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式建筑风格的探索与实践.docx_第1页
新中式建筑风格的探索与实践.docx_第2页
新中式建筑风格的探索与实践.docx_第3页
新中式建筑风格的探索与实践.docx_第4页
新中式建筑风格的探索与实践.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章编号: 1004 6011( 2014) 03 0014 06新中式建筑风格的探索与实践郭全民, 刘学, 熊威(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044)摘 要: 结合建筑风格发展的过程,简要论述新中式建筑出现和发展的必然性,以及分析新中式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用西方建筑发展的过程来阐述传统中式建筑与新中式 的关系,解析传统中式元素在现代建筑空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同时对新中式建筑艺术形态做一 简要分析 最后通过实践项目尝试对新中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与探索关键词: 新中式建筑; 中式空间; 中式元素; 建筑性格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TU-86A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New Chinese Architecture StyleGuo Quanmin, Liu Xue, Xiong Wei( Beijing Jiangong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esearch Institute,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Beijing 100044)Abstract: As the international standing of China is getting improved, more and more domesticarchitecture designers native consciousness and national spirit are aroused The article briefly demonstrates the inevitability of the New Chinese Style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combin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architecture style,and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New Chinese Style development and the problems emerging from the development; besides,the article tries to elabo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the New Chinese Style through the process of Western architecture development,analys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elements in the modern architecture spaces and landscape designs,and concisely illustrates the architecture art form of the “New Chinese Style Finally the problems of the process of New Chinese Style development are improved and explored by practical practices and attemptsKey words: New Chinese Architecture;Chinese style space; Chinese element; architecture character归到自己的源泉; 如何既恢复一个古老 的、沉 睡 的文化,而又参与到 全 球 文 明 中 去 ”1建 筑 大 师 梁 思成早年 就曾经对建筑风格做了概括 论 述,他 提 出了建筑艺术形态的表现“中而新”是 上 品、“西 而 新”为次、“中而古”再次、“西 而 古 ”是 下 品 之 下 的 建筑设计理念2这里所指的“中而新”可以理解为不割断中国 历史传统文脉 的当代创新设计之路 “中”代 表 的1新中式概念解析吴良镛 先 生 在乡土建筑的现代 化 与 现 代 建筑的地域化中提 出,“无论发达的国家或者发展 中国家均 存在着一个共同问题,就 是 如 何 积 极 达 成进步的 世 界 文 明,而同时又延续原有 的 文 化 遗 产 这就是我们的悖论,如何既成为现代的 而 又 回收稿日期: 2013 07 19作者简介: 