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温病学复习提纲一、 知识考点1. 首先提出温病病名的是内经2. 温病成长阶段是宋金元时期3. 难经 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4. 王安道提出“温病不能混称伤寒” !而将温病从伤寒体系中分离出来5. 吴鞠通评价王安道“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6. 吴又可编著了第一部温病学/传染病著作温疫论 ,创立了疏利透达之法。7. 余师愚的代表著作是疫疹一得,戴天章的著作是广温热论,杨栗山的著作是伤寒温疫条辨。8. 温病的特点为:A致病因素有特异性 B多数温病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C 临床表现有特殊性 D 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9. 温病的病邪及其致病特点:A 风热邪气: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传变迅速,易逆传心包 3.易化燥伤阴B 暑热邪气:1.先犯阳明气分 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3.易直中厥阴,闭窍动风C 暑湿邪气:1.初起先犯肺卫,多夹寒邪 2.困阻脾胃,弥漫三焦 3.耗伤元气,伤津阻气D 湿热邪气: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传变较慢,病势缠绵E 温热邪气: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2.里热内迫特性显著 3.易耗伤阴液F 温毒邪气:1.攻窜流走 2.蕴结壅滞10. 温病发病因素为:体质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11. 感谢途径为:从皮毛而入,从口鼻而入12. 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鉴别表(30%机会):1. 发病特点:新感温病为感邪即发,病多发于表。伏邪温病为感受外邪,过时而发,病发于里2. 初起证候:新感温病为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脉浮数,苔薄白等肺卫表热证。伏邪温病为高热心烦口渴,尿赤,舌红苔黄。或昏谵,舌绛无苔等气营分里热证3. 病机传变:新感温病多由表入里,由轻到重。伏邪温病多由里外达,或进一步内陷深入4. 病情病势:新感温病病情较轻,病程较短。伏邪温病病情较重,病程较长5. 初起治则:新感温病多以解表透邪为主。伏邪温病多以清泻里热为主。13. 卫气营血的病理特点和辨证要点卫分:病理特点:邪郁卫表,肺卫失宣 辨证要点: 气分:病理要点:里热蒸迫,热炽津伤 辨证要点:1.壮热,不恶寒 2.口渴 3.苔黄 4.脉数营分:病理要点:营热阴伤,扰神窜络 辨证要点:1.身热夜甚 2.心烦 3.时谵语 4.舌红绛血分:病理要点:动血耗血,瘀热内阻 辨证要点:1.身灼热 2.神昏谵狂 3.斑疹 4.急性多部位出血 5.舌深绛14. 三焦辨证的病理特点和辨证要点上焦温邪犯肺A. 邪郁卫表,肺气失宣辨证要点:1.发热,微恶风寒 2.咳嗽 3.舌边尖红,苔薄白欠润 4.脉浮数 B. 邪热壅肺,肺气闭郁辨证要点:1.身热 2.咳喘 3.苔黄 4.脉数C. 湿热阻肺,肺失清肃辨证要点:1.身热不扬,恶寒 2.胸闷 3.咳嗽 4.苔白腻 5.脉濡缓邪犯心包A. 邪热内陷,机窍阻闭辨证要点:1.身灼热 2.神昏 3.肢厥 4.舌绛B. 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辨证要点:1.身热汗出不解 2.神智时清时昧 3.脘腹胀满 4.舌苔垢腻中焦阳明热炽A 里热蒸迫,热炽津伤辨证要点:1.壮热 2.汗多 3.渴饮 4.社苔黄燥 5.脉洪大而数阳明邪结A 阳明热结,传导失司辨证要点:1.潮热 2.便秘 3.舌焦燥 4.脉沉实有力B 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辨证要点:1.身热 2.腹胀甚则痛 3.大便溏垢 4.苔腻湿热中阻A 湿热困阻,升降失司辨证要点:1.身热不扬 2.脘痞 3.呕恶 4.苔腻下焦肾精耗损A 邪热久羁,耗损肾阴辨证要点:1.手足心热于手足背 2.口干舌燥 3.舌干降而萎 4.脉虚虚风内动B 肾精虚损,肝失涵养辨证要点:1.手足蠕动或瘛瘲 2.舌干降而萎 3.脉虚弦15. 辨舌苔1.舌苔薄白而干,舌边尖红见于1.燥邪初犯肺 2.素体阴虚外感风热 3.风热邪气伤津 2.