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佛坪县中学王宝杰 教学目标 1、 了解传记的一种“回忆录”这种文体的特点,品味这篇回忆录的艺术特色。 2、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的奉献精神。 3、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 学习本文多种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性格特色。 2、 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真实而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 教学难点 对“斗士、勇士、先驱、导师、革命家”的鲁迅到“平易温和”的鲁迅的转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由对鲁迅“深刻与伟大”的评价及鲁迅和革命的文学青年的交往导入新课: 这节课,请同学们先听两则“毛主席语录”: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4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98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 请同学们欣赏几幅鲁迅先生的照片(用幻灯片显示)。 所以,一提起鲁迅,大家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这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鲁迅曾尽其所能地帮助和教导过他们,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萧红来到上海,曾和鲁迅有过一段很深的师生情谊,得到过鲁迅直接的关怀和提携。所以在1939年鲁迅逝世3周年之际,萧红满怀深情地写下了题为回忆鲁迅先生。本文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读过此文才感到:原来,深刻的社会批判者鲁迅,他的另一面是这样的平和。这也就是我们即将学习的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二、介绍回忆录的有关知识: 这是一篇“回忆录”,它是传记的另外一种形式。顾名思义,回忆录主要就是回忆的整理和记录,和一般传记相比,不见得很连贯和完整,但作者常常带着某些感情来叙述,对某些事件或者生活细节的呈现可能更加生动、亲切。但凡回忆录有两种形式:一种主要记录个人所经历的生活或熟悉的历史事件,一种主要记述自己所交往过的他人的事迹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即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学完之后,要请同学们判断一下,这篇传记属于上述中的哪一种。 -二、 作者简介: 萧红,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萧红和萧军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另为吕碧城、石评梅、张爱玲)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这位自传型的、抒情型的女作家,一直沿着反封建的思想道路前进,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美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坛的花苑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有风格的杰出的女作家。 三、 能力培养:阅读的速度和归纳的能力。 1、 全文以空行为标志,共有39节,为了学习上的方便,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将这39节课文全部标上序号。 2、 请同学们在老师的示范下(示范前四节,其余各节由学生自己先归纳、回答,教师再点评、明确),按照下列方面归纳每节课文的主要信息: 事件或角度表现的性格、品质写作方法 第节鲁迅的“笑”明朗、爽快、不掩饰真情略写、细节描写 第节鲁迅的步伐轻捷略写、动作、细节 第节品评衣着善解人意、知识丰富正侧面结合、详写 第节夜谈和待人吃饭友善、慷慨大方、尊重妻子详写、细节描写 第节招呼来客爱开玩笑略写、语言及细节 第节久雨偶晴的造访和蔼可亲略写、语言及细节 第节和海婴嬉戏善解人意、童心依在语言描写、对比 第节冯雪峰来访好客、真心待友场面描写、语言描写 第节对青年来信的态度关心、宽容青年语言和对比描写 第节指导青年看电影善用革命和科学精神指导青年语言(直引和间引) 第节不游公园却勤出门热爱、指导青年对比、语言及细节描写 第节不请男佣却热待客节俭、好客对比、细节描写 第节不吝校样纸及坐车礼让别人、宁亏自己语言、动作、对比描写 第节喝茶和抽烟礼让别人、宁亏自己(节俭)对比、细节描写 第节昼陪客人夜加班惜时、勤奋环境烘托、细节描写 