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京华烟云》中姚木兰的形象特点——姚木兰与薛宝钗的形象对比(电子稿).doc_第1页
浅谈《京华烟云》中姚木兰的形象特点——姚木兰与薛宝钗的形象对比(电子稿).doc_第2页
浅谈《京华烟云》中姚木兰的形象特点——姚木兰与薛宝钗的形象对比(电子稿).doc_第3页
浅谈《京华烟云》中姚木兰的形象特点——姚木兰与薛宝钗的形象对比(电子稿).doc_第4页
浅谈《京华烟云》中姚木兰的形象特点——姚木兰与薛宝钗的形象对比(电子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京华烟云中姚木兰的形象特点姚木兰与薛宝钗的形象对比汉语言 06级41班 06013104 郭鑫摘 要 姚木兰是京华烟云中的主人公,她身上凝聚了林语堂对女子的理想。本文将京华烟云中姚木兰的形象与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形象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揭示姚木兰的形象特点。同时,通过对林语堂先生人生观的探究来揭示姚木兰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与林语堂先生自身的紧密联系。关键词 姚木兰 薛宝钗 对比研究 林语堂 人生观在20世纪的众多作家中,林语堂是与众不同的,他是一位“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作家。在林语堂的一生中,他创作了许多的作品,单以长篇小说而论,就有京华烟云、赖柏英、风声鹤唳等,而京华烟云堪称林语堂先生的扛鼎之作,也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姚木兰是京华烟云中的主人公,她身上凝聚了林语堂对女子的理想。林语堂把自己许多美好的祝愿和精神的追求都寄托到她的身上。林语堂曾明确地说过:“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 林如斯关于,林语堂文集第一卷,张振玉译京华烟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页。姚木兰受到了新思想的深刻影响,对悲剧式的人生并不厌倦,也不愤怒,而是以道家的情怀从容以待,无论以中国传统美德还是西方社会公德来衡量,姚木兰都是一个完美无缺的理想女性。对于这样一个完美的人物,自从京华烟云一书问世以来,就有无数的人对她进行研究,学术界对木兰的评价褒贬不一,绝大多数人认为她能够很好的经营自己的爱情与婚姻,是个有志、有爱、有情、有义的完美女性,是集“情人、妻子、母亲、朋友”于一身的现代贤妻良母。但是有少部分人认为,她不能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最终向腐朽的旧制度妥协,放弃自己心中爱的人,而与自己门当户对的丈夫结婚。尽管她上过新学,有新思想,依旧逃不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时婚姻制度,这是可悲的。在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子通主编的林语堂评说七十年一书中,一篇作者为刘勇的林语堂京华烟云的文化底蕴一文,提到了“道家女儿的命运沉浮”。在作品中,开头是在“兵荒马乱之中,姚家由京城举家南逃”;最后结尾则是“姚家新一代女主人姚木兰一家仍然于兵荒马乱之中由杭州西逃”,这首尾相重叠的场景,传达出一个极富象征性的意蕴:人的命运沉浮飘零,悲欢离合,是难以自握的。作者认为从姚木兰身上体现了浓厚的宿命论情结,她不仅“相信一个人的婚姻是受命运支配的,而且也相信人的整个命运都是自己无可支配的”。2 刘勇:林语堂京华烟云的文化底蕴,出自林语堂评说七十年,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版。在朱红丹的评林语堂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形象一文中,从姚木兰性格世界中的体现的世俗性、情性与母性、灵性入手,分析了姚木兰与众不同的性格与独一无二的人生。