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以内的儿童都适合小儿推拿.doc_第1页
12岁以内的儿童都适合小儿推拿.doc_第2页
12岁以内的儿童都适合小儿推拿.doc_第3页
12岁以内的儿童都适合小儿推拿.doc_第4页
12岁以内的儿童都适合小儿推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种推拿方法轻松为宝宝退烧发烧是最常见的儿童疾病之一,宝宝从小到大,都会有发烧的时候,4岁以下的宝宝在一年里,平均会发烧69次。 宝宝一发烧,父母大多数都会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有些父母也知道孩子发烧了可以先物理降温,可是家长往往缺乏信心,生怕“把孩子脑子烧坏了”,所以基本上都是立刻赶赴医院打针输液。其实,不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发烧,体温都很少超过41,至于脑细胞所能耐受的高温极限,可能必须到41.7,细胞蛋白质才会因高温变质而造成不可恢复的损伤,也就是家长所担心的“烧坏脑子”。因此,小宝宝发烧并不可怕,只要体温在38.5以下,不必急着去医院,但是由于小儿发热的变化较成人更为迅速,热势剧增,常可引起喘促、昏迷、惊厥等,所以高于38.5时就应该迅速就医了。发烧的3个原因中医认为,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因此容易受到外邪的侵犯,很容易化热。在气候突变、冷热失常及炎热的夏季,小儿冷热自我调节力弱,易为外邪所侵犯,邪正相争,营卫失和而引起发热。引起小儿发烧的原因有很多,大体可分为以下3大类:1。外在因素小儿的体温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如天热时衣服穿太多、水喝太少、房间空气不流通等。2。内在因素感冒、气管炎、喉咙发炎或其他感染性疾病。3。其他因素如预防接种,包括接种麻疹、白喉、百口咳、破伤风等疫苗后的反应。6种退烧推拿方法大多数发烧运用物理降温以及推拿方法就可以解决问题,家长省去了跑医院排队的煎熬,也免去了宝宝扎针的痛苦,还可以避免交叉感染的危险。家长要注意的是,对于上述第3种原因导致的发热,推拿仅做为辅助手段使用。下面我们来看看如何操作才能为宝宝退烧吧。开天门100次位置 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手法 推法以拇指指腹,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操作 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又称开天门。推50100次。功用 醒脑、镇惊、安神。要领 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大约为每分钟200300次。推坎宫100次位置 自眉头沿眉心向眉梢成一横线。手法 推法以拇指侧面或指腹,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操作 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称推坎宫。推50100次。功用 疏散解表、提精神。要领 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大约每分钟200300次,运太阳100次位置 眉梢与眼角延长线相交处,眉后按之凹陷处。手法 以拇指或中指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彼做弧形或环形运转推动,称运法。此法以顺时针运为补,逆时针运为泻。操作 用中指指端运,称运太阳。运50100次。功用 开窍、醒神。要领 运法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要在体表旋绕摩擦推动,不带动深层的肌肉组织。频率为每分钟80120次为宜,运时向耳廓方向稍用点力。清肺经200次位置 无名指末节罗纹面。手法 推法以拇指侧面或指腹,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操作 旋推为补,称补肺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经,补肺经和清肺经统称推肺经。此处选用清肺经,推100300次。