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同步辅导教材(第4讲).doc_第1页
高二语文同步辅导教材(第4讲).doc_第2页
高二语文同步辅导教材(第4讲).doc_第3页
高二语文同步辅导教材(第4讲).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语文同步辅导教材(第4讲)外国诗歌四首 本单元的学习仍应紧扣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普希金的致大海应联系创作背景,深切体会大海的象征意义。学习华兹华斯的孤独的收割人应注意其中跳跃的意象和丰富的想象。狄金森的篱笆那边风格独特,简洁通俗的诗句蕴含着耐人咀嚼的深意。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借急流、荒林等意象组合,表达了对爱情的理解,这些都是鉴赏的重点。 致 大 海 普希金学习目标1、抓住诗歌中的一系列意象及其作用。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学习内容一、 作者简介:普希金(17991837)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他的作品是俄国民族意识高涨以及贵族革命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普希金抒情诗内容之广泛在俄国诗歌史上前无古人,既有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1818)、自由颂(1817)、致西伯利亚的囚徒(1827)等,也有大量爱情诗和田园诗,如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1825)和我又重新造访(1835)等。普希金一生创作了12部叙事长诗,其中最主要的是鲁斯兰和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虏(1822)、青铜骑士(1833)等。普希金剧作不多,最重要的是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1825)。此外,他还创作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31)、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1831) 及关于普加乔夫白山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1836)普希金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时代的重大问题:专制制度与民众的关系问题,贵族的生活道路问题、农民问题;塑造了有高度概括意义的典型形象:“多余的人”、“金钱骑士”、“小人物”、农民运动领袖。这些问题的提出和文学形象的产生,大大促进了俄国社会思想的前进,有利于唤醒人民,有利于俄国解放运动的发展。普希金的优秀作品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他的抒情诗内容丰富、感情深挚、形式灵活、结构精巧、韵律优美。他的散文及小说情节集中、结构严整、描写生动简练。普希金的创作对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高尔基称之为“一切开端的开端”。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二、有关人物资料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1804年放弃共和制度,建立法兰西帝国,自任皇帝,恢复等级制度和贵族称号,实行分封制。拿破仑执政期间对外战争频繁,多次打败数量上占优势的欧洲各国联军。1814年初反法同盟军队攻入法国境内,4月,拿破仑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岛。1815年3月从厄尔巴岛逃出,在法国人民和军队的拥戴下重返巴黎。驱逐了复辟的波旁王朝,6月,在滑铁卢被第七次反法同盟打败,再次被迫退位,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后卒于该岛。(节录于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历史卷) 乔治戈登拜伦: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1788年1月22日出生在一个古老没落的贵族家庭,1805年入剑桥大学学习。1809年大学毕业后,拜伦在贵族院获取了世袭议员的席位,但却受到歧视。于是拜伦带着一种愤懑的心情离开了祖国,先后游历了葡萄牙、西班牙、马尔他等地。当时这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正在发展,这大大开拓了诗人的社会政治视野,孕育了后来的东方叙事诗。1811年拜伦回到英国。这时英国中部北部爆发了路德派领导的纺织工人暴动,并遭到了残酷的镇压。拜伦怀着对工人群众的深切同情,为被迫害的工人辩护,严厉斥责政府的暴行。并发表讽刺诗制压破坏机器法案制订者颂真实地反映英国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反映资本主义剥削方式惨无人道的杰作。