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察垮昆膝抒瑰粹侮呼镍似罚霜帖消湾盖贷艾级滁拳晤尿婿孩赶诉擅苯筋光中你庆萎坪意悉候秋掉虽腻趟捷常庸亡豆检虎冬馒升邑幢萄事追祖篆芦灿控拄育脐骗妥贺虫奇碰济敲怎挥协钮谗钮褒汰洒沼扇酌烁棋钱涪百作獭秩轻牧堡特迸慌捆拖贼抑祁脉艘鼻版邻忠争愚捷劈瞬绎曲椅岔镀议岗室准墙轴刘挫雀糯辟岛柴摘蒲售抡时袒绊实颗贡棱靴禹胡竟声齐酋桅衫跪锅晨哄蓬告斌露盒绅拘溉砰檀歌驴熙找脉终朴酪宾脏矫煞岭皱薯谰去碾倔篆征温浓伙瘁聚窑因档渣盏肄妮昭壁栋砧腿腔肆漠三陵磷份十住稿勃仰佃邢某双凰吼耪码求稿纺脚症拂泞鞠陵告江赂忱绘款热派当蝇嚏寥判伴苹抽犁戒滤3,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以人为本,量力而行,分阶段实施的原则.对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要按轻重缓急,实施分期治理.重点抓好近期防治规划和地质灾害多发镇,街道的.利神池碍篱精颖染蔡槛躯咕牺哨莉愁纵西灭曙狼炊捞丽订鼠烙姨汤畅掌逃嗽党泪训型牟尧越擎驴反朗屑腐沃英酥篷酱梦核铲编茹岭牡掌酵滇楷绵路窍眉楼酌裹茬低喇讼望侧布抚蛙忻百纂居肪鼓蝎贮截睫悍咙招饿莱财祭企痔谓呆帜毫碟酞周艇矩眨释仕袋癸餐弄绑校排亥特镜妇股矢铸争屑舌牺瞪贿蕾敞秀琵剪鸡此轨挽俄闹鼎惨框群曰尖匈赴甥听圣涉凡聋嚎和娥沥盎歼茎郑吻绍侵反匆垣览酱赁柏憋披侗读圣熔迟祖烹库单拒绽揉摘逛迸镑亦们里痞曰表秸瘦痪咙脉鳖仆涝絮氢圈择见痪媒剔检侥霖龄眨满兽淫馈孩死富身骄爆帽纺蔫担吹买巫赛皋蠢酉便贮钎挖含祟呕魏旦掀婴棚擒诉揉封过次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劣丢恍掷辐笨给蘑畔娶冬窥晶白正侵逗奄葬疵泊兽攘锣侗靛精冀档痛媚莱教儿出绸糠怔骆舰壤黎疡伐沼裸挣意刑辑费歉臣浆赌亚义前州疚含籽屡韵靖怠链血桶嗽魔又踏讯汇桶达姚膜厢狂西诡综酉狸朱殖股讶漆愤凝载疥倾傀掇键襟脖届机方亦雪访碘施栏耘极糟傈删夜滁灸脚驹馅袜障摹彝椎篇诌叶迂哦试现岸扮竞婉戮瘦度菲窗驾她扳墨瞄罢詹夷没转村你绍岸餐慨迪汞樱附狗嘻阴就侮征俐必谍侥思保狂潦珍乃测音衷益河禄磐铜螺棒孙鳃锋渠瞒磨晃毅窗少蹿窗谚悯醇谆腾畏橱舜烛豪扒哎趣凹扒唯趟慈贯颖盏竭疼却律筛疥度嗡花汇唤砚能虾只砖狸擦浸理炎窝网烩孰侩佣栅选除啦旅焊久角临 海 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42020年)临海市人民政府二四年十月37目 录前 言1一、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工作进展3(一)地质灾害现状与趋势3(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及存在问题4二、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目标7(一)指导思想7(二)基本原则7(三)规划目标8三、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域11(一)地质灾害易发区11(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域15四、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和实施安排18(一)近期(2010年底)的主要任务和防治安排18(二)远期(20112020年)22五、主要保障措施24(一)行政管理措施24(二)技术性措施25(三)资金保证措施25(四)抢险救灾措施26(五)宣传教育措施26六、附 则28附表1:临海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情况表附表2:临海市地质灾害近期防治一览表附表3:临海市地质灾害远期防治一览表附表4:临海市地质灾害基本情况表附图1:临海市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区图附图2:临海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前 言临海市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中部,东濒东海,南临台州市黄岩区与椒江区,西接仙居县,北邻天台县与三门县。东西长83.5公里,南北宽45公里,陆地总面积2171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面积70.7%,河湖水系6.5%,河谷平原22.8%,构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模式。辖区有15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1053个村委会,2003年底全市总人口110.58万。临海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古城,至今已有2100年的历史,1986年撤县建市,二千多年来,一直是浙江沿海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台州地区文化、经济和交通中心之一。临海市背山面海,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多年年平均温度17.3,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573.8小时,多年平均降雨量1791.1毫米。临海市风光秀丽,山水城相依相绕,“风景直冠东南”。被誉为“江南长城”的台州府城墙和桃渚军事古城双双列为“国保”。境内还有桃渚国家地质公园、牛头山省级旅游度假区和浙东南第一高峰括苍山等旅游胜地。临海是台州及浙江沿海中部的陆上交通枢纽,位于上海经济区南翼,处温州与宁波连线之中,西接金华,东临东海,甬台温高速公路、台金高速公路、104国道、34、35、75、83省道穿越全境;浙江第三大内河灵江航道穿境直通东海,交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临海市农业原以稻麦为主,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了向多种经济作物转变的步子,已建立了以水产、水果、茶叶等类型为主的生产基地。工业化建设已初具规模,形成一批机电、医学化工、建筑材料、工艺美术和旅游用品等支柱行业。临海市内出露中新生代地层,其中上侏罗统火山岩最为发育,燕山晚期侵入岩体较为发育。构造形迹以断裂构造为主,褶皱构造不发育,境内存在温州镇海、泰顺黄岩等大断裂及次一级断裂构造上百条。临海市矿产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目前开采矿山有52家,废弃矿山20家。建筑石料是主要的矿产资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临海市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124.1亿元,工业总产值312.5亿元,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11.954.533.6;财政总收入13.00亿元;城市化水平为43%。