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学生劳动习惯培养的现状与对策.doc_第1页
农村初中学生劳动习惯培养的现状与对策.doc_第2页
农村初中学生劳动习惯培养的现状与对策.doc_第3页
农村初中学生劳动习惯培养的现状与对策.doc_第4页
农村初中学生劳动习惯培养的现状与对策.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初中学生劳动习惯培养的现状与对策摘 要:劳技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的基本途径,是落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重要措施。我们以深化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抓手,就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劳动习惯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并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作指导,依据农村初中学生心理特点,针对农村初中的实际情况,优化劳动习惯培养途径,探索劳动习惯培养的一般规律。关键词:农村初中;劳动习惯培养;现状分析;对策研究“劳动是两个文明建设的源泉,是教育的手段,是人的思想品德、智力、体力和审美能力健康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地处江山市郊。2005年6月,我们通过问卷、座谈、讨论、个案研究等手段对全体学生的劳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后认为,劳动教育在农村同样重要、同样急待加强。一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探寻劳动习惯培养的有效途径和对策。一、农村初中学生劳动习惯的现状及分析 农村的孩子向来被认为是朴实、勤劳、不怕苦、不怕累、热爱劳动的。但通过对“目前农村初中学生劳动习惯现状”问卷调查结果的综合分析和比较,我们感到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状况不容乐观,这不能不引起人们深思: 1.农村初中学生对“劳动”的认知状况 当前农村初中学生对劳动的认知状况总体是好的。多数同学在认识到“通过劳动可养成手脑并用的好习惯,有利于培养自己生活所必要的劳动技能,独立的生活能力,学会生存。”学生李斌在一次假期小结中谈到,通过劳动实践真正体会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但是,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对劳动的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存在偏见。有20的学生认为学校没必要进行劳动教育,不需要开设劳动课,其理由是:(1)现在年纪小,参加不利身体健康(占21.3);(2)有57.2的人认为学生的任务是学习,劳动则是大人的事,我们学生应少劳动.待中学毕业后再劳动也不迟。 一些学生对公益性劳动不理解;在问及“对学校组织的勤工俭学劳动的认识”时,有21.2的学生认为这是“学校纯粹为了节省开支、挣钱创收”;有13.6的人认为要多少钱只要交了就行,不必要进行具体的劳动。有近50的学生不明确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从学生周记中了解到对于乐于做家务活和假期能积极参加田间劳动的多数学生也只是简单的认为是为父母减轻负担,对于他们自身成长的意义就不甚了解。 仔细分析当前农村初中学生劳动认知现状,学生所存在劳动认知误区其原因有二:一是学校缺乏劳动教育的力度,没能使学生对“劳动”意义、目标、内容有一个全面理解;二是学校的劳动教育存在很大的障碍。目前,在社会上衡量一所中学的好坏主要标准就是中考升学率高不高,现行的学校考核评价也以此作为一个根本的依据。受社会不合理的评价及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重分轻能、重智轻体现象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地存在着,这就极大地阻碍了劳动教育的实施。下面是关于“学校组织劳动教育的最大障碍是什么”的问卷调查: A死抓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 54.3 B家长反对,学生不愿意 占12.30 C条件差,缺乏劳动基地 占27.5 D教师怕劳动 占10.9 调查数据表明,学校劳动教育受到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 2.当前农村初中学生对“劳动”的情感状况我们就学生是否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农民)等作了问卷调查(详见下表)。