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人员申硕哲学 西方哲学课后答案.doc_第1页
同等学力人员申硕哲学 西方哲学课后答案.doc_第2页
同等学力人员申硕哲学 西方哲学课后答案.doc_第3页
同等学力人员申硕哲学 西方哲学课后答案.doc_第4页
同等学力人员申硕哲学 西方哲学课后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方哲学史1、 名词解释1、本原251本原是希腊哲学乃至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哲学概念。“本原”是“一切存在着的东西由它而存在,最初由它生成,毁灭后又复归于它,万物虽然性质多变,但实体却始终如一”。早期希腊哲学家看来,干变万化的自然中一定有某种东西是不变的,非如此不能说明自然的永恒存在,这种不变的东西就是本原。2、一切皆流,无物常住254这是赫拉克利特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只是我们无法感知到。当我们肯定一个事物是这样时,它已经变化成另外的事物。没有任何事物是永恒不变的.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254这是赫拉克利特的观点。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不停的变化过程之中的,当我们肯定一个事物是这样时,它已经变成另一个事物。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每一次遇到的都是新的水流。4、智者263“智者”本义泛指有智有识有才之士,但是到了公元前5世纪时则专指一批收费授徒、重点教授修辞学和论辩术并以此为职业的教师。智者的代表是普罗泰戈拉和高尔吉亚。智者的出现是雅典民主制的产物,智者使哲学的研究对象从自然转向了社会现象,以否定的方式破除了传统观念,因而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的作用。所以,智者也被称为第一批人文主义者或思想启蒙者。但是,智者声名狼藉,直到黑格尔才开始比较客观地评价智者的地位和作用。5、人是万物的尺度264古希腊哲学智者的代表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亦即衡量事物的尺度是单个人的个体感觉。这个命题以万物为无度,以个人的感觉为尺度,带有明显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将事物的存在及其性质视为个人主观感觉的产物,否定了它们的客观性。但是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使人成为衡量存在的标准,可以看作是西方哲学史上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典型命题,具有一定的批判传统、解放思想的作用。6、德性即知识266苏格拉底认为,自然万物真正的主宰和原因并不是自然哲学家们宣称的物质性的本原,而是其内在的目的,亦即“善”。由于认识自然的本性为我们的能力所不及,因而哲学的真正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自己,即认识人自身中的善,亦即认识“德性”。德性是人的本性,人人都有“德性”,不过不是现实地拥有,而是潜在地拥有。换言之,人只有在理性指导下认识自己的德性,才能使之实现出来。因此,苏格拉底把德性与知识等同起来,得出了“知识即德性,无知即罪恶”、“无人有意作恶”的结论,强调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然而,他没有意识到知识并不是德性的充分条件。7、理念论267理念论是柏拉图的哲学理论。所谓“理念”,柏拉图是指事物的本质或形式,是“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其存在之根据的实在。事物是个别、相对和偶然的,而理念则是永恒不变的,它们是普遍、绝对和必然的存在。柏拉图的理念是事物的共相、存在的根据、摹仿的模型和追求的目的。由此,柏拉图区别了两个世界:可感事物的世界和理念的世界。事物的世界是可感的对象,理念世界则是可知的对象。为了解决理念的认识问题,柏拉图提出了回忆说和灵魂转向说。柏拉图的理念论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唯心主义体系,对西方哲学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8、灵魂转向说269这是柏拉图的认识论观点。柏拉图提出人类的认识过程需要四个不同的阶段,这就是猜想、相信、推论和理智。而这四个认识阶段的实现,要依靠灵魂转向。柏拉图通过著名的洞喻解释这点。他说,我们不可能通过洞壁上的影像认识身后的事物,除非转过身来;我们不可能知道太阳是万物的主宰,除非被拉出洞外。我们对理念的认识也是一样,它是灵魂的四种功能依次转向的结果。9、形式与质料272这是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内容。他认为,任何事物的生成和存在,最终都离不开两个最重要的原因,这就是形式和质料。所谓形式,是指事物之所以为自身的本质,也就是事物的是其所是;所谓质料,则是指构成事物的材料,即事物由之生成并继续存留于其中的东西。两者相结合便构成现实中的具体事物。当然,相对于质料,亚里士多德更强调形式的作用和突出地位。关于形式和质料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认为,它们在同一事物中是彼此对立不能转化的,但是相对于不同事物而言,它们又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自然整个链条就是从质料到形式不断发展的系列,也就是从潜能向现实转化的过程。10、潜能与现实272潜能和现实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用以说明质料与形式之间动态的生成关系。“潜能”指具有能够实现其本质和目的的潜在力量,但还没有实现出来。“现实”是与潜能相对而言的另一种事物存在状态,即存在着的事物自身或获得了自己本质的事物。与它关系密切的另一个概念是“隐德莱希”,即“完全现实性”。质料和形式的关系也就是潜能和现实的关系。质料以潜能状态存在着,形式则是现实,质料一旦获得了自己的形式,它就实现出来,成了现实的存在,所以,二者的关系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11、教父哲学285教父哲学大约发端于2世纪,终结于6世纪。