功用 用清法能清热解表,止咳化痰,用补法补肺益气。要领 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大约为每分钟200300次。此处一定要注意推动的方向,这与补泻有关,补泻弄错了治疗效果可就不一样了,因此家长一定要看仔细。清天河水200次位置 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上至肘横纹上呈一条直线。手法 推法以食、中指指腹,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操作 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部,称推天河水,或称清天河水。推100200次。功用 此穴性温凉平和,能清热解表、泄火除烦,用于治疗热性病症,清热而不伤阴。要领 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大约每分钟200300次。推的方向一定是从腕到肘,不可反向操作!退六腑200次位置 在前臂尺侧(小指侧),自肘关节至腕横纹呈一条直线。手法 推法以食、中指指腹,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操作 用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推100200次。功用 清热、凉血、解毒。要领 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大约每分钟200300次。推的方向一定是从肘到腕,不可反向操作!12岁以内的儿童都适合小儿推拿,但最佳年龄为学龄前,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中脘食指和中指并拢后往下推中脘穴,可减轻腹胀和呕吐内八卦用大拇指指肚在内八卦内转圈,可减轻恶心、腹胀等症状足三里用大拇指指肚按揉足三里,治疗腹泻,调理消化功能涌泉常按小儿涌泉穴位可增强免疫力每到春夏交接,很多宝宝都会出现食欲不振、积滞、腹泻等不适。有没有一种安全有效的提高免疫力的方法呢?对此,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康复中心推拿科副主任医师王立新介绍,可以通过小儿推拿调理孩子健康,达到祛病及提高免疫力的目的。小儿脏腑娇嫩,各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对各种疾病的抵抗、防御能力较弱。小儿推拿运用小儿独特的穴位特点,通过刺激穴位,使气血调和、经络通畅、阴阳平衡、正气充足,从而起到增强免疫功能、使小儿气血充盈、不偏食、食欲旺盛、发育正常等功效。如果小儿患病,还可以以此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12岁以内的儿童都适合小儿推拿,有些疾病的患儿甚至可以推拿到成年,但最佳年龄为学龄前,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小儿推拿不需要任何器械、药品及医疗设备,可以避免某些药物中的不良反应或毒性反应,不会让小儿有任何痛苦感,是一种有利无害的治疗方法。小儿腹泻小儿腹泻是常见的小儿肠胃疾病,多发于夏季,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慢性腹泻。推拿对肠胃疾病的防治效果甚佳,并且不会出现任何并发症。方法一:揉足三里。以膝盖髌骨下方的凸起处为起点,向下四指宽胫骨外侧,用大拇指的指肚按揉这一点100-200下。方法二:推七节骨。以尾椎骨为起点,向上1寸到1.5寸为七节骨,将两手张开,四指向外固定在腰椎两侧,大拇指交替向上推七节骨200-300下。 小儿食积食积是小儿常见的病症,多表现为饮食不能消化、嗳气酸馊、肚腹胀满、大便干燥或时干时稀、舌苔厚腻、脉滑等。若积滞日久,还可出现夜卧不宁、睡喜伏卧、手足心热、排气恶臭等症状。方法一:推中脘穴。食指和中指并拢后往下推中脘穴(以肚脐和胸骨最下端做一条连线,找中点即为中脘穴),可减轻腹胀和呕吐等症状。方法二:转内八卦。用大拇指指肚在内八卦(以掌心为中点,周围半寸范围即为内八卦)范围内转圈,可减轻恶心、腹胀等症状;方法三:揉肚脐。可用手掌的掌根和掌面,沿孩子的肚脐周围4寸上下左右打圈圈,顺时针和逆时针各揉1分钟(约60圈),可促进肠胃吸收和消化。 增强免疫小儿的免疫系统可以帮助他们对抗疾病和感染,从幼年开始就加强他们的免疫力,可以帮助孩子一生保持健康强壮。方法一:捏脊。