1816年拜伦离开英国,先后到瑞士、意大利,并参加意大利有名的烧炭党的秘密组织,投身到火热的斗争中去,这一时期创作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唐璜。1823年意大利烧炭党运动遭到了失败,拜伦离开意大利前往希腊去参加希腊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1824年4月9日诗人在暴风雨中骑马外出巡视,感受风寒,4月19日不幸与世长辞。(摘自于外国文学史)三、 诗歌分析普希金于1820年被沙皇流放至南高加索,后于1824年又从黑海之滨的奥德萨被放逐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监管。诗人追求自由而不得,个人自由却步步丧失。面对大海奔放的自由、雄浑的气势,诗人把大海当作朋友,向大海述说了自己的憧憬与苦闷。 诗歌开篇就强调了大海的本性自由奔放。然后用“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和大海的“阴沉的声调”“深渊的音响”,从颜色、光泽和声音三个方面,写出了大海的壮美。又用“反复无常”“任性”“汹涌”“无法控制”等特征丰富了大海的自由性格。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大海的象征意义。 作者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诗人面对大海却又感到悲伤痛苦,因为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如诗句:“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这里“隐秘的愿望”即第6节诗人所写的“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诗人为未能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拿破仑曾经叱咤风云,东讨西伐,是一代枭雄,却最后兵败,被幽禁在圣海伦那岛的囚室里,失去了自由,于1821年凄惨死去。以自由的歌者著称的拜伦,戎装利剑,在沙场为希腊人民的自由浴血奋战,在1823年病逝于濒海的米索朗基。如果说拿破仑和大海是相互映照的华,那么拜伦则和大海融为一体,成为大海的化身了。难怪普希金在1824年把这首诗歌寄给一位诗友时写道:“奉上悼念上帝的奴仆拜伦的短诗一首。”在诗歌中充满了诗人对他们的赞颂(另有一种看法认为诗中,普希金对拿破仑既有几分赞许和惋惜,更多的是嘲讽和谴责,毁大于誉,贬多于褒。同学可自行理解。)两位天才的离去,更使他觉得“世界空虚”,“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时世艰险,自由难得。诗人的情感一度陷入最低谷。但是,不管打击多么沉重,痛苦多么深沉,都无法熄灭诗人心中炽热的自由火焰。他没有沉沦,没有绝望,在诗歌结尾两节,于低沉中唱出了最强音,感情隽永,激情高扬:“我永不会忘记”“我将长久地,长久地倾听”“我要把你的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诗人把结尾对大海的告别收束在高亢激昂中,给人希望和鼓舞。诗歌虽然结束了,但大海的自由精神却在宇宙空间回荡不已。孤独的收割人华兹华斯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品味这首诗所表达出来的独特美。2、学习本诗衬托的表现手法,品味诗人质朴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点1、 领略本诗独特的美的意境。2、 衬托的表现手法。学习难点 理解诗人为什么对那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流连忘返。学习内容 一、作者简介华兹华斯(17701850)英国诗人,与柯尔律治、骚塞同被称为“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生于律师之家,少孤,就学于剑桥大学,1790年和1791年两次赴法。当时正是法国大革命的年代,年轻的华兹华斯对革命深表同情与向往。回国后不久,局势剧变,华兹华斯对法国大革命的态度渐趋保守,最后,终于成为安享“桂冠诗人”称号的保守派。 华兹华斯的诗以描写自然风光、田园景色、乡民村姑、少男少女闻名于世。文笔朴素清新,自然流畅,一反新古典主义平板、典雅的风格,开创了新鲜活泼的浪漫主义诗风。1798年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共同发表的抒情歌谣集宣告了浪漫主义新诗的诞生。华兹华斯在1800年抒情歌谣集第二版的序言中详细阐述了浪漫主义新诗的理论,主张以平民的语言抒写平民的事物、思想与感情,被誉为浪漫主义诗歌的宣言。此后,华兹华斯的诗歌在深度与广度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描写自然风光、平民事物之中寓有深意,寄托着自我反思和人生探索的哲理思维。完成于1805年、发表于1850年的长诗序曲则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华兹华斯诗才最旺盛的时期是1797至1807年的10年。其后佳作不多,到1843年被任命为“桂冠诗人”时已经没有什么作品了。然而纵观他的一生,其诗歌成就是突出的,不愧为继莎士比亚、弥尔顿之后的一代大家。 孤独的收割人写于1805年11月5日,是诗人游历苏格兰时所写。其诗有多种译本,如刈麦女(顾子欣译)、孤独的刈禾者(曹鸿昭译)、孤独的收割人(黄杲炘译)等。另外,对其诗的主题艺术特色也多有不同的看法。