在基督教诞生之初,一批或多或少具有哲学修养的信徒借用希腊哲学尤其是新柏拉图主义和斯多亚学派的哲学,从理论上论证和捍卫基督教的信仰,使基督教第一次有了相对统一和完整的教义。由于他们对教会的特殊贡献,被教会尊为教父,而教父哲学,就是这些教父提出的基督教哲学思想。教父哲学的最大代表是奥古斯丁。12、经院哲学286中世纪“经院哲学”是在查理曼帝国的宫廷学校以及基督教的大修道院和主教管区的附属学校发展起来的基督教哲学。这些学校是研究神学和哲学的中心,学校的教师和学者被称为经院学者,他们的哲学就被称为经院哲学。经院哲学在利用希腊哲学为神学服务的同时,也继承了它的问题,因而围绕共相与殊相的关系问题而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哲学派别,亦即唯实论和唯名论。唯实论主张普遍的共相是真正的实在,殊相或个别的东西不过是现象,唯名论则认为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共相不过是概念、语词而已,并没有实际存在的意义。尽管经院哲学受基督教神学的限制,但是他们关于共相与殊相之间关系的争论,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哲学思想的深入。13、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287所谓本体论证明,是指从上帝的概念中引出上帝的存在,而不需借用外在经验。本体论证明的最著名代表者是经院哲学家安瑟尔漠。他借用三段论形式证明上帝存:即使一个无知愚昧的人,他心中也会有一个无与伦比(完美的)的东西的观点,而这个无与伦比的东西当然就是无所不包的,否则它就不能是无与伦比的,因此它也应该包含存在。上帝无疑就是这个无与伦比的东西,所以上帝存在。这个证明后来受到了康德的有力批判。14、奥卡姆剃刀291中世纪英国哲学家威廉奥卡姆是唯名论的代表之一,他反对唯实论者从共相出发推论个体存在的思想方法,认为个体是而且只有个体是真实的存在,共相没有单独的存在,甚至在上帝的精神中也不存在“在物之先”的共相,否则上帝从无中创造世界的教条就难以维持了。共相在物之后,不过是存在于理智中的一般概念或符号,现实中没有与这种符号相应的实在的对象。于是,奥卡姆提出了他的著名论断:“能以较少者去完成的事情,若以较多者去做,便是徒劳”。因此,奥卡姆看来,无论出自逻辑理由还是出自经验理由,都没有必要在个别事物之外设立普遍的实体或实质。因此,我们应该将这些普遍实体剃掉。后人概括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哲学史上把奥卡姆这一思想形象地称之为“奥卡姆剃刀”。15、文艺复兴292“文艺复兴”指的是14 -16世纪发端于意大利,继而扩展到欧洲各国的思想文化运动,它以复兴古典文化为其形式,而以人文主义为其实质,在西方思想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主要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法国的蒙田和拉伯雷,英国的莎士比亚等。文艺复兴将人们从基督教的思想钳制中解放出来,是欧洲的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近代哲学准备了理论和思想基础。16、启蒙主义300启蒙主义是近代哲学的基本精神。人们通常将18世纪法国哲学称为启蒙运动或启蒙主义,实际上启蒙主义乃是整个近代哲学的基本精神。启蒙主义以理性为最高权威,以自由为至上的理想,反对宗教迷信、封建专制和愚昧落后,推崇理性,提倡科学,传播知识,教化大众,形成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泛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启蒙主义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当哲学家们试图将科学精神推广到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全部领域的时候,便形成了一种机械决定论的世界观,否定了自由,也否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17、我思故我在303笛卡尔是近代哲学的创始人。为了在经院哲学的废墟上重建形而上学的基础,他认为在知识真假难辩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的唯一妥当的方法就是来一次普遍的和彻底的怀疑,将一切稍有疑窦的意见清除出去,寻找清楚明白、无可置疑的知识作为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当我们发现所有一切都是可疑的时候,这个怀疑本身却表明了一条无可置疑的真理,即“我在怀疑”本身是无可置疑的。显然,我在怀疑,我在思想,必然有一个在怀疑在思想的“我”存在。换言之,怀疑必然有一个怀疑者在怀疑,思想必然有一个思维者在思维。因此,“我思故我在”乃是一套真实可靠、连怀疑派的任何一种最狂妄的假定都不能使之动摇的真理。在笛卡尔看来,“我思”是一个心灵实体,它的本质是“思想”。于是,笛卡尔便通过普遍怀疑的方法确立了形而上学的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在”为近代哲学奠定了主体性原则,不过将“我”看作思想的实体却是不合法的。18、天赋观念302近代哲学唯理论创始人笛卡尔的哲学概念。按照笛卡尔的观点,哲学必须是由清楚明白、无可置疑的基本原理推演而来的科学体系,它的基本原理不可能来源于不可靠的感觉经验,只能是与生俱来、不证自明的天赋观念。笛卡尔把观念分为三类:依赖于感觉的外来观念;借助于想象的虚构观念和出于纯粹理智的天赋观念。“天赋观念”是笛卡尔哲学乃至唯理论哲学的基础。19、真观念307斯宾诺莎继承和发展了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提出了“真观念”的理论。“真观念”就是关于事物的本质的真理性认识。按照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认识活动并不是从事物到观念,而是从观念到观念。因此“观念与它的对象的符合”虽然是衡量真观念或真理的标准,但只是“外在的标志”,更重要的是它的“内在的标志”,亦即真观念自身的清楚明白。