作者认为,“姚木兰的性格世界,是由世俗性、情性和母性、灵性所构成的三维立体世界,这三方面各自独立存在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调和从而造就了姚木兰美满、完满、丰满的一生。”3 朱红丹:评林语堂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形象,浙江金华第二中学学报第四期。 陈朝旭的从姚木兰的形象看林语堂的悲剧意识和快乐哲学一文中这样写到:“在京华烟云这部小说中,林语堂塑造了一位美丽而独特的女性姚木兰,通过对姚木兰婚姻与爱情的分析来阐述其自身的悲剧意识和快乐哲学。小说中姚木兰对爱情与婚姻的态度,体现了林语堂的悲剧意识。姚木兰营造幸福婚姻生活的努力则体现了林语堂的快乐哲学。林语堂这样来安排木兰的婚姻与爱情,表面上看好象是因为太偏爱木兰,不忍心看她受到爱情的折磨,其实,是他自己悲剧意识和快乐哲学在起作用,也是他自己人生观的自然表露。”4 陈朝旭:从姚木兰的形象看林语堂的悲剧意识和快乐哲学,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二期。以上是京华烟云的著者与研究者关于姚木兰这一形象的认识,我认为,在京华烟云的众多女性形象中,姚木兰是一名近乎完美的女子。我们甚至可以把京华烟云看作一部赞扬完美女性观的颂歌。像这样把刻画女性形象作为全书的重点,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是一个先河。我们总能在京华烟云中找到红楼梦的影子。因此,书中的女性形象被认为是受了红楼梦的影响,京华烟云被看成是中国上个世纪30年代的“红楼梦”,也就不足为奇了。对此,林语堂先生也说过:“在此期间,犹有一件事可记者,即读红楼梦,故后来写作受红楼梦无形中之熏染,犹有痕迹可寻。”5 林语堂:我怎样写,陈子善编林语堂书话,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45页。由此可见,京华烟云中的人物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红楼梦的影响,作为京华烟云中的主人公姚木兰的形象更是如此,她有继承红楼人物的一面,但并不是一味地模仿与承袭,姚木兰的形象对于红楼还有其自身的突破。本文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将京华烟云中姚木兰的形象与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形象进行对比来分析姚木兰的形象特点。一、相似的家庭,别样的教育薛宝钗出生在“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金陵一霸”的薛家。薛家是一个封建正统的皇商家庭,经常为皇室置办东西,耳濡目染,使出生在这种皇商家庭的薛宝钗具有一种强烈的经济意识,在这种经济意识的作用下,一方面造成了她八面玲珑、随机应变的性格,一方面决定了她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功利主义思想。由于薛宝钗的哥哥薛蟠不成器,她受到父亲的偏爱,享有与男子一样“读书识字“的封建文化教育,因此说她既接受了古代贤淑女子所应接受的教育,又受到了古代男子所应接受的教育,可见当时薛宝钗所受的教育在那样一个以“男权主义”为中心的封建社会是超前的,但是封建的道德伦理观最终将她变成了一个笃信孔孟之道、追求经济利益的信徒,成为典型的封建卫道士。姚木兰也是出生于富商之家,她自小跟父亲学唱戏、逛庙会、求古董。她的父亲姚思安是一位虔诚的道教信徒,他潜心研读道家书籍,收集古玩,修心养性;他乐于接受新的事物、新的思想,如一个悠然自得的哲人;他不让女儿缠足,让她们进新式的学校学习最先进的知识他一向偏爱木兰,尤其是木兰失而复得之后,更觉得如掌上明珠一般。再加上多次的长谈,父女感情日益笃厚。木兰作为与父亲最亲密的女儿,接受了父亲中道处世、顺应天命的道家思想,她开心相信命运、相信天数、相信万物有道。文中讲到木兰幼年随父亲逃难之前,见父亲将金银珠宝埋于地下,便问若是以后回来已落他人之手,该如何是好,父亲关于财富“物各有主”的论断使得木兰相信“福气不是自外而来的,而是自内而生的,一个人若享真正的福气,或是人世间各式各样儿的福气,必须有享福的德行,才能持盈保泰。