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人的一生”、“无处不在的能量”、“地球的面纱”、“信息与生活”、“探索宇宙”、“研究与实践”等研究主题。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进行构建,做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整合,引领学生认识事物内部的变化特征及事物变化的相互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二、教学目标“人的一生”单元引导学生微观认识生命体的基本构造和功能切入,让学生明确生命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知道人类通过两性结合繁殖自己的后代,我们应该珍爱自己的生命,体会与父母的亲情,感受父母养育的艰辛,通过搜集、整理自己生长发育过程的照片资料,分析、归纳、推理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呈现的特点,知道遗传和变异石生命体的共同特征。“无处不在的能量”单元以人体内部的能量为切入点,探究机械能、热能、电能、电磁能等之间的相互变化,密切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整个单元呈现出了由部分到综合的结构形式,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地球的面纱”单元采用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通过大气层的研究、风的模拟实验、降落伞的秘密、风与帆的关系等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大气层对地球及地球生物的意义、风的成因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信息与生活”单元主要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认识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复杂的信息传递方式,知道动植物的一些行为特征以及人类社会的主要交流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系统研究能力、表达交流能力,丰富学生对生物界的认识,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相互联系的观点及辩证法,进一步认识和了解生物的生理和行为特性。“探索宇宙”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知道了地球的结构特点、地表的变化、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及太阳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研究的视角延伸到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乃至整个宇宙,拓展学生认识的空间,形成对宇宙的宏观认识,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热爱科学的欲望。研究与实践单元通过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几个科学之谜,让学生像科学家达尔文那样,经理科学探究的历程,形成尊重事实证据的科学态度,能够面对大量的事实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调查、分析、研究伪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增强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通过对伪科学学习历程进行自我反思,培养学生的科学感悟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自我发展能力,达到让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三、重点难点重点:空间维度方面,从认识身边事物、周围物体的基础上,扩展到微观和宏观两个世界,探索微生物和无限宇宙的科学奥秘;时间维度方面,以时间轴为认知线索,探索“生命起源”的奥秘和“未来世界”的变化;结构维度方面,在认识事物外部特征的基础上,以“解暗箱”的形式探究事物的内部构造。在科学探究上,以自主性探究为重点,重视探究方法的培养,以“认识事物变化的相互联系”为探究重点。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科书整体结构,设置了“对信息的搜寻、理解和判断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探究能力的逐步提高奠定基础。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四、教法学法1.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2.组织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开展探究活动,敢于向权威挑战,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创新。3.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发挥主导作用但不包办代替。4.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做好记录。5.提醒学生做好课前准备,保证科学探究顺利开展。6.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习科学,让科学走进学生的生活。7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辅助教学。五、教学进度第一单元 人的一生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让学生通过亲自查找、搜集和整理资料以及观察、游戏等探究性的学习,在相互合作与交流中走进生命世界,感受生命的神奇,从而使学生产生珍爱生命、关注生命科学、关注自我健康成长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为他们后续的科学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教学资源分析本单元包括四课内容,分别是细胞我从哪里来人的一生我像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丰富学生对生命世界的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生命科学的内容奠定基础。三、单元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能针对生命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表达与交流。