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itle:Design,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 Studies of Polyester PlasticizerDiscipline: Chemical TechnologyAuthor:Zhang Zhen(Signature)_Supervisor: Li Kanshe(Signature)_ABSTRACTPolyvinyl chloride (PVC) industrialization was rapidly developed, scale, wide use, whichis connected with our daily life. However, the heat performance and processing stability ofPVC were lower, so it is need to add a variety of additives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PVC. 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the plasticizer for PVC processing aids is thebiggest in the world, which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PVC.The most used polyester plasticizer is adjacent benzene two formic acid ester, where inthe adjacent benzene two formic acid two ester (DOP) are generally used. However, someevidence indicates that the DOP have toxic and carcinogenic factors. The poly (ethyleneadipate) (PEA) is permanent environmental plasticizers, which have lower volatility andmobility, high temperature resistance, and not easy to be water and solvent extraction, lowtoxicity. It has realistic significance to replace DOP.The poly (ethylene adipate) (PEA) wer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by means ofpolyesterification reaction. The adipic acid and glycol was chosen as the starting materials.The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GPC) was adopted to measure the molecular weight ofthe products. The boiling point and melting point were measured by the type B pipe.According to the GB testing standards for the acid value and hydroxyl value, the viscositywas investigated by the viscosity approach. The transferenc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werealso measured. Fin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lecular weight of PEA and PVCgrowth performance was studied and the best effect of the molecular weight of PEA weredesigned subsequently.Theoretical design of controlling polymer molecular weight conditions are: Vacuum 86.3kPa, polymer average molecular weight 1000, vacuum of 99.7 kPa, polymer averagemolecular weight 3000.