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舌诊PPT课件_第1页
中医舌诊PPT课件_第2页
中医舌诊PPT课件_第3页
中医舌诊PPT课件_第4页
中医舌诊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舌诊 1 中医舌诊 中医舌诊 2 舌 象 中医舌诊 3 中医舌诊 舌诊是通过观察舌象 了解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诊察方法 是中医望诊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中医诊法的特色之一 中医舌诊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 黄帝内经 中就有关于望舌诊病的记载 经后世历代医家的不断补充和完善 形成了今天的舌诊 前言 中医舌诊 4 中医舌诊发展简史中医舌诊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即 一 周秦时期 舌诊的萌芽 一 扁鹊 第一个记载舌诊的医家言诊舌与诊脉并重 舌偏枯 但若舌能转动 能言语 则预后良好 王叔和 脉经 之 扁鹊阴阳脉法 及 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 二 黄帝内经 舌诊的基础该书有关舌的内容众多 论述了有关舌的解剖 生理 病理等 明确指出舌诊的临床意义 中医舌诊 5 二 汉唐时代 舌诊理论与临床的结合 一 仲景 伤寒杂病论 继承了 内经 舌诊的理论且加以发展充实提高 并具体运用舌诊作为辨证施治的工具 在用以审察病因 阐述病机 确定治则及判断预后等方面均有论述 二 王叔和 脉经 虽以论脉为主 但亦不废舌 不仅保存了三国以前的许多舌诊文献 而且对热病的舌象观察较前人有所进步 三 葛洪 肘后方 亦论及舌 据舌用方 四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 重视辨舌以察诸病之源 论九候之要 提出舌肿 舌强 舌烂 舌不收 舌缩 弄舌 舌胀 舌出血 舌上生疮 重舌等内容 五 孙思邈 千金方 提出舌象变化属病在脏腑 为后世察舌辨脏腑病证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医舌诊 6 三 宋金元时期 舌诊理论的探讨与提高 一 伤寒舌诊的整理研究 见于 类证活人书 朱肱 注解伤寒论 伤寒明理论 成无己 等著作中 二 舌诊在临床各科中的应用 见于钱乙 小儿药证直诀 儿科 陈自明 妇人良方大全 妇科 外科精要 外科 倪维德 元机启微 眼科 刘河间 素问玄机原病式 张从正 儒门事亲 李东垣 脾胃论 朱震亨 局方发挥 等 内科 三 我国第一部舌诊专著 敖氏伤寒金镜录 问世 奠定了舌诊学基础 发展辨舌用药法则 充实了判断预后的舌诊内容 中医舌诊 7 四 明清以后 舌诊的进一步发展 一 丰富多彩的舌诊论著 如申斗垣 伤寒观舌心法 张登 伤寒舌鉴 王文选 舌鉴 梁玉瑜 舌鉴辨证 曹炳章 彩图辨舌指南 徐灵胎 舌鉴总论 傅耐寒 舌胎统志 刘恒瑞 察舌辨症新法 杨云峰 临证验舌法 邱骏声 国医舌诊学 等 其它如 景岳全书 之 舌色辨 石室秘录 之 伤寒辨舌秘法 伤寒一书 之 伤寒舌苔辨 伤寒绪论 之 辨舌 医原 之 杂病舌苔辨证篇 及 温病辨舌心法 伤寒指掌 之 察舌辨证歌 等舌诊专篇 二 温病学派对舌诊的贡献 吴又可提出 温病察舌 伤寒辨脉 观点 叶天士将舌象作为卫气营血辨证的主要依据 