捏脊就是刺激儿童后背正中的督脉以及旁开1.5寸的膀胱经,从尾椎骨开始向上捏到大椎,一天捏五到六次,7-10天为一个疗程。捏脊时应让小儿俯卧,操作者以食指抵于小儿背脊之上,拇指与食指夹住小儿背脊皮肤,拇指后退,食指向前,做翻卷动作,自小儿臀部尾椎开始,左右手交替自下向上翻卷移动,直至背颈交界处的大椎穴,每捏3把,将皮肤提一提。如此,反复10-15次。操作时用力适当,不要拧转,沿脊柱直线前进,不要歪斜。捏脊一般在小儿空腹或饭后两个小时后再进行,室内温度要适中,手法宜轻柔;体质较差的小儿每日次数不宜过多,每次时间也不宜太长,以3-5分钟为宜。方法二:搓脊骨。用手掌的小鱼际或掌根,从孩子的臀部(尾骶部)到脖子以下(项枕部),从下往上搓整条背脊骨,搓40-50次,至发热,每天一遍。 方法三:按足三里。对于胃口总是不好、身体瘦弱、易感冒的孩子,其本身有积滞,消化功能较差,建议家长每天为孩子按摩足三里,千万不要给孩子乱投以肥甘厚味,或滥服滋补药品,否则可加重孩子的厌食症状,从而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方法四:推上肘横纹。用大拇指,或食指和中指的前臂桡侧端,从孩子的腕关节推上肘横纹,推100-200次,将孩子的左右手各推一次。方法五:也可常按摩小儿合谷、涌泉等穴位,或幼儿耳朵及足底,皆可增强幼儿免疫力。特别提醒感冒发烧时不宜推拿调理家长在学会一定的按摩手法后,可以自己在家里给孩子进行按摩调理,不过当遇到以下一些情况时应该引起注意。首先,当孩子出现感冒发烧的症状时,不要进行调理脾胃的按摩,否则会加重病情;其次,当孩子的皮肤出现破损时,应该尽量避开破损的部位避免感染。另外,推拿时可使用一些润滑用品,如小儿专用的保护皮肤的婴儿油或者粉末,在超市一般都可以买到。最后,进行按摩的时候应该选择一个舒适的环境,注意将室温调到25左右,避免小孩长期裸露在较低室温下。常用小儿推拿穴位详解 脾经别名 脾上。位置 在拇指末节罗纹面。操作 旋推或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补脾经、清脾经,统称为推脾经。功用 补脾经能健脾,壮气血;泻脾经能泻脾火;清补脾经(平补平泻)能调合脾胃,活血顺气。主治 高热抽搐,伤乳食,腹胀,呕吐,嗳气,少食,多睡,昏迷,气喘。凡实热诸证,均宜用泻法推之。若脾虚泄泻,消化不良,不思饮食,腹胀,腹痛,疳积,泄泻,自汗(指不是由于服药,也不是因气候影响而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的症状),盗汗(指睡眠后汗出,醒后汗止的症状),气虚无力以及脾胃虚寒诸证均宜用补法推之。肾经别名 肾水。位置 在小指末节罗纹面。操作 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肾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肾经。补肾经和清肾经统称为推肾经。功用 补肾经能滋肾壮阳,强健筋骨;清肾经能清利下焦湿热。主治 小便赤涩,不易排净,尿多,尿频,尿急(指憋不住尿)。三关别名 大三关。位置 在前臂桡侧,自腕横纹上至肘横纹上呈一条直线。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示、中指面自腕推向肘,称推三关。屈患儿拇指,自拇指外侧端推向肘称为大推三关。功用 此穴性温热能补气行气,温阳散寒,发汗解表。主治 气血虚弱,病后体虚,阳虚,手脚冰冷,腹痛,腹泻,肠鸣,四肢无力,斑疹白PEI,疹出不透以及受寒引起的感冒等一切虚寒证。非虚寒病症慎用或禁用。心经别名 心火。位置 在中指末节罗纹面。操作旋推为补,称补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补心经和清心经统称为推心经。功用 清心火,利小便,补心血。主治 贫血,失血,心功能衰弱,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等症。肝经别名 肝木。位置 在食指掌面,由指根至指尖。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肝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补肝经和清肝经统称为推肝经。功用 平肝泻火,息风镇惊。主治 急、慢惊风,伤风感冒,目赤,脾虚泄泻,肝炎及一切炎症。鱼际交别名 小天心。位置 在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操作 用中指端揉,称揉小天心;拇指甲掐,称掐小天心;以中指尖或屈曲的指间关节捣,称捣小天心。