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架起通向生活的桥梁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访谈孙民 任菊英 孙玮课程教材改革是一个探索过程,其后发效应是需要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得到验证的。而教师的主动参与是课程改革的关键。下面,我们几位来自实验区的老师,以互动交流的形式,从理念和实践相结合的层面,就品德与生活这门新课程、新教材在教学中的使用情况,做一探讨。孙 玮:作为教研员,我们在听课中发现,实验区的老师在用教材的过程中,有的上成看图说话,有的是按教材内容一一讲下来,对这些现象你们是怎么看的呢?任菊英:实际上,这是一个关于新教材的功能和如何利用新教材的问题。按照新课标编写的教材,教材的作用发生了变化,实现了教科书功能的转变,所以就要求我们要用新的教材观来认识新教材、用好新教材。长期以来,教材是被当作单向传输知识的载体和工具,人们把它视为教师的“教本”,学生的“学本”,教师习惯于就教材教教材,认为教师应忠于教材,教材中的内容必须逐一传授给学生。首先,按照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是老师教的依据,但不是“教本”,是儿童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范例,是和儿童对话的文本,是引领儿童进入生活的桥梁,是学生学习人类文化的拐棍。其次,新教材的主要功能表现为提高、增强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建构的机能造血功能,旨在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索,主动学习,促进学生自我建构。新教材的这一新功能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中体现得很充分。例如,在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让家园更美好”中的第二个话题“花草树木点头笑”,就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供老师教,而是作学生探究知识的范例,以讨论的形式展示了花草树木对人们生活的作用,教材中提示的“5个可以”说明了花草树木的作用,而“可以”以及“光荣榜”活动,则是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不能仅将这五个“可以”,当知识教给学生,教材文本中的知识不是惟一和最终的目标。它只是实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建构的一个手段。所以,我们需要树立新的教材观,认真研读教材,用好教材。孙 民:在实践中,我们感到作为一线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树立新的教材观。特别要注意这样几点:1不能照本宣科有的老师拿到新教材感觉到新教材好看不好教。所谓“好看”,是指教材呈现的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身边的生活事件。学生有兴趣,喜欢看。而“不好教”,则是觉得没有什么可教的,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从何教起。其实,这是用旧观念看新教材。以往我们总把教材看作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与再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材即知识”。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复制教材上呈现的一切。对于新教材,那种照本宣科的做法已很难行得通。教学内容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教师必须能够真正地驾驭教材,凭借教材所呈现的话题、范例引导学生激活自己的思想,得出自己的结论。注意是凭借,而不是重复。教师需要合理地选择与优化教学内容,理解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的构思能在课堂教学中生动地体现出来,这样,教材才能用活。2不能看图说话新教材突出了图画、图片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特殊作用,强调图文并茂,以图为主。所以,在使用以图为主的新教材时,我们不能简单地搞成看图说话,那样只会是干巴巴的表述图意,说些无关痛痒的大道理。我们需要看图对话,让图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对话,让图中的场景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对话。例如二年级下学期我和动物交朋友这一主题,在教学中,就不应简单地上成书上的儿童是怎么做的,我要向他们学什么。而要通过书中的小女孩聚精会神地观察她养的金鱼,引发学生讲出“我”养兔、养蚕时是怎么样由此唤发出“我”的真真切切的感受不正是教材上所画不出来的儿童的真切感受吗?通过这种对话,教材的范例性充分地得到了体现;通过这种对话,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地与教科书的思想观念融合;通过这种对话,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相依相伴,共同成长。这样是不是可以说教材真正用到位了呢?3不能弃而不用品德与生活课实施的是生活德育,以生活为依托,贴近生活是本课的显著特点,对于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学生是有感而发,有话可说的。这样一来,是不是可以不用教材了呢?陶行知曾打过这样一个比方,把社会上、生活中的东西搬一些到学校里,好比搬一些树枝到鸟笼里,但鸟笼毕竟是鸟笼,决不是鸟的世界。他还说生活与生活的摩擦才能起到教育作用。新教材实际体现了这样的价值取向。它不只是关注生活,它更关注儿童,关注儿童的发展。教材更重要的功能是引起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思想活动,自我建构。教材是拐杖,在学步时,不去依靠是可能摔跤的。例如,二年级上册中的“爱惜书本和文具”的话题。