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概论第一章.doc_第1页
民俗学概论第一章.doc_第2页
民俗学概论第一章.doc_第3页
民俗学概论第一章.doc_第4页
民俗学概论第一章.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 认识民俗和民俗学一、近现代民俗文化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历程民俗是历史文化的构成,文字文献之外,“中国还有大量的没有或者很少有文字记录、流传于民间的各种文化,民俗学的对象。”- 民间文化存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很少得到掌握文字和知识的人的关注,只有少数的文人学者,偶尔的记录、评价。在很长的时期是屏蔽在正统的文化之外。- 在明代中期以后,到清代末期,这种情况发生变化。文人学者收集歌谣、谚语和笑话,参与小说、戏曲的写作和评论。特别是清末,在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对民间文化、民族文化的观察和评价的变化。城市民众的文学样式或者体裁,如小说、戏曲、时调等到文人的肯定和利用。- 20世纪初,民俗和启蒙精神的结合。i. 一方面是启蒙民俗思潮。民族民俗是思想启蒙的利器,主张重视民间诗歌,提倡文人使用民歌谚语,创作新诗歌,实现思想启蒙。ii. 二是一些学者学者主张将民俗作为工具进行改良,反思政体,开化民智,进行社会弊病的补救。- 伴随着白话文的推新,报纸期刊等传媒的发展,歌谣、谚语等形式的应用,反应当时事件的口头故事的创作传播,民间文学作品的抄录等,在各个阶层流传的反抗故事等,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潮流。- 近代知识分子对民俗文艺的应用,童谣、弹词、文人竹枝词等体裁。如章炳麟的逐满歌,广泛的传播和社会接受度,符合民众的理解和期待。比较有影响力的作品还有陈天华弹词体裁的猛回头(1903),秋瑾的精卫石。梁启超台湾竹枝词(1911年)。- 近代学者编撰全国风俗志。- 明代和晚清,民俗风土志主要是对一个地区活着都市的风俗的记载,帝京景物略宛署杂记帝京岁时纪胜等。到了晚清,清稗类钞,中华全国风俗志(胡扑案编写)- 五四运动前夕1918年北京大学发起的歌谣采集和刊行活动,1920年成立了歌谣研究会,1922年刊行歌谣周刊及丛书,以及方言调查会和风俗调查会(1923年)。这样的做法被北京和地方的报刊采纳,民间文学的采集、刊载和讨论,成为当时的文化上的热潮。- 20年代由于政治和社会形势,北大文科师生到达广州,在中山大学继续了这项工作。中大民俗学会1927年成立。民间文艺周刊。创办了民俗学传习班、风俗物品陈列室。同时受到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的影响,民俗学研究的开拓。比较有影响力的著作,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集,江绍原发须爪,钟敬文的民间文艺丛话、容肇祖迷信与传说和赵景深童话论集中山大学民俗学活动,中国现代民俗学确立的标志- 30年代,在杭州成立了中国民俗学会。创办了民俗周刊、民间月刊、民俗学集锦,出版丛书,民俗艺术专号、民间风俗文化,并且扶助地方民俗机构和刊物。- 1937年之后进行的民俗学和延安民间文艺新传统国民党统治区学者所进行的资料收集和研究,对神话、传说的调查和研究,如张光年的阿细的先鸡。延安时期,民间文学的记录、收集和整理。民间故事陕北民歌选。新歌剧的创作,白毛女,应用信天游形式的王贵与李香香等,同时期许多民间文艺研究和批评的作品也很多。- 一直到1943年,民俗季刊终刊。大约30余年的历史,这个时期,机构、刊物,人才培养,重要的是民俗学学科的知识得到普及,也是文化思想史。 从民间文学角度,对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所进行的研究。-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思想文化历史上的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发现了民间文学,颠覆了中国知识分子、文人的正统的文学观,改变了中国知识分子对民众的基本态度。- 中国为什么落后,探索文化上的根源,为中国传统文化找到新的出路。当时的民俗学者将目光转向了民众、下层文化,从民间文化主要是民间文学中发现新的希望。- 通过考察和研究民间文学的途径,重新塑造中国的整体的文学观。当时的文学的范畴民间文学(平民文学)和上层文学,以及对两者关系的认识。- 中国的民间文学运动的发展,知识分子注意力转向了农村,重视农村,注释到了地方文化和文化的多样性。知识分子形成新的农民观到民间去。二、对民俗的不同理解民俗是什么?民间风俗,习俗,民风。Folklore,英国学者汤姆斯1846年创用,民众的知识或者学问。既指民俗也指研究民俗的学问。1、对民俗概念的几种理解1) 英国人类学派未开化民族的现存文化,原始文化的“化石”或者现存物,来证明文化发展史;文化进化论,线形的人类发展史,从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文化中心论:中心和边缘,中心和边缘的关系文化多样化:文化发展的多中心,文化的传播2) 精神文化说主要关注信仰、仪式和生活方式。