在有福的人面前,一缸清水会变成雪白的银子;在不该享福的人面前,一缸银子也会变成一缸清水”,这种关于银子和清水的转换正是反映了父亲的思想在木兰心中形成的深刻影响,且这种影响使得木兰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没有走出父亲的影子,用书中最点睛的话:“木兰是道家的女儿”。而木兰的母亲,可以说是典型的旧式女人,因此木兰从小就接受了传统的儒家对女子的教育及女子应有的“四德”。“她(姚母)对女儿严是给女儿传统的教育,理当如此。在这方面她认为是讲得通的。自己的女儿是生在富有之家,长在富有之家的,可是她们不能在家过一辈子,不能永远享受那份儿财产呀。他们要嫁到别的人家,贫富高低不一定呀。所以她们必须有女人主要的美德:节俭、勤劳、端庄、知礼、谦让、服从、善理家事,以及育婴、烹饪、裁剪、缝纫等。”从小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之下成长,木兰就自然而言的拥有了传统女人所必有的美德。以至于她后来嫁给荪亚,成为讲求儒家传统的曾家,并受曾家上下喜爱的三少奶奶,即如书中所说的那样“儒家的媳妇”。姚木兰同薛宝钗一样,家庭的富足可以让她们的生活无忧无虑,让她们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她们所接受的教育却是截然不同的。薛宝钗接受的教育是最正统的封建教育,一方面“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让她成为了封建社会“淑女的典范”;另一方面,对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使她身上充满了属于商人特有的自私、功利的气息。姚木兰则不同,严厉的母亲给了她世俗智慧,同时姚木兰又受到了父亲的熏陶,继承了父亲豁达豪放,爱好自然的性格,成为了一个有着儒家文化底蕴,有着庄周哲学思想,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新派的女孩”。她是一个儒道文化的集合体。文章第六章中这样说道:“若是把父母对木兰的影响分个界限的话,母亲给了她世俗的智慧,父亲给了她知识。”其实,她父亲不仅仅给了她智慧,更重要的是给了她闲适、自然的人生态度。文中的姚木兰样样精通,谈吐诙谐,生活潇洒、随性,有着各种各样奇思妙想,因而又获得了“妙想夫人”的外号:“她的外号是妙想夫人,果然是随时妙想天开的。她有意对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反应。在冬季则平静沉稳,春来则慵倦无力,夏天则轻松悠闲,秋来则舒爽轻快。甚至她头发的式样也随之改变,因为她喜爱改变头发的梳法。在冬天下雪的早晨,她穿鲜蓝的衣裳,花瓶里插红石竹带有樱桃状的小果实,或一枝野桃,或一枝腊梅。在春天,尤其是仲春,杨柳初展鹅黄小叶,或暮春时节,法源寺丁香盛开之时,她要睡到日上三竿,头发松垂,有时身着睡衣,穿拖鞋,立在院中,整理牡丹花畦。在夏天,是她最能享受庭院的季节,因为她那院子是专为炎热的夏季而设计的”二、别样的容貌,一样的美丽薛宝钗的容貌之美可以用四个词概括,那就是自然、丰满、妩媚、雍容。且看第四回薛宝钗的出场:“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乳名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作品中还通过贾宝玉的眼中所见,描写了她的美丽:“薛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长簪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金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上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描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薛宝钗的美貌是艳冠群芳的,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痴情公子常常忘情于薛宝钗的美丽。