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_第1页
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_第2页
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_第3页
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_第4页
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食品卫生检验与管理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一节总菌落数的检验与分析 一 菌落总数介绍 食品验样经过处理 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 如培养基成分 培养温度和时间 pH 需氧性质等 所得1mL 或1g 验样中形成菌落的总数 国家标准规定的培养条件下所得结果 只包括一群在营养琼脂上生长发育的嗜中温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的菌落总数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一节总菌落数的检验与分析 食品污染程度的标志 预测食品存放的期限 卫生学意义 二 检验方法 菌落总数的测定 一般将被检样品制成几个不同的10倍递增稀释液 然后从每个稀释液中分别取出1mL置于灭菌平皿中与营养琼脂培养基混合 在一定温度下 培养一定时间后 一般为48小时 记录每个平皿中形成的菌落数量 依据稀释倍数 计算出每克 或每mL 原始样品中所含细菌菌落总数 基本操作一般包括 样品的稀释 倾注平皿 培养48小时 计数报告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一节总菌落数的检验与分析 三 检验程序 GB T4789 2 2003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一节总菌落数的检验与分析 四 操作步骤 一 最先准备的器材 清洗 烘干 包扎 灭菌 规格名称数量1 500mL广口瓶1个2 500mL三角瓶1个3 250mL三角瓶2个4 18 180mm试管3支5 1mL移液管5支6 直径为90mm平皿10套7 250mL量筒1支8 玻璃珠 直径约5mm9 剪刀1把不锈钢药匙1把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一节总菌落数的检验与分析 样品 袋装鲜奶1 操作方法用75 酒精棉球擦拭消毒袋口 用无菌剪刀开封取样 称取检样25mL 放入装有适量玻璃珠的灭菌广口瓶子中 然后用225mL温热的灭菌生理盐水徐徐加入 振摇均匀 即为1 10的稀释液 用1mL灭菌吸管吸取1 10稀释液1mL 沿管壁徐徐注入含有9mL灭菌生理盐水或其他稀释液的试管内 振摇试管混合均匀 制成1 100的稀释液 另取1mL灭菌吸管 按上项操作顺序 制10倍递增稀释液 如此每递增稀释一次即换用1支1mL灭菌吸管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一节总菌落数的检验与分析 二 样品的处理和稀释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一节总菌落数的检验与分析 二 样品的处理和稀释 1 操作方法根据标准要求或对污染情况的估计 选择2 3个适宜稀释度 分别在制10倍递增稀释的同时 以吸取该稀释度的吸管移取1mL稀释液于灭菌平皿中 每个稀释度做两个平皿 将凉至46 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注入平皿约15mL 并转动平皿 混合均匀 同时将营养琼脂培养基倾入加有1mL稀释液 不含样品 的灭菌平皿内作空白对照 待琼脂凝固后 翻转平板 置36 1 温箱内培养48 2h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一节总菌落数的检验与分析 二 样品的处理和稀释 四 菌落计数 1 计数时应选取菌落数在30 300之间的平板 SN标准要求为25 250个菌落 若有二个稀释度均在30 300之间时 按国家标准方法要求应以二者比值决定 比值小于或等于2取平均数 比值大于2则其较小数字 有的规定不考虑其比值大小 均以平均数报告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一节总菌落数的检验与分析 可用肉眼观察 必要时用放大镜或菌落计数器 记录稀释倍数和相应的菌落数量 菌落计数以菌落形成单位 CFU 表示 2 若所有稀释度均不在计数区间 如均大于300 则取最高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之 如均小于30 则以最低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乘稀释倍数报告之 如菌落数有的大于300 有的又小于30 但均不在30 300之间 则应以最接近300或30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之 如所有稀释度均无菌落生长 则应按小于1乘以最低稀释倍数报告之 四 菌落计数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一节总菌落数的检验与分析 3 不同稀释度的菌落数应与稀释倍数成反比 即稀释倍数愈高菌落数愈少 稀释倍数愈低菌落数愈多 如出现逆反现象 则应视为检验中的差错 不应作为检样计数报告的依据 4 当平板上有链状菌落生长时 如呈链状生长的菌落之间无任何明显界限 则应作为一个菌落计 如存在有几条不同来源的链 则每条链均应按一个菌落计算 不要把链上生长的每一个菌落分开计数 如有片状菌落生长 该平板一般不宜采用 如片状菌落不到平板一半 而另一半又分布均匀 则可以半个平板的菌落数乘2代表全平板的菌落数 四 菌落计数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一节总菌落数的检验与分析 四 菌落计数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一节总菌落数的检验与分析 5 当计数平板内的菌落数过多 即所有稀释度均大于300时 但分布很均匀 可取平板的一半或1 4计数 再乘以相应稀释倍数作为该平板的菌落数 五 菌落数报告 按国家标准方法规定菌落数在1 100时 按实有数字报告 