二、内容分析诗人把收割女作为描写的对象,但却不写她挥汗如雨忙于收割的行为美,而是写她“独自一人”“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突出“她唱的音调好不凄凉”。这是这首诗歌构思的精巧之一。构思的精巧之二是:诗人写收割女歌唱的“凄凉”,目的不在于唤起对收割女的同情,或者引发读者的忧伤,而是要表现收割女边干活边歌唱的独特的美。在辽阔的田野上,一位年轻的姑娘在远处的高原上边收割边歌唱,虽然“我”听不懂姑娘在唱些什么,但她的歌声却“暖人心房”“动人心肠”,引发我无穷的想象,让我永久地记在心上。诗歌表现的正是听到歌声时产生的难以言传的朦胧美、迷离美。这种美感也正衬托处收割姑娘歌声的优美动听。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是贯穿全诗的线索。诗人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里写道:“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很单纯而不矫揉造作。”这句话对我们理解“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流连忘返”这个问题很有帮助:首先,诗人所描绘的收割人,是一位勤劳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姑娘。诗人把“她”独自置身于高原广阔的田野上,“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这样活动的人与静止的自然和谐的结合便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其次,这位年轻的姑娘在艰辛的劳动中用凄凉的歌声抒发自己忧伤的心情,她“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那凄婉的歌声“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这就为这独特的风景线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愁惨色彩。 再次,年轻姑娘凄凉的歌声震人心魄,引人遐想,“我凝神屏息地听着,听着”、“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也许,这歌声也勾起了诗人对悲伤往事的回想,诗人与收割女的心灵已紧紧暗合在一起。综上所述,雄浑的自然,活动的人,凄婉动人的歌声这三者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美,而诗人的心灵也已融合在这美的境界中,因而诗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在表现手法上,诗人运用衬托的手法。如诗人以两个生动的意境来衬托“收割人”歌声的动人:荒凉的沙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听到夜莺清脆的鸣啭,无疑给艰难跋涉的远行者带来完成征途的勇气和希望;寒冷苍凉的赫伯利群岛在严冬过后一朝出现了报春的杜鹃的啼声,这又像为岛上灌注了新的生命。作者在这里尽力渲染夜莺和杜鹃鸣叫的优美动人,越是如此,越能突出“收割人”歌声的优美和强大的感染力。三、比较阅读1、将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的观刈麦进行比较阅读,品味这两首诗的异同。提示相同处:从表达的思想内容看,两首诗都描述了劳动者在田间劳作的情景,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两首诗的语言都朴素平实,不加雕饰。不同处:从写作内容看,孤独的收割人则重抒情,观刈麦则重于记叙。两首诗虽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但思想感情却有较大的差异。华兹华斯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且长期生活在田园乡野,和劳动人民有广泛的接触,因而对他们的同情中充满更多的关爱。如他在听到收割人在歌唱时写道:“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为的是不愿打扰“收割人”的歌唱,这完全是一种平等的态度;而白居易身居官位,平时较少接触劳动人民,因而他的同情中更多的是怜悯,写此诗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讽喻天子,能减轻农民的赋税而已。表现手法不同。孤独的收割者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收割女歌声的优美动听;观刈麦则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劳动人民的穷苦与诗人自己的富裕生活作对比,表现了诗人“自愧”的心理。2、孤独的收割人有多种译本,下面一段的译文与课本中的同一段作比较,你认为哪段翻译得更好,请说明理由。旅行在阿拉伯沙漠的人疲乏地歇息在荫凉的地方;夜莺的歌受他们欢迎,却比不上这种歌唱;春天里,杜鹃一声声号啼,在最远的赫布里底响起,打破群岛间海上的寂静但不如这歌声激动人心。(黄杲炘译)(这是比较阅读的另一种形式,可提示学生从两首诗的意境、节奏、音韵几个方面作比较,不必有统一的看法。)四、资料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个,也是莎士比亚和弥尔顿以后英国最重要的诗人。