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实证研究1、 选题目的及意义 选题目的:自21世纪初以来,资源有效整合和国际分工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分工经历了由产业间国际分工到产业内国际分工、产品内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历程。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全球资本在跨国界的经济活动转移越来越频繁。在这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市场一体化与生产片断化的全球价值链贸易重新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联系起来,世界贸易的性质、流向、贸易量以及贸易利益分配格局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各区域为了振兴当地的经济,也越来越积极地将当地的经济活动嵌入全球价值链网络中,以获得更高的价值增值。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大量使用廉价劳动力和能源、出口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存度很高。,然而与经济高速增长相伴随的是内需的疲软,技术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经济的增长不能建立在低廉的劳动力和资源上。我国制造业对能源的依赖以及对能源的消耗给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我国的经济安全带来了严重的挑战,随着我国逐渐进入高成本增长阶段。当高成本的瓶颈制约逐渐产生相应影响后,使得我国大部分企业陷入到增长困境。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何根据我国的国情,突破旧的经济增长方式“扬长避短”,基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达国家制造业升级的经验,嵌入到全球价值链的最佳点,促进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这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亟待解决的问题。选题意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发达国家为了获取全球性的资源优势,从而实现全球竞争战略,将制造业价值链上的低端环节向海外低成本国家转移,集中精力发展制造业价值链高端的环节。虽然许多发展中国家已在一定程度上积极参与国际分工,降低了对初级产品生产的依赖,但由于其采用先进的进口核心部件与技术,最终仍有可能沦为“世界加工厂”,从而无法有效的改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边缘地位(Frobeletal.,1980)。我国制造业在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虽然在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以及提升产品式样、质量、安全、环保的产品升级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却在进入诸如核心自主研发、品牌拓展和全球市场销售渠道等高附加值环节过程中,遇到了来自掌握核心技术、全球品牌以及全球市场销售终端渠道的发达国家国际大买家或跨国公司的压制,难以实现功能升级和跨部门升级。在当前的环境背景下,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既有理论上的必要性,也有实践上的迫切性。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是工业化的原动力,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的主力军。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拥有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等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国际跨国公司纷纷看好这一优势,加大在我国市场的投入。然而,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局限性,且受制于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的限制,在参与国际垂直分工时,大多接收低附加值产业链条中的来料加工等,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成为跨国公司产品的加工厂。Gereffi、Kaplinsky、schmitz和Knorring等在20世纪90年代将升级的概念引入到全球价值链分析中,为研究我国制造业升级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中国根据自身优势来找到最合适的价值链增值环节,制定未来发展战略实现产业升级。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升级的研究对全球价值链理论也是一个丰富和完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全球价值链理论根源于 20 世纪 80 年代国际商业研究者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价值链理论,哈佛商学院的波特(Porter)教授第一次提出了“价值链”概念是1985年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当中,认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可以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增值活动”,每一项增值活动就是价值链上的一个环节,其总和即构成企业的“价值链”(波特,1985)。科古特(Kogut,1985)在国际战略优势的分析当中,使用了价值增值链(value added chain)这一概念,价值增值链是指由技术与原料以及劳动力的融合而形成的各种投入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并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最终完成价值循环的过程。克鲁格曼(Krugman,1995)在价值链条的片段化和空间重组方面,曾经探讨过企业将内部各个价值环节在不同地理空间进行配置的能力问题。由此,使得价值链中治理模式与产业空间转移之间的关系成为全球价值链理论中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此后,阿尔恩特和凯尔科斯(Arndt and Kierzkowski,2001)使用“片断化”(Fragment)来描述过生产过程的分割现象。他们认为这种生产过程在全球的分离是一种全新的现象。跨界生产在理论上只有两种选择方式:垂直一体化进跨国公司内部或者通过贸易等方式垂直分离出去。格里芬(2001)提出了全球价值链(GVC)的概念,该概念的提出提供了一种基于网络的、用来分析国际性生产的地理和组织特征的分析方法,揭示了全球产业的动态性特征,考察价值在哪里、由谁创造和分配的。KaPlinsky和Morris(2001)指出GVC上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创造价值,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才是最重要的环节。因此,一旦厂商抓住了战略价值环节,也就控制了该产业的GVC。这一观点在全球价值链研究中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对此,费因斯(Feenstra)就清晰地将“贸易一体化”和“生产的垂直分离”在全球经济中有机地联系了起来。随着贸易的发展,全球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深,这就使得发达国家发现将一些非核心的生产和服务等业务分离出去和全球采购更加有效益。由此使得发展中国家有了融入到全球价值链条中的机会,只不过这种融入一般都是从介入全球价值链中低附加值环节的低端道路开始的。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指出:“全球价值链是指在全球范围内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国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过程。它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并且通过自动化的业务流程和供应商、合作伙伴以及客户的链接,以支持机构的能力和效率。”该定义强调研究产品的增值环节、价值链内企业关系与利益分配。