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microwave synthesis of PEA and the optimum reactioncondition is adipic acid and ethylene glycol molar ratio1:1.2, reaction time 2029min,reaction temperature 210 , vacuum of 95 kPa, and get the number average molecular weightfrom 9253860.Synthesis of polyester plasticizer PEA plasticized PVC is superior to DOP. According tothe criteria of evaluation, it has reached the plasticized requirements in the amount of 10 g,the elongation at break of 186.45%. And with increasing, the elongation, the tensile strengthincreased synchronously. Synthesis of polyester plasticizer PEA and PVC compatibility, highextraction, the transfer resistance is superior to the traditional DOP.Key words: melt polymerization; the vacuum; polyethylene adipate esters; molecular weight;growth performanceThesis: Applied fundamental Study目录目录1 绪论.1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1.2 增塑剂简介.11.2.1 增塑剂的增塑机理.11.2.2 增塑剂的性质.31.2.3 增塑剂的分类.31.3 聚酯增塑剂简介.41.3.1 聚酯增塑剂的分类.41.3.2 聚酯增塑剂的结构.51.3.3 聚酯增塑剂研究进展.51.3.4 聚酯增塑剂的合成机理.71.3.5 聚酯增塑剂的合成方法.71.3.6 聚酯增塑剂合成催化剂的选择.81.3.7 聚酯增塑剂的主要性质与性能评价.81.3.8 聚酯增塑剂结构与增塑性能之间的关系.101.3.9 聚酯塑剂的应用.111.4 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111.4.1 技术路线.111.4.2 研究内容.121.5 主要创新点.122 实验部分.14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142.1.1 实验原料.14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152.2 实验设计.152.3 聚己二酸酯合成原理.162.4 合成方法与实验装置.162.4.1 催化剂的选择.172.4.2 升温方式的选择.172.5 纯化方法.17I目录2.6 端基分析法测定聚合物的分子量.182.6.1 聚酯增塑剂分子量的计算和控制.192.6.2 酸值的测定.192.6.3 羟值的测定.202.7 粘度法测定聚合物粘均分子量.212.8 聚合物沸点、熔点的测定.232.9 产品结构的表征.232.9.1 产物表征方法.232.9.2 红外光谱分析.233 聚酯增塑剂 PEA 合成. 253.1 反应时间对聚合反应的影响.253.1.1 反应时间与酸值之间的关系曲线.253.1.2 