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_第1页
关于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_第2页
关于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_第3页
关于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_第4页
关于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1关于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依然流传,经久不衰,得益于轴心时代的“道”的文化确立。现在的生活中,人们不断的研究经典文化的现实应用,过多地注重了“术”的分析和实践,然而“术”是与“道”相互对立的文化概念。这样使中华文明就产生了危机,是我们每一位都应极其注意的问题。在作文的教学中,这种现象仍然严重存在。很多的教师都大讲应试作文方法,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结尾。有一年的中国考试杂志还给出了议论文三段论的创作模式,这对于不会作文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点帮助,但对于会作文和想作好文的同学来说无疑是一种戕害。就使很多的学生的作文为了方法而方法,为了应试而应试,出现了通篇的“正确的废话”。无思想、无观点成了高中作文的通病。于是孩子们为了求新就开始了“病历式”、“日记式”、“剧本式”的形式探究和“意识流”、“大话式”的方法创新,结果让文章更加不伦不类。当然,谈论写作不能不谈“术”的问题,但我感觉“术”本身也有高下之分,好一点的是研究写作本身的2/11“术”;低一点的只研究应试的“术”,才有了当下语文写作的不伦不类。我自诩本身探究的是更高一点的“术”,或许可以更近的眺望作文本身之“道”。我个人把作文的创作分为三个档次或阶段首先是“我手写我口”,想说什么说出来而不变味道,其次是让话说得更好、更有文采,这就涉及到了修辞和语言技巧,再次是行文中叙事、结构等技巧的运用。够首先为基础等级,够其次为发展等级,够再次为高分等级。也可以说够首先为表述阶段,够其次为创作阶段,够再次为纯熟阶段。作文是将自己的观点正确合理的传达给对方的媒介,是用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进而来说服读者的工具,是用自己的经历和情感来打动对方的手段。3/11无观点不成文,鲁迅先生就说“立意当然要清楚,什么意见,倒在其次”。高考对作文的评价中,当下高考作文的立意只要不违背基本的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就没有不健康之说。当然,我个人认为高考毕竟是在为国家选拔人才,而不是挑选文学家,如果一个孩子抓住腐败现象不放而且质疑社会主义制度,不会辩证地分析问题,精神上一定是病态的,也不符合高考选拔的原则。因为爱国教育是针对思想足够低下的人群进行的教育。为了表达观点去写文章根本就不需要任何技巧,顶多是素养在做一点怪。初级阶段的写作教育只是思维训练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而当下“无观点成文”,无目的、无主题或让人猜主题是普遍存在的作文现状,当然能猜出主题还是好的,有些作文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关于价值观的作文有的学生写一个王位引发的血案就是不知所云。其次是语言表述的把握和修辞技巧的运用,关于语言表述,鲁迅说,“有真意,去粉饰,少造作,无卖弄而已”。然而很多学生的语言充斥着“正确的、造作的废话”。高考作文中“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夕辉,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4/11萋芳草,我摘一束最灿的,漫漫人生,我要采撷最重要的诚。”这一段文字有几百份,而且年年都有,可见作文危机的严重程度。关于语言表述,鲁迅在做文章中说沈括的梦溪笔谈里,有云“往岁士人,多尚对偶为文,穆修、张景辈始为平文,当时谓之“古文”。穆张尝同造朝,待旦于东华门外,方论文次,适见有奔马,践死一犬,二人各记其事以较工拙。穆修说“马逸,有黄犬,遇蹄而毙。”张景说“有犬,死奔马之下。”时文体新变,二人之语皆拙涩,当时已谓之工,传之至今。骈文后起,唐虞三代是不骈的,称平文为古文正是这个意思。由此推开去,如果古者言文真是不分,则称白话文为古文,似乎也无不可。但和林语堂指出的“白话的文言”的意思又不同,两人的大作,不但拙涩,主旨先就不一。穆说的是马踏死了犬,张说的是犬给马踏死了,究竟是着重点在马,还是在犬呢较明白稳当的还是沈括毫不经意的文章有奔马,践死一犬。高尔基说,大众语是毛坯,加工了的是文学。我想5/11这是很中肯的。关于表述,鲁迅还说,“小说做法”之类我一部也没有读过。“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达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对话也绝不说到一大篇。”“我写完之后,总要读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让她读的顺口,没有相宜的白话,就引古语,希望总有人会懂,只有自己懂的或连自己也不懂的生造出来的字句是不大用的。”“可省的处所我绝不硬添,做不出的时候我也绝不硬作。”由此可见,语言表达最好的标准是不生涩。而学生的作文中,生涩的用词随处可见。“成败荣辱是价值观的钩码”,“而如今我们新一代少年,那般挥舞方遒般的毅力挥动着世界,诚信的指针正落到我们的肩头。”“辱,胯下韩信,雪底苍松,宛若羽化登仙,知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肯因噎废食。”