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教学案例分析案例背景: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语言载体,是传承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媒介。但是随着社会文化的革新以及时间的推移,文言文中相应的文化背景、历史条件、社会形态等等都与学生生存的社会环境存在着巨大的时空距离,文言文的表达形式也与学生的现实语言交际之间存在着隔膜,增加了学生理解认知的难度。学生因此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了一种排斥心理。而且初中阶段学生在课本里接触到的文言文也只有几十篇,内容简短,学习要求也比较低,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很少有人能收到实效,大多数学生对学过的古文依旧陌生,对其中的诗文名句也不会灵活应用。这样就使得文言文的教学更不受学生欢迎了。关于文言文的教学目的,新课标的要求是:“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注意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人文性的同时,也要重视对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案例描述:小石潭记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出示学习内容大屏幕出示学习内容: 1、学习课文语言,积累词汇。2、赏析课文,学用赏析性语言。二、读通课文(大屏幕显示:读通 1、读准字音。2、读顺句子。)师:现在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就两个: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互相交流疑难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师:下面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朗读课文给大家听听?生: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参差披拂。师:读得很好,字音很准确,句子的停顿也很恰当。生: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生:怡然不动的“怡”读错了。生:俶尔远逝的“俶”读错了。师:大家听得很认真,好,再把这两个四字短语读一遍。生:怡然不动,俶尔远逝生:潭西南而望,曰奉壹。师:有的字读得不准,谁听出来了?生:“悄怆幽邃”的“怆”,“差互”的差。师:很好,看这个句子的停顿。听老师读:其岸势/犬牙/差互师:大家齐读一遍课文。生:齐读课文。师:好,读到现在,按照目标,我们已读通了课文,下面提高要求,看我们能不能读懂课文。三、读懂课文。师:现在大家看大屏幕,看清要求。(大屏幕显示:读懂1、读课文注释,翻译课文。2、对照译文,读出原文。)师:下面我们先进行第一步,请同学们借助课文注释,自己翻译课文。如有疑难,先在小组内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我们大家共同解决。生:独自翻译课文,组内交流讨论。老师巡视,解答个别学生的提问。师:现在我们交流一下学习的结果,哪个小组在翻译中有困难,可以提出来。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小组内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而不是我们个人的疑难问题。生:“伐竹取道”是什么意思?师:你觉得是哪个词导致了你翻译中的困难?生:“取”师:哪个小组愿意帮他?生:“伐竹取道”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小路”的意思,取,就是开出的意思。师:说得很好。生:我们小组还有一句:其岸势犬牙差互。生:这一句的意思是:溪岸的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互相交错师:翻译的不错,是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但是你注意到了吗?这一句中有一个词的用法跟平时的用法不太一样,是哪个词?生:犬牙。师:对,犬牙,在这儿译为“象狗的牙齿”。这种用法叫名词作状语,是文言里一种常见的用法。在这篇文章里这样的词还有好几个,大家找找看看,能找到吗?生:快速读课文,寻找答案。生:我找到了,是“斗折蛇行”的“斗”。生:还有“斗折蛇行”的“蛇”。师:找的对,把它们解释一下。生:“斗”是“像北斗星那样”,“蛇”是“像蛇那样”。师:蛇,可以解释为,也可以解释为“像蛇爬行那样”。其实这种用法,我们在初一时就学过,如蒲松龄的狼里就有这样的句子:其一犬坐于前。知道这一句里哪个词是名词作状语吗?生:犬。师:很好,看来大家是弄明白了名词作状语这种文言现象了。课文里还有这种用法的词,再找找看。生:“潭西南而望”的“西”。师:还有一个与这个一模一样的。生:“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的“西”。师:还有吗?再找找看。生:还有,是“日光下彻”的“下”。师:非常正确。大家还有疑问吗?如果没有了,老师就要向你们提问了。师:下面老师开始提问,提问前先说一下要求:老师先读句子,然生点一名同学来翻译这个句子,大家准备好了。师:全石以为底。生:以整块的石头作底。师: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生: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师:潭中鱼可百许头。生: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师:记住这一句中的“可”的意思。注意与其它句中的“可”的意思的比较。如:“不可知其源”中的“可”。生;这里的“可”是“大约”的意思,“不可知其源”中的“可”是“能”的意思。生:还有“不可久居”的“可”,“明灭可见”的“可”。师;好,学会比较记忆也是掌握文言词汇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下面把这几个“可”的用法记一下。生:自由记诵这几个“可”的意思。师:我们继续我们的翻译提问。下一句是:坐潭上,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生:坐在潭边,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人来往,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忧愁悲伤的情感也更深了。师:这一句中也有两个词的用法有点特殊,大家注意到了吗?看凄和寒,它们本来是什么意思,在这儿该怎样解释它们呢?生:“凄”是“凄凉”,“寒”是“寒冷”的意思。师:确切地说,是该这样解释:使凄,使寒。这叫使动用法,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师:这一步的学习就进行到这儿,下面给大家几分钟的准备时间,我们进入下面的学习:对照译文,读出原文。生准备。大屏幕显示译文。生:分段读出原文,个别地方实在读不来就看看课本,或者老师给以提示。师:课文读到这里,看看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到什么程度了。四、读深课文师:大家看大屏幕上的要求。(大屏幕显示:读深1、课文写出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你是怎么得知的?2、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呢?如果你来到了小石潭边,也会有作者这样的感受吗?)师;这几个问题,还需要我们合作解决。生:思考,小组内交流。然后发言。生:水清。如水尤清洌。生:还有全石以为底。师:对呀,全石以为底,潭底清清楚楚地展现在眼前,可见潭水的清澈透明。看看还有写水清的句子吗?生:潭中鱼可百许头。师:这不是写水中鱼吗?生:正因为水清,才能看清水中的鱼的有多少条。师:很好,这看似写水中鱼,实际上也是在写水,这叫正面写鱼,侧面写水。正如画家画画,要画风,只画树叶和小草,我们就会知道有没有风,还有风力的大小。小石潭还有什么特点?从题目入手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不用“石潭记”,而是写了“小石潭记”,或者是为什么不用“小潭记”,而是写了“小石潭记”呢?生:我知道了,小石谭的特点是“小”,还有“石头”。师:对呀,看看哪些句子写了小石潭的“小”和“石”?