功用 揉能清热镇惊,利尿,明目;掐捣能安神镇惊。主治 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夜啼,小便赤涩,目赤肿痛,痘疹欲出不透等。内劳宫位置 在掌心中央,屈指时中指、环指所指处中间,即是此穴。操作 中指端揉,称揉内劳宫。功用 左揉发汗,右揉泻心火,除烦躁。主治 受凉抽搐,感冒发烧及一切实热证。小儿推拿常用腧穴之上肢部穴位 上肢部穴位 【脾经】 面状、线状相结合穴位。 位置:拇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图219):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由远端向掌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牌经。拇指伸直,由指端经罗纹面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补牌经、清脾经,统称推脾经。在拇指末节罗纹面作旋推法,亦称为补脾经。 次数:100500次。 主治:腹泻、便秘、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临床应用:补牌经能健脾胃、补气血。对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可与揉中脘、指揉脾俞、按揉足三里等穴合用;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可与清天河水、清大肠等穴合用。 小儿脾胃薄弱不宜攻伐太甚,在一般情况下,脾经穴多用补法;仅只体壮邪实者方能用清法,或清后加补。 【肝经】 线状、面状相结合穴位。 位置:食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食指伸直,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图220);旋推为补,称补肝经。清肝经、补肝经统称为推肝经。 次数:100500次。 主治:烦躁不安、惊风、五心烦热、目赤、口苦咽干等。 临床应用:清肝经能平肝泻火,息风镇惊,解郁除烦,可与清天河水、推涌泉等穴合用;肝经宜清而不宜补,若肝虚应补时,则需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代之,称为滋肾养肝法。 【心经】 线状和面状相结合穴位。 位置:中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图221):食指伸直,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旋推为补,称补心经。清心经、补心经统称为推心经。 次数:100500次。 主治:高热神昏,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心血不足、惊惕不安等。 临床应用:清心经能清热退心火,可与清天河水、清小肠等穴合用;本穴宜清不宜补,对心烦不安、睡卧露睛等症,需用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代之。 【肺经】 面状、线状相结合穴位。 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图222):旋推为补,称补肺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经。补肺经和清肺经统称推肺经。 次数:100500次。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胸闷、气喘、虚汗、脱肛等。 临床应用:补肺经能补益肺气,可与揉肺俞等穴合用;清肺经能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可与推膻中,揉风门等穴合用。 【肾经】 面状、线状相合穴位。 位置:小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图223):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为补,或旋推,称补肾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肾经。补肾经和清肾经统称推肾经。 次数:100500次。 