反应时间与羟值之间的关系曲线.253.2 真空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263.3 温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273.4 一元封端剂对聚合反应的影响.273.5 数均分子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曲线.273.6 数均分子量与酸值和羟值之间的关系曲线.283.7 不同分子量下熔点、粘度、沸点和.283.8 本章小结.304 聚酯增塑剂的应用研究.304.1 混料压片和应用配方.304.2 增塑效果的测定.304.2.1 拉伸性能.304.2.2 抽出性测定.324.2.3 迁移性测定.334.2.4 相容性的测定.344.3 本章小结.35结致论. 36谢. 37参考文献. 381.绪论1 绪 论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2010 年全世界的塑料产量高达 3 亿吨,2011 年中国初级形态塑料产量 4798 万吨1。塑料制品因质轻、综合性能好、已加工成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备受人们的青睐。然而,塑料制品的分解温度和塑化温度较为接近,导致其热稳定性和加工性能较差,从而限制了塑料制品的应用范围。加入助剂能有效改善塑料制品的性能,其中,增塑剂能有效改善塑料和橡胶制品的机械特性。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增塑剂,其在医药、食品加工、日用品、玩具塑料等塑料制品中被广泛使用。但是,DOP具有毒性,这使开发环保无毒的新型塑料增塑剂成为增塑剂研究的热点2。聚酯类增塑剂具有挥发性小,迁移性小、耐高温、不容易被水和溶剂抽出及毒性低的特点,其有望取代 DOP 被广泛应用3。制备性价比高、安全性好、综合性能优良、符合环保要求的新型增塑剂产品以扩展塑料制品的应用范围成为当今增塑剂研究的热点4。1.2 增塑剂简介增塑剂是一种可以改善高分子的加工性、可塑性、柔韧性和拉伸性的助剂,具有高沸点、较难挥发且易溶于高分子聚合物的特点,常呈现液体或低熔点固体状态,一般不与高分子发生化学反应5。增塑剂可有效降低聚合物的硬度、软化温度和玻璃化温度,提高伸长率、曲绕性和柔韧性,其通常被应用在塑料产业中,提高材料的塑性,赋予制品柔韧性,是迄今为止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助剂。1.2.1 增塑剂的增塑机理增塑剂的增塑机理主要存在以下三种认识,即润滑理论、凝胶理论和自由体积理论。1) 润滑理论6 简单地说就是增塑剂在树脂中起到润滑剂的作用,促进分子之间的相互移动,通过降低熔体粘度、玻璃化转变温度和产品的弹性模量,使材料易于加工,制品的弹性和柔韧性也大大增加。2) 凝胶理论7 认为未经增塑的树脂硬度与抵抗变形的能力是由于树脂内部的三维蜂窝状结构或者是凝胶所致,通过加入增塑剂可以将这些凝胶的缠结点拆散;增塑过程是大分子的分离过程,增塑剂将一部分聚合物链的作用力中心屏蔽,使相邻高分子链间的吸引力减弱,并促进这些链分开,使高分子材料具有流动性、柔韧性等特点。1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 自由体积理论8 该理论发展较早,但用于解释增塑原理则较晚。该理论认为物质的自由体积在玻璃化转变温度之前是一定的,当分子链开始运动,则自由体积增大。增塑剂一般比聚合物的分子小,由于它增大了末端基比例,因此增加了聚合物的自由体积。自由体积的增加,使聚合物分子运动加快。增塑剂的加入使大分子间距离增加,因此链段的活动能力提高,韧性和流动性增加。但是这些理论不能解释所有的现象。本论文是基于润滑理论提出增塑剂的作用机理9即:增塑剂分子插入到聚合物树脂分子链之间,消弱聚合物树脂分子链间的应力,从而使聚合物树脂分子链的移动性增加、结晶度降低,塑性增加。聚合物在聚集状态下,分子之间不仅存在范德华力,同时存在较强的氢键作用。氢键作用力能阻碍增塑剂分子插入聚合物分子链间,氢键沿聚合物分子链分布越密,对增塑剂插入的对抗力越强。当升高温度时,由于分子的热运动妨碍了聚合物的分子取向,氢键的作用力相应减弱。同时,聚合物各链节常具有极性,其分子链相互吸引。