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课件】矿井瓦斯爆炸及其预防_第1页
【培训课件】矿井瓦斯爆炸及其预防_第2页
【培训课件】矿井瓦斯爆炸及其预防_第3页
【培训课件】矿井瓦斯爆炸及其预防_第4页
【培训课件】矿井瓦斯爆炸及其预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章 矿井瓦斯爆炸及其预防,5.1 概述 危害:一种极其严重的灾害,一旦发生,不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而且还会严重摧毁矿井设施、中断生产。可能引起煤尘爆炸、矿井火灾、井巷垮塌和顶板冒落等二次灾害,使生产难以在短期内恢复。 世界上最大一次瓦斯爆炸: 1942年,辽宁本溪,死亡:1549人,伤:146人。 新中国发生的最大一次瓦斯爆炸: 大同,白洞矿,发展趋势:随着开采深度增加,瓦斯涌出量增大,发生爆炸的可能性增大;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火源点增多,摩擦火花增多;导致伤亡的爆炸事故仍然不少,未杜绝;后果严重性没什么改变;多数事故是人为的、组织管理上的缺陷;爆炸次数与矿井瓦斯涌出量之间无必然联系,1/3的爆炸发生在低瓦斯矿井。 预防矿井瓦斯爆炸是一项重大的任务,研究和掌握瓦斯爆炸的防治技术,对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5.2 矿井瓦斯爆炸及作用机理,爆炸:气体快速扩展的结果。 发生原因: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瓦斯爆炸:一定浓度的甲烷和空气中的氧气在高温热源的作用下发生激烈氧化反应的过程。 最终反应式: 或 1体积CH4与2体积O2完全反应(即2(1+79/21)=9.52体积)。 此时,混合气体中 因此,理论上瓦斯浓度为9.5%瓦斯爆炸最猛烈。,一、链反应 参与反应的物质(CH4、O2)在一定能量作用下,产生链载体(活化中心,即:自由基、原子、原子团),它们化学活性很大,与体系中的稳定分子进行反应成为反应中心,产生新的载体or稳定的化合物,新的载体又迅速参与反应,如此延续下去形成一系列的连续反应。 基本特点: (1)链反应 (2)链反应有一个感应期。 一个激发能量产生载体的过程。,(3)只要载体不消失,反应就一直进行下去。 (4)链反应开始产生载体较困难,故反应开始进行迟缓。 (5)周围环境对链反应产生较大影响。二、链反应过程 1、链引发 链反应产生载体的过程,即稳定分子分解产生自由基的过程(分子内原子间化学键断裂)。此过程需要相当大的能量,即反应水活化能。约8001600 KJ/mol。 如: 能量来源有:热引发-火源;高能引发-光照射、光电、激光、-、-、-等。化学能;复相引发(固体表面结构缺陷,引发稳定分子产生自由基)。,2、链传递 最活跃的过程,旧载体消亡,新载体产生。3、链分支 自由基增加,反应速度剧增,形成爆炸。 如:4、链终止 链载体消失的过程。 链终止分类: (1)重结合反应 如:乙基的重结合,(2)歧化反应 如:乙基的歧化反应(3)阻化剂的作用 阻化剂易于链体反应生成较稳定自由基分子等。 阻化过程:,5.3 瓦斯爆炸的传播及其后果,一、爆炸分类 爆炸:物质从一种状态迅速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的同时,产生巨大声响的现象。 1、根据反应后的产物分为: (1)物理爆炸 -物理变化引起,物质因状态or压力发生突然变化而形成。 特点:爆炸前后物理性质、化学成份均不改变。 如:锅炉爆炸、气体超压爆炸。 (2)化学爆炸 -物质发生迅速的化学反应,产生高温、高压而引起的爆炸。,特点:爆炸前后物理性质、化学成份均发生改变。 如:瓦斯爆炸、放炮、液化气爆炸。 2、根据爆炸传播速度分为: (1)爆燃: v = 数十cm 几m/s (2)爆炸 v = 几m 几百m/s (3)爆轰 v = 声速 数千m/s,二、瓦斯爆炸传播过程1、爆燃和爆炸的传播过程 烷空气体-甲烷与空气混合物。 燃烧速度-火焰面相对于未燃烷空气体的传播速度。,爆炸过程:可爆炸甲烷浓度的烷空气体中出现点火燃,形成最初火焰-爆源。爆源传入未燃的烷空气体处的初始温度为T0;在预热带内将烷空气体预热到Ti,并进行放热的化学反应,形成反应带;反应带结束处达到的温度为Tb。燃烧带在传播过程中,燃烧带和未燃烷空气体和燃烧产物之间进行热量和质量交换。