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到农村初中学生绝大多数还是热爱劳动的,他们尊重劳动人民,对父母对农民有朴素的感情,因而在劳动中表现出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从表中十五个指标方面的百分率来看,也暴露出一定程度的“劳动”情感危机。对待农业劳动对待农民的态 度接受劳动任务时对临时性任务劳动动机喜欢害怕生活所迫崇敬同情看不起乐意勉强挑轻的争做不争回避锻炼好玩被迫74.113.711.987.410.22.469.59.219.25330.416.670.69.518.3 学生中出现的这种“劳动”情感危机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受传统的重智轻体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对于体力劳动的强烈损贬意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现代人中还是有相当程度地存在着,社会上及家长们牵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用心读书,以后好上大学,拿工资”,“现在读书不用心,今后只有扛锄头”。而辛苦耕耘一年仍在贫困线上徘徊的现实,更加刺激了当农民做苦力没出息和厌恶劳动的意识,于是想尽办法跳“农门”。另一方面由于生产方式的转变,科学种田的效益大大减轻了农民的体力劳动强度。劳力有了剩余,家长们自然减少和减轻了子女的劳力帮工,甚至不需要子女参与家庭劳动。 3.当前农村初中学生对“劳动”的行为习惯状况 在问卷调查中发现77的同学都能自己做饭,有83.7的学生认为自己是热爱劳动的,有83的学生坚持由自己洗衣服、洗鞋袜,每周的米和菜基本由自己带的学生达到82.8。但是,据调查分析近几年来我校学生的劳动习惯有一些不良的趋势,主要表现有:(1)怕苦怕累。在接受学校的公益性劳动任务中就有19.2的同学对重活特别象打扫厕所等脏活不想干。 (2)消极怠工。在调查中还有14的同学在假期中不参加任何劳动,没洗过衣服鞋子。他们不愿参加劳动,即使参加也不情愿,因而劳动中表现为态度消极,应付了事。 (3)不带工具:一种表现为不想带工具,在班级的实话实说班会中有一位学生就说:“不带工具可以轻松一些。” (4)在家和在校的劳动表现不一致。下面是就学生在校在家的劳动表现问卷调查结果: A在学校劳动积极,在家不积极 l3.4 B在学校劳动不太愿意,在家很积极 13.4 C在校在家都不积极 13.4 D在校在家都能积极参加劳动 59.25 平时,在家访中也常听到家长说“我的孩子在家里很听话,劳动很积极。”他们在家里干农活、扫地、煮饭、喂猪等相当主动,是父母的得力助手。但在学校却又是另一个人,有力不肯用,表现很不主动。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很懒,叫他干活一点都叫不动。而你老师的话就很听,劳动很卖力。” (5)一些优等生的劳动习惯反而差,他们在学习上位居班级前头,可在班级的集体劳动中表现平平,甚至很消极。二、农村初中学生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及其对学校劳动教育的影响 1.家长对学校劳动教育认识存在很大的片面性 (1)过分宠爱型:不让子女参加劳动,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百依百顺,一面想铁成钢,而又不去锤炼。他们一方面认为“劳动教育很有必要”,而同时又舍不得孩子去劳动。在家长座谈中有的就说:“学校劳动教育很好,但不能让他(她)们太累了。”“宁愿自己多做点,劳累点,也不能累坏了孩子”,“家里这么点活紧一紧就做掉了,谁要他做”。因而他们在家里就很少给孩子安排劳动。有的则说“这么大的孩子,叫他做什么活!累坏了身体不合算”。就连离校较近孩子的米和菜也要家长给他送。还有这样一位学生在放假时自己空手坐车回家,反叫其年迈的祖母来拿东西。宠爱之余,导致学生娇气十足,劳动观念谈薄,劳动时怕苦怕累,难怪家长抱怨“孩子越来越懒”。 (2)不理解型:这类家长对学校劳动教育表示不理解,明确表示反对。有一位还是村干部的学生家长到学校横加指责说:“学生到学校就是为了读书,你们做老师的把书教好就行,劳动我们自己会教,用不到你们去教。”持这种看法的还相当普遍,他们简单认为农村孩子劳动不用教都会做。持这种看法的根本原因是,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高,重智轻德、体、美、劳。在调查中发现有87.7的家长希望“孩子长大后能考上大学,今后可以谋个职业,不再务农”。只有12.7的家长希望孩子留在农村,从事农业(大多是子女学习成绩较差)。他们担心的是“书读不好找不到工作”(占42.96)。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祖辈贫苦,没有文化,尝尽没文化的苦头,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能读好书,科学种田。