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统景风景区揽胜景区基础资料汇编重庆市统景风景名胜区揽胜景区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景观班 第三组姓名 :张万钦、任知航、王昭希、李洁、陈欧、肖希 基础资料汇编目录:第一章 测量资料.41.1地形图.4第二章 自然与资源条件.42.1 气候条件.42.1.1 气温.42.1.2 降水.52.1.3 湿度和风.52.1.4 云和日照.52.2 水文资料.52.2.1 江河的水位、流量、流速.52.2.2 江河区水土流失.72.3 地质资料.72.3.1 地质地貌.82.4 自然资源.132.4.1风景构成.132.4.2 生物资源.152.4.3 旅游资源.162.4.4 农业资源.16第三章 人文与经济条件.163.1 历史与文化.163.1.1 历史沿革.163.1.2 保护和开发历史.173.1.3 历史传说.173.1.4 胜迹.193.2 人口资料203.2.1历来常住人口的数量年龄构成、劳动构成.203.3 行政区划203.3.1行政建制及区划.203.3.2 城镇辖区、村界、乡界及其他相关地界.213.4 经济社会213.4.1 经济发展状况.223.4.2 有关经济发展计划及其发展战略.223.4.3 风景区范围的国民生产总值、财政、产业产值状况.223.4.4 区位优势.233.4.5 旅游区发展规划.23第四章 设施与基础工程条件.244.1 交通运输.244.1.1 内部交通现状.244.1.2 对外交通.254.2 旅游设施.254.2.1 旅游服务设施分布情况.254.2.2 旅游基础设施规划.254.2.3 行游食宿娱健等配套项目规划.264.3 基础工程.264.3.1 供水工程.264.3.2 电力工程274.3.3 燃气工程27第五章 土地与其他条件.275.1土地利用.275.1.1 风景区内各类用地的分布状况.275.1.2 风景名胜区的居民分布.285.2 建筑工程.285.2.1主要建筑分布情况285.3 环境资料.295.3.1灾变和其他影响环境的有害因素的分布及危害情295.3.2现状地质灾害评价图31第一章 测量资料1.1 地形图图一第二章 自然与资源条件2.1 气候条件统景气候与重庆市郊其他地区基本相同,具有冬暖、夏热、春秋多变;降水丰沛,分配不均;空气温润,风力微弱;多阴少晴,日照偏少的特点,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温润气候类型。最冷月平均温度7.2,最热月平均气温29.4,年平均气温18.4,夏季占38%,冬季占6%。峡谷中常有峡谷逆温、峡谷风和坡风。统景风景名胜区存在峡谷气候和林地气候统景和洞穴气候等特别的气候。2.1.1 气温冬暖、夏热,最冷月(1月)平均气候7.2,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达29.4,极端最高气温略超40。由于冬无严寒、夏季炎热,年平均气温高达18.4。景区内无霜期平均约为330天。风景区范围有限而起伏较大,故气温的区域分布取决于垂直变化。可知本区最冷月、最热月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都是北部高于南部,而以温塘峡和东侧最高,西南侧最低。2.1.2 降水 平均年降水量1151.6毫米,堪称丰沛。但分配不均,夏季(58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37.8%,春季(35月)、秋季(911月)分别占29.6%和26.8%,冬季(122月)占5.8%。5月份为最大降雨月份,达185毫米;1月份最少,仅18.5毫米。春多夜雨、夏有伏旱、秋雨连绵、冬雪罕见。大、暴雨始于3月而终于11月,主要集中出现在59月,是汛期。年降雨量为1152.6毫米。2.1.3 湿度和风 空气湿润,属湿润气候,年平均相对湿度达81%,且季节变化不大,干湿月之差不到10%。终年多偏北风,但风力微弱,年平均风速仅1.9米/秒,且季节变化不大。年平均大风日数只有1.6天,历年最大风速也不到20米/秒。2.1.4 云和日照由于多阴少晴,日照偏少,年平均日照仅为1288.4小时,是全国日照少的地区之一。日照时数的月际变化大,盛夏7、8月份均超过200小时,冬季各月都不到50小时。景区中年平均晴天31.9天,阴天221.2天。日照年平均1388.4小时,是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之一。2.2 水文资料2.2.1 江河的水位、流量、流速风景区内主要河流温塘河发源于渝北区大湾乡,全长21.5公里,流域面积204平方公里,在统景场附近温塘峡处横切铜锣峡后汇入御临河。天然河道平均坡降10%,最大月流量(6月)平均9.0米/秒,最小月(2月)平均流量为0.45米/秒,由于上游有水库调节,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径流年内分配不均的天然状态,使最小月平均流量达1.5米/秒以上。年平均流量3.30米/秒。风景区内有丰富的地下水。由于区内雨量充足,含水层面积宽阔。