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权力论之困及其解.doc_第1页
动物权力论之困及其解.doc_第2页
动物权力论之困及其解.doc_第3页
动物权力论之困及其解.doc_第4页
动物权力论之困及其解.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类号 密级 U D C 编号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 动物权利论之困及其解 院 (系) 政法学院 专 业 哲 学 学生姓名 陈亮英 指导教师 张大松教授 二一年 五 月15 目录内容摘要1关 键 词1Abstract1Key words 1一、动物权理论及其困境2(一)动物权利论的内涵21、动物权利论概念的形成及理论依据32、动物权利论的基本主张3(二)动物权利论的困境41、理论上欠缺合理性4(1)片面提升动物权利4(2)忽视动物非法律责任主体5 2、实践上欠缺可行性6 (1)生存法则无法确保所有个体权利6 (2)道德标准无法制约人类对动物的使用6二、动物权利论之困的主要原因7(一)简单将动物与人类平等7(二)片面将人类道德准则泛化8三、动物权利论之困的解困路径9 (一)重动物福利轻动物权利9 (二)准确把握人类对动物保护的合理尺度11 (三)加强对动物福利保护的法制建设12参考文献 14内容摘要:以汤姆雷根为代表的激进动物权利论者,试图以赋予动物“权利”的方式来停止人类对动物的使用和剥削,其理想是美好的,但是这种理想的实现需要极高的道德水平、生产力水平以及人们相应生活习惯的改变。然而就目前人类的发展水平而言,还难以满足这些条件,人类还不能不利用动物。所以,现阶段问题的不是动物是否拥有权利,而是在于怎样合理、人道的对待和利用动物。因此,在分析了动物权利论所面临的困境之后,本文坚持“动物福利论”的思想,并从法律方面对如何保护动物福利进行了探讨。关键词:动物权利 困境 动物福利 途径 The Difficulties of Animal Rights Theory and the Solutions Abstract: Tom Regan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radical Animal Rights Theory tries to stop human using and exploiting the animals through demonstrating that the animal has rights. It is a nice dream but hard to come true. It must satisfy three conditions, that is high moral standards, high productivity and changes of human habits. However, that is not the case. Stopping using the animals is impossible at present. So the point is not “do animals have rights” rather than that “ how to use animals reasonably and treat them humanely.” For this reason, the article will proposal Animal Welfare Theory after analyzing the difficulties of Animal Rights Theory. In additions, it will discuss the solutions to the difficul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aw.Key Words: Animal Rights; difficulties; Animal Welfares; solutions近年来,动物保护运动蓬勃发展,并且日益成为国际潮流大势所趋,关于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涉及到生态哲学、伦理学和法学等多个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但是关于“动物是否有权利?”这一问题的争论仍然没有统一的结论。以汤姆雷根为代表的激进动物权利论者,要求人类彻底废除对动物的剥削并且停止对动物的使用,这一主张至今仍然难以得到大众普遍的认同和践行,究竟原因何在?如何解决这一困境?