加热时,分子链的热运动增加、分子链间的作用力减小、分子链的间隔增加,这使增塑剂分子有可能进入聚合物分子链间隔中,聚合物的极性部分和增塑剂的极性部分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聚合物-增塑剂体系。即使被冷却,增塑剂的极性部分仍会在原位停留,阻碍聚合物的分子链相互接近,这使分子链更易发生热运动,从而聚合物的弹性与柔韧性提高。知道了增塑剂的增塑机理,我们以聚氯乙烯为例来形象说明其增塑剂的增塑过程。PVC 是一种强极性聚合物,因为具有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而缺乏弹性和柔韧性10,在加工过程中,增塑剂分子插入并熔融在 PVC 分子链中,能有效降低 PVC 的加工温度,提高 PVC 的柔软性、弹性以及耐低温性能,从而起到增塑效果。PVC 分子链增塑剂分子图 1. 1 增塑剂增塑 PVC 模拟图Fig1.1 The simulation map of plasticization of PVC with plasticizer以 DBP 作增塑剂来增塑 PVC 为例,在升高温度时,DBP 分子插到 PVC 的分子链间,DBP 的酯型偶极与 PVC 的偶极相互作用而使 DBP 的苯环极化,这样,DBP 与 PVC就结合在一起。由于 DBP 非极性部分的亚甲基链不极化,它夹在 PVC 的分子链之间,消弱了 PVC 分子间力,使 PVC 分子链的移动容易了,由此可见,一般增塑剂的分子内21.绪论部必须含有能与极性聚合物相互作用的极性部分和不与聚合物作用的非极性部分。OCCO极性部分OCH 2CH2CH2CH 3OCH 2CH2CH2CH 3非极性部分图 1.2 DBP 结构图Fig1.2 The simulation map of DBP1.2.2 增塑剂的性质在实际应用中,理想的增塑剂应具有以下性质11:1) 在加工过程中能与聚合物有很好的相容性,即易于混溶和加工成型,并且制品在使用过程中,增塑剂不易析出。2) 低挥发性。3) 增塑剂的耐热性要求,在加工或使用过程中不能分解、变色或改变性能。4) 光稳定性好,在加工过程不与其他高分子发生有害反应。5) 耐低温性能好,降低增塑剂的熔点,在增塑过程中,使高分子柔软性好。6) 耐迁移性和耐渗出性能要好,其不易从制品中转移到其他接触的物质中。7) 不易被抽取,具有耐水、耐肥皂水、耐油和油脂抽取性。8) 耐火焰性好,不易燃烧。9) 抗细菌和霉菌作用强。10) 无味、无色、无毒。1.2.3 增塑剂的分类增塑剂的种类繁多,普遍被商品化,其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尤其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 DOP)的生产和销售量最大,原因是其成本低,综合性能好,工业上常以 DOP作为标准来衡量各种增塑剂的增塑效率;其次是己二酸二辛酯(DOA)、癸二酸二辛酯(DOS)和壬二酸酯类,耐低温性能好,显著改善了制品的耐寒性,然而,它们与聚氯乙烯(PVC)的相容性较差,只能做次增塑剂使用,季戊四醇酯类的耐热性和耐老化性均很好,通常用于制造耐高温(1100)的绝缘电线和电缆,常与其他增塑剂共用。磷酸二苯一辛酯(DPOP)无毒,用于制造无毒制品(如食品袋、输血袋等)。聚酯型增塑3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剂中的己二酸丙二醇聚酯,虽然塑化效率较差,黏度较大,加工性和低温性不好,但挥发性、迁移性小,耐油和耐肥皂水抽出,是性能很好的耐热性和耐久性增塑剂,主要用于汽车内制品,电线电缆、电冰箱等室内外长期使用的制品,是目前使用比较广泛、发展较快的一类增塑剂,而一旦解决了耐低温性和加工性,将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分类方法较多,所以常以相容性、分子大小、化学结构和性能进行分类12。1) 以相容性分类可分为:主增塑剂、次增塑剂、辅助增塑剂。主增塑剂与树脂有很好的相容性,在一定的范围内能够完全相容,通常主增塑剂与树脂的比例可达 1:1,而不产生析出,故可单独使用。次增塑剂对树脂增塑剂的亲和力较差,相容性也差,不能单独使用,只能与主增塑剂共用,使用比例最多为 1:3,使用的目的主要是代替部分主增塑剂。辅助增塑剂和充增塑剂不易溶于树脂中,不能单独使用,只能混入主增塑剂中使用,同时也降低了成本。2) 以分子大小分类可分为:单体型增塑剂和聚合型增塑剂,它们分子大小不同,粘度也不同。