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儒家 _第1页
道家儒家 _第2页
道家儒家 _第3页
道家儒家 _第4页
道家儒家 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43道家儒家道家儒家儒家与道家的区别和联系儒家与道家的区别和联系众所周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都是中国文明发展至今还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思想流派,同时也都对中国甚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家和儒家,均起源于春秋末期,道家最早来自于老子的思想,到汉才被人们称为“道”,而儒家思想是孔子在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道家的起始阶段,老子领悟了矛盾的某些重要法则,特别是正反两面互相转化的法则,也就是后人所说的阴阳,这随后成为老子学说的精髓。这种思想在后来开创了经久不衰的中医养生学。老子的思想的哲学体系结构较为明显,以阴阳做出基础,提出了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这句流传千年还给人们以思想启迪的话,个人认为其目的在于顺应天道,效法自然规律,从而达到治国养生的目的。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2/43而同时儒家思想也进入了起步阶段,与道家不同的是,当时社会处于动荡状态,儒家及同时期出现的流派多提出的是解决社会具体问题的办法,孔子把过去的时代精神注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去,为了在乱世中寻求一种新的和谐秩序。而“礼治”“德治”“人治”的核心思想因为符合当时社会统治阶级的利益,被长时间奉为正统思想。儒学至今大部分仍是具有时代精神的指导性思想,但是诸如要求“三从四德”的妇女观,“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观念,则必须被抛弃。因为流传的颇为广泛,可以不夸张的说儒家思想形成了我们中国人很大一部分主流思想核心,是中国文明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同时道家一直传承延续,给人们的生活以更多精神层面上的追求,对于自然,修身,处世方面都有很大帮助。两种思想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融会贯通,但在不同方向上的蓬勃发展,各取所长,却正好从多方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境界,形成了国学的精粹,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精粹。道家儒家道家与儒家的关系道家与儒家的关系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3/43一,论题在讨论这一问题前,首先应该明确先秦的道家和张角的太平道、张鲁的五斗米教,以及和以后的南北天师道、正一道,不是一回事。先秦的道家并不是宗教徒,而是一些类似于今天哲学家的文学家。即使把那些方仙道的方士也算上,也与后来的道教有着极大的差异。我们这里为了讨论问题的简单,仅在这一章里,讨论先秦道家与儒家的关系,而不涉及以后的道教与儒家的关系。二,道家、儒家对周易的不同见解周易又叫易经,相传是周文王写成,其本身与儒道两家并无关系,而是一本单纯介绍自然事物发展的书,作者抽取了自然及人类社会中具有代表性的六十四个事物,通过描述其产生、发展和变化来阐述世界的道理,并且初步介绍了根据这六十四种典型事物来组合推断世间万物发展的方法,是一本富含哲学内容的百科。它既是道家经典,也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之所以周易被道家和儒家同奉为经典,是因为道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4/43家和儒家能够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周易进行阐述,而且能够借用周易来对自己的思想起到很好的推广作用。道家与儒家都把周易当作自己的理论奠基之作,但两者又对周易有着不同的理解。这里再一次强调,先秦的道家对周易的学习和运用是与后来的道家,是有显著地不同的。道家和儒家的关系可以用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之。三,道家理论与儒家的对立统一关系从本质上看,道家和儒家思想是对立的从本质上看,道儒两家是两种不同的世界观道家归本于自然,儒家归本于伦理;一个是彻底自然本位,一个是彻底伦理本位。儒家代表封建官僚的统治,所以只关怀人际伦理关系,而道家则代表返于原始的平等、返于自然的倾向。在这一根本之点上,李约瑟博士认为,道家显然要比儒家高明,因为毕竟社会伦理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由自然界派生的,而不是相反。庄子就曾指出,人不过是宇宙中一个小的环节,不可能从人本身得出万物的普遍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5/43原则“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途,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辨。”只有从自然天道中才能真正求得人生的正确生存原则“圣人游于万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因为世界观的不同,道家和儒家的核心思想和主要观点都是相反的。1、道家倡导“君道无为”,儒家演变成了皇权御用文化道家对君主的态度可以用“君道无为”来概括,老子在道德经中痛批多欲有为的假圣人,赞美清静无为的真圣人,鼓吹君主遵道贵德,无为而治,以达到无不为的效果。后世道家继承老子“无为而无不为”思想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分而用之,倡导“君无为而臣有为”。西汉黄老学派大力倡导“君无为而臣有为”。庄子在宥曰“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韩非子认为,“人君无为,臣下无不为”。