郭全民( 1970) ,男,工程师,研究方向: 城市规划设计15第 3 期郭全民等: 新中式建筑风格的探索与实践是中华民 族个性基因的呈现,应 该 遵 循 的 根 本 起点是中国传统审 美 观; 而“新 ”代表的则是有序而 规律的现 代艺术发展之轨迹,这 其 中 包 含 有 新 观 点,不排除国外优秀的理念、新 材 料 和 新 技 术,同 时能够反映出新时代精神的面貌 只 有“中 ”与 “新”有机的结合,才能使建筑形态具有合而不同 的艺术生命力西,而这 种东西也对新 中式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 作用人与民族的性格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建筑的 性格,内 敛、婉 转、谦 虚、谨慎是中国几千年来形成 的,他体现在经典的中式建筑中,也与中式建筑的空 间形式相互契合,而西方开放直白的的个性也深深 的扎根在他们的血液里,随着世界的融合和民族间 相互影响,中国传统性格中也融入了西方那种直白 的个性 现代建筑在西方率先蓬勃发展起来,他 们厌倦了繁复不实用的经典欧式 ( 图 2 ) ,于是一系列 新的建筑风格出现了,这些建筑风格或追求古典的 神似,或完全抛弃古典另立门户,西方建筑经历了这 样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新古典、与 艺 术 装 饰 风格( Art Deco) 这种风格就类似今天的新中式,他 们虽然在形式上有所突破,可他们依然继承了古典 建筑的体量感,甚至是色彩、分段方式、开敞直白的 单体空间形式或大气庄重的建筑空间组合方式 反 观新中式也是这样的发展趋势,新中式正是古代封 闭锁国到现在现代开放的产物52新中式的产生、发展、现状及问题2. 1新中式的产生背景及发展必然性在当前大的社会条件下,文化、人权、自由、平等 等等逐渐成为世界的主流,中国在几千年里孕育的 那种内敛、腼腆、封闭、婉转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3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乐而不 淫,哀 而 不 伤 ”的婉转中透出了突破 的 欲望 从某种程度上这可以理解为一种渴望开放的态 度,这种态度在建筑领域也能够得到印证和体现,即 内敛中透出了一丝张扬,封闭中提倡开放,婉转中有 着直接,传统的繁复的经典欧式中式等渐渐与社会 的节奏和背 景 不 相 符,渐渐建筑开始追求简洁,高 效,于是才产生了追求神似的偏西方的艺术装饰风格( AT-DEC) ( 图 1) ,偏东方的新中式以及日本及 阿拉伯国家对地方主义风格的探索,例如日本的隈 研吾、伊东丰雄、坂茂等建筑师的作品中有着明显日 本民族建筑的 味 道 国 内 的 王 澍、刘家琨等建筑师 同时也在探索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他们 的实践已经给新中式很多启示 而社会这种变化也 许正是新中式产生和被接受的主要原因 于是可以 理解为新中式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是中西文化 碰撞产生的结果4科技的发展使建筑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新材 料、新结构、新设备等等使建筑不仅仅拘泥于厚墙方 窗,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建筑的保温、隔热、采光不单 单依靠砖石木构,各种新材料与新科技已经使建筑 出现无限的可能性,甚至工业设计中的很多技术与 形式也都应用到建筑设计中来,这种变化也是建筑 变革的重要因素,是新中式和地方主义出现的必不 可少的条件 同时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西 方 很 多 理 念与设计手法通过现代科技 很快的传递到世界各 地,很多西方建筑师也参与到它国的建设中来,他们 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来解读地方建筑,这种解 读后的结果往往加入了西方的、现代的和本土的东图 1 帝国大厦图 2 经典欧式2. 2新中式的发展现状抽象的马头墙、方窗、黑色压顶下面白 色 墙 体、灰砖、青瓦、大屋顶、简化的斗拱等等,这些是很多16北 京 建 筑 大 学 学 报 2014 年人对新中式的大体印象,但也只是一些或抽象或简化的形式而已,并不能够表达新中式核心的东西,也 不能充分表达古代与现代结合产生的东西婉转 内敛中的开放张扬的空间形式 而如何实现这种突 破在实践中有很多实例 例如王澍的项目实践注重 中式特点材料的应用、中式建筑元素形式的抽象、和 空间院落的塑 造 并且他突破了中式空间的尺度、 创新了材料应用的方式等等,有许多东西值得学习 推崇而新中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中国新地方主 义风 格 的 总 称,北 京 四 合 院、福 建 土 楼、徽 派 民 居( 如图 3) 、苏 州 园 林、皇家建筑等等都是中式的东 西,有着中华民族的特色,而以他们为蓝本演变出的 新中式建筑实践在全国各地都在尝试,例如徽派的 第五园( 图 4) 、苏州博物馆,王澍具有明显抽象化中 式的象山校区、以及都市实践对福建土楼形式的创 新尝试等等 王澍的作品对中式传统建筑的发扬和 