3) 以性能分类可分为:耐寒增塑剂、通用型增塑剂、耐燃增塑剂、耐热增塑剂和无毒增塑剂等。4) 按化学结构分为:邻苯二甲酸酯、石油磺酸苯酯、环氧化合物、脂肪族二元酸酯、聚酯、磷酸酯、含氯化合物等。该类增塑剂具有广泛的应用,与 PVC 相容性好,符合大多数通用制品的要求。1.3 聚酯增塑剂简介聚酯增塑剂是极性高分子,由饱和二元酸和饱和二元醇通过缩聚反应制得的线性高分子,相对平均分子质量一般为 10008000,一般为无色或黄色粘滞透明油状液体,无味,不溶于水。与 PVC 有很好的相容性、良好的耐热性、耐排出及耐迁移性,加入 PVC 配方内,能使 PVC 塑化时间有不同程度的提前,作为一种配方原料与助剂,常和 DOP、环氧大豆油复配并用,由于聚酯增塑剂具有较强极性,与 DOP 在配方中亲和性还和其他液体增塑剂产品的特性相关,当聚酯增塑剂用于 PVC 制品中能起到了吸引和固定其他增塑剂不向 PVC 制品的表面迁移的作用,故聚酯增塑剂有永久性增塑剂之称,被广泛用于薄膜、人造革、凉鞋、木材等的压延、挤出和注塑加工等领域。1.3.1 聚酯增塑剂的分类聚酯增塑剂的品种较多。聚酯增塑剂可以按端基结构分为:端基不封闭型、醇封闭型和酸封闭型。按分子量划分,可分为高、中、低三种类型。通常将重要的聚酯增塑剂41.绪论按所用的二元酸分为己二酸类、癸壬二酸类、二酸类和戊二酸类等四类。1.3.2 聚酯增塑剂的结构聚酯增塑剂与单体增塑剂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分子结构中含有重复的链节,分子量较高,而且可以变化,为了改善聚酯增塑剂的性能,除使缩合过程发生链中止之外,尚须采用第三反应试剂,最常用的是单元醇或单元酸;从而控制聚酯增塑剂分子量的增长,起到封端的作用。所以聚酯增塑剂按其结构可分为三类13:未封端型、一元酸封端型、一元醇封端型。1) 未封端型H-O-R-O-C-R,-C-O-nHOO图 1.3 未封端型聚酯增塑剂的结构Fig1.3 No the seal type structure of polyester plasticizers2) 一元酸封端型R,-C-O-R-O-C-R,-C-O-nR,OOO图 1.4 一元酸封端聚酯增塑剂的结构Fig1.4 Unit acid sealing the structure of polyester plasticizers3) 一元醇封端型R-O-C-R-C-O-R-O-C-R-C-O-nROOOO图 1.5 一元醇封端聚酯增塑剂的结构Fig1.5 Unit alcohol sealing the structure of polyester plasticizers1.3.3 聚酯增塑剂研究进展聚酯增塑剂与传统通用的邻苯二甲酸酯增塑剂相比较,与制品有很好的相容性,迁移性小、挥发性低、耐高温、不易被水和溶剂抽出,低毒,是取代具有致癌因素的 DOP的一种良好的塑料加工助剂。Minna Hakkarainen14研究了聚己酸内酯-聚碳酸脂(PCL-PC) 在 PVC 管的迁移情况,发现仅有微量的 PCL-PC 从 PVC 管中迁移出,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此增塑剂可广泛应5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用于医学领域。Biji Balakrishnana 等15以聚乙二醇(PEG)对 PVC 进行了改性,提高了 PVC 与血液的相容性。C.Oriol-Hemmerlin 等16合成了聚己二酸 1,3-丁二醇酯,并用核磁共振研究该聚合型增塑剂对 PVC 的性能的影响。Soheir Y.Tawfik 等人17研究了几种聚酯增塑剂与 PVC 混炼后的热行为变化,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也证明了起始分解温度的增加、质量损失百分率的减少以及 PVC 较低的变色范围是增塑剂应用于聚合物的必备条件。A. Jimnez, L. Torre 和 J. M. Kenny 18 研究得出聚己二酸丙二醇酯与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具有类似的热降解行为,可以取代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吴兆宏、杭建忠、奚正宁19研究了 1,2-丙二醇、1,3-丁二醇、1,4-丁二醇,新戊二醇与己二酸合成了聚酯增塑剂,结果证明,该聚酯增塑剂的分子量对耐久性影响显著, 分子量愈高,耐久性也愈好;用 1,2-丙二醇时耐油性较好,对耐迁移性要求较高时可选择丁二醇,新戊二醇同时有两者的优点,但价格较贵。