吴鞠通则将其作为三焦辨证的依据之一 中医舌诊 8 五 新中国 舌诊的飞速发展 一 文献整理及新著 重新出版了 敖氏伤寒金镜录 临证验舌法 察舌辨证新法 辨舌指南 等 新编者有 中医舌诊 北京中医学院 舌诊研究 陈泽霖等 中医舌苔图谱 宋天彬 等 二 舌诊的现代化及客观化研究 如舌电位测定 舌色仪 的应用 舌印的应用 舌活体显微镜观察 舌生理生化测定 舌血液流变学研究 舌病理切片及涂片检查之动物模型研究 人群普查等 中医舌诊 9 舌诊简史要点 1 历史悠久 早在 黄帝内经 中就有关于舌诊的记载 2 张仲景在 伤寒杂病论 中将舌诊用于中医辨证施治 3 元代 敖氏伤寒金镜录 是现存最早的舌诊专著 用以分析病机 确定方药 推测预后 4 明清温病学家重视验舌 对温病辨证施治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5 近代 舌诊在现代化 客观化研究方面更加深入 有了飞速的发展 中医舌诊 10 第一节舌诊概说 中医舌诊 11 一 舌诊原理 1 脏腑联系 心 心开窍于舌 舌为心之苗 心主血脉 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与气血运行相关 舌为心窍 言为心声 心藏神 舌体运动与语言及心神相关 心气通于舌 心和则舌能知五味 舌味觉与心神相关 脾 舌为脾之外候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舌体赖气血充养 胃气蒸化谷气上承于舌面而生成舌苔 肾 五脏六腑之精皆归于肾而藏之 而精气充养舌体 肝 肺 肝藏血 肺主气 气血充养舌体 当脏腑病变反映于舌时 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见后 中医舌诊 12 2 经络联系 心经之别系舌本 脾经连舌本 系舌下 肾经挟舌本 系舌下 肝经络舌本 胃经上至舌 膀胱经筋结舌本 少阳三焦经入系舌本 核诸经络 考手足阳明 无脉不通于舌 杨云峰 临证验舌法 中医舌诊 13 3 气血津液与舌象的关系 舌体有赖气血的濡养 舌体舌苔有赖津液滋润 因此临床可用以察津液盈亏 病邪性质及相应脏腑病变 舌下肉阜为唾液腺的开口 唾为肾液 涎为脾液 且津液之生成运化布散与脾 胃 肺 肾 肝等脏腑相关 与病邪性质亦有一定关系 中医舌诊 14 二 舌诊方法及注意事项 1望舌体位和伸舌姿势望舌体位 正坐或仰卧 须使光线明亮 易于观察 伸舌姿势 尽量张口 舌体自然伸出口外 舌体放松 舌面平展 舌尖略向下 使舌体充分暴露 应避免过分用力 舌体紧张 舌体卷曲 伸舌时间过长等 正确姿势 不正确姿势 中医舌诊 15 2诊舌方法 顺序 一般先舌质 后舌苔 望舌质顺序 舌尖 舌中 舌边 舌根 配合刮舌及揩舌法 用以鉴别舌苔有根无根 以及是否属于染苔 结合问诊 闻诊进行 问诊可以了解味觉以及冷热麻木疼痛等异常感觉 舌体运动是否灵活 闻诊了解语言清晰与否 以帮助诊断 中医舌诊 16 三 舌的分部及脏腑部位分属 舌的分部 舌根 肾 舌中 脾胃 舌边 肝胆 舌尖 心肺 中医舌诊 17 3注意事项 光线影响以自然光线为宜 注意偏色光和反光 饮食或药物影响食物或药物对舌体颜色和舌苔厚薄 润燥及腻腐等的影响 染苔及其鉴别 口腔因素的影响缺齿 智齿及张口呼吸等的影响 光线影响 药物染苔 中医舌诊 18 四 舌诊内容与正常舌象 一 舌诊内容舌体 舌体即舌质 指舌的肌肉脉络组织 望舌体包括望舌质的 神 色 形 态四部分 望舌体可候脏腑虚实 气血盛衰 舌苔 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 