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混源及运移方向的地球化学识别.doc_第1页
油气混源及运移方向的地球化学识别.doc_第2页
油气混源及运移方向的地球化学识别.doc_第3页
油气混源及运移方向的地球化学识别.doc_第4页
油气混源及运移方向的地球化学识别.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侯读杰,1999,油气混源及运移方向的地球化学识别(全国油气移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第四届全国油气运移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油气混源及运移方向的地球化学识别侯读杰1)21)江汉石油学院地球化学研究中心2)CNPC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江汉石油学院研究室nr前言原油的混源现象是地质体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在地质历史中,源岩多期生烃,如在未争p熟阶段生成未成熟石油,在成熟阶段生成成熟石油,早期形成的未熟原油与晚期形成的成 熟石油混合。此外,不同源岩区(国外常称为Oil K“chen)形成油气在运移过程中相遇, 这种情况又被国内的学者称为成藏动力学的叠置,即由不同的成藏动力学系统形成的油气 相遇。对于混源现象的认识则是近些年来的事情。如何识别混源原油,如何判定混源油气 的运移方向,重朔油气成藏的历程,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勘探意义的课题。油气混源现象的地球化学识别及定量计算虽然油气的混源按照来源可分为多期次混源或单期次混源。本研究按照类别主要将其 分为1)油油混源,2)油气混源。3)气气混源。由于气气混源的特殊性本研究将重点 分析和讨论前两种情况。l,油油混源a降解原油和正常原油的混合:我们常可以检测剑完整的正构烷烃系列及25一降藿烷。 笔者在我国辽河坳陷及塔里木盆地均发现这种情况。这种特征常常是原油降解后, 后期原油的再重注而形成的。b未熟原油与成熟原油的混台:这种原油的混合现象比较常见。其主要特征是原油的 各类生物标志物参数的不一致性。如在我国的辽河坳陷、苏北盆地、松辽盆地等均 发现有这种情况。c不同层系生油岩或不同地区相同层系生油岩形成原油的混合:这种情况在国外报导 许多,在我国的陆相盆地中应该比较常见,但目前文献报导较少。2油气混源油气混源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较为常见的情况是后期形成天然气进入原已形成的侯读杰,1999,油气混源及运移方向的地球化学识别f奎田油气运移学术研讨奢变漉诗文)油藏,破坏原有油藏的平衡状态,从而使原油藏发生了一系列的地球化学变化。发生的第 一种地球化学变化,即增加了油藏中油气比,气体部分或全部溶解在油中,从而造成重质 组分相对富集。并形成沥青席(tar mat)。张敏等(1997)即报导在塔里木盆地牙哈油气田 发现了沥青席并推测该沥青席是由西向东气侵所形成3原油混源的定蕾计算 对原油的混源计算方法很多,如应用生物标志物参数、支链烷烃或生物标志物绝对定量等方法。在此以美国Alaska州Sunfish油田为例进行简单介绍据研究该油田的原油 为侏罗系来源的原油,但同时带入了靠近储层第三系煤的影响(Hughes,1996)。第三系煤 形成烃类大约占其整个原油重量的5。其计算主要根据如下几个方面1)在第三系煤的 抽提物中,蒽(anthracene)的含量为385uedg而在原油中,蒽的含量为23ugg即原油中第三系烃类的贡献为62)在第三系煤的抽提物中,西蒙内莉烯(simonellite)的禽量为5586usg,而在原油中,西蒙内莉烯的含量为107ugg。