风景区内地下水以上升泉、下降泉、暗河及温泉形式出露地泉,仅温泉坝就有温泉十余处,出露点标高195200米左右,最高水温达47,流量0.12.58升/秒之间。区内地下热水资源储量尤其丰富,分布范围广,仅回龙湾温泉井日涌量达485.48吨以上,最大日涌量达1787吨。在距统景场1.5公里处的铜六井最大日涌量达17137.4吨,水温达62,水压达6.8个大气压。温塘河峡谷水面海拔190米,风景区内水面平均宽2530米,水深在一米以上,上游水土流失严重,至使河水含沙量大,在洪水期呈红色。统景风景名胜区内的主要河流温塘河,发源于江北县境内大湾乡。流经大湾、两桥、高嘴、草坪,兴发和统景等七个乡镇,至统景镇汇入西河,是长江水系的二级支流。河流发育受盆东平行岭谷区隔挡式构造的影响,呈格子状水系。干流全长21.5里,总落差213米,天然河道平均坡降10,流域面积204平方公里。温塘河流域处于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降水丰沛,年内分配不均匀。径流补给为主。多年平均径流深577毫米,年内分配规律与降水相似,其中12-2月占4.8%,3-5月占33.5%,6-8月占30.4%,9-11月占31.3%。河口多年平均流量3.6米3/秒,最小水月(2月)月平均流量0.45米3/秒,最大水月(6月)月平均流量9.0米3/秒。由于中上游两岔水库(库容2225万米3),丰收水库(库容240万米3)和四五水库(库容150万米3)等水利工程的调节作用(其控制面积占全流域面积的53.48%),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径流年不均匀的天然状态,加上流域内较丰富的地下水补给,使最小水月平均流量达1.5米以上,有利于下游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温塘河中上游出露的地层,均为易于风化的砂、泥岩,在其风化物上形成的土壤,抗蚀能力弱,兼以天然植被差(森林覆盖率不到6%)、地表起伏大,降水丰沛而分配又不均及不合理的垦植,故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超过500吨/平方公里,年产沙量在10万吨以上,对流域内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极为不利。就风景区而言,由于温塘峡东口堤坝无排沙孔以及回水区流速甚小,在至关重要的峡谷河段已产生泥沙严重淤积的问题,对旅游业的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温塘河流域内地下水以降水补给为主,其分布类型主要有三类,即:碳酸盐岩溶水、碎屑岩孔隙-裂隙层间水和基岩(红层)裂隙水。铜锣峡背斜轴部槽谷地区雷口坡组和嘉陵江组碳酸盐岩层中分布的裸露型碳酸盐岩溶水,在分水岭地区水位埋深较浅(小于50米),水力坡度小,而温塘峡河谷两侧水位埋深较深(大于50100米),水力坡度较大。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水和SO4-Ca型水(温泉水),PH值7.17.5,总矿化度在0.72.2克/升之间。该类地下水以岩溶管道,暗河及溶洞等形式赋存,具有垂向分带现象,并作纵向运动,在河流深切处,以管道、暗河或泉等出露地表。背斜两翼须家河组碎屑岩含水层分布的碎屑岩孔隙-裂隙层间水,水位埋深浅(小于50100米),作纵向运动,其露头有泉、煤洞和平洞等形式,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水,PH值为5.27.3,总矿化度在0.160.67克/升之间。流域中上游和下游河口地区株罗纪自流井组和沙溪庙组基岩(红层)中分布的基岩裂隙水,水位埋深很浅(小于10米),并作水平向缓慢流动,水化学类型为HCO 3-Ca型水,PH值为6.67.5,总矿化度在0.2-0.5克/升之间。景区内以裸露型碳酸盐岩溶水和碎屑岩孔隙裂隙层间水为主。由于河流横切背斜,在温塘峡河谷两侧以上升泉,下降泉和暗河等形式出露地表。温塘坝一级阶地及河谷中即有呈上升泉形式溢出的温泉十余处,其出露点标高为195-210米左右,水温3547,流量0.1-2.58升/秒之间,水化学类型为SO4-Ca型水。从温塘坝及其附近河谷中的温泉群和回龙湾的ZJ1温泉井与铜5井、铜6井(铜5井、铜6井与ZJ1温泉井相距2.5公里,均位于铜锣峡背斜东翼的同一地层)之间的直接水力联系可知,区内地下热水资源分布范围广、储量丰富。仅回龙湾温泉井推算最大口涌水量达1787.62吨。2.2.2 江河区水土流失温塘河中,上游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年产沙量达10万吨以上,加之温塘峡东口堤坝没有完善的排沙设施,致使峡内河段泥沙严重淤积,1977年底坝建成,坝内总蓄水容积约30万米3,至1984年底坝内河段已淤积泥沙约22万米3,占总蓄水容积的76%以上。温塘河中上游出露的地层,均为易于风化的砂、泥岩,在其风化物上形成的土壤,抗蚀能力弱,兼以天然植被差(森林覆盖率不到6%)、地表起伏大,降水丰沛而分配又不均及不合理的垦植,故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超过500吨/平方公里,年产沙量在10万吨以上,对流域内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极为不利。