如大于100时 则报告前面两位有效数字 第三位数按四舍五入计算 报告方式以下表为例 四 菌落计数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一节总菌落数的检验与分析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一节总菌落数的检验与分析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二节大肠菌群的检验与分析 大肠菌群是指一群在37 培养24小时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 需氧及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作为粪便污染指标 有广泛的卫生学意义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二节大肠菌群的检验与分析 第二节大肠菌群的检验与分析 检测步骤 1 检样稀释 MPN 表示食品中大肠菌群数是以每100mL或克检样内大肠菌群最近似值 一般采用9管法 一般样品25mL 克 225mL生理盐水 1 10 从此10 1取样10mL 则其中含样品为1mL 克 接种到3管双料乳糖发酵管中 从此10 1取样1mL 则其中含样品为0 1mL 克 接种到3管单料乳糖发酵管中 表142 143 从10 1取样1mL 9mL生理盐水 1 100 从10 2取样1mL 则其中含样品为0 01mL 克 接种到3管单料乳糖发酵管中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二节大肠菌群的检验与分析 2 乳糖发酵试验 1 培养基单料乳糖胆盐发酵管 蛋白胨2 猪胆盐 或牛胆盐 0 5 乳糖1 1 6 溴甲酚紫酒精液0 06mlpH7 4 制法 将蛋白胨 胆盐及乳糖溶于水中 校正pH 加入指示剂 分装每管10mL 并放入一个小倒管 115 高压灭菌15min 双料乳糖胆盐发酵管除蒸馏水外其他成分加倍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二节大肠菌群的检验与分析 2 原理溴甲酚紫 中性时呈蓝紫色 酸性时呈黄色 如果颜色不变 呈蓝紫色 说明无产酸的大肠菌群 如果颜色变黄色 说明可能出现能分解乳糖产酸的大肠菌群 胆盐可以抑制其它细菌生长繁殖 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大肠菌群 看小倒管中的气体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二节大肠菌群的检验与分析 杜氏发酵管产气情况 1产气2不产气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二节大肠菌群的检验与分析 3 鉴别和分离培养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二节大肠菌群的检验与分析 4 证实试验 1 革兰氏染色 阴性 短杆菌 2 乳糖复发酵 产酸产气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二节大肠菌群的检验与分析 粪大肠菌群的检验 检验的稀释乳糖发酵试验证实证验 EC肉汤发酵伊红美蓝培养基 结果评定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二节大肠菌群的检验与分析 EC肉汤 大肠杆菌检验肉汤 E ColiBroth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二节大肠菌群的检验与分析 第一个半天器材准备 准备器材并灭菌 如下 1 250mL三角瓶1个2 18 180mm试管2支3 乳糖发酵管 带黑帽或棉塞 有刻度试管 内带小倒管 15支4 250mL量筒1支5 1mL移液管2支6 10mL移液管2支7 平皿6套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二节大肠菌群的检验与分析 第二个半天样品处理及初发酵 1 样品处理2 检样稀释与乳糖胆盐发酵试验3 培养18 26小时 于35 37摄氏度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二节大肠菌群的检验与分析 第二天伊红美蓝培养基分离培养 接种EC肉汤 粪大肠菌群 1 伊红美蓝培养基分离培养2 接种EC肉汤 大肠杆菌检验肉汤 E ColiBroth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二节大肠菌群的检验与分析 伊红Y是一种酸性染料 有色部分为阴离子 E 美蓝是一种碱性染料 有色部分是阳离子 M 细菌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由于蛋白质系两性电解质 在偏酸性环境中正电荷增多 易与伊红结合 在碱性环境中负电荷增多 易与美蓝结合 而细菌发酵乳糖是产酸的 美蓝并不是完全不起作用 多见于典型的大肠杆菌 乳糖发酵很迅速 在伊红染成粉红色之后 美蓝可以继续将其染成紫黑色带金属光泽的菌落 第三天证实试验 1 乳糖复发酵试验2 从阳性EC肉汤接种EMB分离培养 3 EMB典型菌落革兰氏染色镜检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二节大肠菌群的检验与分析 革兰氏染色 阴性 短杆菌 第四天观察结果与器材消毒与清洗 1 观察乳糖发酵管结果2 观察EMB培养结果并革兰氏染色镜检3 器材消毒与清洗4 查表报告结果与撰写实验报告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二节大肠菌群的检验与分析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二节沙门氏杆菌的检验与分析 沙门菌属 Salmonella 是一大群寄生于人类和动物肠道内 生化反应和抗原构造相似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统称为沙门杆菌 一 沙门氏菌生物学特性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二节沙门氏杆菌的检验与分析 1885年沙门氏等在霍乱流行时分离到猪霍乱沙门氏菌 故定名为沙门氏菌属 沙门氏菌属有的专对人类致病 有的只对动物致病 也有对人和动物都致病 沙门氏菌病是指由各种类型沙门氏菌所引起的对人类 家畜以及野生禽兽不同形式的总称 