生:全石以为底。生: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师:是呀,石潭以整块石头以底,这石头再大,又能大到哪儿去呢?而且正因为是石潭,才会看到潭底,才会有水的清,还有潭边的石,也是形态各异。师: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呢?生:思考,有点迷惑。师:其实,这很好解释,因为小石潭就是这个样子啊。这就叫抓住景物的特征来写景。好了,下面我们思考第二个问题。生: 作者对小石潭的感受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生:作者对小石潭的感受是“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师:看来这个同学能感受到作者的心情,的确是这样的,那为什么会是这样呢?生:作者被贬官了,处境不好。师:想得比较深刻。此时的柳宗元确实处境不怎么样。下面我们看大屏幕。(大屏幕显示:课文背景:柳宗元与小石潭记) 师:可见,在文学作品里景物描写与人的感情有着密切了联系,同样的景物,心情不同的人看后会有不同的描述,大家还记得我们前面读过的刘禹锡的秋词吗?一块背一下。生:齐背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廖,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师:现在,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又加深了一步,下面让我们再来读一遍课文,这时要求读出感情。并试着背诵课文。生:带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柳宗元的理解,重新读课文。师:好,下面我们有感情地读一遍课文,能背诵的尽量背诵。生:背课文。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案例分析: 小石潭记写在作者被贬失意之时,着力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但文中对于景物的描写,却又是那样的幽雅与清静,给人一种清新怡人的感觉。对于现代人来说,能拥有这样的幽静之处,该是如何的惬意与舒适啊!可作者却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要想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确实是难点,但对于一篇游记散文来说,这也是重点。而且文章又是用文言写成的,领会意思也是一个重点。因此,教学过程中,尽量遵循文言文的教学原则,先解决语言、文字方面的阅读障碍,指导学生认读文字,掌握并积累词汇。这篇文章在词汇方面,除了一般的一词多义现象外,主要的就是词类的活用,如名词作状语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另外就是文化层面和审美层面的教学。因此,让学生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发现景物之美、品味语言之美、探寻生活之美等,并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去体会文章融情于景的写法也占用了不少时间。同时,这也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了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去写,要融进自己的感情去写,才能把景写好。最后,背诵与积累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良好习惯,因此,课堂上也有意识地进行了这方面的培养。对策与建议:在教学中,注重挖掘教材自身的文化内涵,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地感知传统文化,吸收有益的营养,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一、解读词句中隐含的文化信息文言文是我们民族特有的语言形式,体现了语言的民族风格特点,也体现了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个性。引导学生从字词句入手,是进行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新的语文教育理论认为,语文能力的培养,主要靠感性的积累,而不是理性的指导或机械的接受。在文言字词句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字词的使用及变化规律,既能给学生以更感性的信息,帮助他们准确地理解词句,又能让学生在接受语文基础知识教育时,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染,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如引导学生了解词义变化发展的规律,认识词语发展的特点,灵活理解文言词语。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交流的广泛深入,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也在不断地丰富发展,表现在词汇方面,新词不断产生,一词多义也不断增加。引导学生了解词语使用的规律,了解古人使用语言的习惯,特别是文言句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二、感悟意象中寄寓的民族文化积淀“美的内容是通过具体的感性形式表现出来的,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式,美的内容也就失去了从感情上打动人、感染人的力量。”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选取了借景抒情的景为“清、静”的小石潭,文中的景具有了特定的意义,一是自然之景的清与静,二是内心的清与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又是内心的一种表达。自然人格化,情感对象化,借景抒情,托物明志。本文如此,走进中国文学的殿堂,也俯拾皆是。古人高度重视主观情志和客观事物的结合,重视思想情感要借助具体生动的形象来传达的道理。今天,但愿我们能引领学生去领略这其中的美妙。三、通过对作者的了解来认识文人思想中的传统文化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其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千百年人,一直是有志之士的追求。小石潭记是作者的这一理想不能实现之时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直播电商中直播电商的互动形式创新对GMV增长研究
- 直播电商中虚拟主播的情感化交互对GMV增长的促进研究
- 工地应急救援演练预案范文(3篇)
- 档案室防火防潮应急预案(3篇)
-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足球理论与实践Ⅲ》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邮政快递涉疫邮件应急预案(3篇)
-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大跨度空间结构》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方路基施工方案(3篇)
- 长春大学《传统运动养生学(一)》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世界宗教简史》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秋招:新媒体运营笔试题目及答案
- 2022年新高考II卷高考语文试卷试题深度解读及答案详解(精校版)
- 一次调频综合指标计算及考核度量方法
- 车辆段平面布置设计
-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第一章-概述
-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面试题
- GB/T 4669-2008纺织品机织物单位长度质量和单位面积质量的测定
- GB/T 4604-2006滚动轴承径向游隙
- Fanuc系统宏程序教程
- 2022年咸阳经开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