就风景区而言,由于温塘峡东口堤坝无排沙孔以及回水区流速甚小,在至关重要的峡谷河段已产生泥沙严重淤积的问题,对旅游业的发展构成严重威胁。2.3 地貌条件统景镇位于川东平行峡谷南端,铜锣和明月山之间,地形以丘陵和低山为主,地面起伏较大,西高东低,具有中丘山谷和深丘窄谷的地貌特征,属典型的山区,土壤为棕紫泥,暗紫泥,土层厚,适合于植物生长。一般海拨高度在190612米之间,场地海拨高度190米,区内80%的地面分布着碳酸盐岩,由于地下水排泄的侵蚀基准面较低,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有利于岩溶作用,因而发育了比较典型的亚热带岩溶地貌。其中尤为引人 注目的地下河、溶洞以及峡谷等,均是重要的旅游自然资源。2.3.1地质地貌风景区处在川东陷褶束的铜锣峡背斜南端。风景区内的地层主要为下三迭统嘉陵江组,其次是中三迭统雷口坡组,上三迭统须家河组以及散布在河谷阶地上、洞穴中的第四系。统景风景名胜区的地形,属于川东行岭谷区的背斜低山-铜锣峡背斜低山的南段部分,由于构造和岩性的控制,地貌类型表现出东、西对称、南北平行展布的特点,即在背斜部分,由轴部的岩溶槽谷和东西两侧的猪背脊,构成“一山一槽两岭”的组合形态,向斜部分,则依次发育有单面山和方山丘陵。温塘河横切背斜低山,形成深邃峡谷。地势从中部向东、西两侧剧降,地面高度由海拔612米降至190米,仅在一公里之内,高差即达420米。区内80%的地面分布着碳酸岩,故地貌类型以岩溶地貌(咯斯特地貌)为主,其次是流水地貌。由于碳酸岩中地下水排泄的基准面较低,在暖湿气候条件下有利于岩溶作用,因而区内发育了比较典型的亚热带岩溶地貌。岩溶地貌形态类型及其主要特征:根据岩溶地貌发育条件的区域分异规律和岩溶地貌形态的地带性特征,统景风景名胜区的岩溶地貌属于比较典型的亚热带岩溶地貌。地表的大模式是在一条古老的长条形岩溶槽谷基础之上,相继发育了岩溶沟谷、岩溶丘陵、岩溶洼地,以及落水涧、竖井、溶沟和石芽等形态类型:底下则形成有暗河=岩溶泉、溶洞及其中的各种泉华堆积地形。地表岩溶地貌类型及其主要特征:岩溶沟谷 这是早期岩溶槽谷分解后发育的一种长达几百米至千米的沟谷,如干沟、中沟、长竹林沟、回龙湾和枷担湾沟等。他们嵌置于槽谷之间,与伴随石芽发育在区内可溶性比较好的下三迭统嘉陵江组二、四段,与岩层走向一致,沟头至沟口的坡降一般为15-23,多与有间隙性水流。当山洪爆发时,沟口跌水如布,飞泻入温塘河中,具有较强的侵蚀作用,但有的岩溶沟谷,如中沟,干沟,因谷中多落水涧,排泄地表水快,终年缺水,其横剖面呈“V”形,镶嵌于“槽形(U)谷”内,构成“谷中谷”的组合形态。岩溶丘陵 多数分布在岩溶槽谷中部,以背斜轴部最集中。与邻近岩溶沟谷和岩溶洼地相比较,相对高度一般为100-150米,丘顶浑圆,丘坡多树约25。靠近峡谷的岩溶丘陵,顶部更为浑圆,形如乳,如杨家洞背后的两座“乳峰山”即是范例。岩溶丘陵的高度,具有向峡谷方向逐渐降低的趋势,即从海拔515米降至450米,连接岩溶丘陵顶部所得的缓倾面,即为早期岩溶槽谷的底部。凡植被遭受破坏的丘坡,水土流失严重,其上高约1米组有的石芽分布较广。岩溶洼地在区内地表水和底下水纵向运动的控制下,岩溶洼地沿底下河方向呈串珠状排列。根据形状特征和分布高度。岩溶洼地可分为两类。高岩溶洼地 发育在岩溶丘陵的上部,高出温塘河水面300-320米,呈碟状,深度8-15米,直径一般在30米之内,底部堆积物薄。以天坪山洼地,陶家垭口为代表。低岩溶洼地 主要分布在岩溶槽谷东西两边,多呈长条形或椭圆形,高出温塘河水面150-200米,深一般超过50米,底部堆积的粘土厚度约1-3米,已辟为稻田。据其形态特征和排水条件,此类洼地又可分为开口型和封闭型。前者长、宽之比为5:1,洼口向着温塘河峡谷,并直接与岩溶沟谷相连,底部平坦,粘土堆积厚,是区内主要农耕地之所在,以大坝子洼地为代表;后者由于岩溶水的运动以垂直方向为主,四周高低的地表径流汇于洼底,然后通过落水洞泻入地下河,因此洼底向深部演变以及洼地向四周拓宽的速度都较快,其形态表现出既深又圆的特征。大塘即是一个典型的岩溶洼地,它发育在下三迭统嘉陵江组第四段,呈椭圆,长轴约500米,深约180米,洼底有落水涧。暴雨时节,落水涧消水有限,洼地可变成水塘。漏斗 主要分布在峡谷北岸中沟、干沟的上游和岩溶丘陵之间,多呈圆锥状,深数米至50米,直径30-80米,底部落水洞四周有溶蚀残余物质填充,均属消水型漏斗,俗称“消坑”。峡谷两岸的漏斗,四周坡度大,斗底落水涧周围石灰岩裸露,多垂直的溶蚀裂缝,且地下的暗河坡降大,漏斗消水快,因而岩溶水的溶蚀和侵蚀作用强,具有,深,凹,消水极畅和斗壁有溶沟、石芽发育的特征。落水洞为区内常见的岩溶现象,分布在岩溶洼地,岩溶沟谷和漏斗内,一般都沿纵向裂隙发育。洞的上部呈裂隙状,下部为长条管道,深度一般为20-50米,发育在石灰岩裸露的岩溶沟谷内的落水洞,洞壁常有许多竖直溶沟,洞口多呈裂隙状,发育在堆积物厚的岩溶洼地中的落水洞,洞口一般呈椭圆形,四周为黏土,其中有的已被泥石堵塞,失去消水的作用,有的则因下部崩塌,正向漏斗演化。落水洞俗称“消洞”,是区内地表水排入地下的主要通道,具有沿底下河流向呈带状分布的特点。竖井 竖井是现阶段已经失去排泄地表水能力的早期落水洞。