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名人故居调查研究_第1页
上虞名人故居调查研究_第2页
上虞名人故居调查研究_第3页
上虞名人故居调查研究_第4页
上虞名人故居调查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虞名人故居调查研究指导老师:郑芸课题组长:程袁菲课题组成员:程袁菲 王菲 高永芳 林耀华 沈炜汉 沈君一、研究背景顾名思义,名人故居既是名人生前生活居住过的地方,因其德其行其事其言等曾影响过一代或几代人,后人为了纪念他,更为了了解学习其在“历史长河中彩淀下的人文精神“,便将其具有典型和象征意义的生前居所辟出,内置与其人有关的事物,供人们缅怀,现瞻与凭吊,如此保存下去,它便成了历史演进中时代思故一幽处,其文化与精神之魂,被某一时代吸收利用并完善与丰富之后,又传承给了下一代。诚然,在历史典籍中也能完整地获得这些。但名人故居的存在却能给人以质的感受,消解了冥想中的虚无。随着岁月的远逝,所留下的一器一物,也变成了后世不可多得的文物。二、 研究目的1.了解名人故居的开发和保护情况,具体探讨名人故居在开发和保护的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对策。2.做社会调查,了解人们对名人故居的开发和保护持什么态度,有何建议。3.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论文的写作为研究性学习奠定从调查到研究,从探索到方法,从课本到社会的基本能力。三、 研究方法1广泛搜集资料,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部门或渠道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2设计社会调查表,在尽可能的范围内进行调查,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得出初步结论;并广泛论证,从而形成具有普通意义的,具有可行性的结论。3走访名人故居,了解现有名人故居的开发和保护情况,搜集更多的资料。四、 研究意义1.搜集和整理名人故居的开发和保护这一方面的资料,有助于人们了解现有名人故居的开发和保护情况,为名人故居的开发和保护提供更多宝贵经验。2.希望人们要关注和重视名人故居的开发和保护,使历史文物得到传承。五、 研究步骤第一阶段:确定选题。(全体成员)第二阶段:举行“名人故居的开发和保护”的开题报告会。解决人员组成,并制订研究计划,研究目标,预期成果,研究分工等。(全体成员)第三阶段:各组员分工负责,通过各种途径全面搜索资料,为以后的工作奠定资料基础。(全体成员)第四阶段:根据搜集的资料进行论文写作。并把论文初稿交与指导老师,进行讨论,修改,最后定稿。(全体成员) 第六阶段:举行结题报告。(全体成员)研究论文名人已经离我们远去,若干年后,当我们踏上这些留下了名人生活气息和文化气息的故居,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种精神的力量,故居是名人成长的足迹给我们的启示。同时,名人故居也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文化的“节点”,融合于文化。周围环境的变化越大,故居所代表的文化意韵便越浓郁。人杰地灵的上虞,名人层出不穷。留下显赫声名和大量社会财富的同时,他们也留下了名人故居,这些故居在历史名城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人说,失去老房子的城市只能是一座苍白的躯壳而已。一.上虞市名人故居现状1. 竺可桢故居东关镇政府对竺可桢故居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修缮后的故居外观朴实无华,室内十分整洁、轩敞。其间生活起居、学习场所布置得错落有致。