对于拿到新书、新的学习用品的学生来说,这个话题他们有话可说。但往往会流于空泛。教材适时地提供了范例:我也想保护好书,可是它总爱卷角;笔老爱掉;本子总擦破在教学中,这些范例就像拐杖一样,引导学生由空泛到养成,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塑造品德。总的说来,运用新教材要有新思路,教材中的学习资源是有限的,而教师和学生由此创造出来的学习资源却是无限的,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孙 玮:人教版教材作为面向全国的教材,兼顾了城乡差异,具有通用性。尽管如此,教材仍然不可能完全适应每一个地区的特点,有一定的局限性。那么该怎样结合本地区的实际,灵活运用教材进行教学呢?任菊英:人教版作为面向全国的教材,确实具有通用性,它兼顾了城市、农村不同地域的特点和需要,但作为教材,编写不可能完全适应每个地区的特点和需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反复教材只是一个范例,关键是我们教师要联系实际,灵活运用教材。如何灵活运用教材呢?我认为至少要注意“三个结合”。第一,结合地域特点。生活地域不同,条件不同,城市学生生活世界与农村学生的生活世界不同,而在农村,东西部地区又不同,我们就需要联系本地区实际,灵活运用教材。例如:二年级下学期“家乡的故事、家乡的歌”教材是以浙江杭州为例,展示了当地的传说故事、名胜古迹、戏曲艺术及民间舞蹈教师在教学中当然不是让学生听白蛇传、跳“采茶舞”一一落实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而是以教材为范例,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家乡除了有美丽的风景外,还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故事、特有的歌舞剧种孙 民:武汉市的学生就以黄鹤楼为家乡的骄傲,他们在收集、准备、展示的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到崔颢曾写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佳句,以及知道李白看到这首诗后,搁下手中的笔,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故事后,他们对家乡的了解加深了,对家乡的爱得到了升华。任菊英:第二,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具体表现为(1)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即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学校生活。例如二上“找秋天”,有位老师一上课就让学生说说秋天到了,大自然都有哪些变化?学生很茫然,好半天才有几个同学发言,但另一位老师却从学生日常生活引入:让学生说说自己和周围人衣着有哪些变化,家里衣柜有什么变化,社区和校园内的花草树木有什么变化。当我们从儿童熟悉的生活引导开去,学生的话匣子就一下子打开了(2)还要联系学生非日常生活实际,也就是说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例如:“我会好好吃”一课,我遇到这样的事,有位山区的老师就说:“我们那里每天除了土豆还是土豆,怎么讲营养搭配啊!还有的老师也提出,我们那里连汽车也很少见,还讲什么“红绿灯”看起来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的确有距离,但现实生活中没有不等于将来生活就没有。我们要对儿童的未来负责,要关注儿童的未来生活,对儿童的未来生活进行指导,不是照搬教材,例如有位教师结合当地高速公路上发生的事情来进行交规教育就很好。第三点,结合教学实际,主要考虑教学的可操性,可替代性,不可照搬教材。例如,教材中有“装扮我们的教室”的内容,要求真正动手装扮教室,但由于学校条件、环境各不相同,可能操作起来就需要从实际出发。比如,可以结合班级特点进行设计,这样就体现了更有个性的装扮,更有创造性的生活。孙 玮:品德与生活要回归儿童的生活,体现主体性。这对于老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在备课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孙 民:新课程要以学生的参与为目的进行教学设计,这对于教师备课来说,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备学生备课要注意深入并充分地了解学生。新教材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主张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深入并充分地了解学生,探明学生现在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个性差异以我执教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真棒”中“我能行”的话题为例。在备课时,我了解到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胆怯是他们常常会遇到的体验,特别是在独生子女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如怕黑同时,他们也有许多战胜胆怯的生活经验。比如他们意识到打针就是针头扎进去的时候疼一会儿,挺过去就没事了仅仅摸清生活实际还不够,还有科学的分析,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反应,胆怯是人类本能的一种防御反应,从这个角度来看,胆怯也是一种个性特征,无所谓好与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这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却没有得到关注与引导。对胆怯的认识有失偏颇,轻易地给孩子贴上不好的“标签”,造成孩子成长中的困惑与苦恼。了解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教师就有必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胆怯的现象。