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U JIANG UNIVERSITY.doc_第1页
JIU JIANG UNIVERSITY.doc_第2页
JIU JIANG UNIVERSITY.doc_第3页
JIU JIANG UNIVERSITY.doc_第4页
JIU JIANG UNIVERSITY.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JIU JIANG UNIVERSITY 课程小论文(设 计) 题 目 手机辐射与健康 院 系 旅游学院 专 业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姓 名 王兴友 年 级 A0821 学 号 30号 指导教师 孙光厚 2010年11月9日摘要随着手机通信业的发展,手机辐射与健康的关系日益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关于手机产生的电磁场国外进行了对流行病、人体实验,动物实验,体外实验等的大量研究。本文综述了国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进展,了解到手机辐射对健康存在潜在的威胁的可能性,提出一些避免手机辐射的方法。【关键词】:手机辐射,健康,可能性,方法现代通信业的迅速发展,使手机这一轻便灵巧的通讯工具给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了巨大的方便,但同时手机产生的电磁辐射对健康的影响也日益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到2005年,全球手机用户已达到20亿人,如果手机辐射对使用者健康存在危害的话,那么它将成为21世纪最广泛的污染源之一,即使它对健康存在微弱的不良影响,也会带来巨大的健康损失。手机电磁辐射是否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这一问题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为此,各国科学家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以求尽快解决这一长期困扰公众的问题。1手机的发展过程与电磁辐射近年来,移动通信技术在全世界得到了迅速和广泛的发展。目前,移动通信系统已经历了3个发展过程。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模拟制蜂窝通信系统,其工作频率为450MHz和900MHz。20世纪90年代初期得到普遍应用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是数字制蜂窝通信系统,如现在广泛使用的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CDMA(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其工作频率为18001900MHz,并且使用不同的调制技术。目前开始出现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使用的是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其工作频段为1922GHz。手机在使用过程中会在其周围产生一个电磁场,由于其距离使用者脑部最近,因此手机电磁辐射可能对大脑产生的影响就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手机辐射量的大小通常以比吸收率(SAR)值来衡量,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NIRP)规定的局部暴露限值是2W/kg(任意10克组织),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规定的局部暴露限值是16W/kg(任意1克组织)。2. 于手机辐射对健康的影响的研究1.行病学研究自从意识到手机对人体存在潜在威胁以来,研究人员对手机辐射进行了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从而研究长期使用手机是否会对人体产生影响,甚至导致癌症的发生。研究人员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使用手机产生的各种症状,大部分研究表明长期使用手机出现疲劳头痛发热烧灼感刺痛等症状并且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症状发生的几率也增大。目前的流行病学研究考虑了影响电磁辐射的许多方面,例如职业、年龄、使用手机的时间、每天使用次数和每次持续时间等。但是一些其他因素也可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如手机频率、使用地点、手机的位置、手机的品牌和型号等。由于出现症状要比辐射滞后一段时间,而手机只是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普及,因此现在公布的数据都无法说明长期的手机辐射对人体的影响。总体看来,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手机辐射对人体是有影响的。这一点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但是其影响有多大,对人体是否会造成伤害甚至致癌仍有不同的看法,至今仍没有定论。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流行病学研究的可靠性,并通过实验来证实。2人体实验研究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受试者的某些生理表征,如脑电图、血压、心率、呼吸及一些其他指标来研究手机辐射过程中及辐射后短期内人体的变化,从而确定手机辐射对人体的影响。Karmarneko等人研究了高频电磁辐射对人脑电图(EEG)的影响。他们发现用手机照射人脑10至15秒后脑电图没有明显变化,天线附近的频谱中央频率增大,20至40秒后,在对测前沿和颗骨部位出现2.5至6.0Hz的慢波,每15至20秒出现一次,持续约1秒。