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指导科学是不断发展的。3科学知识:知道生命体的基本特征:由细胞构成,能够生长,繁殖,遗传和变异,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等。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生命的基本特征,即由细胞构成,能够生长,繁殖,遗传和变异,有一定的生命周期。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解决提出的问题,感受到科学并不神秘,能搜集整理信息,认识遗传和变异现象。五、单元课时安排本单元一共4课,各用1课时,共用4课时。1.细胞一、目的要求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知道什么是细胞,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教给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的方法。)二、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投影片洋葱表皮细胞、其他植物的细胞、动物的细胞、人的细胞、显微镜、洋葱、镊子、显微镜、滴管、碘酒、吸水纸等。三、重点难点初步知道什么是细胞,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四、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1谈话:在自然课中,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自然事物。其中哪些是有生命的?2小结:植物、动物、人都是有生命的。由于它们都是有生命的,所以把它们归为一类,统称“生物”。自然界中无生命的物体砂、岩石、水、空气等,称为无生物。植物、动物、人,从外表看是很不相同的,那么它们的身体是否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问题。(二)探究活动了解不同生物体的细胞1指导学生认识细胞我们先来进行一项观察。每个组都有一块洋葱(俗称葱头),用镊子在洋葱表面撕下一层薄薄的膜(教师演示一下),这是洋葱的表皮,观察它是什么样的?分组观察。汇报观察结果。小结:用肉眼看,我们只能看出洋葱表皮是一层薄薄的、软软的、近似透明的膜。要看得更清楚,需要通过显微镜来观察。2.认识显微镜显微镜是一种精密的放大仪器,由镜座、镜柱、镜筒、镜头(目镜和物镜)、反光镜、载物台、准焦螺旋等部分构成。演示: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的方法是这样的分组观察。交流:你在显微镜中看见了什么?你能在黑板上简单地画一画吗?(课件出示洋葱表皮细胞构造图。)通过用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洋葱的表皮并不是像用肉眼看到的那样,仅仅是一层近似透明的薄膜,而是由很多小格子构成的。这些小格子是细长的,两头比较尖,一排排的,排列得很整齐、很紧密。这些小格子叫做细胞。(板书课题)每一个小格子是一个细胞。细胞由四部分构成:周围是细胞壁和细胞膜,中间有细胞核,细胞核与细胞膜之间是细胞质。细胞很小,用肉眼看不见,在显微镜中看到的大约放大了倍,一小片洋葱表皮由很多很多细胞构成。3.引导学生认识植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1)课件出示一幅通过显微镜拍摄的叶的纵切照片。观察:指出哪些是细胞?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叶细胞的大小相同吗?哪个部位的细胞比较大?哪个部位的细胞比较小?(2)课件出示根的纵切图。观察:这是一幅在显微镜下拍摄的根尖纵切的照片。根是由什么构成的?指出哪是根的细胞?根细胞的形状、大小相同吗?(3)观察茎的横切: 出示茎的横切图。观察:这是一幅在显微镜下拍摄的幼茎横切照片。这是茎的表皮部分,这是茎内的导管部分。茎是由什么构成的?指出哪是茎的细胞?茎的细胞形状、大小相同吗?哪个部位的细胞比较大?哪个部位的细胞比较小?(4)教师小结:通过以上观察,我们知道植物的根、茎、叶等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植物各部分的细胞有大有小,形状不尽相同。4指导学生认识动物体、人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1)出示投影片蝾螈的表皮细胞,蟾蜍的卵细胞,人的血细胞、骨细胞、口腔粘膜细胞和神经细胞。(2)讲解:动物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是两栖动物蝾螈的表皮细胞、蟾蜍的卵细胞,这是人的血细胞(红血球)、骨细胞、口腔粘膜细胞和位于脑和脊髓中的神经细胞。(3)观察:这6种细胞分别是什么样的?哪种细胞比较大(4)教师小结:通过观察,可以知道人和动物的身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各部分的细胞形状、大小不同。5总结关于细胞的知识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最小单位。每个细胞都是有生命的,有生、有死,能生长、能繁殖,需要不断吸收营养,也要不断向外排出废物。有些低等生物只由一个细胞构成。大部分生物由很多很多细胞构成。生物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都与细胞有关系。例如,植物的生长过程,就是各部分的细胞不断长大的过程;如果人的某个部位的细胞大量坏死了,这个部位的机能就会丧失了。(三)自由活动制作细胞模型1. 小组活动。2. 展示交流作品。(四)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细胞是怎样生活的。板书设计: 细胞 构成 生物体(生长 繁殖 变化) 决定 细胞课后反思: 本节课对于细胞的观察是非常重要的,要会绘制细胞图,让学生弄清楚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2.我从哪里来一、教学目标1能从“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2.引导学生感到生命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热爱父母、珍爱生命的情感。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善于学习的好习惯。二、教学重难点1.学会如何搜集、整理、运用资料了解孕育生命的过程。2.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来之不易,通过体验*辛苦感悟亲情。活动准备三、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把“我从哪里来”作为研究课题,采用多种形式,搜集整理资料,做调查报告。2教师准备(1)了解学生的已有认识和感兴趣的话题。