在对学生的问卷中问及父母的期望时,“学好文化能科学种田”的占51.6。所以,农村初中学生的家长相当一部分是只要孩子用心读书,放假回家便做作业,就不要他去做家务,更不用去田间劳动(即使有劳动安排但很少的占70.9)。这种重智轻劳、期望过高、造成对劳动教育不重视,直接对学生的价值观和劳动观产生误导,从而使学生片面追求学习成绩而冷淡德、体、美、劳,妨碍劳动习惯的培养,阻碍劳动教育的进行和学生素质的提高。(3)放任自流型:这类家长忙于自己的事和活,一味把所有教育责任都推给学校,不管不问。有的疏于对子女的劳动教育,对子女的劳动指导嫌麻烦,干脆自己做了算,认为“用来教的力气,我早就做好了”,因此对子女的劳动教育,放任自流,子女无拘无束,加上天生爱玩,造成忽视劳动教育。2.家长素质对子女劳动习惯培养的影响调查中表明家长的素质和劳动习惯,对子女的劳动习惯起着无形的影响。具体有以下几种因素,即(1)与父母的内在素质有关。父母是教师、干部。这类父母出于自身的职责,不仅能在学习和思想上作表率,给子女立榜样,也能以自己勤勤恳恳忘我劳动的形象教育子女。例如本校初二学生王志钢,其父母均为小学教师,在完成一次勤工俭学背柴活动中,其父母与他一起上山。在父母指导下砍柴、捆柴,并由其子女自己全数背到学校,这无疑使学生从技能、品德、意志、习惯上都得到培养。(2)与父母的学历层次有关。不同学历的家长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同。学历高的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教育得当、效率也好。(3)与家庭的经济状况有关。家庭困难的父母、勤俭的父母,其子女劳动习惯较好,事情都能做,真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相反有几类父母对劳动习惯方面负面影响较大。如宠爱型的子女怕苦,连自我服务性劳动,如扫地、倒茶等简单工作也做不好;放任型的子女劳动态度往往表现为回避,不认真;特别是经常玩“麻将”、“红五”的家长其子女往往也厌恶劳动。由此可见家长的身教对孩子起着不可低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三、培养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实践与对策从调查可以发现,农村初中学生的劳动习惯现状不容乐观。我校针对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劳动习惯的现状,从行为训练着手培养劳动习惯,进行了培养对策的探索和实践。1.强化五举措(1)立足课堂保证每周一节劳动课,确保有一定的劳动教育时间,严格课时的使用,不移作他用。确保劳动教育的固定时间,既学理论又实践。 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解惑和育人。学生的劳动教育和劳动习惯的培养不是某一个人和班主任所能实现的,必须全体教师重视,全员参与。坚持以培养全面发展劳动者的需要为宗旨,全面理解教育方针。所以,我们坚持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劳动观念教育,人人做德育工作的有心人,时时重视劳动教育,提高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和劳动的自觉性。(2)开设讲座知行关系,以知为基础。鉴于学生中存在对劳动目的、意义认识的匮乏,我们通过开设讲座,进行专门传授和教育。这是提高对劳动的认识,培养劳动观念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为此,我们进行了“劳动与人类”、“劳动与21世纪”、“我国传统勤劳美德”、“劳动脱贫致富的金钥匙”等为主题的讲座。通过专题讲座,加深了同学们对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财富的认识,明确了未来农村更离不开劳动的道理,促进了学生对劳动目的、劳动意义的认识。(3)主题教育 主题班会具有鲜明的主题,在内容上具有思想性、针对性和知识性,形式上具有趣味性、艺术性和全面性等特点,因此主题教育法也是劳动教育的好办法。为此,我们在专题讲座基础上,又召开了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通过主题班会,以生动的例子,在活跃的气氛中达成共识,通过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作为未来建设者,更需要从小培养劳动的习惯,长大后用自己的双手做前人没有做完的事,创前人未及的事业,建设美好未来。 (4)典型报告 心理学揭示,情感具有以情动情的感染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影响别人,同样别人的情感也可以感染自己。为了加强学生劳动情感培养。学校特邀了当地几位脱贫致富典型人物来校作报告。一是本地率先试种食用菌致富的农民代表,介绍他一路攻关,大胆进行科技试验,终于在本地率先掌握种植、菌种培育等技术脱贫致富的事迹。二是本乡一位身有残疾、行动不便,但身残志坚、刻苦学艺,终以精湛的手艺赢得信誉的手工艺人。