舌苔薄白而腻见于1.湿温初起 2.风热夹湿 3.湿温病后期 3.舌苔白厚而干见于1.脾湿未化,胃津已伤 2.胃燥肺气受伤不能布化津液 4.舌苔白腻而质红绛(!)见于1.湿遏热伏 2.邪热入营而湿未化 5.舌绛苔白厚如积粉见于湿热疫初起 6.舌苔黄白相间见于1.邪热初传气分,卫分未罢 2.邪热犯少阳 7.灰燥苔多从黄苔演变而来,灰润苔多由黄腻和白腻苔演变 8.舌苔干黑,舌质淡白无华见于湿温病湿热化燥传入营血,灼伤肠络,出现便血 9.舌光红柔嫩,望之似觉潮润,扪之却干燥无津见于1.邪热退而肺胃津液未复 2.或日久津伤,津液无源上布 10.舌尖红起刺为红绛舌早期 1.为心营之热初起 2.心火上炎 11.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形,或舌红中生有红点见于心营热毒炽盛 12.舌淡红无津,色不荣润见于1.气血不足,气阴两虚 2.温病后期,津亏血伤未复 13.舌纯绛鲜泽见于热入心包 14.猪肝舌见于肝肾阴虚 15.舌紫而瘀暗,扪之潮湿见于温病夹有瘀血 16.舌淡紫青滑见于阴寒内盛,血络瘀滞16.陆子贤在六阴条辨中说:“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17.斑疹以红活荣润为顺,1红如胭脂为血热炽盛。2色紫赤如鸡冠花为热度深重。3.色黑为火毒极盛,病势严重,黑而光亮还好 黑而晦暗就悲剧了4.斑疹色淡红,多为气血不足,无力透发,病情多危重18.发热A 发热恶寒见于1.卫表之证 2.气分里热亢盛 3.气血两燔,热毒郁结,也可出现憎寒壮热B 寒热往来(多选)见于1.邪留三焦 2.湿热郁阻少阳 3.湿热秽浊郁闭膜原C 身热肢厥见于1.营血分 2.气分热盛或阳明腑实19.口渴不欲饮多见于湿热病证的气分阶段和温热病证的营血分阶段20.神志异常的表现有:1.烦躁不安(气营血分) 2.神昏谵语(3种) 3.昏聩不语 4.神志如狂 5.神志昏蒙(湿热酿痰) 6.神情呆钝21.虚风和实风的区别!重!22.温病的主要治法(掌握适应症、证候、治法、方剂):一、泄卫透表法1.疏风散热适应证:风温初起,邪在肺卫 代表方:银翘散、桑菊饮2.解表清暑适应证:暑湿内阻,寒邪犯表症状:1.发热恶寒头痛无汗 2.脘痞腹胀 3.肢体困重 4.舌红苔腻 代表方:卫分宣湿饮、新加香薷饮3.宣表化湿适应证:湿温初起,邪郁肌表代表方:三仁汤、藿朴夏苓汤4.疏卫润燥适应证:秋燥初起,燥热犯肺代表方:桑杏汤二、清解气热法1.轻清宣气适应证:邪热郁扰胸膈代表方:栀子豉汤加竹叶连翘2.辛寒清气适应证:阳明气分热盛代表方:白虎汤3.清热泻火适应证:邪热内蕴、郁而化火症状:身热口渴,烦躁不安,口苦咽干,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代表方:黄连解毒汤、黄芩汤三、和解表里法1.清泄少阳适应证:热郁少阳代表方:蒿芩清胆汤2.分消走泄适应证:邪留三焦,气化失司症状:1.往来寒热 2.胸痞腹胀 3.尿短 4.苔白腻 代表方:杏朴苓之类,温胆汤加减3.开达膜原适应证:湿热秽浊之邪郁闭膜原代表方:达原饮,雷氏宣透膜原法四、祛湿清热法1.宣气化湿适应证:湿中蕴热,湿遏表里气机代表方:三仁汤2.燥湿泄热适应证:湿渐化热,遏伏中焦代表方:王氏连朴饮3.分利湿热适应证:湿热阻下焦,膀胱气化不利代表方:茯苓皮汤五、通下逐邪1.通腑泄热适应证:阳明腑实代表方:承气汤类2.导滞通便代表方:枳实导滞汤3.增液通下(症状)适应证:阳明热结而阴液亏虚症状:1.身热不退 2.大便秘结3.口干咽燥4.舌苔焦燥脉沉细代表方:增液承气汤4.通瘀破结适应证:瘀热蓄于下焦代表方:桃仁承气汤六、清营凉血法1.清营泻热2.凉血散血3.气营两清七、开窍息风法1.清心开窍代表方:凉开三宝2.豁痰开窍代表方:菖蒲郁金汤、苏合香丸3.凉肝熄风代表方:羚角钩藤汤4.滋阴熄风代表方: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八、滋阴生津法1.滋养肺胃适应证:温病后期,肺胃阴伤代表方:益胃汤、沙参麦冬汤2.增液润肠(增水行舟法)适应证:温病后期,津枯肠燥而便秘鉴别:不发热代表方:增液汤3.滋补真阴适应证:邪热久羁,耗损肾阴代表方:加减复脉汤九、固脱救逆法1.益气敛阴适应证:温病气阴两伤,正气欲脱代表方:生脉散2.回阳固脱适应证:阳气暴脱代表方:参附汤 23.我国在明代以前就发明了种痘法预防天花 24.温病的预防方法1.培固正气,强壮体质2.及时诊治,控制传播3.预施药物,防止染病 25.风温首见于伤寒论、春温首创于郭雍伤寒补亡论、秋燥见于余嘉言医门法律。 湿温首见于难经伏暑首次提出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作为病名提出是在王肯堂证治准绳,病因是暑湿病邪 26.风温治疗原则以清泄肺热为中心,兼清胃肠邪热,重视透达和通腑 27.春温治疗原则以清泻里热为主,并注意顾护阴液,透邪外出 28.