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讨论。一、动物权利论及其困境 动物权利论简单地说即承认动物与人一样拥有道德权利,人类应该彻底废除对动物的剥削和使用。这一理论自提出至今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遭受着挑战。首先,在理论上将“权利主体”片面扩大;其次,在实践上将道德的力量过高估计。下文将通过对动物权利论内涵的论述来逐层对此困境进行分析。(一)动物权利论的内涵1、动物权利论概念的形成及理论依据“动物权利”这一概念并不是从一开始就直接被提出来的,而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哲学家们对于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逐步深入思考之后才逐渐形成的。它是对于“为什么我们要保护动物?”这一问题的一种解答。在此之前还有“审慎理论”、“仁慈理论”、“动物解放”三种理论形态。这四种理论依据由弱渐强。第一,审慎理论:保护动物对人类有利。第二,仁慈理论:对动物麻木不仁和残酷成性是人性发育不完整和有欠缺的表现。第三,动物解放:由辛格提出,他认为感受苦乐的感受能力是拥有利益的充分条件,也是获得道德关怀的充分条件;动物也拥有感觉能力,因此我们必须从道德上关心动物。彼特.辛格:动物解放,孟祥森,钱永祥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版.从最开始的从人类的角度和利益出发来保护动物的“审慎理论”和“仁慈理论”,到后来的从动物自身来考虑动物利益的“动物解放”,可以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于动物的关怀程度在逐渐增强。到了后来,汤姆雷根认为辛格要求人类改变使用动物的态度和方式以减少动物的痛苦的动物解放仅仅是改变了动物受剥削的现状,但不会让情况有所好转,于是他以一种激进的方式把对动物的关怀程度推向极致,提出“动物权利”的观点。他认为动物和人一样拥有“权利”,应该彻底废除人类对动物的剥削,停止对动物的使用。用雷根的话说,即:不是扩大牢笼而是打开牢笼。这些“权利”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动物拥有权利?雷根对此作出了回答。首先,雷根对“权利”作出了界定。他说:“无论我们的差异是多少,我们的道德权利是一样的,这些道德权利是要保护我们最最重要的东西:我们的生命,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自由。”汤姆.雷根著,莽萍等译: 打开牢笼面对动物权利的挑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6页。 所以,他所说的动物权利指的是“道德权利”,即生命、身体和自由。其次,对于动物享有“道德权利”的依据,雷根作出了解释。他提出两个概念,即“生命主体”和“天赋价值”。所谓“生命主体”即有以下相似性的存在:“都意识到这个世界,意识到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不仅如此,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无论是涉及我们的身体,或者我们的自由,或者我们的生命本身对我们都很重要,因为,不管别人关心与否,它们都改变我们生活的质量和延续,我们能感觉到这些。”同上,第79页。雷根认为,动物与人类一样,有普通的语言、一样的行为、一样的身体、一样的系统、一样的起源,并且拥有以上相似性,因而动物也是“生命主体”。尽管动物与人类存在诸多的差别,但是人类与其它哺乳动物在一个最核心最根本的方面是一致的: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生命主体。另外,“天赋价值”是雷根对康德哲学中的“内在价值”观点的充分吸收,康德认为“你、我、他作为个体的人都拥有实实在在的价值,即内在价值,这种价值是独立于他人目的的,无需借助其他参照物就存在的价值,拥有内在价值的人其自身就是存在的目的。”陈晓聪.:动物保护立法的伦理思想源流,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第1期,第174页。 所以,作为正在体验生命的个体,动物具有为其本身的价值,即天赋价值,与个体的经验无关。因此,因为人是生命主体,人具有天赋价值;动物也是生命主体,所以动物也有天赋价值。