故居内张贴的大量图片书画向我们展示了竺可桢平实而可贵的一生,后人对竺可桢的溢美崇敬之词更让我们平添许多的景仰。2. 王一飞故居故居为清代民居,坐南朝北,占地约600 平方米。前后共三进,第一进为面宽五开间平房,穿斗构架。二进为面宽五开问二层楼房,穿斗构架,前檐下设廊,上设四擦卷棚顶,王一匕出生于西梢间。一、二进之间设影壁,中有石库青砖雕花仪门,前后门额有浮雕“居仁由义”、“槐荫呈祥”行书字样。一、二进间两侧原有厢房,现存东厢房二间。第三进为附房。故居前几年局部有所改建,但整体风貌尚存。2003 年公布为上虞市文物保护单位。3.马寅初故居马寅初故居位于嵊州市浦口街道名人路74号,建于清光绪年间,现依然保持着昔日的大家气派,18间两层砖木结构的楼房,白墙灰瓦,坐南朝北。2000年下半年,嵊州市文物部门对故居进行了修缮,并开辟展室,完整生动地再现了马寅初伟大、光辉的革命一生和作出的不朽历史功绩。故居先后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德育教育基地,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为加强对故居的保护和管理,又成立了马寅初故居文物保护管理所,并聘请了两位专职讲解员,带领参观者更快,更好,更直面的熟悉故居,了解故居。让参观者能从这块历史瑰宝中追溯过去,展望未来,成为增知学识的好去处。马寅初故居将联合王羲之故居形成名人旅游线路,与四明山组团形成红色旅游线,进一步丰富嵊州旅游产品,构架起嵊州旅游东部新板块。3. 杜婉莹故居杜婉容故居位于驿亭镇联桥村小寺桥自然村村北,小寺桥村原属五夫,地理位置优越,是杭甬铁路沿线的交通要隘,旧时是革命同志南来北往必经之地。建筑坐北朝南,前临街河,往后不远处是凤凰山主峰,山顶尚存侵华日军建筑的炮台遗址。清代建筑,当地称“新屋里”,解放前曾是我地下党重要的革命活动联络站。由前后三进及东侧屋构成,每进均面阔三间,天井两侧置院墙,东侧院墙中开设圆形门与东侧屋相通。前进单层,明间中设石库门,穿斗构架,五柱用七檩,地面用规整的石板铺就;二进为前后重檐二层楼房。前檐置廊,敞开式,檐柱上施简易牛腿,明、次间穿斗构架,进深七柱用九檩,木柱石础,楼上檐下施木栅栏,两坡硬山造。第三进亦为单层,穿斗构架,三柱用五檩,次间置格子窗,部分已改建。东侧屋面阔十间,平房,两坡硬山顶,部分已拆改。杜婉容故居整体保存完整,造作简洁大气,具有江南民居的典型特征,既是名人故居又是革命旧址,对研究我市早期党组织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是一处对广大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 而当前很多名人故居没有开发利用。另一部分故居由于历史演变,产权情况复杂,目前大都闲置着。更有多处名人故居长年失修,建筑日趋破旧,有的被使用者任意改建或扩建,已名目全非。一些陈列资料陈旧发霉,木质结构的房屋多年受风雨侵蚀亟待修缮,个别地方文物环境仍遭到建设性的破坏其次是资料匮乏,管理混乱。由于名人故居产权复杂,全市没有一个部门能够把故居的管理工作统一起来。另外,故居大多距今已有半个世纪,资料流失严重,如要修缮、筹备陈列,必须先花费大量的财力,而这个钱很难由文物保护部门一家来筹集。文化与经济是不可分离,互相促进的。但是很多地方单纯从经济利益出发来开发,操之过急,带来负面的效应。失去的会比得到的更多。城市应当是现代与历史的完善结合,然而,商业乘着金钱的浪潮汹涌而来,推土机无情地铲平文化名人故居和历经风雨沧桑的老房子,上虞有许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消失了它各自的特色和古朴的韵味。名人故居绝不是罩满历史烟尘的老古董,更不是历史火山掩蔽下的“死角”。