慎子民杂说“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臣尽智力以善其事,而君无与焉,仰成而已。故事无不治,治之正道然也。”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6/43儒家对君主的态度从“民本位”到“君本位”,最后彻底堕落到为皇权服务的御用文化。先秦儒家还没有明显的独尊皇权思想,反而充满了“民本位”思想,孔子推崇仁爱,倡导礼治,“克己复礼为仁”;孟子倡导仁政,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推崇礼学,强调“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为此,儒家第一个下了油锅,秦始皇“焚书坑儒”。西汉大儒董仲舒看透君王心里,创立天道论,费尽心机的提出“天授皇权”,讨得了汉武帝的欢心,从此独尊儒术的局面一直维持了近2000年。宋明的程朱理学进一步发扬了这种马屁文化,其“存天理灭人欲”思想,不仅把天授皇权、三纲五常美化成是天理,而且百姓吃好点的生存权也要剥夺。2、道家倡导平等,儒家理论核心是维护礼治的等级秩序道家倡导平等,而且是一种更广义的平等。道家这种平等思想可归结为两点一是人人平等。包括人性平等、人格平等和社会地位平等诸方面。二是天人平等。道家认为天、地、人三者是平等的,人既不是上天的奴隶,应自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7/43己主宰命运,同时也不可以不顾自然规律,而应适应自然,主动认识规律,这样人才会得到最大的满足。老子坚决反对儒家的礼治,怒斥礼是国家发生祸乱的罪魁祸首,老子第38章曰“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指责礼仪中的繁文缛节浪费了钱财,荒废了农业,降低了收入,造成了财物分配不均,导致了社会贫富悬殊。老子第53章曰“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这与法家非常相似,法家要求平等守法,反对宗法等级制和世袭制。儒家理论的核心是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其中德治、人治都是为维护礼治服务的。所谓礼治,就是君、臣、父、子各有名分;贵贱、上下、尊卑、亲疏都有严格的区别。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其时周朝宗法制度已是“礼崩乐溃”,孔子应世推崇“克已复礼”,恢复周朝礼治,带领学生游说诸侯,但处处碰壁,无人理采。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是汉朝以后发展起来的。3、道家是治国富国术,儒家是治人统治术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很有规律的现象,就是每当新王朝创立时,统治者往往采用道家无为政治,轻徭薄赋,尽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8/43量少掠民扰民,让百姓得到休养生息,如西汉的文景之治,唐初的贞观之治,明朝的仁宣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等。因此,道家无为政治是一穷二白基础上治国富国术。司马迁在史记中就大赞道家事半功倍,批评儒家劳而功少道家“指约而易采,事少而功多”,“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其实现代西方文明,无可辨驳的证明了无为政治、自由放任是财富之源,是民富国强之道,也证实了老子是个真正先知,司马迁是个伟大的预言家。儒家的特征是一种政教文化,是为统治者治民治德服务的。当无为政治创造民富国强的局面后,王朝腐化就要加速了,虽然历代帝王都独尊儒术,说教和镇压双手并用,但也难改王朝腐化堕落的趋势,要么君主乱作为致贫如汉武帝,要么腐败加剧致衰如宋明清,要么造反致乱如唐朝安史之乱。其实马克思早就总结了这种规律了,根据其共同体思想,共同体进入第二个阶段后,成员间的平等被打破了,自然分工变成了人为的分工,生产过程的领导者变成了权力的独占者,掌权者必然要拿自己的利益冒充公共利益,要求被统治者为“公共利益”而奉献,于是就要大力推行政教。但无论怎么说教,也难以改变腐败加剧、反抗加大,最终灭亡的命运。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9/434、道家重视人性自由,儒家注重人性教化道家人性论有老庄人性恬谈朴素论,描康人性清高自适论,郭象人性自足安命论,列子人性任情肆欲论等,其共同点在于强调自然天真,排除人工的雕琢和礼法的强制束缚,越是自发自成,越是纯真完美,如庄子所说“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包括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也包括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儒家人性论有孟子性善说,苟子性恶论,董仲舒性三品说,杨雄性善恶混说,程宋天命之性气质之性说,陆王良知良能说等,其共同点是强调后天道德教化,认为无礼乐法度之修饰,人性不能臻于完美,如苟子所说,人性“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而人性正治的标准,在于合乎宗法伦理。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0/435、道家重自然,儒家重人事老子思想和孔子思想的差异是十分广泛的,但就其最主要的方面而言,理论上的偏重和价值观念的取向不同。魏晋玄学启起期间,道家思想再次兴起,当时人们认为,孔子重“名教”,老庄贵“自然”。总的来说,老子开创的道家的价值观,以自然主义为基本取向,注重天然的真朴之性和内心的宁静和谐,主张超越世俗,因任自然。因此,道家以自然道为最高价值取向,强调顺应自然之道,安邦治国要清静寡欲,要无为而治,让百姓休生养息。大体来说,孔子开创的儒家的价值观,以人文主义为基本取向,注重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强调积极进取,投身社会事业。因此,儒家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6、道家重哲学,儒家重伦理老子比较偏重于对形而上的问题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1/43思考,由此而建立了他的本体论和宇宙论。