主治: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虚喘,肾虚腹泻、遗尿,膀胱蕴热,小便淋沥刺痛等。 临床应用:补肾经能补肾益髓,温养下元,可与揉肾俞、揉丹田等穴合用;清肾经能清利下焦湿热,可以清小肠代之。 【大肠线状穴位。 位置:食指挠侧缘,自食指端至虎口呈一直线。 操作(图224):由食指端直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反之为清,称清大肠。补大肠和清大肠统称为推大肠。 次数:100300次。 主治:腹泻、脱肛、便秘。 临床应用:补大肠能涩肠固脱,温中止泻,可与揉丹田、揉外劳宫、推三关等穴合用;清大肠能清利肠腑,除湿热,守积滞,可与推六腑、摩腹等穴合用;本穴又称指三关,亦可用于诊断即望指纹可参阅小儿推拿概论有关章节。 【小肠】 线状穴位。 位置:小指尺侧边缘,自指端到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图225):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小肠;反之为补小肠。清小肠和补小肠统称为推小肠。 次数:100300次。 主治:小便赤涩、尿闭、遗尿等。 临床应用:清小肠能清利下焦湿热泌清别浊,可与清天河水穴合用;补小肠可用于遗尿、多尿,与揉丹田、揉肾俞等穴合用。 【四横纹(四缝穴)】 短线状穴位。 位置:掌侧食、中、环、小指近节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四指拼拢从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称推四横纹;用拇指甲分别掐食、中、环、小指近节指间横纹,称掐四横纹。 次数:推 100300次;掐 5次。 主治:腹胀、疳积、消化不良等。 临床应用:推四横纹多用于治疗消化不良、疳积,可与补脾经、揉中脘等穴合用;掐四横也有同样效果;也可选用毫针或三棱针点刺四横纹出血(液),效果也很好。 【板门】 面状穴位。 位置:掌测大鱼际平面。 操作(图226):指揉,称揉板门;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横纹,或从板门穴推向横纹处,称推板门。 次数:100300次。 主治:食积、腹胀、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暧气等。 临床应用:揉板门能健脾和胃,可与补脾经、揉中脘、揉脾俞等穴合用;板门穴推向腕横纹能止泻,腕横纹推向板门能止呕吐。 【内劳宫】 位置:掌心中,屈指时中指、无名指之间中点。 操作:以指揉,称揉内劳宫。 次数:100300次。 主治:发热、烦渴、目疮、齿龈糜烂、虚烦内热等。 临床应用:揉内劳宫能清热除烦,可与清心经、清天河水等穴合用。 【内八卦】 位置: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所作圆。 操作:用运法,称运内八卦。 次数:100300次。 主治:咳嗽痰喘,胸闷纳呆,腹胀呕吐等。 临床应用:运内八卦能宽胸利隔,理气化痰,行滞消食,可与推脾经、推肺经、揉中院、按揉足三里等穴合用。 【小天心(鱼际交)】 位置:掌根、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 操作:中指揉,称揉小天心(图227),用指甲掐,称掐小天心;用中指捣,称捣小天心。 次数:揉100300次;掐、捣520次。 主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夜啼、小便赤涩、目赤痛、疹痘欲出不透。 临床应用:揉小天心能清热、利尿、明目,可与清心经、清小肠、清天河水等穴合用;掐、捣小天心能镇惊安神,可与清肝经、按揉百会、掐人中、掐老龙等穴合用。 【运水人土、运土人水】 弧线状穴位。 位置:掌侧,大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边缘呈一弧线状。 操作:自拇指根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推运至小指根,称运土入水;反方向自小指根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推运至拇指根,称运水入土。 次数:100300次。 主治:小便赤涩、腹胀、腹泻、食欲不振、便秘等。 临床应用:运土入水能清脾胃湿热,利尿止泻,可与退下六腑穴合用;运水入土能健脾助运,润燥通便,可与推上三关穴合用。 