感染沙门氏菌的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食品 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 据统计在世界各国的种类细菌性食物中毒中 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列榜首 中国内陆地区也以沙门氏菌为首位 1 沙门氏杆菌简介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二节沙门氏杆菌的检验与分析 沙门氏菌病是公共卫生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畜共患病之一 沙门氏菌属肠杆菌科 革兰氏阴性肠道杆菌 导致胃肠炎 伤寒和副伤寒的细菌 它们除可感染人外 还可感染很多动物包括哺乳类 鸟 爬行类 鱼 两栖类及昆虫 已发现的近一千种 或菌株 按其抗原成分 沙门氏菌可分为甲 乙 丙 丁 戊等基本菌组 其中与人体疾病有关的主要有甲组的副伤寒甲杆菌 乙组的副伤寒乙杆菌和鼠伤寒杆菌 丙组的副伤寒丙杆菌和猪霍乱杆菌 丁组的伤寒杆菌和肠炎杆菌等 1 沙门氏杆菌简介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二节沙门氏杆菌的检验与分析 形态 染色G 杆菌0 6 1 0um 2 4um周身鞭毛 有菌毛 沙门氏杆菌的形态大小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二节沙门氏杆菌的检验与分析 生化反应 不分解乳糖 亚利桑那菌除外 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 伤寒沙门菌产酸不产气 多数产生H2S 不产生靛基质 不液化明胶 不分解尿素 不产生乙酰甲基甲醇 多数能利用枸橼酸盐 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 在氰化钾培养基上不生长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二节沙门氏杆菌的检验与分析 沙门菌病 目前至少有67种O抗原和2000个以上血清型 所致疾病称沙门菌病 肠热症 是伤寒病和副伤寒病的总称 主要由伤寒杆菌和甲 乙 丙型副伤寒杆菌引起 急性肠炎 食物中毒 是最常见的沙门杆菌感染 多由鼠伤寒杆菌 猪霍乱杆菌 肠炎杆菌等引起 败血症 常由猪霍乱杆菌 丙型副伤寒杆菌 鼠伤寒杆菌 肠炎杆菌等引起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二节沙门氏杆菌的检验与分析 三 沙门氏菌检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T4789 4 2003 微生物学检验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二节沙门氏杆菌的检验与分析 TSI 排除A AH2S 结果 靛基质 尿素 KCN 赖氨酸 沙门氏菌血清学试验 H2S 靛 尿 KCN 赖 H2S 靛 尿 KCN 赖 非如左述的各种反应结果 沙门氏菌血清学试验 沙门氏菌 非沙门氏菌 第二节沙门氏杆菌的检验与分析 前增菌 25克 加工食品 225毫升缓冲蛋白胨37度培养4小时 干蛋品18 24小时 增菌 移取10毫升接种于100mL的增菌液中 氯化镁孔雀绿 MM 或四硫酸钠煌绿 TTB 亚硒酸盐胱氨酸 SC 一 前增菌和增菌 二 分离培养 最适生长温度为35 37 最适pH值为6 8 7 8 选择性琼脂平板 BS培养基 亚硫酸铋琼脂 DHL琼脂 HE 海克顿肠内琼脂培养基 或WS琼脂 SS琼脂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二节沙门氏杆菌的检验与分析 第二节沙门氏杆菌的检验与分析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二节沙门氏杆菌的检验与分析 三 五项生化试验 1 三糖铁琼脂试验2 靛基质试验 吲哚试验 3 尿素酶试验4 氰化钾试验 KCN 5 赖氨酸脱羧酶试验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二节沙门氏杆菌的检验与分析 1 三糖铁 TSI 试验 肠道杆菌科为革兰氏阴性菌 可发酵葡萄糖产酸 三糖铁琼脂试验是利用糖类发酵之不同与硫化氢产生与否 将肠道杆菌科各组细菌或各菌属加以区分 三糖铁琼脂斜面培养基含有1 乳糖及蔗糖与0 1 葡萄糖作为发酵基质 且以酚红作为酸碱指示剂 如培养基由橘红转为黄色 表示有糖类发酵 测试时使用接种针先穿刺至底部 而后于斜面作划线接种 经培养18 24小时后 依情况判断糖类之发酵情形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二节沙门氏杆菌的检验与分析 制好的培养基 对照管 斜面红色 底面黄色 培养基全黄色 斜面 底部黄色 并产生H2S 斜面红色 底部黄色 产生H2S 底面黄色 并产生CO2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二节沙门氏杆菌的检验与分析 1 斜面碱性 红色 底部酸性 黄色 产气或不产气 产气时会造成琼脂裂开 表示仅葡萄糖发酵 因微生物优先分解葡萄糖产酸 使培养基变黄 但因葡萄糖含量低 于斜面产生之微量酸立即氧化而呈碱性反应 同时培养基中的蛋白质也随之利用而产碱 培养基底部则因氧张力较小 且微生物生长较慢 故仍维持酸性反应 2 斜面酸性 黄色 底部酸性 黄色 产气或不产气 表示除了葡萄糖发酵外 乳糖与 或 蔗糖也发酵 由于乳糖与蔗糖浓度高 经继续发酵 可维持培养基斜面与底部保持酸性反应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二节沙门氏杆菌的检验与分析 3 斜面碱性 红色 底部碱性 红色 或无变化 橘红色 表示无糖类发酵 而蛋白质则于有氧或厌氧条件下进行代谢产生氨 而使培养基呈碱性反应 如有氧与厌氧均发生蛋白质分解 则斜面与底部均呈碱性反应 为使结果准确 应于接种培养18 24小时内观察结果 以确保糖类尚未用尽 且蛋白质分解之碱性终产物尚未产生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二节沙门氏杆菌的检验与分析 培养基变黑 4 三糖铁琼脂培养基中亦含有硫代硫酸钠作为产生硫化氢之基质 且含硫酸亚铁作为检测此无色产物之指示剂 经接种培养后 若微生物有硫化氢产生 会与亚铁离子作用生成不溶性硫化亚铁之沉淀 进而使培养基变黑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二节沙门氏杆菌的检验与分析 