斯宾诺莎的“真观念”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直观认识活动获得的。真观念的特征包括:“(1)真观念是简单的或由简单观念构成的;(2)真观念能表示一物怎样和为什么存在或产生;(3)真观念的客观效果在心灵中,与其对象的形式本身符合。”20、单子论310单子论是近代哲学家唯理论的代表之一莱布尼茨的哲学理论,意在解决自由与必然、不可分的点与连续性之间的矛盾。所谓“单子”就是客观存在的、无限多的、非物质性的、能动的精神实体,它是一切事物的“灵魂”和“隐德来希”。单子的主要特性有:单纯性;复多性;永恒性;单子之间相互独立,单子之间没有“物理的影响”;质的区别;自因。单子作为单纯的精神实体具有“知觉”和“表象”的能力,由于“知觉”的清晰程度不同而存在着质的差别,形成了一个无限的等级系列。21、预定的和谐311“预定的和谐”是莱布尼茨为了解释宇宙万物之整体连续性而提出的术语。莱布尼茨把客观存在的、无限多的、非物质性的、能动的精神实体称为“单子”,它是一切事物的“灵魂”和“隐德来希”。单子之间的等级是无限的,等级之间没有分离的间隔,因而整体是连续的。然而,由于每个单子都是自因的自动机,而且单子与单子之间没有相互的物理影响,所以任何单子的发展变化都有可能破坏这个连续性的整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莱布尼茨提出了“预定的和谐”的理论。上帝在创造每一个单子的时候就已经预见到了一切单子的全部发展情况,在安排好了每个单子各自独立的发展变化的同时,也使其余的单子各自作相应的变化,因而全部单子的发展就自然而然地和谐一致,始终保持着整体的连续性。22、白板说314英国经验论哲学家洛克对天赋观念论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批判,他认为用不着假设天赋观念,我们完全可以合理地解决知识问题,他的解决办法就是“白板说”。在洛克看来,人类具有接受感觉、形成观念和知识的“天赋能力”,由此就可以说明我们的知识的来源。他假定人的心灵就如同一块“白板”,上面原本没有任何标记。后来经验在上面印上了印痕,形成了观念和知识。洛克哲学的基本原则是,“心灵是一张白纸”,“知识源于经验”。他把知识归结为观念,把观念归结为经验,系统地阐述了经验主义认识论思想。23、物是观念的集合319英国经验论哲学家巴克莱认为如果坚持心外有物的唯物论立场,必将导致怀疑主义和无神论的后果,所以他竭尽全力企图从哲学中清除物质概念。提出我们实际上有两类观念,一类是由自己的意志产生或者消灭的,抑或想象的观念;另一类则不同,是由外部原因造成的感觉观念。观念的特点是清晰、明确、固定,不能由我们的意志任意加以改变;这些观念往往形成了某种固定的集合,它们同时出现,同时消失;这些观念是稳定的和有秩序的。于是,人们就把它们看作是与观念不同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事物”。不过,观念就是事物,事物就是观念,两者是一致的,物是观念的集合。24、温和的怀疑论322休谟是近代英国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将经验主义的基本原则贯彻到底,得出了怀疑论的结论。他认为,我们的感觉从何而来是不知道的,因为超出经验的东西我们无法真正把握。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就彻底抛弃感觉,而是认为我们只要不去追问感觉的来源问题,能够依照常识合理解释感觉经验就足够了。所以,休谟是怀疑论者,却不是彻底的怀疑,而是采取了这种的、温和的怀疑态度。休谟的“温和的怀疑论”是经验论合乎逻辑的必然结果,使经验论与唯理论解决知识问题的理想陷入了困境。25、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324休谟通过对因果关系的深入考察,认为因果关系的发现不可能通过理性而只能通过经验,但是经验同样也不可能告诉我们因果之间的必然联系,不过它们却能够以一定的方式影响我们的心灵。当我们经常性地经验到事件A之后总有事件B相随时,这就使我们对事件A的经验与对事件B的经验之间产生了某种习惯性的联想,这就是所谓“必然联系”观念的来源。休谟得出了结论:“根据经验来的一切推论都是习惯的结果而不是理性的结果”, “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26、地理环境决定论328孟德斯鸠认为法和一个国家的政体、气候、土壤、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及宗教有密切的联系,所有这些因素的关系总和就称作“法的精神”,只有体现了法的精神才是合理的法律。他尤其强调地理环境的重要意义,认为地理环境对于一个民族的性格、风俗、道德和精神面貌及其法律性质和政治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种观点虽然是错误的,但在当时的确有积极的意义。27、人是机器335法国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家拉美特利力图用当时先进的医学知识来论证唯物主义,用生理心理学来说明心灵和身体的关系。在他看来,心灵也是由物质构造的,两者都服从于机械运动的规律。拉美特利把心灵也看作是物质性的东西。显然,这种机械唯物论对于人的理解具有严重的局限性。28、批判哲学342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哲学体系被称为“批判哲学”,所谓“批判”主要指对理性的分析和考察,康德以其“哥白尼式的革命”将哲学研究的重心从客体转向了主体自身,提出了理性固有一套先天的认识形式的“假说”,于是,他就把哲学研究的重心集中在对理性的分析和考察上,他称之为对理性的“批判”。康德所谓的“批判”是对理性的分析和考察,根本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形而上学的可能性。康德的代表作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它们分别分析和考察了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和判断力,由此而构成了他的“批判哲学”。29、现象与物自体341康德通过他的“哥白尼式的革命”来解决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他认为不是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而是对象必须符合认识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从而以先验论的方式证明了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但是如果对象必须符合理性的先天认识形式,那就意味着对象实际上有两重性:其一是事物的“如其所现”,亦即“显象”,其一是事物的“如其所是”,亦即“物自体”。