2003 年沈阳大学师范学院王颖,王康,崔力 20以己二酸和乙二醇为原料合成了聚己二酸乙二醇酯,研究得到己二酸与乙二醇的最佳物质的量比是 1:1.31:1.4,最佳反应温度控制在 220230,采用阶梯升温方式,真空度以高于 0.1KPa 为宜,酸值必须降到 15mg(KOH)/g 以下可抽真空。2005 年江南大学费柳月,蒋平平,卢云,杭春涛 21研究了二元酸和二元醇通过缩合反应制得聚酯增塑剂,发现聚酯增塑剂的分子量可以与 PVC 相当,证明了该类增塑剂的耐热性和耐久性很好。2008 年江南大学蒋平平,费柳月,蒋春林 22研究合成和表征了聚己二酸二元醇酯,表明该类增塑剂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2009 年西安科技大学任文文,李侃社23研究直链型聚酯增塑剂,得到几种聚酯增塑剂的最佳合成工艺。结果表明聚酯增塑剂的合成与反应时间、反应温度、酸醇比、催化剂用量和真空度大小等因素有关。聚酯增塑剂的增塑效果明显,在抗拉强度、耐抽出性等方面优于 DOP,其中聚己二酸乙二醇酯(PEA)的增塑效果最佳。其他还有美国 Dexter 公司在其现有的 BTHC-IV 非邻苯二甲酸酯体系中,开发成功一种优质的高分子增塑剂新品种。新增塑剂无毒性、与血液具有生物相容性,有助于储存。Goodrich 公司成功开发了丙烯-丁二烯共聚物增塑剂,能耐燃料油萃出,可用于输油管。Emery 公司生产的低分子量聚合型增塑剂,Plastolein9774,可用于食品工业输送带、食品包装及医药方面的塑料制品。61.绪论Huls American Inc 开发了新的聚合型增塑剂 Nuoplaz6996,用于压延薄膜及其他塑料产品的加工。1.3.4 聚酯增塑剂的合成机理24聚酯增塑剂通常是由二元酸和二元醇经过缩合反应制取。其聚合反应过程可分为初期、中期和终止期三个阶段25:1) 聚合反应初期聚合反应初期主要是以单体与单体之间进行作用,以及单体与低聚物之间的缩合反应为主。该过程中,由于单体的浓度较大,逆反应的速度相对较小,正反应速度较快,大多数的单体首先转化为低聚物。2) 聚合反应中期聚合反应中期是形成高分子量聚合物的主要阶段,此时的单体含量已很小,大多转化为不同聚合度的缩聚物,为了打破反应平衡使聚合反应向正向进行,达到提高分子量的目的,必须采取较高温度和较低压力的反应条件,从聚合体系中除去小分子产物。3) 聚合反应的终止期在聚合反应终止期,反应产物的分子量增大,粘度显著变大,绝大多数的小分子量产物已经从体系中除去,将少量的低分子物从反应体系中除去变得相当困难。二元酸和二元醇反应nHO-R-OH+nHO-C-R-C-OHH-O-R-O-C-R-C-xOH+(2n-1)H2OOOOO二元酸和二元醇反应,一元醇封端(n-1)HO-R-OH+nHO-C-R-C-OH+2ROHRO-C-R-C-O-R-O-xC-R-C-O-R+(2n+1)H2OOOOOOO二元酸和二元醇反应,一元酸封端nHO-R-OH+(n-1)HO-C-R-C-OH+2RCOOHRC-O-R-O-C-R-C-xO-R-O-C-R+(2n+1)H2OOOOOOO1.3.5 聚酯增塑剂的合成方法聚酯合成的方法主要有溶液缩聚、熔融缩聚和界面缩聚26。1) 溶液缩聚单体加催化剂在适当的溶剂(包括水)中进行。所用的单体一般活性较高,聚合温7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度可以较低,副反应较少。如属平衡缩聚,则可通过蒸馏或加碱成盐除去副产物,不需抽真空。此方法的缺点是要回收溶剂,残余溶剂的脱挥困难,成本较高,所需工艺较熔融缩聚复杂,因此,熔融缩聚是聚酯合成的主要方法。2) 熔融缩聚熔融缩聚是指反应中不加入溶剂以保证足够高的反应速率,缩聚反应须在原料单体聚合物熔点以上进行。该方法产物纯净,分离简单,聚合热小,但热损失较大,因此,为了弥补热损失,常须外加热以保证传热良好。对于平衡缩聚,则需减压,即时脱除副产物。此法产物的分子量和体系粘度不高,但物料的混合和低分子物的脱除较为简便。3) 界面缩聚界面缩聚是指两种单体溶于互不相溶的两种溶剂中,在界面处进行聚合的反应。界面缩聚在室温下副反应少,不必严格等基团数比,反应快。但原料较贵,溶剂用料多,回收麻烦,成本高。