暑温的治疗原则为清暑泄热,顾护津气 29.张凤逵对暑温治法提出: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泻酸敛。解释! 30.解释“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 31.五承气汤适应证,方名宣白承气汤:痰热壅肺,阳明热结导赤承气汤:腑实兼小肠热盛牛黄承气汤:腑实兼热陷心包增液承气汤:腑实兼阴液亏损新加黄龙汤:腑实兼气阴两亏 32.考湿热轻重对比! 33.湿温的治疗原则为分解湿热,湿去热孤 34.辨别湿热偏盛程度是对湿温辨证论治的关键!其次要注意病位上下深浅!再次要注意审证情虚实变化 35.暑湿的治疗原则以清暑热,化湿浊,调气机,和脾胃为主 36.伏暑治疗原则以清里热为主,兼以化湿、宣表、导滞 37.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所致的外感热病。治则为疏风透邪,清热解毒,用普济消毒饮 38.烂喉痧是感受温热时毒所致的疾病,治则为清泄热毒 39.毒盛肺胃者用三黄二香散或普济消毒饮治疗 40.毒燔气营用凉营清气汤治疗 41里热充斥三焦证用升降散治疗。组成为蝉僵酒姜三黄蜜 42.温疫论所论瘟疫为湿热疫,伤寒温疫条辨松峰说疫所论瘟疫为温热疫。疫疹一得所论瘟疫为暑热疫 43.温热疫是由温热厉气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二名词解释1.温病: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2.白碱苔:指舌苔白厚如碱状,是温病胃中宿滞,夹秽浊郁伏,多见于湿热类温病3.白砂苔:指舌苔白厚质地干硬如沙皮,是邪热迅速化燥,苔未及转黄而津液被劫4.白霉苔:指满舌生有松浮的白衣,或如霉状,或生糜点,为秽浊之气上浮,胃气衰败,多见于温病后期,预后差5.镜面舌:舌绛光亮如镜,为温病后期,邪热渐退而胃阴衰亡的征象6.杨梅舌:舌紫起刺,状如杨梅。为血分热毒极盛,常为动血或动风之先兆。7.日晡潮热:是指热势于下午3到5时益甚。多为热结肠腑,阳明腑实所致,湿温病也可出现午后身热升高。8.身热不扬:是指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初扪皮肤不觉热,久扪始感体温高,为湿温初起,湿重于热之征象9.战汗(高几率):是指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多为正邪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10.分消走泄:是指用辛开苦泄之品或用宣上、畅中、渗下的方法宣展气机,清化三焦的痰热或湿热11.劳复:是指温病差后,正气未复或余热未清,因过早劳作而重新发热12.食复:是指温病差后,脾胃虚弱,余热未清,暴饮暴食或过食油腻之品13.感复:是指温病差后,余热未清,复感新邪,导致病发14.暑厥:暑热直中心包而猝然神昏肢厥15.暑痫:暑热直中肝经而突发痉厥16.暑cha:暑热犯肺,灼伤肺络,而出现咯血,衄血,咳嗽等17.透热转气:是指邪热入营,治宜清营热养营阴,佐以轻清宣透之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高端酒店宴会厅租赁及餐饮管理合作协议
- 2025年中秋传统月饼礼盒产销对接与消费者满意度提升协议
- 2025年智能商场装饰改造项目工程承包协议样本
- 2025年综合商业地产租赁合作管理协议
- 2025年有机果园产品线上销售与市场拓展综合服务合同
- 2025年度环保建材交易及绿色物流解决方案合同
- 2025医疗行业专利评估与许可交易服务合同
- 2025年高科技企业员工股权激励计划及增资股权转让合同
- 2025年国际贸易供应链知识产权保护及风险防范合同
- 2025年网约车平台车辆牌照租赁及运营管理服务合同
- 地铁安检培训课件
- 废铅酸蓄电池回收处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阿克苏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招聘真题
- 2025年艾梅乙理论知识考核试题(附答案)
- 消防监管员面试题库及答案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护理个案
- 出生缺陷防治知识课件
- 口腔门诊护理人员管理
- 2025年广西公需科目答案02
- 《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九项准则》解读
- 设备、设施检修维修记录表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