国内:国内关于价值链与产业升级的研究在2000年以后才陆续产生,在传统的国际分工中,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要素享赋奠定了本国企业的竞争优势(林毅夫等,2003),但在以世界比较优势成为产品成本基础的条件下,国家的比较优势只能表现在某个特定价值链环节上的竞争优势,不能完全转化为本国企业的竞争优势。曹明福和李树民(2005)对此做出了进一步的明确研究。他们认为,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利润来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分工利益”;二是“贸易利益”。比较优势和规模优势产生的是“分工利益”,“价格倾斜”优势产生的是“贸易利益”。 李作战(2007)提出我国制造业升级的五条路径:一是抓住跨国公司新的投资趋势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合性的特点;二是在我国有条件的地区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三是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优化创新环境;四是做强做大内源型经济,做优做强外源型经济;五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应率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跨越式发展.张辉(2004,6)以浙江平湖光机电厂威力,童昕、王缉慈(2003,2)以东莞“商圈”现象为对象,对全球商品链与地方产业群进行研究。童昕强调产业群在发展中国家外资政策中的意义,提出沿海外向型出口加工业产业群要从三方面实现政策中的意义,提出沿海外向型出口加工业产业群要从三方面实现政策侧重点的转变,以发挥地方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等。此外,吕文栋、张辉(2005,2)对全球价值链理论中的动力机制、治理结构、产业升级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概括性探究,以及对由此引发的我国如何面对全球产业转移和竞争提供了诸多看法。韩晶(2005,9)更强调集群学习是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路径选择。许仙平(2007)提出浙江的传统产业要想获得快速升级必须要走技术提升和品牌建设之路。吴友富、章玉贵(2008)提出创建全球性品牌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成功的关健要素,指出中国制造业在实施品牌升级战略时,必须对竞争对手的实力、市场结构特征有充分的认识,同时对企业本身的竞争优势以及劣势有透彻的分析。刘志彪(2005)提出中国制造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走“国际代工”的道路,是一种内生性的自然选择。从OEM、ODM转向OBM,是企业实现产业升级的跳跃性革命。中国企业转型经营自有品牌,需要在战略上从提高经营效率向产品差异化和产品创新化转变。为此社会和政府应该为这些先进企业创造品牌经营的市场基础和需求条件,培植品牌企业所需要的文化自信心和制度条件等。赵文成,赵红(2008)从产业价值链的角度对我国制造业升级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发挥比较优势,寻求在产业价值链中的主导地位和控制能力,延伸我国制造业的产业价值链,与跨国公司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利用产业梯度在我国不同地域的空间布局形成产业价值链的协同机制,大胆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进行产业转移。张学敏(2008)从产品内价值链分工背景下我国制造业企业所处的价值链分工地位,深入探讨了我国制造业企业价值链升级多元化路径,并提出企业层面,培育战略性资源,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产业集群层面,培育创新性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集群升级和竞争力的提升;国家层面,构建国家创新系统,增强产业国家竞争力,“三位一体”的升级对策。孙文远(2006)在产品内价值链分工视角下研究产业升级,他在三个层面上分析了产业升级路径:一是微观层次上企业个体努力;二是中观层次上产业的集体行动;三是宏观层次上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通过不断地嵌入式价值链方式,促进产业实现持续升级。 三、研究方法1.统计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文通过统计分析,查阅国内外大量的数据库和文献,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在新经济形势下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2. 专业研究与多学科交叉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从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产业经济、制度经济学等学科进行研究,学科交叉多领域对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进行分析,并得出启示。3.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制定我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模型,提出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转型升级的路径。4.比较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及我国制造业在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下的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地位和影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因素。四、结构安排,重点、难点内容以及创新之处1、结构安排一、绪论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2. 国内外文献综述3. 研究思路及方法4. 研究内容及结构框架以及创新之处二、相关理论综述1. 全球价值链理论2.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3. 微笑曲线4. 产业集群三、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和现存问题分析1. 我国制造业的历史发展2. 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现状与问题四、影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因素分析1. 国外因素2. 国内因素五、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实证分析1. 数据来源,样本的选取和筛选2. 描述性统计结果和分析3. 相关性分析4. 多元回归结果和分析六、结论1. 结论2. 对策3. 研究不足之处4. 展望2、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从我国制造业的现状分析影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针对当前我国制造业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现状问题,从人力资源成本,技术创新,历史、资源、人文等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转型策略。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及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机制设计。难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创新机制设计,计量经济模型的构建及预测机制,数据和国外相关文献的收集。3、 创新之处:一是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寻找影响我国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因素。二是在全球价值链转型升级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机制,构建我国本土价值链。三是期望运用制度经济学中的观点,指出我国实现从OEM到OBM的转型升级,需深度发掘制度红利,为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献计献策。