(2)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谈话 导入新课最近,同学们运用以前科学课中学到的方法,把我从哪里来作为一个科学课的课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写出了比较详实的调查报告。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一下“我从哪里来”这个课题。(二)探究活动:我从哪里来?展示资料 感受生命来之不易1. 教师:谁愿意把自己的调查结果分享给大家?2. 学生展示资料,教师播放课件补充学生资料。(胎儿的形成、试管婴儿、双胞胎)3. 教师适时评价总结出科学的学习方法。(板书:搜集 分析 运用)4. 教师:通过刚才的交流研讨,你有什么想说的?5. 总结过渡:同学们,老师很高兴,你们在研究“我从哪里来”这个课题时,运用了这么多科学的学习方法,懂得了我们的生命来之不易,因此我们要珍爱自己、欣赏自己。不过在我们成长的同时,不能忘记我们的父母,尤其是妈妈。她在孕育我们时的辛苦,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今天,就让我们来做一个体验游戏,(出示课件)“我做5分钟的妈妈”。(三)自由活动:游戏体验 感受母亲的辛苦1. 教师:同学们的书包大约十几斤,和妈妈怀孕时增加的体重差不多,我们就把书包当作妈妈怀孕时的你,放在前面,一起跟老师来做几个日常生活中的动作。注意体会做动作时的感受,还要保护好你的宝宝!2.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做动作。(坐着吃饭、伸手够东西、低头看脚尖、抬腿上楼梯、弯腰捡东西、弯腰穿鞋系鞋带)3. 学生根据感受谈体会。4. 教师:我们刚才仅仅做了5分钟的妈妈,就有这么多的感受,想一想,妈妈在孕育我们的这十个月中,有多少个5分钟?这十个月中,妈妈会呕吐、会经常感到疲劳,负担会随着你的长大一天天加重。但是妈妈毫无怨言,即使再辛苦,也是幸福的!此时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话要说给妈妈听吧!那就大声地说出来吧!(播放课件音乐)5. 学生说心声(四)拓展活动整理获取的资料,设计、制作一份生命手册。板书设计; 精子 搜集我从哪里来 受精卵 胚胎 婴儿 分析 卵子 大约十个月 运用课后反思:在我们成长的同时,不能忘记我们的父母,尤其是妈妈。她在孕育我们时的辛苦,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懂得了我们的生命来之不易,因此我们要珍爱自己、欣赏自己。3.人的一生一、教学目标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自己身高、体重等方面的数据;能选这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2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珍爱生命;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二、教学重难点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关注个人保健。三、活动准备准备自己不同年龄段的照片课前观察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身体特征,并记录下来四、教学过程1探究人的一生身体发展变化特征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了一些“人从小到大身体发展变化”的资料,有的同学还准备了上学以来的体检表。下面请你们小组内交流搜集的资料,看看能从资料中发现什么。学生小组交流合作,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汇报:生1:我出生时才 3.5千克,身长50厘米。我现在52千克,身高1.55米。我的体重增加了,身体也高了。生2:我通过比较体检表发现:我比上四年级时长高了,体重增加了3千克。师:除了身高和体重有变化之外,你们还发现了其他方面的变化吗?生:我的脸上长出了小疙瘩,这叫“美丽青春痘”生:我妈妈说我说话的声音变粗了。师: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生:人生长发育到一定年龄会有一些变化。比如说男同学会长出喉结,也有的还没长出来。女同学不会长出喉结,也摸不到。师:同学们发现了很多人的身体的变化得特点。那么你认为人从小到老身体变化最明显的阶段有哪些?生:从幼儿园到小学变化大,从小学到初中变化大,人老了容易生病,身体变化也大。生:从让大人抱着到自己会走路,这个阶段变化也大。生:人退休以后,头发变白了,走路也慢了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和思考。人出生后,身体逐渐长大,直到长成健壮的成年人,然后人的身体又会逐渐的衰老,直到死亡。这是一个客观规律。一般来说,人的一生要经历发育期(从出生到20岁)、成熟期(20道40岁)、渐衰期(40 到60岁)和衰老期(60 岁以后)等4个发展阶段。从出生到死亡是人一生必然经历的过程。(展示以上4个时期的图片)人的身体特征发育比较缓慢,相邻的两个阶段身体特征没有明显的界限。人的各个发展阶段时间比较长短因人而异。2探究青春期身体变化特征同学们已经查阅了自己的体检表,从上面的数据你感觉到什么?(生略)是的,很多方面都说明同学们上学已来身体发生了变化。如果利用这些数据制成表格或图形,研究起来就会更明显。想试试吗?你想用怎样的方式研究呢?生:我们用统计表研究身高生:我们用条形码统计图研究身高生:我们用折线图研究体重请同学们先绘制图表,然后再观察图表,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在绘制图表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困难,可以互相帮助。学生绘制并展示图表生:通过学习我们发现,我已经进入了青春期。是的,你们中间的一些同学已经进入了青春期。有些同学将要进入青春期。青春期是人的身体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人的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等都增长的很快,而且还有人会长出青春痘,男同学长喉结、长胡子等特征。3青春期的卫生保健教育青春期是人的身体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关系到以后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为了给江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好基础,我们在青春期应该注意什么?生:应该加强体育锻炼、生:应当学习更多的知识生:要注意营养,保证足够的睡眠。生:不能光吃营养价值高的食物,食物应该多样化,并且不挑食。师:还要应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多和他人交流,多表现自己。生:不吸毒、不参加赌博生:不和坏人交朋友师:对,要注意学习法律知识,遵纪守法。4自由活动同学们,想知道你为来的身体是什么样子吗?想知道更多的关于人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的知识吗?