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显象而不可能认识物自体。30、先天综合判断342在康德看来,知识是由判断构成的,判断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分析判断,一类是综合判断。分析判断是由于其宾词是从主词中抽出来的,并不能给我们带来新知识。综合判断中的宾词是后来通过经验而加在主词上的,它能够带给我们新的知识,不过科学知识仅需要有新的内容而且必须具有普遍必然性即先天性,因而综合判断又可分为“后天综合判断”和“先天综合判断”,只有“先天综合判断”才是科学知识。此,先天综合判断实际上包含了两个要素:首先,由经验给予我们的知识的内容,以及由主体之先天的认识形式提供的知识的形式。至于先天综合判断是否以及如何可能的问题,则是其先验哲学的核心任务。31、先验幻相347按照康德的观点,理性与知性不同,其作用是“调整性”的,它与经验无关而只与知性相关,其作用只是引导知识进一步完善,将知识调整成为体系,它们只是调整知识的工具而不是知识的对象。然而,由于人类理性非要去追问经验背后的根据是什么,这就使它错误地把理念的“理想的统一性”当作了“现实的统一性”,从而陷入了“先验幻相”。32、二律背反347知性范畴只在经验范围内是有效的。当理性要求认识世界之整体从而迫使范畴作超验使用的时候,由于没有经验的依据,所以对于世界之整体便形成了两种相互对立的理论,而它们各自却又是能够自圆其说的,康德称这种理性的辩证法为“二律背反”。二律背反虽然证明以往的形而上学不可能,但并不否认形而上学本身的意义。它使人们认识到,超验的对象尽管不可知,但并非不存在,它们是超出我们认识能力的自由的东西。这就为理性的实践能力提供了发挥作用的空间。33、判断力352判断力是康德用来沟通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中介,它使理论理性的自然法则和实践理性的道德法则协调一致,相互过渡。判断力有两类,一类是“规定的判断力”,一类是“反思的判断力”。当普遍法则是给定的时候,将特殊归摄于普遍法则之下的判断力就是“规定的”,而当特殊的东西是所予的时候,判断力必须在缺乏概念的情况下为自己寻找一个借以判断的规律,它就是“反思的”。34、定言命令349按照康德的观点,自然法则体现为以“是”为系词的叙述式,理性法则乃是由“应该”联结起来的命令式,因而对人表现为命令他“应该做什么”的道德法则。我们有两类命令式,一类是假言命令,一类是定言命令。所谓“假言命令”是一种有条件的命令式,它以“如果,就”为形式。所谓“定言命令”则是一种无条件的命令式,或者说,在这种命令式中,目的与手段是统一的。定言命令是道德法则的形式,它的基本形式是“你的行动,要使你的准则通过你的意志上升为普遍的法则”。35、绝对自我356绝对自我是费希特知识学的核心概念,所谓“绝对自我”是所有的自我意识中的先验要素,即自我意识一般,它是认识的先验逻辑根据。在费希特看来,不仅知识的形式像康德所说的那样以自我为基础和前提,而且知识的内容即经验质料同样是自我的产物,因而绝对自我乃是一切实在性的根据。“绝对自我”是知识学的最高根据和出发点。36、绝对同一性358“绝对同一性”是德国哲学家谢林的哲学概念。在他看来,哲学的确如费希特所说应该是从一个最高的原则出发而建立起来的统一的体系,然而绝对自我却不可能是这个最高的原则。哲学的最高原则必须是第一性的和无条件的,绝对自我却是有条件的,自我总是与一个非我相对立,都不足以充当哲学的第一原理,真正的最高原则只能是无条件无差别的“绝对”本身。它既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只能是绝对的同一性。然而,这就在有差别的世界与无差别的绝对之间设置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37、实体即主体360“实体即主体”是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哲学命题。他认为,我们不仅应该将宇宙之最真实的存在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即是说,宇宙万物之统一的根据既是客观的亦具有能动性,因而是一个自我运动、自我发展、自己完成自己的过程。实体的主体性表现在它是纯粹的否定性,它是单一的东西分裂为二亦即自己把自己树立为对立面,然而扬弃自身中的差别,从而回到自身而成为真正现实的过程。它以终点为起点,以终点为目的,只有到了终点才成为现实的。黑格尔“实体即主体”的学说虽然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但是亦包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38、绝对精神360“绝对精神”是黑格尔哲学的最高概念。黑格尔将宇宙万物统一的本质称之为“绝对”,认为我们不仅应该将“绝对”理解为客观性的实体,而且应该理解为主体,亦即在自身内就包含着能动性的因素。黑格尔将宇宙万物的生成看作是绝对从潜在展开到现实的过程,在人类精神的认识活动中,绝对达到了自我认识,从而成为了绝对精神。39、扬弃371“扬弃”黑格尔辩证法的一个重要术语,意指辩证的否定。扬弃包含三个环节:一是否定,二是在否定中对有价值的东西的保留,三是向更高的阶段的过渡。列宁把它概括为“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黑格尔认为,通过扬弃的环节,前一阶段中有价值的东西保留下来,外在的形式被克服了并且发展为新的阶段,于是这种辩证地否定就使两个阶段联系起来,从而使事物成为一个发展的过程。40、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原则362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将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问题看作是近代哲学的中心问题。黑格尔从“实体即主体”的基本原则出发,认为思想不仅是思想的实体,也是存在的实体,这种思想就是“客观思想”。在此基础上,黑格尔论证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首先,“思维”主要指的是“客观思想”。