2 靛基质 吲哚 试验阴性 液面黄 阳性 液面玫瑰红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二节沙门氏杆菌的检验与分析 3 尿素酶试验阴性 黄 阳性 红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二节沙门氏杆菌的检验与分析 5 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对照阳性 紫 阴性 黄 4 氰化钾试验 浑浊 为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二节沙门氏杆菌的检验与分析 ONPG试验阳性 黄 空白 丙二酸盐试验阳性 兰 阴性 不变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二节沙门氏杆菌的检验与分析 第一天器材准备 样品处理和增菌培养 规格名称数量1 500mL三角瓶2个2 15 150mm试管20支3 1mL移液管5支4 10mL移液管2支5 直径为90mm平皿12套6 250mL量筒1支其它 均质器 玻璃珠等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二节沙门氏杆菌的检验与分析 第二天接种选择性平板进行分离培养 从平板上挑取可疑菌落接种到 三糖铁琼脂 蛋白陈水 尿素琼脂 pH7 2 氰化钾 KCN 和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 第四天观察五项生化试验结果 判断沙门氏菌属性 第三天观察分离结果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二节沙门氏杆菌的检验与分析 第三节志贺氏菌检验 一 形态与染色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无荚膜 无芽胞 无鞭毛 有菌毛 2 3um 0 5 0 7um 一 志贺氏菌生物学特性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二 培养特性 1 需氧或兼氧性厌氧 最适温度37 PH7 2 7 42 在普通琼脂和SS平板上 能形成圆形 微凸 光滑湿润 无色半透明 边缘整齐 在中等大小的菌落3 宋氏志贺氏菌菌落较大 较不透明 粗糙而扁平 在SS平板上可迟发酵乳糖 菌落呈玫瑰红色 4 在肉汤中呈均匀混浊生长 无菌膜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三 生化反应 1 发酵葡萄糖 产酸不产气 除宋氏志贺氏菌外 均不发酵乳糖 2 不发酵侧金盏花醇 肌醇 水杨苷 3 不产生H2S 不分解尿素 V P试验阴性 不能利用柠檬酸盐 4 甲基红阳性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二 志贺氏菌的致病性与食物中毒 一 传染源食物 病人 粪便 苍蝇等 二 志贺氏菌的致病性 致病因素 侵袭力 菌体内毒素 外毒素 临床症状 A 急性细菌性痢疾 急性典型 急性非典型 急性中毒性菌痢 B 慢性细菌性痢疾 慢性迁延型 慢性隐伏型 慢性急性发作型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GB T4789 5 2003中志贺氏菌检验程序 三 志贺氏菌的检验 一 实验内容 样品处理 选择性增菌 选择性平板分离 生化学试验 结果报告 第一天样品处理和增菌培养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二天接种选择性平板进行分离培养 一 接种选择性平板取增菌液1环 划线接种于HE琼脂平板或SS琼脂平板1个 另取1环划线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平板和EMB 伊红美蓝 琼脂平板各1个 二 培养放于36 培养18 24h 结果 志贺氏菌在这些培养基上呈现无色透明不发酵乳糖的菌落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HE平板原理及反应 发酵乳糖的肠杆菌 不发酵乳糖的某种肠道菌 而且产生硫化氢 可能是沙门氏菌 不发酵乳糖 菌落呈蓝绿色或蓝色可能就是志贺氏菌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SS平板原理及反应SSAgar SalmonellaShigellaAgar 大肠杆菌或者别的发酵乳糖的肠杆菌 是沙门氏菌 有黑色中心 如果没有黑色中心 就很可能是志贺氏菌了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麦康凯琼脂平板 菌落为粉红色 半透明的 可能为志贺氏菌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EMB平板照片及原理 菌落为无色半透明状 可能为志贺氏菌 大肠杆菌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三天初步生化试验 一 接种三糖铁琼脂和葡萄糖半固体培养基从HE或SS 麦康凯或EMB琼脂平板 挑取平板上的可疑菌落 接种三糖铁琼脂和葡萄糖半固体各1管 一般应多挑几个菌落 以防遗漏 经36 培养18 24h 分别观察结果 二 培养放于36 培养18 24h 结果 乳糖 蔗糖不发酵 葡萄糖产酸不产气 福氏志贺氏菌6型可产生少量气体 无动力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志贺氏菌在TSI生长的结果 现象 1 斜面产碱仍为红色或粉红色 2 底层产酸不产气 变黄色 3 不产H2S 不出现黑色 志贺氏菌在葡萄糖半固体培养基生长 沿线生长 无动力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三糖铁 TSI 琼脂试验的原理 2 志贺氏菌3 沙门氏菌4 大肠杆菌 葡萄糖半固体原理及结果 1 铜绿假单胞菌2 志贺氏菌3 枯草芽孢杆菌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在志贺氏菌检验中可弃去的培养物 1 在TSI表面上呈现蔓延生长的培养物 2 在18 24h发酵乳糖 蔗糖的培养物 3 不分解葡萄糖 只在半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的培养物 4 产气的培养物 5 有动力的培养物 6 