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_第1页
论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_第2页
论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_第3页
论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_第4页
论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新乡学院历史系:杨进成)隋朝虽然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短命的王朝,但是在其存在的三十多年中,却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终结三百多年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创立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发展教育和文化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说:“秦始皇创秦制,为汉以后各朝所沿袭。隋文帝创隋制,为唐以后各朝代所遵循,秦、隋两朝都有巨大的贡献,不能因为历史的短促,忽视他们在历史上的作用。”英国崔瑞德的剑桥中国隋唐史这样评价隋朝:“隋朝消灭了其前人的过时和无效的制度,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帝国,在长期分裂的各地区发展了共同的文化意识,这一切同样的了不起,人们在研究气候的伟大的唐帝国的结构和生活的任何方面时,不能不在各个方面看到隋朝的成就肯定是中国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可见隋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隋朝在政治制度方面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度。隋朝之前,自西汉到魏晋时期的官制,基本上是继承和发展秦朝时期的官制。但是其弊端日益显现,改革官制,加强中央集权已经成为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隋文帝即位后,废除北周六官制,然后在总结汉魏官制变化发展的基础上创立新的官制,即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六部制的创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首先,它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隋朝的统治。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一分为三,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牵制,互相监督,既提高了行政效率,又避免了相权过大而危及王权,从而也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其次,三省六部制对历朝的中央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朝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三省六部制,使得贞观年间社会稳定,促进了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明朝罢黜宰相和中书省,不断提高六部的地位,清朝灭亡之后,三省六部制才真正被废除,共延续了1300多年。最后,三生六部制奠定了古代中国中央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是我国封建社会长久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隋朝在教育制度方面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科举制。隋文帝即位后开始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以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设置明经科和进士科以试策取士,科举制由此发端。杜佑通典、选举典载:“隋炀帝大业三年,始建进士科”。说明进士科是隋朝的独创,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是试策。试策,即以策取士,隋朝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即通过一些有关国家政策的题目来考察考生对朝政问题的处理能力。进士科影响较大,它将读书、考试和做官有机结合在一起,掀开了选拔人才史上的新一页。科举制这种以考试形式来选拔人才制度的创立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首先,科举制不要求学生的家庭背景,考试面前人人平等和以考试成绩取士等,打破了魏晋南北朝以来士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为庶族子弟提供了参政的机会。其次,科举考试设有层层关卡,要求严格,考生必须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否则很难通过考试。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官员队伍的文化素质。再次,随着科举制的实行,为了培养人才,各地开始十分重视教育,兴办各种学校。从而促进了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最后,科举制对现代的选官制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当今我国的公务员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政府人员,实际上就是对古代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不仅如此,近代欧美国家的文官制度也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如丁韪良在其作品中国环形记中说道:“当今在英国,法国和美国正在取得进展的文官制度,是从中国借鉴而来的”。说明了欧美文官制度源于科举制度。在1884年出版的中国记录与传教士杂志中说:“、这一强有力的证据表明,科举考试制度的优点和中国政府的榜样已导致了欧洲和美洲一些最开明的国家采用这种方法以提高文官效率”。这是对英国和美国分别于1855和1833年实行文官制度后所做的评价。可见,中国科举制传入西方,为世界文明的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隋朝在教育方面除了创立科举制外,就是在隋文帝初年和隋炀帝初年对教育的重视,隋统治者采取了许多措施大力发展教育,加强学校管理,使隋朝教育在一定时间内出现了全新的气象,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金兆丰先生在其中国通史中指出:“隋文统一海内,本以刑名为治,仁寿初元,诏以学校生徒,多而不精,唯简留国子学生70人,太学四门及州县学并废。