对我们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来说,她不只是一段城垣、一条老街、一座老宅,她应该包容下变新变美的现代化,但关键是必须有一个传承和延续,有一个古与今、城与人、城与环境的和谐,这也正是摆在我们各级领导和全体市民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因此,我们要本着认真、负责、科学的态度,提出如下建议与意见:对于如何保护和利用名人故居,我觉得应遵循下列几个原则:一是原真性,即要注意保护原生态的实物和环境;不能以牺牲故居的现状为前提来发展经济。只有保护好故居,才能更充分的利用故居的历史文化和旅游价值。二是整体性,即努力保护故居周围环境风貌的整体形态;保持故居的原有风貌,既是对故居原有主人的尊重,更是对自然的尊重,也是对子孙后代负责的行为。三是延续性,即通过原真和整体保护,使参观者拥有参观时引发怀念和思索的情感场所,使他们充分了解历史人物,感受他们的精神风貌,并不断反思和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四是特色性,即挖掘故居主人的杰出成就的文化魅力;五是观赏性,即尽力使故居的园林、房屋建筑、以及展品有品位、有特点、有故事,能引人入胜,睹物思人此外,各级领导,以及全社会都要进一步提高对名人故居保护工作的认识。要加大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这个聚宝盆,做好先进文化的弘扬、旅游开发、引人引资等大文章。我市各县区多处故居,都是重量级历史人物的住宅,建议有关部门把这些故居的保护、开发等工作尽快落到实处。一俟这些人物的后裔或亲族返乡祭祖,看到故居保护完好,我们的工作就主动了。名人故居的保护、开发,既要有一个科学发展的规划,又要根据当前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方案 。 天宝蕴物华,地灵生人杰。上虞多年来在开发利用历史文物和古迹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也为上虞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对待各个时代的伟人、名人的故居的保护和利用上,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或有些轻视,使许多可资利用的文化资源毁于一旦,为后人留下许多遗憾。我想,如果我们从现在开始,在保护和开发名人故居上多下一些功夫,开发那些可资开发的故居,纪念那些可资纪念的人,既能使我们继承先辈遗志,发扬他们精神,同时也可以让这些名人故居服务于蒸蒸日上的旅游事业,提高一个城市的知名度、影响力,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附录(一)1.你对上虞的名人故居了解吗? A.了解 B.较了解 C.不太了解2.下列哪个地方是竺可桢故居所在? A.东关 B.章镇 C.上浦3.下列哪个地方曾是谢安的隐居地?A.东关 B.章镇 C.上浦4.你知道我市有哪些名人故居吗?请举几个说明;5.你参观过哪些名人故居?是学校组织参观的,还是自己去参观的?6.参观名人故居后,你有什么收获?7.对上虞名人故居的未来发展你有何建议?问卷调查结果总汇1. 你对上虞的名人故居了解吗? A.了解 B.较了解 C.不太了解A30% B.50.30% C.19.70%2.下列哪个地方是竺可桢故居所在? A.东关 B.章镇 C.上浦 A40.2% B.12.4% C.47.4%3.下列哪个地方曾是谢安的隐居地?A.东关 B.章镇 C.上浦A30% B.40% C.30%4.你知道我市有哪些名人故居吗?请举几个说明;竺可桢故居 谢晋故居 夏沔尊故居5.你参观过哪些名人故居?是学校组织参观的,还是自己去参观的? 竺可桢故居自己参观和学校组织都有 以学校组织为主6.参观名人故居后,你有什么收获?更加了解了名人的生活环境7.对上虞名人故居的未来发展你有何建议?