区内竖井主要分布在三个不同的高度上,即高出温塘河水面80-100米。160-200米和250-280米处,它是地壳间歇性抬升和温塘河下切幅度的标志。位于峡谷两岸的谷肩上的竖井,亦为温塘河切割背斜山,从而形成峡谷的佐证。这些竖井,随着峡谷两岸溶水垂直渗透带的上升,已转化为充气带的竖洞。底下岩溶地貌类型及其主要特征溶洞 区内共有大小溶洞71个,其中规模较大的有猴子洞、上感应洞、下感应洞、朝阳洞和杨家洞。它们均沿背斜山碳酸盐岩的走向发育,其形态特征受纵向裂隙的控制,在这些主要大洞中,除杨家洞为竖洞外,其余均为水平溶洞,洞口都向着温塘河峡谷,洞内支洞很少,洞底较平,并具有成层性分布的特点。根据溶洞距温塘河的相对水面高度,峡谷两岸的溶洞可分为六层:第一层洞高出河水面7-10米,有三种类型:一类以下感应洞和龙洞湾洞为代表,洞内有现代地下河,属于半充水的水平溶洞,正处于洞穴扩张期;第二类是已完全脱离底下河管道影响的干洞,以海螺洞和灯笼洞为代表,洞顶和洞壁有由少量底下水渗出而产生的化学沉积,洞的规模大,具有洞口大,洞室短而窄的特征。其中的灯笼洞洞口状如喇叭,是处于浅饱水带时期喝水倒灌石灰岩裂隙而产生的强烈溶蚀作用造成的;第三类为间歇性充水溶洞,每当暴雨后五小时左右,洞口便涌出地下水,以悬挂泉方式注入温塘河,以瑶坪附近的两个洞为代表。第二层洞高出河水面45-55米,以上感应洞,朝阳洞和杨家洞为代表,规模较大,其形态有的呈水平长廊状,有的呈倾斜袋状,有的呈竖直井状。其中上感应洞与朝阳洞隔峡谷遥遥相对,同发育于下三迭统嘉陵江组第二段的纵向裂隙带,均为区内最典型的水平溶洞。第三层洞,分布在峡谷两岸的谷尖上,高出河水面90-110米,以磨担洞和猴子洞前面峡谷尖上的竖洞为代表。它们的形态以竖直的井状为主,洞的规模较小,洞口一般呈裂隙状。第四层洞以猴子洞为代表,高出河水面140-160米,发育在背斜轴部,其形态呈水平长廊状,为区内规模最大的洞。第五层洞,以大塘垭口洞和沈家岚垭洞为代表,高出河水面190-210米,分布在岩溶丘陵下半部和岩溶洼地之间的垭口附近,其形态以竖直的井状为主,是继承岩溶洼地和岩溶沟谷的早期发育的落水洞。第六层洞是区内最高一层的溶洞,以水井坡洞,桃子坪洞和青龙嘴洞为代表,高出河水面260-280米。其中水井坡洞最高,海拔475米,位于岩溶丘陵顶部,洞口椭圆,直径12米,深35米,其中部和下部沿裂隙发育,形态呈裂隙状,为充气带溶洞。这是区内早期发育的“高位槽谷”中的落水洞,固失去排水作用而形成的洞,为“高位槽谷”谷底的遗迹之一。各主要大洞的简况如下:猴子洞 发育在背斜轴部附近,洞道尽头有一隐蔽的狭窄石道,继续延伸了千米左右。高出河水面162米,洞长804米,是区内规模最大的溶洞。该洞有四大特点:是洞底起伏较大,低处粘土堆积厚,底部缓坡上形成的石梯田多;二是洞穴宽窄相间,似莲藕状,属于顺岩层层面和纵裂隙发育的水平溶洞;三是从第二段中部至洞尾,由于出口仅有0.38平方米的狭窄孔道相通,空气几乎不流动,具有恒温和湿度大的特征;四是洞顶距地面近,裂隙渗水较多,底部有五处落水洞,夏季洞中积水地段较多。根据猴子洞的形态,整个洞道可分为四大段。(1)洞口-石梯田段,长80米,高1519米,宽约10米,底部主要是石灰华堆积和坠石,后部两侧洞壁有三处大型的石幔,为层间裂隙薄膜状水流的沉积物左侧洞壁下发育一处典型的边石塘,内深37厘米,外缘已累迭成高达3.6米的石灰华锥体。 (2)石梯田-双石笋段,距洞口90-230米,狭长低矮。距洞口164米处为一狭窄的椭圆状洞穴,游人只能匍匐而进,猴子洞由此而得名。窄洞外石梯田多,窄洞内1984年8月测得的气温低于洞外10-11.8,相对湿度为98%-100%。该段尽头有一对灰白色石笋立于石灰华台阶之上,分别高1.5米和2.5米,取名双石笋。 (3)双石笋-石柱群段,距洞口230-724米,其间有三个地下大厅,每个大厅底部都有落水洞和粘土堆积,大厅顶部较平整,反映了洞穴在背斜轴部顺层发育的特征其后段的右侧有大小石柱十余根,高8-10米,其中最大的石柱周长逾2米,颇为壮观。(4)石柱群-洞尾段,长80米,洞穴低矮,洞顶沿纵向裂隙发育的钟乳石构成一列石帘。洞尾有水潭,潭中垂悬的钟乳石形如倒置莲花,四周钟乳石姿态万千,构成绮丽的洞穴风光。上感应洞 该洞与下感应洞以及峡谷对岸的朝阳洞一样,均发育于背斜西翼的下三迭统嘉陵江组第二段中,洞口高出河面43米,洞长318米,洞室体积17172立方米。洞穴形态比较平直。沿地层中的纵向裂隙带,形成有一列钟乳石。洞底上面的钙华板厚约4-7厘米,下部为沙、粉沙和粘土,其颜色为灰-灰黄-黄,剖面结构有明显的韵律,具有地下河静水沉积相的特征。这说明该洞在发育过程中,岩溶水处于饱水带的时间相当长,同时也反映了在该洞干枯之前的地下河发育时期,地壳曾经历过相当长的稳定阶段。在“深挖洞”时期,洞内盲目大兴工程,修建了一座长达170米的情报资料保密室。由于事先未作洞穴气候观测,没有掌握洞内气流运行和温、湿度变化规律,结果毁了洞景,不能贮藏资料,造成上百万元的浪费。杨家洞 位于温泉坝北面乳岭山麓,洞口高出河水面45米,主要隧道深115米,形态似袋,属于竖洞类型,洞的中部,地下水汇于一组垂直裂隙与岩层层面的交接带,形成穹形地下大厅。大厅周围有基岩构成的圆形走廊,其上发育有大面积的石梯田。厅内有较多的钟乳石、石柱和石笋,尤其是穹顶和周围的穹壁。姿态万千的钟乳石和石笋群,构成了一座地下艺术之宫。洞道上半段的堆积物以坠石为主,底部为顺着南东25裂隙发育的狭窄廊道,尽头是深达1.5至2米的水潭,水温28(1984午8月)。