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源头活水来 丰富生活写作文.doc_第1页
唯有源头活水来 丰富生活写作文.doc_第2页
唯有源头活水来 丰富生活写作文.doc_第3页
唯有源头活水来 丰富生活写作文.doc_第4页
唯有源头活水来 丰富生活写作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唯有源头活水来 丰富生活写作文山东省莱芜市大槐树中学 周鹏升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在农村中小学生活作文的教学中,如何贴近生活,积累素材。在教学生活作文时,转变教师角色,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生活;让学生作文有话可说。 【关键词】:丰富学生生活 转变教学观念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撇开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撇开学生的生活和实践,去挖空心思闭门造车,必然会兴味索然,无话可说,甚至望文生畏,畏文如虎。 当前在作文教学领域,广大教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从作文教学的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突出以下两个方面。 一.作文目的分数化。学生作文应该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在写作中成长、发展。然而,现在学生作文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他们写作不是为了与人交流,与人沟通;不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不是为了自己的健康成长,而是为了能得到老师的欣赏,能得到好的分数 二.作文教学模式化,作文训练的主体失落、内容单一。作文训练一律往升学考试的模式上靠,为考试而作文。在小学作文教学的命题、指导、评改等环节中,也历来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命题出不到学生心里,引不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作文差不多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是硬性规定的。学生被动作文,形成盲目从众的思维惰性,天南地北的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无个性差异,无创造活力。我们去翻阅学生作文本,你会感到,千百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大体一致的精神套路、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无思想火花,无情感波涛,无个性色彩。 作文是一种情感和思想的书面表达,如果学生一想到作文就怕,表达的欲望没有了,你还能希望孩子写好作文吗学生的作文就是写他们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感受,写他们所感兴趣的、所爱好的生活内容。为此,本人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贴近生活找素材 丰富感情写作文 每次进行练笔,都是先我们教师施以“指令”,然后学生“领命”进行作文。学生翻阅作文书,上网找范文,搜肠刮肚,硬着头皮交差,造成他们“怕作文”的心态。因而,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努力转变自己的“角色”,不再扮演作文的“命题者”,不再是学生眼中的“号令者”,而是一位引导者、设计者,千方百计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急于想用文字来沟通、表达,使习作成为学生自己的需要。 由于生活在农村,学生们就有了亲身体验农村劳动的经历,这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例如,种玉米,我要求学生观察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锄草、什么时候施肥、收获,把过程一一记录下来。又如,很多同学都参加过摘棉花劳动,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劳动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什么?在给棉田施肥、锄草、叶面喷肥等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最后指导学生把这些过程写下来。这样既学到了农技知识,又扩大了写作的范围。我简单地指导后就布置了作业。如今,经济在发展,农村的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化,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写作空间。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农村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如化肥、农药等副作用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因此,我又指导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入调查、采访,学写调查报告,有条件的话,我还与同学们作一些实验。如进行废电池浸出液对泥鳅等生物体的影响,以加深他们对环境污染的认识,增强了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扩展学生的写作思路。 学生有了这样的体验和感受,有话可说了,有内容可写了,也就不再觉得作文难了便会产生强烈的表达愿望,此时作文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表达需要,学生体会到的是快乐,是创造的快乐。(二)、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表达能力。 农村有丰富的语言基础,平时可以指导学生多收集、积累一些这样的素材,以备写作之用,如:“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立秋摘花椒”、“白露打黑桃”、“霜降采柿子”、“立冬打晚枣”这是有关四季农作物采摘的谚语。又如“锄头下面一层水”,讲的是天旱,地里庄稼虽然没有草也要经常锄一锄,这样可以切断土壤中农作物的根须,防止水分蒸发。再如:“大雪勿施肥”,因为大雪盖麦有利于麦苗过冬,而施肥会加快大雪的融化。再如,“春雨贵如油”、“不行春风,焉得秋雨”、“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等等。学生通过交流,收集丰富的农事谚语,既提高了作文的知识含量,又丰富了写作素材。 学生从生活中有经验和体验了,觉得作文也有内容可写了,但要会用生动、准确的词来表达内容,就应在作文教学中注意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首先通过扩词造句的练习提高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就是用课文中的精美词语来进行多角度的造句练习。学生学完一篇课文,文中精妙的语言常常使他们赞叹不已,回味无穷。我就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精妙的词语进行反复品味,在达到心领神会、完全感性的良好氛围时,让学生对这些词结合生活进行多角度的扩词,造句练习,同时还启发学生在记忆的宝库中,运用回忆、联想和想象等思维形式,搜寻出这些词还适用于哪些地方学生开阔了思路,丰富了词汇量,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作文中的描写自然也就生动、形象了,写出的作文就充满了创意、新意啦!三、转变教学观念 走进学生生活 (一).作文教学观念生活化。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要合一”。作文活动本身就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作文即做人。而教师的作文教学观念决定着他的教学过程。如果一个教师固守着应试作文的传统、教育理念没有改变,那么一切教学改革都是空谈。因为教师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生活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由一个权威型的、严厉的长者,变成一个可以倾听学生心声的朋友。改变传统作文教学死板、低效、无趣的现象,通过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性的交流,才可以激发起学生作文的兴趣,从而去发掘生活中点点滴滴可写的亮点。因此树立教师的生活教育思想尤为重要。(二).作文指导生活化。命题生活化,使学生有内容可写。怎样写,怎样指导学生进行创作,这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写作常常没话写,其原因不是我们的生活枯燥单一,而是我们的学生对生活中的许多事漠不关心。因此,写出来的往往是毫无意义的“废话”,或者是枯燥的流水帐。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乃至身边的花草树木 其实,农村学生平时能感知的生活是很丰富的。也许他们“不识庐山真面目”,没能把这些丰富的生活表象细细品味,从中得到乐趣。因此,要帮助他们去体味、去观察、去感受农村生活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才能写出贴近生活的创新作文。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