计算的为2。3)根据碳同位 素计算的第三系烃类的贡献,饱和烃为3,芳烃为8综上所述。第三系煤形成烃类的 贡献大约为其重量的5国内研究实例1松辽盆地朝长一王府地区低熟油及成熟油的混源及运移方向 ijl曩囊1习,朝长王府地区位丁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三肇凹陷和东南隆起区宾县一王府凹陷之问包括朝阳沟阶地,长春岭背斜及王府凹陷地区(图1)。图1朝长一王府地区的区域构造位置图(引白杨万里等,1985)2侯读杰,1 999,油气混源及运移方向的地球化学识别(奎固油气运移学术研讨套交流论文) 朝长地区分析的三个原油的密度为0860899cm3(表1),属于正常的常规原油。原油具有中等粘度(153-541mPas),中高凝固点(27“)。 值得注意的是,所分析原油的含 蜡量普遍较高,分布范围为15724。相比而言。以长20井1034210386米原油的密度、粘度、凝固点较高,反映了长20井原油在成熟度和形成条件上与其他原油有相当的差异。 因而概括来讲,本区低熟原油属于高蜡、(中)高凝同点的中质原油。井层取样 密度 粘度凝固点 初馏点 含蜡量县付粲席fm、gcm-J mPa。SP 长20 F 1订34一1n386nR口 fi4 39-44 160 1624*23 F 4896-49J620只R 295 2716n20*1n F 71R一71R0。R6153 R 1nn 157在本研究中共对7个原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地球化学分析a总体上来看,它们的族 组成比较相似(表2)。饱和烃的百分比为516098, 具有典型的低熟油特征,如高饱芳 比(192358),高非沥比(6151804)。与我国其他地区分析的低熟原油族组成比较相似。井号样号深度(m) 层位 饱和烃芳烃非烃沥青质 饱芳比 非沥比 长20 l10342010386 F 6098 1701 1893 308 358 615 长20 2 11806012678F 517l 2259 2436 135 229 1804 长17 3 59440-5966F 5389 2543 1939 130 212 14,92 朝108 4 91620-9216 F5469 2630 1778 122 208 1457 长3 5 40680-4692F 4935 2573 2325 168 192 1384 长23 6 48960-4962F 5547 2067 2295 090 268 2550 长10 7 713007703F 5771 2440 1680 109 237 154l(1)正烷烃 包括正烷烃系梦0和类异戊二烯烷烃植烷系列。在大多数井的原油中,正烷烃系列为饱和烃馏分的主要成分,限于目前色谱的检测条件,检测的正构烷烃碳数分布范围为 nCw-nCa7,多呈单峰态分布,主峰碳数多为r1C25,在nC2mc25之间含量较高。 nCaI-nC22+ 值为035113。 普遍较低。 这与原油具有较高的含蜡量是1致的。 高碳数正烷烃具有 奇偶优势,CPl值109125,大多数(10 这可能与原油分析时的保存条件有关。除长10 井外,其他原油的CPI值均大于11,显示本区原油的成熟度偏低。从正构烷烃的分布型式及峰型来看,原油的总体特征而貌比较接近反映了原油具有相似的生源母质输入。原油的PrPh也相当接近,均小下10,分布为O58。063之问,反缺原 油形成丁微成水半威水的还原环境。据笔名研究,这种以n Cz,正构烷烃为主峰的分布特 征常与藻类,特别是半咸水的藻类有机质生源输入有关(侯读杰等,1996)。此外,我可以 看出,分析的七个原油随成熟度(cPI值)的升高,主峰碳从c:s逐渐前移至c:、。表现出 明显的成熟演化序列。侯读杰,1999,油气混源及运移方向的地球化学识别(仝圜油气运移学术研讨奇交流论文)井号深度mI) 层位 ORP CPT PrIPhFrnC,Phnf。rL+ _。