望舌苔包括望苔色 苔质两方面 望舌苔可分析病邪的性质 深浅 以及邪正的消长 医门棒喝 曰 观舌质可验其证之阴阳虚实 审苔垢即知邪之寒热浅深 临床应舌质 舌体 舌苔综合分析 中医舌诊 19 二 正常舌象 特点 舌质淡红鲜明滋润 大小适中 柔软灵活 舌苔均匀薄白而润 临床常描述为 淡红舌 薄白苔 意义 提示相关脏腑 心肺脾胃肾等 机能正常 气血津液充盛 胃气旺盛 中医舌诊 20 三 正常舌象生理变异 1年龄性别因素 儿童舌质淡嫩 苔少而薄 老人舌暗红带紫 男女无明显差异 女子经期或可见舌红或有红剌 但经后即恢复正常 2体质禀赋因素 例如在正常时 苔之多少 舌之红淡 齿印 裂纹 剥落 如地图舌 等均可见到 但体质倾向常与疾病易感性有关 3气候环境因素 舌象可随气候寒热燥湿而有相应变化 注意 要把生理变异与疾病前期征象区别开耒 属生理变异者 多长期不变而无任何不适 中医舌诊 21 第二节望舌质 舌质即舌体 望舌质包括望舌质的神 色 形 态及舌下络脉五个方面 舌神指舌质的荣枯 见后述 中医舌诊 22 一舌色 舌体的颜色变化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淡红舌淡白舌红绛舌青紫舌 中医舌诊 23 一 淡红舌 特征 淡红润泽 意义 气血调和 心气充足 胃气旺盛 红为血之色 润泽为胃气之华 见于正常人或外感初起 中医舌诊 24 二 淡白舌 特征 舌色比正常浅淡 白多红少 为淡舌 舌白全无血色 称为枯白舌 意义 主虚证 寒证 气血不足 脉络不充或阳虚寒盛 血失温运 经脉收引 血行减少 淡白光莹而瘦薄 为气血两虚 淡白湿润胖嫩 为阳虚水停 枯白无华则为夺气脱血 本例舌色淡白 光莹无苔 为气血两虚 中医舌诊 25 三 红绛舌 特征 舌色鲜红为红舌 深红色暗者为绛舌 红舌可局限于舌尖 舌边或尖边部 舌象 舌色鲜红 有散舌象 舌红绛瘦长 苔在红白星点 中有焦黄厚垢 燥裂成裂纹 苔薄白而少 块 余处光剥 辨证 血热 辨证 胃肠热结阴伤 红舌绛舌 中医舌诊 26 舌尖红舌边红 舌象 舌尖红 有红点 舌象 舌淡红 边有红苔白腻微黄 点 苔白稍腻微黄 辨证 胃热心火 辨证 肝胆湿热 中医舌诊 27 意义 主热证 热则血行加速 脉道扩张 脉络充盈 1 邪热亢盛 热盛血涌 舌络充盈 2 热入营血 血液浓缩 充斥舌络 3 阴虚水涸 虚火上炎 色愈深 热势愈盛 常见于表热证 舌尖边红 心火上炎 舌尖红赤破碎 肝经热盛 多见舌边红赤 以及实热证 外感 内伤 虚热证 如胃肾阴虚 应注意出血点 为热迫血妄行 外感热病多行将吐衄 发斑 内伤病往往为内脏出血先兆 红绛舌 中医舌诊 28 四 青紫舌 特征 舌色淡青紫 紫红 绛紫 或瘀斑 瘀点等 舌象 舌色青紫晦暗 苔左半舌象 舌色淡青晦暗 苔薄白而滑 右半边黄中黑 白腻而干 辨证 阳虚寒凝 肝胆血瘀 辨证 阳虚湿滞血瘀 青紫淡紫 中医舌诊 29 瘀斑瘀点舌 舌象 舌边有黑点瘀斑 辨证 肝郁气滞血瘀 中医舌诊 30 意义 主气血运行不畅 常见原因有 1 寒凝 阴寒内盛 阳郁不宣 见青紫或瘀斑点 2 热煎 热炽营阴 气血壅滞 见舌绛紫 3 气郁气虚 肺失宣降 肝失疏泻 气机不畅 或气虚不能行血 见舌青紫或瘀斑 其他如外伤 中毒以及先天性心脏病等 亦可见青紫色 中医舌诊 31 二舌形 舌形变化常见的有 荣枯 即舌神 见后 老嫩胖瘦芒剌裂纹齿痕 中医舌诊 32 一 老嫩 特点 舌体坚毅苍老 纹理粗糙或皱缩 色较暗者为老舌 舌体浮胖娇嫩 纹理细腻 舌色浅淡者为嫩舌 舌象 舌绛苍老 尖有红点 苔舌象 舌淡 纹理细腻 浮薄白转灰 根部灰黑垢腻 胖娇嫩 湿润 辨证 三焦热盛 痰热腑实 辨证 气血两虚 阳虚湿盛 老舌 嫩舌 