儿童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能够做到但由于胆怯而不敢去尝试的情况。这时,他们往往受到的是指责和嘲笑,然而这样对他们的生活不仅无济于事,有时甚至雪上加霜。他们需要的是树立信心,寻找到自己战胜胆怯的方法,了解到这些,有助于老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这里特别要提一下,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很多孩子提到怕鬼。我深入地分析后发现,怕鬼对于儿童来说,并不是迷信,儿童的生活世界中就是有许多离奇的想象。因此,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儿童,我们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合理的引导。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解学生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备课过程中,教师应着眼于儿童的现实生活,关注、引导儿童的现实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征,以及他们的兴趣、需要、经验背景等来组织教学。2 备教材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是实验区老师们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在备课过程中教师确实要不断提高备教材的能力。有如下几点认识:(1)把握标准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师在备课中力求站在落实课程标准的高度从整体和内在逻辑上把握教材内容。以二年级下学期“美化家园”主题活动为例,它分别落实课程标准中“健康、安全地生活”中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愉快、积极生活”中有勇气尝试富于挑战性的活动;“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中积极主动做家务劳动;“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中在自己的生活中尝试一物多用、废物利用。把握标准为我们正确理解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打下了基础,做到了心中有底。(2)理解意图教材的每一幅图、每一句话,都是编写者精心设计的,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研读教材,正确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例:二年级下学期“我们都是少先队员”主题,教材旨在提示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过去的照片、实物),听老师、父母和爷爷奶奶等人讲他们当年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少先队生活。教材对调查、收集的对象、方式等都进行了提示。(3)领会特点人教版教材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本线索设置主题;突出养成教育的要求;突出活动性与“做中学”的特点;体现一定的开放性(4)设计活动品德与生活课是活动型课程,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们设计活动,进行活动教学,实质上是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改变过去那种“传授-给予”式学习方式主导课堂的局面。倡导“探究-发现”式学习、“体验-感悟”式学习。内容决定形式,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关注教学内容,根据内容来设计活动。我认为,现在老师备课,创造性就表现在如何设计活动,使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有机的结合。不能搞成两张皮,为了活动而活动。随着实践的深入,我们发现,有些活动形式并不华丽,但能引起学生的探究,让学生能有所体验感悟。它的教学效果是非常好的。有的老师在品德与生活课备课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备课的书写形式就是以活动为线索,突出设计活动的重要性。孙 玮:品德与生活是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活动非常重要。如何提高活动的有效性呢?任菊英:品德与生活课程是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共同中介,我们必须在活动的有效性、实效性上下功夫,不能为活动而活动,表面看来热闹,实际游离目标之外,走了过场,要使活动收到实效,必须注意“四性”。即:目的性、过程性、针对性和开放性。(1)目的性: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活动要清晰,落脚点很明确,活动的依据是教学目标。(2)过程性:就是要弘扬人的主体性,在活动中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把重过程与重结论看成同样重要),让不同情感,不同认识的各类学生相互交流碰撞,真正在活动中体验,感受,感知,感悟,而不是走过场,老师急于讲结论,少数学生当主角,多数学生当观众,是实实在在的参与。(3)针对性:要针对学生情感上的障碍,行为上的误区,认识上的盲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在活动中真正让学生动情、懂理,进行启发,受到心灵的震撼。(4)开放性:主要指失控,注意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课前、中、后的结合,还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学生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孙 玮:课堂教学中如何面对学生即时生成的问题?