第节对“时髦”的厌恶朴素、不张扬、爱憎分明环境、衣着、眼神描写 第节对鬼神的不相信富有科学精神动作、心理、细节描写 第(21)节品尝海婴的鱼丸不轻易否定、有家庭民主思想动作语言、对比 第(22)节包书也要亲自动手对工作一丝不苟对比、细节 第(23)节简陋的居住环境俭朴、勤劳、待人真诚环境、细节 第(24)节书房就是卧室勤俭节约、爱书如命、惜时环境、细节 第(25)(26)节整个三层楼的寂静喜静、勤奋工作对比烘托 第(27)节鲁迅先生病了坦然面对疾病对比、神情、语言 第(28)节病中鲁迅的休息态度惜时、忘我工作心理、细节 第(29)节病中鲁迅的待客之道好客、平易近人、忘我工作语言、神情 第(30)节先生体质大不如前一讲话就精神神情、对比 第(31)节妻子许先生的担当工作如山、不得休息间接描写 第(32)节病中先生的饮食别人重视、自己不以为然环境、语言、间接 第(33)节病情不断恶化仍不忘工作(问刊物)、坚强神情、细节、间接 第(34)节病中的困顿俭省、坚定神情、间接、环境、细节 第(35)节海婴的药瓶“玩具”爱孩子、坚强间接、语言、细节 第(36)节病稍好转就会客坚强、关心别人、乐观、平和语言、细节描写 第(37)节时刻伴随的小画推崇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细节、语言 第(38)(39)节最后的时刻勤奋不息细节、避讳 四、 扩展阅读:请同学们利用三、四天的课外时间,搜集下列作品阅读,加深对鲁迅平易温 和性格的理解。 唐弢琐忆 阿累一面 林语堂悼鲁迅 周作人关于鲁迅 郑振铎永在的温情 孙伏园忆鲁迅先生 许寿裳鲁迅的游戏文章 施蛰存关于鲁迅的一些回忆 藤野严九郎谨记周树人君 第二课时 一、品味本文的语言,理解本文在语言方面的艺术特色: 1、先请同学们品味下列描述性语言: (1)第2节:刚抓起一扣同时伸出不顾一切 准确生动地描写出先生的步伐特点。 (2)第4节第4段: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连用两个“嘱咐”“一定”,准确、生动地表现出先生好客、大方、关心爱护青年的长者风范。 (3)还有4节倒3段:笑声冲下楼梯来: 一个“冲下”,把鲁迅先生“笑”的特点写得活灵活现,富有生命力,准确地表现出先生明朗、豪爽的性格。 (4)第12节倒2段:鲁迅先生上楼去拿香烟,抱着印花包袱,而那把伞也没有忘记,顺手也带到楼上去。 这几个连续动作,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先生记忆力强、不随便散置任何东西的品质。 (5)第19节倒3行:鲁迅先生一看她,就用眼瞪着她,很生气地看了她半天。等等。 一个“瞪”字,一个“看了半天”,十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鲁迅不喜张扬、爱憎分明,毫不掩饰自己情感的个性。 从上述品味中,可得出本文的语言特点之一是:描述性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细腻,表现力强,鲜明地表现了传主的性格特点。 3、 再请同学们品味下列对人物语言的描写: (1)第3节中间“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一说你该不穿了。” 抓住了人物在特定时候的个性语言,生动表现了传主体凉他人、善解人意的心理世界。 (2)第4节倒2行“我再吃几个吗?” 抓住人物瞬间的特有个性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了鲁迅先生尊重妻子的优秀品质,这在那个时代是最难能可贵的品质。 (3)第21节倒2段“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以加查看就抹煞是不对的。” 抓住鲁迅先生特有的口吻,准确、先生地表现了先生在家庭中的民主思想和态度。 (4)和36节“人瘦了,这样瘦是不成的,要多吃点儿。”(鲁迅先生又在说玩笑话了),等等。 抓住先生特有语气,表现了关心、爱护青年的品质,也表现了先生平和、慈祥的音容笑貌。 从上述品味中,可得出本文的语言特点之二是:人物语言极富个性,言简意赅,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4、 品味教材“思考与探究”第2题中的语言: (1) (第3节中)对先生充满无限的崇敬之情。(特别是“全智者的催逼”) (2) (第9节中)对先生充满爱怜、心疼的情感。 (3) (第14节)对先生充满喜爱之情。 (4) (第18节)对先生忘我工作既崇敬、又担忧的心情。 (5) (第39节)对鲁迅先生的去世充满无限的惋惜。(当然,这样的语言还很多,同学们还可再找出几例来品味。) 从上述品味中,可得出本文语言的特点之三是: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强烈的感情。 二、思考、讨论、探究、合作下列问题,理解本文在结构上的艺术特色。 1、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明显感到,全文总共38节,却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1)学生讨论、交流、发言,教师及时予以点评; (2)教师明确: 这种手法实际上是散文化的写作方法,即“形散神不散”或“形散神聚”的特点。