孔子则偏重于对人与人的关系的思考,由此而建立了他的伦理学。就本体论和宇宙论而言,孔子的思想在这方面基本上是阙如的,而就伦理学而言,这方面也不是老子关心的重点。老子提出了道作为自己学说的最高范畴,并加以系统化的论证。以道为核心,老子展开了他的全部学说。特别是其中关于宇宙起源和本体的探讨,以及系统的认识论学说和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更是具有独创性的哲学思想。毫无疑问,老子的道论开创了中国哲学中的形上学传统,道是中国古典哲学无可争议的最高范畴,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概念、范畴出于老子的最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完全可以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开创者。中国哲学能与西方哲学对话,主要有赖于道家,特别是有赖于老子的思想。对此,张岱年先生就曾说过“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开始,这是确然无疑的。在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发展过程中,道家学说居于主导地位。”孔子则是中国古代伦理学的开创者。孔子提出了仁作为自己学说的最高范畴,为人类的道德生活确立了最基本的原则,力图以仁爱的精神改善日益紧张的人际关系,并由此入手来解救社会危机。孔子以仁为核心范畴,提出了一系列道德规范,建立了完整的伦理道德学说,并以此作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2/43为自己学说的主体内容。孔子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浓重的伦理道德色彩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孔子学说哲学基础不足,论语中“道”字出现76处,多为人伦之道,且孔子从不谈论“天道”,有子贡所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为证。在儒家学说中,仁、义、礼等都是具体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而缺少更高概括性的道。孟子也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亲相善的关系,以这种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来处理人际关系,便是儒家之道。因此,不论是孔子的“杀身成仁”还是孟子的“舍生取义”,都是“以身殉道”。显然,儒家的道则为伦理、政治范畴,意义和内容不同于道家,两家的道只是符号形式相同,道家的道以形而上的哲学意义为主。7、道家出世,儒家入世从总体上看,儒家倡导进取型的人生,道家则比较超然通达,故而给人以儒家入世、道家出世的印象。从文化取向上看,道家崇尚三皇的道治,具有原始社会自然崇拜的特征,儒家崇尚五帝的德治,具有阶级社会政教的特点。庄子曰“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方就是指社会。道家则强调人内心自然自动的秉性,儒家思想强调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3/43个人的社会责任。道家注重变通革新,儒家注重循序治理。事实上,儒家的孔、孟和道家的老、庄都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两种心态,只不过孔孟更为用世些而老、庄更为超然些罢了。老子和庄子都具有很强的文化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只是他们较多地以批评者的面目出现而有别于孔孟而已。孔孟在积极进取追求事业的人生道路上也常怀有超然通达的心态,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欣赏曾点式的超【道家儒家】脱旷达,对“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的人心向往之,并认为“贤者避世,其次避地,其次避色,其次避言”,甚至萌发“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念头。孟子亦曰“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孔孟这种矛盾心态或灵活态度是他们在天下无道,人生常穷而不得志的社会现实中不得不采取的一种自我调节和心理准备,在这一点上,他们与老庄是一样的。在后来经过历史选择而逐渐形成和定格的文化格局中,儒家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得到了强化和突出,而孔孟原有的那种超然与灵活的心态逐渐被淡化乃至被遗忘。相反,道家式的入世情怀却被淡忘,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4/43其超然通达的方面却被突出,以致道家在世人的心目中只是以旁观者的面目出现,道家思想遂主要被用来应付逆境和在人生进取中起调节缓冲的作用。8、道家无为而治,儒家积极进取道家对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则持有一种谨慎、冷静的态度,他们敏锐地意识到文明的进步是必须付出代价的,对社会发展的曲折性有充分的估计,对人类在不断进取的过程中可能造成的问题和对人性本身的扭曲与伤害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老子及早地观察到了这些我们今天称之为异化的现象,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并且提出了自然主义的原则,力图用回归自然的方法来避免、克服和矫治之。老子的这一思想是深刻的,老子学说中的许多内容都是针对社会和人性的异化现象提出来的。在老子看来,人性的真朴永远应该是人生进取的出发点,社会发展和人生进取都不应以丧失自然和谐和真朴之性为代价。儒家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持乐观的态度,为士人君子设计了一条进取型的人生道路。