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 模版.doc_第1页
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 模版.doc_第2页
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 模版.doc_第3页
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 模版.doc_第4页
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 模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道路勘测设计道路勘测设计 道路平面线形道路平面线形 设计说明书设计说明书 学生姓名 牛周鹏牛周鹏 学 号 3041210115 所属学院 水利与建筑工程工程学院 专 业 土木工程 班 级 14 3 指导教师 杨 柳 日 期 2012 11 塔里木大学教务处制 20142014 届课程设计届课程设计 前前 言言 主要设计内容 平面线形设计和平面视距的验证 及主要的设计参考资料 塔里木大学课程设计 目目 录录 1 1 设计资料设计资料 0 1 1 设计依据及采用标准 0 1 2 技术要求 0 1 3 规范表 0 2 2 平面线形设计平面线形设计 0 2 1处缓和曲线长度计算 0 3 JD 2 22 2主要桩号计算 0 3 JD 2 3处缓和曲线长度计算 0 4 JD 2 4主点里程桩号计算 0 4 JD 3 3 平面视距验证平面视距验证 0 3 1处最大横净距计算 0 3 JD 3 2处清除障碍物的距离 0 3 JD 3 3处最大横净距计算 0 4 JD 3 4处清除障碍物的距离 0 4 JD 4 4 附图附图 0 致谢致谢 0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0 塔里木大学课程设计 1 1 设计资料设计资料 本项目按平原微丘区二级公路标准设计 1 1 设计依据及采用标准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JTI001 97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JTI001 97 公路线形设计规范 1 2 技术要求 地形 平原微丘区 设计等级 平原微丘区二级公路 设计年限 12 年 设计行车速度 80km h 路基宽度 10 0m 行车道宽度 7 5m 平曲线最小半径 420 会车视距 220m 2 2 平面线形设计平面线形设计 2 1 处缓和曲线长度计算 3 JD 2 2 主点里程桩号计算 3 JD 2 3 处最大横净距计算 3 JD 2 4 处清除障碍物的距离 3 JD 3 3 平面视距验证平面视距验证 3 1 处缓和曲线长度计算 4 JD 3 2 主点里程桩号计算 4 JD 3 3 处最大横净距计算 4 JD 3 4 处清除障碍物的距离 4 JD 塔里木大学课程设计 表 1 1 超高渐变率 表 1 2 车道宽度 表 1 3 二 三 四 级公路停车视距 会车视距与超车视距 超高旋转轴位置 中线边线 1201 1251 200 1001 2251 175 801 2001 150 601 1751 125 401 1501 100 301 1251 75 201 1001 50 设计速 度 km m 1201008060403020 车道宽 度 m 3 753 753 753 53 53 253 00 设计速度 km m 8060403020 停车视距 m11075403020 会车视距 m220150806040 超车视距 m550350200150100 最小必要超 车视距 m 35025015010070 塔里木大学课程设计 表 1 5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V 120km mV 100km mV 80km mV 60km m 一 般 情 况 积 雪 地 区 一 般 情 况 积 雪 地 区 一 般 情 况 积 雪 地 区 一 般 情 况 积 雪 地 区 2 5500 3240 5500 1940 4000 1710 4000 1550 2500 1420 2500 1130 1500 810 1500 720 3 3240 2160 1940 1290 1710 1220 1550 1050 1240 830 1130 750 810 570 720 460 4 2160 1620 1290 970 1220 950 1050 760 850 620 750 520 570 430 460 300 5 1620 1300 970 780 950 770 760 550 620 500 520 360 430 340 300 360 6 1300 1080 780 650 770 650 550 400 500 410 360 250 340 280 190 125 7 1080 930 650 560 410 350 280 230 8 930 810 560 500 350 310 230 220 9 810 720 500 440 310 280 200 160 10 720 656 440 400 280 250 160 125 二级三级四级公路 V 80km mV 60km mV 40km mV 30km m 一 般 情 况 积 雪 地 区 一 般 情 况 积 雪 地 区 一 般 情 况 积 雪 地 区 一 般 情 况 积 雪 地 区 2 2500 1210 2500 1130 1500 780 1500 720 600 390 600 360 350 