产H2S的培养物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四天进一步的生化试验 凡是乳糖 蔗糖不发酵 葡萄糖产酸不产气 福氏志贺氏菌6型可产生少量气体 无动力的菌株 可做进一步的生化试验和生化分型实验 一 进一步生化试验 即 葡萄糖铵 西蒙氏柠檬酸盐 赖氨酸和鸟氨酸脱羧酶 pH7 2尿素 KCN生长 以及水杨苷和七叶苷的分解 36 培养 志贺氏菌属的培养物均为阴性结果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二 生化分群试验 接种生化培养基从三糖铁琼脂上挑取培养物上 拌种到 5 乳糖 靛基质培养基中 36 培养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各项生化试验现象 葡萄糖铵 阳性者斜面上有正常大小的菌落生长 阴性者不生长或生长极微小的菌落 西蒙氏柠檬酸盐 阳性者斜面上菌落生长 培养基由绿色转为蓝色 阴性者不生长 赖氨酸和鸟氨酸脱羧酶 阳性者为紫色 阴性者为黄色 pH7 2尿素 阳性者为红色 阴性者为黄色 KCN 阳性者细菌生长 阴性者细菌不生长 水杨苷和七叶苷 阳性者产气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三 结果报告综合生化试验结果判定菌型并作出报告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四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验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一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学特性 革兰氏阳性球菌 直径为0 5 1 0微米 镜检时呈单个 成对 四联或不规则的簇群 如葡萄状 故称为葡萄球菌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大多数菌株产生类胡罗卜素 使细胞团呈现出深橙色到浅黄色 色素的产生取决于生长的条件 故称金黄色葡萄球菌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大多数菌株最适生长温度30 37 最适pH为7 0 7 5 兼性厌氧菌 在好氧条件下生长最好 可在15 氯化钠和40 胆汁中生长 一般用含10 氯化钠的胰酪胨大豆肉汤增菌或7 5 氯化钠肉汤增菌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所有的毒株产生血浆凝固酶 人和动物来源的菌株通常可凝固兔 人 马和猪的血浆 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磷脂酶 蛋白酶 脂肪酶和溶菌酶等 大多数菌株可水解天然的动物蛋白并释放脂肪酸 在BP平板产生磷脂环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生物学特性 致病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条件致病菌 菌株致病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其产生的毒素和侵袭性酶 a 溶血素 外毒素 能损伤血小板 破坏溶酶体 引起肌体局部缺血和坏死 在血平板培养出现溶血环 b 杀白细胞素 可破坏人的白细胞和巨噬细胞 c 血浆凝固酶 当金黄色葡萄球菌侵入人体时 该酶使血液或血浆中的纤维蛋白沉积于菌体表面或凝固 阻碍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d 脱氧核糖核酸酶 DNA酶 e 肠毒素 引起急性胃肠炎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化脓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可引起局部化脓感染 也可引起肺炎 心包炎等 甚至败血症 脓毒症等全身感染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葡萄球菌皮肤感染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是葡萄球菌肠毒素所引起的疾病 可引发不同程度的急性胃肠炎症状 恶心 呕吐最为突出而且普遍 腹痛 腹泻次之 当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了含淀粉及水分较多的食品 如牛奶和奶制品 肉 蛋等 在温度条件适宜时 经8 10小时即可相当数量的肠毒素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二 检验程序与操作方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GB4789 10 2003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检样25g ml 225ml灭菌生理盐水 国标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程序 直接计数方法 增菌培养方法 Baird parker 贝尔德 帕克 0 3ml 0 3ml 0 4ml 7 5 氯化钠肉汤或胰酪胨大豆肉汤 血平板 血平板 Baird parker 涂片染色 观察溶血 血浆凝固酶试验 报告 36 1 24hr 36 1 24hr 36 1 24hr 检验程序 增菌培养 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盐的特性 可耐受15 的氯化钠 用含10 氯化钠的胰酪胨大豆肉汤或7 5 氯化钠肉汤增菌 置37摄氏度培养箱培养24小时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检验程序 分离培养 血平板 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产生溶血素 因此在血平板上产生明显的溶血环 典型菌落 呈金黄色 有时也为白色 大而突起 圆形 不透明 表面光滑 有溶血环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大而突起 圆形 不透明 表面光滑 有溶血环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血平板制作 成分 豆粉琼脂 或营养琼脂 100mL 