请同学们开展一个“预测20年后的我”的活动,有资料的同学也可以交流一下资料上的内容。学生进行自由活动5拓展活动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收集资料,了解不同国家和不同种族的人的外形特征。可以写出研究报告在全班交流,也可以出一期专题研究。课后反思:在本课的教学中与学生的交流很好,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逐渐意识到进入青春期应注意的地方,也有个别学生不能以科学的态度参与讨论。4.我像谁一、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人体特征,进一步提高比较分析和推理能力;2.在观察中培养学生认真求实,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二、重点难点了解什么是人体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并知道遗传和变异生物界普通存在的生命现象,为学习下一课遗传变异的秘密打下基础;三、教学准备1学生每人准备一面镜子,一张全家福照片2教师事先收集全班同学及其父母的单身照片。3有关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游戏(肖像描述):请学生口头描述班级内同学的肖像特征,其他同学猜猜说的是谁,若能猜出来,则说明这位同学描述成功。通过这个游戏,能很快的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学生在描述时,为了能描述的具体形象,就要抓住同学的最主要的人体特征来描述,这样就使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2师:看来,我们每个人的长相都有各自的特征,在茫茫人海中,你的特征总是区别于其他人,(多媒体演示学生站队放学的情景,紧接着出现本班几位学生的镜头特写),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出示课题“我像谁”)(二)探究活动1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遗传和变异学生对镜观察自己具有哪些明显的特征,注意提醒学生观察要仔细、全面。学生汇报观察的结果,要求叙述语言要连贯、有条理,用词恰当。结合学生的汇报师讲解:从具体特征看,有些人是直发,有些人是卷发;有些人是双眼皮,有些人是单眼皮;有些人有耳垂,有些人没有耳垂等等,我们可以把这些特征分成若干类,同时多媒体出示书25页的图,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特征的代号。小结:象这样如果人体之间的某一特征具有两种明显不同的表现形式,就可以把它作为研究人体遗传现象的素材。多媒体出示课本的画面的插图,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图上四位同学的舌头和头发分别有什么不同。师发放事先收集的照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本班同学的父母(本组同学找其他组同学的父母照片)。在活动中,师适当参与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优势。学生汇报活动结果,说出你们组是怎么找的,根据哪些特征找的。通过这个活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经历了发现遗传的全部过程。面对如此丰富的素材,学生要想正确分离出班级内同学的父母,就要认真仔细地观察比较,在头脑中就能形成较为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师进一步说明:早在公元300-400年,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就发现,凡是有亲缘关系的人一般都具有明显相似的特征,因此,人们把子女总是与父母保持着某些相似的特征的现象叫作遗传。讨论:人体哪些特征可以遗传?师:子女与父母长得一模一样吗?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照片,找一找班级内同学与其父母存在着哪些差异,最后师总结什么叫变异。2指导学生认识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学生观察各自带的全家福照片,分析自己的哪些特征是从父母那儿遗传来的?哪些特征和父母发生了变异?同时结合课前调查情况将结果填在课本27页的两个表格中。学生汇报结果。对以上结果,你有什么想法?教师适时小结:遗传和变异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三)自由活动课件出示一组植物、动物图片:比较相同和不同1. 小组观察、比较。2. 交流观察发现。(四)拓展活动:1.课后查阅一些有关遗传和变异现象的资料。2.进一步整理并完善自己的生命手册课后反思经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遗传和变异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又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他们渴望探究更多的秘密,学生通过主动查阅资料,既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又可以为学习下一课遗传变异的秘密积累丰富的素材,同时也使课内学习向课外延伸六下三单元(2011-01-04 13:42:38)转载var $tag=杂谈; var $tag_code=9686ddadc0fd81a4839fd56017efcae2; var $r_quote_bligid=620603dc0100nta5; var $worldcup=0; var $worldcupball=0; 标签:杂谈12、地球的面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层的组成 2.知道大气层的作用3.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4.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教学重点 大气层的组成成分及分层教学难点 大气污染的危害教学准备1.地球大气层的图片,各种大气污染的实例图片。2.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大气层方面的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类,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你们想象中的大气层是什么样子的?2、学生小组内交流3、学生个别回答 4、老师总结,导入课题:12、地球的面纱二、探究活动(一)大气层的构成和作用1.提出问题:地球最外面的圈层是什么?2.学生讨论:让学生将自己搜集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将小组同学搜集的资料进行汇总,并从大气层的结构和人类在不同圈层内的活动情况两方面将资料归类。