- _-长20 10342010386F 121 12n70n91 nRRn冀口长20 11806012678F 124 124 n660RqnR30冀S长17 59440-5966F 1。14 11f)5R024033n71朝108 916209216F 104 125 n74n19 022 113 长3 406804692F 113 1T,075n 25 027 067 长23 489604982 F 116 11R 0R5OR6 0S604R 长10 713007703 F 1n3 109 07Rn1R n21 093值得注意的是,类异戊二烯烷烃比值PrlnCm PhnC,B的分布在这几个原油中,有比较 大的差别。在长20井原油中最高(091,086),长23井原油次之(o86,056),其他原油 较低(I2,c。甾 烷20S(20S+20R)035等。长10井(7号)原油的各种成熟度参数均比较高,如CPI04,TsTm最高等。因而,从这个概念=说。长20井属于典型低熟油,长10井属于典型的成熟油。其他原油则介丁I一祈之间。从_二萜烷参数C30-重排藿 烷c。o藿烷,C29TsC。蘩烷,C。o莫烷c。蕾烷来看,长17升的原汕成熟度相对较低(3号),侯读杰,l 999,油气混源及运移方向的地球化学识别(奎固油气速穆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06。0 j匾 00-鬻-一n”:蚴j_ 园一+j。I。00,7“2。j。,7哆一01 0j,7,。士,广,To#r一050t 00PrlnCl7o 201 ,7or010j伊函0 20 03)040060 。啦z篷,一_一1010020 030C29 SS+RC2STs,abC30图3朝长地区原油的各种成熟度参数对比关系图 注:1长20井103420103B6m;2长20井11806012678m:3长17井59440-5966mr4朝108井916209216m;5长3井406804692m;6长23井489604962m 7长10,井713007703m其它原油(朝108井、长3井、长23井)的成熟度则比较接近。2)部分原油(如长17并、 朝108弗、长23井)的成熟度参数出现矛盾,如CPI值大于1I(说明成熟度较低)而 甾烷异构化参数C。20S(205+R)大于035(说明成熟度较高)。笔者认为,它们主要是低 熟原油与成熟原油混合作用的结果。由于不同原油的正构烷烃和甾烷等分子标志物的量不 同,从而造成这种特有的成熟度矛盾的情况。实际上,对低熟油和成熟油混源的情况,最近有许多报导。如黎茂稳(1995)曾发现 在辽河油田低熟油中有类似的情况,即由于低熟油和成熟油的混合作用造成饱和烃和芳烃 成熟度参数的矛盾。王文军等(1999)进行了朱熟油和成熟油的混源模拟实验,结果发现, 当成熟油中混有10的未熟油时,就可以造成原油的成熟度参数明显变低,并呈现出未熟 原油的面貌。6侯读杰,1 999,油气混源及运移方向的地球化学识别(全国油气运移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 (4)朝长地区原油的运移方向从原油的的平面分布图及剖面图来看(图4),我们有理由认为,这些原油属于低熟油 与成熟原油的混合,y-期注入成藏的成熟度很低。晚期注入的成熟原油成熟度逐渐增加。由 于朝长地区的成熟原油主要来自于三肇凹陷,最靠近三肇凹陷长10井属于成熟油,位于朝 长地区中央的长20井没有成熟油的混合,各种成熟度参数均比较低。至丁正构烷烃的奇偶 优势与甾烷参数的矛盾问题,笔者认为,这可能与成熟油无奇偶优势正构烷烃与低熟油正 构烷烃迭加的缔果。甾烷参数可以升高,正构烷烃CPI则依然保持一定的奇偶优势。图4朝K地区部分低熟油的平面分布与油气运移方向2塔中地区CIII油组多期成藏及油气运移方向 塔中地区是指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中部的塔中隆起(图5),平均海拔约1000m。它包括三个次级构造单元:塔中隆起北部斜坡带、中央断垒带及塔中隆起南部斜坡带。