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a3.ppt_第1页
政治学原理a3.ppt_第2页
政治学原理a3.ppt_第3页
政治学原理a3.ppt_第4页
政治学原理a3.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讲,政党,目录,一. 政党的功能二. 政党的分类 三. 政党的权力在何处?四. 政党基础与意识形态五. 忽视民意的政党六. 政党竞争,七.选制设计与政党制度八. 政党制度 1. 一党独大制 2. 两党制 3. 多党制,一.政党的功能,政治学家奥斯特斯基(Moisei Ostrogorski, 1854-1919)在1902年出版的英美政党比较研究(Democracy and the Organisation of Political Parties)的经典巨著中写道:“在这本书里,我要研究民主政府的运作,但政府制度并不是我研究的目标,我不想研究政治的外表形式,我关注的是政治内在的动力。”奥斯特斯基是政治学界少数几个人最早认识到,在民主政治的新时代,政党(political party)才是最重要的动力之一:“不管政党将会朝哪个方向发展,它的重点绝对都不会离开公民的政治观感和主观愿望。”政党通常夹在人民与国家之间。政党融入现代政治体制之中,发挥着以下几种的政治功能:利益的聚合。在美国,政党往往是利益集团的部分联盟,因为这样,沙特施纳德(E. E. Schattschneider)就认为美国政府往往成为 “国内每一个特殊利益和地方利益的拳击袋(punching bag)”。例如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领导的民主党,赢得了四次大选,成功秘诀就是它结合了工会工人、农民、天主教徒、犹太人和黑人,而潜在的激进分子都被整合进入政治体系之内,连接政府与公众的桥梁。唐斯(Anthony Downs)就把这一过程比喻成经济市场,认为政治人物的行为好像企业家一样,旨在争取人民和选票的支持,而选择的权力终究掌握在消费者(即人民)手中。目标的拟定。政党拟定的政纲,即是设定若干集体目标,期许这些目标付诸实行,而对于支持者和选民来说,政党实际上充当参考指标,人们透过政党来理解复杂的政治世界。不过,这些诉求能够履行,还要看政治人物本身的诚信。例如台湾,陈水扁在选总统的时候,竞选支票开了一大堆,几乎逢人都要给好处(例如答允台中地区盖国际机场的计划),结果大部分的政纲都是光说不练。最无耻的是有些知识分子,给他辩护,例如中央研究院的院长李远哲,就厚着脸皮说政治人物的竞选政策不一定要兑现。,戴高乐与自由法国部队,政治社会化和动员。组织政府。政党能提供政府运作方向(direction to government),负担起为国家这艘大船掌舵的责任。拔擢精英。所有类型的政党皆能提供国家甄补政治领袖的途径。一般而言,政治人物透过在某政党的地位而获得官职,角逐总统大选的人通常就是某党的领袖,在内阁制之下,最大党的党魁顺理成章膺任总理一职。比较罕见的例外是法国的戴高乐(de Gaulle),他早在1944年以跨越党派的“救世主”姿态出现,例如“新共和联盟” 就是他所建立的,日后却与之分道扬镳。,二.政党的分类,关于政党的分类,其形态可说五花八门,但其中一个最常用的标准是观察政党的组织方式。到底政党内部的权力是如何分配?政党领袖、党员、党属官员或议员之间的关系又如何?法国政治学家迪韦尔热(Maurice Duverger)在1954年出版的政党(Political Parties)一书,把政党归为三类:,群众型政党(mass party)。最早期群众型政党范例是欧洲的社会主义政党,例如德国社会民主党(Social Democratic Party, SPD)和英国工党。它们所创建的组织,特别是针对可动员的劳动阶层而设计。