然后让学生用绘图或文字方式描述大气层的结构及人类在大气层的活动情况,并在小组内形成统一意见,达成共识。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完善、相互补充,形成对大气层的整体认识。3.讲解:地球最外部的圈层是大气层,大气层又叫大气圈,地球就被这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和水蒸汽。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但没有明显的界限。整个大气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再上面就是星际空间了。4.追问:大气层有什么作用呢?5.学生讨论,并请某些同学作答。6.补充讲解: 对流层在大气层的最低层,紧靠地球表面,其厚度大约为10至20千米。对流层的大气受地球影响较大,云、雾、雨等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内,水蒸气也几乎都在这一层内存在。这一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动、植物的生存,人类的绝大部分活动,也在这一层内。因为这一层的空气对流很明显,故称对流层。对流层以上是平流层,大约距地球表面20至50千米。平流层的空气比较稳定,大气是平稳流动的,故称为平流层。在平流层内水蒸气和尘埃很少。平流层以上是中间层,大约距地球表面50至85千米,这里的空气已经很稀薄,突出的特征是气温防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空气的垂直对流强烈。中间层以上是暖层,大约距地球表面100至800千米。暖层最突出的特征是当太阳光照射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被该层中的氧原子大量吸收,因此温度升高,故称暖层。散逸层在暖层之上,为带电粒子所组成。除此之外,还有两个特殊的层,即臭氧层和电离层。臭氧层距地面20至30千米,实际介于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这一层主要是由于氧分子受太阳光的紫外线的光化作用造成的,使氧分子变成了臭氧。电离层很厚,大约距地球表面80千米以上。电离层是高空中的气体,被太阳光的紫外线照射,电离成带电荷的正离子和负离子及部分自由电子形成的。电离层对电磁波影响很大,我们可以利用电磁短波能被电离层反射回地面的特点,来实现电磁波的远距离通讯。7.小结:综上所述,大气层的作用是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其生长所必需的空气;使地球温度相对稳定,昼夜年季之间变化都在可适当的范围内;吸收大部分有害射线,使地球免受太阳射线的强烈照射。(二)、大气污染危害1.提问:同学们列举一下自己身边的大气污染及其危害2.学生讨论并列举3.讲解:(1)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人需要呼吸空气以维持生命。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大约2万多次,吸入空气达1520立方米。因此,被污染了的空气对人体健康有直接的影响。(2)对植物的危害:大气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对植物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当污染物浓度很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急性危害,使植物叶表面产生伤斑,或者直接使叶枯萎脱落;当污染物浓度不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慢性危害,使植物叶片褪绿,或者表面上看不见什么危害症状,但植物的生理机能已受到了影响,造成植物产量下降,品质变坏。(3)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大气污染物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 增加大气降水量 增高大气温度 下酸雨 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课下了解:臭氧层危机。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臭氧层的作用,及现在臭氧层的破坏程度和后果。三、巩固练习1、今天我们了解了大气层的组成和作用,谁能在说一说?2、如何保护地球的大气层?平时你应该怎么做?引导家人怎么做?3、课下通过找资料或者网络等方式了解臭氧层的作用和现状。4、课堂练习板书设计 12、 地球的面纱大气层: 对流层 平流层 中间层 热层 逃逸层 大气污染收获乐园一、填空1.地球最外面的圈层是( )。2.大气层的主要物质组成成分是( )和( )。3.大气层分为( )、( )、( )、( )、( )五层二、判断1.大气层能降低太阳射线的辐射 ( )2.大气污染只对环境有危害,对人没有影响。 ( )3.没有大气层人类就无法居住在地球上。 (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2011-01-04 11:19:38)转载var $tag=杂谈; var $tag_code=7c3da64ee851663e125849b7b5fb32b9; var $r_quote_bligid=620603dc0100nt6t; var $worldcup=0; var $worldcupball=0; 标签:杂谈第二单元 无处不在的能量第5课 让身体热起来学习目标:1、能体会到我们的身体能发出热2、知道使身体发热的方式有那些。3、养成乐于和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教学重点:身体发热的方式有那些。教学难点:人体能量的吸收和消耗。教学用具:相关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观看几种人体发热的图片:火锅、烤火炉、运动(参考问题:这些热是从哪里来的?)二、让我们身体热起来1、当我们的身体感觉有些冷的时候,我们以常用哪些方法使自己热起来?(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自己会怎样做?)运动、吃火锅、烤火、晒太阳下等。2、这些方法是怎样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呢?太阳为我们带来了热、食物给我们提供了能量。3、拓展:人体吸收的能量到哪里去了?(运动、工作等消耗了,或者转变成糖与脂肪储存了)三、衣服能给我们带来热吗?1、回忆自己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学习知识时与生活结全起来)(1)晚上,当我们进被窝时,你的感觉是什么?(2)而当我们早上起来时,你感觉又是怎样的呢?同样晚上再次去睡时被窝还热吗?这一连串的问题让你对你刚才的想法是不是参生了怀疑?(3)衣服究竟能不能发热?同组的思考并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的想法。2、分级讨论制定实验方法,再在班上表述大家评论其可行性。3、对设计合理有可行性的实验方案在班上推广,并开展实验。