“由于所有拥有天赋价值的存在物都拥有获得尊重的平等权利,因而,所有拥有天赋价值的人和所有拥有天赋价值的动物都拥有尊重对待的平等权利。”同上。故在道德上,人与动物是平等的,享有平等的道德权利。2、动物权利论的基本主张在理论上论证了动物拥有权利之后,雷根等人在实践上对于动物的这种权利的维护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动物权利论者认为第一,通常使用动物的方式是错误的;第二,把动物的皮或毛用作衣服是错的;第三,把动物当做医学研究的实验解剖对象是错误的。因此,要停止以人类为中心的动物实验;停止食肉;停止现在一切用动物为人类服务的实践,包括马戏团、动物园等。完全废除商业性的动物农业,完全废除皮毛工业,完全废除科学对动物的使用。G.F 佛兰西恩著,张守东,刘耳译:孩子与狗之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综合来说,物权利论是建立在“生命主体”和“天赋价值”理论基础之上,通过论述人与动物之间的平等,来强调动物拥有同人类一样平等的道德权利,即生命、身体和自由,进而提出人类应该彻底废除对动物的一切利用。(二)动物权利论的困境动物权利论与之前的理论相比是否就完美无缺呢?答案是否定的,与前面的理论一样,它也面临着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困境。在理论上,动物权利论欠缺合理性。一方面片面提升动物权利;另一方面忽视了动物非法律责任主体。而在实践上,动物权利论也欠缺可行性。一方面它忽视了大自然中的生存法则是无法保护每个个体的权利的;另一方面道德准则也难以制约人类对动物的使用。1、 理论上欠缺合理性 无论从哲学上还是法理上看,“动物权利”概念在理论上都存在着不足。从哲学上看,动物“权利”是对“人权”概念的片面提升;从法理上看,动物权利论忽视了动物非法律责任主体。下面将从这两方面进行简单论述。(1)片面提升动物权利从哲学上看,雷根的“动物权利”概念是由“人权”推演而来,他的基本推导思路是:人是生命主体,人拥有人权;动物也是生命主体,因而动物拥有动物权利。这种逻辑是建立在认同人与动物在地位上平等的基础上的,既然如此,两者都有各自的权利,并且地位平等,是否也意味着这种权利是平等并且相同的呢?按照此逻辑看,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事实少上两者是无法等同的。如果我们重新审视“人权”概念就知道,人的权利范围是远远大于道德权利的范围的,因为除此之外,人类还有财产权、发言权、选举权等。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雷根把这种“权利”定义为“道德权利”即生命、身体和自由。认为人类与动物在道德权利上是平等的。那么最初的“人权”概念被雷根缩小到了“道德权利”的范围。也就是说为了解决其“动物权利”论证过程中的逻辑矛盾,雷根将其“权利”基础-“人权”进行了改写,将其外延缩小到了“道德权利”范围。这在逻辑与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从另一方面看“动物权利”观从一出现就与人相关,因为“权利”联系着“人权”。因此,从一开始它的出现就已离不开人的参与,但是动物权利论者却又企图以“天赋价值”和“生命主体”观来割裂人类与动物两个存在之间的联系,认为动物的权利是自在存在的,与人类经验无关。这两者之间本身就存在着矛盾。所以,综合来看,动物权利论其实质是对“人权”的片面解读,动物权利的获得和动物地位的提升是通过降低人的地位和权利来实现的。(2)忽视动物非法律责任主体动物权利论者为了维护动物的道德权利主体地位,要求将动物作为法律主体融入到法律保护的范围之内,这一做法片面的将动物的自然主体地位与法律主体地位等同起来,在理论上忽视了动物并非法律责任主体。首先,“权利话语是一个有效的要求权,其基本要素是自由、要求和利益,其基本功能是给权利拥有者的基本利益或福利提供保护。”杨涌进:动物有权利吗,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第31页。但是,动物是无法为自己的权利提出要求的,即使法律上有各种相关条文,然而无论是动物权利的赋予还是其履行,都是人类而非动物自身。因此这种道德权利其实是一种消极的道德权利,即不受干涉或不受伤害的权利,其实质是“人法动物权”,即是人所意识到的动物的权利,这是不能脱离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其次,当我们谈到“权利”时,必定会考虑到“义务”。