中医舌诊 33 意义 可察病之虚实 老者为实 嫩者为虚 机理 老舌 实邪亢盛 充斥体内 而正气未衰 邪正交争 邪气壅滞于上 则舌质苍老 嫩舌 正气不足 气血不充脉络 或阳气亏虚 运血无力 寒湿内生 则舌娇嫩淡白 老嫩 中医舌诊 34 二 胖瘦 特征 舌体瘦小而薄 为瘦薄舌 舌体胖大有二 1 胖大舌 较正常大而厚 伸舌满口 常伴有齿痕 2 肿胀舌 舌体肿大 色鲜红或青紫 甚者不能缩回口腔 中医舌诊 35 胖大舌肿胀舌 舌象 舌淡嫩胖大有齿痕 舌象 舌红肿大 不能缩入中部苔黄厚腻 口内 中尖部黄瓣苔 辨证 气血两亏 湿热交辨证 湿热熏蒸 血热上壅 阻 中医舌诊 36 瘦薄舌 舌象 舌红绛瘦长 苔焦舌象 舌淡白瘦薄 舌尖黄厚垢 燥裂成块 光莹 苔薄白而干 余处光剥 辨证 肾阳不足 气血两辨证 胃肠热结阴伤 虚 中医舌诊 37 意义 瘦薄舌多为舌失充养所致 若舌淡瘦薄多为久病气血两虚 质嫩 可有齿痕 舌红绛瘦薄 少苔无苔 多为阴虚火旺 胖大舌多为体内水液停滞 若舌淡嫩而胖大 多为气虚阳虚 如脾肾阳虚 舌红胖大则多为里热 如脾胃湿热 肿胀舌多为气血壅滞而成 多见红绛而肿胀 如心脾热甚外感湿热 若酒毒或其他中毒所致者 多青紫晦暗 胖瘦 中医舌诊 38 三 点剌 特征 点 刺常常并见 合称点刺舌 多见于舌尖 点 鼓起于舌面之红色或紫红色星点 大者曰星 小者曰点 称红点舌 刺 乳头增大高突形成尖峰 状如芒刺 抚之棘手 呈红色或黄黑色点刺 亦称芒刺舌 点舌 刺舌 中医舌诊 39 意义 脏腑阳热亢盛或血分热盛 可根据点刺的部位了解热在何脏何腑 亦可察点刺颜色以估计气血运行情况及疾病深浅程度 机理 由邪热内蕴 营热郁结 舌络充斥所致 点刺愈多 邪热愈甚 点刺舌 中医舌诊 40 四 裂纹 特点 舌面出现各种形状 深浅不一 多少不等的裂纹裂沟 有病理性和先天性之别 中医舌诊 41 裂纹舌 舌象 舌红胖大有齿痕 舌象 舌淡紫有裂纹 苔白中有纵裂如直槽 苔湿亮 薄白而粗松 辨证 素体虚弱 湿热伤辨证 素体阴虚 脾虚湿侵 及气阴 中医舌诊 42 裂纹舌 舌象 舌暗红 有无数纵舌象 舌青紫胖大 中有深裂 苔少 裂如脑回状 苔薄白湿辨证 肾阴不足 虚火上润不匀 炎 辨证 肾阴不足 下焦湿热 中医舌诊 43 裂纹舌 意义 多为邪热炽盛 阴液亏损 血虚不润 脾虚湿浸等所致 机理 若舌色红绛有裂纹 为热盛伤津 阴津耗损 或阴虚液亏 舌体失濡 若舌色浅淡有裂纹 为血虚不润 若舌淡胖嫩有齿痕又兼见裂纹者 多属脾虚湿浸 血虚不荣 精微不濡所致 中医舌诊 44 五 齿痕舌 特点 舌体边缘见牙齿的痕迹 称齿痕舌或齿印舌 中医舌诊 45 齿痕舌意义 水湿不运 充盈舌体 多见于脾虚湿盛 机理 多因舌体胖大而受齿缘压迫所致 故常与胖大舌同见 但亦有舌体不大而见齿痕者 大多舌质较嫩 若舌淡胖大湿润 边有齿痕 多为寒湿壅盛 或阳虚水停 若舌色淡红而边有齿痕 多为脾虚或气虚 若舌色红而肿胀满口 有齿痕 则多为湿热痰浊壅滞 先天性齿痕舌者 舌象无其他异常 或舌体稍大 偏嫩者 多见于小儿或气血不足者 中医舌诊 46 三舌态 正常舌态伸缩自如 运动灵活 为脏腑机能旺盛 气血充足 经脉调匀 舌态变化常见的有 痿软强硬歪斜颤动吐弄短缩 中医舌诊 47 一 痿软舌 特点 舌体软弱无力 不能随意伸缩回旋 意义 伤阴或气血两虚 机理 由于气血不足 阴液亏损 舌体肌肉筋脉失养而废弛 致舌体痿软 若红绛而痿软 少苔无苔 为热病后期伤阴 或内伤阴虚火旺 若舌干红而痿软 为肝肾阴虚 若淡白无华而痿软 多为久病气血虚衰 本例为痰浊化热 胃阴衰竭危候 中医舌诊 48 二 强硬舌 特点 板硬强直 不能转动 或失其柔和 卷伸不利 多兼见语言謇涩 意义 热入心包 高热伤津 风痰阻络 