虽然此种政党在形式上经常有民主的组织,但除了少数活跃者之外,党员通常不积极参与活动,而仅对该党的原则和目标,表达一般的支持。干部型政党(cadre party)。这一名词最初意指“由显赫人士所组成的政党”,这类政党早期无可避免地发展若干派出或小团体,而“干部”一词意指训练有素的专业党工,他们有着高度的政治参与和坚定的信念,通常是从積極的精英人物中選拔和训练出来的。一般而言,干部型政党有高度的组织性,例子包括中國共產黨和印度國大黨(Indian Congress Party)。,信徒型政党(devotee party)。这类政党是围绕领袖一人而组成的,其它成员都是领袖的信徒。Duverger所举的例子是希特勒的纳粹党,而今年刚刚倒台的伊拉克总统海珊(Saddam Hussein),他的“阿拉伯复兴党”(Baath)也是一例。二战之后,西欧社会日益繁荣,许多狭隘的意识形态在选举中得不到市场,不少政党为了吸取选票,寻求全体民众的支持,便出现了“去意识形态化”(de-ideologisation)的现象。许多激进的社会主义政党转型成社会民主党,许多激进的天主教政治组织转型成中间偏右的基督教民主党。德国政治学家基希海默(Otto Kirchheimer)称呼这类政党为囊括型政党(catch-all party catchall,兼容型政党)。,三. 政党的权力在何处?,1911年,米高斯(Robert Michels)在政党(Political Parties)一书提出“寡头铁律”(iron law of oligarchy)的论点,认为“一切组织皆是寡头的”,民主的结构亦无法阻止寡头的倾向,仅能对寡头的现象加以掩饰而已。他经过对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分析,指出(1)精英团体的产生是基于专业化的要求,相较一般党员,精英具有较多的专业知识和更佳的组织技能。(2)领导者来自凝聚力强的团体,因为他们承认这是有助于其维持权力的机会。(3)基层党员倾向于冷漠,因此一般被迫接受其从属地位的事实,以及听从领导者的指示。对米高斯来说,“寡头铁律”既解释了民主社会主义的注定失败,也道出民主政治的迷思。,后来,马坎兹(Robert McKenzie)在1955年出版的英国政党(British Political Parties)书中也有类似的观点。马坎兹挑战传统上认为英国保守党是精英且领袖导向,而工党是高度内部民主的观点,认为这两大党在结构和价值体系上虽有差异,但是它们的内部权力分配大致相同,皆是由国会领袖的网络所支配。,一般而言,具由群众基础的政党,中央党工的影响力往往大于国会议员,因为他们掌握了候选人的提名。沙特施纳德(E. E. Schattschneider)在1942年出版的政党政府(Party Government)书中指出,“提名过程变成政党的关键任务,谁主导提名过程,谁就是党的真正领导人。”例如在德国,16个州的州政党在提名议员选举上基本上是处于支配的地位。,提名权的独揽,往往造成党意和民意的落差。90年代初的台湾,国民党的提名权都掌握在李登辉一人手中,当时党内反台独的非主流人物,例如赵少康、王建瑄等人,都不被国民党提名,结果他们独立参选议员,都获得高票当选。政治人物之所以仰赖政党的提名,主要因为只有政党才有足够的财力来支持竞选活动。在美国,1976年的总统大选、国会选举、州和地方的选举,所有费用一共高达5.4亿美元。四年后,1980年的经费更高达10亿元。十六年后,即1996年的花费是22亿元,而这数值仍在攀升之中。(相对的,英国在1997年的普选花费总共是8200万美元而已,但这也是增加得相当快速)。,几乎每一个代议制国家在选举期间都发生与政党募集资金的丑闻,而这似乎是不能解决的问题,难怪美国加州政治领袖安若(Jesse Unruh)说:“金钱是政治的母奶。”许多人深感认同。