“权利”与“义务”是两个共存的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蔡守秋:环境权初探,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规定了权利也就相应指出了义务。如果说动物拥有权利,那么它也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常识告诉我们这根本就不可能实现。一个无法以义务的履行作为前提的权利是根本不存在的,更别说得到保障了。所以企图将动物的主体地位在法律中得以确立是难以实现的,应该明确的是,这种动物福利是人这个主体根据自身和动物的需要,意识到的动物“权利”,其要求者和义务的履行者都是人自身而不是动物。总的来看,即在法律上,首先动物无法对自己的权利提出要求;其次,动物无法履行义务;因此,动物无法构成法律主体的基本条件。而动物权利论者却忽视了这些因素,片面的将动物的自然主体地位与人类的法律主体地位相等同。2、实践上欠缺可行性(1) 生存法则无法保护所有个体的权利对于任何生命个体而言,生存总是被放在第一位置。生命个体会倾其所有的保护自己的生命。每个个体都以同样地本能维护自己的生命,然而总有力量的强弱之分。弱者为求生存拼命挣扎,强者为求更好的生存想方设法。而人则属于后者。即使人类有善恶之心,怜悯之情,能够在不威胁自身生存的情况下不杀戮或不伤害动物,但是动物之间的生存法则也无法使每个动物个体都免于伤害或死亡。猫头鹰吃蛇,蛇吃青蛙,青蛙吃虫自然已经向我们证明了这种生存斗争。动物之间相互服务于对方,没有生命的牺牲也就没有生命的存活。正如没有权利的剥夺,也就没有权利的实现一样。虫子为鸡服务,鸡为蛇、黄鼠狼或人类服务,生命之间本就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的。少其一,或许意味着更多生命的消逝。大自然早已为生物之间确立了法则,许许多多的动物本身就是为着其他动物而服务存在的。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然界在不同的猛兽胃里为不同种的动物设立了一个结合的场所、合并的熔炉和互相联系的联络站。”马克思、恩格斯论环境,中国环境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3页。如果单纯的将权利扩张至动物,那么因生存法则而牺牲掉的动物的权利又如何去维护?倘若有方法保障了这些动物的权利,那么因此其他的以此为生的动物的权利又该如何确保?所以就生存法则而言,动物之间既无法尊重彼此的权利,也无法确保所有个体的权利都能得到保障。动物权利论就此而言是存在着瓶颈的。(2) 道德标准无法制约人类对动物的使用 关于生存法则的论述是凭借人类的道德约束,排除了人类对于动物的杀戮这一假设进行的。然而,事实上人类的道德标准却是无法制约人类对动物的使用的,即使是在不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的情况下,人类也难以做到这一点,因为人类还有发展的需要。在论证人与动物的区别时,马克思说道:“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能够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同上,第193-193页。在处理动物的利益关系上,拿狼吃羊的例子来分析,动物可能只管遵循着自己的生存法则,最后狼吃掉所有的羊,狼存活了羊都死光。但是,牧羊人却不会因此坐以待毙白白让自身利益受损。聪明的牧羊人,既不会杀掉所有的狼,也不会让狼吃掉所有的羊,而会选择杀掉部分的狼。按照动物权利论的观点,这种做法肯定是不允许的,因为损害了狼的权利,他们的解决办法是干脆不养羊。只能说这根本就没有解决问题。因为没有羊,狼最终也会灭绝。或许除此之外,他们会选择用道德进行指责,认为杀死狼太残忍,何不选择放其一条生路。然而如果真的用道德标准进行考量的话,到底是杀死狼更道德还是杀死羊更道德,这个问题恐怕是难以回答的,因为在动物权利论者看来所有动物在道德上是平等的。牧羊人通过让渡部分的狼的权利保护了其他的更多的羊和狼的权利。这种人对动物之间的权利的让渡是无法用道德上的善恶评判的,因为部分动物利益虽然牺牲了,但是更大的利益得到了维护。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诸如养小鱼喂大鱼,杀鸡喂老虎,农业除害虫,无意撞死猫狗,杀掉咬人的毒蛇等,关于类似动物的杀与不杀,仅仅以道德标准来判断是难以服众的,况且依次标准也难以作出判断。况且我们目前的伦理道德,还是针对人而言的。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伦理道德本身还是由人的生活实践所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伦理道德并反过来规范人类的生活,我们就需要遵守人类利益最高的善。”