3) 民间文化说4) 法国社会学派民俗是民间传统生活,进一步划分为物质、精神和社会组织民俗。5)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 民俗: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民俗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和模式性的现象。- 广义的民俗的定义: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生产民俗(技术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如家庭、家族、乡里、社区、地域和国家)民间信仰民俗语言(狭义的民俗语言包括民间俗语、谚语、谜语、歇后语、行话、酒令等)商贸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如习惯法、人生仪礼)民间巫术民间文学(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服饰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民间哲学伦理观念居住和建筑民俗民间娱乐民俗(如游戏)民间艺术交通民俗饮食民俗医药保健民俗三、民俗中“民”的范围的变化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现实不同、面对的问题不同,对民的了解和定义就不同。1、二十世纪早期,工业文明、工业经济所有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面对着民族独立的任务,民是指劳动人民,主要是农民。社会分为上层统治阶级和下层民众,民众主要是农民。2、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形成。文化上的认识,上中下三层,市民阶层成为了上下层之间文化交流、接触的中间层,成为认识城市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的转型发展。农民和小城镇居民,成为对象。3、全球化的发展,民族共同体整体。统一而多样的民族共同体内部文化,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环境中,随着超国家、超民族、超阶级的文化的发展,对民、民俗的理解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 欧美国家对“民”的探索也经历了几个阶段。前工业社会、传统社会、工业化现代化、全球化,或者更具体的划分,一个传统和现代化分类比较的框架体系以及这个体系的变迁。4、民的认识的再次转换。- 布鲁范徳:“不仅古朴的、乡村的民众,而且任何拥有独特的口头传统的民众,我们都应该把它们看作传统的承担者”。- 阿兰.邓迪斯:“民众”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农民或无产者。所有的人群无论其民族、宗教、职业如何,都可以构成独特的民众,并具有值得研究的相应的民俗。5、在全球化时期。- “我们不仅要研究人们过去是怎样想的和如何做的,更重要的是认识并理解目前的一切。尽管风俗所以被信奉的真正原因早为人们所遗忘,但人们仍保留并继承着这些风俗,而且还会用新的原因解释它。”- 面对西方文化冲击,如何保持本国的文化,对民和民俗学重新反思。四、民俗学的性质及任务1、定义- 民俗学是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的一门学科。- 它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接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学科。- 连接过去和现在,历史性,实践性。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民间文艺学:民俗学的分支,又具有文学艺术的特点- 巴赫金小说研究:民间文艺对小说人物塑造的影响。- 历史学:口头和书面的区别,民俗是历史的一部分。从民俗的角度解读历史,历史民俗学。- 人类学:民俗是人类学研究的内容,人类学是对整体文化生活研究- 社会学:民俗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经常是不能得到解释的一部分。民俗学关注社会生活中具有传承性的部分,既关注过去也关注现在- 民族学:民族民俗学研究也是民族学的内容,更关注整体3、民俗学学科的结构体系- 民俗学原理- 民俗史:民俗事象的历史探究- 民俗志:对一个地方或者群体的民俗事象的综合的记述。- 民俗学史:民俗研究的思想史、理论史,以及的民俗资料收集、整理和运用的历史- 民俗学方法论:方法论和具体的工具、技术- 资料学:民俗资料获取整理和保存运用的的活动五、民俗的特点“民俗是民众文化的秩序、命名和分类系统”“揭示人们行文的深层含义,包括观念和实践两个层次。”