五、论文进度安排2012年4月6月 文献资料搜集、整理2012年6月10月 论文一稿2012年10月2013年1月 论文二稿2013年2月2013年3月 论文定稿六、主要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 KOGUTB. Designing global strategies:comparative and competitive value-added chains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85(4):15-28 3 Amdt S,Kierzkowski HFragmentation:New Production Patterns in the World Econom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116. 4 Yeats A. Fragmentation: New Production Patterns in the World Econom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43-108.5 Gereffi ,G.,Humphrey, J., Sturgeon ,T,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03,11(4)6 Poon. Beyond the Global Prodution Networks: A case of Further Ugrading of Taiwan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J. Technology and Globlisation, 2004, 1(1): 130145 7 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Organization,Competing through innovation and learningR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port(2002/2003),2002:2732. 8 吕文栋,张辉全球价值链下的地方产业集群战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2),:119-124. 9 Gereffi G. The organization of buyer driven global commodity chains:How US retailers Shape overseas production networksIn GGereffi,&MKorzeniewicz (Eds.),Commodity chains and global capitalism,1999,p9512. 10 都晓岩,卢宁,论提高我国渔业经济效益的途径一种产业链视角下的分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0-14. 11 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12 张向阳,朱有为,产业链分析及其战略环节的确定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05,(6):7778. 13 Humphrey, J and Schmitz, H. How does inser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ffect upgrading in industrial clusters,Regional Studies, 2002,9(36):10171027. 14 Humphrey J. and Schmitz HGovernance in global value chains,http:/ www.ids.ac.uk/global value chains/2001 15 黄先海.纺织产业内升级的特征及启示 J 中国工业经济1998年第7期. 16 肖夏制造2006:岁末盘点亦喜办忧 J中国经贸2007年第2期。 17 沈瑶,程斌,朱益浙江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第11期 18 金碚.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工业J.中国工业经济,2001(5). 19 李士梅.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12). 20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1 朱启荣.我国出口贸易与工业污染、环境规制关系的实证分析121.世界经济研究,2007,(8):47-51. 22 高传胜.中国生产者服务与制造业互动发展z.中国经济问题,2008,(2):61-66. 23 Kplinsky Raphael.Globalization and Unequalisation: What can be learned from Value Chain Analysi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0,(2):117-146 24 Kaplinsky.R&Morris M.Goverment Matters in value chainsR.Developing Alternatives,2003,9(1):11-18. 25美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6美 明塞尔.人力资本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7 王金营.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方式,理论与实证M.中国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8 刘众华.走出国企高技能人才匾乏的低谷困.光明日报,200811-20. 29 彼特.P.德鲁克.革新与企业家精神一实践与原理M.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8: 30 Bell,M.,Pavitt,K.,1997.In:Archibugi,D.,Miechie,J.Eds. Technological Accumulation And Industrial Growth: Contrasts Betwee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1997b. 31 Riddle. Service-led: the Role of the Service Sector in the World Development M. Praeger ,New York,1986. 32 朱瑞博.价值模块整合与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3,(8):24-31. 33 张杰,刘志彪,郑江淮:产业链定位、分工与集聚如何影响企业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07(7) 34 Ricardo Hausmann, Bailey Klinger.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Pattern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the Product Space, draft for comment, 2006. 35 潘悦,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加速升级换代,中国工业经济,2002,(6):27-36. 36 张其仔,比较优势的演化与中国产业升级路径的选择,中国工业经济,2008,(9):58-68. 37 姚建文,基于功能提升视角的产业升级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7,(8):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汉堡店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永济市交通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水轮机蝶阀课件
-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方案
- 施工人员劳动保护与安全防护方案
- 人教版PEP四年级上册 Unit 2 My schoolbag 单元测试提升B卷(含答案)
- 图形图像处理数码照片处理之摄影基础84课件
- 陶瓷造型工艺36课件
- 消防系统应急反应方案
- 水电维修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家具行业常用中英文对照
- 英语四六级词汇汇总(带音标+免费下载)
- 插板机安全操作规程
- 铭复乐IV期临床方案介绍
- 《SPC统计过程控制》课件
- GB/T 14153-1993硬质塑料落锤冲击试验方法通则
- 并购贷款业务培训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疗知情同意书汇编
- 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汇编
- 牙体牙髓病最全课件
- 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