“存在”指最普遍最抽象的共相,亦即事物的本质。所谓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有两重含义:一方面在本体论的意义上,指的是事物与其自身的概念相一致;另一方面在认识论的意义上,指的是我们的思想能够把握存在于事物之中的本质。在黑格尔看来,把握了事物的本质的思想就不仅仅是我们的主观的思想,而且就是事物的本质,称之为“客观思想”。于是,思想就统摄一切而成为思想和存在的共同基础了。黑格尔认为只有思想能够认识思想,只有精神能够把握精神,因而如果思想把握了事物的本质,那么事物的本质就是思想,所以他在最根本的问题上坚持客观唯心主义的立场。2、 论述题1、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关于本原的学说综述。(251)答:希腊哲学诞生之初,哲学家们主要以自然为研究的对象,通常被称之为自然哲学,也被称之为宇宙生成论,核心概念是“本原”。按照亚里士多德所说,本原就是“一切存在着的东西由它而存在,最初由它生成,毁灭后又复归于它,万物虽然性质多变,但实体却始终如一” 。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家关于本原的思考有两条线索:一和多以及变和不变。这两对矛盾产生了关于本原的四种立场。(1)本原是变化的一。以伊奥尼亚学派为代表,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这些本原虽然在数量上为一,但却是在生成演化过程中,呈现出多变的状态。(2)本原是不变的多。以毕达哥拉斯学派为代表,他们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3)本原是不变的一。以巴门尼德为代表的爱利亚学派反对之前自然哲学家将本原束缚在具有规定性的一个或许多个体身上,认为应当寻求更加抽象的个体,这就是“存在”。(4)本原是不变的多。这是代表自然哲学最高成就的原子论学派的观点,以德谟克里特为代表。德谟克里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万物都是由性质相同、形状不同的原子在漩涡运动中结合而成。这种观点集合了之前本原学说的合理之处,对后来本体论哲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早期希腊哲学关于本原的思想是西方哲学最早的哲学形态,哲学家们摆脱了宗教神话的束缚,试图以自然来说明自然,因而这个概念标志着哲学的诞生。2、简述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253)答: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哲学的显著特色在于其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赫拉克利特是第一位意识到对立统一体关系的哲学家。他以火为万物本原,一方面强调火的生生不息,肯定一切皆流,无物常住,声称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坚持运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另一方面,他又在大量现象观察的基础上概括出对立面之间的同一,并觉察到运动变化的根源在于斗争。不过他最终还是将和谐和统一看作运动变化的归宿,认为宇宙的变化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赫拉克利特因其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而被看作辩证法的奠基人。赫拉克利特思想中的相对主义因素和循环论色彩为他的弟子克拉底鲁对其思想的片面发挥留下了余地,据说克拉底鲁宣称“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3、简述巴门尼德区分“意见之路”与“真理之路”的意义。(257)答: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的哲学思想构成了早期希腊哲学的重要转折。巴门尼德提出两条研究的途径:一条是 “存在存在,不可能不存在”;另一条是“存在不存在,非存在存在”。显然,第一条是确信的途径,因为它与真理同行:第二条则根本不可能,因为“非存在”亦即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东西,不能被述说也不能被思想,唯有“存在”是述说和思想的对象。所以,第一条路是“真理之路”,第二条路是“意见之路”,“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的区分体现了巴门尼德对自然哲学的批判态度,其目的是把人们的目光从纷繁杂乱、变动不居的现象引向常住单一的本质,因为只有常住不变的东西才是真理性认识的对象。巴门尼德关于“意见之路”与“真理之路”的区分是西方哲学中“现象”与“本质”的区分的雏形。与探寻时间上在先的本原的宇宙论不同,巴门尼德所追问的主要是逻辑上在先的存在。4、简述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261)答: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的最高成就。他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或者说存在和非存在。所谓“原子”的含义是“不可分割的东西”。作为本原的原子除了不可分割外,还具有以下的基本性质:内部充实坚固,没有虚空;数量无限;“不能为感官所感知”;因为形状、次序和位置上的不同而相互区别。所谓“虚空”虽然空虚而稀薄,但同样实在,亦是本原之一,因为不同的原子只有在虚空中才能运动从而形成万物。他把原子在虚空中进行“漩涡运动”生成宇宙的过程看作是必然的过程,并断言“万物都根据必然生成”。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对前人思想的借鉴和超越,一与多、存在与非存在、本原与事物等问题在此形成了新的解决方式。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体现了早期希腊哲学的最高成就,也标志着朴素辩证的自然观转向了机械的自然观。5、简述柏拉图的两个世界理论。(268)答: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建立了自己的哲学理论亦即“理念论”,被称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可感世界和理念世界的划分就是以此为基础进行的。