在“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一回中,又通过因“宝姐姐”的美貌而想入非非的贾宝玉的眼睛、举止和心理活动,对宝钗之美又做了一次渲染:宝钗生的肌肤丰泽,容易褪不下来。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她身上。”正是恨没福得摸,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风流,就不觉呆了,宝钗褪了串子来与他也忘了接。作品中还常常用雍容华贵的牡丹和倾城倾国的美女杨妃来比喻宝钗的天生丽质和妩媚风度。小说第二十七回中“寿怡红群芳开夜晏”中,宝钗抽得牡丹花签,题为“艳冠群芳”,众人看了,都笑说:“巧的很,你也原配牡丹花。”第六十三回中,宝玉还说她“像杨贵妃那样”体丰怯热。如果说薛宝钗的美,在于富贵之美;那么姚木兰的美,则是人见人爱的完美。木兰姿容秀雅,举止潇洒,两眼迷人,声调婉转娇弱,有一种神仙般的姿态。小说中把木兰和妹妹莫愁做了一个很有意趣的对比:“木兰的眼睛长长的,莫愁的眼睛圆圆的。木兰的活泼如一条小溪,莫愁的安静如一池秋水。木兰如烈酒,莫愁似果露。木兰动人如秋天的林木,莫愁的爽快如夏日的清晨。木兰的心灵长翱翔于云表,莫愁的心灵静穆坚强如春日的大地。”本段描写突出了木兰的眉目之美,眼睛是一个人心灵的窗户,木兰的眼睛充满神采,透射出她性格中的文静、包容等,更透射出她的才华与智慧。可以看出,在姚木兰身上既有返璞归真的意境,又有淡雅之极致的奥妙,综合体现了“自然之美”的审美标准。而对姚木兰的容貌之美用浓墨重彩的极力渲染的则在于对婚礼上的木兰的描写:“新娘,为万众注目的中心,美如满月,以前没见过她的男男女女,见其美貌,都为之结舌。除去她眼睛的迷人及低沉的音乐美,她的身段儿窈窕,令人目迷心荡。一如我们常形容美女说:“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增一分则太肥,减一分则太瘦。”喜爱身材高一点儿的,觉得她够高,喜爱身材矮一点儿的,觉得她够矮;喜爱体态丰满的,觉得她够丰满;喜爱瘦削一点儿的,觉得她够苗条。身体各部分配合比例的均匀完美,竟至于此极。可是她并不节食,也不运动。造物自然赋予她如此的完美,奈何!奈何!”这段描写将姚木兰的整体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给我们留下来广泛的想象空间姚木兰既像越国美女西施,也像三国美女貂蝉,更像出水芙蓉、清新自然。作者用这样的赞美来表达女性的自然天成,是天地中孕育的精华。而木兰的声音更是独具特色,小说第三十回中特地通过著名画家齐白石之口描写了木兰的声音的魅力:木兰以低而富有音乐美的声音大声笑出来。她说:“齐先生,早就想认识您了。”老画家还是闭着眼睛,他说:“声音好妙!声音好妙!我真想画下来。”他的眼睛慢慢睁开。一看见木兰,他坐起来,赶紧找他的拖鞋。他问:“ 你是谁?”还没等木兰自己介绍,他又接下去说:“对不起,不要见怪!我早就想画一个像这样声音的仕女呀!”虽然两部作品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两种不同容貌的女子,各有各的特点:薛宝钗白皙丰满,姚木兰自然完美。即使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她们同样的美丽都会让读者深深印刻在脑海之中,久久难以忘怀。三、一样的才情,别样的性情薛宝钗不仅容貌美丽,而且天质聪慧,博览群书,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及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且看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宝钗劝宝玉将“绿玉”二字改成“绿蜡”的一段,就可见宝钗在诗词上功夫的深厚,这也怪不得宝玉要叹宝钗是自己的“一字师”了。虽是一字之差,那学问的积淀可并非是一两日可得的。 可见薛宝钗的学问了得。薛宝钗对诗的审美要求是立意清新、不随人脚踪、不俗、大气。她在诗歌创作中提出要“各抒己见”,“不与人同”,“要命意新奇,另开生面”,反对摹拟和模仿。她自己的诗歌创作,也极具特色。