对于许多国家的政党来说,如何引进改革的措施来增强政党民主(party democracy),乃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在美国,自20世纪初就有党霸机器政治(machine politics)的传统,政党的基石是建立在州或城镇的党霸(party boss)身上,这些人都是权力的掮客,在政党提名大会中发挥相当大的影响力。,1968年芝加哥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就因此发生严重的抗议和冲突,激发了后来采用“初选”和“党团会议”(caucuses)的提名办法(先是民主党,后来共和党跟进),目标是削弱地方政党领袖的权力,以增强基层党员的角色。这些措施都得到不俗的口碑,被形容为“政党再造”(party renewal)的重要过程。,云林县长张荣味在斗六举办的“情义之夜”上 ,宣布担任竞选总部主委,现在许多代议制国家,党籍候选人提名大多采取分权方式,地方党部和基层党员在提名过选人的过程中,拥有较大的发言权。例如在丹麦,通常都在中央党部的监督下,候选人必须通过所属选区地方党部的选拔,然后才能获得提名。另外,在日本和荷兰的主要政党,都是要先由地方党部提出建议名单,上呈中央党部,由中央党部进定审查和选拔。相较于过去,政党中央的核心精英没有以前这么随意控制提名过程。,美国式初选制度的引入,其实会严重削弱政党的权威。例如以色列的主要政党,近年引进美国政党的“初选”制度,党员面对一大串党内初选名单,要决选出近乎20名的党籍提名候选人,于是社会知名度高的候选人,总是能得到较多的选票,这使得政客想尽一切办法追逐媒体爆光,以增加知名度,反而不大理会政党的党纲。这样一来,以色列重视党纪的国会议场,就变成社会名流的聚会场所。海珊(R. Hazan)将这个现象称为“戏剧性民主”(dramatic democratization)。,英国工党的政党民主化的经验,也是值得注意的。自1979年大选败给撒切尔夫人的保守党后,基层党员对工党国会领袖“背离社会主义”理念的作法,日益感到怨恨,而爆发公开的冲突。由贝恩(Tony Benn)所领导的改革派人士,成功透过推动国会议员的“委任再挑选”(mandatory reselection),以及经由“选举人团”(electoral college)来选举政党领袖和选区领导人。这是工党首次允许党员和工会会员得以参加党内领导者的选举。然而,党内民主的增强却加深党内的裂痕,导致社会民主党(Social Democratic Party, SDP)于1981年另立门户。后来经过连续的选举失败,工党决定重拾集权式的领导方式,重新采取“由上而下”的权威结构。,1993年,党魁史密斯(John Smith)提出“一个党员,一张选票”的主张,藉以削弱工会的影响力。1995年,布莱尔(Tony Blair)更删除党章的第四条款(Clause 4),该条款规定工党属于公共财产,这样就使左翼活跃者无法再控制党内资源,令党内精英得以重新掌握一切。经过改弦易辙后的工党,也在1997年重新赢得执政权。,四.政党基础与意识形态,西欧政党背后的社会结构非常稳固,这些政党都经过时间的考验,都有自己的核心死忠支持者,在选战中所获得的选票分配比率也相当稳定。巴东尼(S. Bartonlini)和麦尔(P. Mair)就说:“西欧西年来的群众政治发展,可说是一个选民确定政党偏好的过程,而社会原来就分歧,所以旷日耗时才能渐趋稳定。”政党的出现和发展,和社会变迁密切相关。尤其是震撼性的革命,在造成赢家的同时,也造就不少输家。不论赢家和输家,都可能被某些政党转化为特定的政治版图势力。例如法国大革命之后,迄至今天,社会都有严重的分化,保守派和天主教一直支持右派政党,民主派和革命派则拥护左派政党。又如工业革命,冲击农村经济,欧洲不少国家都出现了捍卫农村利益的政党,挪威、瑞典、芬兰等国尤其明显。,随着全球化的出现,许多发达国家的失业率持续增高,安全感越来越少,也造就了若干极右派政党的发展,例如法国雷朋(Jean-Marie le Pen)领导的国民阵线(National Front),就是反移民、反外国人为号召,2002年法国大选中,雷朋更成为第二得票高的候选人,震惊了 法国政坛。