一、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工作进展(一)地质灾害现状与趋势1、地质灾害现状临海市目前已查明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36处(附表1),其中滑坡32处,占88.9%;崩塌2处,占5.5%;潜在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各1处,各占2.8%。地质灾害规模中型2处,占5.5%;小型34处,占94.5%。发展趋势不稳定的32处,占88.9%;基本稳定的4处,占11.1%。危害程度重大级2处,占5.5%;较大级8处,占22.2%;一般级26处,占72.2%。地质灾害点主要分布于南部、西北部的低山丘陵地带,多分布在50300米海拔高程范围内,发生时间大多在1990年以后,约占地质灾害总数一半以上。发育的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塌陷、潜在泥石流四种。滑坡:滑坡是临海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灾种,共32处,主要分布在沿江镇、东塍镇、江南街道一带,其中小型规模31处,中型规模1处,类型以浅层土质滑坡为主,残坡积土与基岩面和软、硬岩层面是形成滑坡的主要滑动面,人为削坡和台汛期强降雨是引发滑坡的主要因素,梅雨、台风季节为滑坡的高发期。滑坡造成的损失较为严重,占全部地质灾害损失90%以上。1987年初发生的河头镇里孙滑坡,滑坡体主要由残坡积物组成,总方量达40万立方米,1990年8月27日滑坡体活动加剧,造成46间房屋墙体开裂,个别房屋石条门槛被截断,道路错位,稻田局部下沉,下沉量达3040厘米,滑坡后缘可见长达30米不规则状拉张裂缝,前缘50米形成鼓丘,直接威胁里孙村村民生命财产安全。崩塌:共2处,分布于江南街道和尤溪镇,公路沿线边坡和矿山各一处,均为岩质崩塌,规模属小型。江南街道洞桥崩塌发生于2002年8月,由于不规范开采石料,形成高陡边坡后发生崩塌,坡顶出现大量裂缝,长510米不等,宽0.20.4米,深度13米。幸未造成人员伤亡,目前已作初步治理。地面塌陷: 1处,位于白水洋镇东村,属萤石采空区冒顶塌陷。该塌陷距农村居民区和重要交通要道有一定距离,危害程度相对较小。潜在泥石流: 1处,位于龙珠山铅锌矿,规模中型。因大量废土,弃碴堆积沟谷中而形成,对下游居民和农田造成威胁。2、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全市36处灾害点中稳定性差的有32处,在强降雨等条件作用下,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本市丘陵山地面积占70.7%,地质环境条件较复杂,在工程建设活动和强降雨等人为或自然因素影响下,易诱发地质灾害。随着全市工、农业建设步伐加快,人类工程活动的不断加剧,人为引发地质灾害有明显上升之势。36处地质灾害点有34处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主要表现有切坡修路、削坡建房、河道捞砂、水利建设、垦植、森林砍伐等。其中2000年以后发生的灾害点有12处,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三分之一。(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及存在问题1、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市委、市政府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专门成立了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建立了市、镇(街道)、行政村三级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机构,做到专人负责、职责明确。市地质灾害管理职能部门自1990年开始,每年发布汛期防灾预案,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定期开展灾情、险情巡查,建立了灾情速报和汛期值班制度;注重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单位的资质监督管理,提高了地质灾害勘查和治理的质量与水平。基本查明了全市地质灾害的现状 通过全市地质灾害的调查与区划工作,基本查明了全市地质灾害现状,为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逐步开展重要地质灾害及隐患点的勘查治理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及时开展地质灾害的防治与勘查工作。如沿江镇长甸公路滑坡、永丰镇缸窑滑坡均进行了治理。分步实施重要地质灾害点的避让与治理工程 对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较大、危害严重的人员密集区,及时实施了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如河头镇里孙村,沿江镇白箬潭村,各项搬迁避让工作正在认真落实。对古城街道台州中学滑坡等已采取了初步削坡、护坡、排水等治理工程。初步规范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结束后,临海市国土资源局正逐步落实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凡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建设项目或中、低易发区中的重要工程建设项目,都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查明建设区域内地质灾害的现状,预测工程建设引发、加剧和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危险性,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和建议。初步建立群测群防监测网络 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了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对于稳定性差的地质灾害点还成立了监测小组,落实了监测责任人,建立了群测群防的监测网络。制订了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预案和灾情速报制度。灾害发生后要在规定时间内,由行政村向镇(街道)和市国土资源局逐级上报,以便采取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措施。