在儒家看来,个人的价值必须置于社会群体中才可以实现,人生只有投身社会事业才有意义,他们主张以天下为己任,以“修身齐家治国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5/43平天下”为人生应为之奋斗的目标,主张个人应尽可能多地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因此,人们通常总是说儒家学说具有积极有为的精神,而道家学说则常被看成是消极无为的,这也是对道家学说的误解。造成这一误解的原因,与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著作中的特殊的表达方式有关。实际上,老子和孔子一样怀有治国安邦的抱负,因而老子书中谈论治国之道的内容占了很大的比重。老子的无为并不是目的,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手段而已。无为的实质,是提倡顺任自然的行为,反对妄为,不勉强从事,排除不必要的、不适当的行为。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是要通过无为的方式达到无不为的结果。老子的“为无为,事无事”,是以无为的态度去为,以无事的方式去事。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显然是说,国还是要治的,小鲜还是要烹的,而且还要治得好、烹得好,这就需要采取清静无为的方式来达到目的。老子主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这里的“生”、“为”、“功成”显然都是一种积极的态度。老子“为而不争”的名言,也不是消极的态度,而是要人顺任自然,不勉强从事,这样反而能“不争而善胜”,达到最佳的效果。可见,老子道家学说就其实质来看还是主张积极有为的,只不过采取的方式与众不同而已。同那种直截了当的直线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6/43思维相比,老子的逆向思维方式颇具启发性,具有不可忽视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9、道家不满现实,儒家正视人生道家对现实怀有不满和失望情绪,抨击时政、反思传统和批判世俗是隐士关心社会的独特方式。儒家正视现实,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亦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人们往往将老子看成是隐士的代表,并认为隐士是逃避现实的一批人,这种看法也是不准确的。老子被说成是隐士,源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老子为“隐君子”。太史公说老子“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如果就老子的内容来看,乃是指其含蓄而不事张扬而已,并非谓其消极出世。此外,老子长期任周之守藏史,是在晚年才成为“隐君子”的,但即使这样也并非是出世,而是“功成事遂”之后,能从利禄名位场中撤身出来的明智之举。关于隐士逃避现实的说法更是不准确的。隐士的隐居是为了“求志”,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7/43他们并没有忘却天下,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观察社会,把世事放在心上。正如庄子所言“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根深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由此看来,所谓隐士逃避现实的常见说法显然是不妥当的。隐士并非是逃避现实,而是对现实的看法和对待现实的态度与众不同而已。的确,他们对现实怀有强烈的不满和失望情绪,认为世道已是乱得无法挽救了。但对现实不满和失望并不等于逃避现实,认为世道已无法挽救也不等于不关心社会,抨击时政、反思传统和批判世俗,是隐士关心社会的独特方式,隐居不仕是他们成为社会批判意识的主要承担者的必要条件。因而确切地说,他们并不是逃避现实,而只是逃避政治。更进一步说,关心政治也可以有不同的方式,而并非只有投身政治一途。隐士的逃避政治只是不从正面直接投身政治,即不出仕任职。但不出仕任职并不等于不参与政治,更不等于不关心政治,他们事实上是不愿与当政者同流合污,不与当政者合作,同政治中心保持足够的距离,以批判者的身份或反面的姿态来参与政治和关心政治。对于任何一个社会,特别是陷入严重病态的社会来说,从反面参与政治的隐士和从正面投身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8/43政治的士人都是不可缺少的。10、道家忧患少,儒家忧患多道家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又反对不择手段的奋斗成功,一切以顺任自然为好。儒家怀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对同类和他人富有同情心。儒家的忧患意识经常为人们所称道,似乎只有儒家才具有忧患意识,其实道家也具有忧患意识,儒道两家的忧患意识各有其关注的方面,两者的价值不可互相替代。自然是道家学说的最高价值,道家主张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应该遵循自然主义的原则,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尽可能地提高自然的程度。这种自然主义的价值观反映了道家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反思和清醒认识,它实际上是一种深切的忧患意识。儒家式的忧患意识更多的是关注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而道家式的忧患意识则是对整个人类的前途命运的终极关怀。老庄思想的最深刻之处,在于他们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就敏锐地看到了文明发展的负面作用,并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对策,那就是用自然主义来矫正和补救人类行为的偏差和失误。老、庄这种基于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9/43自然主义价值观的忧患意识是站在全人类乃至整个宇宙的高度上来思考问题,因而便具有了不同于儒家的眼光,他们所提出和思考的问题对于人类来说,往往更为具有普遍性,值得认真思考和借鉴。