,王贝梅(K. von Beyme)在1985年出版的西方民主国家的政党(Political Parties in Western Democracies)一书中,对西欧政党的意识形态作一归纳和分类:,当然,王贝梅以上的分类不是放诸四海皆准,不是每一个国家都能找到他所说的意识形态团体。而且,今天的情形已有很大的转变,社会与政党间的互动关逐渐削弱,曾经刺激各种政党出现的阶级对抗和宗教冲突已经软化,原有的铁票选民正在急速消失之中。新一代受过良好教育的选民,他们不愿再一心追随政党,他们关心的是个别的社会议题,宁愿支持单一诉求的社运团体。电视和计 算器网络,让政治人物能 够直接与人民进行沟通, 不再需要狂热分子来四处 招揽群众,扮演中间媒介 的角色。,因“非常报导”而对立的台湾政党,赛林保(J. Seisselberg)就大胆预言,以大众媒体为活动基础的“个人魅力党”(personality party)将会兴起,最佳的例子是意大利贝鲁斯干尼(Silvio Berlusconi)所领导的佛拉党(Forza),贝鲁斯干尼是意大利的富豪,著名球队AC米兰的老板,他就是通过媒体和其它大众事业来建立自己的政治事业。,自1970-1980年代起,西方代议国家的各个党员人数正在开始急遽下降。在澳大利亚,各政党的党员人数原本就很低,由于法律强制人民投票,政党于是没有必要积极吸收党员,利用党部进行催票,政党不重视党员数目多寡,所以澳大利亚主要政党党员在全体选民中的比例,由1967年的4%,到1996年跌至2%。在新西兰,党员比例下降趋势尤其显著,工党的党员在1980年代初期还有8万人左右,到1993年已不足1万人。,由于缺乏年轻党员入党,党员的平均年龄大幅上升,到1990年代末期,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的平均年龄高达54岁,而英国保守党在1995年的平均年龄则是62岁,故被讥为“老人党”。随着政党的社会支持关系日益消退,现在政党越来越依赖国家在财力上的补助。几乎在所有的代议制国家,都有补贴政党活动基金。在奥地利、丹麦、芬兰、挪威和瑞典,国家补贴给全国性政党的活动费用,已经超出或等于政党从其它方面募来的经费。只有在荷兰、英国和美国,党员捐献党费总额还明显地超过国家的政党补助款。,五. 忽视民意的政党,在民主政治中,政党能够忽视选民吗?理论上说,答案是“不能”,因为这么做他们很快会遭到惩罚,而且会被迫改变其论调。不过,根据“新制度论”(neoinstitutional theory)的看法是,因为他们太陷溺于政党内部的自我运作,以致甚少关心选民的需求。近年有两个例子可供参考。加拿大的进步保守党(Progressive Conservatives, PC),在穆隆尼(Brian Mulroney)的领导下,在1983年的大选中赢得下议院295个的多数席次。Mulroney尝试采取撒切尔夫人的自由市场政策,虽然失业率攀升,支持度下降,但进步保守党仍持续推动既定政策,并计划进行新的“北美自由贸易协议”(NAFTA)。该党虽在1988年再次赢得选举,但席次已经减少。日益衰退的经济情况、魁北克问题、以及对于特定公司徇私的嫌疑等等,都使得进步保守党声名扫地。,为什么不做调整?为什么Mulroney不下台呢?他终于还是辞职了,但迟至第二次五年任期的后半段才下台。他将权力转给坎伯尔(Kim Campell),她是加拿大第一位女性总理,但却成了短命的代罪羔羊。在1993年的选举中,进步保守党几乎完全消失,在295个席位中仅获得2个!自由党人接管渥太华,新的改革党取代加拿大西部的进步保守党。,在日本,自民党在桥本龙太郎(Hashimoto Ryutaro)的领导下,同样忽略了选民的想法。他们为了摆脱长期的经济衰退,而思考着财政改革方向,但是作为十分有限。