孙江:当代动物保护模式探析,当代法学,2010年第2期,第135页。当动物对人类的生命、生存构成威胁或者我们必须牺牲动物的利益来维护我们的基本需要时,动物只能做出必要的让步和牺牲,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人道的保护动物的康乐,确保动物在整个生命过程中被给予道德关怀,使动物尽可能地免除“不必要的痛苦”,从而达到在兼顾利用动物的同时,改善动物的生存状况和目的。但是人类从人道主义原则出发形成的保护动物、关爱动物的义务,并不意味着这种道德标准能够制约人类对动物的使用和支配。怜悯之心不可能让人类停止动物的饲养、食用和娱乐等,也无法阻止人类建立在功利原则基础之上的动物权利之间的让渡。只能说人类凭借道德的力量去改变人类对待动物的态度和使用方式。一、 动物权利论之困的主要原因动物权利论之所以在理论与实践上存在着上述不合理之处,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简单将动物与人类平等上文已提到过雷根论证动物拥有权利的逻辑思路,可知其前提即是人与动物同为生命主体,地位平等。然而关于“平等”这种论证只是片面地看到了动物作为一个种群与人类这个种群两个物种之间的平等,却忽视了在现实生活中不平等的存在,即个体的动物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动物权利论者所要维护的实际上是作为个体的、具体的动物的权利,而不是作为概念的、抽象的动物物种的权利。所以,这种抽象意义上的平等从现实来看是不存在的。如同马克思所说:“动物实际生活中唯一的平等形式,是同种动物之间的平等;这是这个种本身的平等,但不是属的平等。动物的属只在不同种动物的敌对关系中表现出来,这些不同种的动物在相互的斗争中来确立自己的特别的属性。”马克思、恩格斯论环境,中国环境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6期。所以,人与非人类动物之间的平等只是两个种之间的平等,是一种力求达到但是又达不到的状态,而雷根试图证明这种状态的存在,最终只能失败。因为“不平等可以减少到最低限度,但永远不可能消除。”7即使是同物种的人与人之间,尚且存在各种各样的不平等,一方为了自己的利益必须抛弃他人的权益,何况是个体的人与个体的动物之间。有差别就会有不平等的存在,尽管人类与动物之间有许多惊人的相似性,但这些相似性也无法阻止这种不平等的事实的发生。而事实便是,抽象的物种之间除了平等的统一存在于自然界中,但其属也差别存在于斗争中。植物为了生长繁殖,相互争取空间和阳光;动物为了存活,相互吞噬和搏斗,同种之间尚且如此,更何况异种之间。人与动物就是如此斗争着存在,为了更好的发展自身特质,彼此争斗。然而人类因其具有理性和劳动特质,能根据自己的意识主动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能根据利害关系决定如何协调动物之间的权利然让渡,因此确立了自己独特的属性和主体地位。而在这一过程中,动物只能被动的接受和适应。人类与动物之间的不平等在现实自然中便必然存在。抽象的平等是不存在的。所以动物权利论者企图以“生命主体”间的平等来论证动物的权利,并要求人类停止对动物的利用,这是片面的。这只看到了动物与人之间的统一,但忽视了两者的区别。因为在自然界中,和谐与斗争是共存的。人类只能尽力去向和谐奋斗,但却无法避免斗争,就像人类与动物之间的不平等必然存在一样。(二)片面地将人类道德准则泛化动物权利论以人类的道德关怀为切入点,明确指出动物应该享有被给予道德关怀的权利。这一要求并没有错,但是却错在把这种道德关怀片面的无限扩大。从环境伦理的角度来看,人类对于环境具有“遵循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的道德义务。这种环境道德可以用“环境权”来解释,即“人类既有使用环境的权利,也有保护环境的义务。”蔡守秋.:环境权初探,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三期。对于动物而言,人类既有使用动物的权利,也有保护动物的义务。但是动物权利论主张停止人类对动物的一切使用,包括商业的、娱乐的、实验的等等,转而片面的要求人类对动物的不伤害或不杀戮。这种理论主张将人类对动物保护的伦理道德,即不故意伤害,泛化到了不允许对动物的任何使用和杀害。这是一种过度的道德要求,其实质是通过贬低人类的环境道德权利来实现动物的生存权利。同时这也是一种片面的平等。其错误的根源便是将人类对动物的保护简单地与对动物的使用等同起来。