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学导论 1 中医学 中医学导论 2 薛霁 上篇第一章导论 单击画面翻页 中医学导论 3 中医药学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 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之中 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与生产实践中 逐渐积累不断发展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丰富诊疗经验的医学体系 已经越来越引起世界医学界的重视 形成学习和研究中医药学的热潮 前言 中医学导论 4 中医学 目录 上篇第一章导论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思想第三章藏象学说第四章病因病机第五章诊法述要第六章辨证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下篇第一章中药第二章方剂第三章针灸学基础第四章内科常见病证第五章其他常见病证第六章肿瘤 中医学导论 5 目录 第一节中医学的历史沿革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第三节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第四节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第五节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进展 第一章导论 中医学导论 6 第一节中医学的历史沿革 一 中医学的起源 一 卫生保健的起源 二 药物的起源 三 针灸与外治法的起源 总之 人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 逐渐形成了医疗理性认识 经过反复验证 不断更新 创造和发展 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医药理论体系 中医学导论 7 二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 春秋战国 两汉时期 中医理论体系的萌芽和奠基阶段 1 形成的历史背景 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古代自然科学的渗入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2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中医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 奠定中医学理论体系基础 难经 伤寒杂病论 奠定中药学理论体系基础 神农本草经 奠定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基础 中医学导论 8 标志着中医学由单纯的经验积累阶段 发展到系统理论总结阶段 感性上升至理性 构建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 黄帝内经 中医学导论 9 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 最早和最完整的是 黄帝内经 成书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奠定了中国医药学发展的基础 黄帝内经 包括 素问 和 灵枢 两部分 原书各九卷 每卷九篇 各为八十一篇 合计一百六十二篇 黄帝内经 千百年来 它始终有效地指导着我国传统医学的临床实践 在国内为历代医学家所重视 而且对世界医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中医学导论 10 黄帝内经 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体的生理 病理 疾病的诊断 治疗及预防等方面 内容涉及阴阳五行 五运六气 天人关系 神形关系 摄生 藏象 经络 病因 病机 诊法 辨证 治则 针灸 汤液以及行医规范和医德要求等等 它不仅代表了当时我国医学的最高成就 同时还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 历算学 生物学 地理学人类学 心理学 逻辑学及古代哲学等多种学科的主要思想和观点 奠定了独特的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 中医学导论 11 难经 原名 黄帝八十一难经 传说战国秦越人 扁鹊 所作 是继 内经 之后的又一部中医经典著作 扁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正式传记的医学家 他的生平事迹见 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 扁鹊 中医学导论 12 扁鹊的医学经验 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对我国医学发展有较大影响 因此 医学界历来把扁鹊尊为我国古代医学的祖师 说他是 中国的医圣 古代医学的奠基者 难 有质难之意 即问答 全书共有81个问答 称 八十一难 在 内经 基础上有所发展 尤以脉诊和针灸治疗较 内经 更详 难经 中医学导论 13 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 由于战乱频繁 原书散失不全 经宋代林亿等整理 分为 伤寒论 金匮要略 两部分 伤寒杂病论 是优秀的古典医学名著 书中所载方药至今广泛应用 伤寒杂病论 被称为证治准绳 方书之祖 东汉 张机 仲景 中医学导论 14 伤寒杂病论 全书概括了中医的望 闻 问 切四诊 阴 阳 表 里 寒 热 虚 实八纲 以及汗 吐 下 和 温 清 消 补八法 书中理 法 方 药齐备 正式确立了辨证论治法则 成为天下后世的标准 伤寒有广义伤寒和狭义伤寒广义指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指感受风寒而发的病症 中医学导论 15 伤寒杂病论 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 症状 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 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 六经分类 的辨证施治原则 奠定了理 法 方 药的理论基础 书中还精选了三百多方 如麻黄汤 桂枝汤 柴胡汤 白虎汤 青龙汤 麻杏石甘汤等著名方剂 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的检验 都证实有较高的疗效 并为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发展的依据 历代有关注释 阐发此书的著作很多 竟达三四百种之多 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国界 中医学导论 16 神农本草经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一般认为成书于东汉时期 全书共收载药物365种 书中概括论述了药物的四气 寒 热 温 凉 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 药物七情等 为中药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该书只所以称本草 因为古代以植物药为主 我国药物起源于草本植物 书名冠以神农 是因为古代有神农尝百草而发现药物的传说 另外 也是托古之风 炎帝 神农 中医学导论 17 晋 王叔和 脉经 第一部脉学专著 晋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 现存最早针灸学专著 隋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探讨病因病机和证候学专著 唐 