距洞口10至25米的一段洞顶,有一串典型的溶蚀洞穴,这是充水管道在向深部垂直方向发育的过程中,与温塘河面高度相当的一段洞穴在洪水期全部充水而产生溶蚀作用的结果,表明该洞在渗流带和浅饱水带的交替区间,溶蚀强度很大。下感应洞 位于背斜西翼的竹子坝温塘河畔,高出河水面7米,洞长437米,洞高6至8米,形态为水平长廊状,尚未脱离地下河发育期,属于半充水溶洞,洞的后段,地下河间断出现,洞底呈阶梯状,壁上有石幔。在坡度为70的一段洞壁上有一群典型的石梯田,俗称“七块田”。距洞口252米处有一“龙潭”,地下河至此出露,经洞口而汇入温塘河。地下河 下感应洞和石鹰崖冒水洞的地下河,是区内最长的两条地下河,也是本区重要的水资源之一。下感应洞地下河从南向北汇入温塘河总长约20公里,河口枯水流量为27升/秒。该河发育于水平流动带的上层,因其侵蚀和溶蚀的速度小于温塘河的下切速度,故在下感应洞的溢出处,高于现代河水面3米。由于河床坡降较大,水的流动性好,具有强烈的溶蚀和侵蚀性作用,加之地下河流经的石灰岩层可溶性好,因而岩溶水对地下充水管道具有强烈的拓宽功能,对现代下感应洞的继续扩大有重要影响石鹰崖冒水洞的地下河,发育于背斜东翼下三迭统嘉陵江组第一段中的两条纵向裂隙交会带,枯水流量为9升/秒。该河是条适宜温塘河局部侵蚀基准面变化的地下河,枯水时洞口与河面高度一致,而洪水期间上涨的河水倒灌入地下河的河口段,能产生强烈的混合溶蚀作用由于裂隙深至飞仙关组地层顶部的泥岩,成为暂时的岩溶基准,且对垂直循环的岩溶水起着顶托的作用,故地下河的溶蚀,侵蚀与温塘河的的下切基本上是同步的。2.4 自然资源2.4.1 风景构成1自然风景资源地热资源“统景温泉甲天下”,统景温泉有着鲜明的特点,如流量大:在“川东型”温泉中颇具特色,这里属于开启背斜的倾没端,是地下热水的汇集中心,日喷可达三万吨的一级水源;类型多:有涌沙、珍珠、地震增生等25处天然温泉;水温高:泉水出口温可达62摄时度,池水经过自然冷却之后维持在42度左右;水质佳:泉水清澈见底,富含硫化物、硼酸、钙、铁等多种矿物质成份和微量元素,对治疗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皮肤病等具有显著疗效。是位居西南第一、全国最大、的温泉群,是统景风景区的一笔巨大的财富。统景温泉是重庆“ 五方十泉”重点打造温泉之一,自然资源丰富,周边环境好。可以发展旅游接待和休闲娱乐,并结合周边优越的自然环境,打造独具特色的温泉旅游。峡谷景观 温塘河横切背斜低山,形成深邃峡谷。统景峡由温塘峡、桶井峡、老鹰峡组成,素有“小三峡”之称。峭壁青崖倚天而立,两岸翠竹铺天盖岭,秀色可餐,是统景风景区的重要景点。野生猿猴成群结队,或悬挂树梢或攀于崖壁,可以与猿猴亲密接触。 溶洞景观统景风景区的地形,属于川东平行峡谷区的背斜低山铜锣峡背斜低山的南段部分。地貌类型以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为主,区内发育了比较典型的亚热带岩溶地貌。区内共有大小溶洞71个,较大规模的有猴子洞、上感应洞、下感应洞、如佛洞和杨家洞。除杨家洞为竖洞外,其余均为水平溶洞。洞口都向着温塘河峡谷,洞内支洞很少,洞底较平,并具有成层性分布的特点。山岳景观:乳峰山:山峦像一对高耸的乳房,据说在盘古王开辟地的时候,这里群山起伏,绵延不断。但天西北倾裂后,女娲便在此劈山凿洞,炼石补天。而今峡岸陡峭壁立,满是凿岩取石留下的痕迹。两岸山洞中还有许多五彩斑斓的石头,传为女娲炼石的遗物。乳峰山背面有两个形状如锅的山凹,人称锅荡,传为炼石补天之锅。马鞍山:马鞍山植被覆盖率很高,有着怡人的小气候,是马鞍山景区与其他景区间的视线屏障同时也是三角塘景区的自然景观背景。观赏性植物和动物景区植被覆盖率达到70%,植物种类丰富,动物繁多兴盛,其中有水濑、赤狐、野猪、野兔、黄鼬、灌等,昔日曾有“挂树千猿跃”的奇观,而“古巴渝十二景”中的第四景,就是著名的“统景峡猿”。2人文风景资源三元寺三元寺镶嵌在绝壁之中,背依三元洞,外环温塘河,环境幽雅。当地人初一、十五和九月二十九祭拜的地点,在当地人心中有重要的位置,可以利用其人文特点及宗教特点将其开发成为新的景点。 凌空飞石此处有一采生石的传说,至此以后,每到八月十五,她都要到峡中凝神痴望。至今峡谷右岸绝壁上留有一只无头石鹰,河里也有一尊天然石人,人们说那就是采生石。上感应洞 下感应洞上感应洞内现存林彪情报收集机构遗址,50年代开始修建,有混凝土房间十几间左右。设立了分为上下两层,内仍有遗留下的通讯设备、家具等文物,现在依然留有遗址。洞口有残留的佛像。下感应洞原有蔡龙王传说,形成附近村民祭拜习俗,并洞口塑了一尊蔡龙王的神像。统景峡猿 “统景峡猿”是著名的 “古巴渝十二景”中的第四景。相传在桶井峡中曾有“挂树千猿跃”的奇观。2.4.2 生物资源2.4.2.1 动物资源根据动物地理区划,统景风景区处于东洋界华中区西部山地高原亚区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地带的盆底东部平行岭谷亚带,动物区系主要由亚热带农田动物群组成。就观察与采集的标本统计,共有鱼纲、两栖纲和陆上动物80科、120种,其中昆虫纲45种、鱼纲51种、两栖纲6种、爬行纲15种、鸟纲51种、哺乳纲12种。景区兽类过去常有猕猴成群结队活动于悬崖绝壁之上,成为“桶井啼猿”一景。现尚有水獭、赤狐、野猪、黄鼬、獾等。