机理 多因外感热病 邪入心包 扰乱心神而舌无主宰 或高热伤津 筋脉失养而失其柔和之性 或风痰阻滞舌体脉络所致 舌强硬而红绛少津 多为热盛伤津 舌强硬而胖大兼苔厚腻 多为风痰阻络 舌强硬而神昏谵语 多为热入心包 舌强硬而言謇 肢麻 眩晕 多为中风先兆 中医舌诊 49 三 歪斜舌 特点 伸舌时舌体偏于一侧 意义 中风 喑痱 或中风先兆 机理 多因肝风夹痰阻络 或夹痰瘀阻滞经络 则受阻侧舌肌弛缓 收缩无力 故舌向健侧歪斜 见于中风或中风先兆 面瘫等 中医舌诊 50 四 颤动舌 特点 舌体颤抖 动摇不宁 意义 动风之兆 机理 风性主动 或由气血亏虚 筋脉失濡而虚风内动 或热极阴亏而动风 或肝阳亢极而生风等所致 舌淡白颤动 为血虚生风 舌红少苔少津而颤动 为阴虚动风 肝阳化风 新病舌绛紫颤动 为热极生风 此外 亦见于酒毒内蕴者 中医舌诊 51 五 吐弄舌 特点 舌伸出口外而不即回缩为吐舌 伸舌即回如蛇舐 或反复舐口舌四周 掉动不宁为弄舌 意义 心脾有热 机理 吐舌为疫毒攻心 正气已绝 弄舌多为热盛动风先兆 或先天愚型患儿 吐舌 弄舌 中医舌诊 52 六 短缩舌 特点 舌体卷缩 不能伸出 甚则舌不抵齿 常与痿软并见 意义 多见于危重症 机理 短缩色淡或青紫湿润多为寒凝筋脉 舌脉挛缩 或气血虚衰 兼见舌嫩 舌体失充 筋脉痿弱 短缩舌红绛而干 多属热盛伤津 筋脉挛急 短缩而胖 舌苔粘腻 多属脾虚不运 痰浊阻络 因绊舌而致短缩 多为先天所致 本例为津液气血极度亏虚危候 中医舌诊 53 四舌下络脉 部位及正常形态 指舌系带两侧纵行的大络脉 一般管径小于2 7mm 长度不超过舌下肉阜至舌尖的五分之三 呈暗红或淡紫色 无怒张 紧束 弯曲 增生 排列有序 多为单支 正常舌下络脉 中医舌诊 54 舌下络脉 望诊方法 让病人张口 舌体向上翘起 舌尖轻抵上腭 保持舌体松弛 舌下络脉充分显露 先察大络脉 后察小络脉 诊察内容 察络脉长度 形态 颜色 粗细以及小络脉的颜色 形态 有无紫暗的珠状结节和紫色血络 临床意义 主要观察全身气血的运行情况 若舌下络脉细而短 色淡红 周围小络脉不明显 舌色偏淡者 多属气血不足 脉络不充 若络脉粗胀 或色青紫 紫红 紫绛 紫黑 或舌下细小络脉呈暗红色或紫色网状 或曲张如紫色珠状大小不等的结节等改变 都是血瘀的征象 气滞 寒凝 热郁 痰湿 气虚阳虚等皆可引起 中医舌诊 55 舌下络脉 舌象 舌下络脉青紫怒张 延长 或屈曲成团 形成球状瘀点 辨证 均为瘀血阻滞 络脉不畅 中医舌诊 56 第三节舌苔 舌苔 指覆于舌面上的一层苔状物 由脾胃之气蒸化胃中食浊津液上潮而产生 正常舌苔特点为 薄白均匀 干湿适中 中根部稍厚 望舌苔包括苔色和苔质两部分 中医舌诊 57 一苔质 主要内容 舌苔厚薄舌苔润燥舌苔腐腻舌苔剥落舌苔真假 中医舌诊 58 一 厚 薄苔 特点 见底为薄 不见底为厚 舌象 舌淡红 苔薄白 辨证 正常人 或外感初起 或内伤小病 厚苔 薄苔 舌象 舌绛紫晦暗 苔白厚腻而干 夹有黄色颗粒 辨证 痰热腑实 瘀血阻络 中医舌诊 59 意义 反映邪正的盛衰 薄苔 疾病初起 病情轻浅 胃气未伤 舌苔未发生变化 示胃有生发之气 厚苔 病位在里 病情较重 为邪盛入里 或内有痰湿食积 由胃气挟湿浊邪气薰蒸而成 主痰湿 食积或里热 变化 由薄变厚 为邪气渐盛 病进 由厚变薄 为正气胜邪 病退 厚薄苔 中医舌诊 60 二 润 燥苔 特点 润苔 干湿适中 不滑不燥 滑苔 水分过多 伸舌欲滴 扪之湿滑 燥苔 干燥 扪之无津 甚则干裂 糙苔 粗糙如砂石 意义 反映津液的盈亏和输布 变化 由润变燥 为热重伤津或津失输布 由燥变润 为热退津复或饮邪始化 中医舌诊 61 润苔与滑苔 润苔 润苔为正常苔 示胃津 肾液上承 