中,很大部分产品是依靠落后的技术设备加工出来的低附加值的商品,这类产品很多都是资源密集型的产品,这类产品的出口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所消耗资源的大量浪费和自然环境的污染。4.2.6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加大央行货币政策执行难度中国人民币的供给来源于财政渠道、银行信贷渠道和外汇占款等三大基本渠道。面对强制结售汇的制度,中国中央银行担负着无限度回购外汇资金的义务。近些年来,因为外贸的顺差所加大并引起的外汇储备的迅速飞涨,对外汇占款所投放的基础性货币资金已经“被迫”成为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资金的投放的主要形式。巨大的外汇占用款额是中央银行买入外汇而形成的,从根本上增大了基础型货币资金的投放力度,然而基础型的货币一旦投入就会引起了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增长,再加上要实现目前人民币市场的稳步升值发展的目标,又需要通过中央银行从金融市场中不断用人民币买进外汇,这就更加增大了中国货币资金的供给量,从而引起通货膨胀的发生。大规模的外资资金的涌入,增加了国内市场对物质资料的需求,从根本上促使国内原材料、能源和交通在供求上的紧张,引起了生产资料价格的迅猛上涨,从而导致了国内市场的通货膨胀。到二00七年十一月此,基础货币的外汇占款投放的比例约占了基础货币资金总量的八十个百分点左右,中国中央银行仅仅只用于对冲操作所发行的票据总额已经高达上万亿元之巨,这种对冲从根本上削弱了中央银行对货币资金供应的主导权利。4 我国贸易顺差的发展趋势从近期贸易顺差情况看,我国进出口增速有所放缓,进出口差距有所缩小。这种发展趋势还将会持续下去,主要原因有:(一)我国人民币持续升值。我国从2005年7月实行汇率改革,当月人民币即升值2%,之后人民币累计升值已经超过10%。预计今后我国人民币 还将会保持小幅升值态势。随着人民币持续升值,其抑制出口、扩大进口的作用将会进一步显现。(二)从长期看,我国进口价格涨幅将高于出口价格涨幅。从进出口结构看,我国出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而大多数商品我国并无国际话语权,因而价格 上升的空间极为有限;我国进口的主要是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如原油、铁矿石、农产品等,此类商品受国际价格上涨的左右,而且价格将呈不断上涨趋势。我 国出口企业受上游能源、原材料、中间产品价格上涨的冲击,而处于下游的出口产品价格却难以提升,利润空间明显收窄,贸易顺差规模扩张会受到一定抑制。(三)我国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出口增速也将逐步回归到世界平均水平。据世贸组织统计,2007年初我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 到8月份,我国月度出口总额1114亿美元,首次超过德国(1058亿美元)。2006年我国出口9689亿美元,同期德国出口11111亿美元。按照两 国目前出口速度,如不考虑汇率变化,预计2008年我国出口总额将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从国际经验看,世界主要贸易大国一般都要经历从出口增 速迅速增长到维持相对平稳,再回归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发展阶段。因此,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的中国出口增速可能逐步回归到世界平均水平。对我国贸易顺差 的未来走势,我们得出以下基本判断:一是未来几年内,我国贸易顺差规模仍将继续扩大,但增幅会逐渐回落。预计在2010年前后,我国贸易顺差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