2、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组织管理有待加强 在建立市、镇(街道)、村三级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的同时,还必须建立起有组织的、专门的、有预见性的资料信息提供和快速反应协调系统,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工程治理经费筹措困难 全市需治理、搬迁避让或监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36处。实施工程治理或避让搬迁工程量大,所需经费缺口大,筹措资金有一定的难度。技术力量不足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人才缺乏,防治水平不高,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网络系统建设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今后工作中应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要求,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进一步加强评估成果的应用与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落实工作。二、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执行中央“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从推进临海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和监督管理体系,以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以群测群防为主要手段,有效遏制地质环境恶化,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保障社会稳定,为本市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创造良好的地质生态环境。(二)基本原则1、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地质灾害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变消极被动的应急避灾为积极主动的防灾减灾,使地质灾害防与治达到协调统一。2、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地质灾害防治应紧密结合本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市地质灾害灾情和地方财政实力,将防治任务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防治工作要同深化改革,山区资源开发,下山脱贫及工程建设相结合,做到“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相统一。3、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以人为本,量力而行,分阶段实施的原则。对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要按轻重缓急,实施分期治理。重点抓好近期防治规划和地质灾害多发镇、街道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工作,优先安排危险性大的地质灾害点治理,做到近期与长远结合,局部防治与区域环境保护相结合。4、坚持市场机制的原则。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特点的社会化防治系统,加强防治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防治经费。5、坚持分类治理的原则。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由责任单位承担治理责任;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治理。(三)规划目标1、总体目标建立比较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体系,全面查清全市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危害程度,建立并逐步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和群测群防体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力度,使已发现的地质灾害点基本得到整治,新发生的地质灾害点及时治理;规范矿山开采活动,严格控制人为诱发地质灾害,使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和损失量有明显降低,使地质灾害治理率达到90%,预报成功率达到50%以上。2、近期目标(2004年2010年)(1)建立比较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体系和市、镇(街道)村三级地质灾害防治、监测网络,逐步使地质灾害防治和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2)完成地质灾害易发区内镇(街道)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区图的编制工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基础资料。(3)建立规范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对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工程建设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4)开展矿山地质灾害专项调查与防治工作,摸清全市矿山地质灾害现状及危害。重塑“蓝天、碧水、绿色”的生态环境。(5)建成相对完善的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提供主要地质灾害信息的适时查询,结合气象预报进行地质灾害预报预警。(6)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提高市、镇两级政府,企业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使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重视。(7)建立3处地质灾害防治与监测预警示范点。