加强开发和保护问卷调查分析:同学们对上虞名人故居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不够充分。对近现代或者名气较大的比较了解,但是对于离我们年代较远的则比较生疏。例如2、3两题中,对竺可桢了解较多,而知道谢晋故居的却寥寥无几。即使参观故居,也是以学校组织为主,自己去主动了解的欲望不强。学生对于上虞历史名人的了解状况令人担忧,而且对于历史名人也缺乏了解兴趣。附录(二)山村的灯光 在江南草长莺飞的季节,一个临山而立的村落里,我们惊喜地发现了一代儒宗马一浮先生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与公众所熟悉的西子湖畔马一浮先生的故居蒋庄相比,这里没有秀美的湖光山色,没有幽雅的儒家氛围,历经世事的风雨,这个被当地的老者称为赵家台门的地方从其规模和结构来看依然可见曾经的辉煌。赵家台门坐落于东关镇后庄村,分为前、中、后三个院落。每一个院落其实就是江南传统意义上完整的台门结构,院落之间有围廊连结,后院的门口有一口元宝井,井水常年清澈见底。马一浮曾经居住在中院的西侧。 顺着老者的指引,我们来到中院。老者口口声声称马一浮先生为马老,在一个相对闭塞的山村,这样的尊重很让我们感动。老宅显然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气派,断砖残墙,就是在温暖的春天,也能感受到那些来自田野的风中的凉意。马一浮先生的卧室依旧存在,只是这里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满屋书卷气。卧室的前面是马老的书房,老者说,马老是一个好学之人,夜夜灯光穿透了庭院,是当时的小山村很少见到的有学问之人,在他们家族的心目中,马一浮先生一直是非常值得他们尊重的,老宅也因为马老而感到骄傲。书房已另做他用,我们只能从另一侧房屋的楼顶远远地眺望。在歪歪斜斜的楼梯中忐忑地穿行,晃晃悠悠走过已拆除了部分楼板叽嘎作响的二楼,我们来到房屋西首的一个平台,马一浮先生的故居清晰可见。青砖屋檐在阳光下显得特别有精神,仿佛是一种清晰的诉说。作为我国近代著名的学者、书法家,对哲学、文学、佛学均有精湛造诣的“国学大师”,他的学问高山仰止。虽然年轻时连遭丧父、丧姐、丧妻之痛,又逢国事变更频繁,但马老漂泊一生淡泊一生中那学问之外心境的高洁,更使后人仰望。远远地眺望着马老的故居,仿佛远远地静观着一段历史,虽然这个坐落在东关普通山村中的马一浮故居少有人知道,更少有人参观,但历史永远不能阻隔一个伟大的学者他曾经有过的贡献,他在自己心灵的海洋静静地远行,就像穿透黑夜的灯光。孤独是可能的,给我们的震撼和激励也是永恒的。无法抗拒的牵引 小时候,语文课文里有这样一个细节一直打动着我:每天清晨,竺可桢总是要按时拿着温度计在他生活的院子里记录这一天的气候的变化,包括气温的升降、候鸟的迁徙等等,他的口袋总是换了一层又磨破一层。竺可桢先生把他在晚年对气象学的研究氛围称之为气象的春天。气象学家竺可桢对事业的兢兢业业无法抗拒地牵引着我去看一看竺可桢先生的故居,那留下了竺可桢美好的童年,萌发了对气象无限热爱的地方。穿过贴满了马赛克的楼房,在东关镇已经被新楼淹没的大街上,修建于两个世纪前几经修复的竺家台门那么醒目地伫立着。黑白相称的墙壁透出一份庄重。 台门大门正北,大门正对处,安置了一个小小的气象观测台。 这是一所拥有南北二楼二底,东西三楼三底的偏院式结构的院落。房屋建成于年,这年,竺可桢在这所新建成的台门里呱呱落地。已有两个哥哥和三个姐姐的竺可桢得到了家庭最多的钟爱。竺可桢也是兄妹中最为勤奋和聪慧的。大哥竺可材成了竺可桢最初的启蒙老师。年,竺可桢赴上海澄衷学校读书,从此开始了漫漫的求学生涯。 东关镇政府对竺可桢故居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修缮后的故居外观朴实无华,室内十分整洁、轩敞。其间生活起居、学习场所布置得错落有致。故居内张贴的大量图片书画向我们展示了竺可桢平实而可贵的一生,后人对竺可桢的溢美崇敬之词更让我们平添许多的景仰。