所谓“理念”亦即“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感觉事物是多而理念是一。个别事物始终处在生灭变化之中,它们是个别、相对和偶然的,而理念则是永恒不变的,它们是普遍、绝对和必然的存在。个别事物是感觉的对象,而它们的类即理念则是知识的对象。柏拉图以此为基础区分了两个世界:可感事物的世界和理念的世界。柏拉图对上述两个世界的划分,事实上受到巴门尼德和赫拉克里特思想的影响。他意识到,在现象之中不可能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因此在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相对的、和暂时的事物世界之外一定存在着另一个稳定的、绝对的和永恒的世界作为它们的根据,这就是理念世界。柏拉图还利用日喻、线喻和洞穴喻来说明其观点。柏拉图将可感世界与理念世界对立起来的做法,进一步奠定了西方哲学二元论的发展模式,但也引发出至今难以解决的问题,即如何实现两个世界的沟通。6、简述柏拉图对理念论的反思。(270)答:柏拉图的理念论将理念世界与可感世界截然对立起来,难以解决理念的认识问题。于是柏拉图对自己的理念论进行了系统的批判。第一,关于理念的普遍性问题。按理说每类事物都有一个同名理念作为存在的根据,但是对自然事物是否存在理念的问题,柏拉图却犹疑不决。对于肮脏的东西他更是矢口否认有同名的理念存在。这样一来,势必将否认任何事物都有理念存在的理论前提。第二,关于理念的被分有问题。事物对同名理念的分有只能有两种方式,或是整体分有或是部分分有。如果一个理念整个地被许多同名事物分有,那将导致理念同其自身的分裂。如果事物分有理念的一部分,那就破坏了理念的完整性。第三,关于理念被摹仿的问题。所谓万物摹仿理念,无非是说它们被造得类似理念。但是如果个别事物类似理念,理念也就类似个别事物。如此类推,就会总是有新的理念产生而永无止境。第四,关于理念、神和我们的关系问题。如果分有说和摹仿说都不成立,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的联系就会割断,就会推出两个无法接受又不得不接受的结论:首先,理念是不为我们所认知的。其次,神不是我们的主人,不知道人类的事情。柏拉图认为,尽管理念论存在着种种矛盾,但是如果因此而放弃理念论,就会彻底毁灭知识。于是,他把思考的重心从理念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转向了理念与理念之间的关系。7、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原因论。(272)答: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概括总结了以往哲学家们关于原因的思想,认为任何事物的生成和存在都有四种缺一不可的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质料”即构成事物的材料,即事物由之生成并继续存留于其中的东西。“形式”即事物的“是其所是”或“是所是的什么”,也就是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本质。“动力因”即动变的本原,指让事物得以开始运动的那个初始的东西。“目的因”即事物存在和生成所要达到的目标。在他看来,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在多数情况下可以合而为一,因为事物所是的东西是形式,所为的东西亦是形式,使事物运动的真正动力还是形式。所以,这三种原因可以合而统称为形式因,与质料因相对应。为了说明事物的生成和变化,亚里士多德用潜能和现实这一对概念来说明形式与质料之间动态的生成关系。潜能指具有能够实现其本质和目的的潜在力量,但还没有实现出来。现实即存在着的事物自身或获得了自己本质的事物。质料以潜能状态存在着,形式则是现实,质料一旦获得了自己的形式,它就实现出来,成了现实的存在。所以,二者的关系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与质料的学说是对希腊自然哲学的概括和总结。8、简述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基本特征。(284)答:中世纪基督教哲学指的是一种由基督徒自觉地以基督教信仰为指导,但又通过人的自然理性论证其原理而建构的哲学形态。基督教哲学与希腊哲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基督教哲学始终处在理性与信仰的矛盾之中。诉诸于信仰的宗教神学具有绝对的权威,然而哲学的思辨却需要理性的力量。基督教哲学试图调和两者,用理性来证明信仰。但是由于两者在根本上是矛盾的,因此最终不仅损害了信仰,也失落了理性。2、超验性。基督教哲学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无限的超验世界,开拓并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3、内在性。墓督教使无限的精神(实体)具体化在个人的心灵之中,它诉诸于个人的内心信仰,主张灵魂的得救必需每个人的灵魂在场。4、自由的问题。自由意志问题始终是基督教思想中的难题。5、超自然主义的观念。基督教思想中自然不但没有神性,而且是上帝为人类所创造的可供其任意利用的死东西。基督教的观念使后人在认识世界之外亦树立了改造世界的观念。教会虽然伴随着世俗化对社会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不良影响,但是对于保存文明火种起到了积极作用。9、简述经院哲学中唯实论与唯名论之间的争论。(286)答:中世纪经院哲学在利用希腊哲学为神学服务的同时,也继承了它的问题。一些哲学家主张普遍的共相是真正的实在,殊相或个别的东西不过是现象,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共相不过是概念、语词而己,并没有实际存在的意义。前者被称为“唯实论”,后者被称为“唯名论”。人们通带将唯实论与唯名论之间的争论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唯实论和唯名论都具有比较极端的倾向。例如11世纪时的唯实论者安瑟尔谟就认为感官所认识的具体事物并不是真正的存在,只有精神所认识的共相才有真正的存在,共相是先于和离开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个别的事物只是作为共相的结果才具有存在。