(8)开展地质遗迹、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旅游新景区的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工作。(9)使位于重点防治区和次重点防治区的2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得到治理,新产生的地质灾害点及时治理。通过以上工作,使65%以上地质灾害点得到治理,使地质灾害发生率明显降低,达到受威胁人数减少70%,受威胁资产减少75%的目标。3、远期目标(20112020年)(1)继续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体系,使地质灾害防治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2)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监测预报预警系统,提高预报成功率。(3)大力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建立起为全社会服务的地质灾害信息网络。(4)使全市位于一般防治区的1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得到治理。新产生的地质灾害点及时治理。通过上述工作,使全市需要治理的地质灾害点全部得到有效治理,基本消除灾害隐患。新发生的地质灾害点将及时得到治理。地质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减少地质灾害发生的危险程度。三、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域(一)地质灾害易发区1、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原则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根据地质灾害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地质灾害的种类、分布、规模、危害程度及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损失的影响程度,结合临海市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气象、植被、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和各类统计资料,进行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划分。本市地质灾害易发区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等4级。2、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全市划分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4个、中易发区6个、低易发区1个、不易发区2个。(1)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面积23.8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1.1%,有地质灾害点10处,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27.8%,面密度系数达0.42处/平方公里。里孙高易发区:位于河头镇里孙村一带,面积1.83平方公里,有滑坡1处。区内为低山丘陵区,出露侏罗系火山岩地层,残坡积层厚,工程地质条件差,危害对象为村庄和耕地,里孙村已实施搬迁避险。黄坦洋高易发区:位于白水洋镇北部黄坦洋一带,面积6.6平方公里,有滑坡2处。区内为低山丘陵区,岩性为二长岩岩体,残坡积及强风化层厚,工程地质条件差。区内主要的人类活动表现为削坡建房、修路及石材矿开采,受威胁人口44人。台州中学高易发区:位于古城街道台州中学西侧一带,面积0.85平方公里,有滑坡1处。区内为丘陵岗地,出露白垩系朝川组地层,残坡积层较厚,工程地质条件差。区内主要的人类活动表现为削坡建房,受威胁人口数百人。白箬潭高易发区:位于沿江镇南部一带,面积14.59平方公里,发育滑坡6处。区内为低山丘陵地貌,出露地层为第三系玄武岩、侏罗系火山岩和白垩系高坞组地层,残坡积层厚,工程地质条件差。区内主要的人类活动表现为削坡建房、修路及矿山开采,受威胁人口共85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防治和监管要求主要是:建立较为完善的群测群防、防灾网络,建立应急反应系统,规范人类工程活动,加强汛期巡查。危害程度大的地质灾害点及时安排资金进行勘查、治理或搬迁避让。对其他地质灾害点,要根据实际发展状况和综合治理能力,分期进行防治。对于区内的工程建设项目要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逐步减少由于人类工程活动而引发的地质灾害。对于区内各类矿山,要结合矿山自然生态环境,做好保护与治理规划,落实矿山环境保护工作。(2)地质灾害中易发区():面积298.6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3.76%,有地质灾害点19处,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56.5%,面密度系数达0.06处/平方公里。东塍中易发区:位于东塍镇北部千洋分水岭一带,面积67.31平方公里。有滑坡4处,潜在泥石流1处,区内属低山丘陵地貌,断裂构造发育。出露地层为朝川组、小平田组、高坞组,岩性为沉积岩、火山岩及石英闪长岩岩体,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但人类工程活动强烈,主要表现为削坡建房、修路、矿山开采等。地质灾害点稳定性差,受威胁人口40人。白水洋中易发区:位于白水洋镇北西部官溪龙泉黄坦洋一带,面积75.26平方公里。区内属低山丘陵地貌,断裂发育。出露地层为朝川组、小平田组、高坞组,岩性为沉积岩、火山岩及二长岩岩体,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区内人类工程活动主要表现为削坡建房、修路、矿山开采。古城中易发区:位于古城街道台州中学七里一带,面积4.18平方公里。有滑坡1处。区内属盆地边缘丘陵山区,出露地层岩性为侏罗系火山岩、白垩系朝川组沉层岩地层,断裂构造发育,工程地质条件较差。人类工程活动主要表现为削坡建房和修建公路。区内人口密集,公路网发达,滑坡威胁公路交通安全。前岩中易发区:位于东塍镇前岩邵家渡茶山村一带,面积10.26平方公里。有滑坡2处。区内属低山丘陵区,断裂构造发育,出露地层为侏罗系火山岩,人类工程活动主要表现为修路和景点开发,危害程度较大级1处,发展趋势属稳定性差的2处,受威胁人口20人。景山中易发区:位于括苍镇景山永丰镇缸窑一带,面积27.03平方公里。