自民党内部的派阀为了保护不同的利益集团,相互阻挠与反对。1998年日本国会上议院选举,自民党本来对胜利充满信心。他们认为日本选民并不喜欢改变,总是会回过头来支持自民党,但事实上,日本选民对自民党已有诸多不满,使自民党在上议院滑落为少数党。桥本在羞愧中下台,取而代之的是小渊惠三(Obuchi Keizo),他个人不具鲜明色彩,但却可以让自民党内关键派系各安其位。,桥本龙太郎,1994年科尔在汉堡出席会员大会,1997年英国保守党的梅杰(John Major),以及1998年德国基民党(Christian Democrats)的柯尔(Helmut Kohl),二人的败选下台,同样也是因为犯了太过注重自我和忽略选民的毛病。,六.政党竞争,一个完备而制度化的政党体制(party system),必须具有稳定完善的选举法规。此外,主流政党都拥有深厚的社会基础,掌握有自己的可用资源。所有重要的政治部门(例如法院和军队)都接受政党政治的结果。西欧算是政党制度化最彻底的地区,而拉丁美洲的政党体制却不很健全,非常衰弱。唐斯(Anthony Downs)在他的代表作民主的经济理论(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提出了极具影响力的政党理论。,唐斯(Anthony Downs) 提出一套杠杆理论, 认为所有政党都是为了赢得选举而存在,选民的政策偏好可以用杠杆左右平衡来解释。天秤最左端代表政府全面控制经济发展,最右端则代表完全的自由市场。然而在现实中,只要比对王贝梅的十种不同意识形态分类,民意当然远比唐斯的杠杆模式复杂得多。不过,唐斯的说法包容性较强,杠杆从左到右的幅度,几乎可以大致涵括所有西方代议制国家的民意趋向。,如果政党都想极力开拓票源,那么政党就必须在杠杆左右干衡中,替自己找到最有利的定位点。唐斯最有名的论述是,民意支持比例分配非常对称,形成一种钟型分布。这通常出现在中间选民最多的社会,政党为求吸引选票,就会向中间靠拢。,一个政党可能从极端政策起家,但是这个政党的立场终究会逐渐向中心移动,因为那样才能获得更多的选票。如果再紧抱极端不放,将会失去民心。左右政党都向中间移动,一旦到达杠杆的平衡位置,甚至到达杠杆的中间点,政党因为得票无法再增加,也就不会再改变它们的位置。,以李登辉为精神领袖的台湾团结联盟,美国克林顿和英国布莱尔,他们二人带领自己的政党向中心靠拢,最后赢得大选,可说是最好的例子。在美国,标榜激进主义的政客是很难获得成功,例如1964年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高华德(Barry Goldwater),以及1972年代表民主党的候选人麦高文(Geroge McGovern),都被人批评被政党内部的激进分子所牵引,最后选举失败。,不同的民意分配形态,对政党发展方向造成不同的影响。假设出现两权对立的情况,民意就不是出现钟型分配,反而向杠杆两头聚集。在这种情形下,政党也不会向中间聚拢,因为中间没有多少选票可供竞争,坚持非左即右的极端立场,反而可以获得较多的选民支持。台湾的各项选举,各个政党每一次都在炒作统独的争论,社会舆论也越多越两极化。,唐斯的理论也被人批评为太过狭隘。一、选民投票不仅是凭政党提出的政见来做决定,还要考虑政党将政见付诸实践的魄力。撒切尔夫人就是一例。大多数的英国选民都认为她是死硬的右派人物,但她总是能赢得选战,因为选民很欣赏她的决断魄力。唐斯没有考虑强人领袖的群众影响力,这些强人能透过自己的施政魄力来吸引民众。,二、唐斯也低估政党影响自己死忠选民的能力。大多数选民并无政策判断能力,所以他们的政党认同就是他们的政策观点。换言之,如果一个政党调整原有的政策立场,在合理的范围内,死忠选民也会跟随政党作调整。政党对选民本来就有“塑造偏好”的作用,选民对政策调适的弹性范围,远超过唐斯原有的估算。,三、唐斯对政党存在的动机,认识得太过狭隘。诚然,美国的两大党都是为了打赢选战。