【总筋】 位置:掌后腕横纹中点。 操作:以指按揉,称揉总筋(图228);以指甲掐,称掐总筋。 次数:揉100300次;掐35次。 主治:惊风抽搐、口舌生疮、夜啼、潮热等。 临床应用:揉总筋能清心经热,散结止痛,通调周身气机,可与清心经、清天河水等穴合用;治疗惊风抽搐多用掐法,可与捣小天心穴合用。 【大横纹(手阴阳)】 线状穴位。 位置:掌侧腕横纹。挠侧纹头尽端称阳池,尺侧纹头尽端称阴池。 操作:两拇指自掌侧腕横纹中央(总筋穴)向两旁分推,称分推大横纹,又称为分手阴阳(图229);自两旁(阳池、阴池)向中央(总筋)合推,称合阴阳。 次数:3050次。 主治:寒热往来,腹胀、腹泻、呕吐、食积、烦躁不安。 临床应用:分手阴阳能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行滞食消,可与摩腹、推牌经等穴合用;如实热证阴池宜重分,虚寒证阳池宜重分;合阴阳能行痰散结,可与清天河水等穴合用;揉总筋、分手阴阳是小儿推拿手部操作的常例手法。 【十宣(十五)】 位置:十指指尖,指甲与白肉际处。 操作:用掐法,称掐十宣。 次数:各掐5次,或醒后即止。 主治:高热昏厥。 临床应用:掐十宣主要用于急救、有清热、开窍的作用,可与掐老龙、掐人中、大推脊等穴合用。 【老龙】 位置:中指甲后1分许。 操作:用掐法,称掐老龙(图230)。 次数:掐5次、或醒后即止。 主治:急惊风。 临床应用:掐老龙主要用于急救,有醒神开窍的作用。掐之知痛有声者,较易治,不知痛而无声者,一般难治。 【二扇门】 位置:手背部中指掌指关节两侧凹陷处。 操作(图231):食、中二指按揉,称揉二扇门; 拇指甲掐,称掐二扇门。 次数:揉100300次;掐35次。 主治:身热无汗。 临床应用:揉、掐二扇门能发汗透表,退热平喘,是发汗效穴。若遇患儿高热无汗,按揉12分钟,即可见汗出。对平素体虚外感的患儿可先固表(用补牌经、补肾经等穴)而后再用揉掐二扇门使之发汗。 【上马】 位置:手背部无名指与小指掌指关节之间。 操作:拇指端揉,称揉上马;拇指甲掐,称掐上马。 次数:揉100500次;掐35次。 主治:虚热喘咳、小便赤涩淋沥。 临床应用:本法为滋阴补肾的要法,可与揉肺俞、补肾经等穴合用。另外对肺部感染有干性罗音久不消失者配推小横纹(掌侧,食、中、环、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由拇指侧直推至小指侧)。 【外劳宫】 位置:手背部、与内劳宫穴相对。 操作:用指揉法,称揉外劳(图232);用指甲掐,称掐外劳宫。 次数:揉100300次;掐35次。 主治:风寒感冒,腹痛腹泻、脱肛、遗尿等。 临床应用:本穴性温,为温阳散寒,升阳举陷佳穴,兼能发汗解表。可与补牌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等穴合用治疗脱肛、遗尿等症。 【三关】 线状穴位。 位置:前臂挠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操作(图233):用拇指挠侧面或食、中指面自腕推向肘,称推三关,或称推上三关;屈患儿拇指,自拇指桡侧推向肘,称大推三关。 次数:100300次。 主治:气血虚弱、病后体弱、阳虚肢冷、腹痛、腹泻、疹出不透及感冒风寒等一切虚、寒病证。 临床应用:推三关性温热,能益气行血,温阳散寒,发汗解表,主治一切虚寒病症可与补脾经、补肾经、揉丹田、摩腹、捏脊等合用;对感冒风寒,怕冷无汗或疹出不透等症,可与清肺经、掐揉二扇门等穴合用。 【六腑】 线状穴位。 位置:前臂尺侧,阴池至少海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部,称推(退)六腑(图234),或退下六腑。 次数:100300次。 主治:高热、烦渴、惊风、咽痛、木舌、腮腺炎和大便秘结等。 临床应用:退六腑性寒凉,可用于一切实热病证。可与清肺经、清心经、清肝经、推脊等穴合用。 本法与推三关为大凉大热之法,可单用,亦可合用。若患儿气虚体弱,畏寒怕冷,可单用推三关,如高热烦渴,可单用退六腑。而两穴合用能平衡阴阳,防止大凉大热,伤其正气。如寒热夹杂,以热为主,退则可以退六腑与推三关之比为3:1;若以寒为重,则可以推三关与退六腑之比为3:1。 【清天河水】 线状穴位。位置: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曲泽)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部,称推天河水,或称清天河水(图235);用食、中二指沾水自总筋处一起一落弹打如弹琴状,直至洪池,同时一面用口吹气随之,称打马过天河。 次数:100300次。 