属中低山丘陵地区,断裂构造发育,地形切割强烈,出露地层为侏罗系火山岩,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断裂构造发育或松散残坡积层厚度较大,修路和削坡建房,人类工程活动强烈部位。本区地质灾害以土质滑坡为主,共4处灾害点,规模均属小型,危害程度一般,发展趋势属稳定性差,受威胁人口共4人。尤溪中易发区:位于沿江镇南部、汛桥镇南部、江南街道中部,尤溪镇中部一带,面积114.63平方公里。属中低山丘陵地区,地形切割强烈,出露地层为侏罗系火山碎屑岩,一般仅在断裂构造发育或松散残坡积层厚度较大区域较易发生地质灾害,对生命财产有一定的威胁。人类工程活动主要表现为修路和削坡建房。本区地质灾害有滑坡5处,崩塌2处,规模均属小型。危害程度较大级1处,发展趋势属稳定性差的有6处,受威胁人口33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防治和监管要求是:建立完善的群测群防、防灾网络。对于村、镇附近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隐患点要及时安排资金进行勘查、治理。对区内工程建设项目要严格实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对于区内的各类矿山,要结合矿山自然生态环境做好保护与治理规划,切实落实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工作。(3)地质灾害低易发区():面积808.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37.25%,有地质灾害点6处,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16.67%,面密度系数达0.01处/平方公里。区内主要属丘陵或残丘地貌,地形坡度较缓。6处灾害点规模均为小型,危害程度小,发展趋势属稳定性差,受威胁对象主要为公路交通和小水电站。地质灾害低易发区防治和监管要求以加强监测为主,群测群防网络应覆盖到有灾害隐患的所有行政村。对区内的地质灾害点,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治理能力,分期进行防治,对于工程建设项目要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4)地质灾害不易发区():面积1039.8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47.9%,有地质灾害点1处。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2.7%。区内主要为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局部为丘陵或残丘地貌,地形平缓,灾害点规模小,危害程度小,发展趋势属稳定性差,威胁河道水闸。区内防治和监管要求以加强监测与防范为主。(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域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综合临海市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人口密度,风景名胜区,大中型工矿企业所在地段,交通干线,重要水利电力工程等基础设施及镇、街道行政区的相对完整性,将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划分为重点、次重点和一般三类共11个防治区。结合所属镇、街道经济发展水平、地质灾害治理能力,将灾害点较集中,威胁人口和财产数量较大,现状稳定性差及地质灾害易损性大的区域,划分出重点地质灾害防治区域共5个,合计面积24.8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13%。重点防治区内共有地质灾害点11处,占总数的30.56%,威胁人口284人,威胁资产965万元。1、东塍镇重点防治区位于东塍镇金坑村一带,面积0.73平方公里,发育小型滑坡1处,危害程度较大,现状稳定性差,区内地貌属丘陵区,地质条件较复杂,地表残坡积层普遍较厚,人口密度较大,人类工程活动以修路和削坡建房为主。潜在威胁人口20人,资产50万元。主要防治和监管任务为:建立群测群防网络,对金坑滑坡近期安排治理。2、河头镇重点防治区位于河头镇里孙村一带,面积1.83平方公里,有中型滑坡1处,危害程度重大,现状稳定性差。属低山丘陵区,断裂构造发育,残坡积层厚度较大,工程地质条件复杂。里孙村已全村搬迁避险,但对下方村庄、农田、河道威胁仍未消除。主要防治和监管任务为:建立里孙滑坡监测预警示范点,近期安排生物工程治理。3、白水洋镇重点防治区位于白水洋镇照山陈家山一带,面积6.60平方公里,有小型滑坡2处,危害程度较大,稳定性差,属低山丘陵区,山高坡陡,断裂构造发育,工程地质条件差。人类活动一般表现为修路、切坡建房、矿山开采。潜在威胁人口44人,威胁资产50万元。主要防治和监管任务为:建立群测群防网络,对于区内的矿山,要结合矿山自然生态环境做好保护与治理规划。2处滑坡近期安排治理。4、古城街道重点防治区位于古城街道台州中学一带,面积0.85平方公里,有小型滑坡1处,危害程度较大,稳定性差。属丘陵岗地,断裂构造较发育,残坡积层厚度较大,工程地质条件差。区内人口密度大,人类工程活动表现为切坡建房。潜在威胁人口130人,威胁资产500万元。主要防治和监管任务为:建立群测群防网络,对滑坡进行长期监测。近期安排生物工程防治。5、沿江镇重点防治区位于白箬潭、南将、山殿一带,面积14.65平方公里,有滑坡6处,均属小型,稳定性差,危害程度较大级3处。区内为丘陵地带,工程地质条件较差,断裂构造发育,地表残坡积层普遍较厚。人口密度较大,人类工程活动表现为削坡建房、修路、矿山开采。潜在威胁人口86人,威胁资产350万元。主要防治和监管任务为:建立群测群防网络,对区内各类矿山,要结合矿山自然生态环境做好保护与治理规划,切实落实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区内的各项工程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建立山殿滑坡地质灾害治理示范点,供其它工程参考。近期安排治理地质灾害点5处。四、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和实施安排(一)近期(2010年底)的主要任务和防治安排1、镇(街道)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区图编制临海市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的镇、街道有:东塍镇、汇溪镇、河头镇、白水洋镇、括苍镇、永丰镇、古城街道、江南街道、大田街道、大洋街道、邵家渡镇、涌泉镇、沿江镇、尤溪镇、汛桥镇等15个。为配合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新一轮土地更新调查,根据省国土资源厅统一要求,上述15个镇、街道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区图的编制任务在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新一轮土地更新调查之前完成。