塔中隆 起是一长期发育的继承性隆起,形成于晚加里东时期,定形干石炭纪,是一个被一系列逆 冲断裂切割的大型缓背斜构造,断裂繁多而复杂,主要与加里东和海西运动相联系。(1)原油的物性众所周知,原油组成无论足宏观组成特征还是分予组成特征在石油运移过程中将发生 地球化学分馏作用,从而造成原油的物性发生变化。塔中地区部分原油的物性参数参见表5。从西部塔中lO井到东部的塔中1井,比重依次降低,油气比增加。笔者认为随油气运移距离的增加,比重降低,而越靠近油源区,油气比越高。上述特征是。种矛盾现象,笔者即认为它们与不同期次油气运穆有笑。侯读杰,1999,油气混源及运移方向的地球化学识别(奎国油气运移学术研讨奇交流论文)图5塔里木盆地区域构造圈指标塔中10井塔中,塔中6 塔中1,比oO86O83075O76油卑比 168186 4620 2383侦昔眦 1O 112429晤油_;云艘古i占1 气的运移方向就TZ4构造CIlI油组原油物性来说,原油物性从东至西呈现出由大SJJ,b的变化趋势。 具体表现为东端TZAll井原油密度,含蜡量和胶质沥青质分别为O。8949cm、435和1283,到中部TZ422井和TZ421井原油则为O8559cm3,366,1982和O8369cm3,267,548,到西端12402井,上述特性则下降为O8299cm3,185和412,由此 可见,随着石油由东端向西端运移过程的增加,原油轻质组分含量增加,重质组分减少,表现在原油物性如密度、含蜡量和胶质沥青质的含量逐渐减少。 t(2)原油的生物标志物参数 油藏地球化学的研究成果表明,烃源岩在不同成熟阶段排出的烃类,在向油藏注入和混合过程中,将在油田范围存在着一定的成熟度的差异,因此根据原油成熟度的差异,可以初步推断油气的充注方向。 随原油运移距离的增加,三环萜烷含量和c20C21甾烷随运移距离的增加,其相对含量逐步增加(图6、图7)。由该图可以看出,在本区由西向东,从塔中IO井到塔中6井,三 环萜烷的相对含量逐步增加,说明塔中地区原油的运移方向主要为自西向东孕甾烷和升孕甾烷的相对含量也表现出同样的规律性。上述特征说明尽管本区原油具有多源性,但其主体原油的运移方向为自西向东。?B馔读杰,1999,油气混源及运移方向的地球化学识别(全国油气适移学术研讨会史流寸:350300250200150100O50000对毋爷爷爷爷爷爷蕊秽8萝枣图6塔中地区石炭系油藏的三环萜烷蓉烷比值的变化图080070o60050040030020010000心毋蕊毋爷毋爷秽砖芦?梦蕊图7塔中地区石炭系油藏的(孕甾烷+升孕甾烷)甾烷的变化刚 (3)酚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在2,6位置上若为烷基取代,则为屏融化合物。而烷基在34,5位置上取代化合物则为裸露化合物。2,6位鼍上仅有一个甲基则为部分屏蔽。烷基苯酚为水溶解化合 物,易于与水形成氢键。因而随油气运移距离的增加,屏蔽和部分屏蔽化合物的含量将会 增加据此则可判断油气的运移方向。邻甲基苯酚(图8a峰)为部分屏蔽化台物,在TZ402构造高点上最高(abc),反 映的油气注入方向主要为自东向西方向运移(图8)。TZl6井区油2t远移规律j此类似。9侯读杰,1999,油气混泺及选移方向的地球化学识别(空困油气还移学术研讨全交流论文应该注意的是,TZ4油田和TZl6油田的酚类化合物的油气运移规律虽然相似,但二 者在地理位置上并不同步,即在TZ4油田在TZ402邻甲基苯酚含量最高,而在TZl6油删 在TZl64井达到最高值(图8),预示着二者在油气的成囡或运移方面尚有一定的区别。图8根据甲基酚类化合物判断的油气运移方向C2-苯酚的分布差别较小,但仔细观察,仍可看出,在TZ4油藏高点,2。3,4化合物(屏 蔽和部分屏蔽化台物含量相对较高。(4)含氮化含物翕氮化合物与酚类化台物类似,即1,8位置上被甲基取代的为屏蔽化合物,1,8位置上 为氢原子取代为裸孵化合物,1,8位置上有一个烷基取代则为部分屏蔽化合物,随油气运移 距离增加,h8-二甲基咔唑含量逐渐增加。