对传统建筑元素的应用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对传统 的理解也超出常人,他的探索和实践方向是开创性 的更加是值得推崇的 但是这些项目绝大多数都是 基于南方的民居建筑而进行的探索,而北方经典的 合院形式却很少被应用于公共建筑空间中去,这是 一个值得探索与尝试的方向而大多数是在经典案例基础上去借鉴,从而出现了不同风格的建筑元素不问出处的乱用 第二,许多 实践项目多拘泥于追求形式的经典,而并没有追求 建筑的 本 质空 间 对空间的探索多妥协于功 能,多没有在中式空间与项目功能要求上加以探索, 从而产生新中式成为一种外壳的表皮形式,没有深 层次的挖掘中式的精神和神韵 第 三,几 乎 所 有 的 中国古典建筑都是与园林形式相结合,尤其是南方 建筑表现得更为突出,建筑与园林形成浑然天成的 整体,而现代大多景观与建筑分开设计,没有用景观 进一步的强化中式的特征,进一步发扬和提取经典 中蕴含的东西 景观建筑的概念提升了景观在项目 中的重要性,这也契合了中国古典建筑和园林的理 念,应该成为新中式应该继承与发展的东西,而不是 各自为政分开考虑3对于新中式未来发展的探索针对当前阶段新中式建筑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第一,在建筑元素的应用方面,现在 对于新中式探索的许多经典案例中,对于新中式的 元素已经有很多十分成熟的抽象与概括,这些元素 都是可以加以利用的,但是对于地方风格特点鲜明 元素的应用方面应该注意建筑与建筑组合风格的完 整性,避 免 乱 用、套 用,形成混杂不伦不类的形式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两种方式 解决风格不统一的问 题,一种方式可以根据项目的性质只强调一种风格 特征,另一种方法可以以现代特征为主加入地方形 式加以调味,强调大的空间组合的韵味,而不是在细 节上去刻画 第 二,在建筑方面应该多探索建筑空 间组合与中式空间的契合,对中式的传统建筑空间 组合加以抽象化,再应用到现代建筑中来,实际中式 建筑空间组合关系与中国传统哲学和人的性格是相 契合的,讲求隐晦与委婉,也就是通过现代建筑形体 处理方法处理建筑形体与组合关系,从而形成隐晦 而经典的空间形式,并在其中适当加入开放性的现 代空间 第三,强调景观与建筑的整体性,根据项目 确定建筑与景观两者的重要位置,或是以景观为主 以建筑丰富景观,或以建筑为主,用景观来进一步强 调建筑空间组合的关系 借鉴中国传统框景、借景、 对景 等手法使建筑和景观共同服务于中式的具有 隐晦委婉特质的空间形式6 用景观建筑的概念去 突出景观的作用,把建筑作为景观中的一种元素考图 3 徽派民居图 4 第五园2. 3新中式存在的问题目前新中式发展已经逐渐进入成熟的阶段,但 是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经典案例并不多见,17第 3 期郭全民等: 新中式建筑风格的探索与实践虑,使景观和 建 筑共同营造实用的环境,更 加 人 性化,而出来的作品也更加整体,更加有意境主要不同之处,从而对建筑的功能设计、区域布局和环境都提出 了 更 高 的 要 求 用 地 分 为 4 个 功 能 板 块: 后勤服务安保区、命题人员休息区、命题人员工 作区、命题人员活动区4. 2 结合景观建筑塑造新中式空间形式在经过前期对项目的思考和总结后,营造一个 有着中式内涵、婉转而有不失现代的建筑空间成为 合适的选择,而又如何实现这种核心概念? 解决这 个问题应该从研究中式园林、四合院、书院这种经典 中式空间入手,并把古典空间形式进行抽象简化处 理既能够得出结论,结合古典的细部空间处理手法 从而实现空间从整体到细部的空间层次 而在建筑 和景观的具体形式方面可以 去抽象古典的建筑元 素,结合国内 成 功 的 实 践,从整体到局部的递进处 理,形式问题也是容易解决的。4新中式建筑风格探索4. 1项目概况在北京教育考试院命题基地项目中标方案 ( 以下简称“考试 院”) 中,笔者试图对新中式进行新的 尝试,不以形式为重点,而是强调中式隐晦的空间结 构 并对北京合院的形式加以探索和研究,抽 象 出 具有北方特色的新中式语言 强调景观在整体的中 的重要性,把景观与建筑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建 筑形体与景观形式中完全运用现代手法去诠释经典 中式的意境 按当代人的审美观用现代材料将传统 符号进行演绎和抽象,以符合现代人的造型语言,创造 适合现代人生活的空间,以传统色彩体系和抽象的细 部关系去体现中国的文化特色,最终作品既能够符合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又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质考试院项目位于北京平谷区金海湖镇中心区规 划区域内,北京市教工休养院南侧 D-005 地块,总用地面积 9. 85 hm2 考试院为北京地区教育考试试题 命制、测评研究等业务工作提供专业化的工作场所; 是面向具体工作任务,确保核心机密安全和实现专 业化功能的专门场所 要求对高考等绝密级考试命 题工作进行全封闭管理 严格的安全保密要求和封 闭管理方式是命题基地建设项目与一般建设项目的4. 