如:第三十八回: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写道:“桂霭桐阴坐举殇,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众人不禁叫绝。她的诗构思新颖,意境深邃,具有雍容典雅,含蓄浑厚的风格。此外,宝钗也熟悉一向不被视为正统学问的戏曲。在贾母给宝钗过生日时,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不以为然,宝钗三言两语点出了这出戏的妙处,令宝玉连连称赞。这段情节,充分表现出宝钗品戏的趣味之高。除了诗文词曲之外,有关佛学的文化、故事宝钗也知道许多,并且有较深的领悟。在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宝钗点醒宝玉的一段“禅”高论中,宝钗对南禅之祖弘忍向六祖惠能传衣钵的故事如数家珍,显示出她佛学知识的渊博。她对绘画艺术创作也有着深入的研究,发表过独到的见解。宝钗医药方面的知识也很丰富,第四十五回,宝钗评论黛玉常吃的人参肉桂太多,药性太热了,主张代之以每天早上一两燕窝粥,采用食补疗法。同薛宝钗一样,姚木兰不仅美貌绝伦,还多才多艺,聪慧非凡。小说开始,木兰全家难逃之前,为安全想寻求官府保护,大家犯了难。而十岁的木兰则突语:“为什么不找义和团保护我们呢?他们现在正得势呢。”一个十岁的小女孩竟能给出这样的建议,不能不说她聪慧过人,实在令人惊叹。木兰逃难与家人失散后,被曾家老爷曽文璞搭救。曽文璞言道:“对了!对了!她就是木兰,天下只有她一个小姑娘儿认得这种甲骨!”一个十岁的孩子能识甲骨,可见她对知识的渴求。若没有对知识的渴求,木兰再聪明也不会喜欢古物更不会愿意研究古物。由此一点,即可看出木兰的知识面是十分广博的。而关于读书,书中没有正面描写木兰的学习情况,只是通过她和曼娘一起学习,提到“木兰念书很少有什么困难”,虽然一笔带过,但也足以证明,木兰的学识不浅。小说中还有许多描写都反映了木兰的知识之广,才学之高的。如她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阿通”,主要是来源于陶渊明的诗句“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荪亚的母亲叫玉梨,孩子叫“阿通”,就是老想“梨”6 崔莉群:林语堂中姚木兰的人物形象分析,林区教学,2008年第七期。还有就是莫愁生子,莫愁打算给孩子取名为“小夫”,孔立夫不同意,觉得“这个名字听起来像清道夫,像挑夫”,从而与坚持己见的莫愁引起争论。机灵的木兰接连提了“孝夫”、“肖夫”两个建议,均有“有其父必有其子”之意、莫愁和立夫最终对“肖夫”的名字感到满意。以上这些表现了木兰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字的准确把握与运用的高人一筹的才能。在木兰的婚姻出现第三者的情况下,她并没有像其他妇女一样,和自己的丈夫一哭二闹三上吊,为了孩子她也不想离婚,想维护这个家,她和父亲商量,用机智的手法,没有结仇恨,没有成敌对,让第三者曹丽华看到木兰的宽容、高贵、有知识、有才华,虽然曹丽华比自己小十几岁,但是曹丽华最终还是知难而退,和艺专的一个教授结婚了,和木兰夫妇还成了好朋友。木兰凭借自己的智慧挽救了家庭、挽救了爱情、挽救了自己和丈夫,这一点就连我们现代人都不容易做到,而她做到了,她是女中豪杰,是名副其实的“才女”。小说中写到木兰在泰山绝顶秦始皇的没字碑前有一段对于永恒的顿悟更是体现了木兰生性的聪慧、出色的才华和敏锐的领悟能力。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她显得如此超凡脱俗。木兰从小就看许多医药书籍,在医药学方面也有广博的知识。如她可以根据平亚所吃的药推测出他的病症。甚至于她做花生汤的诀窍也是来自医药书籍,可见她的医学知识不同一般。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我们知道薛宝钗和姚木兰都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才女,但是她们的性情却大不相同。薛宝钗是一个充满功利心的女子,她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思前想后的,因为她的唯一目标就是要让自己成为最大获益者。从作品的具体描写来看,薛宝钗的思想是丰富多彩的,但是最本质的东西则是以“我”为中心的功利主义。