从共性上看,道家儒家又有互补性和统一性【道家儒家】虽然道儒两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立的两极,但也可以互通有无、双向吸收,何况两家又是在中国这块共同的文化土壤上发育生长,有着相依沟通的基础。老子曰“反者道之动”,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端,就有一种趋向,朝反方向的另一极端移动。借用黑格尔的哲学术语,任何事物都包含了对它自己的否定。换句话说,两者正由于处处相反,因而才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1、道儒两家文化源自同门,但发展方向各异道儒两家各有自己的经典,互不相借,唯有周易与两家的源头有关。周易用阴阳两大概念表示宇宙间两种基本的对立力量,阳表示正面、主导、进取、雄性、显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20/43露,可以综合为阳刚之性;阴表示负面、被动、退守、雌性、深藏,可以综合为阴柔之性。阳刚之性正是儒家的特性,阴柔之性正是道家的特性;儒家与道家的对立与互融正体现了阴阳的交感相推之道,所以才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对基本矛盾。道家文化确实少部分来源于周易,如道和周易中的太极概念非常吻合。但道家的主要思想如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等则与周易怎么也拉不上关系,因此历史上流传的道家儒家道家与儒家道家与儒家、道教之异同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循。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泥,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只有对儒家和道家作比较研究,才能在对立中准确把握道家的特质,并进而全面了解儒学和传统文化。同时,道家在东汉以后又与道教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21/43存在着若即若离的关系,道家一方面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传承系统,另一方面又与道教相亲缘,或被容纳,或被发挥,或被改造,形成道家思想发展中的支流旁系。正由于此,历史上既有辨析道家与道教之为异学者,也常有用道家统称老庄之学与道教者,两者关系之扑朔迷离,使现代学者大伤脑筋。为了深入揭示道家的内涵和梳理道教的泥也必须对道家相道教的异同作一番历史地考察。如果说在世界范围内多极文化中,西方欧美文化和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文化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那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便是主要的两极,亦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换句话说,两者正由于处处相反,因而才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儒道两家各有自己的经典,互不相借,唯有周易成为两家共同祟尚之典籍,这里面有着深刻的道理。易经成书于两家形成之前,易传形成于两家出现之后,虽是儒生所著,却大量渗透着道家思想,如形而上之道,阴阳化生之理,无往不复之运,顺法天地之行,皆采自考学,此其一。易传用阴阳两大概念表示宇宙间两种基本的对立力量,阳表示正面、主导、进取、雄性;显露,可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22/43以综合为阳刚之性;阴表示负面、被动、退守、雌性、深藏,可以综合为阴柔之性。阳刚之性正是儒家的特性,阴柔之性正是道家的特性;儒家与道家的对立与互融正体现了阴阳的交感相推之道,所以才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对基本矛盾,此其二。我们用阴阳学说分析儒道关系,便会抓住问题的根本,一系列特征的对比就有了贯通一气的基础。孔老比较。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孔孟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老庄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和艺术大师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老子说“上善苦水”,孔子以山自比,老子以水自比,生动地表现了仁者与智者之异。山的形象巍峨雄壮,草木兽虫以之生,云雨风雷以之出,仁慈而伟大。水的形象柔顺而处下善利万物而不争,绵绵不绝而攻坚强考莫之能胜,谦虚而深沉。山岭育养生物,静中有动,水势任其自流动中有静。孔子乐山老子乐水,孔子好静,老于好动,不亦宜乎。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23/43人性论比较。儒家人性论有孟子性善说,苟子性恶论,董仲舒性三品说,杨雄性善恶混说,程宋天命之性气质之性说,陆王良知良能说等,其共同点是强调后天道德教化,认为无礼乐法度之修饰,人性不能臻于完美,如苟子所说,人性“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而正治的标准在于合乎宗法伦理。道家人性论有老庄人性恬谈朴素论,描康人性清高自适论,郭象人性自足安命论,列子人性任情肆欲论等,其共同点在于强调自然天真,排除人工的雕琢和礼法的强制束缚,越是自发自成,越是纯真完美,如庄子所说;“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人生论比较。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24/43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达则兼善天厂,穷则独善其身,亦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告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相孺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或院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思维方法比较。