我们知道保护并不等于不杀害,而是不必要的杀害或故意的杀害。诸如人类食用动物,娱乐动物、以动物为实验等,这与我们保护动物并不矛盾。前者是人类为更好的构造自身对于自然有目的的使用和改造,或者说是人类生存权利的满足;后者是人类基于对环境的义务的履行,其本质还是为了人类自身更好地持续发展。如果说人类对于动物的使用是权利的话,那么人类对动物的保护便是义务。但是将人类对于动物保护的道德准则扩大到停止一切动物的使用层面上的话,其实质也就是将人类的环境义务泛化到环境权利层面,最后的结果便可能是人类环境权利的消失,仅仅是环境义务的履行。这种动物权利论的实质便是,不是人与动物的道德权利的平等,而是借以贬低人类的道德权利来实现动物的道德权利。这种不平等与动物权利论本身所倡导的平等是存在着矛盾的。三、动物权利论之困的解困路径即使很多人反对动物权利论,但大多数人都认同人类要善待动物。基于这一点共识,那么对于动物“权利”的维护,我们有事可做。但基本前提是:我们不反对人类对动物的利用,只反对那些对动物不合理、非人道的利用。下面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维护动物的“权利”。(一)重动物福利轻动物权利前面已经谈到动物权利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陷,但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保护动物的利益,只是以“权利”的方式来为动物解放提供理论基础,其主张过于激进,且不切实际。因此,我们需要改变这种激进的态度,采取温和的态度并换个角度来为动物谋求福利,即坚持动物福利论。所谓动物福利,“就是让动物在康乐、舒适的状态下生存,即动物在该状态下,无任何疾病、无行为异常、无心理紧张压抑和痛苦等。动物福利在很大程度上显示动物的生活质量。”谢安军,谢雯:动物福利法律保护的现状及趋势,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92页。它关心的是动物(特别是那些其生存状况与人类活动直接相关的动物)的日常生活条件和心理、行为健康,防止动物在饲养、使用、运输、屠宰过程中受到不必要的痛苦。出于对动物的实际需要的考虑,人类应该尽量更多地给予、保证那些为人类生存发展做出贡献的动物享有最基本的福利。这种基本福利国际上普遍用“五大自由”来描述,即“享有不受饥渴的自由;享有生活舒适的自由;享有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威胁的自由、享有生活无恐惧感和悲伤感的自由;享有表达天性的自由”王来有,王红光:国内外动物福利状况及趋势,中国禽畜种业,2010年第11期,第36页。其对象包括所有动物:农产动物、实验动物、观赏动物、家养畜禽、伴侣动物、野生动物等。 相比动物权利论而言,动物福利理论从人类出发,以人类利用动物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在利用动物为人类提供肉、蛋、奶、皮毛等产品以及娱乐、伴侣等服务时,要尽可能地减少给动物带来不必要的痛苦。简单说,食肉、动物实验等都是可以接受的,前提是痛苦最小。综合来看,动物福利论具有两大优势:从特点上看,首先出发点是人类自身,从人的角度来保护动物,缓解了动物权利论贬低人保护动物的危险处境;其次,态度上温和,主张上合理,便于实践。与动物权利论激进的废除主义相比,温和的改变人类使用动物的方式是切实可行的;其次,实践手段灵活且具发展性。对于动物使用方式、处理态度是根据当时的经济、科技水平的发展在不断变化改进的,例如动物实验替代品的出现便是如此。另外,从理论上看,动物福利论遵循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界中和谐与斗争”思想。既承认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的存在于自然界之中,因此人有保护动物的义务;同时也承认两者之间是区别斗争存在的,因此人类有使用动物的权利。相比动物权利论片面的看到两者间的和谐而言,动物福利论更加全面。这种动物福利既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理论上对于动物的利益给予了相应程度的重视,实践上对于动物的福利也能够给予一定的维护和实现。事实上,人与动物矛盾的解决,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不是我们不利用了不发展了就可以实现了,相反,对于这一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依赖的是人类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才能实现。