从她在大观园中做的诗,体现了她的渴望上升的愿望。诗中“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的句子深刻反映了宝钗的心愿。宝钗的功利主义首先体现在她极善于走上层路线。她将其敏锐的目光集中到贾母身上,努力投其所好。贾母给她做生日,要她点戏,她就依着贾母素日的喜好说了一遍。又将贾母喜欢吃的甜烂之食当做自己的喜吃之物说了出来,结果“贾母更加喜欢了”。她甚至连赶制灯谜都要考虑是否合老太太的意思,足以可见她的“良苦用心”。她得到了贾母的赞赏:“提起姊妹,不是我当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算起,全不如宝丫头。”她还处处讨好奉承贾母,“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她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太去。”哄得贾母甚是开心。7 曾扬华:贾母与薛宝钗,红楼梦学刊,2004年第一期。对贾母如此,对王夫人更是如此。宝钗对于被王夫人逼死的金钏表现得冷酷无情,没有半点恻隐之心。因为王夫人是她的亲姨娘,是她们一家寄居在贾府的依仗者,保护人,她的家庭和她个人的很多事情都要仰其鼻息,同王夫人的关系太关乎她自己的厉害了。所以她的立身原则决定了她的目地就是讨好靠山。为了笼络王夫人她未来的婆婆,薛宝钗表现得非常大方,表示了她并不忌讳把自己的衣服赏与死去的奴才穿。她这样做给王夫人留下了大度、明理的良好印象。薛宝钗没有把眼光仅仅局限在贾府内部,她还特别注意到了左右贾府命运的元妃(贾元春)身上,元妃省亲的那一回中,她密切留意元妃的言行和心意,以博取元妃的好感。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宝钗以自己的端庄、娴熟、“会做人”,不仅赢得了贾母、王夫人的欢心,而且博得了元妃的好感。端午节元妃赠礼物,独独她与宝玉的完全相同,她领会了元妃的意思:元妃属意宝玉的婚配对象是自己,自己就是今后的宝二奶奶。因为真正遥控贾府、掌握贾府兴衰的是元妃。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等人只不过是元妃意志的执行者。但是薛宝钗的根本出发点却是要得到贾府上下所有人的承认,为自己今后在贾府中掌握实权铺平道路。为了当上宝二奶奶,薛宝钗还是很煞费苦心的。“会做人”的薛宝钗通过帮助要起诗社的史湘云做东,邀请了贾母等人,主动地承担了所有的费用,使得史湘云体面地了却了人情,从而赢得了史湘云的感激。表面上薛宝钗是帮了贫弱孤女的忙,实际上她的目的是用自己对于金钱的随意支配来反衬寄居在叔叔家、做不了什么主的史湘云的寒酸。对于那样一个嫁娶婚配讲究门当户对的封建社会,贾府不会放弃一个可以强强联合的薛家却和一个家世单薄的史湘云结另一段“金玉良缘”(因为史湘云也有一个金麒麟)。精明的薛宝钗就这样轻松地收服了情场中的一个对手。在宝玉挨打的章回中,薛宝钗只一句“旁人看了也伤心”就红了脸,低了头,说不下去了,这时的真情流露仿佛让我们以为薛宝钗真的是因为很爱贾宝玉而想嫁给他,其实不然。薛宝钗多次规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立身扬名”之道,很可惜,贾宝玉并不买账,薛宝钗这样一副热心肠又是为什么呢?显然,聪明的薛宝钗不会不知道,与贾宝玉结成婚姻固然要靠封建家长,这结婚以后贾宝玉的出息与否可是关系到她的“前途命运”了,她这样做的目的仍然是为自己,原因之一是封建社会讲的是夫贵妻荣,女人的身价是以男人的身价为砝码的;原因之二是薛宝钗本有青云之志,当她靠自己的力量无法实现这种志向的时候,就必须依靠好风宝玉的成功才得以实现。8 张爱玲:大观园中温柔的“理”剑论薛宝钗的劝说活动及其文化蕴涵,红楼梦学刊,2000年第二期。其实薛宝钗并不是把目光仅仅局限在史湘云、贾宝玉身上,对其他的姑娘、丫头、婆子等,她也是非常注意“应候”的,包括像赵姨娘、贾环这样品味不高的人。就是这样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功利主义追求者,薛宝钗最终让“金玉良缘”成了现实,“木石前盟”化为云烟。而姚木兰却是和薛宝钗完全不同的女子。木兰不仅有儒家思想的影响,更有其父道家思想的影响,因此木兰性情中除了儒家所有的忍让、顺从等美德之外,还有道家思想中的闲适、宽大包容、亲切和蔼等人生态度。