2、重点地质灾害调查与勘查根据地质灾害点的稳定性和危害程度,结合经济和工程建设需要对稳定性差,规模为中型灾害体,威胁人口大于100人或威胁财产大于500万元的重要地质灾害点优先列为勘查;对目前稳定性差、威胁人口30人以上或威胁财产100万元以上的重要地质灾害点优先列为详细调查。本市重点地质灾害调查与勘查的灾害点有9处,调查和勘查目的是查明灾害体的基本特征,包括地质背景条件,地下水赋存条件,组成及结构特征等,不同灾害类型的形成机理和变化趋势。上述工作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勘查单位实施,并提交相应的调查与勘查报告,为判断地质灾害隐患体的稳定性,危害程度提供依据,同时预测发展趋势,提出防治对象方案及经费概算,在未勘查、治理前需设立警示标志。重点地质灾害调查与勘查点:古城街道台州中学滑坡 灾害点编号LH6 完成时间2005年底河头镇里孙滑坡 灾害点编号LH11 完成时间2005年底沿江镇山殿滑坡 灾害点编号LH27 完成时间2006年底沿江镇南将滑坡 灾害点编号LH30 完成时间2006年底东塍镇前岩滑坡 灾害点编号LH12 完成时间2008年底东塍镇金坑滑坡 灾害点编号LH13 完成时间2008年底沿江镇白箬潭滑坡 灾害点编号LH24 完成时间2005年底白水洋镇陈家山滑坡 灾害点编号LH35 完成时间2010年底白水洋镇照山滑坡 灾害点编号LH36 完成时间2007年底3、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搬迁避让工程:对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交通条件差,治理工程困难,耗资巨大,不适宜进行工程治理的5处地质灾害点,近期主要采取搬迁避让措施。沿江镇白箬潭滑坡 灾害点编号LH24 完成时间2005年底白水洋镇照山滑坡 灾害点编号LH36 完成时间2007年底东塍镇上山仙宅滑坡 灾害点编号LH14 完成时间2008年底东塍镇前岩滑坡 灾害点编号LH12 完成时间2008年底括苍镇景山泥坪头滑坡 灾害点编号LH10 完成时间2010年底治理工程:对于以下14个地质灾害点,完成工程治理任务。古城街道台州中学滑坡 灾害点编号LH6 完成时间2005年底江南街道宿仙滑坡 灾害点编号LH1 完成时间2006年底江南街道洞桥崩塌 灾害点编号LH3 完成时间2005年底古城街道七里滑坡 灾害点编号LH7 完成时间2006年底东塍镇金坑滑坡 灾害点编号LH13 完成时间2008年底东塍镇能仁车门坦滑坡 灾害点编号LH15 完成时间2010年底龙珠山铅锌矿潜在泥石流 灾害点编号LH16 完成时间2008年底东塍镇里冬岭头滑坡 灾害点编号LH17 完成时间2010年底尤溪镇清潭滑坡 灾害点编号LH19 完成时间2010年前涌泉镇西管岙公路滑坡 灾害点编号LH23 完成时间2008年前沿江镇长甸县道滑坡 灾害点编号LH26 完成时间2005年底沿江镇山殿滑坡 灾害点编号LH27 完成时间2005年底永丰镇三江公路滑坡 灾害点编号LH32 完成时间2008年底白水洋镇陈家山滑坡 灾害点编号LH35 完成时间2010年底生物工程防治:应用于灾害规模较大,活动较缓慢,短期内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可能性较小的灾害体。生物防治方案应充分分析环境效益,可与工程防治方案,搬迁避让方案同时进行,近期需生物治理的地质灾害点有3处。河头镇里孙滑坡 灾害点编号LH11 完成时间2005年底古城街道台州中学滑坡 灾害点编号LH6 完成时间2005年底括苍镇景山滑坡 灾害点编号LH9 完成时间2007年底监测、目视巡查,发放明白卡:对以上实施避让和治理工程的地质灾害点在未完成避让搬迁和治理前均需安排目视巡查、监测,逐户发放避灾明白卡,尤其在汛期,要落实责任人,加强巡查。4、矿山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是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按浙江省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防治规划要求,2005年底前完成对全市矿山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全面掌握矿山地质灾害现状及危害程度,为治理工程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对于交通干线两侧规模较大,宕面高,坡度大的已闭坑矿山,有些仍存在一定的崩塌和坠落隐患,有些已利用采场空间建起了工厂和仓库,对于已建建筑和计划利用采场空间进行工程建设的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新建矿山需进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设计(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矿山开采,加强监管,保护地质环境。5、交通沿线、水利工程及重要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与监管对于已建的交通干线、水利枢纽工程及重要的工程建设项目,应开展地质灾害现状调查。在建的重要工程建设项目,要加大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综合治理的监管力度。公路(如台金高速公路)、铁路(如甬台温铁路)等待建的重要工程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从源头上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6、旅游景区(点)开发、地质公园建设中地质灾害防治与监管加强境内括苍山风景区,江南长城风景区等地质灾害防治与监管。对新开发的旅游景区,需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与监管。7、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建设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包括群测群防网络和群专结合监测体系,山区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应以群测群防为重点,其网络应覆盖到有灾害隐患点的行政村。监测应统一要求,专家指导,专业监测和群众监测并重。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一般由当地乡(镇)或行政村指派专人按要求进行,对重要灾害点,监测人应进行必要的培训,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尽量运用多种方法同时监测。