锦道皆糟于辩证思维,看到矛盾的对立运动与转化。但儒家的辨证法尚刚主动员有,注意生命的基勃前进之轨迹,人则以自强不息为务,易于抓住矛盾的主导方面;道家的涝证法则尚柔主静贵无,善于觉察事物发展中的曲折、反复和否定因素,重视生命内在底蕴的积累培育,对于负面的作用,无形的重要,柔静的品性,有深刻的把握。儒家之历短,正是道家之所长。儒家的思维比较肋近现实人生,哲学的思考不离人伦日用;道家的思维弘通开阔,调想于天地之先、六合之外,探究于生死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25/43之际、是非之上,思辨性极强。所以儒学的社会道德学发达,道家的自然宇宙学发达换一种方式说,儒家长于实学,迢家长于虚学。治国论比较。儒家强调有为,道家主张无为。儒家的治国有为是指导之以镕,齐之以礼,和之以乐,辅之以法,任之以贤,使之以惠,如韩愈在原道2中所说“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这就是用宗法主义治国。它必然繁为礼、重为教。道家不然,其治国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无为而治无为不是毫无所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最后要达到皆有所为的目的,无为的要求只是;一不违背事物自然本性而强行妄为二不违背公众意愿利益而膨胀私欲,三不违背和谐宁静生活而滋彰礼法。执政者所要做的事是“捕万物之自然”,让众人各得其所,白化自官。所以道家治国,政尚简易,君道俭约臣道守职,少扰少今,让百姓休养生息,让社会保持安宁。按照儒家的主张,就要表形明君贤相忠臣孝子,以为天下式,按照道家的主张,只须守静以待,因顺自然,息事宁人。盂子提出“仁者无敌”的命题,4B览贵因提出“因则无敌”的命题,可以精辟概括儒道治国原则的不同。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26/43理论倾向比较。儒家学说的重心在社会人生阐述如何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后者也是做人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人生哲学与伦理思想发达,哲学、伦理、政治是三位一体的状态,而沦理决定着儒学的特色,故儒家哲学可称之为伦理型哲学。孔孟的仁学,苟子的礼学,两汉的经学,程朱的理学,陆王的心学,以及明中叶以后兴起的经世致用的实学,无一不是围绕着内圣与外王、性情与礼教这两对基本矛盾而形成与演变的。所谓“内圣外王之道”就是解决个体的修身如何与群体的社会事业相联系的问题;而性情与礼教的矛盾就是解决主体的人性如何与客体的道德规范相协调的问题。儒家不同学派处理这两对矛盾的方式与侧重点各有差别,但都把主体的道德修养作为处理其他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关键。道家学说也关注社会人生,但它的眼界早巳大大突破了社会人生的范围,面向大自然,面向整个宇宙,宇宙论、知识论比较发达,讲究天道,热爱自然,尊重物理,包容厂较多的自然科学知识。就是对于人的探究,也能够着眼于人的生理结构与持征,提出有价值的卫生健身之道。儒家重养性,道家重养生。道家对于古代生理学的发展有独特的贡献。道家学说要处理的基本矛盾,是人与天的矛盾,这里的人指社会与个体,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27/43这里的天指人的生存环境与自然状态,道家倾向于法天以成人道,反对用巧以违天道,其出发点在自然天迢,故道家哲学可以称之为自然型哲学。儒道两家皆以天人台一为最高精神境界,但儒家是以人道推论天道,将天道融入人道,道家是以天道推论人道,将人道融入天迢,形似而实异。气质与风度比较。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这是屑于整体的综合性的无形的精神风貌上助差异。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再具体点说,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惧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如贺鳞先生所说“凡事皆能棺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便可谓为曲践乎仁义、6A容手中道,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了。”古者有“儒风”、“儒士”、“捕雅”、“儒吏”、“儒臣”、“儒将”、“儒医”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抵、风度湿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再具体一点说,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虚杯若谷、超然自得、从容深沉、高举远幕、留恋山水等,如贺龋先生所说“我们发现老庄思想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逞和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28/43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宾返朴,羡慕赤子曼儿式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绍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用语不多,生动勾画出道家人物的风貌。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道体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选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儒道两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立的两极,因而可以互通有无、双向吸收,两家又是在中国这块共同的文化土壤上发育生长,有着相依沟通的基础。