她对父母孝顺有加,为了顾全大局,为了感恩曾家的救命之恩(小时候木兰被人贩子拐卖,曾家对己有救命之恩),姚木兰在妹妹逃婚时,毅然决定放弃自己的爱情,她答应了曾家的冲喜,成全了自己的妹妹和父母,也成全了曾家二老,使得两方父母没有陷入两难。木兰把婆家也看作是父母家,对曾家二老言听计从,孝顺有加。 作为女儿,她颇得父亲的欢心;作为儿媳,理家治产,有条不紊,颇得公婆的喜爱。她对丈夫深情有加。姚木兰常说的一句话是“人的命运不是在于无可奈何的选择,而是在于选择了之后,如何去面对和走这条路。” 荪亚尽管不是自己最爱的人,但结婚后,木兰仍然是努力经营自己与荪亚的生活,从未放弃过。她并没有因为不能与自己的最爱结婚,就像巴金笔下的梅表姐和鲁迅笔下的子君一样,完全丧失了生活的乐趣,而是快乐幸福和知足常乐。对于木兰而言,嫁入自己再熟悉不过的曾家,要进入这样的角色,几乎是转瞬之间的事情。如果说在最初的时候,还有那么几分是出于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可是到了后来,对荪亚的种种维护和忍让,就开始显示出她对荪亚的深情。她了解荪亚,胜过荪亚自己;她宠荪亚,也胜过荪亚自己。在荪亚难过的时候,从她的眼神中可以到得出她的心疼。她将自己的命运和荪亚拴在一起,她珍惜这份缘分。她对知己高山流水。木兰与立夫志趣相投、互相欣赏、互相爱慕,从最初的白云观巧遇,到后来的切磋学业、情谊相融,再到后来的舍身相救,无不表现出他们之间难以抑制的深情厚谊。木兰的内心深处是爱的立夫的:和立夫在一起,她感觉到精神上的自在;和立夫在一起,她感觉到前未经过的甜蜜的、陶醉的、幸福的味道。在立夫的面前,木兰变得那么活泼,变得那么不可言喻的快乐。木兰的心里是十分渴望与立夫在一起的,但是事与愿违,木兰最终还是没有嫁给自己喜欢的人,而是嫁到了门当户对的曾家,嫁给了青梅竹马的曾荪亚。这是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的,因为在当时,新的结婚观念已经初见端倪,木兰的父亲对她疼爱有加,或许只要木兰坚持,和立夫的结合也是有可能的。可是由于道家顺应天命的思想,她相信了缘分和命数,最终嫁给了荪亚。后来,立夫也成了她的妹夫。他们各自成家以后,将这份情谊埋藏在心底,在精神上获得了真正的解脱,他们的崇高感情也得到了最美的升华,他们成为知己,一生相知相助。她对朋友大慈大悲。她出嫁之后,以开阔的胸襟和无限的热情对人友好,包括长辈、妯娌、兄弟姐妹和家里的仆人,对大嫂曼娘亲密恳切,对二嫂素云宽容相待,家庭关系处理得洒脱自然,恰如其分,呈现出了良好的个人修养,同时她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同情和爱怜相遇、相识的每一个人,甚至于对一草一木,都给予了很好的呵护。 她对敌人不卑不亢。父亲从小教育她:“心浮气躁对心神有害”,“正直自持,则外邪不能侵”,父亲的话牢牢印入她幼小的心灵,在小时候的逃难中与家人走失,她以一个小孩子难得的清醒和冷静巧妙地与人贩子周旋,终于被曾家搭救,逢凶化吉。由此造就了她人生的乐观豁达,造就了她有勇气、敢奋斗、能容忍的性格特征;后来她敢于面对军阀和日本人的凶蛮,支持女儿参加学生运动,支持儿子投身前线,就更昭显了她的民族气节和大爱之情。 通过以上的分析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从小出身于官僚资本主义家庭的薛宝钗,带有明显的商业气质9 马建华:从商人文化看薛宝钗,红楼梦学刊,2000年第四期。,精通处世之道的她在人事繁杂的大观园里施展得游刃有余,善于分析利害得失,惯于察言观色,最终得到了她想要的一切,但仍然以悲剧收场。而姚木兰几乎是一个完人,她蕙质兰心,具备中国传统女性的美丽端庄,温婉贤淑,理智豁达;她更有新女性的才华横溢,开朗大方,热情浪漫。最终拥有了完满的人生。林语堂先生对姚木兰这一形象的塑造是相当成功的,这一形象的出现与其自身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我们透过木兰之美感悟到了林语堂儒道交融、自由开放、追求快乐的人生观。而这种观念的形成主要与他的个人经历有关。第一,林语堂出生在一个基督教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牧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乐天派,敏锐而热心,富有想象力。