温塘河内水生动物以鲤科为主,占67%,优势种类不少,如缸鲤、鲤鱼、鲫鱼、草鱼、青鱼、鲢鱼、鳙、青波等。风景区内鸟类如鸢、杜鹃、画眉、黄鹂、翠鸟等可供观赏。2.4.2.2 植物资源统景森林资源丰富,空气清新,森林面积9万亩,是天然的氧吧和负离子区,空气质量优良达100%。本区土壤中腐殖质较多,利于各种观赏浏木的发展。区内有维管束植物科103科、321种,可作为旅游风景欣赏的有89种。森林植被以次生的亚热带针叶林和竹林为主,大面积为农耕地。它们主要以山、林、水体为依托,构成本区旅游观赏动物资源。2.4.3 旅游资源统景,以统揽天下之秀景而得名。统景风景区集山、水、泉、林、峡、洞、古寨等一体,是国内难得的“自然博物馆”,被历代文人墨客誉为“武陵仙境 ”,尤以天然温泉甲天下,是全国最大最集中的天然温泉群和最大的生态浴场。2005年被评为中国最佳温泉度假胜地,2006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第一家以温泉为主的AAAA级风景区,2008年被第二届中国休闲经济发展论坛组委会评为中国十佳休闲旅游景区,同年被誉为“新巴渝十二胜景”之一,是重庆市打造“五方十泉”战略的排头兵。2.4.4 农业资源统景是渝北区的农业大镇,经过近年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传统农业正在被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代替。目前镇内优质柑橘生产基地已达3万亩,年产量5万吨,其中主打产品梨橙号因外观美、果质嫩、肉汁甜、水分充足,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华名果”,2008年统景镇又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中国优质梨橙基地乡镇。此外,伏季水果品种丰富,有李子、樱桃、桃子、枇杷、梨、葡萄、红枣、柿子等,年产量达5000吨。既可保证一年四季有特色鲜果,又提供了一种进园采摘果蔬、体验农家生活的生态休闲娱乐方式。第三章 人文与经济条件3.1 历史与文化3.1.1 历史沿革 统景文化底蕴深厚。统景风景区在古代已享有盛誉,列为“巴渝十二景”之一。相传常有猴群出没故名“桶井峡猿”。据清乾隆年间王尔鉴所纂 巴县志 记载“从桶井行二里许至峡 口,两岸攒锁,潺潺溪水从峡出。登小舟溯流而入,曲折宛转,忽明忽暗,两壁峭削,窥天一线,溪边棕竹森蔚,两岸古水虫蟠。瞥见溪波跳涌,疑有怪出没,谛视之,乃洞猿挂树之倒影也。百十成群,呼云啸雨,携臂上下,询如少陵猿挂时相学 之咏。舟行约四、五里,山深宵静,寒气 栗人。忽穿峡,舍舟登岸,回望烟云层迭,几不能复识,其桃源别景驮。”“峡内泉二 ,一在水泥,水涨则淹一在溪岸。两泉水俱温,春浴更可疗疾。 ”道光年间宋煊所纂 江北厅志 称统景峡 “两岸悬崖陡壁,高峻凌去。”“峡口有温泉三,一在溪岸,二在磺中。两岸多石洞,遇有寇警,俱可避兵。其中最大者如棕竹洞、朝阳洞、大柱洞、田家洞、杨家洞、灯笼洞、火龙洞、吊洞子俱可容千余人,是皆天地生成,可为一方之保障者。近峡两岸茂竹密普,处处猿啼,风景绝佳。仰视天际,仅一线可通,比之武陵仙境不为过尔。”从而赢得许多名人高士暖叹“桶井多奇胜,寻源景不穷。好山偏窈窕,曲径更葱笼。”“石壁缝开天一线,清波影照月双钩。青猿跃 树轻还疾,古木参天翠欲流。” 3.1.2 保护和开发历史 1982年初,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将统景划为风景保护区,峡谷名称亦由温汤峡、温塘峡、仁里峡、桶井峡而演替为统景峡。风景区范围东起温塘河堤坝,西至东泉煤矿,南连58024部队驻地,北至统(景)兴(发)公路,并实行封山育林。同年4月,统景风景区管理所成立,职工编制5人,属江北县城乡委领导。1984年,建成一座两楼一底的温泉浴室,面积为800平方米,住房两栋950平方米。另建有小卖部,门市及游船码头。1989年被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1984年7月市城乡建委委托重庆师范学院进行综合考察,后委托重庆建工学院编制总体规划。1986年9月“重庆建筑工程学院风景园林景观教研室”编制完成了统景风景区总体规划,为了能与风景区协调,更好地推动统景镇的社会、经济发展,发挥城镇的依托功能,统景镇人民政府委托重庆建筑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编制统景镇规划,一九九五年四月“重庆建筑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重庆市渝北区统景镇规划。3.1.3 传说古迹 建文遗迹 明建文帝朱允炆逃难经统景的传说,至今仍在一代代的流传。建文帝曾在统景削发为僧,自号雪庵和尚。闲暇时,驾舟游于乳峰山下,借以消遣排忧,留下了“款段久辞飞凤辇,袈裟换却衾龙袍。公卿此时归故处,惟有群鸦早晚朝”的诗句。此外,现在统景的“龙安”、“黄印”(原为皇印)、“龙颈子”、“御临村”等地方的名字均是来源于建文帝传说。 据说河流上游原有个寺庙,叫龙藏寺。相传明朝朱棣发动兵变,一脚蹬了自己的侄儿皇帝建文皇帝。建文皇帝避难来到统景,遇到原来朝廷退休的老臣杜景贤。