两位典型人物的报告深深教育了学生,加深了对劳动与生存、劳动与脱贫、劳动与成才的关系的理解;明确无论从事农业、打工、经商、种植养殖要想事业有成,要想脱贫,都离不开辛勤劳动,离不开科技文化知识。 (5)参观访问 俗话说,触景生情,就是指情感的情境性。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劳动在四化建设中的作用。我们组织参观本乡的乡镇企业,它是人民勤劳创造的写照。让他们为长辈战天斗地、辛勤劳动创出的业绩所感动。他们在参观后写道:“真了不起,他们的成功是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我长大也要像他们那样热爱劳动、艰苦创业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通过多方面的劳动情感培养,学生的劳动认识和情感有了明显转变。形成了一种共识,即:劳动是付出,劳动是奉献,但劳动也是一种享受,一种创造,一种获得,一种美德。 2.落实“六个抓”(1)抓传统观念的转变。在传统观念中,人们把读书作为升学谋职的阶梯,部分学生轻视劳动,瞧不起农村。一些学习不好的学生,感到升学无望,破罐破摔,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带领学生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用劳技课讲到的知识帮助农户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学农基地、有关村和学生家里开展科技示范试验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看到了劳技课学到的知识有用处,付出的劳动创造了价值,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热情得到了培养,从而转变了家长和学生的传统观念。(2)抓行为习惯的培养。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是德育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而劳动习惯的培养是行为规范养成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因而我们从严抓行为规范入手,把劳动习惯的培养落到日常生活之中。首先抓自我服务。一个懒得自我服务的人很难说是一个勤劳的人。因而我们强调自己衣服自已洗,自己能做的不叫父母做。平时从寝室内务整理着手,要求达到被子叠整齐成一线,箱子摆放成一线,鞋子摆放成一线,手巾挂成一条线;做到见脏就扫,保持整洁,整个管理近似军事化,实行创文明寝室做文明学生活动,美化小天地比赛等活动,从而促进了劳动习惯的养成。另外,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实行值周班制度,人人有事做,在发挥值周班“示范、劳动、督查”三大功能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学会自我管理,在服务中学会劳动,在劳动中培养集体主义思想,培养主人翁意识。整个校园整洁井然。学生也看到了自我价值,体验了劳动后的收获和愉悦。校园管理深得上级领导和兄弟校领导赞赏。同时我们从实从严全面落实日常规范养成,每学期各有侧重点。学校每学期实行期中、期末量化考核;每学期一次行为规范知识竞赛;成功举办了内容包括叠被折衣服、切菜拼盘、野炊烧饭、劳技作品、生活知识竞赛等的“自立”比赛;班级实行班内卫生等日常工作定人定岗定任务,周月考评;在全员参与的行为养成、校园班级管理中有效促进了劳动习惯的培养。(3)抓公益劳动的组织。校内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开山平操场。几年来共搬土石方约3600m3,自己动手做球场等,共为学校节约开支7万余元,从而弥补了部分经济不足,改善了校园环境,增添了一些基本设施;另一方面,通过共青团、学生会组织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上门为孤寡老人服务,打扫卫生,用零用钱为老人们添置日常用品。组织全校学生参加“走向社会”的服务性劳动(如:打扫街道的卫生等),强化为民服务意识。通过这些服务性公益劳动,美化了环境,陶冶了学生情操,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激发了劳动热情,同时也培养了劳动技能和习惯。(4)抓假期作业的设计。每逢假期在布置文化课作业同时不忘劳动作业的布置。规定双休日特别是寒、暑假必须每天有家务劳动,必须要有一定量的田间农活,在家长的配合下抓实抓好,并做好统计。开学作一假期劳动专项总结,汇报劳动内容和数量,规定勤工俭学活动一定要自己亲自动手,并作反馈调查。由于加强了假期劳动作业管理,学生假期中参加劳动的数量明显增多。习惯明显好转,在调查统计中,反映出学生几乎每天有家务,基本上都参加了力所能及的农活。 (5)抓劳技课堂的教学。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