但在欧洲,许多政党都没有想过能赢得大选,例如英国的自由民主党就知道自己根本不可能获得选举的胜利。在北欧斯堪地那维亚的国家,政党存在的理由比较复杂,这些国家经常要组成联合政府以谋政策,各个政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颇深,其发展不仅仅只为了夺取政权,还必须考虑在政策走向上合作和竞争。因此,政党看重的是政策的影响度,而不是不计代价地追求权力。,政治学家萨托利(Giovanni Sartori)曾用“适度多元主义”(modern pluralism)和“极端多元主义”(polarized pluralism)来区分政党竞争的情形。他认为在前者的情况下,通常有5个或少于5个的政党,以“追求中心”(centre-seeking)来进行竞争,他们的政纲以吸引中间选民为目标。在后者的情况下,通常政党的数量在五六个以上,并以“远离中心”(centre-fleeing)来进行竞争。意识形态易走极端,会有极端主义的危险,而政党也会用“抢标的政治”(politics of outbidding 政治上价高于别人)来竞争。,七.选制设计与政党制度,法国政治学家迪韦尔热(Maurice Duverger)有一经典的看法,他在1954年出版的政治党派(Political Parties)一书中,指出假如选举制度采用多数决制,通常可以促使两党制的蓬勃发展,而比例代表制则容易导致多党制。像在美国,虽然登记了超过一打的政党,例如绿党、自由党、社会劳工党等等,但因为采取多数决制,所以你若投票给两大党以外的小党,你等于是在浪费自己的票源,因此在美国,一张投给第三党的选票,其实只是一张抗议票。候选人为了胜选,时常呼吁“弃保”。,1998年台北市长选举,当时在三个候选人,国民党的马英九、民进党的陈水扁、新党的王建瑄,马和王都是反台独的,为了对抗台独的陈水扁,所以他们都呼吁选民弃王保马,结果投王的只有几千票,原有他的选票都跑到马英九去,令马英九可以压倒陈水扁。,可以看见,在多数决制之下,为了胜利的考量,是可能扭曲了人民原有的心意。相反的,比例代表制没有这个问题,人们爱谁都投给谁。,许多人认为,多数决制通常也会带来强力决断的政府,而比例代表制却常常带来不稳定的联合政府(例如意大利,战后至1996年共有55个政府出现)。不过,社会学家罗肯(S. Rokkan)却指出,欧洲社会分歧造成多党制,这个现象在20世纪采用比例代表制之前就已经出现,比例代表制并不是引发多党制的原因。相反的,比例代表制其实是一个结果,只有这样的制度才能满足欧洲的社会分歧下,所产生的不同利益和政党。,事实上,世上没有那一种选举制度是最好的,只看是否适用而已。在北爱尔兰和南非,这些社会里面不同的宗教和种族,社会分歧非常严重,运用比例代表制可以让少数团体在国会中有自己信任的代议士,进而降低“多数暴政”(tyranny of majority)的危险。但在北爱尔兰,多数决制已成为常轨,每一次投票都是天主教徒输给清教徒,这是愤怒的天主教徒支持爱尔兰共和军的社会根源。,采用多数决制的国家,有时因为票源分散,政党获得席次的多寡显得很不规则,有时被放大,有时却被缩小。1984年,加拿大的保守党以50%的选票,却赢得75%的国会席次。七年后,即1993年,保守党只有16%,却只获得2席。假如加拿大当时实行比例代表制,席位至少有20席以上。,多数决制是不利于拥有全国性支持的小党,有利于区域性的小党。例如在英国1992年的大选,保守党以42%的选票获得52%的议会席位,工党以35%的选票获得42%的席位,自由民主党以18%的选票仅得3.1%的席位。反而,支持苏格兰和威尔斯分离主义的地方党派,却大有发展。可见,多数决制反而造成地方分离主义。,事实上,选举制度并不保证施政的素质,选举改革更不是万灵丹。例如日本、意大利、新西兰在1990年代都推行选制改革,采用现在流行的混合选举制,但成效有待观察,日本政治似乎仍被金钱和派阀所控制,意大利仍被政治不稳定所困扰。