已燃气体膨胀(约515倍),形成燃气活塞,经过反复加热、加压,使火焰速度加快,波速加快。形成激波,该波足够强以致依靠本身的压缩温度就能点燃烷空气体形成爆轰。,2、反向冲击形成原因: (1)爆炸发生时,爆源附近的气体向外冲出; (2)反应产物生成的水蒸气凝结成液态体积缩小; (3)爆源附近形成负压区。 特点:(1)冲击能量小; (2)可能引起二次爆炸; (3)由于是二次破坏,破坏后果严重。,三、瓦斯爆炸的危害1、火焰锋面 -瓦斯爆炸时沿巷道运动的化学反应带和燃烧带的总称。特点: (1)传播速度 几m/s 2500m/s; (2)温度大于1000; (3)传播距离 几十m 几百m 。危害: (1)造成人员大面积皮肤深度烧伤,呼吸器官粘膜烫伤; (2)破坏电气设备; (3)引燃井巷可燃物。,2、冲击波 正向冲击波:波峰压力 几十kP 2 Mpa。 反向冲击波:压力波叠加,压力高达10MPa, 冲击波传播速度 音速。 传播距离 几千m ,甚至波及地面 。危害: (1)造成人体创伤; (2)移动、翻倒和破坏电气设备、机械设备; (3)破坏支架、引起冒落,堵塞巷道; (4)破坏通风设施和通风系统,不仅扩大灾情,而且会使抢险救灾、救人困难化复杂化。,3、井巷大气成分变化特点: (1)O2 ; (2)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CO2、CO、H2O); (3)形成爆炸性气体( CO ); (4)影响范围极远,与通风系统、通风量及爆炸时对通风系统的破坏情况等有关。危害: (1)引起人员中毒和死亡; (2)造成人员窒息死亡; (3)造成后果严重。,5.3 煤矿爆炸性气体的安全技术参数,一、爆炸界限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爆炸界限- 在正常的大气环境中,可燃气体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火源可以爆炸的极限浓度。 最低浓度-爆炸下限; 最高浓度-爆炸上限。 如:CH4在空气中的爆炸下限为56,上限为1416。 5% 时,发生燃烧。 15% 时,新鲜空气界面处燃烧。 CCH4= 9.5%时,爆炸最剧烈。 CCH4= 7 8 %时,爆炸最容易。,爆炸界限受多种因素影响:1、环境温度T 甲烷的爆炸下限下降、上限上升。即爆炸界限扩大。,2、气压 爆炸初始时环境的气压对烷空气体的爆炸界限有很大的影响,P 下限变化很小,上限上升。,3、氧浓度 常温下,CH4的爆炸界限与混合气体中氧浓度的关系,呈三角形,人们称为“爆炸三角形”。,BE-爆炸下限CE-爆炸上限CH4爆炸下限 B ( 5 , 19.89 ) 爆炸上限 C ( 15 , 17.79 )E爆炸临界点。 掺入惰性气体成分不同其值不同。掺入CO2时,E(5.69 , 12.32)掺入N2时,E(5.18 , 9.47),实际意义: (1)封闭火区,由于CH4涌出,烟气掺入,氧气浓度下降,可能进入发生爆炸; (2)已封闭,而未爆炸火区,可能因漏风而进入发生爆炸; (3)注入惰性气体可预防爆炸,CO2比N2效果好。4、煤尘的影响 降低CH4的爆炸下限。 因为煤尘本身有爆炸性,且煤尘遇热会干馏出可燃气体,使爆炸下限降低。,5%,15%,5、其它可燃气体 当烷空气体混有碳氢类气体或CO时,可用勒.查特里埃(Le.Chatelier)法则计算混合气体的爆炸界限。 式中: N 混合气体爆炸上限或下限, ;C1、C2、C3.Cn分别为各可燃气体占可燃气体总的体积百分比,; C1+ C2+ C3+Cn =100N1、N2、N3.Nn分别为各可燃气体的爆炸上限或下限, ;,注意: (1)此法则不适用有H2的情况; (2)上限计算不太准确; (3)必须预先知道混合物各可燃组分的浓度。,例题:某矿封闭火区内的可燃气体成份与浓度分别为:CH4 4.5,CO 2.1,C2H4 0.02,C2H6 0.04,求该火区内可燃气体的爆炸界限,并判断其爆炸危险性。,解 可燃气体的总浓度为: CC CH4C COC C2H4C C2H6 4.5+2.1+0.02+0.04=6.66 各种可燃气体占可燃气体总浓度的百分比为: C CH44.5/6.6667.59 C CO2.1 / 6.66 31.51 CC2H40.02 / 6.66 0.3 C C2H62.1 / 6.66 0.6 则该火区内可燃气体的爆炸界限为: 下限 上限,由此可知,因为火区可燃气体浓度为6.66%,大于爆炸下限6.1,故有爆炸危险性。6、引火源点火能量的影响 引火源向邻近的烷空气体传输的能量愈大,爆炸范围愈大。,7、惰性气体的影响 爆炸下限提高,上限降低,即爆炸范围缩小。 