脱纤维羊血 或兔血 5 10mL 制法 加热融化琼脂 冷至50 以无菌操作加入脱纤维羊血或兔血 摇匀 倾注平板 或分装灭菌试管 摆成斜面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BP 贝尔德 帕克 平板 胰蛋白胨 牛肉膏和酵母膏提供碳源 氮源 硫 维生素和矿物元素丙酮酸钠是一种生长促进剂亚碲酸盐对除金黄色葡萄球外的其他能分解卵黄的菌株有毒性 并使菌落产生黑色卵黄提供营养和有利于观察卵磷脂环甘氨酸和氯化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外的其它菌株有抑制作用 检验程序 分离培养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在BP平板上典型菌落为 灰色到黑玉色 圆形 光滑突起 湿润 直径2 3mm 边缘常为淡色 米黄色或灰色 周围为一混浊带 在其外缘常有一透明圈 用接种针接触菌落似有黄油树胶的粘稠感 长期保存的冷冻或干燥食品中所分离的菌落 其黑色常较典型菌落淡些 且外观可能粗燥 质地较干燥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B P平板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革兰氏阳性 球形 组成葡萄状 检验程序 鉴定之革兰氏染色镜检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检验程序 鉴定之凝固酶试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产生血浆凝固酶 因此对其鉴别的主要试验是测定其凝固酶 方法一 试管法吸取1 4新鲜兔血浆0 5mL 放入小试管中 再加入培养24h的金黄色葡萄球肉浸液肉汤培养物0 5mL 振荡摇匀 放36 1 恒温箱或水浴内 每半小时观察一次 观察6h 如呈现凝固 即将试管倾斜或倒置时 呈现凝块者 被认为阳性结果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试管法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阳性反应 阴性反应 不凝固 少量 零散凝固 明显的块状凝固 巨大块凝固 完全凝固 倒置不流动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有凝块 血浆 均匀混浊 生理盐水 方法二 玻片法在一张洁净玻片中央加1滴生理盐水 用接种环取待检培养物与其混合 设阳性和阴性对照 制成菌悬液 若经10 20s内无自凝现象发生 则加入人或兔新鲜血浆1环 不用稀释 与菌悬液混合 观察结果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兔血浆制备成分 柠檬酸钠0 106mol L 31 3gNa3C6H5O7 2H2O溶于1L蒸馏水中 制法 一份加兔血9份混合后离心2000rpm 10min吸取上清液即为兔血浆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葡萄糖肉浸液肉汤的制备 成分 绞碎牛肉500g 氯化钠5g 蛋白胨10g 磷酸氢二钾2g 葡萄糖10g 蒸馏水1000mL pH7 4 7 6 制法 将绞碎之去筋膜无油脂牛肉500g 与蒸馏水混合后放冰箱24h 除去液面之浮油 隔水煮沸半小时 使肉渣完全凝结成块 用绒布过滤 并挤压收集全部滤液 加水补足原量 加入蛋白胨 葡萄糖 氯化钠和磷酸盐 溶解后校正pH 煮沸并过滤 分装 121 30min高压灭菌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25g样品 225ml生理盐水 5mL样品匀液 1 10 50mL胰酪胨大豆肉汤 血平板 36 1 24hr 镜检与肉浸液肉汤培养 血浆凝固酶试验 报告结果 定性检测 36 1 24hr 36 1 24hr 36 1 6hr BP平板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25g样品 225ml生理盐水 选三个连续梯度 每个梯度分别取1mL接种之至表面干燥的BP平板 如0 4mL 0 3mL 0 3mL 平板计数 分别记录每种类型的菌落数 36 1 48hr 血平板 镜检与肉浸液肉汤培养 血浆凝固酶试验 报告结果金葡菌数 g mL 定量检测 平板法 每种类型选取一个菌落 36 1 24hr 36 1 6hr 适用于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数不小于10 g mL 的食品计算办法 三个平板中疑似金黄色葡萄球菌黑色菌落数相加 血浆凝固酶阳性数 5 稀释倍数 梯度稀释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一天器材准备 样品处理 增菌培养和BP平板分离接种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二天接种选择性平板进行分离培养和玻片法血浆凝固酶试验 1 血平板制备及兔血浆制备2 接种选择性平板取增菌液1环 划线接种于血平板或B P平板 3 培养放于36 1 培养24h 4 玻片法血浆凝固酶试验 第三天观察分离结果 镜检和葡萄糖肉浸液肉汤制备及接种 第四天血浆凝固酶试验 试管法 实验报告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第五节单核增生李斯特菌检验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李斯特氏菌属 李斯特氏菌属 Listeria 普遍存在于环境中 最新的分类学研究表明 其分为六个种 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 Listeriamonocytogenes 伊氏李斯特氏菌 Listeriaivanovii 无害李斯特氏菌 Listeriainnocua 斯氏李斯特氏菌 Listeriaseeligeri 威氏李斯特氏菌 Listeriawelshimeri 格氏李斯特氏菌 Listeriagrayi 在李斯特氏菌属的六个种中 只有两种致病菌 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和伊氏李斯特氏菌可以引起老鼠和其他动物发病 但是 其中通常只有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和人类的李斯特氏菌症 listeriosis 相关 因此 