3合院空间形式的推理“合院”是北京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明显的北方建筑特质 其内部开放外部封闭的建筑特点可以巧妙地实现本项目对外需要的私密性和对内需要舒 适便捷的需求 合院建筑的规模形制具有明确的等 级标识性,内部院落与外部院落在使用功能和人流 管理上均有明确界定,方案通过建筑和景观的融合, 打造舒适的办公居住环境,在北京四合院空间与流 线( 图 5) 基础上抽象简化它的经典空间形式并结合 中式园林曲径通幽、框景对景等手法综合可以得出 与项目相契合的空间形式图 5 合院空间与流线形式通过简化中式经典合院空间形式能够得出初具 雏形的空间结构 ( 图 6 ) ,这种结构带有现代构成特 性的美,只是过于内敛和封闭,院落和正房的正对的 特点实际上也和现代追求变化的建筑与场地关系是 有冲突的,但核心婉转的流线形式和空间布局是值 得追求和延续的对经典的北方合院的空间结构进行简化和抽 图 6 合院空间与流线形式的简化与抽象象,使流线更加简洁、围合空间也增加一定对外的透18北 京 建 筑 大 学 学 报 2014 年气性,突出空间组合的委婉中带有开放的核心思想,在空间形式上结合现代的空间处理手法去创造一个全 新的空间形式 这种保持了经典中式空间委婉的特性 又结合现代空间处理手法,就有了中而新的特色4. 4 建筑空间与形体的切割与组合在细部处理上,为了增加空间的趣味性并反映 传统空间的核心精神,我们利用传统中式空间组合中的框景、对景、借景等手法( 图 7、图 8 ) ,和一些现 代建筑设计手法例如底层架空、屋顶花园、自由平立 面等相结合,力求用现代建筑的手法来体现经典中 式案例中的借景框景等的味道,以便在空间细节上图 9 曲水流觞桥流水、树下休闲的意境进一步突出新中式建筑的核心思想既互相结合紧密又补充印证使建筑和景观图 10 流线与建筑图 7 框景图 11 流线与水系图 8 跳望的架空平台图 12 流线与院落空间4. 5流线与水系的联系建筑形体确定了大的空间结构,用流线将空间 联系起来,水系也是联系空间的最好选择( 如图 9) , 在这里我们赋予水系曲水流觞的概念,水系曲折与 中国传统文人雅士曲水流觞饮酒吟诗的文化形成联 系,在这里曲水流觞不仅是一个节点,而且还是作为 景观体系的一个大概念4. 6传统景观园林手法4. 6. 1景观体系( 图 10、图 11、图 12)把景观和建筑统一考虑,使景观与建筑共同营 造出一个隐晦婉转的中式空间,景观与建筑互相补 充,建筑大的形体关系形成大的层级院落和遮挡框 景关系,而景观水系将空间院落联系起来,景观小品进一步加强空间的隐晦感并进一步增加新中式的小4. 6. 2影壁墙经典的中式空间中常用影壁 ( 图 13 ) 作 为 遮 掩 作为一个空间的开始、结束或起到围合空间的作用, 形成委婉的韵味,在本方案中用它来进一步的强调 婉转的空间形式( 图 14、图 15) 图 13 传统的影壁墙19第 3 期郭全民等: 新中式建筑风格的探索与实践4. 6. 3桥桥的设置能够丰富人的流线并丰富空间,人与 水更加亲和,从而形成经典的小桥流水的韵味 同 时桥也创造出与平行于水系人的流线以外的第二条 流线,这样人游览休闲形成两条甚至多条自由可以 穿梭交叉的人行流线,增强人的参与性,增加人和人 之间的交流,并增强水系南北两侧建筑之间的沟通 和联系( 图 16、图 17) 图 14影壁的设置图 15 影壁的设置细部形式图 16 桥的位置4. 74. 7. 1细部营造立面处理竹节、灰砖、编织物往往给人中国的印 象,在 建筑立面处理中,从这些中国元素中抽象出错落的形 式,形成控制建筑群立面的主要造型要素 以 它 们 为基础进行变化处理,再结合传统与现代的对比碰 撞形成别样的立面效果( 图 18、图 19) 图 17传统的桥图 18 立面抽象的原始状态图 20 错落的变化形式屋顶形式幽静的水平线条图 19 错落的变化形式4. 7. 2为强调“静”与传统大屋顶的形式,本项目在建筑的第五立面屋顶与天际线中采取了简洁的横 向板式屋顶( 如图 21) ,水平线条为空间院落创造了 ( 下转第 25 页)在统一抽象出的错落形式中用现代的手法找出变化,这种变化或是水平的条窗,方形的点窗,或是 框起的玻璃幕墙( 图 20) 25第 3 期纪少华: 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北京芳草地综合体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一方面继续优化公共空间设计,更新功能后整合空间,进一步扩大触媒影响范围,如在东入口处新装潢 一红色集装箱出售各种饮品,市民可露天坐在室外 广场边欣赏配有喷泉的巨型达利雕塑边品尝美味, 这同时也吸引路过的行人驻足观看或者参与其中, 不光增加人气,也成为综合体的特色景观参考文献:1王建 国 城 市 设 计: 2 版M 南 京: 东 南 大 学 出 版社,2004: 201韦恩奥图,唐洛干 美 国 都 市 建 筑城 市 设 计 的 触媒M 王劭方,译 中国台北: 创兴出版社,1994:82 83邓凡 透视城市综合体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33韩冬青,冯 金 龙 城市建筑一体化设 计M 南 京: 东 南大学出版社,1999: 12 15齐 康 城市规划资料集 ( 第 五 集 ) : 城 市 设 计 ( 上 )234结论4将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作为城市触媒,通过功能更新激起触媒自身的活力,然后采用空间整合的 手法有效的扩展了触媒的影响范围,带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