儒道之间的统一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思想观点上的共同性。儒道皆认为天人是一体的,人类来源于自然,又以自然为生存的依托,两者息息相关连,人应当爱护自然环境和资源不可破坏天人的合谐,还要“资天地之化育”,辅万构之自然”。在人际关系上,格道皆反对纷争对抗,主张和睦共处,“和为贵”,“安其居”,“善战者跟上刑”,“夫兵者不祥之器”。在人生态度上,儒道皆注重精神生活的充实和提高,反对沉缅于物欲私利之中,“君子忧道不忧贫”,“圣人被褐而钎玉”。在治国问题上,儒道都反对君主专制独裁,反对暴政,重视民心的向背,“民为贵”、“保民而王”儒,“以百姓心为心”。在真善美的追求上,懦道都希望达到三者的高度统一,并特别强调要格求真知的过程变成人生乐趣,能体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29/43验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疤丁解牛“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午,乃中经首之会”。在辩证思维方面,儒疽都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主张随时调整矛盾关系,以保持统一体的适中和谐,避免向极端偏落,“时中”、“过犹不及”,“守中”、“去甚去奢去泰”。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儒道都不热心于鬼神祭艳,而与之保持距离,“敬鬼神而远之”,“以道苍天下,其鬼不神”。在对待阴阳五行学说的态度上,儒道皆借取之而为宇宙论的基石,O一阴一阳之为道”,“阴阳合而万物生”。等等。上述共同点说明儒道两家并非处处对立,它们有着共同的性格,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共性。第二,学说内容上的互渗性。筋道两家皆以“我”为主,同时吸收改造对方若干成分,纳入自己体系之中。早期满学中期已经渗入道家成分,如孔子称赞舜“无为而治”,对于自己的前途,作了伸卷随时的打算,“用之则行,舍之则蘸”,“隐居以求其志”。汉代格学开始大量吸收道家学说,如扬雄的太玄之学借置于老学,王充的古文经学融治了黄者之学。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和南方的儒家经学有以考庄注解五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30/43经的风尚,何县的论语集注和皇侃的论语义疏便是代表。唐初五经正义中,魏晋玄学家何县的论语注本,王拐、韩康伯的周易注本,都铰镇定为标准本。宋明时期的程朱理学推祟形而上之迟,防王心学推祟自然本心,皆以本体与功夫的合一为目越,其受启于道家哲学亦不为少。再看道家,先案老庄之学排击儒学然【道家儒家】而老学之“爱民治国”,庄学之“安然顺命”,末始不接受格学的影响。秦汉以后,道家主流派转而肯定宗法主义的基本原则,在不改变自身基调的前提下,对于儒学公开予以接纳,如淮南于就是以老庄之学为哲学基础,博采桶、法、阴阳各家思想而成书的书中大量引证儒典,主术训、犯论训、泰族训数篇,宣扬以仁为经,以义为纪以礼乐化民成俗。魏晋玄学更兼综道儒,以孔子为圣人,王田郭象皆以扶树名教为己任。在宗法等级社会的中国,道家不与纲常名教作必要的妥协和贯通,简直就无法生存和发展,因而它与宗法夫义学说一一儒学携手并进即不足为怪。可以说,道家补充了儒学短于形而上本体之学的缺陷,儒学补足了道家漠视现实社会人生问题的偏失。我们说“儒家精神”、“道家精神”是就各自的主要、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31/43独特成分而言,是一种理论的抽象概括,若说到具体的儒家学撅,都多少有着道家精神,具体的道家学派则多少具有儒家精神,都不那么纯粹。玄学使道家更接近于儒家,道学使儒家更接近于道家。越到后朔,儒道的互渗性越强。儒迟合流,彼此推扬推动着传统学术和文化的发展。第三,文化全局上的共建性。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有三大箱神支柱,即儒、释、道。三者之中,儒学是主于,释、道是辅翼。释道情形又有不同;道家是儒家的主要对立面,同时又是历家的主要补益者,与儒家相表里,相始终;佛教和道教是儒家在一定阶段和某些领域中的辅翼者与竞争对手,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和普渗性比不上道家。中国传统文化暂时离开佛教道教,可以不失其本色,离开儒家或道家就不成其为中国传统文化。捕学在人生哲学、社会政治学、社会经济学、伦理道德规范、教育学、典制礼仪、历史学、文献学等重要社会文化领域有第一位贡献,为古代社会所不可缺少。道家在宇宙论、理性方法、美学、自然哲学、批判精神、军事辩证法等重要社会文化领域有第一位员献。缺少了道家,中国传统文化就要失衡,倾斜,变成狭随的层次极不完备的文化。中国封建社会能够长期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32/43稳定发展,从思想文化上说,固然有赖于儒家对纲常名教的扶树,同时也得益于道家对社会矛盾的调节,使得社会机体有较大的弹性和韧性,再加上佛教和道教,形成文化的多元结构相丰富多采,人们可以在因迟时有多种选择的人生之路,以宽容的氛围缓解专制主义淫威对矛盾的激化。从而减少社会的大展动大毁坏。第四,修习信仰上的兼容性。儒道两窄各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学统和严守门户的本派学者,但两家并不禁止本摄学者祟信对方学说,所以历史上儒道兼修的学者是很多的。儒家主张“和而不同”,“殊途同归”,道家主张“容乃公”老子、“百家众技皆有所长”,在信仰上都颇为宽厚。由此之故,汉以后儒道合流末受大阻,汉末魏晋以后儒释道合流更成风气。前已提到,扬维、王充兼修儒道,王两、郭象共祟儒经老庄。南北朝时期三教兼修之风更盛,南齐张融兼信三教,死时“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9;梁武帝深通儒道佛,主张三教会同;北魏孝文帝于“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庄老,尤秸释义”,大儒沈重入北用后讲三教义,各教人士都前来听讲。唐代的文化政策是三教并奖,士大夫纷起响应,或兼修儒佛,或俱信佛老,僧人亦同此风。