李斯特氏菌中最有检测意义的是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 生物学特性 菌体形态及染色特征 革兰氏阳性 小的 类似球形杆菌 0 4 0 5 0 5 2 m 在有些培养基中稍弯 两端钝圆 单个 成短链 细胞彼此连成V形 或成群的细胞沿长轴方向平行排列 在较老的或生长不良的培养物中 可能形成丝状 20 25 以4根周生鞭毛运动 在37 只有较少的鞭毛或1根鞭毛 无芽孢 无荚膜 第五章食品中微生物标准检验与分析技术 生物学特性 培养特性 兼性厌氧 在20 25 培养有动力 穿刺培养2 5天可见倒立伞状生长 肉汤培养物在显微镜下可见翻跟斗运动 生长温度范围为2 42 也有报道在0 能缓慢生长 最适培养温度为35 37 pH范围pH4 4 pH9 6 生物学特性 培养特性 在固体培养基上 菌落初始很小 透明 边缘整齐 呈露滴状 但随着菌落的增大 变得不透明 在5 7 的血平板上 菌落通常也不大 灰白色 刺种血平板培养后可产生窄小的 溶血环 在0 6 酵母浸膏胰酪大豆琼脂 TSAYE 琼脂上 用45 角入射光照射菌落 通过解剖镜垂直观察 菌落呈兰色 灰色或兰灰色 生物学特性 生化反应 触酶阳性 氧化酶阴性 能发酵多种糖类 产酸不产气 如发酵葡萄糖 乳糖 水杨素 麦芽糖 鼠李糖 七叶苷 蔗糖 迟发酵 山梨醇 海藻糖 果糖 不发酵木糖 甘露醇 肌醇 阿拉伯糖 侧金盏花醇 棉子糖 卫矛醇和纤维二糖 不利用枸橼酸盐 40 胆汁不溶解 吲哚 硫化氢 尿素 明胶液化 硝酸盐还原 赖氨酸 鸟氨酸均阴性 VP 甲基红试验和精氨酸水解阳性 生物学特性 血清型 根据菌体 O 抗原和鞭毛 H 抗原 将单增李氏菌分成13个血清型 分别是1 2a 1 2b 1 2c 3a 3b 3c 4a 4b 4ab 4c 4d 4e和 7 致病菌株的血清型一般为1 2b 1 2c 3a 3b 3c 4a 1 2a和4b 后两型尤多 生物学特性 抵抗力 该菌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强 在土壤 粪便 青储饲料和食品中能长期存活 对碱和盐抵抗力强 60 70 经5 20min可杀死 70 酒精5min 2 5 石炭酸 2 5 氢氧化钠 2 5 福尔马林20min可杀死此菌 湿热灭菌 121 至少15min 和干热灭菌 160 170 至少1hr 可杀灭该菌 对紫外线和 射线敏感 该菌对青霉素 氨苄青霉素 四环素 已产生抗性 氨基糖苷类 氯霉素均敏感 流行病学 分布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土壤 地表水 污水 废水 青储饲料 动植物及其食品中均有该菌存在 所以动物很容易食入该菌 并通过口腔 粪便的途径进行传播寄主范围 哺乳动物 鸟类 鱼类 甲壳类和昆虫 流行病学 据报道 有1 10 的人类肠道中存在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 4 8 的水产品 5 10 的奶及其产品 30 以上的肉制品及15 以上的家禽均被该菌污染 相关食品 鲜奶 巴氏消毒奶 奶酪 尤其是软奶酪 冰激凌 生的蔬菜 发酵过的生肉制作的香肠 生的和加工过的禽肉 各种生的肉类 生的和烟熏的鱼肉 约有85 90 的病例是由被污染的食品引起的 1996年至1999年 因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回收的食品种类 来源 USDA及FDA报告 致病性及其治疗 该病的临床表现 健康成人个体出现轻微类似流感症状 新生儿 孕妇 免疫缺陷患者表现为呼吸急促 呕吐 出血性皮疹 化脓性结膜炎 发热 抽搐 昏迷 自然流产或死婴 脑膜炎 败血症直至死亡 由该菌造成的脑膜炎的致死率可高达70 败血症的死亡率达50 围产期或新生儿感染的死亡率超过80 怀孕期妇女的感染 母亲通常能存活下来 抗生素治疗 用青霉素或氨苄青霉素注射给药 或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一起用药 感染人群 感染剂量未知 但与该菌的毒力和易感人群的年龄 免疫状态有关 易感者 孕妇 胎儿 围产期和新生儿的感染 接受皮质激素 抗癌剂治疗 器官移植治疗 艾滋病患者等免疫缺损者 癌症病人 尤其是白血病的患者 不太常见的报道 糖尿病 肝硬化 哮喘和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 年纪较大的人 没有免疫缺陷的健康的人 食用污染该菌尤其是大量污染该菌的食品后 也有患病的危险 致病机理 单增李氏菌的抗原结构与毒力无关 它的致病性与毒力机理如下 1 寄生物介导的细胞内增生 使它附着及进入肠细胞与巨噬细胞 2 抗活化的巨噬细胞 单增李氏菌有细菌性过氧化物歧化酶 使它能抗活化巨噬细胞内的过氧物 为杀菌的毒性游离基团 分解 3 溶血素 即李氏杆菌素O 可以从培养物上清液中获得 有 和 两种 为毒力因子 实验室危害 不是一种普遍的与实验室相关的传染病 目前只有少数有报道的案例发生 直接摄取是最普遍的一种感染方式 除此之外 暴露在该菌高浓度的气溶胶中 也可通过眼睛和破损的皮肤 粘膜进入体内造成感染 注意事项 生物安全2级 操作时应有相应的防污染设施 在进行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 应在生物安全柜内完成 在直接接触有感染性的材料时 必须穿着实验服 戴手套和护目镜 怀孕的妇女应避免接触传染物 操作要求 溅洒 使气溶胶沉降 穿着防护服装 用纸巾轻轻覆盖溅洒处 加入1 次氯酸钠溶液 由周边向中心加 在清理之前要留充足的接触时间 30min 废弃 在废弃前应先采取净化措施 高压蒸汽灭菌 化学消毒 焚烧等 储存 在有适当标记的密封容器内储存 检测程序 增菌 目前常用的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检测增菌肉汤主要有半量Fraser肉汤 Fraser肉汤 FB UVM ModifiedUniversityofVermontbroth 也叫UVM1 LEB Listeriaenrichmentbroth 和BLEB bufferedListeriaenrichmentbroth 半量Fraser肉汤和Fraser肉汤 具有选择性和区别性 加入柠檬酸铁铵和七叶灵 起到区别的作用 李斯特氏菌可以水解七叶灵 与培养基中的铁离子反应 使培养基变黑 可直观的从培养液的颜色就可以判断是否有单核李斯特氏菌的生长 氯化锂 吖啶黄和萘啶酮酸作为选择性因子 半量Fraser肉汤与Fraser肉汤所用的添加剂一样半量Fraser肉汤 萘啶酮酸10mg L 吖啶黄12 5mg LFraser肉汤 萘啶酮酸20mg L 吖啶黄的25mg L UVM