230 350 210 3 1210 840 1130 750 780 530 720 460 390 270 360 230 230 150 210 130 4 840 640 750 520 530 390 460 300 270 200 230 150 150 110 130 80 5 630 500 520 360 390 300 300 190 200 150 150 90 110 80 80 50 6 500 410 360 250 300 230 190 125 150 120 90 60 80 60 50 30 7 410 320 230 170 120 90 60 50 8 320 250 170 125 90 60 视距 S 圆曲线长度 这时最大横净距出现在曲线顶点处 Z 由两部分组成 h L y L 即 Z 21 ZZ l ss L 2 sin 2 2 cos1R 式中 沿内侧车道行驶的驾驶员视点轨迹半径 s R75 4475 1 2 5 7 4505 1 2 Rs B R 缓和曲线内侧行车轨迹长度 s L58 8475 447 450 85 L s s s R R L 缓和曲线起点到视距线起点的距离 l26 57 2 22052 334 2 SL l 平曲线全长范围内的视点轨迹线长度 L52 33475 447 450 2 336 R R L L s 缓和曲线的切线角 180 2 Ls R 51 245 450 14 3 2 180 85 修正角 2 s 465031 6 L arctan sss L l L l R m95 8 2 2 cos1RZ s1 ml75 5 L 2 sinZ s2 m 7 1475 5 95 8 ZZZ 21 14 7 2 75 11 95 m 9 419 06 012 0 127 80 i127 V R 2 b 2 设计半径 R 440m 转角为 36 30 18 平曲线的最小缓和长度计算 1 按离心加速度的变化率计算 m89 41 440 80 036 0 L 3 mins 2 按驾驶员的操作及反应时间计算 m67 66 2 1 80 2 1 V L mins 3 按超高渐变率计算 m5 67 150 1 06 0 5 7 P B L i mins 4 按视觉条件计算 m89 48 9 440 9 R L mins 综合以上 取 67 5m 取 5 的整倍数 70m mins L mins L 为满足线性要求 回旋线的长度按 1 2 1 设计 取 100mm40 93 180 14 3 440 3180 R 3 Ls s L 2 主点里程桩号计算 1 曲线要素计算 塔里木大学课程设计 946 0 440 2384 100 440 24 100 R 2384 L R 24 L p 3 42 3 4 s 2 s 978 49 440 240 100 50 R 240 L 2 L q 3 2 3 ss 402 195978 49 2 tan946 0 440q 2 tanpRTh 196 380100440 180 14 3 LR 180 L sh 307 24440 2 sce946 0440R 2 secpREh 608 10196 380402 195 2LT2J hhh 2 主点桩号计算 598 5243K402 1957203KTJDZH h 598 6243K100598 5243KLZHHY s 794 8043K200196 380598 6243KL2LHYYH sh 794 9043K100794 8043KLYHHZ s 696 7143 2 196 380 794 9043K 2 L HZQZ h K 计算无误 7203K 2 608 10 969 7143K 2 J QZJD h 3 最大横净距 平曲线的长度 视距 S 圆曲线长度 这时最大横净距出现在曲线顶点处 Z 由两部分组成 h L y L 即 Z 21 ZZ l ss L 2 sin 2 2 cos1R 式中 沿内侧车道行驶的驾驶员视点轨迹半径 s R 75 43725 24405 1 2 B RRs 缓和曲线内侧行车轨迹长度 s L 49 9975 437 440 100 L s s s R R L 缓和曲线起点到视距线起点的距离 l13 79 2 22026 378 2 L S l 平曲线全长范围内的视点轨迹线长度 L26 37875 437 440 2 380 L s R R L 缓和曲线的切线角 s 51306 440 14 3 2 180 100 R2 180 L 修正角 2 s 171551 6 L arctan sss L l L l R m15 9 2 2 cos1RZ s1 塔里木大学课程设计 m 58 4L 2 sinZ s2 l m73 1353 4 15 9 ZZZ 21 13 73 2 75 10 97 致谢致谢 在这次设计中 首先非常感谢杨老师对我们的指导 在她的讲解下我们掌握了许多的有关知 识 同时通过自己动手设计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掌握了对知识的熟练运用 同时也学会了在困 难面前不低头 坚信自己是可以的 其次感谢学校给与我们学习的机会 在设计中老师给出了许 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使我们能够尽快的完成设计 在这次设计中还要感谢给与我帮助的同学 有了他们的耐心讲解才有了我这次的设计成果 我相信这次的设计会为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再次感谢老师 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 抽时间对本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