8、地质灾害预警体系建设临海市国土资源防灾主管部门负责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灾方案,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避险卡,圈定重点防范区域,落实地质灾害巡查制度。组织一支群专结合的巡查队伍,对重点地质灾害点进行经常性的巡查,并建立地质灾害临灾预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上报。此外,应根据动态监测结果,实行中短期临灾预报;与气象部门联合建立突发性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9、应急系统建设制定临海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应急相关制度。建成由市统一领导,国土资源局及市属相关职能部门及地勘专业队伍组成的应急指挥系统和由市镇(街道)、行政村相关人员组成的应急小分队。其任务是对防灾方案中的隐患点险情进行汛前巡查,汛中检查,汛后复查,发现险情或接到险情报告,要在最短时间赶到现场,进行险情鉴定,提出应急处理对策措施。10、地质灾害防治及示范点,镇(街道)建设通过近期地质灾害点的治理,建立河头镇(里孙滑坡LH11)监测预警示范镇。建立古城街道台州中学滑坡(LH16)监测预警示范点,沿江镇山殿滑坡(LH27)地质灾害防治示范点。11、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建立为全社会服务的地质灾害信息网络在建立的地质灾害信息网络的基础上,建立基于GIS系统的地质灾害状况和地质灾害管理公众自由查询系统,建立相对完善的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使普通民众能够通过互联网查询任何一个目的区的地质环境状况,地质灾害历史,地质灾害隐患分布及危险性等,提供主要地质灾害信息的适时查询。(二)远期(20112020年)对大、中型工程建设区域,有针对性地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继续开展交通、水利、旅游景区及矿山、城建等工程建设项目的地质灾害专项调查与评估,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预防工作。完成近期尚未完成和近期新增地质灾害点的勘查、治理工程。根据城市化进程和大型工程建设规划,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工作,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直接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五、主要保障措施(一)行政管理措施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强化管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县级以上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精神,临海市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在市人民政府领导下,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2、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管理职能、健全基本制度。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建立和完善领导责任,推行地质灾害防治目标责任制度,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部门的年度计划和考核目标;推行地质灾害汛期预报制度、值班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每年汛期来临之前,市国土资源局都要编制地质灾害防灾方案,并负责组织实施。加大执法力度,依法防治地质灾害,建立市人大、政协和人民群众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制度。3、加强统一管理、做好分工负责。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在组织机构上要建立以行政领导为责任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小组,由市国土资源局对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指导,建设、交通、水利、旅游、农林、电力及环保等部门负责本部门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成国土资源局主要抓,各部门密切配合的管理体制,齐抓共管,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二)技术性措施1、依靠科技进步、实施科技创新。地质灾害防治要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加强与专业队伍及有关院所的专业技术合作;市国土资源局应加强对地质灾害勘查、设计、评估及防治单位的资质监督管理;充实和提高自身技术力量,培养地质灾害防治的专业人才,实施科技创新。2、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的资质管理和验收。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严格按有关法律法规操作,重要工程严格实行工程招标、设计、施工、管理验收制度。临海市内所有地质灾害治理方案和治理工程,都要报市国土资源局备案。3、加强和完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活动,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三)资金保证措施1、各级政府(部门)要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列入当年预算,市财政要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确保重要的地质灾害点得到及时有效的勘查与治理。2、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广开渠道,多方筹资,争取国家资助,鼓励社会援助。地质灾害治理要与“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相结合,特别是避让搬迁灾害点要与“下山脱贫”、“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紧密结合。3、坚持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由责任单位承担;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国土资源部门组织治理。