UVM只有选择性没有区别性加入萘啶酮酸和盐酸吖啶黄 作为选择性因子 虽然其中含有七叶灵 但是没有添加柠檬酸铁铵 不能发生黑色的颜色反应 LEB和BLEB 只有选择性没有区别性LEB是在TSB YE的基础上加入盐酸吖啶黄 萘啶酮酸和放线菌酮等选择性因子 加入的丙酮酸钠 有助于受损细胞的恢复 不含七叶灵和柠檬酸铁铵 无颜色反应BLEB是在LEB基础上加入缓冲体系 磷酸二氢钾和磷酸氢二钠 检测程序 分离 分离培养基有 OXA PALCOM LPM MOX等 但首选仍然是OXA 分离原理主要是基于李斯特氏菌具有 D 葡萄糖苷酶的活性 能水解培养基中的七叶灵 产生七叶苷 与铁离子产生颜色反应而 使菌落为棕褐色 并带有褐色晕圈 而致病性和非致病性李斯特氏菌病都能发生这种反应还有一些选择性显色培养基 如BCM ALOA CHROMagarlisteria Rapid L mono等 其原理主要是检测由毒力基因编码的溶血素 而此种溶血素只存在于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和伊氏李斯特氏菌中 因而可以很好的将此两种菌同李斯特属的其他种分开 OXA平板 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ATCC1911748h 35 培养 OXA平板 无害李斯特氏菌ATCC3309048h 35 培养 检测程序 鉴定 蓝色菌落检验 Henryillumination 典型运动 相差显微镜 轻微旋转或翻跟头动力试验 7天 伞形生长过氧化氢酶试验 阳性革兰氏染色 阳性短杆菌溶血试验 穿刺接种血平板硝酸盐还原试验 5天 阴性糖发酵试验 葡萄糖 麦芽糖和七叶灵 李斯特菌属反应均为阳性 除格氏李斯特甘露醇阴性 李斯特其他种甘露醇阴性 木糖和鼠李糖最有检测意义 动力试验 血平板 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ATCC1911736h 35 培养 血平板 无害李斯特氏菌ATCC3309036h 35 培养 血平板 伊氏李斯特氏菌ATCC1911924h 35 培养 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检测流程 25g样品 225mlBLEB基础 加入丙酮酸钠 加入萘啶酮酸 盐酸吖锭黄 放线菌酮 30 4hr 划线接种OXA平板 30 24hr和48hr 科玛嘉李氏菌显色培养基 TSA YE分纯 35 24hr 48hr 35 24hr 过氧化氢酶试验 革兰氏染色 溶血试验 糖发酵试验 木糖 鼠李糖 APIListeria 35 24 48hr 报告结果 35 18 24hr 各官方方法比较 各官方方法比较 第七节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验 一 概况副溶血性弧菌 V parahemolyticus 于1950年从日本一次暴发性食物中毒中分离发现 该菌存在于近海的海水 海底沉积物和鱼类 贝壳等海产品中 根据菌体O抗原不同 现已有13个血清群 主要引起食物中毒 尤以日本 东南亚 美国及我国台北地区多见 也是我国大陆沿海地区食物中毒中最常见的一种病原菌 本菌广泛存在于海水中 偶亦见淡水 在海水中能存活47日以上 淡水中生存1 2日 在37 pH7 7 含氯化钠3 4 的环境中生长最好 本菌嗜盐畏酸 在无盐培养基上 不能生长 3 6 食盐水繁殖迅速 每8 9分钟为1周期 低于0 5 或高于8 盐水中停止生长 对酸敏感 在2 醋酸中或50 的食醋中1分钟即可死亡 不耐热 56 5分钟即可杀死 90 1分钟灭活 对低温及高浓度氯代钠抵抗力甚强 目前已发现本菌有12种菌分为 型 从患者粪便分离出菌株属于 型 自致病食物分离的菌株90 以上属于 型 致病性菌株能溶解人及家兔红细胞 称为 神奈川 试验 kanagawatest 阳性 其致病力与其溶血能力平行 这是由一种不耐热的溶血素 分子量42000 所致 本菌能否产生肠毒素尚待证明 媒介食品副溶广泛存在于海岸和海水中 海生动植物常会受到污染而带菌 海鱼 虾 蟹 蛤等海产品带菌率极高 被海水污染的食物 某些地区的淡水产品如鲫鱼 鲤鱼等及被污染其他含盐量较高的食物如咸菜 咸肉 咸蛋亦可带菌 也可因受到污染而引起中毒 带用少量该菌的食物 在适宜的温度下 经3 4小时细菌可急剧增加至中毒数量 进食肉类或蔬菜而致病者 多因食物容器或砧板污染所引起 临床表现潜伏期多为10小时左右 一般8 40小时 主要症状有恶心 呕吐 上腹部阵发性剧烈腹痛 频繁腹泻 洗肉水样或带粘液便 无里急后重 每日5 6次 体温39 重症病人可有脱水 血压下降 意识不清等 病程2 4天 一般预后良好 无后遗症 少数病人因休克 昏迷而死亡 二 生物学特性 一 形态与染色1 革兰氏阴性无芽胞多形态杆菌 单端鞭毛 两端浓染 杆状 棒状 甚至球状 丝状等 二 培养特性 1 需氧或兼性厌氧 生长最好2 在2 NaCL培养基中生长最好 无盐或食盐 10 不能生长 3 最适温度36 PH7 5 7 8 7 7 4 在专用选择性平板上 菌落呈圆形凸起 混浊不透明 表面光滑 较湿润 边缘不整齐 5 血平板 可见溶血环 三 生化特性 1 分解GLU产酸不产气 不分解乳糖 蔗糖 2 H2S V P 靛基质 精氨酸 3 甲基红 赖氨酸 溶血 四 抗原结构 O抗原O1 O1313个群 H抗原 K抗原 K1 K7065个型缺 K2K14K17K35K62 三 检验操作要点 采样 样品处理 增菌培养 分离培养 3 5 氯化钠三糖铁培养基 嗜盐性试验 生化鉴定 动物试验 结果报告 1 采样 患者粪便 呕吐物 可凝食品 从海产品的体表面 肠内容物 鳃等取样包装物 炊具用具 快 不宜低温保存 2 增菌培养 Nacl结晶紫增菌液 37 8 16小时 3 分离培养 Nacl蔗糖平板 圆形 半透明或不透明 无粘性 绿 兰色 直径2 4mm嗜盐选择性平板 直径2 5mm 圆整或不齐 隆起混浊 无粘性 无色 湿润 4 3 5 Nacl TSI培养37 24小时5 镜检 应为革兰氏阴性 无芽胞多形态 两端浓染 6 嗜盐性试验 将可疑培养物接种于不同盐浓度的盐胨水中 37 24小时 观查生长情况 盐含量0 3 7 9 11 在3 7 生长良好 11 第八节蜡样芽孢杆菌的检验 导致食物中毒的菌株可产生肠毒素 肠毒素有耐热与不耐热之分 耐热性肠毒素可在米饭中形成 引起呕吐型食物中毒 不耐热性肠毒素可在包括米饭在内的各种食品中产生 引起腹泻型食物中毒 不耐热性肠毒素 是一种蛋白质 对胰蛋白酶 链霉蛋白酶敏感 并可用尿素 重金属盐类 甲醛等灭活 加热56 经30min或60 经5min可使其被破坏 耐热性肠毒素分子量为5000 加热110 经5min毒性仍残存 对胃蛋白酶 胰蛋白酶耐受 一 生物学特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