本研究分析塔中地区原油的c2咔唑化合物的分布参见图9所示。由圈可以看出,:TTA 油田和TZl6油田的C2咔唑化合物差异极为明显目前,还不能判定它们之间形成如r此大 的差别的原因,但可能与二者油藏的成藏期有关。与此相关的一点资料是TZ4石炭系油 藏CIII油组具有较高的油气比。以17_A02为例,油层的油气比为112296mm。凝析气顶 的油气比高达8431143而3,m3,TZA01油气比平均为35 m,n13而TZl6井、TZl0、TZ24 井油气比均小于15 m,m,分别为13、 5、 105矗m3根据禽氮化合物确定的油气运移 方向主要为自西向东方向。O侯读杰,1999,油气混源及运移方向的地球化学识别(奎国油气运移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图9根据含氮化合物参数塔中地区油气运移方向 根据多项地球化学指标,并结合沉积构造发育史、油源对比结果,寒武一下奥陶统来源的原油即塔中4油田为投向供油。中上舆陶统来源的原油运移方向为自明向东。根据天 然气的干燥系数,确定天然气注入方向为自东向西。即靠近油源区,天然气的干燥系数逐 渐降低。(5)塔中地区Clll油组的油气成藏的初步分析 根据CI、CII、CIII油组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它们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相似,说明了它们的同源性。但根据地化特征很难判断它们的相对形成的期次。根据油藏的饱和 压力和油气比,CIII油组大于cI油组。说明CII T油组的形成早于cI油组o。对塔中地区源岩的演化史研究发现,寒武和下奥陶统源岩在奥陶纪已经达到生烃高峰, 但由于奥陶纪末期的早加里东运动的抬升,使形成的油藏遭到了破坏。但此时石炭系圈闭 尚来形成。因而在石炭纪以前油气的形成与破坏与石炭系油藏均无关。石炭系的油藏主要 受海西晚期及燕山一喜山运动的影响。塔中4石炭系存在着古油藏的一个证据是:塔中4石炭系的ClII油藏具有明显的水淹 特征,油水过渡带厚度大。残余油的饱和度明显受物性控制,即在物性盯的层段残余油饱 和度明显低于物性较差的岩性段。并残留有含油夹层段,这说明塔中4石炭系CnI存在着 一个破坏的古油藏。具有意义的是,塔中4石炭系占油藏具有统 的古油水界面(即现今 海拔一2610m),即整个塔中4构造是基本全装满的。以TZ402为例,占油藏高度为180米, 现令油藏高度仅80米。受断层面和高点问鞍部溢出点控制。o杨海军等,1995。塔中地区油气藏成藏期次研究,塔里禾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勘探研究中心,内部研究报告侯读杰,l 999,油气混源及运移方向的地球化学识别【全圆油气运移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 根据王飞宇等(1997)报导,塔中4油藏石炭系有两个注入期和两个调整期,第一个注入期在晚海西期;第二个注入期在自垩纪以后,可能主要与塔中地区中上奥陶统源岩油 源区有关。根据东河砂岩储层中自生伊利石的同位素地质年龄分布,可明确塔中4油藏石 炭系第一期成藏的时间在晚二叠世。同时,TZl0井石炭系砂岩包裹体均化温度为60左 右说明油气运移在二叠纪o。据研究,TZl6油藏形成于二叠纪,而TZIO井CIII油藏则 可能形成于石炭纪巴楚期早期。即西端Cg油藏成藏期较早。这与原油的运移方向也是吻 合的。据黎茂稳、王培荣等(1999)对塔中4井cIlI组原油的GCMS-IS研究。发现在塔中4 井存在着丰富的25一降藿烷。25-降麓烷藿烷达06-10。原油中存在二#富的25-降藿烷 (图101,而正构烷烃保存完整,则说明塔中4井原浊存有两期注入。早期注入的原油(极 有可能为寒武系和F奥陶统形成的油气)在地质历史时期经受了中等一严重的生物降解作 用。