为病则津液未伤 如风寒初起 湿证初起 食滞 瘀血等 滑苔 滑苔为水湿内聚 主痰饮水湿 见于寒湿内侵或阳虚不运所致痰湿水饮内停 舌象 舌淡红 苔薄黄而润滑 边尖少苔 辨证 邪热入里初起 或中焦湿热不盛 舌象 舌略红而瘦 苔薄白水滑光亮 辨证 气阴两虚 痰湿不化 中医舌诊 62 燥苔与糙苔 燥苔 为津液巳伤 或津失输布 不能上承 见于高热 大汗 吐泻伤津 温燥太过 或阳气被遏 不能化津上承 痰湿水饮瘀血等阴邪阻滞阳气 糙苔 为热盛伤津重症 多由燥苔进一步发展而来 亦可见于秽浊邪气内踞中焦 此时糙而不干 舌象 舌淡红 尖有点剌 苔白腻微黄而干燥 中部较厚 辨证 湿盛热郁伤津 舌象 舌浅淡苍老 苔白粗糙如砂石 辨证 血虚湿郁 津不上承 暴热伤津 中医舌诊 63 三 腻腐苔 腻苔特点 苔质颗粒细腻致密 紧贴舌面 揩之不去 括之不易脱落 意义 主湿浊 痰饮 食积 由湿浊内蕴 阳气被遏所致 病机 腐苔特点 苔质疏松 颗粒粗大明显 根底松浮 如豆渣堆积舌面 揩之可去 意义 主胃气衰败 湿浊上泛 先由邪热有余 蒸腾胃中秽浊之邪上泛而聚结于舌 但终因胃气匮乏 不能续生新苔 致苔无根 浮于舌面 病机 可见 腻腐苔可测知阳气与湿浊的消长 均见于痰饮 湿浊 食积 腐苔亦主内痈 中医舌诊 64 腻苔腐苔 舌象 舌淡暗 苔黄厚舌象 舌红有红点 舌体腻 中心偏灰黑 苍老 苔灰黄厚腐 辨证 中焦寒湿 阳虚辨证 湿热秽浊蕴于血分 湿郁血滞 中医舌诊 65 四 剥落苔 特点 舌苔全部或部分剥落 剥落处光滑无苔 称剥苔 其部位 大小 范围均有所不同 如前剥 中剥 根剥 花剥 光剥等 若舌苔剥落处舌面不光滑 有新苔复生 呈颗粒或乳头状 者 称类剥苔 意义 主胃气匮乏 胃阴枯涸 或气血两虚 或全身虚弱 苔剥的部位与脏腑相关 范围大小与气阴或气血亏虚程度有关 察苔之有无消长变化可侧胃气胃阴的存亡 亦可反映邪正盛衰及判断病情轻重预后 临床偶见先天性剥苔 中医舌诊 66 剥苔 舌象 舌红而嫩 边有裂舌象 舌红 尖有红点 苔纹 光莹无苔 平滑白花剥如地图 剥处无如镜 苔 地图舌 辨证 胃阴枯竭 辨证 胃气阴不足 中医舌诊 67 剥苔 舌象 舌红 苔厚腻 由舌象 舌淡暗 苔淡黄花剥 白转黄 尖部薄白 注 剥落处色白浮涨 中部光剥如鸡心状 似苔而非苔 辨证 湿热化燥伤阴 辨证 痰热渐清 气阴两伤 中医舌诊 68 类剥苔 舌象 舌淡红而胖 苔白 舌象 舌淡红有纵裂 苔白腻水滑 右侧剥落 腻 夹有红点 中心剥剥处有薄白苔 落如鸡心状 剥处光洁 辨证 脾虚湿盛 辨证 气阴两虚 对比 类剥苔 剥苔 中医舌诊 69 特征 舌苔遍布舌面 为全苔 仅布于舌面的某一局部 称为偏苔 意义 病中见全苔 为邪气弥漫 多由湿痰阻滞所致 偏于某一部者 常示其所候脏腑有邪气停聚 机理 偏于舌尖 为邪气入里未深 而胃气先伤 偏于舌根 为外邪虽退而胃滞依然 仅见于舌中 常为痰饮 食浊中阻 偏于两侧 提示多为肝胆湿热之类的疾患 注意苔偏者与剥脱不同 即没有剥落现象 亦要注意因一侧牙齿脱落 摩擦减少而见皆侧苔较厚者 应加以鉴别 五 偏 全苔 中医舌诊 70 特征 舌苔紧贴舌面 刮之难去 刮后仍有苔迹 不露舌质 舌苔有如从舌质中长出者 属真苔 亦称有根苔 舌苔不紧贴舌面 似涂于舌之表面 容易剥落 脱后无垢 舌质光洁者 为假苔 又称无根苔 意义 用以区别疾病的轻重预后 机理 真苔由脾胃之气熏蒸食浊津液上聚舌面而成 苔若有根 舌苔舌体不可分离 假苔则因胃气匮乏 不能续生新苔 而原来之苔逐渐脱离舌体 于是浮于舌面 故苔无根蒂 病之初 中期 苔厚有根 为胃气壅实而病较深重 久病见真苔 则示胃气尚存 新病出现假苔 乃邪浊渐聚 病仍较轻 久病见假苔 是胃气匮乏 病情较重 舌上浮苔刮后有薄薄新苔者 