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语言传承_第1页
立足语言传承_第2页
立足语言传承_第3页
立足语言传承_第4页
立足语言传承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立足语言传承、丰富作文内涵的实践与探索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可行性一篇文章的好坏,语言是重要因素。孔子说:“情欲信,言欲巧。”“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优美的语言,不仅是学生文化底蕴的积淀,也是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可是,我们很多学生的作文语言往往平淡无奇,单调枯燥,黯然无光,读上去味同嚼蜡,不能给人以美感。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学生积累少,缺少深厚的文化底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如能读透文质兼美,风格多样的名篇佳作,从前人的作品中吸取营养,作文时定能左右逢源,妙语连珠。古典诗文与现代名篇蕴涵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巧妙运用不仅可以激活语言表达,深化意境,丰富情感,还可以拓宽写作题材,对提升作文的内涵,提高写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文学的语言具有传承性。北宋黄庭坚说:“子美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杜韩自作此语耳。古之为文章者,直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陈言入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杜甫作诗力求“语不惊人死不休”,韩愈为文主张“惟陈言之务去”,并非要推翻前人的语言,从而“自作此语”,实际上他们的文学语言是点铁成金、推陈出新的结果,即取前人语言中的精华为我所用,重新组合,或者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再加以发展,以创造出新的意境。其实,由语言构筑的意境、情感都有其传承性。唐代王维的诗风深受陶渊明的影响,不仅其语言风格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即使在语境的把握、情感的渲染方面也惊人的一致,陶渊明的饮酒诗其七“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与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有异曲同工之妙。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柔情蜜意、离情别绪分别传承了李商隐的辛未七夕,苏东坡的中秋词水调歌头以及宋玉的高唐赋的神韵与意境。“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原来是江为的诗句,是写竹影和桂香的,到了林逋的手里,只改动了两个字,变成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以“疏”和“暗”两个虚词,代替了“竹”和“桂”两个实词,用以咏梅,写入他的山园小梅一诗中,便成了千古绝唱。传承前人文学语言中的精华,化而为我所用,在“巨人的肩膀”上创造出自己的作文语言,构建深刻的作文内涵,是我们开展这种探索的唯一目的。前人为我们留下丰厚的精神财富,中学语文教材入选的也大多是这一类文质兼优的名篇,从而为我们的探索提供了可能性。二 课题实施的意义。有利于提升文章的意境。优秀的诗歌或散文总是离不开意象的构筑,而意象是以语言作为基本元素的,在语言的组合中,画面或形态与情感的和谐,形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的空间,成为文章的意境。古典诗歌或美文中的由语言构筑的意境已作为文化积淀深入人心,如我们阅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的“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时,心中自然而然的就会想起关雎中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那一种古典而诗意的画面,就会与诗人所描绘的情景融合交汇,形成一种新的审美情感,从而引起新的审美愉悦。因此,直接传承古诗文中的语言,有利于提升文章的意境。有利于语言的创新许多名言佳句直接传承前人的语言。曹操的短歌行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和“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二语直接引自诗经郑风子衿和诗经郑风鹿鸣,但它们都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李白的名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出自郦道元的水经注疏中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王勃藤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骛奇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从庾信马射赋中“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衍变来的。古人的做法值得我们仿效,他们在原有的语境上进行传承并创新,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运用名篇名句,为自己的文章增辉,不仅可以提高文章的语言品位,丰富文章意蕴,还会对读者产生巨大吸引力。有利于情意的表达。作文是一种受情绪、情感控制的文字表达方式活动。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作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吟咏与感悟古现代优秀篇章,接触作家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主人公的一颦一笑,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情意的产生,是创作的源泉,情与意的结合,又可以成为写作的动力。有利于题材的拓展。优秀的古诗文及名篇不仅给我们以精神上的营养,还可以以古诗文中的语言作为训练的题材。优秀的古诗文及名篇往往在时间与空间上留下较大的跳跃性,给我们以较大的想象空白余地。我们既可以立足语言本身,作想象性的描摹,如对苏轼的名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作想象,描摹那一种春天刚刚来临,桃花初绽、鸭子嬉戏的美丽景象;也可以根据故事本身的空白,作想象性的记叙,如对杜甫的石壕吏的结尾进行补叙。还可以对语句或文章观点谈谈看法,如对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发表议论。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根据本课题的内容,我们主要从语言的传承性入手,既注重其整体性,又从分目标出发,进行实验。在研究中,我们将参照一些前人的经验,并结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角度训练的方式,力求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作文教学的目标得以实现,就学生的自身发展以及作文的改革前景来说,要充分体现科学性、前瞻性。预期目标:通过实验,对学生的作文语言以及语言构筑的意境、情意等方面有所创新,在作文题材方面有所拓展,从而提高作文能力。四 课题实施的步骤1 探索对象:采用初高中互动的形式,注重初高中的联系与发展,各设置初高中两个班,作为实验对象。2 初步探索时间:2005年10月2006年10月3 具体实施过程: 期初,对学生作文情况进行调查,然后建立作文发展档案,对学生的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