分析比较各个合成方法的优劣,考虑到本实验室的现实状况,研究最终选择熔融缩聚法合成聚酯增塑剂。1.3.6 聚酯增塑剂合成催化剂的选择催化剂的选择是聚酯反应过程中27的核心问题。催化剂对缩聚反应的速度有较大影响。目前,使用最多的催化剂是锑系催化剂 28、锗系催化剂29、钛系催化剂30,然而,锑本身有毒,其与剧毒的砷在自然界中易共存,从而造成污染环境,且导致产品色泽下降。锗系比锑系的催化活性低,使产物熔点低,色相好,副反应少,反应稳定性好,但是价格较贵,应用受到限制。与前两种相比较,钛系催化剂不含重金属,催化活性较高,使用量少,能缩短反应时间,安全环保,成本低。西安科技大学任文文研究的直链型聚酯增塑剂的合成与应用研究,以钛酸丁酯为催化剂,效果极佳。本研究结合钛系催化剂的特点和现有的实验条件,选择钛酸丁酯作为合成聚酯增塑剂的催化剂。1.3.7 聚酯增塑剂的主要性质与性能评价1) 聚酯增塑剂的物理性质 粘度31粘度是物质的物性常数之一。增塑剂的粘度一般用动力粘度(单位:MPas 或 Pas)来表示。聚酯增塑剂的粘度普遍较大,也因原料或合成方法不同而有较大幅度的不同。81.绪论最低的为 0.13 Pas,最高的为 220 Pas,一般分子量越高,粘度越大。合成粘度适中且具有较好流动性的聚酯产品将方便应用加工。 酸值32酸值指中和 1g 增塑剂所需 KOH 的质量(单位:mg KOH/g)。酸值的测定是增塑剂分析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意义在于它是反映原料酸(包括一元酸封端剂)反应程度的重要依据。聚酯增塑剂的酸值也与原料的选用和合成方法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其中二元醇过量或以一元醇封端的聚酯酸值较低,为 0.54.0 mgKOHg-1。以一元酸封端的聚酯由于成品中含较多的游离酸基团,有的酸值高达 2030 mgKOHg-1。 羟值33羟值指供试品 1g 中含有的羟基,经乙酰化后,所需 KOH 的质量(单位:mg KOH/g)。在聚酯增塑剂的合成中,二元醇是主要的合成原料之一。羟值的测定能反映出原料醇特别是采用一元醇为封端剂的反应中醇的反应程度。羟值的测定是聚酯增塑剂分析的重要内容。2) 聚酯增塑剂的性能34 耐抽出性当塑化物与油类、溶剂类以及较浓的肥皂水等接触时,塑化物中增塑剂常出现溶剂抽出现象。增塑剂的耐抽出性与其本身的性质(如分子结构、分子量、极性)以及所用溶剂的性质密切相关。高分子量的聚酯增塑剂具备较佳的耐溶剂抽出性,尤其是耐油性和耐有机溶剂萃取性能。 耐迁移性聚酯型增塑剂在增塑剂中具有较佳耐迁移性能。增塑剂的扩散速度决定了它的迁移性,聚酯增塑剂的大分子结构决定了其扩散性速度较慢,即使是混有一定量单体酯的醇或酸封端的聚酯增塑剂,其迁移量也几乎为零。 挥发性增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政策驱动下蒽醌类中间体出口管制对全球医药供应链的蝴蝶效应
- 成本效益模型中刀形什锦锉模块化设计的经济性评估
- 心理健康视角下商务领带色彩对决策行为的影响机制
- 微型电子元件封装中超声波能量聚焦场域建模
- 循环经济模式下办公废纸资源化利用的闭环技术瓶颈
- 异构计算资源调度中的动态分区适应性研究
- 建筑碳中和背景下刨花再生板材的防火性能强化路径
- 市场波动下板坯柔性生产与供应链协同的韧性增强机制
- 工业级噻吩乙酰氯回收技术中催化剂再生瓶颈突破
- 第21课 能管老天的竺可桢说课稿-2025-2026学年小学地方、校本课程浙教版人·自然·社会
-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测试卷全册
- 村卫生室健康扶贫督导考核表
- DB37T 3842-2019 铁矿绿色矿山建设规范
- 《农业园区规划与管理》课件第一部分 03
- T∕CGMA 033001-2018 压缩空气站能效分级指南
- 《光电显示技术》OLED原理
- 江苏常熟新材料产业园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 建设法规工程建设执业资格法规
- 丰田安全管理(安全班组活动)(课堂PPT)
- ISOIEC17025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漫谈经验
- 绿色建筑-新余住建委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