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统计doc.doc_第1页
2017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统计doc.doc_第2页
2017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统计doc.doc_第3页
2017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统计doc.doc_第4页
2017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统计doc.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 统 计第一课时 读统计图表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中和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中1格代表1个单位。2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作出简单的预测。教学重难点:1根据实例,读懂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2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预测。教学准备:草稿纸。教学过程:一读懂纵向统计图。1.会看统计图。师:这是育才小学二年级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个统计图和你们以前接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学生可能会发现:(1) 现在的统计图中有很多的直条.(2) 在统计图的左边还有许多数。师:你知道统计图中的直条和左边的数各表示什么吗?让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说明:图中的直条表示喜欢各种电视节目的人数;图中左边的数的意义是:1格代表1个单位,在这里1格代表1个人,2格代表2个人2.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师:这个统计图告诉了你什么?(1) 学生独立思考。(2)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3) 最后小组代表汇报。 学生可能会从图中看出:喜欢卡通片的人数最多,有12热;喜欢看歌舞片的人数最少,才4人;喜欢看新闻和喜欢看电视剧的人数同样多从图中还能计算出一共统计了39个人。3.延伸。师:根据统计图表中的信息,你又想到了 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4给统计图起名字。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个统计图,你认为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好呢?(1) 让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名字。(2) 教师指出:因为这种统计图是用直条的高矮表示数量的多少,所以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做“条形统计图”。5条形统计图的优点。(1) 学生说一说用条形统计图进行统计有哪些优点。(2) 教师总结: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只管得看出数量的多少,一目了然。二读懂横向统计图。1条形统计图可以是横向的。师:这是育才小学二年级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统计图,这副统计图和第一副比较,又有什么不同?学生会发现,第一副统计图是直条是竖着的,第二副的直条是横着的教师肯定:条形统计图也可以是横向的。2会看横向统计图。鼓励学生自己说一说横着看、竖着看各表示什么。3从图中获取信息。让学生与同伴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4讨论。师:如果我们班要组织单项体育竞赛,你认为组织哪项比赛最受欢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当他们的意见不一致时,使学生体会到通过统计有助于做出决策。三读懂统计表。1会看统计表。师:这是某地安装电话情况的统计表。你们知道这个统计表中的第一行和第二行各表示什么吗?(1) 学生自由发言。(2) 引导学生说出:统计表的第一行表示年份,每隔5年统计一次,而第二行表示这个地区安装电话的部数。2对统计表所呈现的信息作出分析。对统计表所呈现的信息作出分析,学生会感到比较捆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作出简单的分析:如1985年安装的电话很少,只有18部,以后每五年统计一次,电话数量逐年增加:1985到1990年增加142部;19901995年增加190部;19952000年增加950部,远远高于前些年的增长速度。3估计。在学生对统计表所呈现的信息作出简单分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根据表中组数的变化情况估计一下现在可能有多少部电话。四课堂总结。学生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与体会,教师给予评价。反 思:第二课时 小调查教学目标:通过学生自己调查生活中的睡眠时间,让他们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用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的方式呈现数据、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同时对学生进行“充足睡眠”的健康教育。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用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的方式呈现数据、分析数据的全过程。2调查过程中遇到的“计算睡眠时间的方法”。教学准备:1每人1份统计表、统计图。2每人1份记录单。3教师准备“全班同学睡眠时间记录单”。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教师引导:老师知道,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好的身体,那么怎样才能有一个好的身体呢?学生围绕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充足的睡眠、讲究卫生与预防疾病等多方面展开交流、讨论。导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睡眠时间”的问题。二正确计算睡眠时间。1讨论:你每天睡眠几小时?是怎样算出来的?2交流:(1) 以某某同学晚上9时睡觉,早上6时起床,午休1小时为例。从晚上9时到12时是3时,从晚上12时到早上6时是6时。