形成了高丰度的25一降藿烷。正构烷烃和趋丁消失。后期注入的为中上奥陶统形成的 油气则与前期残留的原油混合,使原油的正构烷烃完整。塔中402高点cIII油气藏凝析油的比重为07566,底油比重则为084的正常原油, 二者相差较大,也预示着两期的油气运移过程。江Z 398191o;Z:oImTZ4well oil : |。L。J。L。JL、,“ N vJh3234图iO塔中4油藏中检测到的25-降藿烷(引自黎茂稳等,i9990)在二叠纪(储层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大多数石炭系继承性圈闭已经形成,此时寒武一 下奥陶统源岩进入生烃和排烃的高峰阶段,并聚集形成塔中4油田(油源对比结果证实), 在其它井有少量油气聚集。该期原油主要沿深大断裂及不整合面(油气的运移方向尚难于 判断但据源岩区分布可能与西北和西南方向有关),将寒武下舆陶统源岩生成油运移至 石炭系储层,咀ClII油组为主,但可能ell和cl油组也有一定量聚集在二叠自垩纪,受印支一燕IU构造运动影响,油气藏重新分配,断层开启,地层的 翘倾作用使早期油藏遭到破坏,油藏经历水淹和生物降解作用(TZ4存在生物降解的标志 物)。部分CIII油藏可通过断层将油藏再分配至CIl油组和cI油组燕山一喜山期,特别是自垩纪以后的100Ia内(中上奥陶统源岩的热演化史和排烃史)中下奥陶统口灰岩源岩达到了生、排烃高峰,生成的烃类自西向东方向(多种她化指标),0柬建国,李小第等,1998,塔里术油气系统与油气分布规律,北京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内部研究报告黎茂稳等,1999,中国西北地区断代生物标志物剖面投塔里木盆地海相主力油源岩时代研究,石油大学,内部口f究报告侯读杰,1999,油气混源及运移方向的地球化学识别(全国油气运穆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支) 运移至TZIO、TZIl、TZ4等圈闭,并与早期残余的油藏混合。由于本期形成原油量相对较大,有无后期的破坏,因而塔中石炭系绝大多数油藏与本期油气运移聚集有关(原油地化 特征及油源对比结果),但也有部分油藏本期注入的原油较少,仍保留了寒武一下奥陶统生 源特征(如TZ4油藏)。与此同时或较晚(主要是喜山期),由于沉积了巨厚的第三系沉积,中上奥陶统不同带 的源岩及寒武、下奥陶统源岩在较高成熟度条件下形成的天然气、轻质油,自东向西方向 进入塔中1油田、塔中4油田,从而造成在东部油藏具有相对较高的油气比。对塔中4油 田的后期油气注入,绝大多数研究者持赞同观点。然而,对其后期油气的注入以油为主、 或以气为主,来源如何,尚有一定分歧。我们的观点则倾向下晚期以气为主的注入方式。 由于以上三期的油气注入及不同生源的油气混合,从而造成了塔中地区石炭系油藏在东西 差异、TZ4和TZl6油藏虽相临却地化特征有较大差别。形成石炭系多种油藏并举,多彩纷 呈的油气分布面貌。国外研究实例一英国Beatrice油田原油Bealrice油田位于北海Inner Moray Firth盆地西端的一个小油田(圈11)。储层从第 三系到泥盆系均有分布(图12)。经分析,有四套可能的源岩:泥盆系的湖相白云质泥岩; 中侏罗统的近海的煤,上侏罗统的海相页岩。但上侏罗统的海相Kimmeridge泥岩被认为是 北海的重要的有效源岩。图11 Beatrice油田在北海地区的位置图(引自Peters,1989)侯凄杰1999,油气混源及运移另向的地球化学识别(全国油气远移学术研讨套交流论文JINNERORAY FIRTHWlTCH GROUNDaRBEN麟GEq-L岫Ir咄口p”oUTERNRYO岫o芑锄蕾拦-转r5岛-0鼢赫mi自t、IIl主it,cm;莲毒舞g j一一毯 oV#0mli二。ZClay藤晶0带一 i。i“楚掣燕一aly一一一 fh”_些越撕E雒蛐q徽南目嗡2 附臻:#”o;!io一 客舯窜ji:,BT啪cojz毫筻:-娆1P一1h一二壶黼B-ki舒钉惫舞和拳IlulrlolTRIA8SlC算釜趋PERM AN露圣赫!