4、对自己的实验作汇报。(1)实验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2)衣服会自己产生热吗?(3)多穿些衣服怎么会觉得热起来了?5、问题:北极熊为什么不怕冷?四、课堂小结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教师作总结:1、让人体热起来的办法,2、人体的能量的消耗,3、北极熊不怕冷的原因。板书设计:运动(摩擦、跑步等) 热源(太阳、烤火、电热毯、泡温泉、拥挤的人群) 热起来了: 吃食物(菜、热饭、火锅)发烧、紧张、害羞使人体产生热量等北极熊不怕冷的原因:细密的毛,厚厚的脂肪等。第6课 摆的秘密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摆动,知道摆动的规律摆线短的摆动得快。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3.让学生认识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二、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1)支架:在铁架台或木支架的横梁上安一个挂钩。(2)单摆:3个。用细线和螺丝帽做成,细线一端在螺丝帽上系牢,另一端打一个结,使其成为一个套,能挂在支架的钩上。在3个摆中,有2个摆摆线长短相同,摆锤轻重不同(用大小不同的螺丝帽);有2个摆摆锤轻重相同,摆线长短不同。2.演示材料:带摆的钟。3.挂图或投影片:摆钟、荡秋千等。三、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1.出示摆钟(或挂图、投影片)。2.让学生观察,然后说出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出示实验装置单摆。我们用这样一个装置来实验。在一根细线上栓一个重物钩码,在线的上端系一个套,通过套把线挂在支架横梁的钩上;用手轻轻推动钩码,它就会像钟摆、吊灯一样摆动起来。我们把这个实验装置叫做“摆”。每个组有 3个摆,各组任意选择一个摆,把它挂在支架上,观察它是怎样摆动的,摆动有什么规律。(1)学生分组安装、观察。(2)汇报观察结果。2、讲述:摆在摆动时,摆出去,再回来,叫摆动一次。(1)学生分组观察:通过变换钩码的数量和变换吊线的长度,记录摆的摆动次数。(2)讨论:通过以上观察、实验,你发现摆动有什么规律?(钩码的数量不影响摆动次数;吊线的长度越短,摆动越快。)(3)学生分组实验为什么摆会慢慢的停下来?(4)指导学生认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5)讨论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什么?为什么?现在你知道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即什么样的摆摆动得快?什么样的摆摆动得慢?)(6)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没有关系,与摆线的长短有关系,摆线短的摆动得快。3、做一个听话的摆通过改变摆线的长度,分别让学生做出一分钟摆动50次、90次的摆。(三)巩固练习1.讲述: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摆的秘密。2.提问:同一个摆的摆动有什么规律?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3.讨论:(1)钟摆有什么作用?(由于同一摆在相同的时间里摆动的次数是一定的,这样就可以利用摆控制钟表内齿轮转动的快慢,使钟表匀速、平稳地走动。)(2)怎样调整有摆的钟“走”的快慢?(摆锤下有螺丝,将螺丝沿顺时针方向拧,摆锤上升,相当摆线缩短,钟摆摆动变快,钟表便“走”得快;将螺丝沿逆时针方向拧,摆锤下降,相当摆线加长,钟摆摆动变慢,钟表便“走”得慢。)(3)钟摆的能量是哪里来的?(发条或电池是钟摆的动力)(四)布置作业用一条一米左右的细绳悬吊一个沙漏,上端固定在高处,拉动沙漏在略低于上端悬挂点的位置放手,观察沙迹的路线,记录你的发现。第7课 钻木取火学习目标: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钻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能利用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得相关信息。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3知道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活动准备: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代人用火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类,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另外,还应让学生课前注意观察生活中摩擦生热现象,如玩滑梯、电锯、流星、飞机起飞、疾驰汽车的轮胎、火车道、划火柴等,并做好记录,为课堂上的交流作好铺垫。在实验材料的准备上,要体现开放性的特点,如可以准备教科书提示的实验用的主体材料手钻、木板、砂纸、钢条等,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法准备实验材料。只要学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师课前也应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准备有关古代人用火的音像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观看事先准备的音像资料。2. 展示一些古代人钻木取火的图片或讲述相关的故事。引出关于钻木取火的话题,导入新课。二、认识钻木取火的道理1. 提出问题:“你知道钻木取火是怎么回事吗?你能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其中的道理吗?”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在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后,组织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和展示。引导学生利用获取的资料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尝试解释“钻木取火”的道理。3. 设计实验验证。4. 学生交流验证情况,展示验证成果。四、生活中有哪些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1. 提问:“生活中有哪些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让2.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举出实例,阐述观点,做出合理解释。