经院哲学中期是它的繁荣时期,托马斯阿奎那主张一种温和的唯实论。在他看来,从认识论来说,感性认识先于理性认识,因而殊相在先,共相在后:从本体论上看,共相在先,殊相在后。他坚持认为理念是事物的本质,认为理念决定具体事物的存在。经院哲学晚期是唯名论成就卓著的时期,主要代表是罗吉尔培根、邓斯司各脱和威廉奥卡姆。唯名论者强调个体的实在性和独立性,认为个体是真实的存在,共相没有单独的存在,共相在物之后,不过是存在于理智中的概念或符号,现实中没有与这种符号相应的实在的对象。经院哲学试图调和理性与信仰,但是在唯实论与唯名论的争论下,不仅动摇了信仰的支柱,亦对理性产生了怀疑,经院哲学由此一蹶不振。10、简述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287)答:所谓本体论证明,是指从上帝的概念中引出上帝的存在,而不需借用外在经验。本体论证明的最著名代表者是经院哲学家安瑟尔漠。他借用三段论形式证明上帝存:即使一个无知愚昧的人,他心中也会有一个无与伦比(完美的)的东西的观点,而这个无与伦比的东西当然就是无所不包的,否则它就不能是无与伦比的,因此它也应该包含存在。上帝无疑就是这个无与伦比的东西,所以上帝存在。这个证明后来受到了康德的有力批判。11、简述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289)答: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借助亚里士多德哲学来证明上帝的存在,提出了证明上帝存在的五种方式,后人简称之为通向上帝的“五路”:(1)第一推动者的证明。一切事物都必须被一个东西推动,这个东西也必须被另一个东西推动,这种方式不能进展到无限,否则就不可能有运动发生了,所以,我们必须达到一个不被任何东西推动的第一推动者,这就是上帝。(2)第一作用因的证明。事物中有一个作用因的序列,没有原因也就没有结果。但是这个序列是不能推进到无限的,没有第一作用因也就没有最终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设想某个第一作用因,这就是上帝。 (3)必然存在者的证明。任何事物都是从其他事物获得其存在和必然性的,但是必然性的原因不可能推进到无限,否则就不会有存在发生。因此,我们必须设想某种必然的东西,它自身就是必然的,同时又能赋予其他事物以必然性和存在,这就是上帝。(4)从存在的等级出发的证明。事物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好、真和崇高等品性,衡量的标准就在于它们与最好、最真实和最崇高的东西接近的程度。因此,有某种最真、最善、最崇高、因而最具有存在的事物,它是使一切事物存在并具有好、真和崇高以及其他完美性的原因,这就是上帝。(5)事物最高指挥者的证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和谐的和有秩序的,仿佛都听从一个有知识和智慧的存在者的指挥,指挥者就是上帝。托马斯借助亚里士多德哲学来证明上帝的存在,从而不仅使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不再威胁基督教的信仰,而且使基督教的神学表现为一种具有哲理的思想体系。12、简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P293答:所谓“文艺复兴”指的是14-16世纪发端于意大利,继而扩展到欧洲各国的思想文化运动,它以复兴古典文化为形式,而以人文主义为实质。人文主义反对中世纪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肯定人的价值、尊严、高贵;反对中世纪神学主张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要求人生的享乐和个性解放,肯定现世生活的意义;反对封建等级观念,主张人的自然平等。人文主义思潮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各国文化的发展和思想解放。但是,人文主义还没有发展到成为天主教教会竞争对手的程度。他们对教会的批判大多仅局限于指出教会的腐败和虚伪,并没有触及基督教的基本理论及其赖以存在的根基。人文主义活动要求有闲暇和财富,决定它只能局限于上层知识界并且依附于权贵阶层,因而也就不可能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13、简述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说。P294答:16世纪,最初在德国,接着在瑞士、英国 、法国以及北欧诸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震撼教廷的宗教改革运动。马丁路德是第一个公开向传统教会提出挑战的人,他的宗教改革思想体现在他的“因信称义”说中。根据圣经中“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的说法,路德主张人的灵魂得救不在于教会,也不在于“事功”只在于个人的内心信仰。人具有两重性,他的灵魂是属灵的,这是内心的人或新人,是自由的;他的肉体是属血气的,这是外在的人或旧人,是受限制的。灵魂因为对上帝的信仰而能够升入天堂,外在的事功、仪式、乃至苦修只能磨练肉体,与灵魂无关。因此,只有信仰才是获救的必要条件。当然,路德并非绝对否认事功。因为人同时也是外在的人,他必须通过事功来控制自己的行为,扬善避恶。但是,这只是信仰的结果罢了。事功只需要做到足以抑制情欲的程度就够了,童身、守贫等禁欲主义的戒律都是不必要的。路德的思想消除了教会的权威,以信仰的方式返归个体性和内在性,也可以说是“人的发现”。14、简述近代哲学的基本特征。P299答:近代哲学是一种不同于希腊哲学和基督教哲学的崭新的哲学形态。首先,希腊哲学以朴素直观为其基本特征,而近代哲学则是“反思的”,它以主体性原则为其基本特征。其次,希腊哲学虽然崇尚知识,但它既缺少自然科学的支持,也缺少认识论的深入研究。近代哲学则是在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形成的,所以它的科学精神有坚实的基础。另外,希腊哲学中的自然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机的整体存在,而近代哲学中的自然则是一个机械的、非生命的自然。希腊人只要求认识自然而从来没有想到改造自然,而近代哲学则增加了改造自然的任务,结果人从自然的一部分变成了自然的主人。