弓匀k蛳;笔与毅受蹙等二Ro州N落CARBONIFEROUs垒,。=;3Md蕊孰 麓妒A溅垂Z善口讲l_H肿Ir,一口_Pro_知_懵Ro曲图12 Beatrice油田的主要储层和源岩层(引自Peters。1989) 经分析,Bea埘ee的原油与北海其它来自KJmmeddge泥岩的原油具有一系列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以Cz,、Ca、C。辔烷的分布为例(图13),它的特征介于Kimmeridge泥岩和泥盆系、中侏罗统的近海的煤的特征之间。而与此相对应的是, 附近的Piper油田的原油的甾烷的分布则与Kimmeridge泥岩的甾烷的分布完全一 致。侯读杰,1999,油气混源及运移方向的地肆北学识别(全困油气运移学术研讨套交流论文)钿 盟J璺既图13Beatrice的原油与Piper油田的原油c27、cm c29甾烷分布(引自Peters,1989)进一步分析它们的甾烷分析,发现在Piper油田的原油和mmmeridge泥岩具有丰富的 C30幽烷,而Beatrice的原油中无或C30甾烷极低(图14)。这说明了Bea仃ice的原油中很低 的海相有机质(Kimmendge泥岩)贡献。EL罂C_一一,川W批k,l6乱,。aI2盛嚣M。l圈14 Beatrice与Piper原fj及i:同居段源岩的氆烷分布(引自Peters,1989)侯读杰,1999。油气混源及运移方向的地球化学识别(奎田油气运移学术研讨畚交流论主)根据萜烷和单芳甾烷的分布(图15,圈16)均证实Bealrice原油是来自泥盆系和中侏罗 统的深岩的混合原油。圈15萜烷分布证实Beatrice原油主要与泥盆系源岩有关。(引自Peters,1989)侯读杰,1999油气混源及运移方向的地球化学识别(全国油气运移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Monoaromatic Steroid Chromatograms,mz 253Scan”。1。I图16 MZ253化合物的分布证实Beatrice原油是来自 泥盆系和中侏罗统的源岩的混台原油。(引自Peters,1989)Beatrice原油的碳同位素为3177o,泥盆系源岩的碳同位索为一3398 oAo或者一3494。中侏罗统源岩沥青的碳同位索为2742o,经汁算,混源油泥盆系源岩的贞献大约为60。中侏罗统源岩源岩的贡献大约为40。结论及建议油气混源和石泔f运移是油气成藏中两种重要的现象。而且二:者往往相伴生,给我们的研究J=作增加了难度。近些年来,在笔名的呼吁F,许多研究单位对该问题已有所重视,17侯读杰,1999,油气混源魔运移方向的地球化学识别(全国油气运移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但研究程度尚需要进一步加强。如何在地质过程中识别这两种地质过程和现象,需要广大 地质同行共同努力。但愿拙作能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同时也欢迎各有关单位共同协作, 联合攻关、合作研究。致谢;本研究朝长地区研究实例(19951998年)为在张一伟教授、王铁冠教授指导下, 本人博士论文的一部分,有关的研究成果即将在石油工业出版杜出版。在研究过程中,得 到了大庆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李永康总地质师、孔庆云总工、冯子辉副总地质师等同志的 热情帮助本研究的塔中地区研究实例(19981999年)是与大庆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冯 子辉副总地质师、束兰斌、刘伟台作研究成果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