加拉查(M. Gallagher)有一名言:“整个体制有病,但我们总是怪罪选举制度,把选举制度当成代罪羔羊。”,八.政党制度,现代不是所有国家都有政党,特别在中东,例如沙地阿拉伯、约旦、科威特,根本尚未出现政党。政党的出现,也不保证政党制度的落实。有三种区分不同政党制度的方式。第一,是按照竞逐权力的政党数目。例如迪韦尔热(Maurice Duverger)就把政党制度分为“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这是最常见的分类方式。,第二,单是数字,有时候不一定能说明权力的操作问题,还必须观察政党的“相对规模”(relative size)。写作政党与政治制度(Parties and Party System: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的萨托利(G. Sartori),就特别注意各个政党在组成政府时的影响力,他认为只有从规模和影响力入手,才能区分哪个政党是主要的,哪个政党是陪衬的。第三,是注意各个政党彼此如何对待。换言之,政党制度的特色是合作和共识?抑或冲突和极端化?这与政党制度的意识形态、传统、历史等问题,密切相关。,1.一党独大制,在一党独大制(dominant-party system)下,一党通常独占行政机构,行使统治权,其它政党顶多是充当陪衬的角色。例如新加坡,1959年从英国取得独立地位后,人民行动党(Peoples Action Party)就一直占据新加坡的主导地位。,从1968年到1981年间,新加坡国会所有席位都属于人民行动党(迄至1997年,国会的83个席位,人民行动党仍赢得81席),而李光耀从1959年到1990年间都占据总理一职,接任的吴作栋能自豪地宣示新加坡人民“拒绝西方式的民主自由”。人民行动党之所以能够长期得到人民的拥护,靠的是高效率的管治能力,把新加坡建设成亚洲发展国家的模范,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一党独大,并不代表该党永保权力。假如该党缺乏改革,也有倒台的危机。在1992年以前,意大利的基督教民主党所扮演的角色,其实非常类似于日本的自民党。从1947年到1992年,基民党在意大利的47届政府中都扮演领导地位。基民党党内强调恩庇扈从的关系,在长期执政期间,势力慢慢深入意大利全国,政府部门全部变成基民党的私产,而基民党也利用国家资源,拢络自己的支持者,例如提供工作、金钱、私下帮忙等等,而无视其它公共利益。意大利政治贪污腐败的程度,竟致被人冠以“回扣城”(Trangentopoli)的恶名。终于在1992年至1994年,基民党在选举中大败,宪法也被改写了,结束了意大利的“第一共和”,基民党从此一落千丈,意大利的政坛也日益不稳,迄至贝鲁斯干尼(Silvio Berlusconi)上台掌政为止。,1991年5月21日,甘地夫人遇剌身亡,12年后的纪念集会,印度原来也是一党独大的国家,从1947年开始,就由国大党(Indian Congress Party)独霸,在1989年之前,只有3年沦为反对党,即1975年至1979年甘地夫人(Indiri Gradhi,印度第一任总理尼赫鲁之女,与圣雄甘地无关)陷入“危机状态”时期。,国大党是一个保有中间偏左色彩的政党,面对印度国内的宗教纷争,国大党强调世俗主义。它和以色列的工党一样,国大党在印度政坛的独大地位,主要是源自它带领印度独立建国的功绩。国大党为求保持统治地位,面对印度这个分裂的社会,就必须依赖印度原有的金字塔型的种姓社会(caste system),来维持国家政府组织的运作。,卡斯特罗与戈尔巴乔夫,但和以色列一样,因为日益加剧的宗教冲突,国大党已不大能够操控印度政治,1998年大选之后也没有参加新的联合政府。它的统治地位,已从独大政党下降成一个普通较大的政党,影响力大不如前。,派系政治(factionalism)几乎是所有独大政党的共同特征。