则为疾病渐愈善候 六 真 假苔 中医舌诊 71 二苔色 常见的苔色有 白苔黄苔灰 黑苔 中医舌诊 72 一 白苔 特点 苔色白 薄白苔苔白见底 厚白苔乳白或粉白而不见底 意义 主表证 寒证 亦见于湿证 机理 白为舌苔本色 薄白而润 为正常 或表证初起 或里证病轻 或阳虚内寒 薄白而滑 为外感寒湿 或脾肾阳虚水停 薄白而干 多由外感风热所致 苔白厚腻 多为湿浊内停 或为痰饮 食积 苔白厚而干 为痰浊湿热内蕴 白积粉苔 苔白如积粉 扪之不燥 常见于瘟疫或内痈 由秽浊湿邪与热毒相结而成 苔白燥裂 粗糙如砂石 则提示燥热伤津 阴液亏损 中医舌诊 73 白苔1 薄白而润 正常 或表证初起 或里证病轻 或阳虚内寒 本例舌体胖嫩 为脾虚湿盛 中医舌诊 74 白苔2 薄白而干 风热表证 薄白而滑 外感寒湿 或脾虚水停 中医舌诊 75 薄白润苔薄白干苔薄白滑苔 对比 中医舌诊 76 白苔3 厚白而腻 主湿浊内困 痰饮内停 食积 此例舌质淡红偏暗 苔白厚滑腻 根有灰苔 为阳虚下焦寒湿 中医舌诊 77 白苔4 厚白腻干 主湿浊中阻 津气不化 此例舌质绛紫晦暗 苔白厚腻而干 夹黄色颗粒 为痰热腑实 瘀血阻络 中医舌诊 78 白苔5 白积粉苔 扪之不燥 主外感湿温病 秽浊湿邪与热毒相结 本例舌红略胖 苔白厚腻微黄 如积粉堆铺舌面 为湿热秽浊阻滞 气血不畅 中医舌诊 79 白苔6 苔白干燥粗糙 主燥热伤津 本例舌红而嫩 有少许红点 苔薄白而干 颗粒粗糙如砂 为暑热伤气 阴虚津亏 中医舌诊 80 二 黄苔 特点 苔色黄 淡黄 微黄 苔 薄白浅黄均匀 常由白转化而来 深黄 正黄 苔 黄而深厚 焦黄 老黄 苔 正黄中夹有灰褐色苔 意义 主里证 热证 机理 由邪热熏蒸所致 苔黄深浅有别 色愈黄 热愈重 淡黄热轻 深黄热重 焦黄热极 黄苔多与红舌同时存在 且兼夹亦有异 有厚薄 润燥 滑腻等变化 苔黄部位与所属脏腑相关 尖黄者 热在上焦 中黄者 热在胃肠 根黄者 热在下焦 边黄者 热在肝胆 中医舌诊 81 黄苔1 薄黄苔 邪热不甚 主风热表证 或风寒化热入里 本例舌暗红稍瘦 尖根有瘀斑点 苔薄黄少津干燥 为素体阴虚 表邪入里化热伤津 兼有血瘀 中医舌诊 82 黄苔2 黄白相兼苔 表证化热入里 表里相兼 或湿热内蕴 或湿郁化热 本例舌淡胖大有齿痕 苔白腐 中心淡黄 为气虚血瘀 痰湿化热阻络 中医舌诊 83 黄苔3 黄腻苔 湿热蕴结 痰饮化热 食积化热等 本例舌色浅暗 苔中部黄厚而腻 中心灰黑 为阳虚血滞 湿郁化热 中医舌诊 84 黄苔4 黄粘腻苔 主痰涎或湿浊与邪热交结 本例舌淡胖 边尖舌苔白滑 中根部灰黄 厚腻粘滑 为肾阳不足 痰湿胶结 郁而化热 中医舌诊 85 黄苔5 黄糙苔 黄瓣苔 焦黄燥裂苔 均见于邪热伤津 燥结腑实 黄糙苔黄瓣苔黄燥裂苔湿热化燥 气虚不运胃肠热结伤阴痰热交阻 胃肠燥结 中医舌诊 86 黄苔6 黄滑苔 阳虚寒湿之体 痰饮聚久化热 或气血亏虚之体感受湿热之邪 本例舌淡红晦暗 尖有黑点 苔淡黄 厚而滑腻 为脾虚湿热 兼有血瘀 中医舌诊 87 三 灰 黑苔 特点 灰 黑同类 浅黑为灰 多由白 黄转来 深灰即为黑色 意义 主里寒 里热重证 或为阴寒内盛 或为里热炽盛 机理 灰黑苔见于里寒或里热 均为重证 黑色越深 病情越重 苔之润燥是鉴别其寒热属性的重要指标 灰黑而干者为里热重证 灰黑而润者 为里寒重证 多见于热极伤阴 肾阴亏损 或阳虚阴盛 痰湿久郁等证 霉酱苔 黄赤兼黑 见于宿食湿浊 积久化热 或湿热夹痰 中医舌诊 88 灰黑苔1 白腻灰黑苔 舌面湿润 舌质淡白胖嫩 主阳虚寒湿 痰饮内停 寒 本例舌淡而有齿痕 边尖舌苔白腻 中部灰黑 为阳气不足 寒从中生 中医舌诊 89 灰黑苔2 黄腻灰黑苔 湿热内蕴 日久不化 