华严五祖宗密说“孔;老、择边,皆是至圣;随时应物,设教殊途,内外相资,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33/43共利群庶”。有些儒者和佛憎排击道教,但倩通道家。宋元明时期,倡导三教会同最得力者为佛教道教。宋孤山智圆说;“释、道、儒宗,其旨本融,守株则塞,忘望乃通”,明释祖清说。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金元之际在北方形成的全真道,高唱三教归一。T性命圭旨把三教归纳为心性之学,儒曰存心养性,道曰修心炼性,佛曰明心见性,其义理是相通的。在儒、释、道三家四学之中,儒家、佛教、道教的门户意识较为强烈,讲师承,论世系,相比而言,道家的心胸更为博大宏远一些,包容精神更强烈一些,在文化上一贯主张兼容并包、博采众长,E8氏春秋不二、庄子天下、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淮南子可作为代表。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许多士大夫随着境遇的变化其信仰重心在格道两家中摆动;得意时信儒家、失意时倍道家,在朗时信儒家,在野时信道家。达则兼善天下,救世治国需要儒家学问;穷则独善其身,远祸求慰需要道家学问。顾境里从儒学吸取舅进的力量,逆境里从道家寻找安抚心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34/43灵的妙药,精神皆有所归拢和寄托,因而增强了知识分子对挫拆、迫害的承受能力。道家的清静,再加上佛教的破执,使人在人事的纠纷和现实的利害面前看得开放得下,减少了许多烦恼和痛苦,遇到惨烈事变,精神不容易崩溃。这大概是中国许多知识分子在追随孔盂的同时不愿放弃者庄和释迎的原因。道家与道教比较道家和道教在称呼上不同于债家墨家后者在创立初期即自称儒自称墨;而道家的名称始自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已在者学庄学发达之后;道教的名称首见于汉末者子想尔注,但在习调上人们泛称道教为“黄老道”,或者具体地称五斗米道、太平道、天师道等等。汉代刘欺七赂,道家和神仙家分列为录,那时道教尚未正式诞生。道教出现以后,由于它托于老子和道德经,不仅神仙家合于道家,符策科教亦归于道家。魏晋南北朝及其以后,统称“道”、“老”、“仙道”、“道家”者居多,如葛洪称“道家”、“仙道”,魏书称佛道为“释老”。唐以后直到清代,道教内外人士既时称“道教”,又时称“道家”、“老学”,并不对道教与道家作认真的区分。韩愈批判佛老”,所谓“者”,既指“去仁与义”的老学与庄学,又指神仙道教。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35/43朱熏辟“佛老”,所谓“老”亦是含混不清,清代学者濒元评论朱熹说;其辟佛考,皆所自犯不觉,如半日静坐,双喜怒哀乐未发气象是也,好议人非,而不自反如此”,此处指朱窥主貉、澄心之学皆与佛道相通,可见朱烹所反的佛老是其宗教出世性,并不反对其心性之学。明代学者焦蛇在国史经籍志中将道家”分为“清静无为”,“炼养股食”,“符簇”,“经典科教”几种类型,悉宗考氏以托于道家名下。情形确是如此,史家习称之“儒、释、道”三教,其中的“道”包括道家与道教。葛之徒,又皆离以神变化俗,怪诞惑世,符咒章动,成托老君所传,而随稍增广,遂复远引佛教,证成其伪”。刘韶作灭惑论将道家分为“三品”“案道家立法,跃品有三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谊安作二教论认为道家内部,道得意时儒家,失意时道家,绝望时佛家人生其实就是由喜剧和悲剧组合而成。何为喜剧何为悲剧没有标准答案。同一件事情,对那些惯用头脑思想的人来说是喜剧;而对那些惯用感觉的人来说则是悲剧。这也说明,面对同一件事情,为什么有人笑,为什么有人哭。得意时儒家,失意时道家,绝望时佛家。凡能理性、客观看待世界,他的心中就有精神家园;凡凭感觉、激情、主观看待世界,他的心中就只有一片荒芜。所以,英国小说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36/43家梅瑞狄斯说“喜剧是充满思想的欢笑“美国女诗人维尔库科斯也说“笑,世界跟你一起笑;哭,你只好一个去哭。“看来,人类还是要有一个精神家园。大家都读过柳宗元的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如果心中没有一个精神家园,在那种环境下,他能“独钓“得住吗按现在的价值观他不投江才怪呢。所以,按南怀瑾先生的比喻,儒家像是开了个粮店,五四运动砸烂了孔家店,所以中国挨饿,就是精神饥饿啊。现在不光在中国把孔家店又开了起来,而且还开到国外。道家是药店,人生有毛病,社会有毛病,一定要吃点药。人的心灵和精神有点问题,道家可以帮你解决。佛家是开大型购物广场,有钱没钱都可以进去逛逛。哲学上有个观点,就是社会是永远未完成的社会,人是永远未完成的存在。社会、人生都是未完善的,因此需要药去治。所以,中国有这样一句古话,得意信儒,失意崇道。林语堂先生也说过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当然,要集儒道佛于一身,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养。如果没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没有一个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你面前即使有粮店、药店、购物店,你也会迷茫,无法自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37/43我超脱,说不定会跳楼自杀。在人文素质教育中,中国一直存有一些误区。过去我们动不动就讲政治,上纲上线,这是迷信,那是毒草。后来讲道德讲文明,无论讲哪种道德、哪种文明,你身边都会留下阴影,只有开启你心中的文明之灯,才会照亮你人生的方向。现在又流行心理咨询,因为大学生、高级知识分子有心理问题的人不断增多,精神失常、跳楼自杀的不断增多。有些话其实都是专家的语言,是些抽象的教育。什么叫专家,专家最大的特征就是“片面“,当然,是一种深刻的片面。试想苏东坡发配黄州、岭南、海南,如果自己想不通,专家能治好他的“病“吗还有,当一个人在得意或失意时心中要有一个缓冲地带。得意时,不要“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遍长安花“。当了官还想发财,有了钱就想包二奶。不要认为中国人不信基督教就没有上帝的存在,“头上三尺有神灵“。得意千万不要忘形。失意时,也要想得开,想不通发发牢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