杜景贤为他在温塘河上游修了一个寺庙,因为是隐藏过皇帝的,故名龙藏寺。建文皇帝有一天到幺滩河去拜访杜景贤,不甚走漏了消息,幺滩河就因而沾光改名为御临河。 蔡龙王降雨和感应洞的传说 相传,在朝天门金竹寺中,住有一位蔡龙王,只因他私自为人间降雨,玉帝降旨问斩,经太白金星说情,才谪贬到统景的。有一天,蔡龙王变成一老翁,出现在朝天门岸边,要一位渔夫送他到统景。渔夫说:此非举手之劳,只怕一两日也不能到达。蔡龙王说:只要你闭上眼睛,倾刻即到。于是渔夫将信将疑地闭上眼睛,忽然狂风四起,暴雨倾盆,渔夫慌忙举浆,才划四下,便听蔡龙王说到了,睁眼看时,已是风停雨住。渔夫顿生疑云,张口欲问,只听蔡龙王说:你划第一下就到了太洪岗;第二下就到了江口;第三下到桶井;第四下就到了感应洞。渔夫听得目瞪口呆说:你有如此法力,莫不是金竹寺的蔡龙王么?蔡龙王笑而不答,只拿出一锭银子给渔夫后,径往感应洞中走去。渔夫来到统景场上,摆谈蔡龙王如何呼风唤雨的事,众人亦感神奇。不知过了多少个春秋,有一年,统景连年干旱,田土龟裂,河塘干涸,又面临春播时节,村民心急如焚。忽然有人想到了感应洞的蔡龙王,便提议向他求雨,众人纷纷响应。于三月初三这天,统景场上云集了数百人,他们来到感应洞乞求蔡龙王降雨。通禀之后,果然乌云骤起,雷雨大作,一下便是三、四天。不仅解决了当时春播,而且保证了当年风调雨顺。秋收后,人们为了感谢蔡龙王的有求必应,就在洞口塑了一尊蔡龙王的神像。此后,百十相传,蔡龙王不仅能差遣风雨,而且能救贫扶危了。因此,周围农家,凡有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都可到感应洞借用桌椅碗盏以及衣物、手饰等。采生石的传说从前,峡中住着一位采药的后生名叫采生。有一年八月十五,采生采药晚归,路过七女池,正是明月东升的时候,他便坐在峡顶少歇。忽然哗啦一声,只见东南方云破天开,几朵白云托着七个窈窕多姿的仙女飘到左岸池边,仙女们便在池边轻歌曼舞。采生看得出神,也情不自禁随舞歌唱:“东山明月升,白岩黄莺鸣。桶井温塘美,人间胜天庭”。仙女们见被凡人发现,慌忙飞走,惟有一仙姬飘然而下,来到采生跟前,自言本是玉皇七女,因恋统景山青水秀,愿与凡人共度春秋,采生听后喜出望外,双双沉浸在浓性蜜意之中。 不料,王母娘娘见少了七女,就叫二朗神四处寻找,二朗神见七妹依偎在采生怀里,便一掌将采生推开,夺走了七妹。采生牵衣抱足,紧追不舍。二郎神将七妹推入南天门后,又返回峡顶,将采生打昏在地,推下悬岩。这时一只神鹰飞来,驮起采生,正欲飞走,二郎神一戟戳断鹰头,将鹰钉在岩上,采生掉在河里,化成一尊石人。 七妹回天宫后,日夜思恋采生,便私自到峡中寻找,她左寻右觅,不见采生人影,黯然而归。至此以后,每到八月十五,她都要到峡中凝神痴望。至今峡谷右岸绝壁上留有一只无头石鹰,河里也有一尊天然石人,人们说那就是采生石 乳峰山的传说 温塘河右岸群山逶迤,峰峦迭翠,其中乳峰山最为迷人:山峦象一对高耸的乳房,满山皆竹,无一杂木,轻凤徐来,绿竹婆娑,摇曵多姿。所以,这里便孕育出一个古老而美妙的传说。 据说在盘古王开天辟地的时候,这里群山起伏,绵延不断。但天西北倾裂后,女娲便在此劈山凿洞,炼石补天。而今峡岸陡峭壁立,满是凿岩取石留下的痕迹。两岸山洞中还有许多五彩斑斓的石头,传为女娲练石的遗物。乳峰山背面有两个形状如锅的山凹,人称锅荡,传为炼石补天之锅。 又传,炼石烧起的熊熊烈火钻入地下,将冷水煮沸,这里遍地只有温泉冒出地面,山下村民甚思无清泉饮用之苦。女娲便背倚青山,挤出自己的乳浆哺育村民,所以乳峰山上常年有涓涓细流,温泉坝的村民们祖祖辈辈皆饮用乳峰山的泉水。人们为了感激女娲的功德,在很早以前,就于乳峰山下建有庙宇,塑有女娲神像,可惜五十年代除四旧时被毁 。 林彪军事情报处 位于上感应洞内,50年代开始修建,有混凝土房间十几件左右,内仍有遗留下的通讯设备、家具等文物,具有参观价值。3.1.4 胜迹温泉:“统景温泉甲天下”,统景温泉有着鲜明的特点,如流量大:日喷可达三万吨;类型多:有涌沙、珍珠、地震增生等25处天然温泉;水温高:泉水出口温可达62摄时度,池水经过自然冷却之后维持在42度左右;水质佳:泉水清澈见底,富含硫化物、硼酸、钙、铁等多种矿物质成份和微量元素,对治疗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皮肤病等具有显著疗效。是位居西南第一、全国最大、的温泉群。峡谷:统景峡由温塘峡、桶井峡、老鹰峡组成,素有“小三峡”之称。入峡,悬崖峭壁倚天而立,两岸翠竹铺天盖岭,峡内山重水复,四壁环围若桶、若井,“桶井”一词即得名于此。溶洞:统景境内有六层喀斯特大小溶洞70多个,其中著名的有猴子洞、上感应洞、杨家洞、下感应洞、三元洞等,洞内有下层石梯田和石瀑布奇观。林:景区植被覆盖率达到70%,植物种类丰富。区内有维管束植物科103科、321种,可作旅游风景欣赏的有89种。森林植被以次生的亚热带针叶林和竹林为主。 岩:憩鹰岩古寺: 三元寺3.2 人口资料3.2.1 历来常住人口的数量年龄构成、劳动构成 统景镇位于渝北区东北边陲,全镇幅员面积112.3平方公里,是渝北区所辖面积最大的镇。