是时散遣生徒,奚虑数千万,刘炫切谏,不听。炀帝复修诸学,盛于开皇之初,而未几大乱,盗贼猥起,方领矩步之徒,转死沟壑”。金兆丰先生高度概括了隋朝学校的发展状况,可见在文帝和炀帝初期,学校教育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但是在后期,学校教育渐程衰落之势。隋朝初年,学校教育即受到统治者的重视。隋书卷2高祖杨坚纪下载,隋文帝开皇二年十二月,“丙戌,赐国子生经明者束帛。”对于国子学中“经明者”以“束帛”赏赐,说明统治者对于优秀人才的重视。到了开皇三年四月,隋文帝又在“丙戌,诏天下劝学行礼。”隋文帝发布诏书让天下人勤于学习,充分说明了他重视教育的构想。在统治者重视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全国各地学校建设在地方官的主持下迅速发展起来。如隋文帝“以岭南夷、越数为反乱”,征拜令狐熙为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熙至部,大弘恩信,其溪洞渠帅相率归附。隋书卷56令狐熙传载:“先是,州县生梗,长吏多不得之官,寄政于总管府。熙悉遣之,为建城邑,开设学校,华夷感敬,称为大化”。令狐熙在岭南一代兴办学校,对于这一地区的开发起了有力地推动作用。在统治者重视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隋朝民间教育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私学的兴盛。如隋书卷75(儒林传、包恺传载:“尔海包恺,字和乐。其兄愉,明五经,恺悉传其业。又从王仲通受史记、汉书,尤称精究。大业中,为国子助教。于时汉书学者,以萧、包二人为宗匠。聚徒教授,著录者数千人。”包恺先后从其兄包愉和王仲通学习五经、史记和汉书,最后成为一代名师,从其“聚徒教授,著录者数千人”来分析,说明其私家办学具有较大的规模,可以这样认为,在中国封建社会正是这些私学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隋文帝后期,学校教育渐趋衰落之势,炀帝继位后,一改隋文帝末年的教育方针,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如隋书卷75儒林传、序载: “炀帝即位,复开庠序,国子郡县之学,盛于开皇之初。征辟儒生,远近毕至,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之下,纳言定其差次,一以闻奏焉。于时旧儒多已凋亡,二刘拔萃出类,学通南北,博极今古,后生钻仰,莫之能测。所制诸经义疏,绅咸师宗之”。在隋炀帝的倡导下,隋朝的教育呈现出暂时兴盛的局面。但学校教育的迅速发展局面并没有持续多久,隋书卷75儒林传、序载:“既而外事四夷,戎马不息,师徒怠散,盗贼群起,礼义不足以防君子,刑罚不足以威小人,空有建学之名,而无弘道之实。其风渐坠,以至灭亡,方领矩步之徒,亦多转死沟壑”。这可以说是隋末教育发展的真实写照。由此可见,隋朝文帝和炀帝在位初期,在重视学校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大力发展学校教育,使隋朝教育在一定时间内出现了全新的气象,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科举制的创立,对后世影响更大,掀开了选拔人才史上新的一页。在文化政策的调整和改革方面,隋文帝、场帝父子顺应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势,以巩固中央集权和统一大业为基点,及时调整与改革文化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儒、道、佛三教并重的方针,消除了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之问的隔阂与故对状态,力求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从而形成了多元化、混合型的新文化体系。隋代在调整与改革文化政策的过程中,较好地解决了继承与发展、因循与变革的关系,因而避免了变革时期的大动荡,成功地肩负起了拨乱反正、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隋朝在文化政策方面的调整和改革,首先表现在实行儒、道、佛三教并行的文化政策。第一,加强儒家思想在文化领域中的统治地位。如为了选拔具有儒家伦理道德,有文才和献身精神的知识分子,使其成为新王朝官僚机构的骨干,杨坚一再下诏吸收文德兼优之士进入政府机构任职。隋书卷一高祖纪载,要求各州县“搜扬贤哲,皆取明知今古,通识治乱”之人,命令诸州各选拔三人来京深造、应考和任职。第二,提倡佛教和改革佛教的管理制度。如隋文帝即位后,大力实行扶植和提倡佛教的政策,即位的当年,下令听任天下百姓出家,在各地营建寺庙,修塑佛像,缮写佛经。开皇二十年,即公元600年,隋文帝又下令:凡有和尚、道士毁坏释迎牟尼或元始天尊像者,一般百姓破坏道、佛及其他各种神像者,一律处死。仁寿年间,又在全国范围内大搞送舍利、建佛塔活动。开皇五年,即公元585年,杨坚在大兴殿举行受戒仪式,成为“皇帝大檀越”、“法轮王”。他既是皇帝,又是受命于佛的佛界领袖,政教集于一身。同时还对佛教的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如到了隋代,中央僧官被纳入俗官系统,成为世俗中央政府机构中的一个部门,国家对僧侣的管理得到了加强。大宋僧史略称:“隋兴佛道,变革周风,召僧猛住大兴善寺,为隋国大统”。第三,对道教实行利用与防范并重的措施。如杨坚对道教思想中追求一体的理念很欣赏,因为这与佛教一不可分的思想和儒家大一统的观念相吻合,特别适合重新建立全国统一大业,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为了表示对道教的关心和重视,杨坚下令保护元始天尊像,在安徽老子的“出生地”树碑纪念,并令政府官员在现场调查历史遗迹,建造新祠。对学有专长的道士,杨坚也加以提拔,让他们发挥才干,为新政权服务等。在恢复和利用道教的同时,也对其采取限制、防范的措施。道教教义尤其是原始教义中,有若干对统治者不利的内容。东汉末年以来,利用道教而发动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就有多起。隋文帝对其教义的颠覆性、煽动性有高度的警惕,严厉禁止利用占卜和旁门左道进行非法活动。由于政府的限制,道教在隋代的发展远不及佛教。至隋文帝末年,在京师的佛寺有120个,而道观却只有10个。隋朝在文化政策方面的调整和改革,其次表现在对南方文化政策的调整方面。第一,将扶持佛教的政策推广到南方,争取宗教界人士对政府的支持。如他首先着手在江都建立新的南方文化中心,以取代被战火摧毁的建康。在江都建造佛寺和藏经馆,召集南方著名的高僧至江都的寺院从事佛教和学术研究工作。开皇十一年,杨广在大听寺举行盛大隆重的仪式,跪受天台宗创始人高僧智顗的授戒,并起法名为“总持”,拜智顗为师。王光照在隋炀帝与天台宗中说,杨文受戒“可视为以天台宗为代表的南方佛教界与新朝合作的开端”,标志着隋朝在南方文化政策的成功。第二,广招文化精英,缓和反隋情绪。如招来在南方有广泛影响的儒、道、佛三教的头面人物在新的文化中心江都进行活动。杨广在江都建立4个道场,召集有渊博学识的高僧充当一段时间的王府僧侣。他与天台宗创始人智顗及其传人灌顶之间的亲密关系,被传为佳话。他在江都建造了两座道观,请南方的著名道长前来主持。那些曾为陈朝效劳的负有盛名的儒家学者也被召请到江都,在杨广的主持下从事讲课和写作。除了儒、道、佛三教的代表人物之外,杨广的身边还聚集了大量南方著名文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