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困境.doc_第1页
浅析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困境.doc_第2页
浅析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困境.doc_第3页
浅析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困境.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困境 看电视和阅读报章杂志的时候常常会看到许多西方的古建筑物。巴黎圣母院至今仍然安然立于巴黎市中心,成为游人合影留念的背景和这个城市的标签;2000多岁的罗马斗兽场依然雄立,并成为了现代所有大型体育场的建筑标本。类似的西方古建筑,我们今天仍能见到许多。它们年迈却不体衰,依旧雄壮,接受着钢筋混凝土构成的现代文明的膜拜。由此想及中国的建筑艺术,则不免短叹长嗟,扼腕叹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曾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脊椎,撑起整个华夏文明的框架。历代以来出现过许多伟大的建筑物,建筑艺术不止一次达到顶峰,但令人叹息的是这部伟大的史诗究竟留下了几个篇章呢?旧时桂殿兰宫,亭台楼榭,今日都成残垣败瓦。还有多少古建筑可供凭吊?十三朝古都西安今天面改了容,六朝古都南京也失去了许多关于建筑的记忆。故宫?还有几个故宫?中国的古代建筑何以如此气短,集体在历史洪流中瓦解?中国建筑艺术惹了谁?思之良久,我认为原因有三。 第一,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为重要构造材料。中华文明自古就有对木的崇拜。五行之中,“木”赫赫在列,说明木是构造万物的基本元素,建筑当然也就不例外了。我们可以看到,木材构成了大部分传统建筑的要害部分,如脊梁、支柱等。然而,木材作为建筑材料的致命弱点就是其耐用性。随着时间推移,横梁和支柱逐渐腐烂变质甚至折断,进而使整个建筑物随之变形甚至面临坍塌的危险。与中国古代建筑广泛使用木材相比,在西方建筑物的构成中,石材占据绝对统治地位。毫无疑问,与木头相比,坚硬的岩石更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社会变革的鞭笞。在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中,许多中国建筑沉淀于河底。 第二,过分把建筑物与历史功绩绑定。君王们爱把建筑物看成前朝的历史标记,这使得建筑历受战乱的严酷摧残。中华文明有非常浓厚的“代”际思想,改朝需换代。一朝天子尚且一朝臣,何况是残留下来的宫殿?阿房宫么?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那是秦朝的遗体,我西楚霸王焉能留用之!于是,楚人一炬,阿房宫灰飞烟灭,惹来后人叹息了两千年。如此建筑物在朝代更迭中消亡的例子在过去的五千年里多不胜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风雨中。也许你会认为战争对建筑物的摧残是必然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过去的两千年里,硝烟同样笼罩了西欧,但当地的建筑物却往往得到很好的保留。征服者不会把建筑视为讨伐的对象,这是他们对建筑艺术的尊重。历史上,希腊发生的纷乱多得惊人,但巴特农神殿却很少受到折磨(宗教变革除外),唯一一次因战乱而蒙受大规模损伤发生在17实际与土耳其人侵略者的战争中。这至少可以说明,在欧洲,同一个文明圈内,社会变革甚至战争不会给建筑艺术以致命打击。而中国的君王总不能忍受前朝建筑的存在,“这是我的朝代了!”。 中国建筑艺术之所以衰落,建筑之所以难以得到完整留存的第三个原因,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印刷术的发明及广泛应用。这其实是人类建筑艺术面对的共同厄运,大文豪维多雨果借巴黎圣母院表达了这一掷地有声的观点。在书中,博学的主教代理堂克洛德指着印刷体的书,面对宏伟的圣母院,对到访的法兰西国王说,印刷术扼杀了建筑艺术。听起来有点风牛马不相及,其实这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之间的更替,当然,是印刷术替代了建筑艺术。事实上,在印刷术得以广泛应用之前,建筑艺术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承担着记录人类历史,临摹人类思想的重要任务。建筑物不仅是供给屋檐的木头和木块,还是一部部书籍,记录时代的脉搏。文明的发展和各种思想的倾注使得建筑形体丰满,体韵俱佳。 人类需要一部记载自己的“书”,毫无疑问,在印刷术之前,建筑艺术是不二之选,因为只有建筑艺术能穿越时间的冲刷。当然,那时候已经有手抄书,但手抄书不可能流行,遑论流传了。建筑艺术成为文明的表现形式,建筑艺术当然就能活力无限,散发耀眼光辉了。但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着一切。有了印刷术,人们只需要纸笔墨就可以简便而廉价地造出大量记载信息的书籍,再也不需要劳民伤财,费煞心思,花上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来建造石头书了。传承文明的任务交给书吧,人们只需要漂亮舒适的房子了。随着建筑艺术作为记录文明的载体的角色不再,思想家、艺术家也逐渐离开建筑艺术。建筑艺术逐渐衰亡,从一部记载人类文明的史诗退化为庞大的物理建筑群。西欧各国十五世纪开始广泛应用印刷术,到十六世纪,建筑艺术的病症已经一目了然了。基本上它已不再表现社会,而只是可怜巴巴地变成古典艺术,甚至伪古典艺术。建筑当然依然繁衍生息,但作为人类文明史的建筑艺术已日渐气短。不再有建筑艺术家了,只有能盖漂亮房子的能工巧匠。不可避免地,中国建筑艺术也经历了如此厄运。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是社会的进步,毕升应该名垂青史,但不能否认的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