场镇面积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35%;总人口4.5万,其中农村人口3.3万,是典型的农业大镇;2005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6725万元,比上年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3350元,比上年净增150元;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05年实现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110.06万元,占年初预算105万元的104.82%。3.3 行政区划3.3.1 行政建制及区划 统景镇位于渝北区东北部,幅员面积117.5平方公里。辖21个村民委员会,1个社区居委员。有耕地面积57870亩,农民人均耕地面积1.39亩。共17919户,其中:农户14863户;总人口47059人,其中:农业人口41694人。从业人员2659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556人。3.3.2各类居民点及分布、城镇辖区、村界、乡界及其他相关地界图二3.4 经济社会3.4.1 经济发展状况 统景风景名胜区盛产竹,竹是风景区最主要的林业资源,也为竹编旅游工艺品提供了大量的资源。目前的竹器生产档次比较一般,种类也不丰富,如有计划的组织、提高编织工艺和相关包装及其推广,将会有很大的潜力。柑桔作为风景区的主要经济作物资源,质量很好,产量也较高,为旅游食品和饮料加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龙洞湾的冷泉水,现部分作为镇上饮用水,如经加工处理,也能成为品质优良的矿泉饮料。风景区的主要经济收入是其旅游服务收入,风景区年旅游服务收入大约为两千多万。3.4.2 有关经济发展计划及其发展战略经济发展状况: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3亿元,其中一产业10037万元,二产业6819万元,三产业30490万元; 一、二、三次产业比重为22:14: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2亿元。本级财政收入1005万元, 其中税收收入375.58万元。年末全镇存款余额2.84亿元。农村劳动力转移14488人,农民年均纯收入5865元。计划及发展战略:计划总投资30亿元,3 年内基本建成,5年内打造成为集温泉旅游景区、五星级温泉酒店、高档次旅游主题公园、大型娱乐健身设施、巴渝特色滨河风情街等于一体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将统景镇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温泉旅游度假区。 经济发展导向:以保护自然资源为基础,以旅游业为主导,积极发展旅游业的第三产业,形成一个与风景互利互惠的,蓬勃发展的风景区经济体系。3.4.3 风景区范围的国民生产总值、财政、产业产值状况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3亿元,其中一产业10037万元,二产业6819万元,三产业30490万元; 一、二、三次产业比重为22:14: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2亿元。本级财政收入1005万元, 其中税收收入375.58万元。年末全镇存款余额2.84亿元。农村劳动力转移14488人,农民年均纯收入5865元。统景镇目前主要有旅游业和农业两大主导产业优势。统景以天然温泉甲天下,是全国最大最集中的天然温泉群和最大的生态浴场。2005年被评为中国最佳温泉度假胜地,2006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第一家以温泉为主的AAAA级风景区,2008年被第二届中国休闲经济发展论坛组委会评为中国十佳休闲旅游景区,同年被誉为“新巴渝十二胜景”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黄石亲子营地活动方案
- 古代姓氏考试题及答案
- 工程经济考试题及答案
- 高考试题讲解及答案
- 港台文学考试题及答案
- 社会帮扶行动协助承诺书(8篇)
- 企业行政管理常用文件管理工具
- 法学民法考试题及答案
- (正式版)DB15∕T 3405.1-2024 《蚯蚓养殖和治污改土技术规程 第1部分:蚯蚓养殖和粪污处理》
- 电子基础考试题及答案
- DBJ50-T-157-2022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现场从业人员配备标准
- 直播责任自负书
- LY/T 1063-2008全国森林火险区划等级
- GB/T 4852-2002压敏胶粘带初粘性试验方法(滚球法)
- 2023年高考全国1卷理科数学和答案详解(word版本)
- GMP质量体系状态标志、标识编制及管理规程
- 情绪压力管理-情绪压力管理课件
- 万科物业管理服务工作手册
- 简单的电动车代理合同模板
- DDI辅导员工迈向成功-辅导领导力系列
- 竞选大学心理委员ppt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