本例舌淡红胖嫩 苔黄厚腻 中部转灰 为痰热阻络 中医舌诊 90 灰黑苔3 舌象 此为同一病人治疗前后的情况 治疗前舌色红绛 尖有红点 苔黑绿糙裂 厚积成块 治疗后黑苔退去 薄白而灰 根部灰黑厚腻 辨证 痰热腑实 风痰上扰 治疗前治疗后 中医舌诊 91 灰黑苔4 霉酱苔 黄赤兼黑 宿食湿浊 积久化热 或血瘀气滞 或湿热夹痰 本例舌绛而嫩 舌苔厚腻滑润 红中发黑带黄 类似霉酱 为湿温热入营血 中医舌诊 92 舌象 舌体舌苔 舌神 荣舌 枯舌舌色 淡红舌 淡白舌 红绛舌 青紫舌舌形 老 嫩 胖 瘦 点剌 裂纹舌态 痿软 强硬 歪斜 颤动 吐弄 短缩舌下络脉 苔色 白苔 黄苔 灰苔 黑苔舌质 厚 薄 润 燥 腻 腐 剥落 特点 淡红色 薄白苔 淡红鲜明 舌质滋润 大小适中 柔软灵活 舌苔均匀薄白润泽 意义 相关脏腑 心肺脾胃肾等 机能正常 气血津液充盛 胃气旺盛 正常舌象 正常舌象及舌诊内容 中医舌诊 93 望舌内容 舌体 舌神 荣舌 滋润红活鲜明 为有神 枯舌 干枯 色泽晦暗 缺少血色 为无神 舌色 淡红舌 淡红润泽 为气血调和 心气充盛 胃气旺盛 见于正常人或外感初起 淡白舌 舌色浅淡 分淡舌及枯白舌 主气血两虚或阳虚 红绛舌 色鲜红或深红色暗 主热证 见于邪热亢盛 热入营血 或阴虚火旺 青紫舌 淡青紫或紫红或绛紫 瘀斑点等 主气血运行不畅 见于寒凝 热煎 气郁气虚等 中医舌诊 94 望舌内容 舌体 舌形 老嫩 老舌 舌体坚敛苍老 纹理粗糙或皱缩色较暗 为实证 嫩舌 舌体浮胖娇嫩 纹理细腻 舌色浅淡 为虚证 胖瘦 瘦薄舌 久病气血两虚 色淡娇嫩 阴虚火旺 红绛少苔 胖大舌 胖大舌 阳虚气虚 水液停滞 色淡娇嫩 里热 舌红 肿胀舌 点剌 脏腑阳热亢盛 或血分热盛 血虚 裂纹兼舌色浅淡 热盛 裂纹兼舌色红绛 精血阴津亏损 舌体失养 裂纹 心脾热盛 外感湿热 色红绛 酒毒及其他中毒 色青紫晦暗 中医舌诊 95 望舌内容 舌体 舌态 痿软 红绛而痿软 热病后期伤阴或内伤阴虚 枯白而痿软 久病气血虚衰 强硬 兼红绛少津 多为热盛伤津 兼苔厚腻 多为风痰阻络 兼神昏谵语 多为热入心包 兼言蹇肢麻眩晕 多为中风先兆 歪斜 肝风夹痰阻络 或痰瘀阻滞经络 见于中风或中风先兆 面瘫等 颤动 舌色淡白者 气血两虚失养而生风 舌红少苔者 阴虚失濡而动风 舌色绛紫者 热盛伤津失濡而动风 吐弄 心脾有热 吐舌青紫而病危 多为心气已绝 弄舌 多为热盛动风先兆 或先天愚型 短缩 多为危重证 如气血虚衰 动风及风痰等 中医舌诊 96 望舌内容 舌苔 苔色 白苔 表证寒证 黄苔 里证热证 色愈深而热愈重 多见于各种里热证 表热较重或表寒入里化热时亦可见到 灰苔黑苔 灰黑而润 里寒重证灰黑而干 里热重证 多见于热极伤阴 肾阴亏损 或阳虚阴盛 痰湿久郁等 多见于各类表证以及里证病轻 阳虚内寒 脾虚水停 湿浊痰湿内停 食积等 中医舌诊 97 望舌内容 舌苔 苔质 厚薄 反映邪正盛衰 薄苔 疾病初起 病情轻浅 胃气未伤 厚苔 病位在里 病情较重 为邪盛入里 或内有痰湿食积 润燥 反映津液的盈亏输布 润苔 风寒初起 湿证初起 食滞 瘀血 热入营血等 滑苔 水湿痰饮内聚 多由阳虚所致 燥苔 津液已伤或津失输布 见于高热 大汗 呕吐伤津 温燥太过 或阳虚等 糙苔 热盛伤津重症或秽浊内踞中焦 腻腐 腻苔 湿浊 痰饮 食积 湿浊内蕴 阳气被遏 腐苔 食积 痰浊 阳热有余 蒸腾胃中秽浊上泛而成 剥落 测胃气胃阴之存亡 胃气匮乏 胃阴枯涸 或气血两虚 或全身虚弱 反映正气邪浊之消长 中医舌诊 98 第四节舌象分析要点及临床意义 一 舌象分析要点1 察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