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7章.doc_第1页
人文地理7章.doc_第2页
人文地理7章.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 聚落与城市化(一)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1、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2、城市化概念涉及四个方面的含义:(1)城市对农村施加影响的过程;(2)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3)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集中点的增大;(4)城市人口比例占全社会人口比例增加的过程。3、城市化分为二个阶段:形式城市化:城市数量增加和城市规模扩大; 功能城市化: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的过程,二、城市化的进程(一)内部市区的城市化 1.城心地区的城市化.城市中心区城市化-向心型城市化.中心地区地价飞涨,高层迭起.地下空间开拓空间,向立体发展. 2.中间市区的城市化.比较稳定,传递城市各种“流”的过渡地带,动态-可能转为城市中心.在该地区城市化表现在:充分利用和初步改造,见缝插针地建住宅,工厂和小面积改造.(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城乡结合部或城市边缘.这部分城市成长最快.最迅速.城市不断外拓,乡村不断后退.1.对外交通设施的延伸与城市化2.工业的拓展与城市化3.住宅的拓展与城市化(三)郊区的城市化郊区是城市外围之外的环状空间.与城市联系紧密,为城市提供居民生活必需的粮食,蔬菜,花卉等.郊区城市化特点:1.土地利用方式集约化2.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农业工业服务业3.城市网络化:指以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讯设备,管理和绿化等为载体,以各类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城市为基础形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能量流的城乡系统.(四)逆城市化阶段逆城市化: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形成逆城市化的原因尚未同一,一般认为:1.地价原因 2.追求田园生活 3.生态环境问题三、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一、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一)从防卫的角度出发选择区位。 主要考虑得用自然障区保护城市居民的安全,因而多选择以下区位:1、利用河流:一是采取护城河, 二是沿河筑城,三是在河心岛筑城2利用海洋:一是利用半岛三面环海的地势, 二是利用海湾,三是利用岛屿3利用高地和隘口(二)城市区位与交通的关系(从交通的角度选择区位)1、城市与水运关系:滨临水运通道,便于交通运输。2、城市与路运关系:选择陆上运网,沟通周围腹地。3、海上交通与城市:沿海修筑城镇,方便对外联系。(三)从生产的角度选择区位1.早期的城市选择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的地区2.近代以来的城市选择工业生产条件优越的地区二、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城市地域:指城市在地面上的实际范围,由二部分组成,一是已经成为市区的里侧建成区,二是正在城市化的,与市区联系频繁的外侧郊区.城市地域结构:指在城市地域内部,各功能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征和组合古关系.它是城市功能在地域空间系列上的投影.(一)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动力动力分三方面,即集聚力,离散力和摩擦力。集聚力就是向心力,驱使居民和某些部门向市中心集聚;离散力则是向相反方向,驱使其转向郊区。(1)集聚力:集聚力主要由两方面原因引起。第一,它提供了多而方便的服务和设施;第二,它具有社会条件方面的优势。(2)离散力:由两方面原因引起。首先是经济条件方面,其次是社会条件方面,富有人员外移。(3) 摩擦力: 阻碍产业,家庭产生集聚或扩散的力.如自然地理条件,技术设备,城市结构和生态环境等。(4)三种力的循环相互作用:集聚力、离散力不一定相对于城市中心点,也可相对于交通动脉,还可以相对于一定的开发域。而摩擦力的方向显然是阻止城市空间增长(或衰退)运动的方向。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制度的演化与技术的创新、劳动的进一步分工,城市增长的集聚力、离散力与摩擦力三者产生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定时期城市的地域结构。(二)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1)同心圆模型:是1929年由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伯吉斯(Ernest W. Burgess)提出的。1.中心商业区;2.过渡带;3.低收入居住带;4.高收入居住带;5.通勤带(2)扇形模型:是美国的土地经济学家霍伊特(H. Hoyt)于1939年提出的。对36个美国城市的住房租金研究的结果.1.中心商业区;2.批发和轻工业区;3.低收入居住带;4.中收入居住区;5.高收入居住区(3)多核模型:是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C. D. Harris)和乌尔曼(E. L. Ullman)于1945年提出的。1.中心商业区; 2.批发和轻工业区; 3.低收入居住带;4.中收入居住区; 5.高收入居住区; 6.重工业中心区;7.市郊商业中心区; 8.市郊居住中心区; 9.市郊工业中心区四城市体系与城市景观一.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 1933年克里斯泰勒提出城市等级(一)城市体系的概念 1、城市地域体系:一定地区内,性质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补充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地域体系。2、城市体系(城市系统):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为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3、城市等级结构:城市系统内不同城市的大小层序及职能作用的规律配置。2、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1)等级-规模法则(Rank-size Rule) 1913年奥尔巴克(F. Auerbach):PiRi=KPi:一国按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位城市的人口数;Ri:第i位城市的位1949年济普夫(G. K. Zipf):Pr=P1/q.r Pr是第R位城市的人口 P1是最大城市的人口 r是城市的位序(人口规模等级);q为常数(2)首位城市法则( Primate City Rule)是马克杰斐逊在1939年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一种概括。杰斐逊把这种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