只有当我们的科技进步到需要利用动物的领域都能找到替代品的时候,动物的权利的实现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可能。目前,我们还是要站在动物福利的立场,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准确把握人类对动物保护的合理尺度即使动物福利理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动物权利理论上的不足之处,但是在实践上要切实的使动物的利益得到较好的维护,还需要人类准确把握动物保护的合理尺度,以免再次陷入两难境地。按照动物福利论的思想,动物享有免受虐待和享有适当生活标准的福利。那么免受虐待是不是等于不杀害动物?适当的生活标准是不是意味着与人类一样的生活标准?至于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避免让任何动物遭受痛苦。如果我们无法完全避免动物的痛苦,那么就应该使其降至最低。”考林.斯伯丁著,崔卫国译:动物福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相对于人工养殖的动物而言,运输、屠宰等必然会使动物遭受一定的痛苦,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其痛苦而停止饲养动物或者将其喂养起来永不杀害,而是尽可能地降低动物们在这些过程中所遭受的痛苦,诸如运输时确保其一定的食物和水源,屠宰时减少其死亡时间等等。相对于娱乐动物而言,鞭打、绝食等则应避免和制止等。至于第二个问题,答案是否定的。适当的生活标准并不意味着与人类一样。对于人工饲养动物而言,由于受到经济效益的制约,商人们很难充分的满足动物们“五大自由”。但是我们呼吁的是尽可能地让动物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健康的事物来源等等,而不是一味地为保护动物,追求动物的舒适而不顾人类的经济利益。实际上这种保护动物的力度和范围应该是有限的,应建筑在人类能够承担和愿意承受的范围之内。对于其它的动物,诸如实验动物、娱乐动物、野生动物亦是如此。除此之外,对于特殊情况下的动物保护而言,则更应该准确把握这个度。例如无意伤害的情况,诸如人为自保而杀害动物、农药除害、撞死动物等。人类因无意杀害野生动物而被判处坐牢,因无意撞死动物而遭受道德指责等都是一种过分的、极端的动物保护。我们要说的是,保护动物是人类的义务,但是并不能绝对的以此义务来对人类提出过分的要求。而应该在人类利益与动物利益的两者之间进行充分的考量之后,合情合理的予以判断。既不超出人类的道德准则,也不违背人类保护动物的道德义务。(三)加强对动物福利保护的法制建设“人类简朴的道德意识和自发行为的作用对于动物福利的保护是有限的,必然要求用法律保护动物及其福利。”谢安军,谢雯:动物福利法律保护的现状及趋势,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95页。需要明确的是,以法律形式保护动物福利并不意味着在法律上赋予动物法律主体地位,而是将保护动物的义务法律化,使之成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法则。其本质是“靠法律制度规制人的行为,强调人对动物的义务和责任。”梁志扬,李婷婷.:动物权利之法学探讨,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2期,第22页。下面从立法、执法和守法三个方面作简要分析。首先,立法上要切实保障动物福利得到保护。即使至今为止关于动物福利保护的法律非常之多,但是其相应效果却并未发挥出来。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模糊,包括标准模糊和处罚方式模糊;二,范围过窄,包括保护对象较少和保护内容单一。因此,为了更好的保护动物福利,立法上必须得到保障。首先,动物福利法应有明确的标准,“不必要”、“人道主义”、“适当”等这些字眼应该采取量化的标准代替。关于处罚方式上则可根据轻重缓急具体分析。其次,对于动物保护的范围,不能仅仅停留在稀有或濒危动物、宠物等少数动物身上,应该根据动物彼此的利益以及人类的利益对比,逐渐扩大动物的法律保护范围,诸如工作动物、经济动物、实验动物、娱乐动物、驯养动物等;并且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