孙思邈 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记载处方和各种治疗手段的方书 唐 政府 新修本草 我国政府颁行第一部药典 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收药物844种 图文并茂 唐 王涛 外台秘要 首次记载消渴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二 两晋隋唐时期 中医学理论体系充实 融合和临床学科发展阶段 中医学导论 18 宋 陈无择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三因学说 元 杜清碧 敖氏伤寒金镜录 现存第一部验舌专著 宋 钱乙 小儿药证直诀 丰富了脏腑辨证论治的内容 宋 宋慈 洗冤录 我国第一部法医学专著 宋 陈自明 妇人大全良方 对妇产科有显著的发展 宋 王怀隐 太平圣惠方 16834方 宋 政府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我国第一部成药制剂手册 三 宋 金 元时期 学术争鸣 理论突破 派系丛生阶段 中医学导论 19 刘完素 寒凉派张从正 攻邪派李杲 补土派朱震亨 滋阴派 金元四大家 金元四大家 从不同角度丰富了中医药学的内容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 促进了医学理论的发展 中医学导论 20 突出的学术思想是提倡 火热论 六气皆能化 五志过极皆能生火 擅长治疗火热病症 喜用寒凉药物 后世称之为寒凉派 素问玄机原病式 寒凉派 刘完素 刘河间 攻下派 攻邪派 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体发病是邪气侵犯的结果 所以攻击邪气成为治病的首要任务 强调 邪留则正伤 邪去则正安 善用汗 吐 下三法 儒门事亲 攻下派 张子和 张从正 中医学导论 21 提出了 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 的论点 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 逐步形成了具有独创性的系统理论 脾胃学说 成为 补土派 的代表人物 脾胃论 补土派 李杲 李东垣 主要提倡 相火论 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 强调人体阴气 元精之重要 主张治病以滋阴为要 故被后世称为 滋阴派 的创始人 格致余论 滋阴派 朱震亨 朱丹溪 中医学导论 22 对前期医学理论和经验综合整理 一批综合性医著问世 明 楼英 医学纲目 明 王肯堂 证治准绳 明 张景岳 景岳全书 清 吴谦 医宗金鉴 清 陈梦雷 古今图书集成 医部全录 四库全书 子部 医家类 对医学理论新的发明和创见 明 赵献可 张介宾 发展了命门学说 李中梓提出 肾为先天本 脾为后天本 的论断 清 王清任 医林改错 改正了人体解剖方面的错误 丰富了瘀血治疗的内容 创立多首治疗瘀血的有效方剂 四 明清时期 综合集成和深化发展阶段 中医学导论 23 温病四大家 叶桂 字天士 温热论 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体系 吴瑭 字鞠通 温病条辨 创立温病的三焦辨证理论体系 薛雪 字生白 湿热条辨 深化湿热病证论治 王士雄 字孟英 温热经纬 发展了温病诊治 叶天士 中医学导论 24 全书52卷 约190万字 书中将药物作了科学分类 分为十六纲 六十类 载药1892种 绘图1000多幅 方剂11096首 本草纲目 被誉为东方巨典 是我国在世界上影响最早最大的一部药物学专著 并对其他有关学科 生物学 化学 矿物学 地质学 天文学等 也做出贡献 达尔文称赞它是 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李时珍是我国明代卓越的医药学家 也是当时世界上伟大的科学巨匠之一 李时珍 本草纲目 中医学导论 25 西方医学大量传入中国 对中医学产生冲击 鸦片战争后 长期论争中西医汇通和结合 五 近现代 中医药在坎坷发展中孕育着新的腾飞 毛泽东同志指出 中国对世界上的大贡献 中医是其中的一项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应该努力挖掘 加以提高 中医学导论 26 先秦两汉 魏晋隋唐 宋金元 明清 近现代 形成时期四大经典 充实和发展临床专科专著 突破性进展金元四大家 综合汇通深化发展温病四大家 继承 发展 创新中医学是开放系统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导论 27 三 中医学摄生及预防医学思想 中医学的养生学说 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体现 养生又称 摄生 它主要阐述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 增强体质 预防疾病以及病后调理 防病复发 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 一 未病先防 1 调摄精神2 调节饮食 劳逸适度3 锻炼健身4 适应四时气候变化5 预防疾病 二 既病防变 中医学导论 28 四 中医学的学科优势与展望 一 中医学的学科优势1 综合性2 实用性3 诊疗手段的非损伤性及安全性4 注重自身内因 重在调整状态 二 中医药走向世界 三 中医学的展望1 中医理论 亟需重新认识及阐发2 中医临床 众多优势有待发扬3 拓展新领域 未来中医药学发展的更大空间 中医学导论 29 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 整体观念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 密切相连 人体受社会 生存环境影响 2 恒动观念 在分析研究生命 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时 要持有运动 变化 发展的观点 3 辨证论治 是中医诊断疾病 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 中医学导论 30 一 整体观念 一 整体观念的含义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 密切相连 人体受社会 生存环境影响 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称为整体观念 二 整体观念的主要内容1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2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3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中医学导论 31 中医的整体观念 是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是中医学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和探索人体与自然界关系所得出的认识 也是中医诊疗疾病时所必备的思想方法 它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 病理 诊断治疗 防病 养生之中 并对现代环境科学 认识和治疗身心疾病 以及解决天人对立的生态失衡 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学导论 32 二 恒动观念 一 恒动观念的含义研究人的生命活动 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 应持有运动的 变化的 发展的观点 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的 静止的 僵化的观点 称之为恒动观念 二 恒动观念的主要内容1 生理上的恒动观 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都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 2 病理上的恒动观 从病因作用于机体到疾病的发生 发展 转归 整个疾病的全过程始终处于不停的动态变化之中 