作者捕捉了鲁迅先生许多生活的细节,随意写来,就象一些印象的片断回放,但这些印象组合起来,突显出一个生活化、人情味十足的鲁迅。 2、 本文的“传主”是鲁迅先生,却用很多笔墨写了鲁迅的妻子许广平先生(可让学生找一找这样的段落),这是为什么? (1)学生讨论、交流、发言,教师及时予以点评; (2)教师明确: 这是一种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因为许先生和鲁迅先生朝夕相处,对鲁迅的生活起居十分了解,借许先生的口来介绍鲁迅先生,既弥补了作者对先生了解的不足,又能真实地再现先生的很多生活片断,令人信服。即本文采用了直接(或正面)和间接(或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双线结构。 三、能力拓展: 写作素材的积累和应用:以本文事例为论据,可提炼出哪些论题或论点? (1)学生思考、讨论、探究、合作、发言,教师点评; (2)教师明确: 伟大与平凡(论据: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惜时(论据1:本文描述鲁迅白天会客耽误了的时间要在夜里补回来的事例;还有本文描述先生病重也不忘工作的事例。论据2:鲁迅名言“哪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写作上。”“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说话应注意场合和分寸(论据:鲁迅先生不在容易引起别人尴尬的场合指出别人穿衣的不当。) 中学生应该培养节俭的美好品质(或“人在任何时候都应保持节俭的优良品质”)(论据:本文中所描写的鲁迅,已在上海乃至全国成名,稿费收入也不薄,但本文中所见的鲁迅先生却十分节俭12节中“鲁迅先生不戴手套,不围围巾,冬天穿着黑石蓝的棉布袍子”的简朴穿著;13节中“这菜简单到极点”;16节中“鲁迅先生随时吸的是绿听子的便宜烟”;鲁迅对摩登女子的厌恶。) 四、作业: 任选上述论点或论题一则写一篇短文。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评价鲁迅。 2、思考怎样看待像鲁迅作品这样的“经典”的问题。 3、了解这篇回忆录的艺术特色。 教学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70年来,崇拜鲁迅的人说他是位斗士、勇士、先驱、导师、革命家,说他是愤怒激烈、疾恶如仇、“没有半点媚骨的人”;厌恶鲁迅的人,则说他心胸狭窄、不知宽容、睚眦必报、有失温柔敦厚的人。总之,这些正反两面的印象与评价,都仿佛鲁迅是个很凶、很严厉、不通人情的人。那么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在中小学,普遍存在着老师怕教、学生怕学鲁迅课文的现象,“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这则由来已久、流传甚广的校园民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对鲁迅课文的头痛。鲁迅的一生,是在同旧中国专制统治势力的坚韧抗争中,不断地被被诬蔑,历尽艰辛度过的。鲁迅说过:“我一生中,给我大的损害并非书贾,并非兵匪,更不是旗帜鲜明的小人,乃是所谓流言。”鲁迅生活的几十年里,生活、学术、政治,各方面的流言,无中生有,捏造事实,横加罪名,恶意传播,连年不断地袭扰着他,严重地伤害他的身心。流言的阴影,围困笼罩了鲁迅的一生。这些流言并没有使鲁迅的历史价值稍有减损,相反,更使后人看到鲁迅的伟大。检点历史,是对鲁迅最好的纪念。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王大绩讲高考作文王大绩讲语段压缩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王大绩讲诗歌鉴赏王大绩讲句式仿用二、介绍鲁迅生平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三、关于回忆录 回忆录主要记录个人所经历的生活或所熟悉的历史事件,也有主要记述自己所交往过的他人的事迹的。回忆录主要就是对回忆的整理和记录,和一般传记相比,不见得很连贯和完整,但作者常常拿带着某些感情来叙述,对某些事件或者生活细节的呈现可能更加生动、亲切。 四、对鲁迅的接受情况的问卷调查 以前大家都学过鲁迅的哪些作品?你对鲁迅有什么样的印象?在你印象中鲁迅仅仅是一个文学家吗?你是否真的理解和喜欢鲁迅?除了老师对鲁迅的介绍,你对他还了解多少呢? 这是一个课前实践性的题目,要求调查中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接受情况。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把印象中的鲁迅形象和传记中的鲁迅形象进行对比。 关于目前中学生对于鲁迅的接受情况的问卷调查 第一部分鲁迅印象 1、你对鲁迅有什么印象?() A、一个爱骂人的作家B、一个不卑不亢的、睿智的、人格高尚的战斗者 C、伟大的思想家、作家、革命家D、20世纪最伟大的中国作家 其他: 2、关于以下对鲁迅的形容,在你认为对的后面打勾(可多选): 深刻博爱是非分明平易近人孤独敏感刻薄 固执执着清醒冷峻自私病态其他 你的依据是什么? 3、你印象最深的鲁迅的一句话是什么?