其杰出成就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他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奠基人,他和柯尔律共同开创了英国文学的浪漫主义时代,在诗艺上实现了划时代的革新。(二)他是20世纪欧美新诗理论的先驱,提出了一系列全新主张,把诗和诗人地位、使命和重要性提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三)他的代表作序曲、廷腾寺、永生的信息等诗,开了20世纪现代诗风的先河,因此而被称为“第一位现代诗人”。(四)在自然与上帝、自然与人生、自然与童年的关系上,他用诗歌表达了一整套新颖独特的哲理。(五)他首创了一种洗尽铅华的新型诗歌用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直至今日的诗人。(六)他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观点描写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纯良品德和坚忍意志。(七)他热心关注国家命运和欧洲政治形势,为当时争取民族独立自由,反抗拿破仑帝国侵略压迫的各国人民写了不少激情洋溢的赞歌。(八)在诗歌体裁方面,他使素体诗和十四行诗获得了新的生命和力量。 令人遗憾的是他中年以后政治立场转向保守甚至反动,其诗才焕发、佳作迭出的鼎盛时期只持续了十年左右,此后即渐趋笔涩神枯,基本没有重要作品问世。 节录自华兹华斯诗歌精选译者前记 我愿意是激流裴多菲自读目标1、感悟诗中的一组组意象群,把握各自的特点及其间的关系。理解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感悟诗中美好的感情。 2、欣赏诗歌结构整齐、反复咏唱的艺术美。 自读重点裴多菲的这首诗写在诗人与尤丽亚热恋时期,是一首向自己所爱表白爱情的诗。它不同于莎士比亚式的仰慕思念,也不同于舒婷式的比翼双飞,而是一种对爱的无私的奉献,这种感情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熏陶,因此讨论感悟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美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自读点拨 诗中选择了十二种意象:急流、小河、小鱼、小鸟、废墟、常青藤、草屋、火焰、云朵、破旗、夕阳。这些意象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都是诗人的自喻;另一类是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是“爱人”的形象的表现。属于诗人自喻的意象,相对来说,比较阔大、粗犷,富有男性的阳刚之气,给人以壮美之感;比喻爱人的意象,相对来说,比较娇小、细腻,有着女性的柔媚,给人以秀美之感。诗人是用“我愿意”“只要”这样的词语将这两类意象联系在一起,这样写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奉献精神。这首诗五处运用对照的写法,如第一段中“崎岖”和“快乐”形成第一处对照。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的是悠闲欢快的,而急流、小河在崎岖的小路上跋涉是艰辛痛楚的。但“只要”爱人是“快乐”的,诗人就甘愿面对崎岖,承受痛楚;第二段中“勇敢地作战”和“做窠”“鸣叫”形成第二处对照。小鸟“做窠”“鸣叫”的生活愉快而安逸,而荒林对狂风的作战则充满了危险。但“只要”爱人生活得幸福,诗人甘愿冒着危险挑战狂风;第三段中“毁灭”“荒凉”和“攀援上升”形成第三处对照。常春藤“攀援上升”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废墟是它上升成长的依靠,而废墟自身却要一步步走向衰亡。但“只要”爱人的生命之“藤”常青,诗人甘愿“荒凉”甚至“毁灭”;第四段中“饱受风雨的打击”和“愉快”形成第四处对照。安身于草屋内火炉里的火焰避开了户外风雨的危险,“愉快地缓缓闪现”,这一份安逸和满足来自于草屋的庇护。而草屋自身却要“饱受风雨的打击”。但“只要”爱人能安全愉快,诗人甘愿承受打击;第五段中“飘来飘去”和“鲜艳的辉煌”形成第五处对照。“珊瑚似的夕阳”显出了“鲜艳的辉煌”,这是生命的辉煌,而云朵、破旗在广漠的空中的飘来飘去却是一种居无定所的飘泊和苍凉。但“只要”能衬托出夕阳的辉煌,诗人甘愿飘泊。这五处对照使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得到了形象而深刻的体现,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诗中作为比喻的自然现象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上至广漠的天空,下至河流山谷;大至山崖废墟,小至一鸟一鱼,意境开阔,画面舒展。这不仅展现出诗人自由、开朗、奔放的襟怀,也将诗人的爱情表白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这些意象在顺序安排上也有特点,由快乐的小鱼到鲜艳的辉煌,是爱人走向成熟的生命历程。成长过程中爱人需要保护,诗人挺身而出,与狂风作战,饱受风雨的打击,哪怕毁灭也绝不懊丧;而当爱人的生命步入辉煌时,诗人则又退在一旁,甘做陪衬。这样的顺序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