关掉手机后,慢波逐渐消失,15至20分钟后增大的中央频率下降并消失。在儿童中有类似的发现,但慢波出现较早(10至20秒后),振幅较大,频率较低(l.0至2.5HZ),持续时间长且间隔短。这些结果表明手机辐射会影响人的大脑,长期的辐射可能对大脑造成损伤。然而Kruase等发现手机发射的902MHz微波并未使静息EEG本身发生改变,但对大脑的记忆反应有显著影响,并且在人的记忆过程中对与事件相关的同步反应及非同步反应EEG有显著影响;Preeec等发现915MHz连续波磁场可导致选择反应时间延长;还有研究发现手机发射的916MHz脉冲高频电磁波能显著改变受试者大脑对声音刺激的电反应;并在执行复杂的视觉监控任务时,受试者大脑右侧半球中部及颗一顶一枕部的预备性缓慢潜能显著降低。Koivisot等发现902MHZ的脉冲微波对简单反应时间、警觉时间及智力算术时间等均有显著影响,其影响程度与所需认知负荷的难度有关,但对受试者的感觉如头痛、头晕、疲劳及皮肤刺痒等无明显影响。Tahvanainen等用900MHz(2w)和1800MH(z1w)的手机辐射作用于志愿者35分钟,结果发现动脉血压与心率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Hietnane等人的研究中,他们用900MHz的模拟机和900、1800MHz的数字机对20个认为自己对电磁辐射非常敏感的志愿者进行照射30分钟,然后让受试者描述照射期间的症状,并测定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结果有19名受试者有症状。Mnoerfocla等人用手机照射志愿者的耳部,然后测定皮肤血液流量,发现手机辐射组的血液流量比对照组显著升高。Muosataf等人30在研究中发现,在暴露于手机辐射场中1、2、4个小时后,血浆中油脂过氧化物水平显著升高,自由基清除剂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肤甘肤过氧化酶的活性显著降低。可以看到短期的手机辐射能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由于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实验的实验周期很短,因此我们还不能确定长期使用手机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及其危害程度。3动物实验研究许多实验室采用动物模型研究微波电磁射暴露对其肿瘤的影响,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微波辐射致癌和促癌的实验依据。另外由于选用的动物及其亚型各不相同,这使得各实验结果不尽相同,有人甚至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得出相反的结论,例如Adey等用536.55MHz微波对FISche:344孕鼠及其后代进行辐照,发现辐射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发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在随后的类似实验中未发现微波对肿瘤的明显影响。Dicarof等用功率为35mw的微波对鸡的胚胎进行每日30至 60分钟的辐射,连续辐射4天。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HSP7O水平下降了27%,从而胚胎防御缺氧应激的能力降低,提示长期暴露于电磁辐射会由于HSP7O水平降低而导致细胞自我保护能力降低,从而增加发生肿瘤或其他疾病的可能性。Panagopuol等人用900MHZ的手机辐射研究其对果蝇繁殖能力的影响,在成年后的第2至5天每天在手机天线附近辐射6分钟。结果发现在通话状态下的手机辐射使果蝇的繁殖能力下降50至60%,在非通话状态下下降15至20%,这说明手机辐射能影响果蝇的性腺发育。weisbrot等人49用果蝇卵做手机辐射实验,发现能提高子代数量和热休克蛋白HSP7O的表达,诱导细胞核转录因子ELK一1的磷酸化。综合以后的研究看来手机辐射对于我们的健康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威胁的,所以我们要避免长时间的接触手机辐射.避免手机辐射的方法(1)选用辐射量低的品牌手机。瑞士科技院曾经公布了对欧洲市场销售的28种品牌手机的辐射测试结果,辐射值最高的杂牌机比辐射最低的品牌机高出6倍。(2)使用GSM手机的用户,在手机信号接通的过程中最好把手机放在离头部远一点的地方。因为GSM手机在开始接入阶段是以系统允许的最大功率(2000毫瓦)发射,以保证接通成功;CDMA手机在开始接入阶段,是根据接收到的基站信号强弱,发射一个较小的初射功率,而后根据基站指令逐步上调发射功率,直到手机接通。因此CDMA手机在接通过程中的辐射是较小的。(3)睡觉的时候,千万不要将开着的手机放在枕边。许多人常常会产生一个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手机只有在接听或者拨出的一刹那才会有电磁辐射,其实手机只要接通电源,时时都要与基站“握手”,表明“我是谁、我在哪里”,以保证随时能够进行通话,只是在真正通话的时候发出的辐射量要大于待机时的辐射量。(4)注意手机的摆放位置。由于手机只要处于待机状态就会产生辐射,而且辐射对人的各个器官造成的危害也是不同的,医学专家建议,手机不用时最好放在手包里,或是夹克衫的口袋里,不要放在胸前的口袋中,不要直接挂在胸前,也不要别在腰间。当使用者在办公室、家中或车上时,最好把手机摆在一边,养成多使用固定电话的习惯。(5)通话时应让手机离远些。许多人在拨叫或者接听电话时,喜欢用耳朵紧贴手机或者天线,以求能更清晰地与对方交流,殊不知手机的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程度是与距离紧密相关的,手机与人体的距离从lcm拉近到0.5cm,其辐射影响力也相应提高1倍。(6)使用免提或耳机通话。为了避免辐射,在通话时可以利用手机的免提功能通话。也可以使用无线的蓝牙耳机来接听电话,这样可以躲避移动电话释放的90以上的电磁辐射。(7)多喝绿茶。绿茶中含有较多的脂多糖。脂多糖进入人体后,在短时间内即可增强机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