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德至善论_第1页
论康德至善论_第2页
论康德至善论_第3页
论康德至善论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 论康德至善论 姓名: 学号: 【摘要】 早在古希腊就有有关“至善”思想出现,但无疑在康德伦理学中其得到了更大的诠释,在康德伦理学乃至整个批判哲学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康德的“至善”通常被理解为“最高的善”和“完整的善”,即德性及其幸福的统一。他认为只有与德性相匹配肥肉幸福才是有价值的,有德性的人才配享有幸福。分析他的至善论,我们可以发现里面所蕴含的的现实价值。 【关键字】 康德 至善 幸福 德性 Abstract: As early as in ancient Greek there have been about the thought of categorical good .But no doubt It is to be a better annotation in Kants ethics, Occupy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and function in the whole critical philosophy of Kants ethics. Kants categorical good is usually understood as the highest good and complete good, namely the unity of virtue and happiness. He believes that only matches with virtue happiness is valuable, virtuous talent worthy of happiness. Analysis of his categorical good, we can find which contains the real value. Key work: Kant; categorical good;happiness; virtue一、早期“至善”思想就苏格拉底来说,他的伦理学完全建立在他的事实论上。他反对智者的快乐主义说教,宣称德性是“至善”。而什么是德性呢?就是知识。在柏拉图那里,“至善”观念则有了较大的发展。柏拉图将世界二重化,划分为理念世界和可感世界,这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他用理念论来支撑着他的伦理学和“至善”观,柏拉图构造了一个“善”的理念。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在伦理学上,他崇尚中庸、反对极端、注重实际,全心致力于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善”。亚氏把“善”定义为事物的目的,而“至善”则是最后的目的,亦是最高的目的。2、 康德有关 “至善”的相关论 (一)在三大批判中的论述 康德最早在“第一批判”先验方法论“纯粹理性的法规”一章中提出了至善这一概念,它概括起来可被看作是“希望的对象”。对“我可以希望什么”的回答则引出了至善的概念,它被视为纯粹理性的理念,并作为纯粹理性最后目的之规定根据。这样至善的含义就是德福一致,每个服从道德法则的主体都希望得到应得的幸福。因而至善是“希望”的对象。 在“第二批判”中,康德首先在分析论中提出了“善”的概念,并把它作为纯粹实践理性的对象;提出并论述所谓的“正当优先于善”,这区别于功利主义的解释。以此为基础,康德在辩证论中提出了至善的概念。他认为实践理性也追求绝对的无条件者,而至善就是纯粹实践理性客体的无条件的总体。在“第三批判”中,具体在目的论判断力中,康德又重新引入至善概念,同时又赋予了其新的意义。概括起来,康德把至善看作是创造物的“最终目的” ,是所有目的统一体,并且最终使得自由的合目的性与自然的合目的性得到了统一。 (二) 其他论述以及内涵 在康德的论述中,上帝作为“最高的本源的善”正式出场于德性与幸福的关系问题中。德性与幸福先天综合的统一而非“同一”, 使德性和幸福均保持了各自的相对独立性, 并要求幸福与德性合比例地精确一致, 以保证德性配享相应的幸福。在康德的至善论中, 德性概念是中心概念, 德性法则是基本原理, 道德的人是论证的主题, 发展归宿是道德的上帝, 其中重要的问题是德性与幸福、人与上帝、道德的人与道德的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 还包含了意志与行为、动机与目的之间的关系问题。 三、至善论的批判以及现实启发 (一)对至善论的三类批评 康德承认有纯粹幸福, 是不对的, 实际上没有此纯粹之一境。快乐论谓道德之目的在使人得乐免苦, 功利论谓道德之目的在使人对于群体增益其幸福, 幸福论主张道德与幸福一致, 有德者必获福, 凡此诸说在康德看来, 均非真正道德, 因为他之所谓真正道德乃纯为道德, 非为快乐、功利、幸福而道德。换言之, 在康德, 一方是纯德, 一方是纯福, 两者是截然二分的, 而很多人认为, 实际上只有较德和较福, 道德中含有快乐、功利、幸福, 快乐、功利、幸福中亦含有道德, 或功利居大部分道德居小部分,或功利与道德相等, 或道德居大部分功利居小部分,总之德、福均不可能是纯粹的。 康德所谓“至善”的基础, 是脆弱的。康德的所谓“至善”, 建立在两个前提之上, 一是实践理性的“优先地位”, 二是实践理性的“公设”。实践理性与理论理性之统一, 在康德理论中, 不可能在理论理性的领域实现, 而只能在实践理性的领域实现, 就此而言,实践理性是优先于、优越于理论理性的。 康德谓自然的“最高目的”是人, 并进而谓创造的“终极目的”是“至善”, 实有待商榷。没有人类, 世界只是一个没有“终极目的”的浩渺荒野; 而没有人之实践理性( 即道德能力) , “终极目的”亦不可能存在。因为理论理性( 即认识能力) 的人认识世界所得的, 只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东西, 唯有在道德活动中, 才能见出无条件的、绝对的自由。所以理性若是必须指定一个“终极目的” , 那它便只能是服从道德法则的人。这就是“至善”之成为“终极目的” 的缘由。但在实际上, 在吾人看来, 人类之“终极目的”是不存在的。人类已经实现了无数目的, 还将要实现无数目的, 旧的目的实现了,新的目的又到来, 目的在目的之外、在目的之后, 永远断绝不了, 永远实现不完。 (二)现实启发 幸福与德性的关系问题不仅是伦理学家们一直关注的话题,即使抽离出界定的哲学业内,对于每个人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人性的结构内在的包含着人的精神性和肉体性, 而康德伦理学中这种注重理性而忽视感性的逻辑思维方式, 是对人性整体的一种残缺讨论。再加其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和历史局限, 最后必然无奈的将此岸的幸福交给虚幻的彼岸世界。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立场看, 德福统一不必求助于上帝, 在此岸的现实世界里, 通过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同发展, 以及个人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完全可以实现。但是, 康德对人的道德理性和尊严的张扬, 对那种只以本能物欲的满足为幸福的享乐主义幸福观的鄙视, 他的讲求道德与幸福相匹配的德福观, 对于只寻求感官刺激和物欲满足而无视道德修养的现象, 以及将人简单的看作“理性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动物而无视道德教化的错误观念, 或者以牺牲道德来发展经济、获取经济利益和物欲满足的错误发展观, 具有振聋发聩的现实意义。康德提出的至善论、德福观,在对幸福观批判的同时,并不否定生活对幸福的追求,只是反对: 一是把幸福作为道德生活的最高的基础; 二是那种将个人动物本能的欲望的满足称之为幸福的个人幸福观。从康德的论述上来说, 不能因追求幸福而道德, 而应该是因道德的完善而幸福。易言之,我们不应该把幸福看成道德动机的功利目的,而应该是得到幸福必不可少的因素。【参考文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