任菊英:关于生成问题,我想举一个例子,可能给大家以启示:这是我随堂听的一节课“我和小伙伴”,老师设计了快乐10分钟活动,目标是体验朋友多,快乐多,大家一起玩真快乐。但是出乎这位教师意料的是,活动完后,老师问大家,现在开心吗?惟有一位男生说不开心。一了解,同学们不愿意和他一起玩,说他不守规则,爱捣乱。针对课堂上这一生成的问题,老师没有责怪学生,而是把这一男生的问题,转化成大家的问题,让大家换位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让他和同学们在游戏中结束这一节课。同学们开心极了。孙 民:对这个问题,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的。(1)调整心态作为教师,我们可能有这样的感受,一节课的亮点,使人难忘,值得回味的往往是学生生成了问题的那一瞬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生成的问题。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现代的课堂,我们更多的是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问题走出教室。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生成问题不是坏事,而是好事。面对好事,我们当然要高兴、要欢迎。为什么有的老师面对生成的问题会紧张呢?因为怕解决不好,其实,这是老师自己的角色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仍旧有闻道在先,年龄居长的不平等师生关系的意识。还有就是怕打乱了既定的教学程序,这里有一个课堂教学观念的问题。有专家指出“课堂是涌动着的生命”,生成问题的课堂才是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当然,充分的准备是有良好心态的基础。不要认为学生生成的问题都是教师意料之外的问题。即便有意料之外的问题,也应该在“情理之中”,教师要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深入了解学生。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欢迎学生生成问题,会鼓励甚至帮助学生去生成。(2)加以选择面对生成的问题,教师除了有良好的心态以外,还必须要发挥教育机智,我的体会是可以分两步走,先加以判断选择,再考虑如何处理。在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生成的问题,教师要加以选择,对于共性的问题,教师要善于转换成大家的问题,让大家共同来关注;对于个性的问题则可以个别处理。在一节课中,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因而,对于那些有当场发挥价值的生成问题要拿出时间,重点处理。对于那些当堂发挥价值不高的生成问题则可以少花时间,个别处理,淡化处理。(3)正确对待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生成的问题,教师不回避也不能简单化,教师不要搞包办代替,要引导大家共同思考、解决。对于有些问题思考了、讨论了不一定要当堂解决,要有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的意识。孙 玮:新课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老师怎样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任菊英: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在本次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已成为显著特征之一,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对这一角色的定位,在认识上存在一个误区,有的教师认为一谈指导者,就是要教学生怎么做,而忽略了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发展;一谈合作者又放任自流,甚至一节课老师该讲的不讲,该导的不导。孙 民:我觉得教师的指导作用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开课时共同寻找话题;活动时关注学生参与;评价(广度、效度、深度)时予以正确的价值引导。(1)开课时共同寻找话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真诚平等的交流,引导学生关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舞蹈老师教资题库及答案
- 2025-2030中国化工物流行业碳排放现状与减排技术路径分析报告
- 2025年智能家电购销合同协议书
- 2025标准不定期劳动合同模板
- 2025租赁合同范本范本下载
- 2025-2030中国药物筛选行业产业链优化与商业模式创新报告
- 2025年四川省柑橘购销合同范本
- 2025个体与企业劳动合同范本
- “双减”后地下家教市场的道德经济与父母焦虑转移
- 2025年临床查对制度试题及答案
- 第01讲 赏析小说形象(知识清单)(全国通.用)解析版-2026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
- 风电场防寒防冻知识培训课件
- 国开2025年秋《心理学》形成性考核练习1-6答案
-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B级讲解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
- JTGT F20-2015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
- 中枢神经系统监测课件
-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物治疗
- 侨界领袖陈嘉庚(共33张PPT)
-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与职业禁忌症以及职业病目录对应表
- 《建筑结构平法识图》说课
- GB/T 25643-2010道路施工与养护机械设备路面铣刨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