这简直就是通篇的“正确的、造作的废话”。再看语言技巧,最近我在读季羡林老先生的自传,他在夜来香花开的时候中说“看着夜色慢慢织入夜来香丛里,一片朦胧的薄暗。”李白在菩萨蛮诗中说6/11“平林漠漠烟如织”季老将形容烟的比喻词动化,写出了一种夜色袭来的动态美。写得如此绝妙,叫人惊叹不已。这是需要有足够的感受力,大量的文学积淀作基础的。再次来看行文中叙事、结构等技巧的运用。关于叙事和行文我们身边不乏例子,鲁迅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过的缘由,但绝不会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全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也是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有人说,我的那一篇是骂谁,某一篇又是骂谁,那是完全胡说的。”“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认为这话是极对的。”行文上,最后的常春藤叶出人意料情理之中的欧亨利式结尾;伊豆的舞女的单线式结构;药的双线式结构;追忆似水年华的倒金字塔式;蝴蝶梦的倒叙式;柏林之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对话式开头。都给了我们很好的,乃至足够的范例。当然这是更深的技巧问题。我们都可望不可及。7/11关于写作的总结鲁迅在小杂感中说“人感到寂寞时,会创作;人一感到干净时,即无创作,他已经一无所爱。创作总归与爱。创作虽说书写自己的心,但总愿意有人看。创作是有社会性的。但有时只要有一个人看便满足好友,爱人。在创作怎样才会好中说”一、要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二、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三、模特不用一个一定的人,看得多了凑合起来的。四、写完之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小说的材料写成短文,决不将短文材料拉成小说。五、看外国的短篇小说,几乎全是东欧及北欧作品,也看日本作品。六、不生造自己之外,谁也看不懂的形容词之类。七、不相信“小说做法”之类的话。以上的内容给我的启示是一、关于高考作文和作文练习的命题。鲁迅在读8/11书杂谈中说“世间最不行的是读书者,因为他只能看到别人的思想艺术,不用自己。这也是叔本华之所谓脑子给别人跑马。较好的是思想者,因为能用自己的生活力了,但还不免是空想。所以更好的是观察者,他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评判一个作文题的好坏,首先取决于是否来自于生活这部书,是否调动起学生的“爱”,更主要的是是否让学生有话可说,是否给高写作水平的学生留有余地。我们来看几年来的高考命题,08年“青少年的价值观”是紧扣生活,但关于道德话题非常深奥,让学生不好自己说话,即个性作文很少。05年“今年花胜去年红”本身就是深奥的哲学话题。“平凡与自豪”、“肩膀”、“我能”还是不错的命题。在高三的锻炼中,不如就从基本的可表述的角度开始,从“爱”开始,让学生从有话说开始训练,不能让命题打消了孩子写作的积极性,越是平常的话题越能看出水平的高低。二、关于我谈到的三个阶段作文如何在平日教学中实施。作文离不开作,但作的前提是品读,会品读即得方法。阅读经典,评析经典,经典仿写是不错的学习写作的方式。我个人将诸子百家的文章作了分类,提高思想的深9/11邃性看老子的作品,这是无与伦比的哲学思辨;论“道”看论语,这是中国文化中为人的经典之作;学写法看孟子、荀子的作品,这是无人企及的写作范式;学诡辩,想要提高语言应对力,读庄子的文章,这是世界最精彩的诡辩术。谈作文,举两篇经典的文章寡人之于国,孟子真不愧是“舍我其谁”的大师,梁惠王问孟子政治的问题,孟子说“王好战,请以战喻”就举了“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顾左右而言他,而又无不中的,论述的思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王道之始”,讲到王道实施的盛景,从生活讲到文化,从五十讲到七十,没有一个废字,没有一句废话,最后以“王道”终。观点明确,纵横开合,精美绝伦。金圣叹先生说“文章最妙处是目注此处,却不便写,却去远处发来,逦迤写至将至时,便且住。如此更端数次,使人自于文外暼然亲见。”“沉潜子弟,问必雅训,苦不透脱。高明子弟,文必透脱,苦不雅训。极似分道扬镳,实则同病别发。何谓同病只是不换笔。不换笔便道其不透脱,不换笔便道其不雅训。何谓别发一是停而不换笔,一是走而不换笔。夫西厢记之所以能之,只是10/11换笔也。”“换笔”我的理解就是孟子的“顾左右而言他”吧。再看劝学,荀子单刀直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然后从“青、冰、木”作类比来写,将三者作总结“古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谈到君子博学。这是“走而换笔”既雅训又透脱。接下来从“终日思、跂而望、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方面类比,直指论题“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就上一部分更进一层。再从积累用心的角度,来谈学习的方法。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是一片经典的论说文。金圣叹先生在评论西厢记时说,“文章最妙是先觑定阿堵一处,已却于阿堵一处之四面,将笔来左盘右旋,右盘左旋,再不放脱却不擒住,分明如狮子滚绣球相似。本只是一个球,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