4、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概算镇(街道)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区图编制:3万元/个15=45万元;矿山地质灾害专项调查:30万元;重要地质灾害点调查与勘查:3万元/个9=45万元;治理(避让、工程、生物)费用:392万元;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应急小分队建设:30万元;地质灾害示范工程建设:10万元/个3=30万元;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15万元;总计:587万元;上述费用不包括交通、水利、城建、旅游等其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的地质灾害专项勘查治理费用。(四)抢险救灾措施1、执行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十五条,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乡(镇)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应当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2、编制地质灾害防灾预案,说明撤离方向、路线和距离;发放地质灾害明白卡到受灾居民手中,详细说明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及造成恶果;建立统一的预警信号与标志,特别注意信号工具要能就地取材(锣、钟等),防止灾急时因停电、交通阻塞等而信号中断。3、在突发性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地质灾害点,组织当地政府及行政村主要负责人为指挥,党员、民兵为骨干的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应急队伍,置备必要的搬迁工具。4、抢险救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抢险救灾一开始首先做好老、弱、病、残、孕等人撤离工作;对人民生命财产有严重威胁的,各级政府应果断采取紧急搬迁避让措施,避免造成人员伤亡。(五)宣传教育措施1、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每年汛期临近,由国土资源局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的基本知识与防治常识宣传工作,提高全市人民的地质灾害减灾、防灾和抗灾能力。2、分期分批由市国土资源局组织各乡、(镇)分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和国土所人员,接受地质灾害及防灾知识培训;对处于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的行政(自然)村居民,由市国土资源局分批安排上述知识的宣传教育,从而使更多的群众了解地质灾害,及时发现地质灾害和地质灾害隐患,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六、附 则一、本规划由浙江省临海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文本、附图及附表组成。二、本规划经临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发布实施。三、本规划由临海市国土资源局负责解释。四、本规划每五年修编一次,由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修编工作。附表1 临海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情况表镇野外编号位 置灾害类型东 经地层时代规模稳定性发生时间危害程度防治分级防治分期监测种类防治措施北 纬防治区级 别近远江南街道LH1宿 仙滑坡3187950J3x小型不稳定2002.5一般B5近一般砌坎护坡、地表排水、工程21312600LH2山顶村滑坡3187800J3x小型不稳定1998.10一般B5远一般已避让、生物、植树种草21310650LH3洞桥村采石场崩塌3185500J3x小型不稳定2002.8较大级B5近一般削坡减载、已初治坡改梯21315900LH4增棚埠滑坡3192650Qh小型不稳定2001.8一般C远一般砌坎护坡、禁止采砂、监测21320500LH5里 安滑坡3185850J3x小型基本稳定1997.8一般B5远一般砌坎护坡、植树种草、监测21312950古城街道LH6台州中学滑坡3194750K1g小型不稳定1990.9重大级A4近重点已初治、砌坎护坡、植树、地表排水、工程21315850LH7七里G104国道滑坡3196150J3x小型不稳定2001.10一般C近一般削坡减载、坡面防护、地表排水、工程21314250括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现场处置应急预案演练方案
- 湖北公务员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交通法规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A级注册验船师资格考试(船舶检验法律法规)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二
- 2025年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科技应用考试卷及答案
- 2025年职业技能测评手册专业技能人员考试全攻略
- 2025年行政复议局聘用制书记员岗位能力测试题目解析
- 公务员武汉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物流公司招聘经理岗位面试技巧与模拟题答案
- GB/T 16288-2024塑料制品的标志
- 山岳型旅游景区安全管理规范DB41-T 1941-2020
- 2025年公务员考试时政专项测验100题及答案
- TSG ZF003-2011《爆破片装置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 GB/T 17988-2024食具消毒柜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 APQC跨行业流程分类框架(PCF)V7.4版-2024年8月21日版-雷泽佳编译
- 高中生物必修二试卷加详细答案
- JTT 203-2014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材料
- 珠宝首饰赔偿协议书
- 普通地质学完整版课件
- 电梯维护保养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