五、自由活动:摩擦生热现象有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怎么办呢?说一说,机械能还能转化成什么能拓展活动:搜集古人取火的资料进行交流和汇总。第8课 通电的线圈学习目标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电磁铁的特性作假设性的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会设计简单的实验记录表和试验报告。2、知道电磁铁在通电条件下有磁性,电磁铁也有两极,它的两极是可以改变的。3、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学会制作电磁铁的方法)、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4、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培养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态度。教学建议教法建议:1、本课通过课题直接引入新课,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2、教师在组织制作电磁铁这一教学环节上,往往采取教师教,学生做这种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本课教学时,教师可课前组装好电磁铁,课上实验完毕后,让学生自己拆开电磁铁,观察结构,再组装好。既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究电磁铁的特性,又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制作能力、探究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也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用电磁铁做成的物品,交流收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及感受、体会、从而导入新课。教学重点:知道电磁铁的磁性。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自行发现问题:1出示课前收集的各种用电磁铁做成的物品(板书通电的线圈)2提问:他们是怎样工作的?(引导学生说出电磁铁是否有磁性和两极)3学生质疑。学习新课,自行探究、解决问题:二研究电磁铁的性质。1演示实验:(1)做个电磁铁,不接电源,用它接近大头针。(2)将电磁铁连接电源,再用它接近大头针。(3)将电磁铁电源切断,再用它接近大头针。2谈话:刚才的实验你看到什么?你有什么发现?3讨论:这个装置有时有磁性,有时没有磁性。你认为这与什么有关系?4谈话:你想亲自动手验证自己的想法吗?实验完毕后,请你拆开这个装置,看看它的结构是怎样的?还要把它组装好。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学生自己动手做个电磁铁,(分有铁芯和无铁芯两种情况)6汇报结果:(1)有铁芯的电磁铁磁力大。(2)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切断电流后没有磁性。(板书通电 有磁性断电 没磁性)二认识电磁铁也有两极1讨论:(1)磁铁都有南、北两极,电磁铁是不是也有南、北两极呢?(2)怎样弄清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呢?2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3思考:(1)你制作的电磁铁有南、北极吗?(2)哪端是南极?哪端是北极?为什么?4分组实验:用指南针检验电磁铁两端是否有南、北极。5汇报结果:(1)钉帽一端是南极、钉尖一端是北极。(2)钉帽一端是北极、钉尖一端是南极。6师生小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电磁铁也有南、北极之分。(板书有两极)三认识电磁铁的两极是可以变化的及其原因1思考:通过刚才各组的汇报,关于电磁铁的南北极问题,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2、学生质疑:(我们制作的电磁铁,同是钉帽或钉尖一端,为什么有的是北极,有的是南极,这是为什么?)3、谈话:(1)两个实验不同结果的小组,把你们的装置放在一起,看有什么发现?第10课 无处不在的能量【本课学习目标】1、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能量转化的简单小实验;会查阅资料;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对能量转化现象作合理的解释。2在做能量转化小实验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愿意合作与交流。3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电、光、热、声、磁导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导入新课】:观察P17的课文图片,并请学生们说出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学生根据图片描述物体的运动。分析能量的转化过程,导入新课。1、生活中的能量(1)、可以采取演讲或解说的方式,让学生到讲台上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关于能量的文字或图片资料,揭示生活中能量的各种表现形式,提醒学生学会聆听别人的发言,及时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形成对生活中能量的认识。师讲述:能量是一切活动的源泉。虽然你看不见它,但它就在我们身边。任何东西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变化、发光、发声的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问:生活中,你还知道一些什么样的能量?让学生进行讨论、举例。让学生自己总结:在我们生活生产中,有各种各样的能量,如电能、光能、热能、声能、机械能、电磁能、化学能、水能、风能、等等,它们时刻在我们身边为我们服务。2、了解能量之间能够互相转化寻找我们身边的能量1)我们来寻找一下周围的能量,看谁找到的多。2)小组研讨,交流各自知道的能量形式和具有能量的物体。3)全班交流,学生可以展示自己带来的资料。老师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出示准备的图片或影像资料,供全班同学研讨。4)把同学们寻找出的能量按能量形式分类。学生举例并讲解各种各样的能量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能量的作用。问: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能量,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呢?请你说一说,电灯发光时,是将什么能转化成了什么能?