主治:外感发热、潮热,内热等一切热证。 临床应用:清天河水性微凉,较平和,能清热解表,泻火除烦,可用于一切热证;对外感发热,可与清肺经、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等穴合用,对于内热,可与清心经、清肝经、揉涌泉等穴合用;打马过天河清热之力大于清天河水,多用于实热、高热等证。 【上肢部常用穴位小结】 1.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胃经、大肠经、小肠经 诸穴主要用于本脏腑的病证,用补法能补其不足,用清法能泻其有余。其中肝经、心经两穴宜清不宜补;牌经、肾经两穴宜补不宜清。 2.清热类穴位 掐揉二扇门、清天河水、推三关,治外感发热。 清天河水、打马过天河、退下六腑、揉小天心,清营分血分之热。 揉内劳宫、揉上马,清虚烦内热。 揉内劳宫与操小天心结合,可清心经之热。 分手阴阳能调和气血,用于寒热往来。 3.健脾类穴位 推板门、揉板门、推四横纹、推小横纹,健脾和中、助运消滞。提醒爸爸妈妈,以上这套小儿家庭保健按摩手法适合8岁以下儿童,可以每天按摩一次,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不要在按摩前给孩子吃得太饱,七分饱就可以了;其次,避免让孩子着凉,秋冬季节最好开着暖气或暖风机、取暖器给孩子按摩,爸爸妈妈应用热水洗过手后给孩子按摩;第三,孩子洗完澡后,按摩孩子30分钟,直至其入睡状态最好,可配合和促进孩子睡眠,不主张在孩子进入睡眠状态下开始按摩;第四,手法适当,不宜过重,视孩子的承受力而定,慢慢摸索适合孩子的力度;第五,一定要使用按摩油,菜籽油、橄榄油是首选,BB油也可以,但是易让孩子过敏。李海娟最后强调,如果孩子生病,还是要到医院就诊,让医生辨证施治。1、揉腹手法:爸爸妈妈用手掌的掌根和掌面,沿孩子的肚脐周围4寸上下左右打圈圈,顺时针和逆时针各揉1分钟(约60圈)。功效:促进肠胃吸收和消化。2、按“三关”手法:爸爸妈妈用大拇指,或食指和中指的前臂桡侧端,从孩子的腕关节推上肘横纹,推100-200次,将孩子的左右手各推一次。功效:补气血,增强身体抵抗力。3、旋推“脾经”手法:爸爸妈妈用大拇指旋推孩子的大拇指第一螺纹面,顺时针旋推100次,将孩子的左右手各旋推一次。功效:健脾胃。4、旋推“肺经”手法:爸爸妈妈用大拇指旋推孩子的无名指第一螺纹面,顺时针旋推100次,将孩子的左右手各旋推一次。功效:补肺。5、旋推“肾经”手法:爸爸妈妈用大拇指旋推孩子的小指第一螺纹面,顺时针旋推100次,将孩子的左右手各旋推一次。功效:补肾。6、搓背脊手法:爸爸妈妈用手掌的小鱼际或掌根,从孩子的臀部(尾骶部)到脖子以下(项枕部),从下往上搓整条背脊骨,搓40-50次,至发热。功效:补阳气。7、捏“脊”手法:一种方法是爸爸妈妈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另一种方法是爸爸妈妈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然后拇指向后捻动,食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上述两种方法可根据术者的习惯和使用方便而选用。具体做法是:用两手沿脊柱两旁,由下而上连续地挟提肌肤,边捏边向前推进,自尾骶部开始,一直捏到项枕部为止(一般捏到大椎穴,也可延至风府穴)。重复35遍后,再按揉肾俞穴23次。一般每天或隔天捏脊1次,6次为一个疗程。慢性疾病在一个疗程后可休息1周,再进行第二个疗程。李海娟说,此按摩手法较难掌握,因此,请爸爸妈妈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按摩。体质较差的小儿每日按摩次数不宜过多,每次时间也不宜太长,以3-5分钟为宜。脊柱部皮肤破损,或患有疖肿、皮肤病者,不可使用本疗法。伴有高热、心脏病或有出血倾向者慎用。功效: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以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小儿推拿4法提升宝宝免疫力免疫力加分方案中医认为,宝宝患病的特点是以外感病和饮食内伤为主,常见的疾病不过是感冒发热、积食和吐泻。宝宝先天的发育状况起到决定性作用,但后天的调养护理也很重要。“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调养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