1、集体性:民俗主体的角度认识,民俗是集体认识、创造、享用、保存和传承。民俗事象与社会整体相联系。人们生活在社会中,衣食住行,通过实践发现和认识民俗。- 民俗的大传统和小传统。部族的、民族的、甚至国家的,大传统。地方的、社区的、职业群体的等,小传统。- 民俗的集体性并不排斥个体性,但是民俗是集体参与的结果。- 民俗一旦形成,就会成为集体的行为习惯,并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流动,而且这种流动不是机械地,不断的被加工、补充、完善等。民俗也是变迁的。如,年节习俗的演变、婚礼习俗的演变2、模式性(类型性):- 民俗事象被叙述、操作时反复出现和彼此类似的结构特征。- 民俗传承过程积淀形成,反过来也加强人们的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 民俗事象的结构特点随着社会发展,也在不断变迁。如何变迁,是否有方向性,这是民俗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民俗文化是集体创造、流传,这也决定了式类型化的传递,而不是个性化的。这与个体化的、具有独创性的上层文化不同。- 如文人的文学作品,文本的稳定性;民间文学作品的流传则是不断的创作和再创作,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可能会形成不同的异文。- 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世界性的研究AT(阿尔奈汤姆斯体系)故事类型分类法1937年,艾伯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1978年,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 如建筑类型中西建筑类型差异中国有帐篷型、窑洞型、干栏型等,每一类型在各地又有一定的差异。通过对民俗类型研究可以了解其内部结构,也可以分析民俗类型的传承与扩布。3、传承性和扩布性- 民俗文化是时空连续体:传承指时间上的传衍的连续性,纵向传播;扩布性是指在空间上的伸展和蔓延,横向传播- 民俗文化的时间上的传承,时间维度上的讨论。空间上的延展,涉及到不同地区或者群体文化上的接触和碰撞,以及民俗文化扩布自身的规律和条件。4、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相对的意义上谈稳定和变异。- 民俗文化是嵌入在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结构中,一旦形成,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稳定下来,而且与人们的观念和价值一致。- 传统的观念对民俗稳定性的影响。民俗的变异,环境条件的变化、社会条件的变化,观念的变化,文化上的接触和文化上的示范等等,自身的调适和适应,或者消亡。5、规范性和服务性。观念和行为的导向和制约的作用。- 民俗是人们共同创造和遵守的语言和行为模式,甚至思维模式,关照人们的心理和生存需求,具有环境和社会适应性,也具有稳定性。民俗生活中许多不成文的习俗和规定,上升到礼仪,或者从习惯法上升到成文法,调适着人们的心理,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民俗是人们行为的准则。- 借助于民俗的规范作用,政治的干预,民风教化,规制人们的行为,形成一定的社会风尚。- 民俗的规范性的目的服务于生活和社会秩序,服务于生产实践,服务于环境适应,服务于心里的调试,精神生活需求。这也是民俗的社会功能。六、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作为社会文化系统的一部分,对于维系社会文化关系系统,发挥的作用。1、教化功能- 个体出生之后,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生活过程中,习得行为的习惯和方式,并参与社会文化的创造。2、规范的功能,对对象群体行为的约束作用。- 民俗是起源做早的社会规范,也是最深层的最广泛行为规范,自觉和不自觉的收到规范的约束,也是成本最低的规范。3、民俗的维系和调节功能。- 维系一个群体、地域的文化认同和心理。民俗同时具有娱乐、宣泄、补偿等功能,心理和社会调适。在民俗生活中化约、弱化社会现实的差异和矛盾。七、民俗学研究中的立场和方法1、看到差异如何理解自身和他者?如何理解这种差异?会有怎样的反应,行为或者态度上的取向?2、民俗研究过程中,立场的问题,支配和被支配,面对差异,冲突?制造共同?适应变迁?3、方法论和方法的问题- 主观和客观的问题,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 观念的力量和行为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民众是自己世界含义的制造者,以自己的意识和理解面对现实世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