竺可桢先生十分注重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他不仅开拓了地理学、气象学、科学史、自然资源综合考察等许多的领域,在高等教育事业方面,是继蔡元培之后杰出的教育思想家,更是一位卓绝的教育工作者。在动乱的年代,竺可桢先生走完了他生命的历程,留下了多篇著作和近万字的日记。当他身后越来越多的人们从这些著作和日记受到启迪时,更加认识到这位杰出科学家的平凡和伟大。“平屋”与夏丏尊墓 春晖中学校外名人故居最北首也是最面临白马湖的是夏丏尊先生的故居平屋。1922年,夏丏尊应经亨颐校长之邀到白马湖共事。他为白马湖“水光照眼,山色宜人”的“野趣”所陶醉,便起了“终老是乡”的念头,在湖边负山面水造了四间平房,夏先生取名“平屋”,寓平凡、平淡、平民之间。夏丏尊先生是个不愿当官的伟人。他的名字“丏尊”的来历原也是不想当官。他原名铸,字勉旃,民国元年,杭州搞议员选举,夏先生估计把“勉旃”名改在音相近的“丏尊”,这样容易使选民把“丏”字误写成“丐”字,造成废票。夏先生的平屋哲学就是“穿一件夏布长衫,教其书,写其文,不愿当官,不想立名,只愿平淡终生”。 平屋也是白马湖名人故居中真正由主人设计、自己出资建造的私宅,即使后来夏先生在上海,也常回平屋居住、写作。夏先生去世后,他的后人也一直守住平屋,直至1991年,夏先生的后裔眷属将平屋赠送给上虞县人民政府,开辟夏丏尊先生纪念室。现“平屋”匾额由艺术家、夏丏尊先生好友钱君陶题写。而“夏丏尊先生故居”挂牌由赵朴初题写。平屋围墙内的小天井是夏丏尊莳花弄草的小花园,围墙外还有夏先生种豆播菜的小菜园。天井里这丛天竺树就是当年夏先生亲手种植的(已列为上虞市古树名木),屋后山坎上还存一棵夏先生种的山茶花。 平屋的正厅从堂门、大砖地面到天花板,都是原样,家具也都是夏先生原来用过的。早年夏先生在正厅墙上常轮流张挂名人字画,陈师曾曾为他画的“小梅花屋图”,李叔同早年的油画、后来的书法,经亨颐在他45岁寿诞时题为“清风长寿,淡泊神仙”的苍松水仙图等都曾在厅墙上挂过。“四.一二”政变,一批他的学生,共产党人被杀害,夏丏尊怒不可遏,曾自书“天高皇帝远,人少离牲多”对联,也挂于正厅中。 厅左侧前间原来是夏先生的卧室,现辟为陈列室。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夏丏尊是1886年出生于上虞崧厦镇,他15岁考上秀才,1905年夏先生借银洋五百元赴日本留学,二年后因得不到官费辍学回国,1908年至1920年在杭州浙江第一师范教书,曾与鲁迅先生同事,并共同参加“木瓜之役”。夏先生是一师校长经亨颐的得力助手,新文化运动的勇士,他与陈望道、刘大白、李次九称为“四大金刚”。1920年一师学潮后,他与经亨颐都离开一师,夏先生先去湖南第一师范任教,其间曾与毛泽东共事过。1922年春晖开校,夏丏尊是不任校职的学校骨干,除教国文,还负责出版工作。当时他负责的校刊春晖、春晖的学生等发行全国,影响很大。经亨颐还请夏先生招聘博学多才的良师,丰子恺、朱光潜、匡互生、刘熏宇等春晖名师,都是夏先生邀聘而来。平屋西侧后半间是夏丏尊的书记“小后轩”,这里光线晦暗。但陋室出美文,夏丏尊在这间小书房翻译了受的教育,写了大量散文随笔,编入夏丏尊文集的平屋之辑。1925年后,夏丏尊到上海一边在立达学园、暨南大学等学校教书,一边写文章,在开门书店作编辑,创刊中学生等杂志。把爱奉献给学生青年上。抗战时期,夏丏尊曾因签署“中国文艺家协会”的抗日宣言,被日军宪兵司令部逮捕,夏丏尊义正词严,不怕威迫,宁受牢狱之苦,不屈不挠,拒绝为日本人干事。后经日本友人内山造完等人奔走营救获释。而经此磨难,夏先生健康日益恶化,1946年4月在上海逝世。重庆新华日报特发社论悼夏丏尊先生。同年冬,夏丏尊先生骨灰安葬在平屋后山坡上,夏先生的墓同样简朴平淡,叶圣陶为墓撰写了碑文,马叙伦为夏丏尊墓撰写了铭文。因此,夏丏尊墓也是极珍贵的历史文化文物。 夏丏尊是教育家、文学家、出版家,杰出的民主文化战士,一生爱祖国,爱青年,不求名利,平淡朴实,任劳任怨,一身正气。朱自清说他是“诲人不倦的教育家”、“爱友如命”,丰子恺先生赞佩他的“妈妈的教育”。