为什么 答: 4、你从什么地方了解鲁迅的? A、课本B、鲁迅的传记 C、词典D、其他读物上 5、你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你对鲁迅那样的形象? 答: 6、你希望进一步深入了解鲁迅吗?为什么?() A、希望B、不希望 C、无所谓 7、你觉得怎样才能更深入了解鲁迅呢?() A、阅读鲁迅传记作品B、阅读鲁迅与朋友的书信集 C、阅读同时代人对鲁迅的回忆和评价D、从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寻找信息 E、阅读鲁迅论敌的回忆录 第二部分关于鲁迅作品 1、你读过鲁迅的哪些作品?请列在下边。 答: 2、你最喜欢鲁迅的哪些作品?为什么? 答: 最不喜欢的作品是哪些?为什么? 答: 3、你对语文课上对鲁迅的评价和对他作品的分析同意吗? A、完全同意B、大部分同意C、大部分不同意D、完全不同意 如果不同意,那么主要是因为: 4、你认为阅读鲁迅的作品在当代是否有意义? A、非常必要B、比较重要C、可有可无D、没有意义 如果你认为没有意义,那主要是因为: 5、你认为鲁迅在中国现代作家中的地位如何? 答: 6、毛泽东说:“而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诚、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新文化的方向。” 可以看出,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仍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下的。鲁迅的业绩,是贡献给这支文化生力军、文化新军的。他是这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无论是作为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家,都是就鲁迅在这支文化新军中的贡献而言的。说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说他是中国这支文化新军进行文化革命的主将。 你是怎么看待这种看法的? 答: 第二课时 一、针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讨论 1、让学生谈对鲁迅的印象 2、教师根据问卷结果得出学生对鲁迅的印象 3、引导学生阅读鲁迅回忆录,要求与自己印象的鲁迅做比较 二、整体研读课文,思考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物资供应课件站
- 第25课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说课稿-2025-2026学年小学信息科技河北大学版2024三年级全一册-河北大学版2024
- 物联网智能课件
- 曹全碑入门教学课件
- 2.4《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 2025年安全教育年终模拟练习考试模拟测试练习题及答案
- 笔算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 第3课 寄情山水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初中美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人教版
- 2025年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项目资金申请与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前景报告
- 第16课 麻叶洞天徐霞客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 选修: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统编版
- 2025年吉林省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
- 2025高级会计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工地建筑钢板租赁合同范本
- 光传输业务配置课件
- (标准)便利店转让合同协议书带烟证
- 2025年辽宁省地质勘探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带答案详解
- 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技术要求DB50-T 1234-2022
-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 评估报告
- 科技项目申报专员系列培训(技术攻关项目)
- 品质异常处罚细则及奖罚制度
- GB∕T 40753-2021 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 ISO 28000实施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