由于独大政党缺乏来自其它政党的挑战,竞争动力只能在党内的结构中重新燃起。在日本,自民党自1955年创党以来,便长期执政达三十八年(其中仅有1976年、1979年、1983年未能赢得下议院的大多数席位,但仍居于执政地位),迄至1993年方才短暂地失去统治地位。它的派系关系非常复杂,完全建立在政治分赃上。在1994年选制改革之前,日本的选举制度使得同党的几个候选人,必须在同一选区之中互相竞争残杀,以争取有限的国会席次。于是派系领袖就可以向候选人捐输,提供资源来赢得选举,而新当选的议员也就需要对派系效忠,作为回报。这样的派系主义,主要是在个人的差异上运转(例如田中派、福田派之类),而不是基于政策或意识形态的差异。1996年日本引进混合选举制,就是希望降低各派系在金钱财政上对党籍议员的影响力,以改革日本派系林立的政治情势。,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独大的政党都是围绕着魅力型的领袖而建立的,所抱持的意识形态皆仰赖此一领导者的权威诠释。迦纳“人民议会党”(Convention Peoples Party)的恩克鲁玛(Kwame Nkrumah)在1966年被军事推翻之前,经常被视为这类型的领导者。其它的例子还有坦桑尼亚的奈雷利(Julius Nyerere)、津巴布韦的穆加比(Robert Mugabe)。这类政党的组织通常是脆弱的,它们在决策过程中,充其量仅扮演一种边陲的角色。有时候,某些强人的逝世,将会终结独大政党的执政权。例如西班牙的佛朗哥,虽创办了“民族运动”组织,生前视所有政党为一种混乱,但在死后西班牙的政党走向公开,形成欧洲式的政党制度。同样的情形,可见于皮诺切特执政前后的智利。,2. 两党制,两党制(two-party system)是指两元化的趋势,意指政局是由两大主要政党所掌握,这两个政党大致享有赢得政权的同等机会。英国和美国最常被指为两党制的国家,有人也将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视为两党制的范例。就两党制的传统形式而言,有以下三点特征:一、虽然有些小党存在,但是只有两个大党拥有充分 的实力和机会赢得政权。二、两大党能单独地执政,而其它反对党则在野监 督。三、权力在两大党之间轮替,赢得选举者执政,失败 者则充当“政府的备胎”。,两党制的最大优点,是胜选的政党即可单独执政,而不须和其它政党进行协商,本身即有实现其政见的能力,责任归属明确,但由于两大党执政机会均等,竞争白热化,自然容易带来政党间的敌对意识。除非两大党间互相信任,存有一定的共识,否则一党绝对不可能放心让另一党独占执政权,这就可能造成“恶斗政治”(adversary politics)的局面。,“恶斗政治”一词,是由芬纳(S. Finer)在1974年出版的比较政府(Comparative Government)一书所提出的,用以形容英国政党间的竞争态度。芬纳认为英国政党政治往往“哗众取宠,两党互斗以吸引群众注意”,这样无止境的恶性互斗内耗,只会造成政府无心施政。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其中一方获得稳定的大多数席位,所以在1997年工党上台执政后,属于中间立场的自由民主党有时也会声援工党,以打开政治僵局。,我们在“选举”一课中,曾提到迪韦尔热(Maurice Duverger)的一个经典说法,就是假如选举制度采用多数决制,通常可以促使两党制的蓬勃发展。所以,一旦国家改变选举制度,放弃多数决制,例如新西兰和南非,原有两党制就可能大受冲击。然而,就算继续保持多数决制,两党制是否能继续发展也遭到考验。以加拿大为例,传统上是由保守党和自由党主控,但保守党在1993年的选举中,只赢得2个国会席位,于是另外两个地区政党,魁北克党(the Blo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