夏衍先生敬他“是一个质朴恬淡的知识分子”,“在正直与邪恶,光明与黑暗,反抗与暴压之间,他的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因此,人们不会忘记他。1986年是夏丏尊诞辰一百周年,巴金、周谷城、柯灵和夏衍、叶圣陶、俞平伯等名家大师联名建议浙江省政府,隆重举行纪念会,这么多名家签名发起纪念会,也足见夏丏尊先生在近现代革命文坛上的地位。平屋陈列室,还保留着夏丏尊当时生活的起居室和厨房及小卧室,参观陈列室,我们便似乎进入了夏丏尊先生当年朴实、平淡而不平凡的白马湖生活。附录(三)1. 王一飞(1898 一1928 ) ,又名兆鹏,浙江上虞人。1922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历任上海(江浙)区委书记、中央军事委员会秘书长、湖南省委书记。曾翻译苏联弋范仑科 新社会观 、 俄国共产党历史 等书,是20 年代大革命时期我党为数不多的翻译家之一。故居为清代民居,坐南朝北,占地约600 平方米。前后共三进,第一进为面宽五开间平房,穿斗构架。二进为面宽五开问二层楼房,穿斗构架,前檐下设廊,上设四擦卷棚顶,王一匕出生于西梢间。一、二进之间设影壁,中有石库青砖雕花仪门,前后门额有浮雕“居仁由义”、“槐荫呈祥”行书字样。一、二进间两侧原有厢房,现存东厢房二间。第三进为附房。故居前几年局部有所改建,但整体风貌尚存。2003 年公布为上虞市文物保护单位。 2. 马寅初故居位于嵊州市浦口街道名人路74号,建于清光绪年间,现依然保持着昔日的大家气派,18间两层砖木结构的楼房,白墙灰瓦,坐南朝北。2000年下半年,嵊州市文物部门对故居进行了修缮,并开辟展室,完整生动地再现了马寅初伟大、光辉的革命一生和作出的不朽历史功绩。故居先后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德育教育基地,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为加强对故居的保护和管理,又成立了马寅初故居文物保护管理所,并聘请了两位专职讲解员,带领参观者更快,更好,更直面的熟悉故居,了解故居。让参观者能从这块历史瑰宝中追溯过去,展望未来,成为增知学识的好去处。马寅初故居将联合王羲之故居形成名人旅游线路,与四明山组团形成红色旅游线,进一步丰富嵊州旅游产品,构架起嵊州旅游东部新板块。 3. 马一浮(1883-1967),名浮,字一浮。马一浮的老家在上虞县东关镇长安乡,马一浮六岁的时候,随父母从四川成都返回杭州,接着回到上虞老家。在上虞的老家,现在还有一个房子已经改为马一浮的故居。我们知道绍兴的台门,这个房子叫曹家元宝台门,是两进的,这是马一浮曾经住过的房子。马寅初故居位于嵊州市浦口街道名人路74号,建于清光绪年间,现依然保持着昔日的大家气派,18间两层砖木结构的楼房,白墙灰瓦,坐南朝北。2000年下半年,嵊州市文物部门对故居进行了修缮,并开辟展室,完整生动地再现了马寅初伟大、光辉的革命一生和作出的不朽历史功绩。故居先后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德育教育基地,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为加强对故居的保护和管理,又成立了马寅初故居文物保护管理所,并聘请了两位专职讲解员,带领参观者更快,更好,更直面的熟悉故居,了解故居。让参观者能从这块历史瑰宝中追溯过去,展望未来,成为增知学识的好去处。马寅初故居将联合王羲之故居形成名人旅游线路,与四明山组团形成红色旅游线,进一步丰富嵊州旅游产品,构架起嵊州旅游东部新板块。 4. 谢晋在老家上虞有两套房子,一套是谢晋家族的老宅,已经馈赠给了上虞县政府。1988年,谢晋在距离故乡上虞市大约18公里的谢塘镇花了约30万元买下一套房子,修葺成苏式园林风格的私家别墅,房间装修古色古香,目前由70多岁的管家范婆婆看管。谢晋位于谢塘镇的故居,是一栋两层楼的白墙黑瓦大宅子,面积约150平方米。