式中 N-混合气体惰化前的爆炸极限,%; N-混入惰性气体后,混合气体爆炸极限,%; - 混合气体内加入惰气(CO2+N2)的体积浓度, =0.01(CO2+N2)不同惰性气体惰化效果: 卤化烃 CO2 N2 He,二、最低点火温度和最小点燃能量1、最低点火温度 可燃气体最低点火温度可在实验室测定得出。 前苏联资料:甲烷空气最小点火温度 绝热压缩时 565 ; 与烧热表面接触时 650 ; 正常大气时 595 。2、最小点燃能量 不仅与可燃气体组分种类有关,而且随可燃气体的浓度而变化。在爆炸上、下限附近,需要的点火能量最大。 正常大气条件下,CH4的最小点燃能量:0.28mJ。,三、感应期-引火延时性() - 从接触火源到氧化反应转化为快速燃烧(爆炸)的时间间隔。 与CH4浓度、火源温度、火源性质等有关。感应期过后烃类气体氧化反应速度骤增。 一般地 燃 爆 C T 正常条件下, CH4:=0.010 1.64 s ,在甲烷同系物中, CH4的感应期最长。 意义: (1)放炮,使用安全炸药; (2)切断电源。,四、火焰蔓延极限宽度(最大不传爆间隙) 应用意义:在危险环境中工作设备上存在火源时,必须在火源外围加一个隔爆外壳,可燃气体在壳内爆炸时,隔爆外壳能可靠防止火焰蔓延到壳外,以防引起壳外危险环境瓦斯爆炸。 要求: (1)间隙宽度 火焰蔓延极限宽度。 (2)通常采用固定间隙长度(L),保证间隙宽度(G)小于火焰蔓延极限宽度的方法进行。L G 如:当 L=25mm,CH4的G 1.2mm。 两者之间满足:,式中 a、b、c、B和K为取决于可燃气体种类的常数。,五、最大爆炸压力 爆炸物质的一种性质,表明可燃物的爆炸危险性的大小。爆炸压力是由于爆炸产生的高温引起的。 Exp:CH4浓度为9.5%时,在自由空间可测得1850和密闭空间达2650的瞬时高温。则爆炸压力为: 即为爆炸前初始压力p0的十倍。最大爆炸压力与爆炸空间的几何形状有关。 相同条件下: 圆球体 正方体 圆柱体 立方体,5.4 煤矿瓦斯爆炸原因分析,一、瓦斯爆炸条件 1、CH4浓度处于爆炸范围内(正常条件 5 15 %); 2、氧浓度超过失爆氧浓度(在CO2惰化下,12%,在N2惰化下, 9 %); 3、引火源的能量大于最小点火能量(0.28mJ)、温度高于最低点火温度(595)且高温热源存在时间大于瓦斯引火感应期。 注:一般矿井中,O212%,只要瓦斯积存和火源两因素同时具备,即会发生瓦斯爆炸。,二、瓦斯积存 - 体积大于0.5m3的空间内积聚的瓦斯浓度达到2.0%的现象。 原因:瓦斯不断大量涌出;而冲淡的风量、风速不足;停止工作时间长。 瓦斯积存地点:任何地点。大多发生在采掘工作面。 采煤工作面:工作面上隅角、采煤机附近、括板运输机机头、放煤口等。 掘进工作面:掘进机机头 、微风区。 其它:排放瓦斯下风侧巷道、闭封附近、高冒区、瓦斯喷出孔附近等。,三、引火火源1、主要参数:点火能量、温度、作用时间。2、火源分类:(1)化学火源:明火、煤炭自燃、炮火、导火索等。(2)冲击火源:冲击、摩擦、绝热压缩高温;(3)电气火源:电火花、电弧、静电;(4)高温火源:高温表面(机械设备、皮带摩擦)、热辐射。3、煤矿常见火灾:(1)明火 原因:高温、明火本身燃烧反应生成链载体。 种类:火柴明火(1200)、香烟(吸烟时达650800 )、火灾。,(2)炮火 原因:不合格炸药、放糊炮、炮孔封孔不严。(3)冲击、摩擦火源 原因:金属器具冲击、坚硬顶板冒落;皮带摩擦出火、截齿切割。 包括:岩石与岩石,岩石与金属,金属与金属之间的强力撞击或摩擦。(4)电火花 包括:电器失爆、电焊作业、架线电机车运行、放炮母线短路、不合格矿灯等(5)静电火花 高电阻物体或处于绝缘状态的物体,紧密接触后分离或摩擦时,产生静电。,(6)热辐射 大功率白炽灯取暖烤焦木板着火。4、引爆火源统计 我国,19701979 电器火花: 50 % 放炮 : 30 %四、人为因素 (1)违反技术下政策; (2)瓦斯检查制度执行不严; (3)局部通风管理不好; (4)违章放炮; (5)井下电气设备失爆。,5.5 预防瓦斯爆炸的技术措施,技术措施包括: 一、防止瓦斯积存与超限 (超过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值 ) 瓦斯积存:局部(体积超过0.5m3)瓦斯浓度超过2%的现象。 要求:每一个矿井必须从采掘工作、生产管理上采取措施,防止瓦斯积存;发生瓦斯积存时,必须及时处理。具体措施主要有:,(1)通风异常的原因、类别和对策 a)停电 是停风的根本原因。包括:主要通风机停电、局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