3 疾病防治的恒动观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 以平为期 中医学导论 33 三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包括辨证和论治两大方面 它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规范 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之一 辨证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 对病人的症状 体征等进行分析 综合 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 病性与病位等作出判断 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过程 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 选择和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的过程 也是研究和和实施治疗的过程 中医学导论 34 症 包括症状和体征两部分 证 又叫证候 是对疾病处于某一阶段的病位 病因 病性以及邪正盛衰等情况的病理概括 病 是指在致病因素作用下 引起的具有一定发病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病理过程 症 证 病 的区别 辨证的过程就是对病人的病情作出正确的全面分析 推理 判断 诊断的过程 也可以说是分析并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 中医学导论 35 辨证论治作为指导临床诊治的基本规范 它引导人们辩证地看待病 症和证的关系 既应看到同一种疾病常可以表现出多种不同的 证 又须注意到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的某些阶段 有时可以出现相同的 证 相同的证 代表着类同的主要矛盾 可以用基本相同的治疗方法 不同的证 揭示其本质特点不同 须用不同的治法 证同治亦同 证异治亦异 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 中医学导论 36 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 往往会表现出近似的本质特点 出现相同的病理机制 也就是出现相同的 证 因此 就可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这就是 异病同治 例如 脱肛 子宫下垂 胃下垂 崩漏等是不同的病 但都可以是中气下陷所致 用升提中气的补中益气汤常有佳效 异病同治 中医学导论 37 是指同一种疾病 由于患病的对象 发病的时间 地区以及患者机体反应等的不同 或疾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它的本质特点有所不同 表现的 证 也就有所差异 治法亦应不同 例如 同为感冒 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的不同 往往可表现出一些不同的证候 如中医可辨证为风寒 风热 气虚 痰湿等证候 因此 同为感冒 治法各异 同病异治 中医学导论 38 第三节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 司外揣内是指通过观察外在表象 以揣测分析其内在变化的方法 又称作 以表知里 理论依据 有诸内 必形诸外 内在的变化 可通过某种方式在外部表现出来 通过观察表象 可在一定程度上认识疾病内在的变化机理 司外揣内方法与现代控制论的 黑箱 方法类同 一 司外揣内 中医学导论 39 二 援物比类 援物比类 又称 取象比类 是运用形象思维 是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方面的相似或类同 从而认为两者在其他方面也有可能相似或类同 并由此推测被研究对象某些性状特点的认知和思维方法 釜底抽薪法 提壶揭盖法 增水行舟法等均是中医学运用取象比类的思维创造出的治疗方法 中医学导论 40 三 心法和顿悟 心法 是指在研究过程中 对某些问题殚心思忖 反复琢磨 终于心领神悟 获得独到见解的一种认知方法 顿悟 原系佛教用语 它与逐渐理解相对而言 指对某问题苦思冥想突然独有所悟 一下子进入明彻的境界 它与通常所说的 灵感 相通 心法与顿悟均属非逻辑思维方式 是衡量医家创造性思维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医学导论 41 四 试探和反证 试探 是指对复杂的对象先作一番考察 尝试性地提出初步设想 采取一些措施 然后根据实践结果 再作适当调整 完善修改原设想 以决定下一步措施的一种逐步接近的认知方法 反证 是指从结果来追溯或推测原因并加以证实的一种逆向的认知方法 中医学导论 42 第四节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 一 中医学与西医学基本属性及特征的比较 归纳与分析宏观与微观抽象与具体功能与结构辨证与辨病 中医学导论 43 二 中医学与西医学各自的优势及互补 中医学的优势医哲交融的整体观念 安全有效的自然疗法 同中求异的个体化治疗 治与养的有机结合 中西医学的互补性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 西医善于祛病 中医长于治中调理 急则西治为主 缓则中调见长 单靶点取效与多因素协调 科技文明与返朴归真 中医学导论 44 第五节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进展 一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研究与应用 中医特点 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 中医辨证能反映病因 病位 性质以及正邪相互关系的疾病过程 西医诊断 在病理基础上认识疾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品牌推广与营销合作协议具体条款
- 商业园区智能化办公设备采购协议
- 家庭农场林业养殖协议
- 品牌市场推广及合作合同
- 合同变更协议范本及注意事项
- 房屋出租与租赁管理合同
- 劳动协议书日文
- 大数据分析应用合作协议
- 农民承包土地合同书
-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联合制定协议
- 场景速写课件讲解
- 2025广东惠州惠城区招聘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66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第15课 红红火火中国年(教学课件)小学二年级上册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新教材
- (2025秋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 2025年新西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课件
- 2025年新疆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人员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含答案详解(完整版)
- 少先队辅导员技能大赛考试题库300题(含答案)
- 人教版(2019)必修三 Unit 3 Diverse Cultures Listening and Talking课件
- 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评价标准(二级医养结合机构)
- 三年级上册数学课件-4.2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丨苏教版 (共34张PPT)
- 建筑结构试验知识点总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