白墙尖顶,很古典,庭院里丹桂飘香。在谢家客厅里,挂着已经发黄的“谢晋与电影”的海报,还有很多谢晋学生或者朋友为其所作的字画。谢晋的房间在二楼,现在所有的家具都已罩上一层布,玻璃柜里摆放着谢晋与夫人徐大雯的照片。房间里并没有过多的家具,谢晋先生的房间没安装空调,管家范婆婆说:“先生生活相当简朴,说不用装空调。据范婆婆透露,这20年里,谢晋每一年都会带着家人回这座宅子住上几日。一家人都非常和善,谢晋绝对是个慈父。对小儿子阿四尤其关心。谢晋会花很多时间陪在儿子身边,只要有两分钟没见阿四,就会到处喊“嘉庆嘉庆(阿四名字)”。每次他把儿子哄睡着了,才拿着书在院子里看。谢晋去世后,这所房子可能将留给小儿子谢嘉庆。”5.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又名绍荣、兆熊、烈祖、浙江上虞东关人。 竺可桢故居在东关镇大木桥头,台门坐南朝北,前临市河,现已作为上虞市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又名绍荣、兆熊、烈祖、上虞东关人。先后求学绍兴东湖通艺学堂、复旦公学、唐山路矿学堂学校。1910年留学美国,学习气象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任教武昌高等师范和南京高等师范,讲授地理学和气象学。1925年到上海商务印书馆任国际百科全书编译室主任。一年后又到南开大学教书。1927年应聘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6年4月起任浙江大学校长13年,倡导学术民主,重视新人,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并为我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闻名世界。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书。特别是从1936年1月1日至1974年2月6日逝世,共38年零36天,天天记日记,无一日间断,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建国后,身居高位,但始终一身布衣,而且对家乡甚有感情,每次参加全国人大代表到绍兴视察,总要回东关老家走走。竺可桢老家东关,原属绍兴县,1954年10月划归上虞县。他家原在东关附近的保驾山前村,因父亲在东关镇上开杂货店,所以他从小住在大木桥头的竺家台门里。台门由门屋、厢楼、披屋组成,砖木结构。竺可桢生于东侧楼上。故居已于1989年10月修复,并辟有竺可桢生平事迹. 6.范寿康故居 7. 7.杜婉容(18971975),女,上虞驿亭镇人,爱国民主人士。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十多年如一日,支援革命,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为党为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曾组织成立五夫各界抗敌后援会、妇女识字班等,浙东沦陷后,出面张罗恢复五夫小学并任校长。杜婉容故居位于驿亭镇联桥村小寺桥自然村村北,小寺桥村原属五夫,地理位置优越,是杭甬铁路沿线的交通要隘,旧时是革命同志南来北往必经之地。建筑坐北朝南,前临街河,往后不远处是凤凰山主峰,山顶尚存侵华日军建筑的炮台遗址。清代建筑,当地称“新屋里”,解放前曾是我地下党重要的革命活动联络站。由前后三进及东侧屋构成,每进均面阔三间,天井两侧置院墙,东侧院墙中开设圆形门与东侧屋相通。前进单层,明间中设石库门,穿斗构架,五柱用七檩,地面用规整的石板铺就;二进为前后重檐二层楼房。前檐置廊,敞开式,檐柱上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