父亲经常给林语堂灌输基督教义,并常常在课余加强林语堂的传统文化学习,给他讲解四书诗经等。基督文化的教育以及四书和诗经的学习使得他结识了孔孟的儒家文化,使他内心深处对儒家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加上他的母亲作为一位传统女子的表率作用,他思想中的儒家思想的存在也就是必然的了。至于他道家思想的形成,就比较复杂了。由于时代的因素,二十世纪初期现实的险恶和政治的残酷使林语堂的政治理想和文化革新理想迅速破灭,年“四一二”政变后,林语堂对革命彻底产生了厌倦,这时,当他发现返朴归真、重返自然以获取精神自由和生命尊严的道家哲学可以慰藉灵魂时,他便毫不犹豫地抓住了它,再加上受到周作人、钱玄同、吴虞的复古主义的影响,他也就选择了复归,选择了道家,追随、崇尚了道家文化。使得他的人生观融合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将儒家的入世主义与道家的出世主张结合在一起。第二,林语堂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国外度过的,面对西方社会所带来的新思潮、新文明,他深深感到传统的儒家思想已经不能富民强国了;面对中国的古旧、贫穷和战争,他又感到仅仅沉醉于道家的闲适和安逸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西方人重视科技的治学理念和革新进取的现实精神。他把东西方的文化融合在一起,溶进了自己的灵魂深处。第三,林语堂一生始终把个体的快乐和幸福追求当成目的,在林语堂看来,“人生是多么不确定,吾们倘或知道什么是以满足吾们,便紧紧抓住它,有如暴风雨的黑夜,慈母之紧紧抱住她的爱子。”10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见林语堂名著全集第二十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34页。林语堂虽然主张快乐的人生哲学,但他并不否认人生的悲剧存在,只不过他不是过于冷淡下去,而是以一个智慧的旁观者的姿态去看待人生。他说:“人生譬如一出滑稽剧,有时还是做一个旁观者,静观而微笑,胜于自身参与一分子。”11 王明娟:从木兰之美看林语堂的人生观,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一期。毫无疑问,作者成功地将自己的思想注入到了姚木兰的灵魂之中,使得这一形象在作者笔下达到一种完美,成为女子中的典范。注释: 林如斯关于,林语堂文集第一卷,张振玉译京华烟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页。2 刘勇:林语堂京华烟云的文化底蕴,出自林语堂评说七十年,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版。3 朱红丹:评林语堂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形象,浙江金华第二中学学报第四期。4 陈朝旭:从姚木兰的形象看林语堂的悲剧意识和快乐哲学,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二期。5 林语堂:我怎样写,陈子善编林语堂书话,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45页。6 崔莉群:林语堂中姚木兰的人物形象分析,林区教学,2008年第七期。7 曾扬华:贾母与薛宝钗,红楼梦学刊,2004年第一期。8 张爱玲:大观园中温柔的“理”剑论薛宝钗的劝说活动及其文化蕴涵,红楼梦学刊,2000年第二期。9 马建华:从商人文化看薛宝钗,红楼梦学刊,2000年第四期。10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见林语堂名著全集第二十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34页。11 王明娟:从木兰之美看林语堂的人生观,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