与基督教哲学相比,近代哲学以理性主义为基本特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知识基础。但近代哲学没有彻底抛弃基督教哲学的传统,一方面表现在近代哲学具有一定的神学不彻底性,另一方面近代哲学也在不同程度上受惠于基督教的某些观念。近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非常密切。自然科学的发展进一步确立了理性的权威,而且向哲学提出了认识论问题,而哲学在吸取科学知识内容,对其成果进行概括和总结的同时,亦在世界观、自然观和方法论上对之形成了深刻影响,所以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15、经验论、唯理论关于认识论问题的争论述评。P301 p325答:认识论问题是近代哲学关注的核心问题,而围绕认识的来源和基础、真理的标准、认识的方法论等问题,哲学家们形成了两大对立派别,即经验论和唯理论。两者的理论分歧大概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一般来说,经验论认为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一切知识必须建立在经验基础上,唯理论者则主张认识来源于天赋观念,只是必须建立在理性基础上。其次是真理的标准问题。一般来说,经验论者认为,知识的真理性在于它能够与认识对象相符合,至少可以被还原为经验;而唯理论者则认为,知识的真理性在于清楚明白、不可怀疑。最后是认识方法。一般说来,经验论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经验归纳方法,而唯理论者则主张从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经过理性演绎方法,推导出结论。尽管经验论者和唯理论在关于认识问题存在着上述种种分歧,但这种分歧只是整体而言,因为如果做细致分析,并不存在纯粹的经验论和纯粹的唯理论。而且,这一时期的哲学家虽然有派别之分,但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寻求知识和真理,因此对于打击经院哲学具有积极意义。16、论述笛卡尔关于“我思故我在”思想的哲学意义。P303答:笛卡尔是近代哲学的创始人。为了在经院哲学的废墟上重建形而上学的基础,他认为在知识真假难辩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的唯一妥当的方法就是来一次普遍的和彻底的怀疑,将一切稍有疑窦的意见清除出去,寻找清楚明白、无可置疑的知识作为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当我们发现所有一切都是可疑的时候,这个怀疑本身却表明了一条无可置疑的真理,即“我在怀疑”本身是无可置疑的。显然,我在怀疑,我在思想,必然有一个在怀疑在思想的“我”存在。换言之,怀疑必然有一个怀疑者在怀疑,思想必然有一个思维者在思维。因此,“我思故我在”乃是一套真实可靠、连怀疑派的任何一种最狂妄的假定都不能使之动摇的真理。在笛卡尔看来,“我思”是一个心灵实体,它的本质是“思想”。于是,笛卡尔便通过普遍怀疑的方法确立了形而上学的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在”为近代哲学奠定了主体性原则,不过将“我”看作思想的实体却是不合法的。笛卡尔通过怀疑方法将思想的形式与思想内容分开,由此确立了主体的独立地位,并且以之为一切思想或认识的基础。然而,他把这一认识论的反思转化成为本体论的结果,将“我”看作思想的实体却是不合法的。不仅如此,当他为近代哲学确立主体性原则的同时也留下了一道二元论的难题,使后来的哲学家们在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时始终难以摆脱困境。“我思故我在”虽然是形而上学的第一原理,但这并不意味着主观性的存在就是哲学的最高范畴。因为这一命题实际上仅仅确立了我在思维,并没有确定任何思维内容的真理性。17、简述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P306答: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是其哲学的出发点、基础和核心,包括实体、属性和样式三方面的内容。实体:实体是独立自存的,它自己是自己的原因。斯宾诺莎经常称实体为神或自然,实际上,实体、神、自然是从三个方面对同一个东西的不同表述。属性:即实体的本质。按照实体的本性,它的属性是无限的,但是“从知性看来”亦即就人的认识限度而论,我们只知道其中的两个属性,这就是思想和广延。样式:是实体的属性的“分殊”,也就是具体存在着的个别事物。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要么属于思维属性的样式,要么属于广延属性的样式,样式与样式之间的关系是有限的因果关系,自然之中,万事万物都是必然的。斯宾诺莎哲学中包含着许多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但是仍然未能避免形而上学的局限性。18、简述莱布尼茨“预定的和谐”的学说。P311 答:莱布尼茨在“单子论”中提出了“预定的和谐”的学说,他认为上帝在创造每一个单子的时候就已经预见到了一切单子的全部发展情况,在安排好了每一个单子各自独立的发展变化的同时,也使其余的单子各自作相应的变化,因而全部单子的发展就自然而然地和谐一致,始终保持着整体的联系性。在莱布尼茨不仅用“预定的和谐”来说明由无限多的单子所组成的整个宇宙的和谐一致,而且以此来解决笛卡尔遗留下来的身心关系问题。他还以“预定的和谐”来证明现实世界是一切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在莱布尼茨哲学中,“预定的和谐”的既是宇宙整体的连续性秩序的基础,也是身心关系协调一致的保证。因而是其哲学中不可缺少的关键部分,构成了其哲学的最大特点。19、洛克的认识论思想述评。P314答:在近代哲学中,洛克是第一个将经验论构造成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哲学家。洛克用了20多年的时间来研究理智亦即我们的认识能力,把知识归结为观念,把观念归结为感觉经验,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明认识论问题,这种研究方法后来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