3+6+1=10(时)(2) 以某某同学晚上8:30开始睡觉,早上5:30起床,午休30分为例。从晚上8:30到12:00是3十30分,从晚上12:00到早上5:30分是5时30分。3时30分+5时30分+30分=9时30分。3计算。请学生按正确的方法重新计算自己每天的睡眠时间,并写下来。三收集数据,整理数据。1数学“分段时间记录法”。(1) 时间段的规定可以是这样的:11时以上,含11时;1011时,含10时,不含11时;910时,含9时,不含10时。以此类推。(2) 可以自主选择句路方法,即在相应时段内记上你喜欢的符号。2小组活动:在小组内调查,收集本组成员每天睡眠时间的数据,记录好。小组长把结果填入本组的“睡眠时间记录单”。3全班汇总。教师出示“全班同学睡眠时间记录单”,随着各小组的汇报,依次记录出相应时间段的人数,然后共同计算汇总出各时间段的总人数。四呈现数据。1填写统计表。每位同学把统计的结果填入统计表中,并提示学生注意把班级和填表时间写完整,然后集体展示交流。2绘制统计图。(1) 出示空白统计图,看清每格表示几人。(2) 学生自主选择涂色或阴影的形式绘图。(3) 集体展示、交流。五分析数据。1观察统计表和条件图,你发现了什么?例如,可能会有以下发现。(1) 睡眠1011时的人数最多。(2) 睡眠8时以下的人数最少。(3) 大部分同学每天睡眠时间是10时左右,全班共36人,有28人集中在1011时和910时这两个阶段。2小组展开讨论:你还有什么发现?或是有什么想法大胆提出来小组内交流交流?六小结。板书设计小调查收集数据整理数据 每天睡眠保证10小时呈现数据分析数据反 思:第三课时 小讨论教学目标:1能看懂生活中常见的统计图表。2学会分析统计图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培养学生进行简单预测的能力。3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学重难点:1看懂统计图表,能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2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分析、预测能力。教学准备:两副相对应的图片。教学过程:一准备活动。1活动(一):话说身高。教师在黑板上写出身高一词,让学生用其说一句话。例如:我的身高是110厘米。杨树是身高是是我身高的3倍。爸爸与妈妈的身高相差10厘米。两个同学的身高可能不一样。和去年的今天相比,我的身高增长了5厘米。2活动(二):话说年龄。教师再在黑板上写出“年龄”一词,学生再由此产生联想并说一句话。例如:我们家爷爷的年龄最大。年龄相差12岁的人,属相一样。一年级的同学比我们年龄小。动物和植物都有年龄。人到了一定的南岭,就不再长高了。3活动(三):话说身高和年龄。教师用“和”字把身高与年龄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联想、表达。学生会感觉此时遇到了困难,并对某些说法产生了怀疑,相互争论。教师适时导入:身高和年龄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不能用一句话说清楚。因为,不同年龄段的人,不同的人,身高和年龄的变化情况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二讨论活动。1.读表。教师出示小军17岁身高增长情况统计表,组织学生观察,看懂表意,说说自己从中获取的信息。学生读懂表的内容后,进行表达:这张表说的是小军17岁身高的变化情况。第一行表示的是年龄;第二行表示的是小军每个年龄时的身高,单位是厘米。2.议表。出示讨论(1)、(2)、(3),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体交流。A身高和年龄有什么关系?1岁到7岁,是小军的儿童时期。总的看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身高也不断长高。即年龄越大,身高越高。B什么年龄长得最快,什么年龄长得最慢?经过计算可以知道:小军12岁长高了12厘米;23岁长高了8厘米;34岁长高了8厘米;45岁长高了6厘米;56岁长高了6厘米;67岁长高了5厘米。由此可以看出:小军12岁身高长得最快,67岁增长得最慢。C预测8岁时,小军可能有多高?小军的身高在78岁这一年中应增长5厘米左右为宜,所以8岁时,小军可能有122厘米。另外,应当明确:人的身高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因此,学生回答“117+4=121(厘米)”或“117+6=123(厘米)”等也是较合理的,应给予肯定和鼓励。3.问答。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所提供的信息和刚才的分析讨论活动,自己提出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解答。三巩固练习。1.出示“练一练”的内容,让学生先读懂统计图:这是某商店10天中电脑销售情况统计图。图中时间没有从周一开始,而是从周三开始的。2.学生分小组讨论统计图下面的三个问题。3.集体汇报。(1) 哪天卖的多?哪天卖的少?学生应根据前面7天的情况,分析出星期一、二、三电脑的销售很少,星期五的销售量明显增加,星期六、日的销售量最高。(2) 一周内大约卖了多少台?学生看前7天或后7天的均可以,估计出30台左右的数均可以。(3) 预测接下来的周六、周日、周一可能卖出多少台?学生只要能说出自己预测的依据,并能说出较合理的数就可以了,不必强求一致。4.同桌二人看统计图相互提出问题并解答。四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小讨论身体和年龄反 思:第四课时 实践活动教学目标:1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作出简单的预测。2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分析、预测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通过实验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用统计图表呈现出来,并分析数据的全过程。2看懂统计图表,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教学准备:草稿纸 这次实践活动安排的是一个小实验,体现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这一活动,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用统计的方法表示出豆芽生长的规律。可以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做这个小实验,并提出实验的要求,如温度、湿度适当,坚持每天同一时间测量记录等。有条件的班级也可以同时在教室布置一处实验角,由专人负责。没有黄豆用绿豆代替也可以的。实验7天后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这里应该注意,要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实验的全过程。如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