问:同学们,想想看,如果没有能量,人类和自然界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师:能量是所有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源泉,没有能量,一切物体都将停止。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自主描述知道的、熟悉的物品工作时能量转化的过程。11、开发新能源一、学习目标:1、认识人类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畅想未来新能源。2、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合作与交流。3、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二、教学重点:认识人类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畅想未来新能源。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方法:练习法,讨论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地球上的能源是无穷的吗?”这个问题作为切入点,导入课题。(二)活动过程:活动一:了解现在能源的现状1、“地球上的能源是无穷的吗?”这个问题作为切入点,让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结合老师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常规能源。问题一:人类的衣食住行、生产劳动等都离不开能源,地球的能源是无穷的吗?答:地球上的能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现代人类生活需要大量的能源,所以人们不断地开采,能源储量已经在不断减少,并且常规能源的广泛的应用造成了环境的污染。2、了解常规能源的现状,以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3、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可能就会提到发明一种新能源来代替,这样就很自然的生成了下面的内容认识新能源。活动二:认识新能源1、认识新能源以资料的形式把新能源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新能源有个大概的了解。2、了解新能源的优势基于学生接触的不多,可能感受不到新能源的巨大优势,这儿我们可以通过课本中的计算题让学生感受新能源的优势。问题二:人类开发了哪些新能源?答:人类开发了地热发电、核能发电、太阳能发电和潮汐能发电等新能源。拓展活动:探讨未来的新能源这个环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我们以自由发言的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然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3、动手实验,体验能量转化的过程。让学生亲自体验能量的转化,并尝试解释能量转化的过程。三、做一次宣传保护大气臭氧层的课外活动参考答案:一、1.大气层 2.氮、氧 3、对流层 平流层 中间层 热层 逃逸层二、1、 2、 3、 13、风从哪里来教学目标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3知道自然界中风的成因。教学重点知道风的形成教学难点通过实验验证风的来源课前准备教师要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类,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另外,还应让学生课前观察身边哪里有风,什么地方可以产生风,并做好记录。也可以让学生注意观察取暖锅炉或工厂的烟囱、车间或煤矿鼓风机、早点摊用的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EC 60794-1-214:2025 EN Optical fibre cables - Part 1-214: Generic specification - Basic optical cable test procedures - Environmental test methods - Cable UV resistance tes
- 【正版授权】 IEC 61169-23:2025 FR Radio-frequency connectors - Part 23: Pin and socket connector for use with 3,5 mm rigid precision coaxial lines with inner diameter of outer conductor
- 【正版授权】 IEC 61169-23:2025 EN Radio-frequency connectors - Part 23: Pin and socket connector for use with 3,5 mm rigid precision coaxial lines with inner diameter of outer conductor
- GB/T 14976-2025输送流体用不锈钢无缝钢管
- 新解读《GB-T 30641-2014食品机械 多功能电动压面机》
- 暑假专项重点提升训练:填空题(含解析)-2024-2025学年西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学期
- 新解读《GB-T 7715-2014工业用乙烯》
- 新解读《GB 30862-2014坠落防护 挂点装置》
- 重庆大学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重大危险源基本知识培训课件
- 电动吊篮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梅溪湖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八年级入学考试数学试卷
- 小学语文课本1至6年级古诗词大全
- 2024塑料术语规范
- 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807经济学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合集
- 阴道镜检查图谱
- 医院培训课件:《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专题培训》
- 2024-2029年中国直接半导体激光器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市场深度研究发展前景及规划战略投资分析研究报告
- 2024年水域救援安全及基础理论知识考试题库(附含答案)
- GB/T 43933-2024金属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
- 2023年考研政治真题(含答案及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